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 flink和sql哪个好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flink和sql哪个好

发布时间: 2022-11-22 01:17:39

㈠ Flink sql 写入 Hive表的性能问题

写入Hive表的性能,每秒写入记录数,发现性能并不乐观,上有节点背压严重。

Hive Table DDL:

而写入HDFS文件的性能,每秒写入记录数,性能符合期待。

HDFS文件的DDL:

翻阅Flink的PR,十几天前,阿里Flink的开发同学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将之吸收到测试环境,编译替换lib下jar包,重新测试,性能确实up了,单并发升至5W每秒,上游节点才稍微有背压。
[FLINK-19121][hive] Avoid accessing HDFS frequently in HiveBulkWriterFactory

所以,Flink的新特性从发布到应用线上,稳定性与性能上都不能过于乐观、听信于官方宣传,
司内另一教训就是过早在热数据存储层启用了Hadoop的纠删码,导致问题不断,被迫退化到副本机制。
这与前期调研、验证不足,对该特性过于轻信有莫大关系,教训也是深刻。

底层采用Reed-Solomon(k,m)算法,RS是一种常用的纠删码算法,通过矩阵运算,可以为k位数据生成m位校验位,根据k和m的取值不同,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容错能力,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纠删码算法。
HDFS纠删码技术能够降低数据存储的冗余度,以RS(3,2)为例,其数据冗余度为67%,相比Hadoop默认的200%大为减少。但是纠删码技术存储数据和数据恢复都需要 消耗cpu进行计算,实际上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选择,因此比较适用的场景是对冷数据的存储 。冷数据存储的数据往往一次写入之后长时间没有访问,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纠删码技术减少副本数。

㈡ flinksql-core-动态表

普通动态表是FlinkSQL中的一类表,表中的数据与连接的外部数据对等,可以简单理解为把一张mysql的表放进flink内存中得到的表,并且该表与mysql表有连接关系,即该表可以读写mysql表。

需要声明表的字段定义和表属性(连接器属性)。语法如下:

with关键字前面的是字段定义,with关键字后面的是表属性。其中字段定义时还可以声明表主键,声明语法为PARIMARY KEY(myColumn1,...) NOT ENFORCED, 这里的not enforced表示flinksql不会对主键做强制的唯一性约束、非空约束,而且目前flinksql中只支持这种类型的主键。
表属性中有若干个属性字段需要声明,具体有哪些属性字段取决于使用哪个连接器,如上述声明中使用的是jdbc连接器,在使用该连接器时需要提供url、username、password等属性,通过此连接器我们就可以让该表能连接到对应的mysql表。

我们可以查询flinksql普通动态表的数据,此数据与连接的外部数据是一致的。语法如下:

tips:在运行时,只会加载一次外部数据到flinksql普通动态表。后续外部数据表有更新时,flinksql的普通动态表不会跟着自动更新。

我们可以把数据写入到flinksql动态表,从而实现写入数据到外部系统的目的。语法如下:

㈢ 五种大数据处理架构

五种大数据处理架构
大数据是收集、整理、处理大容量数据集,并从中获得见解所需的非传统战略和技术的总称。虽然处理数据所需的计算能力或存储容量早已超过一台计算机的上限,但这种计算类型的普遍性、规模,以及价值在最近几年才经历了大规模扩展。
本文将介绍大数据系统一个最基本的组件:处理框架。处理框架负责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计算,例如处理从非易失存储中读取的数据,或处理刚刚摄入到系统中的数据。数据的计算则是指从大量单一数据点中提取信息和见解的过程。
下文将介绍这些框架:
· 仅批处理框架:
Apache Hadoop
· 仅流处理框架:
Apache Storm
Apache Samza
· 混合框架:
Apache Spark
Apache Flink
大数据处理框架是什么?
处理框架和处理引擎负责对数据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计算。虽然“引擎”和“框架”之间的区别没有什么权威的定义,但大部分时候可以将前者定义为实际负责处理数据操作的组件,后者则可定义为承担类似作用的一系列组件。
例如Apache Hadoop可以看作一种以MapRece作为默认处理引擎的处理框架。引擎和框架通常可以相互替换或同时使用。例如另一个框架Apache Spark可以纳入Hadoop并取代MapRece。组件之间的这种互操作性是大数据系统灵活性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虽然负责处理生命周期内这一阶段数据的系统通常都很复杂,但从广义层面来看它们的目标是非常一致的:通过对数据执行操作提高理解能力,揭示出数据蕴含的模式,并针对复杂互动获得见解。
为了简化这些组件的讨论,我们会通过不同处理框架的设计意图,按照所处理的数据状态对其进行分类。一些系统可以用批处理方式处理数据,一些系统可以用流方式处理连续不断流入系统的数据。此外还有一些系统可以同时处理这两类数据。
在深入介绍不同实现的指标和结论之前,首先需要对不同处理类型的概念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批处理系统
批处理在大数据世界有着悠久的历史。批处理主要操作大容量静态数据集,并在计算过程完成后返回结果。
批处理模式中使用的数据集通常符合下列特征…
· 有界:批处理数据集代表数据的有限集合
· 持久:数据通常始终存储在某种类型的持久存储位置中
· 大量:批处理操作通常是处理极为海量数据集的唯一方法
批处理非常适合需要访问全套记录才能完成的计算工作。例如在计算总数和平均数时,必须将数据集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处理,而不能将其视作多条记录的集合。这些操作要求在计算进行过程中数据维持自己的状态。
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任务通常最适合用批处理操作进行处理。无论直接从持久存储设备处理数据集,或首先将数据集载入内存,批处理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数据的量,可提供充足的处理资源。由于批处理在应对大量持久数据方面的表现极为出色,因此经常被用于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大量数据的处理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因此批处理不适合对处理时间要求较高的场合。
Apache Hadoop
Apache Hadoop是一种专用于批处理的处理框架。Hadoop是首个在开源社区获得极大关注的大数据框架。基于谷歌有关海量数据处理所发表的多篇论文与经验的Hadoop重新实现了相关算法和组件堆栈,让大规模批处理技术变得更易用。
新版Hadoop包含多个组件,即多个层,通过配合使用可处理批数据:
· HDFS:HDFS是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层,可对集群节点间的存储和复制进行协调。HDFS确保了无法避免的节点故障发生后数据依然可用,可将其用作数据来源,可用于存储中间态的处理结果,并可存储计算的最终结果。
· YARN:YARN是Yet Another Resource Negotiator(另一个资源管理器)的缩写,可充当Hadoop堆栈的集群协调组件。该组件负责协调并管理底层资源和调度作业的运行。通过充当集群资源的接口,YARN使得用户能在Hadoop集群中使用比以往的迭代方式运行更多类型的工作负载。
· MapRece:MapRece是Hadoop的原生批处理引擎。
批处理模式
Hadoop的处理功能来自MapRece引擎。MapRece的处理技术符合使用键值对的map、shuffle、rece算法要求。基本处理过程包括:
· 从HDFS文件系统读取数据集
· 将数据集拆分成小块并分配给所有可用节点
· 针对每个节点上的数据子集进行计算(计算的中间态结果会重新写入HDFS)
· 重新分配中间态结果并按照键进行分组
· 通过对每个节点计算的结果进行汇总和组合对每个键的值进行“Recing”
· 将计算而来的最终结果重新写入 HDFS
优势和局限
由于这种方法严重依赖持久存储,每个任务需要多次执行读取和写入操作,因此速度相对较慢。但另一方面由于磁盘空间通常是服务器上最丰富的资源,这意味着MapRece可以处理非常海量的数据集。同时也意味着相比其他类似技术,Hadoop的MapRece通常可以在廉价硬件上运行,因为该技术并不需要将一切都存储在内存中。MapRece具备极高的缩放潜力,生产环境中曾经出现过包含数万个节点的应用。
MapRece的学习曲线较为陡峭,虽然Hadoop生态系统的其他周边技术可以大幅降低这一问题的影响,但通过Hadoop集群快速实现某些应用时依然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围绕Hadoop已经形成了辽阔的生态系统,Hadoop集群本身也经常被用作其他软件的组成部件。很多其他处理框架和引擎通过与Hadoop集成也可以使用HDFS和YARN资源管理器。
总结
Apache Hadoop及其MapRece处理引擎提供了一套久经考验的批处理模型,最适合处理对时间要求不高的非常大规模数据集。通过非常低成本的组件即可搭建完整功能的Hadoop集群,使得这一廉价且高效的处理技术可以灵活应用在很多案例中。与其他框架和引擎的兼容与集成能力使得Hadoop可以成为使用不同技术的多种工作负载处理平台的底层基础。
流处理系统
流处理系统会对随时进入系统的数据进行计算。相比批处理模式,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流处理方式无需针对整个数据集执行操作,而是对通过系统传输的每个数据项执行操作。
· 流处理中的数据集是“无边界”的,这就产生了几个重要的影响:
· 完整数据集只能代表截至目前已经进入到系统中的数据总量。
· 工作数据集也许更相关,在特定时间只能代表某个单一数据项。
处理工作是基于事件的,除非明确停止否则没有“尽头”。处理结果立刻可用,并会随着新数据的抵达继续更新。
流处理系统可以处理几乎无限量的数据,但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条(真正的流处理)或很少量(微批处理,Micro-batch Processing)数据,不同记录间只维持最少量的状态。虽然大部分系统提供了用于维持某些状态的方法,但流处理主要针对副作用更少,更加功能性的处理(Functional processing)进行优化。
功能性操作主要侧重于状态或副作用有限的离散步骤。针对同一个数据执行同一个操作会或略其他因素产生相同的结果,此类处理非常适合流处理,因为不同项的状态通常是某些困难、限制,以及某些情况下不需要的结果的结合体。因此虽然某些类型的状态管理通常是可行的,但这些框架通常在不具备状态管理机制时更简单也更高效。
此类处理非常适合某些类型的工作负载。有近实时处理需求的任务很适合使用流处理模式。分析、服务器或应用程序错误日志,以及其他基于时间的衡量指标是最适合的类型,因为对这些领域的数据变化做出响应对于业务职能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流处理很适合用来处理必须对变动或峰值做出响应,并且关注一段时间内变化趋势的数据。
Apache Storm
Apache Storm是一种侧重于极低延迟的流处理框架,也许是要求近实时处理的工作负载的最佳选择。该技术可处理非常大量的数据,通过比其他解决方案更低的延迟提供结果。
流处理模式
Storm的流处理可对框架中名为Topology(拓扑)的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有向无环图)进行编排。这些拓扑描述了当数据片段进入系统后,需要对每个传入的片段执行的不同转换或步骤。
拓扑包含:
· Stream:普通的数据流,这是一种会持续抵达系统的无边界数据。
· Spout:位于拓扑边缘的数据流来源,例如可以是API或查询等,从这里可以产生待处理的数据。
· Bolt:Bolt代表需要消耗流数据,对其应用操作,并将结果以流的形式进行输出的处理步骤。Bolt需要与每个Spout建立连接,随后相互连接以组成所有必要的处理。在拓扑的尾部,可以使用最终的Bolt输出作为相互连接的其他系统的输入。
Storm背后的想法是使用上述组件定义大量小型的离散操作,随后将多个组件组成所需拓扑。默认情况下Storm提供了“至少一次”的处理保证,这意味着可以确保每条消息至少可以被处理一次,但某些情况下如果遇到失败可能会处理多次。Storm无法确保可以按照特定顺序处理消息。
为了实现严格的一次处理,即有状态处理,可以使用一种名为Trident的抽象。严格来说不使用Trident的Storm通常可称之为Core Storm。Trident会对Storm的处理能力产生极大影响,会增加延迟,为处理提供状态,使用微批模式代替逐项处理的纯粹流处理模式。
为避免这些问题,通常建议Storm用户尽可能使用Core Storm。然而也要注意,Trident对内容严格的一次处理保证在某些情况下也比较有用,例如系统无法智能地处理重复消息时。如果需要在项之间维持状态,例如想要计算一个小时内有多少用户点击了某个链接,此时Trident将是你唯一的选择。尽管不能充分发挥框架与生俱来的优势,但Trident提高了Storm的灵活性。
Trident拓扑包含:
· 流批(Stream batch):这是指流数据的微批,可通过分块提供批处理语义。
· 操作(Operation):是指可以对数据执行的批处理过程。
优势和局限
目前来说Storm可能是近实时处理领域的最佳解决方案。该技术可以用极低延迟处理数据,可用于希望获得最低延迟的工作负载。如果处理速度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例如需要将处理结果直接提供给访客打开的网站页面,此时Storm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Storm与Trident配合使得用户可以用微批代替纯粹的流处理。虽然借此用户可以获得更大灵活性打造更符合要求的工具,但同时这种做法会削弱该技术相比其他解决方案最大的优势。话虽如此,但多一种流处理方式总是好的。
Core Storm无法保证消息的处理顺序。Core Storm为消息提供了“至少一次”的处理保证,这意味着可以保证每条消息都能被处理,但也可能发生重复。Trident提供了严格的一次处理保证,可以在不同批之间提供顺序处理,但无法在一个批内部实现顺序处理。
在互操作性方面,Storm可与Hadoop的YARN资源管理器进行集成,因此可以很方便地融入现有Hadoop部署。除了支持大部分处理框架,Storm还可支持多种语言,为用户的拓扑定义提供了更多选择。
总结
对于延迟需求很高的纯粹的流处理工作负载,Storm可能是最适合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保证每条消息都被处理,可配合多种编程语言使用。由于Storm无法进行批处理,如果需要这些能力可能还需要使用其他软件。如果对严格的一次处理保证有比较高的要求,此时可考虑使用Trident。不过这种情况下其他流处理框架也许更适合。
Apache Samza
Apache Samza是一种与Apache Kafka消息系统紧密绑定的流处理框架。虽然Kafka可用于很多流处理系统,但按照设计,Samza可以更好地发挥Kafka独特的架构优势和保障。该技术可通过Kafka提供容错、缓冲,以及状态存储。
Samza可使用YARN作为资源管理器。这意味着默认情况下需要具备Hadoop集群(至少具备HDFS和YARN),但同时也意味着Samza可以直接使用YARN丰富的内建功能。
流处理模式
Samza依赖Kafka的语义定义流的处理方式。Kafka在处理数据时涉及下列概念:
· Topic(话题):进入Kafka系统的每个数据流可称之为一个话题。话题基本上是一种可供消耗方订阅的,由相关信息组成的数据流。
· Partition(分区):为了将一个话题分散至多个节点,Kafka会将传入的消息划分为多个分区。分区的划分将基于键(Key)进行,这样可以保证包含同一个键的每条消息可以划分至同一个分区。分区的顺序可获得保证。
· Broker(代理):组成Kafka集群的每个节点也叫做代理。
· Procer(生成方):任何向Kafka话题写入数据的组件可以叫做生成方。生成方可提供将话题划分为分区所需的键。
· Consumer(消耗方):任何从Kafka读取话题的组件可叫做消耗方。消耗方需要负责维持有关自己分支的信息,这样即可在失败后知道哪些记录已经被处理过了。
由于Kafka相当于永恒不变的日志,Samza也需要处理永恒不变的数据流。这意味着任何转换创建的新数据流都可被其他组件所使用,而不会对最初的数据流产生影响。
优势和局限
乍看之下,Samza对Kafka类查询系统的依赖似乎是一种限制,然而这也可以为系统提供一些独特的保证和功能,这些内容也是其他流处理系统不具备的。
例如Kafka已经提供了可以通过低延迟方式访问的数据存储副本,此外还可以为每个数据分区提供非常易用且低成本的多订阅者模型。所有输出内容,包括中间态的结果都可写入到Kafka,并可被下游步骤独立使用。
这种对Kafka的紧密依赖在很多方面类似于MapRece引擎对HDFS的依赖。虽然在批处理的每个计算之间对HDFS的依赖导致了一些严重的性能问题,但也避免了流处理遇到的很多其他问题。
Samza与Kafka之间紧密的关系使得处理步骤本身可以非常松散地耦合在一起。无需事先协调,即可在输出的任何步骤中增加任意数量的订阅者,对于有多个团队需要访问类似数据的组织,这一特性非常有用。多个团队可以全部订阅进入系统的数据话题,或任意订阅其他团队对数据进行过某些处理后创建的话题。这一切并不会对数据库等负载密集型基础架构造成额外的压力。
直接写入Kafka还可避免回压(Backpressure)问题。回压是指当负载峰值导致数据流入速度超过组件实时处理能力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处理工作停顿并可能丢失数据。按照设计,Kafka可以将数据保存很长时间,这意味着组件可以在方便的时候继续进行处理,并可直接重启动而无需担心造成任何后果。
Samza可以使用以本地键值存储方式实现的容错检查点系统存储数据。这样Samza即可获得“至少一次”的交付保障,但面对由于数据可能多次交付造成的失败,该技术无法对汇总后状态(例如计数)提供精确恢复。
Samza提供的高级抽象使其在很多方面比Storm等系统提供的基元(Primitive)更易于配合使用。目前Samza只支持JVM语言,这意味着它在语言支持方面不如Storm灵活。
总结
对于已经具备或易于实现Hadoop和Kafka的环境,Apache Samza是流处理工作负载一个很好的选择。Samza本身很适合有多个团队需要使用(但相互之间并不一定紧密协调)不同处理阶段的多个数据流的组织。Samza可大幅简化很多流处理工作,可实现低延迟的性能。如果部署需求与当前系统不兼容,也许并不适合使用,但如果需要极低延迟的处理,或对严格的一次处理语义有较高需求,此时依然适合考虑。
混合处理系统:批处理和流处理
一些处理框架可同时处理批处理和流处理工作负载。这些框架可以用相同或相关的组件和API处理两种类型的数据,借此让不同的处理需求得以简化。
如你所见,这一特性主要是由Spark和Flink实现的,下文将介绍这两种框架。实现这样的功能重点在于两种不同处理模式如何进行统一,以及要对固定和不固定数据集之间的关系进行何种假设。
虽然侧重于某一种处理类型的项目会更好地满足具体用例的要求,但混合框架意在提供一种数据处理的通用解决方案。这种框架不仅可以提供处理数据所需的方法,而且提供了自己的集成项、库、工具,可胜任图形分析、机器学习、交互式查询等多种任务。
Apache Spark
Apache Spark是一种包含流处理能力的下一代批处理框架。与Hadoop的MapRece引擎基于各种相同原则开发而来的Spark主要侧重于通过完善的内存计算和处理优化机制加快批处理工作负载的运行速度。
Spark可作为独立集群部署(需要相应存储层的配合),或可与Hadoop集成并取代MapRece引擎。
批处理模式
与MapRece不同,Spark的数据处理工作全部在内存中进行,只在一开始将数据读入内存,以及将最终结果持久存储时需要与存储层交互。所有中间态的处理结果均存储在内存中。
虽然内存中处理方式可大幅改善性能,Spark在处理与磁盘有关的任务时速度也有很大提升,因为通过提前对整个任务集进行分析可以实现更完善的整体式优化。为此Spark可创建代表所需执行的全部操作,需要操作的数据,以及操作和数据之间关系的Directed Acyclic Graph(有向无环图),即DAG,借此处理器可以对任务进行更智能的协调。
为了实现内存中批计算,Spark会使用一种名为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弹性分布式数据集),即RDD的模型来处理数据。这是一种代表数据集,只位于内存中,永恒不变的结构。针对RDD执行的操作可生成新的RDD。每个RDD可通过世系(Lineage)回溯至父级RDD,并最终回溯至磁盘上的数据。Spark可通过RDD在无需将每个操作的结果写回磁盘的前提下实现容错。
流处理模式
流处理能力是由Spark Streaming实现的。Spark本身在设计上主要面向批处理工作负载,为了弥补引擎设计和流处理工作负载特征方面的差异,Spark实现了一种叫做微批(Micro-batch)*的概念。在具体策略方面该技术可以将数据流视作一系列非常小的“批”,借此即可通过批处理引擎的原生语义进行处理。
Spark Streaming会以亚秒级增量对流进行缓冲,随后这些缓冲会作为小规模的固定数据集进行批处理。这种方式的实际效果非常好,但相比真正的流处理框架在性能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优势和局限
使用Spark而非Hadoop MapRece的主要原因是速度。在内存计算策略和先进的DAG调度等机制的帮助下,Spark可以用更快速度处理相同的数据集。
Spark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多样性。该产品可作为独立集群部署,或与现有Hadoop集群集成。该产品可运行批处理和流处理,运行一个集群即可处理不同类型的任务。
除了引擎自身的能力外,围绕Spark还建立了包含各种库的生态系统,可为机器学习、交互式查询等任务提供更好的支持。相比MapRece,Spark任务更是“众所周知”地易于编写,因此可大幅提高生产力。
为流处理系统采用批处理的方法,需要对进入系统的数据进行缓冲。缓冲机制使得该技术可以处理非常大量的传入数据,提高整体吞吐率,但等待缓冲区清空也会导致延迟增高。这意味着Spark Streaming可能不适合处理对延迟有较高要求的工作负载。
由于内存通常比磁盘空间更贵,因此相比基于磁盘的系统,Spark成本更高。然而处理速度的提升意味着可以更快速完成任务,在需要按照小时数为资源付费的环境中,这一特性通常可以抵消增加的成本。
Spark内存计算这一设计的另一个后果是,如果部署在共享的集群中可能会遇到资源不足的问题。相比HadoopMapRece,Spark的资源消耗更大,可能会对需要在同一时间使用集群的其他任务产生影响。从本质来看,Spark更不适合与Hadoop堆栈的其他组件共存一处。
总结
Spark是多样化工作负载处理任务的最佳选择。Spark批处理能力以更高内存占用为代价提供了无与伦比的速度优势。对于重视吞吐率而非延迟的工作负载,则比较适合使用Spark Streaming作为流处理解决方案。
Apache Flink
Apache Flink是一种可以处理批处理任务的流处理框架。该技术可将批处理数据视作具备有限边界的数据流,借此将批处理任务作为流处理的子集加以处理。为所有处理任务采取流处理为先的方法会产生一系列有趣的副作用。
这种流处理为先的方法也叫做Kappa架构,与之相对的是更加被广为人知的Lambda架构(该架构中使用批处理作为主要处理方法,使用流作为补充并提供早期未经提炼的结果)。Kappa架构中会对一切进行流处理,借此对模型进行简化,而这一切是在最近流处理引擎逐渐成熟后才可行的。
流处理模型
Flink的流处理模型在处理传入数据时会将每一项视作真正的数据流。Flink提供的DataStream API可用于处理无尽的数据流。Flink可配合使用的基本组件包括:
· Stream(流)是指在系统中流转的,永恒不变的无边界数据集
· Operator(操作方)是指针对数据流执行操作以产生其他数据流的功能
· Source(源)是指数据流进入系统的入口点
· Sink(槽)是指数据流离开Flink系统后进入到的位置,槽可以是数据库或到其他系统的连接器
为了在计算过程中遇到问题后能够恢复,流处理任务会在预定时间点创建快照。为了实现状态存储,Flink可配合多种状态后端系统使用,具体取决于所需实现的复杂度和持久性级别。
此外Flink的流处理能力还可以理解“事件时间”这一概念,这是指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此外该功能还可以处理会话。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某种有趣的方式确保执行顺序和分组。
批处理模型
Flink的批处理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对流处理模型的扩展。此时模型不再从持续流中读取数据,而是从持久存储中以流的形式读取有边界的数据集。Flink会对这些处理模型使用完全相同的运行时。
Flink可以对批处理工作负载实现一定的优化。例如由于批处理操作可通过持久存储加以支持,Flink可以不对批处理工作负载创建快照。数据依然可以恢复,但常规处理操作可以执行得更快。
另一个优化是对批处理任务进行分解,这样即可在需要的时候调用不同阶段和组件。借此Flink可以与集群的其他用户更好地共存。对任务提前进行分析使得Flink可以查看需要执行的所有操作、数据集的大小,以及下游需要执行的操作步骤,借此实现进一步的优化。
优势和局限
Flink目前是处理框架领域一个独特的技术。虽然Spark也可以执行批处理和流处理,但Spark的流处理采取的微批架构使其无法适用于很多用例。Flink流处理为先的方法可提供低延迟,高吞吐率,近乎逐项处理的能力。
Flink的很多组件是自行管理的。虽然这种做法较为罕见,但出于性能方面的原因,该技术可自行管理内存,无需依赖原生的Java垃圾回收机制。与Spark不同,待处理数据的特征发生变化后Flink无需手工优化和调整,并且该技术也可以自行处理数据分区和自动缓存等操作。
Flink会通过多种方式对工作进行分许进而优化任务。这种分析在部分程度上类似于SQL查询规划器对关系型数据库所做的优化,可针对特定任务确定最高效的实现方法。该技术还支持多阶段并行执行,同时可将受阻任务的数据集合在一起。对于迭代式任务,出于性能方面的考虑,Flink会尝试在存储数据的节点上执行相应的计算任务。此外还可进行“增量迭代”,或仅对数据中有改动的部分进行迭代。
在用户工具方面,Flink提供了基于Web的调度视图,借此可轻松管理任务并查看系统状态。用户也可以查看已提交任务的优化方案,借此了解任务最终是如何在集群中实现的。对于分析类任务,Flink提供了类似SQL的查询,图形化处理,以及机器学习库,此外还支持内存计算。
Flink能很好地与其他组件配合使用。如果配合Hadoop 堆栈使用,该技术可以很好地融入整个环境,在任何时候都只占用必要的资源。该技术可轻松地与YARN、HDFS和Kafka 集成。在兼容包的帮助下,Flink还可以运行为其他处理框架,例如Hadoop和Storm编写的任务。
目前Flink最大的局限之一在于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年幼”的项目。现实环境中该项目的大规模部署尚不如其他处理框架那么常见,对于Flink在缩放能力方面的局限目前也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随着快速开发周期的推进和兼容包等功能的完善,当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尝试时,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Flink部署
总结
Flink提供了低延迟流处理,同时可支持传统的批处理任务。Flink也许最适合有极高流处理需求,并有少量批处理任务的组织。该技术可兼容原生Storm和Hadoop程序,可在YARN管理的集群上运行,因此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评估。快速进展的开发工作使其值得被大家关注。
结论
大数据系统可使用多种处理技术。
对于仅需要批处理的工作负载,如果对时间不敏感,比其他解决方案实现成本更低的Hadoop将会是一个好选择。
对于仅需要流处理的工作负载,Storm可支持更广泛的语言并实现极低延迟的处理,但默认配置可能产生重复结果并且无法保证顺序。Samza与YARN和Kafka紧密集成可提供更大灵活性,更易用的多团队使用,以及更简单的复制和状态管理。
对于混合型工作负载,Spark可提供高速批处理和微批处理模式的流处理。该技术的支持更完善,具备各种集成库和工具,可实现灵活的集成。Flink提供了真正的流处理并具备批处理能力,通过深度优化可运行针对其他平台编写的任务,提供低延迟的处理,但实际应用方面还为时过早。
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主要取决于待处理数据的状态,对处理所需时间的需求,以及希望得到的结果。具体是使用全功能解决方案或主要侧重于某种项目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需要慎重权衡。随着逐渐成熟并被广泛接受,在评估任何新出现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时都需要考虑类似的问题。

㈣ Apache Flink和Apache Spark有什么异同它们的发展前景分别怎样

1、Spark在SQL上的优化,尤其是DataFrame到DataSet其实是借鉴的Flink的。Flink最初一开始对SQL支持得就更好。
2、Spark的cache in memory在Flink中是由框架自己判断的,而不是用户来指定的,因为Flink对数据的处理不像Spark以RDD为单位,就是一种细粒度的处理,对内存的规划更好。
3、Flink原来用Java写确实很难看,现在也在向Spark靠拢,Scala的支持也越来越好。不管怎么说,二者目前都是在相互吸收。

㈤ 基于flink sql构建实时数据仓库

根据目前大数据这一块的发展,已经不局限于离线的分析,挖掘数据潜在的价值,数据的时效性最近几年变得刚需,实时处理的框架有storm,spark-streaming,flink等。想要做到实时数据这个方案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状态机制 2、精确一次语义 3、高吞吐量 4、可弹性伸缩的应用 5、容错机制,刚好这几点,flink都完美的实现了,并且支持flink sql高级API,减少了开发成本,可用实现快速迭代,易维护等优点。

离线数仓的架构图:

实时数仓架构图:

目前是将实时维度表和DM层数据存于hbase当中,实时公共层都存于kafka当中,并且以写滚动日志的方式写入HDFS(主要是用于校验数据)。其实在这里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kafka集群,flink集群,hbase集群相互独立,这对整个实时数据仓库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个数据仓库想要成体系,成资产,离不开数据域的划分。所以参考着离线的数据仓库,想着在实时数仓做出这方面的探索,理论上来讲,离线可以实现的,实时也是可以实现的。 并且目前已经取得了成效,目前划分的数据域跟离线大致相同,有流量域,交易域,营销域等等。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维表,多事务事实表,累计快照表,周期性快照表的设计,开发,到落地这里就不详述了。

维度表也是整个实时数据仓库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目前整个实时数仓的建设来看,维度表有着数据量大,但是变更少的特点,我们试想过构建全平台的实时商品维度表或者是实时会员维度表,但是这类维度表太过于复杂,所以针对这类维度表下面介绍。还有另外一种就是较为简单的维度表,这类维度可能对应着业务系统单个mysql表,或者只需要几个表进行简单ETL就可以产出的表,这类维表是可以做成实时的。以下有几个实施的关键点:

如下是离线数据同步架构图:

实时数据的接入其实在底层架构是一样的,就是从kafka那边开始不一样,实时用flink的UDTF进行解析,而离线是定时(目前是小时级)用camus拉到HDFS,然后定时load HDFS的数据到hive表里面去,这样来实现离线数据的接入。实时数据的接入是用flink解析kafka的数据,然后在次写入kafka当中去。

由于目前离线数据已经稳定运行了很久,所以实时接入数据的校验可以对比离线数据,但是离线数据是小时级的hive数据,实时数据存于kafka当中,直接比较不了,所以做了相关处理,将kafka的数据使用flink写HDFS滚动日志的形式写入HDFS,然后建立hive表小时级定时去load HDFS中的文件,以此来获取实时数据。

完成以上两点,剩余还需要考虑一点,都是小时级的任务,这个时间卡点使用什么字段呢?首先要确定一点就是离线和实时任务卡点的时间字段必须是一致的,不然肯定会出问题。目前离线使用camus从kafka将数据拉到HDFS上,小时级任务,使用nginx_ts这个时间字段来卡点,这个字段是上报到nginx服务器上记录的时间点。而实时的数据接入是使用flink消费kafka的数据,在以滚动日志的形式写入HDFS的,然后在建立hive表load HDFS文件获取数据,虽然这个hive也是天/小时二级分区,但是离线的表是根据nginx_ts来卡点分区,但是实时的hive表是根据任务启动去load文件的时间点去区分的分区,这是有区别的,直接筛选分区和离线的数据进行对比,会存在部分差异,应当的做法是筛选范围分区,然后在筛选nginx_ts的区间,这样在跟离线做对比才是合理的。

目前实时数据接入层的主要时延是在UDTF函数解析上,实时的UDTF函数是根据上报的日志格式进行开发的,可以完成日志的解析功能。

解析流程图如下:

解析速率图如下:

该图还不是在峰值数据量的时候截的,目前以800记录/second为准,大概一个记录的解析速率为1.25ms。
目前该任务的flink资源配置核心数为1,假设解析速率为1.25ms一条记录,那么峰值只能处理800条/second,如果数据接入速率超过该值就需要增加核心数,保证解析速率。

介绍一下目前离线维度表的情况,就拿商品维度表来说,全线记录数将近一个亿,计算逻辑来自40-50个ods层的数据表,计算逻辑相当复杂,如果实时维度表也参考离线维度表来完成的话,那么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非常大,对于技术来讲也是很大的一个挑战,并且目前也没有需求要求维度属性百分百准确。所以目前(伪实时维度表)准备在当天24点产出,当天的维度表给第二天实时公共层使用,即T-1的模式。伪实时维度表的计算逻辑参考离线维度表,但是为了保障在24点之前产出,需要简化一下离线计算逻辑,并且去除一些不常用的字段,保障伪实时维度表可以较快产出。

实时维度表的计算流程图:

目前使用flink作为公司主流的实时计算引擎,使用内存作为状态后端,并且固定30s的间隔做checkpoint,使用HDFS作为checkpoint的存储组件。并且checkpoint也是作为任务restart以后恢复状态的重要依据。熟悉flink的人应该晓得,使用内存作为状态后端,这个内存是JVM的堆内存,毕竟是有限的东西,使用不得当,OOM是常有的事情,下面就介绍一下针对有限的内存,如果完成常规的计算。

㈥ 转载:阿里巴巴为什么选择Apache Flink

本文主要整理自阿里巴巴计算平台事业部资深技术专家莫问在云栖大会的演讲。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降临,数据量的爆发,在典型的大数据的业务场景下数据业务最通用的做法是:选用批处理的技术处理全量数据,采用流式计算处理实时增量数据。在绝大多数的业务场景之下,用户的业务逻辑在批处理和流处理之中往往是相同的。但是,用户用于批处理和流处理的两套计算引擎是不同的。

因此,用户通常需要写两套代码。毫无疑问,这带来了一些额外的负担和成本。阿里巴巴的商品数据处理就经常需要面对增量和全量两套不同的业务流程问题,所以阿里就在想,我们能不能有一套统一的大数据引擎技术,用户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逻辑开发一套代码。这样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下,不管是全量数据还是增量数据,亦或者实时处理,一套方案即可全部支持, 这就是阿里选择Flink的背景和初衷

目前开源大数据计算引擎有很多选择,流计算如Storm,Samza,Flink,Kafka Stream等,批处理如Spark,Hive,Pig,Flink等。而同时支持流处理和批处理的计算引擎,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Apache Spark,一个是Apache Flink。

从技术,生态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首先,Spark的技术理念是基于批来模拟流的计算。而Flink则完全相反,它采用的是基于流计算来模拟批计算。

从技术发展方向看,用批来模拟流有一定的技术局限性,并且这个局限性可能很难突破。而Flink基于流来模拟批,在技术上有更好的扩展性。从长远来看,阿里决定用Flink做一个统一的、通用的大数据引擎作为未来的选型。

Flink是一个低延迟、高吞吐、统一的大数据计算引擎。在阿里巴巴的生产环境中,Flink的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毫秒级的延迟情况下,每秒钟处理上亿次的消息或者事件。同时Flink提供了一个Exactly-once的一致性语义。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这样就使得Flink大数据引擎可以提供金融级的数据处理能力。

Flink在阿里的现状

基于Apache Flink在阿里巴巴搭建的平台于2016年正式上线,并从阿里巴巴的搜索和推荐这两大场景开始实现。目前阿里巴巴所有的业务,包括阿里巴巴所有子公司都采用了基于Flink搭建的实时计算平台。同时Flink计算平台运行在开源的Hadoop集群之上。采用Hadoop的YARN做为资源管理调度,以 HDFS作为数据存储。因此,Flink可以和开源大数据软件Hadoop无缝对接。

目前,这套基于Flink搭建的实时计算平台不仅服务于阿里巴巴集团内部,而且通过阿里云的云产品API向整个开发者生态提供基于Flink的云产品支持。

Flink在阿里巴巴的大规模应用,表现如何?

规模: 一个系统是否成熟,规模是重要指标,Flink最初上线阿里巴巴只有数百台服务器,目前规模已达上万台,此等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

状态数据: 基于Flink,内部积累起来的状态数据已经是PB级别规模;

Events: 如今每天在Flink的计算平台上,处理的数据已经超过万亿条;

PS: 在峰值期间可以承担每秒超过4.72亿次的访问,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是阿里巴巴双11大屏;

Flink的发展之路

接下来从开源技术的角度,来谈一谈Apache Flink是如何诞生的,它是如何成长的?以及在成长的这个关键的时间点阿里是如何进入的?并对它做出了那些贡献和支持?

Flink诞生于欧洲的一个大数据研究项目StratoSphere。该项目是柏林工业大学的一个研究性项目。早期,Flink是做Batch计算的,但是在2014年,StratoSphere里面的核心成员孵化出Flink,同年将Flink捐赠Apache,并在后来成为Apache的顶级大数据项目,同时Flink计算的主流方向被定位为Streaming,即用流式计算来做所有大数据的计算,这就是Flink技术诞生的背景。

2014年Flink作为主攻流计算的大数据引擎开始在开源大数据行业内崭露头角。区别于Storm,Spark Streaming以及其他流式计算引擎的是:它不仅是一个高吞吐、低延迟的计算引擎,同时还提供很多高级的功能。比如它提供了有状态的计算,支持状态管理,支持强一致性的数据语义以及支持Event Time,WaterMark对消息乱序的处理。

Flink核心概念以及基本理念

Flink最区别于其他流计算引擎的,其实就是状态管理。

什么是状态?例如开发一套流计算的系统或者任务做数据处理,可能经常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如Sum,Count,Min,Max,这些值是需要存储的。因为要不断更新,这些值或者变量就可以理解为一种状态。如果数据源是在读取Kafka,RocketMQ,可能要记录读取到什么位置,并记录Offset,这些Offset变量都是要计算的状态。

Flink提供了内置的状态管理,可以把这些状态存储在Flink内部,而不需要把它存储在外部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降低了计算引擎对外部系统的依赖以及部署,使运维更加简单;第二,对性能带来了极大的提升:如果通过外部去访问,如Redis,HBase它一定是通过网络及RPC。如果通过Flink内部去访问,它只通过自身的进程去访问这些变量。同时Flink会定期将这些状态做Checkpoint持久化,把Checkpoint存储到一个分布式的持久化系统中,比如HDFS。这样的话,当Flink的任务出现任何故障时,它都会从最近的一次Checkpoint将整个流的状态进行恢复,然后继续运行它的流处理。对用户没有任何数据上的影响。

Flink是如何做到在Checkpoint恢复过程中没有任何数据的丢失和数据的冗余?来保证精准计算的?

这其中原因是Flink利用了一套非常经典的Chandy-Lamport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把这个流计算看成一个流式的拓扑,定期从这个拓扑的头部Source点开始插入特殊的Barries,从上游开始不断的向下游广播这个Barries。每一个节点收到所有的Barries,会将State做一次Snapshot,当每个节点都做完Snapshot之后,整个拓扑就算完整的做完了一次Checkpoint。接下来不管出现任何故障,都会从最近的Checkpoint进行恢复。

Flink利用这套经典的算法,保证了强一致性的语义。这也是Flink与其他无状态流计算引擎的核心区别。

下面介绍Flink是如何解决乱序问题的。比如星球大战的播放顺序,如果按照上映的时间观看,可能会发现故事在跳跃。

在流计算中,与这个例子是非常类似的。所有消息到来的时间,和它真正发生在源头,在线系统Log当中的时间是不一致的。在流处理当中,希望是按消息真正发生在源头的顺序进行处理,不希望是真正到达程序里的时间来处理。Flink提供了Event Time和WaterMark的一些先进技术来解决乱序的问题。使得用户可以有序的处理这个消息。这是Flink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Flink启动时的核心理念和核心概念,这是Flink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时间是2015年和2017年,这个阶段也是Flink发展以及阿里巴巴介入的时间。故事源于2015年年中,我们在搜索事业部的一次调研。当时阿里有自己的批处理技术和流计算技术,有自研的,也有开源的。但是,为了思考下一代大数据引擎的方向以及未来趋势,我们做了很多新技术的调研。

结合大量调研结果,我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解决通用大数据计算需求,批流融合的计算引擎,才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方向,并且最终我们选择了Flink。

但2015年的Flink还不够成熟,不管是规模还是稳定性尚未经历实践。最后我们决定在阿里内部建立一个Flink分支,对Flink做大量的修改和完善,让其适应阿里巴巴这种超大规模的业务场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团队不仅对Flink在性能和稳定性上做出了很多改进和优化,同时在核心架构和功能上也进行了大量创新和改进,并将其贡献给社区,例如:Flink新的分布式架构,增量Checkpoint机制,基于Credit-based的网络流控机制和Streaming SQL等。

阿里巴巴对Flink社区的贡献

我们举两个设计案例,第一个是阿里巴巴重构了Flink的分布式架构,将Flink的Job调度和资源管理做了一个清晰的分层和解耦。这样做的首要好处是Flink可以原生的跑在各种不同的开源资源管理器上。经过这套分布式架构的改进,Flink可以原生地跑在Hadoop Yarn和Kubernetes这两个最常见的资源管理系统之上。同时将Flink的任务调度从集中式调度改为了分布式调度,这样Flink就可以支持更大规模的集群,以及得到更好的资源隔离。

另一个是实现了增量的Checkpoint机制,因为Flink提供了有状态的计算和定期的Checkpoint机制,如果内部的数据越来越多,不停地做Checkpoint,Checkpoint会越来越大,最后可能导致做不出来。提供了增量的Checkpoint后,Flink会自动地发现哪些数据是增量变化,哪些数据是被修改了。同时只将这些修改的数据进行持久化。这样Checkpoint不会随着时间的运行而越来越难做,整个系统的性能会非常地平稳,这也是我们贡献给社区的一个很重大的特性。

经过2015年到2017年对Flink Streaming的能力完善,Flink社区也逐渐成熟起来。Flink也成为在Streaming领域最主流的计算引擎。因为Flink最早期想做一个流批统一的大数据引擎,2018年已经启动这项工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阿里巴巴提出了新的统一API架构,统一SQL解决方案,同时流计算的各种功能得到完善后,我们认为批计算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完善。无论在任务调度层,还是在数据Shuffle层,在容错性,易用性上,都需要完善很多工作。

篇幅原因,下面主要和大家分享两点:

● 统一 API Stack

● 统一 SQL方案

先来看下目前Flink API Stack的一个现状,调研过Flink或者使用过Flink的开发者应该知道。Flink有2套基础的API,一套是DataStream,一套是DataSet。DataStream API是针对流式处理的用户提供,DataSet API是针对批处理用户提供,但是这两套API的执行路径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需要生成不同的Task去执行。所以这跟得到统一的API是有冲突的,而且这个也是不完善的,不是最终的解法。在Runtime之上首先是要有一个批流统一融合的基础API层,我们希望可以统一API层。

因此,我们在新架构中将采用一个DAG(有限无环图)API,作为一个批流统一的API层。对于这个有限无环图,批计算和流计算不需要泾渭分明的表达出来。只需要让开发者在不同的节点,不同的边上定义不同的属性,来规划数据是流属性还是批属性。整个拓扑是可以融合批流统一的语义表达,整个计算无需区分是流计算还是批计算,只需要表达自己的需求。有了这套API后,Flink的API Stack将得到统一。

除了统一的基础API层和统一的API Stack外,同样在上层统一SQL的解决方案。流和批的SQL,可以认为流计算有数据源,批计算也有数据源,我们可以将这两种源都模拟成数据表。可以认为流数据的数据源是一张不断更新的数据表,对于批处理的数据源可以认为是一张相对静止的表,没有更新的数据表。整个数据处理可以当做SQL的一个Query,最终产生的结果也可以模拟成一个结果表。

对于流计算而言,它的结果表是一张不断更新的结果表。对于批处理而言,它的结果表是相当于一次更新完成的结果表。从整个SOL语义上表达,流和批是可以统一的。此外,不管是流式SQL,还是批处理SQL,都可以用同一个Query来表达复用。这样以来流批都可以用同一个Query优化或者解析。甚至很多流和批的算子都是可以复用的。

Flink的未来方向

首先,阿里巴巴还是要立足于Flink的本质,去做一个全能的统一大数据计算引擎。将它在生态和场景上进行落地。目前Flink已经是一个主流的流计算引擎,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达成了共识:Flink是大数据的未来,是最好的流计算引擎。下一步很重要的工作是让Flink在批计算上有所突破。在更多的场景下落地,成为一种主流的批计算引擎。然后进一步在流和批之间进行无缝的切换,流和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用Flink,在一个计算中,既可以有流计算,又可以有批计算。

第二个方向就是Flink的生态上有更多语言的支持,不仅仅是Java,Scala语言,甚至是机器学习下用的Python,Go语言。未来我们希望能用更多丰富的语言来开发Flink计算的任务,来描述计算逻辑,并和更多的生态进行对接。

最后不得不说AI,因为现在很多大数据计算的需求和数据量都是在支持很火爆的AI场景,所以在Flink流批生态完善的基础上,将继续往上走,完善上层Flink的Machine Learning算法库,同时Flink往上层也会向成熟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去集成。比如可以做Tensorflow On Flink, 让大数据的ETL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的Feature计算和特征计算,训练的计算等进行集成,让开发者能够同时享受到多种生态给大家带来的好处。

㈦ 技术选型 - OLAP大数据技术哪家强

Lambda架构的核心理念是“流批一体化”,因为随着机器性能和数据框架的不断完善,用户其实不关心底层是如何运行的,批处理也好,流式处理也罢,能按照统一的模型返回结果就可以了,这就是Lambda架构诞生的原因。现在很多应用,例如Spark和Flink,都支持这种结构,也就是数据进入平台后,可以选择批处理运行,也可以选择流式处理运行,但不管怎样,一致性都是相同的。

Kylin

Kylin的主要特点是预计算,提前计算好各个cube,这样的优点是查询快速,秒级延迟;缺点也非常明显,灵活性不足,无法做一些 探索 式的,关联性的数据分析。

适合的场景也是比较固定的,场景清晰的地方。

ClickHouse

Clickhouse由俄罗斯yandex公司开发。专为在线数据分析而设计。

Clickhouse最大的特点首先是快 ,为了快采用了列式储存,列式储存更好的支持压缩,压缩后的数据传输量变小,所以更快;同时支持分片,支持分布式执行,支持SQL。

ClickHouse很轻量级,支持数据压缩和最终数据一致性,其数据量级在PB级别。

另外Clickhouse不是为关联分析而生,所以多表关联支持的不太好。

同样Clickhouse不能修改或者删除数据,仅能用于批量删除或修改。没有完整的事务支持,不支持二级索引等等,缺点也非常明显。

与Kylin相比ClickHouse更加的灵活,sql支持的更好,但是相比Kylin,ClickHouse不支持大并发,也就是不能很多访问同时在线。

总之ClickHouse用于在线数据分析,支持功能简单。CPU 利用率高,速度极快。最好的场景用于行为统计分析。

Hive

Hive这个工具,大家一定很熟悉,大数据仓库的首选工具。可以将结构化的数据文件映射为一张数据库表,并提供完整的sql查询功能。

主要功能是可以将sql语句转换为相对应的MapRece任务进行运行,这样可能处理海量的数据批量,

Hive与HDFS结合紧密,在大数据开始初期,提供一种直接使用sql就能访问HDFS的方案,摆脱了写MapRece任务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大数据的门槛。

当然Hive的缺点非常明显,定义的是分钟级别的查询延迟,估计都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 但是作为数据仓库的每日批量工具,的确是一个稳定合格的产品。

Presto

Presto极大的改进了Hive的查询速度,而且Presto 本身并不存储数据,但是可以接入多种数据源,并且支持跨数据源的级联查询,支持包括复杂查询、聚合、连接等等。

Presto没有使用MapRece,它是通过一个定制的查询和执行引擎来完成的。它的所有的查询处理是在内存中,这也是它的性能很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Presto由于是基于内存的,缺点可能是多张大表关联操作时易引起内存溢出错误。

另外Presto不支持OLTP的场景,所以不要把Presto当做数据库来使用。

Presto相比ClickHouse优点主要是多表join效果好。相比ClickHouse的支持功能简单,场景支持单一,Presto支持复杂的查询,应用范围更广。

Impala

Impala是Cloudera 公司推出,提供对 HDFS、Hbase 数据的高性能、低延迟的交互式 SQL 查询功能。

Impala 使用 Hive的元数据, 完全在内存中计算。是CDH 平台首选的 PB 级大数据实时查询分析引擎。

Impala 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严重依赖Hive,而且稳定性也稍差,元数据需要单独的mysql/pgsql来存储,对数据源的支持比较少,很多nosql是不支持的。但是,估计是cloudera的国内市场推广做的不错,Impala在国内的市场不错。

SparkSQL

SparkSQL的前身是Shark,它将 SQL 查询与 Spark 程序无缝集成,可以将结构化数据作为 Spark 的 RDD 进行查询。

SparkSQL后续不再受限于Hive,只是兼容Hive。

SparkSQL提供了sql访问和API访问的接口。

支持访问各式各样的数据源,包括Hive, Avro, Parquet, ORC, JSON, and JDBC。

Drill

Drill好像国内使用的很少,根据定义,Drill是一个低延迟的分布式海量数据交互式查询引擎,支持多种数据源,包括hadoop,NoSQL存储等等。

除了支持多种的数据源,Drill跟BI工具集成比较好。

Druid

Druid是专为海量数据集上的做高性能 OLAP而设计的数据存储和分析系统。

Druid 的架构是 Lambda 架构,分成实时层和批处理层。

Druid的核心设计结合了数据仓库,时间序列数据库和搜索系统的思想,以创建一个统一的系统,用于针对各种用例的实时分析。Druid将这三个系统中每个系统的关键特征合并到其接收层,存储格式,查询层和核心体系结构中。

目前 Druid 的去重都是非精确的,Druid 适合处理星型模型的数据,不支持关联操作。也不支持数据的更新。

Druid最大的优点还是支持实时与查询功能,解约了很多开发工作。

Ku

ku是一套完全独立的分布式存储引擎,很多设计概念上借鉴了HBase,但是又跟HBase不同,不需要HDFS,通过raft做数据复制;分片策略支持keyrange和hash等多种。

数据格式在parquet基础上做了些修改,支持二级索引,更像一个列式存储,而不是HBase schema-free的kv方式。

ku也是cloudera主导的项目,跟Impala结合比较好,通过impala可以支持update操作。

ku相对于原有parquet和ORC格式主要还是做增量更新的。

Hbase

Hbase使用的很广,更多的是作为一个KV数据库来使用,查询的速度很快。

Hawq

Hawq是一个Hadoop原生大规模并行SQL分析引擎,Hawq采用 MPP 架构,改进了针对 Hadoop 的基于成本的查询优化器。

除了能高效处理本身的内部数据,还可通过 PXF 访问 HDFS、Hive、HBase、JSON 等外部数据源。HAWQ全面兼容 SQL 标准,还可用 SQL 完成简单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无论是功能特性,还是性能表现,HAWQ 都比较适用于构建 Hadoop 分析型数据仓库应用。

㈧ Flink SQL 知其所以然(五)| 自定义 protobuf format

protobuf 作为目前各大公司中最广泛使用的高效的协议数据交换格式工具库,会大量作为流式数据传输的序列化方式,所以在 flink sql 中如果能实现 protobuf 的 format 会非常有用( 目前社区已经有对应的实现,不过目前还没有 merge,预计在 1.14 系列版本中能 release )。

issue 见: https://issues.apache.org/jira/browse/FLINK-18202?filter=-4&jql=project%20%3D%20FLINK%20AND%20issuetype%20%3D%20%22New%20Feature%22%20AND%20text%20~%20protobuf%20order%20by%20created%20DESC

pr 见: https://github.com/apache/flink/pull/14376

这一节主要介绍 flink sql 中怎么自定义实现 format ,其中以最常使用的 protobuf 作为案例来介绍。

如果想在本地直接测试下:

关于为什么选择 protobuf 可以看这篇文章,写的很详细:

http://hengyunabc.github.io/thinking-about-grpc-protobuf/?utm_source=tuicool&utm_medium=referral

在实时计算的领域中,为了可读性会选择 json ,为了效率以及一些已经依赖了 grpc 的公司会选择 protobuf 来做数据序列化,那么自然而然,日志的序列化方式也会选择 protobuf 。

而官方目前已经 release 的版本中是没有提供 flink sql api 的 protobuf format 的。如下图,基于 1.13 版本。

https://ci.apache.org/projects/flink/flink-docs-release-1.13/docs/connectors/table/overview/

因此本文在介绍怎样自定义一个 format 的同时,实现一个 protobuf format 来给大家使用。

预期效果是先实现几种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包括 protobuf 中的 message (自定义 model)、 map (映射)、 repeated (列表)、其他基本数据类型等,这些都是我们最常使用的类型。

预期 protobuf message 定义如下:

测试数据源数据如下,博主把 protobuf 的数据转换为 json,以方便展示,如下图:

预期 flink sql:

数据源表 DDL:

数据汇表 DDL:

Transform 执行逻辑:

下面是我在本地跑的结果:

可以看到打印的结果,数据是正确的被反序列化读入,并且最终输出到 console。

目前业界可以参考的实现如下: https://github.com/maosuhan/flink-pb , 也就是这位哥们负责目前 flink protobuf 的 format。

这种实现的具体使用方式如下:

其实现有几个特点:

[图片上传失败...(image-66c35b-1644940704671)]

其实上节已经详细描述了 flink sql 对于 sourcesinkformat 的加载机制。

如图 serde format 是通过 TableFactoryHelper.discoverDecodingFormat 和 TableFactoryHelper.discoverEncodingFormat 创建的

所有通过 SPI 的 sourcesinkformt 插件都继承自 Factory 。

整体创建 format 方法的调用链如下图。

最终实现如下,涉及到了几个实现类:

具体流程:

上述实现类的具体关系如下:

介绍完流程,进入具体实现方案细节:

ProtobufFormatFactory 主要创建 format 的逻辑:

resourcesMETA-INF 文件:

主要实现反序列化的逻辑:

可以注意到上述反序列化的主要逻辑就集中在 runtimeConverter 上,即 ProtobufToRowDataConverters.ProtobufToRowDataConverter 。

ProtobufToRowDataConverters.ProtobufToRowDataConverter 就是在 ProtobufToRowDataConverters 中定义的。

ProtobufToRowDataConverters.ProtobufToRowDataConverter 其实就是一个 convertor 接口:

其作用就是将 protobuf message 中的每一个字段转换成为 RowData 中的每一个字段。

ProtobufToRowDataConverters 中就定义了具体转换逻辑,如截图所示,每一个 LogicalType 都定义了 protobuf message 字段转换为 flink 数据类型的逻辑:

源码后台回复 flink sql 知其所以然(五)| 自定义 protobuf format 获取。

本文主要是针对 flink sql protobuf format 进行了原理解释以及对应的实现。
如果你正好需要这么一个 format,直接后台回复 flink sql 知其所以然(五)| 自定义 protobuf format 获取源码吧。

当然上述只是 protobuf format 一个基础的实现,用于生产环境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去扩展的。

㈨ flink 1.10 1.12区别

flink 1.10 1.12区别在于Flink 1.12 支持了 Flink SQL Kafka upsert connector 。

因为在 Flink 1.10 中,当前这类任务开发对于用户来说,还是不够友好,需要很多代码,同时也会造成 Flink SQL 冗长。

Flink 1.12 SQL Connector 支持 Kafka Upsert Connector,这也是我们公司内部业务方对实时平台提出的需求。

收益:便利用户有这种需要从 kafka 取最新记录操作的实时任务开发,比如这种 binlog -> kafka,然后用户聚合操作,这种场景还是非常多的,这能提升实时作业开发效率,同时 1.12 做了优化,性能会比单纯的 last_value 性能要好。

Flink Yarn 作业 On k8s 的生产级别能力是:

Flink Jar 作业已经全部 K8s 化,Flink SQL 作业由于是推广初期,还是在 Yarn 上面进行运行,为了将实时计算 Flink 全部K8s化。

所以我们 Flink SQL 作业也需要迁移到 K8s,目前 Flink 1.12 已经满足生产级别的 Flink k8s 功能,所以 Flink SQL K8s 化,打算直接使用社区的 On k8s 能力。

风险:虽然和社区的人沟通,Flink 1.12 on k8s 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具体功能还是需要先 POC 验证一下,同时可能社区 Flink on k8s 的能力。

可能会限制我们这边一些 k8s 功能使用,比如 hostpath volome 以及 Ingress 的使用,这里可能需要改底层源码来进行快速支持(社区有相关 JIRA 要做)。

㈩ 流批一体不只有Flink,还有实时数据模型

通常来讲,数据仓库的建设,都是以离线作为主要的密报,下游的应用,不论是报表还是接口,所提供的数据也大多是T-1时效性。

但伴随着业务的变化,当离线做到没什么可以继续做的时候,实时就会被拿出来,作为新一个阶段的目标进行攻克。

在流批一体建设之前,这种实时诉求通常会开发成分钟级的任务,通过近实时的方案来解决业务的问题,但分钟级会带来诸如任务过多、资源挤占较大、无法支持复杂逻辑等问题。

因此专门支持实时计算的框架,比如早期的Storm,能够尝试从纯实时的角度解决业务问题,就被拿出来作为尝试。然而Storm的局限性也很大,因为那会的任务开发只能通过Java的方式来进行,与Hive所推崇的纯SQL方案相比,上手难度大了不少,同时两套代码的逻辑几乎没有可比性,这种方案也就一直没有什么声音。

尽管实时技术有各种缺陷,但作为一种能够很容易讲清楚价值的项目,同时又非常便于向上汇报的技术方案,实时技术还是被或多或少的做了起来。在大多数的公司里,实时和离线就会有不同的团队进行维护,或者是同一个团队,但分成不同的项目来执行。这个阶段,优先高效的把业务做起来,哪怕场景再简单,但能够证明实时有价值和前景,这个阶段的目标就算完成了。

以上的各种方案,难免会带来三个特别难以解决的问题:

(1)数据的口径上,实时和离线很容易不统一;
(2)数据模型的规范上,实时和离线也往往是分开建设;
(3)即便是同一种口径和同一种规范,实时和离线也要分成两套代码来维护。

这三个问题短时间内会被高速发展掩盖掉,但当业务对实时的诉求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口径和代码的不统一,就会越来越成为阻碍敏捷开发的障碍,需要有方案进行解决。

后来Flink出现了,带来了流批一体的全新方案,这个问题便出现了解决的曙光,这也比较接近我们对于实时计算的理想方案,因为其意义堪比Hive,也成为了各个大厂面试的标配问题。

然而,仅仅学会Flink是不够的,因为流批一体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技术方案或者是框架的改变,同样带来了数据模型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从数据模型上,而不是技术方案上,来制定我们的实时方案。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实时数据模型”这件事情呢?

通常而言,我们关心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实时数据源与离线数据源存在差异,导致相同的字段,取值或者类型会存在不相等的情况;
(2)实时和离线由于底层执行机制的不同,通常需要维护两套代码,会带来诸如口径不统一、质量检测难的问题;
(3)产品逻辑变化较快时,离线模型修改相对容易,但实时模型需要考虑压测、削峰、重启等技术问题,维护成本非常高昂。

数据仓库之所以能够普及并被业务接受,正是因为其模型能够屏蔽掉底层差异的问题,并且有相对可靠的数据质量监控方法,并且变更成本非常低。而实时数仓如果想要替代掉离线数仓,以上的问题通常是需要一些模型设计甚至是平台工具的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并不比Flink弱。

我们先从比较可控的模型层面说起。

在离线的概念里,数仓模型设计成了DWD/DWS/ADS三个层级,原本的概念是DWD面向事实表的构建,DWS面向公共指标的统一,ADS负责灵活的口径变化问题。

在离线的概念里,DWD/DWS/ADS三个层级需要保留,但负责的目标会有一些变化,同时还需要增加存储统一层,也就是以TiDB/Holo为代表的数据库,来承担服务分析一体化的诉求。

让我们先看DWD层,DWD承担了屏蔽实时离线链路差异的问题,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表结构的统一及字段内容的对齐。DWD最重要的意义,是保证离线表和实时表,其表结构和字段概念是相同的。

为什么这么强调?试想一下,在离线场景下,我们可以在DWD上灵活的增加各种统计标签,或者是将维度退化到事实表,都是一些left join或者是服务端直接打标可以解决的事情。但在实时场景下,这会变成多流join或者是缓存等更复杂的技术场景,导致这些信息并不能有效的记录到DWD,因此DWD的设计就要产生一些变化,有一些内容在实时场景下无法准确记录,这一类信息需要标识到对应的字段描述上,下游使用时才不会出错。

同时,实时和离线存储数据的介质,也必然有一些区别。例如离线可以存在HDFS上,实时则可能视情况保存在数据库、HDFS甚至是内存中,这时候对于字段格式、读取方式都会有差异,设计表时其约束条件也会更多。

因而,DWD更多承担了逻辑统一的职责,依旧以事实表为基础,但约束条款要比离线更多。

再看一下DWS层,离线上DWS是负责口径统一的重要一环,将通用的维度和口径计算方法抽象出现,以提供跨数据域的灵活使用。但在实时场景下,这一类的维护收益通常都比较低,不仅因为实时只看当天的数据,也是因为实时本身的维度难度就较大,多一层模型其收益会急速下降,因而大多数时候会忽略掉DWS的建设,ADS直接引用DWD进行统计。

然而,DWS毕竟存储的内容要比DWD少很多,因此如果计算资源瓶颈非常明显,或者是业务场景不需要分析实时明细数据的情况下,或者是DWD的下游引用过多时,DWS可以承担削峰的重任,通过减少数据量以应对大促等场景,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ADS层,在这一层上,逻辑统一、口径统一、大促削峰在前置模型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ADS则像离线一样承担了应对需求变化的重任。

但ADS所面临的情况和离线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ADS的任务启动,不仅要启动一个离线的跑批任务,还要同时启动一个实时的流式任务,而ADS往往会同时统计离线+实时的结果,以应对同比、环比等场景。

这时候很多具体Case要具体分析了,因为特定场景的坑会非常多。例如最常见的“同比”,要对比今年和去年的结果变化,离线往往会统计分小时的结果,但实时会累计起始时刻到当期时刻的结果,因而当一个小时没有结束的时候,这个同比的波动变化会非常大,给人一种“数据是错误的”印象,新手很容易踩这个坑,从而被业务质疑。

因此,针对累计统计指标,从代码设计上就要考虑到这种情况,都根据时间字段统计起始到当前时刻的结果的,在代码逻辑上会要求一些统计技巧。

很多时候,因为业务指标变化太快,改实时代码是来不及的,这时候一部分的工作量甚至需要报表工具的数据集来解决,改动查询sql,要比改动任务来的快捷多了。但这部分的能力,其实是依赖于存储工具的,个人认为可以分到存储统一层来解决。

最后是存储统一层,因为一些特殊的场景,比如实时分析明细数据,或者是不确定时间周期的多天统计结果,如果依赖Flink SQL来解决是有些不现实的,因而这部分的压力需要数据库来承担。

简单讲,就是将明细做轻度的汇总后,直接写到数据库,实时更新,下游自定义条件,并直接读库统计结果。这种场景既要求数据库有OLAP的计算能力,也要有OLTP的稳定特点,因而TiDB和Holo这一类HTAP的引擎就变得非常重要。

因为多了实时的部分,因此过去面向离线的开发工具,也需要有一些特定的改造,以适应实时的开发和运维诉求。

对于开发工具而言,其目标集中在四个场景上:元数据定义与获取、数据建模、开发与测试、运维与监控。

其次讲数据建模,因为建模的理论已经稳定了有些年头了,绝大多数场景下都是按照既定的方案来执行。过去离线当道时,规范执行的弱一些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流批一体当道的年代,规范是需要强约束的,这就对了开发工具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是否能够从平台层面上对规范进行内置,并以此来约束开发的同学,降低不规范模型对后期维护带来的压力。

这种建模能力的代表有两种,一种是规范表的命名,填写相应的分层+主题域+数据域+统计刷新方式,从源头上规范表的目标和作用;一种是规范指标的定义和使用,例如原子指标还是派生指标,统计周期多少,业务限定用语如何规范,统计粒度怎么填写。

在实际开发中,通过工具的限制,如果规范可以做的好,代码是可以自动生成出来的。当然,以上的功能,都属于通过牺牲开发效率,来提升数据质量的范畴,使用时需要根据团队的情况来限定。

再次是开发和测试,这是平台提供的最重要的能力。在开发层面,就是代码的预编译能力+发布功能。预编译不仅要检查代码的逻辑是否正确,同时对于代码中依赖的其他数据源,获取到的元数据信息是否准确,至少字段的命名不会有大的问题。当代码预编译通过,发布上线后,还需要检测当前是否有资源支持任务启动,并且上游的消息队列是否是启动的状态。

实时的测试一直都是比较大的问题,它不像离线可以启动一个SQL任务看看结果,实时在每个阶段的输入和输出,是需要通过平台支持的日志打印功能来进行辅助的。很多时候我们会新建一个测试专用的topic来测试结果,但对于流量较大的线上任务而言,这种方式无法像离线区分Dev环境一样,能够对资源进行隔离,因而如果能够支持圈定数据的输入和打印输出,对于测试的效率而言无疑是最佳的。

最后要提到的是运维与监控能力。运维能力是指根据输入的RPS,或者是cu使用情况,或者是任务的整体延迟,提供相应的参数调优能力,通过参数来调整任务的执行情况。并且能够根据以上指标的变化,自定义相应的阈值,提供相应的告警能力,通过短信或者是消息工具的方式触达任务维护者。

实时与离线有一些不同的是,离线可以通过增加一个监控节点的方式,通过group by判断数据是否重复,而实时任务则非常依赖Flink自身的一致性能力,因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成本更高。

其实做到运维这个环节,对人的要求其实是更高的。因为流批一体在运维上会带来一个好处,即实时任务和离线任务能够错峰执行,实时在白天压力大,而离线在晚上压力大。但同样的,这种方式对于维护者而言更加痛苦,因为不仅晚上要熬夜值班,白天同样不能休息,在大促期间甚至需要轮班来维护任务,可以说是“汇报一时爽,痛苦长相伴”。

从远处来看,流任务和批任务,在自身的机制上就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批程序面上的是特定时间内相对静态的数据,而流程序处理的则是change-log,虽然有可能数据在表结构层面,通过数据模型的设计来保持一致,但是在语义层面,其根本还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可能是最制约批流一体发展的问题,也是最难实现统一或者永远也不可能统一的。

综上,对于实时模型,开发工具需要将监控实时部分的能力进行补全,就像DWD层需要分别维护实时和离线两套架构一样,开发工具也需要分别维护两套架构的结果,因而现阶段的实时开发,还做不到降低维护和开发的成本,只能减轻其中部分环节的工作量。

以上讲了很长时间的实时模型,但从实际的效果上看,业务并不会感知到多么明显的技术变化,相反会有一种“面子工程”的感觉在里面。

当然,我并不否认实时的价值,在“搜广推”这三个技术占主导的领域内,作用还是很大的。但实时毕竟要比离线的内容,更加的难以理解,出现问题的排查成本也更高。这种复杂性使得我们在应对变化时,往往做不出有效的应对,就会变得特别被动。

因而,说一句事后的话,就是“实时的价值取决于业务方,而不是技术方”。只有业务对实时痛点强烈的场景下,我们做如此复杂的研究和应对,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更多的时候,是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这种投入,还不如多招几个分析师更靠谱和实在。

本人之前的文章《天下数据,唯快不破》,重点强调了一个“快”字。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快更多的是在讲应对“变化”的快,而不是“技术”自己的快。

所以,为了以后的职业发展,我们要跟进实时技术的变化,但从自身的工作角度出发,如何应对业务的变化,才是自己要关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