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 c语言艾宾罗斯记忆曲线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c语言艾宾罗斯记忆曲线

发布时间: 2022-09-08 06:21:58

⑴ 怎么用艾宾库斯记忆法背英语单词

我用的是老师给我建议的软件背的,就是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法来背的,电脑版和手机版都有的,叫做角斗士我爱背单词9(注意一定是角斗士系列的flyenglish),有各种教材和分类的词库,还可以自建词库,发音清晰,单词可以设定依次循环播放,还可以每天自己决定背多少个,软件能够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自动提醒该复习的词汇,这样反复复习就记住了,而且还能把单词制作成mp3文件来听,北大老师制作的,这个是角斗士系列的,十大品牌的,你去淘宝找一下就有的。

⑵ 人类现在对记忆研究到底发展到哪了

记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经常用“博闻强记”来指称一个学者的知识渊博和记忆非凡。据说,茅盾能一字不差地背诵《红楼梦》,钱钟书不但精通七种语言,而且当你向他提出任何一种理论观点时,他都能任意援引并背诵其出处和原文。一个叫O’Brien的人,在20世纪90年代成了“世界记忆冠军”,他声称:“现在我可以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一百个陌生人,并且准确无误地记住所有这些人的名字。”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小说《奇才富内斯》中描写的那位主人公更是具有无与伦比的记忆力,他“一眼就能看清一株野葡萄藤上的所有枝叶和葡萄;他知道1882年4月30日清晨南极上空云彩的形状;他还能将这些云彩的形状在记忆中同仅仅看过一次的用西班牙牛皮精装的书中的条纹进行比较,也能将它们同吉布拉雀战役前夜一只船浆在黑河上荡起的水的波纹作对比……”
| 自有文明以来,人们就对记忆问题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也难说彻底揭开了人类记忆之谜。在遥远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把人的内心比作一个鸟舍,而个别记忆就像生活于其中的鸟一样。最近则有报道说: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脑中一小块硬币大小的区域决定了人的瞬间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这一小块区域因此成了决定人的智力的“记忆瓶颈”。更有趣的报道还有:据说英国科学家最近正在研制“记忆丸”,吃了可以使记忆力大增;美国科学家正在研制“忘忧药”,吃了可以使你忘却一切烦恼……我们对此无意猎奇,也不敢轻易肯定或者否定,这篇小文只想总结心理学家们对记忆所做的那些着名研究,并尝试归纳出几条增强记忆的规律性的东西。
1.记忆是什么
关于记忆的定义有很多,但以下两个可能是最简洁的: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信息的能力(Matlin, 1998);获取信息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使之保持或修复的心理过程 (Ashcraft, 1994)。但是,我更喜欢C. G. Jung writes的这个定义:“我们叫做记忆的东西,乃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重现无意识内容的能力,并且它还是我们可以清晰地辨别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内容联系的第一种功能。”
具体说来,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或发展阶段:一是编码(encoding),即将有关信息或者学习材料呈现出来,这就相当于录音机对声音的识别和录入;二是贮存(storge),编码的结果是将信息贮存于记忆系统之中;三是提取(retrieval),这涉及从记忆系统中恢复或抽取所贮存的信息的过程。当然,这三个要素或阶段是不能分割的。正如Tulving和Thomson所指出的:“只有贮存过的信息才能被提取,而且……信息怎样被提取出来依赖于它是怎么被贮存的。”
多年以来,人类的记忆工作一直被类比为电子计算机的工作。有人把记忆的存储形象化地类别为图书馆里的藏书,而你不提取它们并不等于这些藏书不存在。但以空间比喻暗示贮存系统是不准确的,按照连结主义或神经网络的观点,被记忆的各种信息是以“结点”或单元间大量连结的形式来贮存的,它们并不是存储于某个单一的场所。
2.艾宾豪斯记忆曲线
第一个对记忆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斯(Ebbinghaus,1850——1909),他发现了着名的“记忆曲线”或“遗忘曲线”(memory curve or forgetting curve),并在1885年出版了《记忆》一书,他在一百年前所做的记忆研究直到现在还有很大的影响。

由图我们可以看到,其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而曲线则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它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开始是很快的,学习结束不到一小时,50%的内容已经想不起来,一天过后,遗忘的速度逐渐慢下来,而到了第二天,能记住的东西基本上就不大会忘记了。这也就是说,记忆或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着名的有关遗忘的“先快后慢”原则。
正是依据这条规律,在对学习材料的记忆过程中,人们特别强调复习的重要性。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具体地说,遵照艾宾豪斯记忆曲线,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时间间隔安排复习,比如刚学习的材料第一次复习放在一两个小时后,第二次复习放在一天后,第三次复习放在三天后,依次类推,复习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艾宾豪斯记忆曲线,毕竟每个人的记忆能力存在着差异,你可以根据此方法灵活地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实验者按一定顺序学习一系列的单词,然后让他们自由地回忆,也就是说,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据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

系列位置效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开始部分的回忆现象称为“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结尾部分的回忆现象称为“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从图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结尾部分的回忆成绩比开始部分的回忆成绩还要好些——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前者是我们刚刚记忆的部分,还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因而其记忆效果和后者相比毕竟是不同的。
这一规律在学习和记忆中有什么应用价值呢?起码有两点可以借鉴:(1)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不断地变换学习的开始位置。比如我们记诵一篇讲稿,不要每次都从开始读到结尾,有时可以从讲稿的中间部分读起,这样才不至于只记得开头和结尾部分,而恰恰忘了中间部分。(2)在学习过程中留出一点时间间隔可以加强记忆效果,特别是完成了某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后更应该留下5~10分钟的时间来休息,这样可以巩固已经学习的内容,同时也不

至于因太过疲劳而影响后面的学习。
4.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有几位记忆理论家对记忆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根据记忆的时间长度,人类的记忆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种形式:一种是“瞬时记忆”(sensory term memory),即那种时间极其短暂,甚至不到半秒钟就可以忘记的记忆,如各种一闪即逝的感觉;另一种是“短时记忆”(short term memory),即那种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忘掉的记忆,比如你和陌生人打电话,你先看一下电话号码,然后再拨电话,等你打完电话,你可能就永远想不起它了;最后一种是“长时记忆”(long term memory),指那种可以保持时间超过一分钟,甚至一小时、一天、一个月或者一生的记忆。这三种记忆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下面是心理学家描绘的关于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图。

我们说三种记忆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但毕竟长时记忆最为人们所重视;我们说某某人记忆力好,实际上就是指他有较强的长时记忆能力。心理学家在一开始的很长时间内,主要研究的也是长时记忆。因此,所谓提高记忆效率的问题自然就变成了:如何使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在这里,弄清短时记忆的心理机制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于一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John Miller)经过7年的反复测验,在一篇名为《奇妙的数字:7±2》的论文中指出,正常成年人记忆广度的平均数为7±2。这个数值具有相对稳定性,得到了国际心理学界的公认。举例来说,对于一组随意选出的数字序列,我们正常人保持短时记忆的广度应该在7位数左右。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比如有的人完全可以一口气记住远远超过7位以上的数字序列,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关键就在于,我们可以把看似杂乱无章的数字序列排成大约7组,并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这样就可以将之较长时间地储存在头脑中了。一个着名的例子是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22位数字:3.1415926535897932384626,直接记忆很有难度,但有人编歌诀曰:“山顶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我,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这样记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5.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长时记忆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心理学家很自然地假设,长时记忆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每一个子系统负责加工某些类别的信息。Tulving(1972)由此提出了“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和“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的区分。根据Tulving的观点,情景记忆指的是对发生于特定时间、特点地点的特定事件或情节的存储(或提取),而语义记忆则指的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事实和概念的一般性知识。比如你去某地旅游(如重庆),你可能记得在这个山城走路的艰难情况以及那里的浓雾,这就是情景记忆;而由此你知道了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直辖市以及重庆所拥有的人口数量,这则属于语义记忆。
据研究,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存在着重大区别:一是前者涉及对过去事件进行意识性提取时的主观经验,而后者则没有;二是大脑的前额皮质在参与前者加工时比后者加工时有更强的兴奋。但它们也表现出某些相似性:“信息贮存于情景和语义记忆系统的方式是高度相似的。如果不存放相关的信息至情景记忆中,那么尚无方法能把编码的信息贮存到成人的语义记忆之中,而且反之亦然。”(Wheeler等,1997)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记忆有什么启示呢?那就是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强化人们对理论性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即要通过建立两种记忆之间的联系来促进它们的和谐、健康发展。
6.记忆术 通过对记忆规律和记忆超人的研究,心理学家们总结出了很多用来改善长时记忆的记忆术。你随便在互联网上搜索,也可以发现诸如“骨架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循环记忆法”、“构词记忆法”等等似乎可以使人一夜记忆力大增的记忆术,如同吃了那种即将发明出来的“记忆丸”。但实际上,目前所见的一切记忆术的核心原则无非一条:那就是必须善于利用以前获得的相关知识对新的信息进行组织和编码。根据Ericsson和

⑶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什么规律

遗忘规律
时间间隔 保持的百分比 遗忘的百分比
20分钟 58% 42%
1小时 44% 56%
8小时 36% 64%
1天 34% 66%
2天 28% 72%
6天 25% 75%
31天 21% 79%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 通过分析,显而易见,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我们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今后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一规律,切莫以为什么时间复习都一样。 睡前醒后——记忆的黄金时段 睡前的这段时间内可主要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艾滨浩斯遗忘规律可知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更由于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识记忆材料易储存,会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另外根据研究,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刚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所以睡前的这段时间真的是很宝贵。 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则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所以说睡前醒后这段时间千万不要浪费,如能充分利用,可收事半功倍之功。 复习、温故——古老而又实用的记忆诀窍

“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些话语我们都很熟悉,的确,复习是记忆之母,我们巩固所识记过的材料的最好方法就是复习! 记忆是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建立起来的神经通路如果不畅通,则原来大脑中保留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对大脑中的痕迹进行再刺激,及时复习就是在第一次痕迹未完全消失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复刺激,重复刺激次数越多,痕迹越深;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骨架和细微
骨架支柱的内容不容易遗忘,细微直接容易遗忘
启发:在学习时要学会列提纲、总结大意去记忆。要从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内容的框架、结构、条理及大体意义。
有无意义
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
启发:在学习时应理解地记忆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果所记的内容没有什么意义,那也可以创造性的赋予其意义。

兴趣爱好
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
启发:在学习时要培养所记忆的内容的兴趣。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习这些知识对我有哪些好处呢? 内容和时间
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
启发:在学习时要注意文理学科交替学习、不同学科交替学习。因为不同学科遗忘规律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时修整。 中间和前后
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
1、前摄抑制:前面识记的内容对后面识记的内容有抑制作用;
2、后摄抑制:后面识记的内容可影响前面识记内容的记忆效果。
启发:对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段来学习,以便增加多个开头与结尾,增强记忆效率。把重要的内容放在起床后或临睡前学习可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影响,增前记忆效果。

人体情况
用脑过度,脑机能下降时,记忆效率低
启发:劳逸结合,不要在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每学习四五十分钟后就应当做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这些锻炼一定会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增强你的学习效率,切不可等闲视之。 定期复习与自测
即对自己所学的课程、知识定个复习与自测计划,然后按时执行。
①日测:每晚上睡觉前,应该将当天所学的知识择其要点复述一下,如条件不允许,默写提纲或干脆默想也行。
②周测:星期天休息,可将一周来所学课程的内容换个角度提出问题,写在一张纸上测验自己,发现存在疑难或模糊之处,马上解决,决不拖欠。
③单元测验:一个单元学完了,可以自测一下这个单位有哪些主要内容,学完有什么收获,从而及时消化,巩固记忆。
④全书测验:一本书学完后,可以翻开目录,逐次回忆内容,在单元测的基础,全书测就问题不大了。如果没有时间,可以挑选那些重要内容先进行。
随时测验
即指随时随地测验自己。
这种方法用来学外语是行之有效的。先准备一些卡片,正面写上5个外语单词,背面写上5个相应的汉语词汇,揣在兜里便可随时自测了。自测的方法有两种:①朗读法: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你可以看外语念汉语,看汉语念外语,实在想不出时,翻过来看一看,再认一下。②学写法:学外语不书写是很难记牢的,况且不练书写便无法进行笔译。可以看卡片上的汉语写出相应的外语单词来。但是,很多场合是不允许四平八稳坐着写的,怎么办呢?建议你试一试下面的方法:在礼堂听报告、开大会前、在公共汽车站、在商店排队时,可以用手指朝下在空中写。不带卡片也可以随时自测,看到什么事物,就试着用外语表述出来,或者在头脑中默念一下。这样既利用了点滴时间,又会收到分散复习的好效果。

复习与自测的方式
1、试尝回忆:试尝回忆就是在头脑中把学过的知识回想一遍,有人称这为“过电影”,这是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去动脑筋思考的方法。心理学实验表明,试尝回忆比单纯的反复识记好。用于试尝回忆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或朗读到一定程度以遗忘规律后,合上书试忆,凡模糊的地方立即与原文核对。也可以在读书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试着记忆出应该记住的具体内容。这时,试忆者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兴趣盎然。同时,经过校对核实,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薄弱点,以便再着重记忆那些生疏的材料。
2、交谈争论:即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争论探讨。
庄子说:“知出乎争”,这是很有道理的。交谈争论,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客观事物、客观现象加以说明。交谈,就要了解对方的意见,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争论时,容易使自己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暴露出来。在交谈争论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加深印象,错误的得到了纠正,正确的得到了承认,记忆得到了巩固。再说,个人的接触面总是有限的,通过交谈争论,可以扩大视野,集思广益,增长知识和才干。
许多名人乐于交谈争论,爱因斯坦最初钻研学问时,经常与索洛文、哈比希特等朋友在一起交谈争论,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爱因斯坦掌握了“黎曼几何”,为提出相对论打下了基础。他们把自己交谈争论的场所叫做“奥林比亚科学院”。交谈争论是测验自己、训练思维、深化记忆的有效手段。 3.设问自答
“假如我是老师,我将怎样出题考学生呢?我希望学生掌握哪些要点呢?”如果经常对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多种角度设问自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联莫斯科州斯维尔德洛夫村一名叫娜佳·玛赫娃的学生,常常假设自己是老师,并准备了教学笔记,在上面写上学生名单,还自己扮演学生回答问题,对每个回答都打分数。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娜佳发现:“从前,地理课对我来说就象苦役一样。而现在,当我从学校里一回来,就想立刻把功课做完,好去读地理。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就想,我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所以我就有了兴趣……为了使我对地理的兴趣不减弱,我要坚持做一年的教学笔记。” 进行自测,设问是个主要问题,必须经常琢磨设问的形式、设问的角度、设问的要求,这样才能奏效。 4.对他人试讲
要当先生,先做学生。在准备给别人讲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弄懂。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准备讲的过程正是运用这种积极思维的过程。要讲给别人听,多数情况下要用自己的语言,而不能鹦鹉学舌似地背诵。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全面、熟练地掌握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试着讲给别人听就是强迫自己弄懂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使自己的记忆得到巩固和增强。 5.实践检验
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知识,记忆是深刻的。从神经生理机制方面来看,知识运用越频繁,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刻,暂时神经联系也就越牢固。运用的次数多了,学习者记忆的抽象信息符号与对应的实践活动之间,会产生紧密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记忆信息便容易提取出来。 启示一:必须记住的材料在学习后,要在第一时间安排第一轮复习,并及时安排以后的复习。
启示二:第一,一次记忆的材料不要太多,根据后来的研究,一组记忆材料安排在七个左右最合适;第二,积极寻找“需要记忆的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高效率地完成必须做好的工作;第三,拒绝死记硬背的办法。
启示三:对那些看似独立的记忆材料可以通过编排故事等办法,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启示四:努力提高学习的动力,使记忆材料成为学生学习中需要的、感兴趣的材料。
另外,每个人的记忆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

⑷ 关于记忆力

我前一段记忆力也相当不好。
后来经过反思,和生活规律还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建议你注意调节好生活习惯。
我现在是学生,但是因为大学生活自由度比较大,
所以睡眠作息什么的非常没有规律,刚开始不觉得,
时间一长,就明显的记忆力下降了很多。

另外,古语有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所以记忆力好不好,都养成一个记笔记的好习惯吧。

附:
(转,地址已不清楚,不好意思)
推荐9种提高记忆力食物
专家提醒:补充营养并不意味着盲目进补,如果选择适当,有些食物不仅能为你增加能量,还有助于提高你的记忆力。

一、橘子

橘子含有大量维生素A、B1和C,属典型的碱性食物,可以消除大量酸性食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危害。考试期间适量常吃些橘子,能使人精力充沛。此外,柠檬、广柑、柚子等也有类似功效,可代替橘子。

二、玉米

玉米胚中富含亚油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有保护脑血管和降血脂作用。尤其是玉米中含水量谷氨酸较高,能帮助促进脑细胞代谢,常吃些玉米尤其是鲜玉米,具有健脑作用。

三、花生

花生富含卵磷脂和脑磷脂,它是神经系统所需要的重要物质,能延缓脑功能衰退,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脑血栓形成。实验证实,常食花生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延缓衰老,是名符其实的“长生果”。

四、鱼类

它们可以向大脑提供优质蛋白质和钙,淡水鱼所含的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不会引起血管硬化,对脑动脉血管无危害,相反,还能保护脑血管、对大脑细胞活动有促进作用。

五、菠萝

菠萝含有很多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锰,而且热量少,常吃有生津、提神的作用,有人称它是能够提高人记忆力的水果。菠萝常是一些音乐家、歌星和演员最喜欢的水果,因为他们要背诵大量的乐谱、歌词和台词。

六、鸡蛋

大脑活动功能,记忆力强弱与大脑中乙酰胆碱含量密切相关。实验证明,吃鸡的妙处在于:当蛋黄中所含丰富的卵磷脂被酶分解后,能产生出丰富的乙酰胆碱,进入血液又会很快到达脑组织中,可增强记忆力。国外研究证实,每天吃1、2只鸡蛋就可以向机体供给足够的胆碱,对保护大脑,提高记忆力大有好处。

七、牛奶

牛奶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营养品。它富含蛋白质、钙,及大脑所必需的氨基酸。牛奶中的钙最易被人吸收,是脑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此外,它还含对神经细胞十分有益的维生素B1等元素。如果用脑过度而失眠时,睡前一杯热牛奶有助入睡。

八、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在胃酸的作用下可转化为谷氨酸。谷氨酸是参加人体脑代谢的唯一氨基酸,能促进智力发育,维持和改进大脑机能。常摄入些味精,对改善智力不足及记忆力障碍有帮助。由于味精会使脑内乙酰胆碱增加,因而对神经衰弱症也有一定疗效。

九、小米

小米中所含的维生素B1和B2分别高于大米1.5倍和1倍,其蛋白质中含较多的色氨酸和蛋氨酸。临床观察发现,吃小米有防止衰老的作用。如果平时常吃点小米粥、小米饭,将益于脑的保健。
祝你早点调节好自己

⑸ 艾菲浩斯遗忘曲线说明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个就是着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如潮水般汹涌的遗忘,从中观察时间间隔20分钟,1小时,8-9小时一天,两天,31天我们不复习会记的所学的百分之多少,对此先给一个复习的方法复习点的确定人的记忆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第一个记忆周期是5分钟 第二个记忆周期是30分钟 第三个记忆周期是12小时这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第四个记忆周期是1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是2天 第六个记忆周期是4天 第七个记忆周期是7天 第八个记忆周期是15天以上的8个周期应用于背词法,作为一个大的背词循环的8个复习点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背词的效率具体说法: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15比特(byte,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一、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解释
德国有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而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二、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而且,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个性化的艾宾浩斯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作者系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⑹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应怎样安排复习

你好,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

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根据这一遗忘曲线,我通过练习“精英特快速阅读” 来提升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精英特快速阅读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右脑开发的方法。它激活我们的“眼、脑”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用以提高记忆、理解、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阅读之后,我们可以在艾宾罗浩斯遗忘曲线内及时的巩固复习和再学习,真正做到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具体练习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用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快速记忆、快速阅读、快速理解、思维等方面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

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怎么用

艾宾浩斯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针对遗忘规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记忆策略:

1、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我们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今后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一规律,切莫以为什么时间复习都一样。

2、睡前醒后——记忆的黄金时段

记忆时,先摄入大脑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接触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叫前摄抑制(先报入的抑制后摄入的);后摄抑制(后摄入的干扰、抑制先前摄入的)正好与前摄抑制相反,由于接受了新内容而把前面看过的忘了,使新信息干扰旧信息。

睡觉前和醒来后是两个绝佳的记忆黄金时段!睡前的这段时间内可主要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艾滨浩斯遗忘规律可知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更由于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识记忆材料易储存,会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另外根据研究,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刚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所以睡前的这段时间真的是很宝贵。

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则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所以说睡前醒后这段时间千万不要浪费,如能充分利用,可收事半功倍之功。

⑻ 艾宾哈斯的遗忘曲线论述一下,因怎么论述

是 艾宾浩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着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的15次方比特(byte,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德国有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⑼ 艾宾豪斯所发现的记忆曲线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艾宾浩斯所发行的记忆曲线。

⑽ 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记忆力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不断地重复才能让需要记忆的东西牢固地印在大脑上。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人们的时间使我们充分体会到,在识记材料后9小时进行回忆可很快恢复记忆。这时你花10分钟可能就能记起所学内容,而如果你要等到10天后,可能花1个小时的复习还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与其日后"费力不讨好",不如就在识记后9小时内复习,这样即节省了复习时间又达到了良好的记忆效果。

(10)c语言艾宾罗斯记忆曲线扩展阅读

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一、复习要及时。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所以及时复习非常重要,可使即将消失的记忆痕迹重新强化,变得清晰,使学到的知识不断纳入知识系统之中。这样,在识记材料尚未大量遗忘之前,趁热打铁,否则时间长了,大量识记材料已经遗忘,那时再去恢复,就差不多等于重新开始。

二、复习方式单调既容易感到乏味,又容易产生厌倦、疲劳。而多样化的复习,则可使人感到新颖,促使各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记忆的效果.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理解复述同一内容,要尽可能地动员多种感官的参与。例如同一字词的复习,可以默写、填空、分析字形、造句、写同义词和反义词等方式进行,在记忆某一内容时可边读、边看、边写.。

此外,还可采用尝试回忆的方法来进行记忆,因为尝试回忆的目的、任务更明确、更具体,能使大脑皮层注意的兴奋性增强,留下的痕迹深,能及时发现重视材料中的难点,集中力量解决,心理学家盖兹的实验表明;当以20%时间用于诵读,80%用于回忆时,其记忆效果最佳。

三、合理安排和分配复习时间。这主要是指一般情况下,采用分散复习(将复习分成若干次,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其效果将优于接集中复习(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连续地重复复习以学的材料)。这是因为集中复习使大脑神经容易产生抑制的积累,而分散复习有较多的时间间隔,使抑制易于消除的巩固。

四、复习内容系统化。复习要注意根据各部份内容、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归类,使之系统化。通过整理使所复习的内容结构紧凑、思路清晰、承上启下、相衔接,这样更便于记忆,否则杂乱无章、相互干扰,其记忆效果将大在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