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c语言编写串口通信程序在裸机下运行
单片机你在网上搜一下吧
如果想入门 最好去图书馆借点书看,比较难理解 祝好运了!!
我给你提供以下资料 是网络上找的。
概述
单片机是指一个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完整计算机系统。尽管它的大部分功能集成在一块小芯片上,但是它具有一个完整计算机所需要的大部分部件:CPU、内存、内部和外部总线系统,目前大部分还会具有外存。同时集成诸如通讯接口、定时器,实时时钟等外围设备。而现在最强大的单片机系统甚至可以将声音、图像、网络、复杂的输入输出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
目录[隐藏]
单片机介绍
单片机的应用领域
学习应用六大重要部分
单片机学习
常用单片机芯片简介
从无线电世界到单片机世界
单片机攻击技术
单片机侵入型攻击的一般过程
单片机也被称为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是因为它最早被用在工业控制领域。单片机由芯片内仅有CPU的专用处理器发展而来。最早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将大量外围设备和CPU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使计算机系统更小,更容易集成进复杂的而对体积要求严格的控制设备当中。INTEL的Z80是最早按照这种思想设计出的处理器,从此以后,单片机和专用处理器的发展便分道扬镳。
早期的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31,因为简单可靠而性能不错获得了很大的好评。此后在803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而传统的8位单片机的性能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处理能力比起80年代提高了数百倍。目前,高端的32位单片机主频已经超过300MHz,性能直追90年代中期的专用处理器,而普通的型号出厂价格跌落至1美元,最高端的型号也只有10美元。当代单片机系统已经不再只在裸机环境下开发和使用,大量专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全系列的单片机上。而在作为掌上电脑和手机核心处理的高端单片机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专用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
单片机比专用处理器更适合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因此它得到了最多的应用。事实上单片机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计算机。现代人类生活中所用的几乎每件电子和机械产品中都会集成有单片机。手机、电话、计算器、家用电器、电子玩具、掌上电脑以及鼠标等电脑配件中都配有1-2部单片机。而个人电脑中也会有为数不少的单片机在工作。汽车上一般配备40多部单片机,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上甚至可能有数百台单片机在同时工作!单片机的数量不仅远超过PC机和其他计算的综合,甚至比人类的数量还要多。
[编辑本段]单片机介绍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概括的讲:一块芯片就成了一台计算机。它的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便宜、为学习、应用和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学习使用单片机是了解计算机原理与结构的最佳选择。
单片机内部也用和电脑功能类似的模块,比如CPU,内存,并行总线,还有和硬盘作用相同的存储器件,不同的是它的这些部件性能都相对我们的家用电脑弱很多,不过价钱也是低的,一般不超过10元即可......用它来做一些控制电器一类不是很复杂的工作足矣了。我们现在用的全自动滚筒洗衣机、排烟罩、VCD等等的家电里面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主要是作为控制部分的核心部件。
它是一种在线式实时控制计算机,在线式就是现场控制,需要的是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低的成本,这也是和离线式计算机的(比如家用PC)的主要区别。
单片机是靠程序的,并且可以修改。通过不同的程序实现不同的功能,尤其是特殊的独特的一些功能,这是别的器件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做到的,有些则是花大力气也很难做到的。一个不是很复杂的功能要是用美国50年代开发的74系列,或者60年代的CD4000系列这些纯硬件来搞定的话,电路一定是一块大PCB板!但是如果要是用美国70年代成功投放市场的系列单片机,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只因为单片机的通过你编写的程序可以实现高智能,高效率,以及高可靠性!
由于单片机对成本是敏感的,所以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软件还是最低级汇编语言,它是除了二进制机器码以上最低级的语言了,既然这么低级为什么还要用呢?很多高级的语言已经达到了可视化编程的水平为什么不用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单片机没有家用计算机那样的CPU,也没有像硬盘那样的海量存储设备。一个可视化高级语言编写的小程序里面即使只有一个按钮,也会达到几十K的尺寸!对于家用PC的硬盘来讲没什么,可是对于单片机来讲是不能接受的。 单片机在硬件资源方面的利用率必须很高才行,所以汇编虽然原始却还是在大量使用。一样的道理,如果把巨型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拿到家用PC上来运行,家用PC的也是承受不了的。
可以说,二十世纪跨越了三个“电”的时代,即电气时代、电子时代和现已进入的电脑时代。不过,这种电脑,通常是指个人计算机,简称PC机。它由主机、键盘、显示器等组成。还有一类计算机,大多数人却不怎么熟悉。这种计算机就是把智能赋予各种机械的单片机(亦称微控制器)。顾名思义,这种计算机的最小系统只用了一片集成电路,即可进行简单运算和控制。因为它体积小,通常都藏在被控机械的“肚子”里。它在整个装置中,起着有如人类头脑的作用,它出了毛病,整个装置就瘫痪了。现在,这种单片机的使用领域已十分广泛,如智能仪表、实时工控、通讯设备、导航系统、家用电器等。各种产品一旦用上了单片机,就能起到使产品升级换代的功效,常在产品名称前冠以形容词——“智能型”,如智能型洗衣机等。现在有些工厂的技术人员或其它业余电子开发者搞出来的某些产品,不是电路太复杂,就是功能太简单且极易被仿制。究其原因,可能就卡在产品未使用单片机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上。
单片机历史
单片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SCM、MCU、SoC三大阶段。
1.SCM即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阶段,主要是寻求最佳的单片形态嵌入式系统的最佳体系结构。“创新模式”获得成功,奠定了SCM与通用计算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开创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道路上,Intel公司功不可没。
2.MCU即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阶段,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展满足嵌入式应用时,对象系统要求的各种外围电路与接口电路,突显其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它所涉及的领域都与对象系统相关,因此,发展MCU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电气、电子技术厂家。从这一角度来看,Intel逐渐淡出MCU的发展也有其客观因素。在发展MCU方面,最着名的厂家当数Philips公司。
Philips公司以其在嵌入式应用方面的巨大优势,将MCS-51从单片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到微控制器。因此,当我们回顾嵌入式系统发展道路时,不要忘记Intel和Philips的历史功绩。
3.单片机是嵌入式系统的独立发展之路,向MCU阶段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寻求应用系统在芯片上的最大化解决;因此,专用单片机的发展自然形成了SoC化趋势。随着微电子技术、IC设计、EDA工具的发展,基于SoC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会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对单片机的理解可以从单片微型计算机、单片微控制器延伸到单片应用系统。
[编辑本段]单片机的应用领域
目前单片机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很难找到哪个领域没有单片机的踪迹。导弹的导航装置,飞机上各种仪表的控制,计算机的网络通讯与数据传输,工业自动化过程的实时控制和数据处理,广泛使用的各种智能IC卡,民用豪华轿车的安全保障系统,录像机、摄像机、全自动洗衣机的控制,以及程控玩具、电子宠物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单片机。更不用说自动控制领域的机器人、智能仪表、医疗器械了。因此,单片机的学习、开发与应用将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与智能化控制的科学家、工程师。
单片机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家用电器、医用设备、航空航天、专用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及过程控制等领域,大致可分如下几个范畴:
1.在智能仪器仪表上的应用
单片机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控制功能强、扩展灵活、微型化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中,结合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实现诸如电压、功率、频率、湿度、温度、流量、速度、厚度、角度、长度、硬度、元素、压力等物理量的测量。采用单片机控制使得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且功能比起采用电子或数字电路更加强大。例如精密的测量设备(功率计,示波器,各种分析仪)。
2.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用单片机可以构成形式多样的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例如工厂流水线的智能化管理,电梯智能化控制、各种报警系统,与计算机联网构成二级控制系统等。
3.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家用电器基本上都采用了单片机控制,从电饭褒、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彩电、其他音响视频器材、再到电子秤量设备,五花八门,无所不在。
4.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现代的单片机普遍具备通信接口,可以很方便地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为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设备间的应用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现在的通信设备基本上都实现了单片机智能控制,从手机,电话机、小型程控交换机、楼宇自动通信呼叫系统、列车无线通信、再到日常工作中随处可见的移动电话,集群移动通信,无线电对讲机等。
5.单片机在医用设备领域中的应用
单片机在医用设备中的用途亦相当广泛,例如医用呼吸机,各种分析仪,监护仪,超声诊断设备及病床呼叫系统等等。
6.在各种大型电器中的模块化应用
某些专用单片机设计用于实现特定功能,从而在各种电路中进行模块化应用,而不要求使用人员了解其内部结构。如音乐集成单片机,看似简单的功能,微缩在纯电子芯片中(有别于磁带机的原理),就需要复杂的类似于计算机的原理。如:音乐信号以数字的形式存于存储器中(类似于ROM),由微控制器读出,转化为模拟音乐电信号(类似于声卡)。
在大型电路中,这种模块化应用极大地缩小了体积,简化了电路,降低了损坏、错误率,也方便于更换。
7.单片机在汽车设备领域中的应用
单片机在汽车电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汽车中的发动机控制器,基于CAN总线的汽车发动机智能电子控制器,GPS导航系统,abs防抱死系统,制动系统等等。
此外,单片机在工商,金融,科研、教育,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
[编辑本段]学习应用六大重要部分
单片机学习应用的六大重要部分
一、总线:我们知道,一个电路总是由元器件通过电线连接而成的,在模拟电路中,连线并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各器件间一般是串行关系,各器件之间的连线并不很多,但计算机电路却不一样,它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各器件都要与微处理器相连,各器件之间的工作必须相互协调,所以需要的连线就很多了,如果仍如同模拟电路一样,在各微处理器和各器件间单独连线,则线的数量将多得惊人,所以在微处理机中引入了总线的概念,各个器件共同享用连线,所有器件的8根数据线全部接到8根公用的线上,即相当于各个器件并联起来,但仅这样还不行,如果有两个器件同时送出数据,一个为0,一个为1,那么,接收方接收到的究竟是什么呢?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所以要通过控制线进行控制,使器件分时工作,任何时候只能有一个器件发送数据(可以有多个器件同时接收)。器件的数据线也就被称为数据总线,器件所有的控制线被称为控制总线。在单片机内部或者外部存储器及其它器件中有存储单元,这些存储单元要被分配地址,才能使用,分配地址当然也是以电信号的形式给出的,由于存储单元比较多,所以,用于地址分配的线也较多,这些线被称为地址总线。
二、数据、地址、指令:之所以将这三者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三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数字,或者说都是一串‘0’和‘1’组成的序列。换言之,地址、指令也都是数据。指令:由单片机芯片的设计者规定的一种数字,它与我们常用的指令助记符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可以由单片机的开发者更改。地址:是寻找单片机内部、外部的存储单元、输入输出口的依据,内部单元的地址值已由芯片设计者规定好,不可更改,外部的单元可以由单片机开发者自行决定,但有一些地址单元是一定要有的(详见程序的执行过程)。数据:这是由微处理机处理的对象,在各种不同的应用电路中各不相同,一般而言,被处理的数据可能有这么几种情况:
1•地址(如MOV DPTR,1000H),即地址1000H送入DPTR。
2•方式字或控制字(如MOV TMOD,#3),3即是控制字。
3•常数(如MOV TH0,#10H)10H即定时常数。
4•实际输出值(如P1口接彩灯,要灯全亮,则执行指令:MOV P1,#0FFH,要灯全暗,则执行指令:MOV P1,#00H)这里0FFH和00H都是实际输出值。又如用于LED的字形码,也是实际输出的值。
理解了地址、指令的本质,就不难理解程序运行过程中为什么会跑飞,会把数据当成指令来执行了。
三、P0口、P2口和P3的第二功能用法:初学时往往对P0口、P2口和P3口的第二功能用法迷惑不解,认为第二功能和原功能之间要有一个切换的过程,或者说要有一条指令,事实上,各端口的第二功能完全是自动的,不需要用指令来转换。如P3.6、P3.7分别是WR、RD信号,当微片理机外接RAM或有外部I/O口时,它们被用作第二功能,不能作为通用I/O口使用,只要一微处理机一执行到MOVX指令,就会有相应的信号从P3.6或P3.7送出,不需要事先用指令说明。事实上‘不能作为通用I/O口使用’也并不是‘不能’而是(使用者)‘不会’将其作为通用I/O口使用。你完全可以在指令中按排一条SETB P3.7的指令,并且当单片机执行到这条指令时,也会使P3.7变为高电平,但使用者不会这么去做,因为这通常会导致系统的崩溃。
四、程序的执行过程: 单片机在通电复位后8051内的程序计数器(PC)中的值为‘0000’,所以程序总是从‘0000’单元开始执行,也就是说:在系统的ROM中一定要存在‘0000’这个单元,并且在‘0000’单元中存放的一定是一条指令。
五、堆栈: 堆栈是一个区域,是用来存放数据的,这个区域本身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就是内部RAM的一部份,特殊的是它存放和取用数据的方式,即所谓的‘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并且堆栈有特殊的数据传输指令,即‘PUSH’和‘POP’,有一个特殊的专为其服务的单元,即堆栈指针SP,每当执一次PUSH指令时,SP就(在原来值的基础上)自动加1,每当执行一次POP指令,SP就(在原来值的基础上)自动减1。由于SP中的值可以用指令加以改变,所以只要在程序开始阶段更改了SP的值,就可以把堆栈设置在规定的内存单元中,如在程序开始时,用一条MOV SP,#5FH指令,就时把堆栈设置在从内存单元60H开始的单元中。一般程序的开头总有这么一条设置堆栈指针的指令,因为开机时,SP的初始值为07H,这样就使堆栈从08H单元开始往后,而08H到1FH这个区域正是8031的第二、三、四工作寄存器区,经常要被使用,这会造成数据的混乱。不同作者编写程序时,初始化堆栈指令也不完全相同,这是作者的习惯问题。当设置好堆栈区后,并不意味着该区域成为一种专用内存,它还是可以象普通内存区域一样使用,只是一般情况下编程者不会把它当成普通内存用了。
六、单片机的开发过程: 这里所说的开发过程并不是一般书中所说的从任务分析开始,我们假设已设计并制作好硬件,下面就是编写软件的工作。在编写软件之前,首先要确定一些常数、地址,事实上这些常数、地址在设计阶段已被直接或间接地确定下来了。如当某器件的连线设计好后,其地址也就被确定了,当器件的功能被确定下来后,其控制字也就被确定了。然后用文本编辑器(如EDIT、CCED等)编写软件,编写好后,用编译器对源程序文件编译,查错,直到没有语法错误,除了极简单的程序外,一般应用仿真机对软件进行调试,直到程序运行正确为止。运行正确后,就可以写片(将程序固化在EPROM中)。在源程序被编译后,生成了扩展名为HEX的目标文件,一般编程器能够识别这种格式的文件,只要将此文件调入即可写片。在此,为使大家对整个过程有个认识,举一例说明:
单片机试验板ORG 0000H
LJMP START
ORG 040H
START:
MOV SP,#5FH ;设堆栈
LOOP:
NOP
LJMP LOOP ;循环
END ;结束
[编辑本段]单片机学习
目前,很多人对汇编语言并不认可。可以说,掌握用C语言单片机编程很重要,可以大大提高开发的效率。不过初学者可以不了解单片机的汇编语言,但一定要了解单片机具体性能和特点,不然在单片机领域是比较致命的。如果不考虑单片机硬件资源,在KEIL中用C胡乱编程,结果只能是出了问题无法解决!可以肯定的说,最好的C语言单片机工程师都是从汇编走出来的编程者因为单片机的C语言虽然是高级语言,但是它不同于台式机个人电脑上的VC++什么的单片机的硬件资源不是非常强大,不同于我们用VC、VB等高级语言在台式PC上写程序毕竟台式电脑的硬件非常强大,所以才可以不考虑硬件资源的问题。还有就是在单片机编程中C语言虽然编程方便,便于人们阅读,但是在执行效率上是要比汇编语言低10%到20%,所以用什么语言编写程序是要看具体用在什么场合下。总是来说做单片机编程要灵活使用汇编语言与C语言,让单片机的强大功能以最高是效率展示给用户。
以8051单片机为例讲解单片机的引脚及相关功能;
《单片机引脚图》
40个引脚按引脚功能大致可分为4个种类:电源、时钟、控制和I/O引脚。
⒈ 电源:
⑴ VCC - 芯片电源,接+5V;
⑵ VSS - 接地端;
注:用万用表测试单片机引脚电压一般为0v或者5v,这是标准的TTL电平。但有时候在单片机程序正在工作时候测试结果并不是这个值而是介于0v-5v之间,其实这是万用表的响应速度没这么快而已,在某一个瞬间单片机引脚电压仍保持在0v或者5v。
⒉ 时钟:XTAL1、XTAL2 - 晶体振荡电路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
⒊ 控制线:控制线共有4根,
⑴ ALE/PROG:地址锁存允许/片内EPROM编程脉冲
① ALE功能:用来锁存P0口送出的低8位地址
② PROG功能:片内有EPROM的芯片,在EPROM编程期间,此引脚输入编程脉冲。
⑵ PSEN:外ROM读选通信号。
⑶ RST/VPD:复位/备用电源。
① RST(Reset)功能:复位信号输入端。
② VPD功能:在Vcc掉电情况下,接备用电源。
⑷ EA/Vpp:内外ROM选择/片内EPROM编程电源。
① EA功能:内外ROM选择端。
② Vpp功能:片内有EPROM的芯片,在EPROM编程期间,施加编程电源Vpp。
⒋ I/O线
80C51共有4个8位并行I/O端口:P0、P1、P2、P3口,共32个引脚。
P3口还具有第二功能,用于特殊信号输入输出和控制信号(属控制总线)
5. P3口第二功能
P30 RXD 串行输入口
P31 TXD 串行输出口
P32 INT0 外部中断0(低电平有效)
P33 INT1 外部中断1(低电平有效)
P34 T0 定时计数器0
P35 T1 定时计数器1
P36 WR 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低电平有效)
P37 RD 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低电平有效)
[编辑本段]常用单片机芯片简介
STC单片机
STC公司的单片机主要是基于8051内核,是新一代增强型单片机,指令代码完全兼容传统8051,速度快8~12倍,带ADC,4路PWM,双串口,有全球唯一ID号,加密性好,抗干扰强.
PIC单片机:
是MICROCHIP公司的产品,其突出的特点是体积小,功耗低,精简指令集,抗干扰性好,可靠性高,有较强的模拟接口,代码保密性好,大部分芯片有其兼容的FLASH程序存储器的芯片.
EMC单片机:
是台湾义隆公司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与PIC 8位单片机兼容,且相兼容产品的资源相对比PIC的多,价格便宜,有很多系列可选,但抗干扰较差.
ATMEL单片机(51单片机):
ATMEl公司的8位单片机有AT89、AT90两个系列,AT89系列是8位Flash单片机,与8051系列单片机相兼容,静态时钟模式;AT90系列单片机是增强RISC结构、全静态工作方式、内载在线可编程Flash的单片机,也叫AVR单片机.
PHLIPIS 51PLC系列单片机(51单片机):
PHILIPS公司的单片机是基于80C51内核的单片机,嵌入了掉电检测、模拟以及片内RC振荡器等功能,这使51LPC在高集成度、低成本、低功耗的应用设计中可以满足多方面的性能要求.
HOLTEK单片机:
台湾盛扬半导体的单片机,价格便宜,种类较多,但抗干扰较差,适用于消费类产品.
TI公司单片机(51单片机):
德州仪器提供了TMS370和MSP430两大系列通用单片机.TMS370系列单片机是8位CMOS单片机,具有多种存储模式、多种外围接口模式,适用于复杂的实时控制场合;MSP430系列单片机是一种超低功耗、功能集成度较高的16位低功耗单片机,特别适用于要求功耗低的场合
松翰单片机(SONIX):
是台湾松翰公司的单片,大多为8位机,有一部分与PIC 8位单片机兼容,价格便宜,系统时钟分频可选项较多,有PMW ADC 内振 内部杂讯滤波。缺点RAM空间过小,抗干扰较好。
[编辑本段]从无线电世界到单片机世界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产业革命,将世界经济从资本经济带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电子世界领域,从20世纪中的无线电时代也进入到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智能化现代电子系统时代。现代电子系统的基本核心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简称嵌入式系统),而单片机是最典型、最广泛、最普及的嵌入式系统。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记得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㈡ 单片机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设计
这里有单片机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设计实例。
http://hi..com/%D7%F6%B6%F8%C2%DB%B5%C0/blog/item/b738c5d010b2ce349a5027ee.html
㈢ 实现双机通信的C语言代码
代码要求是什么? 基本实现 ping 的功能?
ping 代码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winsock2.h>
#define IP_RECORD_ROUTE 0x7
#define ICMP_ECHO 8
#define ICMP_ECHOREPLY 0
#define ICMP_MIN 8 // minimum 8 byte icmp packet (just header)
#define DEF_PACKET_SIZE 32 // Default packet size
#define MAX_PACKET 60000 // Max ICMP packet size 1024
#define MAX_IP_HDR_SIZE 60 // Max IP header size w/options
typedef struct _iphdr
{
unsigned int h_len:4; // Length of the header
unsigned int version:4; // Version of IP
unsigned char tos; // Type of service
unsigned short total_len; // Total length of the packet
unsigned short ident; // Unique identifier
unsigned short frag_and_flags; // Flags
unsigned char ttl; // Time to live
unsigned char proto; // Protocol (TCP, UDP etc)
unsigned short checksum; // IP checksum
unsigned int sourceIP;
unsigned int destIP;
} IpHeader;
//
// ICMP header structure
//
typedef struct _icmphdr
{
BYTE i_type;
BYTE i_code; // Type sub code
USHORT i_cksum;
USHORT i_id;
USHORT i_seq;
// This is not the standard header, but we reserve space for time
ULONG timestamp;
} IcmpHeader;
//
// IP option header - use with socket option IP_OPTIONS
//
typedef struct _ipoptionhdr
{
unsigned char code; // Option type
unsigned char len; // Length of option hdr
unsigned char ptr; // Offset into options
unsigned long addr[9]; // List of IP addrs
} IpOptionHeader;
//
// Function: FillICMPData
//
// Description:
// Helper function to fill in various fields for our ICMP request
//
void FillICMPData(char *icmp_data, int datasize)
{
IcmpHeader *icmp_hdr = NULL;
char *datapart = NULL;
icmp_hdr = (IcmpHeader*)(icmp_data); //+sizeof(IpHeader)
icmp_hdr->i_type = ICMP_ECHO; // Request an ICMP echo
icmp_hdr->i_code = 0;
icmp_hdr->i_id = (USHORT)GetCurrentProcessId();
icmp_hdr->i_cksum = 0;
icmp_hdr->i_seq = 0;
datapart = icmp_data + sizeof(IcmpHeader);
//
// Place some junk in the buffer
//
memset(datapart,'E', datasize - sizeof(IcmpHeader));
}
//---------------------------------------------------------------------------
USHORT checksum(USHORT *buffer, int size)
{
unsigned long cksum=0;
while (size > 1)
{
cksum += *buffer++;
size -= sizeof(USHORT);
}
if (size)
{
cksum += *(UCHAR*)buffer;
}
cksum = (cksum >> 16) + (cksum & 0xffff);
cksum += (cksum >>16);
return (USHORT)(~cksum);
}
//---------------------------------------------------------------------------
void DecodeIPOptions(char *buf, int bytes, void CALLBACK (*pDis)(const char* szMes))
{
IpOptionHeader *ipopt = NULL;
IN_ADDR inaddr;
int i;
HOSTENT *host = NULL;
char szMesBuffer[255];
ipopt = (IpOptionHeader *)(buf + 20);
if (pDis != NULL)
{
pDis("RR: ");
}
for(i = 0; i < (ipopt->ptr / 4) - 1; i++)
{
inaddr.S_un.S_addr = ipopt->addr[i];
if (i != 0)
{
if (pDis != NULL)
{
pDis(" ");
}
}
host = gethostbyaddr((char *)&inaddr.S_un.S_addr, sizeof(inaddr.S_un.S_addr), AF_INET);
if (host)
{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15s) %s", inet_ntoa(inaddr), host->h_name);
pDis(szMesBuffer);
}
}
else
{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15s)", inet_ntoa(inaddr));
pDis(szMesBuffer);
}
}
}
return;
}
//---------------------------------------------------------------------------
int DecodeICMPHeader(char *buf, int bytes, struct sockaddr_in *from, void CALLBACK (*pDis)(const char* szMes))
{
IpHeader *iphdr = NULL;
IcmpHeader *icmphdr = NULL;
unsigned short iphdrlen;
DWORD tick;
static int icmpcount = 0;
char szMesBuffer[255];
char szMesBuffer1[255];
iphdr = (IpHeader *)buf;
// Number of 32-bit words * 4 = bytes
iphdrlen = iphdr->h_len * 4;
tick = GetTickCount();
if ((iphdrlen == MAX_IP_HDR_SIZE) && (!icmpcount))
DecodeIPOptions(buf, bytes, pDis);
if (bytes < iphdrlen + ICMP_MIN)
{
//printf("Too few bytes from %s\n", inet_ntoa(from->sin_addr));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Too few bytes from %s", inet_ntoa(from->sin_addr));
pDis(szMesBuffer);
}
}
icmphdr = (IcmpHeader*)(buf + iphdrlen);
if (icmphdr->i_type != ICMP_ECHOREPLY)
{
//printf("nonecho type %d recvd\n", icmphdr->i_type);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nonecho type %d recvd", icmphdr->i_type);
pDis(szMesBuffer);
}
return -1;
}
// Make sure this is an ICMP reply to something we sent!
//
if (icmphdr->i_id != (USHORT)GetCurrentProcessId())
{
//printf("someone else's packet!\n");
if (pDis != NULL)
{
pDis("someone else's packet!");
}
return -1;
}
//printf("%d bytes from %s:", bytes, inet_ntoa(from->sin_addr));
//printf(" icmp_seq = %d. ", icmphdr->i_seq);
//printf(" time: %d ms", tick - icmphdr->timestamp);
//printf("\n");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d bytes from %s:", bytes, inet_ntoa(from->sin_addr));
wsprintf(szMesBuffer1, " icmp_seq = %d. ", icmphdr->i_seq);
lstrcat(szMesBuffer, szMesBuffer1);
wsprintf(szMesBuffer1, " time: %d ms", tick - icmphdr->timestamp);
lstrcat(szMesBuffer, szMesBuffer1);
wsprintf(szMesBuffer1, " TTL = %d", iphdr->ttl);
lstrcat(szMesBuffer, szMesBuffer1);
pDis(szMesBuffer);
}
icmpcount++;
return tick - icmphdr->timestamp;
}
//---------------------------------------------------------------------------
ping(const char* szTargetAddress, int iDataSize, int iTimeOut, int iTimes, bool bReply, void CALLBACK (*pDis)(const char* szMes))
{
WSADATA wsaData;
SOCKET sockRaw = INVALID_SOCKET;
struct sockaddr_in dest,
from;
int bread,
fromlen = sizeof(from),
timeout = iTimeOut,
ret;
char *icmp_data = NULL,
*recvbuf = NULL;
unsigned int addr = 0;
USHORT seq_no = 0;
struct hostent *hp = NULL;
IpHeader ip_header;
IpOptionHeader ipopt;
char szMesBuffer[255];
if (timeout > 3000)
timeout = 3000;
else if (timeout < 100)
timeout = 100;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ping %s with %d bytes of data:", szTargetAddress, iDataSize);
pDis(szMesBuffer);
}
if (WSAStartup(MAKEWORD(2, 2), &wsaData) != 0)
{
//printf("WSAStartup() failed: %d\n", GetLastError());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WSAStartup() failed: %d", GetLastError());
pDis(szMesBuffer);
}
return -1;
}
sockRaw = WSASocket(AF_INET, SOCK_RAW, IPPROTO_ICMP, NULL, 0, WSA_FLAG_OVERLAPPED);
if (sockRaw == INVALID_SOCKET)
{
//printf("WSASocket() failed: %d\n", WSAGetLastError());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WSASocket() failed: %d", WSAGetLastError());
pDis(szMesBuffer);
}
return -1;
}
// Set the send/recv timeout values
//
bread = setsockopt(sockRaw, SOL_SOCKET, SO_RCVTIMEO, (char *)&timeout, sizeof(timeout));
if(bread == SOCKET_ERROR)
{
//printf("setsockopt(SO_RCVTIMEO) failed: %d\n", WSAGetLastError());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setsockopt(SO_RCVTIMEO) failed: %d", WSAGetLastError());
pDis(szMesBuffer);
}
return -1;
}
bread = setsockopt(sockRaw, SOL_SOCKET, SO_SNDTIMEO, (char *)&timeout, sizeof(timeout));
if (bread == SOCKET_ERROR)
{
//printf("setsockopt(SO_SNDTIMEO) failed: %d\n", WSAGetLastError());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setsockopt(SO_SNDTIMEO) failed: %d", WSAGetLastError());
pDis(szMesBuffer);
}
return -1;
}
memset(&dest, 0, sizeof(dest));
//
// Resolve the endpoint's name if necessary
//
dest.sin_family = AF_INET;
if ((dest.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szTargetAddress)) == INADDR_NONE)
{
if ((hp = gethostbyname(szTargetAddress)) != NULL)
{
memcpy(&(dest.sin_addr), hp->h_addr, hp->h_length);
dest.sin_family = hp->h_addrtype;
//printf("dest.sin_addr = %s\n", inet_ntoa(dest.sin_addr));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dest.sin_addr = %s", inet_ntoa(dest.sin_addr));
pDis(szMesBuffer);
}
}
else
{
//printf("gethostbyname() failed: %d\n", WSAGetLastError());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gethostbyname() failed: %d", WSAGetLastError());
pDis(szMesBuffer);
}
return -1;
}
}
//
// Create the ICMP packet
//
int datasize = iDataSize;
if (datasize < 0)
datasize = DEF_PACKET_SIZE;
datasize += sizeof(IcmpHeader);
if (datasize > MAX_PACKET)
datasize = MAX_PACKET;
icmp_data = (char *)HeapAlloc(GetProcessHeap(), HEAP_ZERO_MEMORY, MAX_PACKET);
recvbuf = (char *)HeapAlloc(GetProcessHeap(), HEAP_ZERO_MEMORY, MAX_PACKET);
if (!icmp_data)
{
//printf("HeapAlloc() failed: %d\n", GetLastError());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HeapAlloc() failed: %d", GetLastError());
pDis(szMesBuffer);
}
return -1;
}
//memset(icmp_data, 0, datasize); //, MAX_PACKET
FillICMPData(icmp_data, datasize);
//
// Start sending/receiving ICMP packets
//
int nCount = 0;
int iReceiveCount = 0;
if (iTimes < 2)
{
iTimes = 2;
}
while(1)
{
int bwrote;
if (nCount++ == iTimes)
break;
((IcmpHeader*)icmp_data)->i_cksum = 0;
((IcmpHeader*)icmp_data)->timestamp = GetTickCount();
((IcmpHeader*)icmp_data)->i_seq = seq_no++;
((IcmpHeader*)icmp_data)->i_cksum = checksum((USHORT*)icmp_data, datasize);
bwrote = sendto(sockRaw, icmp_data, datasize, 0, (struct sockaddr*)&dest, sizeof(dest));
if (bwrote == SOCKET_ERROR)
{
if (WSAGetLastError() == WSAETIMEDOUT)
{
//printf("timed out\n");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timed out");
pDis(szMesBuffer);
}
continue;
}
//printf("sendto() failed: %d\n", WSAGetLastError());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sendto() failed: %d", WSAGetLastError());
pDis(szMesBuffer);
}
return -1;
}
if (bwrote < datasize)
{
//printf("Wrote %d bytes\n", bwrote);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Wrote %d bytes", bwrote);
pDis(szMesBuffer);
}
}
bread = recvfrom(sockRaw, recvbuf, MAX_PACKET, 0, (struct sockaddr*)&from, &fromlen);
if (bread == SOCKET_ERROR)
{
if (WSAGetLastError() == WSAETIMEDOUT)
{
//printf("timed out\n");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timed out");
pDis(szMesBuffer);
}
continue;
}
//printf("recvfrom() failed: %d\n", WSAGetLastError());
if (pDis != NULL)
{
wsprintf(szMesBuffer, "recvfrom() failed: %d", WSAGetLastError());
pDis(szMesBuffer);
}
return -1;
}
DecodeICMPHeader(recvbuf, bread, &from, pDis); //return replay time ms
iReceiveCount++;
Sleep(50);//1000
}
// Cleanup
//
if (sockRaw != INVALID_SOCKET)
closesocket(sockRaw);
HeapFree(GetProcessHeap(), 0, recvbuf);
HeapFree(GetProcessHeap(), 0, icmp_data);
WSACleanup();
if (pDis != NULL && bReply)
{
pDis(" ");
nCount--;
wsprintf(szMesBuffer, "Packets: Sent = %d, Received = %d, Lost = %d (%d%s", nCount, iReceiveCount, nCount - iReceiveCount, (nCount - iReceiveCount) * 100 / nCount, "% loss)");
pDis(szMesBuffer);
pDis(" ");
}
return 0;
}
//---------------------------------------------------------------------------
调用方法:
ping(
szTargetAddress, //目标地址 //IP 或网址
iDataSize, //数据包大小
iTimeOut, //延时
iTimes, //发送次数
bReply, //是否显示信息
CALLBACK (*pDis)(const char* szMes)//显示信息的函数指针
);
void pingMessage(const char* szMes);
main()
{
ping("127.0.0.1", 32, 500, 5, true, pingMessage);
}
void pingMessage(const char* szMes)
{
printf("%s\n", szMes);
}
㈣ 51单片机c语言串行双机通信的问题。请直接给我程序,要有注释说明。
先设计出来电路,然后再谈编程的问题。
㈤ 双机串行口方式1单工通信(求大神帮帮忙C程序代码)
http://blog.163.com/asm_c/blog/static/24820311320146138270129/
参考。
㈥ 51单片机串口通信c语言编程
#include <REG52.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ring=P3^7;
sbit CASE1=P2^0;
sbit CASE2=P2^1;
sbit CASE3=P2^2;
sbit CASE4=P2^3;
uchar se=0,re=0;
uchar temp=0;
void wait(uint cnt)
{
while(--cnt);
}
//串口发送程序
void send(uchar se)
{
SBUF=se; //发送数据
while(TI == 0);
TI = 0;
}
//串口接收程序
uchar receive(void)
{
re=SBUF; //接收数据
while(RI==0);
RI=0;
return re;
}
//串口初始化
void sinti(void)
{
SCON = 0x50;
TMOD |= 0x20;
TH1 = 0xFD;
TR1 = 1;
EA = 1;
ES = 1;
}
void delay(int cnt)
{
while(--cnt);
}
//主程序
int main (void)
{
int i;
sinti(); //串口初始化程序
ring=1;
while(1)
{
while (1)
{
if(CASE1==0)
{
send('a');
ring=0;
break;
}
if(CASE2==0)
{
send('b');
ring=0;
break;
}
if(CASE3==0)
{
send('c');
ring=0;
break;
}
if(CASE4==0)
{
send('d');
ring=0;
break;
}
}
if(ring==0)
{
wait(60000);
ring=1;
}
for(i=0;i<10000;i++);
}
}
//串口中断程序
void UART_SER (void) interrupt 4 //串行中断服务程序
{
if(RI) //判断是接收中断产生
{
RI=0; //标志位清零
temp=SBUF;
}
if(TI) //如果是发送标志位,清零
TI=0;
}
㈦ 单片机串行口通信程序C语言
/*
程序把接收的数据发送出去,波速率为2400。
打开串口调试软件,把波速率设置为2400,
向板发送一个字节数据,软件应能接收到同样的数据。
*/
#include<reg51.h>
void delayms(unsigned int i);
unsigned char b;
void rs_dmx() interrupt 4 using 2//串口中断服务程序
{
b=SBUF;//接收数据
SBUF=b;//把接收的数据发送出去
while(TI==0);TI=0;
delayms(1);
RI=0;
}
main()
{
//write(1,60);
//b=read(1);
EA=1;
// TR0=1;
// ET0=1;
// TMOD=0X01;
TMOD=0x21;
TH1=0xF3;//波速率为2400
TL1=0xf3;
TR1=1;
EA=1;
SCON=0XD0;
ES=1;
while(1)
{
}
}
void delayms(unsigned int i)
{
unsigned int j;
for(;i>0;i--)
for(j=100;j>0;j--);
}
自己改波特率,该程序通过单片机与串口助手相互通信
㈧ 8031双机串行通信实验设计
哎直接给我算咯, 串行通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串行口工作方式2的程序设计,掌握单片机通信程序编制方法。
2、了解实现串行通信的硬环境,数据格式的协议,数据交换的协议。
3、掌握双机通信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设备
DVCC仿真系统二套。
三、实验内容
1、 利用8031单片机串行口,实现双机通信。将1号实验机键盘上键入的数字显示到2号实验机的数码管上。
四、实验步骤
1、按图接线
2、两台DVCC实验系统处于“P.”状态下。
3、在1号机上选择“双机通信”发送程序,编译并连接,输入0D00后,按EXEC键。
4、在2号机上选择“双机通信”接收程序,编译并连接,输入0E30后,按EXEC键。
5、从1号机的键盘上输入数字键,会显示在3号机的显示器上。
五、实验线路
六、程序框图
一 工作方式
1)方式 0
当设定SM1、SM0为00时,串行口工作于方式0,在方式0下,RXD为数据输入/输出端,TXD为同步脉冲输出端,发送或接收的数据为8位,低位在前,高位在后,方式0的波特率固定为ƒ /12,也就是每一机器周期传送一位数据。方式0可以外接移位寄存器,将串行口扩展为并行口,也可以外接同步输入/输出设备。
2)方式 1
当设定SM1、SM0为01时,串行口工作方式1。方式1为波特率可变的8位异步通信方式,由TXD发送RXD接收,一帧数据为10位,1位起始位(低电平),8位数据位(低位在前)和1位停止位(高电平),波特率取决于定时器 的T 溢出率(1/溢出周期)和波特率的选择位SMOD。
波特率 = *(定时器T 溢出率)
3)方式2和方式3
当设定SM0、SM1为10或11时,串行口工作于方式2或方式3,这两种方式都是9位异步通信,仅波特率不同,适用于多机通信。在方式2或方式3下,数据由TXD发送RXD接收,1帧数据为11位,1位起始位(低电平),8位数据位(低位在前),1位可编程位(第9位数据,用作奇偶校验或地址/数据选择),1位停止位(高电平)。与方式1相比,多了一位可编程位,发送时,第9位数据为TB8,接收时,第9位数据送入RB8。
方式(2)波特率 = *ƒ
方式(3)波特率 = *(定时器T 溢出率)
二 波特率的设置
Mcs-51系列单片机串行通信的波特率取决于串行口的工作方式。方式0的波特率固定等于ƒ /12,方式2的波特率有两种:当SMOD=0时,波特率=ƒ /64;当SMOD=1时,波特率=ƒ /32。 SMOD是PCON寄存器的最高位,通过软件可设置SMOD=0或1,但注意PCON无位寻址功能。
当串行口工作于方式1和方式3时,波特率= *定时器T 溢出率/32,其中T 溢出率=1/T 溢出周期。因此,影响波特率的因素除了设定的SMOD值以外,还有T 溢出率,使波特率的设置更灵活,范围更广。下面说明溢出率计算和波特率设方法。
1) T 溢出率的计算
串行通信方式1和3 下,使用定时器T 作为波特率发生器。T 可以工作于方式0、方式1和方式2。其中方式2为自动装入时间常数的8位定时器使用时只需进行初始化,不需要安排中断服务程序重装时间常数,因此是一种常用方式。
Mcs-51系列单片机定时器时间计算式为:
T = (2 -N)*12/ƒ
式中:T ——定时器溢出周期
n ——定时器位数
N——时间常数即定时器初值
ƒ ——振荡频率(2 -N)*12/ƒ
当定时器T 工作于方式2,则有
溢出周期=(2 -N)*12/ƒ
溢出率=1/溢出周期= ƒ /12*(2 -N)
2)波特率的设置:由上述可得当串行口工作于方式1或方式3,定时器T 工作于方式2时。 波特率 = 2 * T 溢出率/32
=2 * ƒ /[32*12(2 -N)
;系统晶振是 6.0 MHz
ORG 0E30H
START:
MOV SP,#60H
mov A,#02H
MOV R0,#79H
MOV @R0,A
INC R0
MOV A,#10H
MOV @R0,A
INC R0
MOV A,#01H
MOV @R0,A
INC R0
MOV A,#03H
MOV @R0,A
INC R0
MOV A,#00H
MOV @R0,A
INC R0
MOV A,#08H
MOV @R0,A
MOV A,#7EH
MOV DPTR,#1FFFH
MOVX @DPTR,A
MOV SCON,#50H ;串口 方式 1
MOV TMOD,#20H ;T1 方式 1
MOV TL1,#0CCH ;波特率 9600 的常数
MOV TH1,#0CCH
SETB TR1 ;开中断
CLR ET1
CLR ES
WAIT:
JBC RI,DIS_REC ;是否接收到数据
LCALL DISP ;
SJMP WAIT ;
DIS_REC:
MOV A,SBUF ;读串口接收到的数据
LCALL DATAKEY ;显示输入的数字(0-F)
DB 79H,7EH
AJMP WAIT
DATAKEY:MOV R4,A
MOV DPTR,#1FFFH
MOVX A,@DPTR
MOV R1,A
MOV A,R4
MOV @R1,A
CLR A
POP 83H
POP 82H
MOVC A,@A+DPTR
INC DPTR
CJNE A,01H,DATAKEY2
DEC R1
CLR A
MOVC A,@A+DPTR
DATAKEY1:PUSH 82H
PUSH 83H
MOV DPTR,#1FFFH
MOVX @DPTR,A
POP 83H
POP 82H
INC DPTR
PUSH 82H
PUSH 83H
RET
DATAKEY2:DEC R1
MOV A,R1
SJMP DATAKEY1
DISP: SETB 0D4H
MOV R1,#7EH
MOV R2,#20H
MOV R3,#00H
DISP1:
MOV DPTR,#DATACO
MOV A,@R1
MOVC A,@A+DPTR
MOV DPTR,#0FF22H
MOVX @DPTR,A
MOV DPTR,#0FF21H
MOV A,R2
MOVX @DPTR,A
LCALL DELAY
DEC R1
CLR C
MOV A,R2
RRC A
MOV R2,A
JNZ DISP1
CLR 0D4H
RET
DELAY: MOV R7,#03H
DELAY0: MOV R6,#0FFH
DELAY1: DJNZ R6,DELAY1
DJNZ R7,DELAY0
RET
DATACO: DB 0C0H,0F9H,0A4H,0B0H,99H,92H,82H,0F8H,80H,90H
DB 88H,83H,0C6H,0A1H,86H,8EH,0BFH,0CH,89H,0DEH
END
㈨ 急!!!单片机C语言实现串口通信编程
以下是我刚改的程序编译成功了
请参考
#include"reg51.h"
//定义全局变量
unsigned char data_10[10]={0,0,0,0,0,0,0,0,0,0};
unsigned char Time_50ms,count;
bit flag=0;
bit data_flag=0;
/*********************************************************************************************
函数名:UART串口初始化函数
调 用:UART_init();
参 数:无
返回值:无
结 果:启动UART串口接收中断,允许串口接收,启动T/C1产生波特率(占用)
备 注:振荡晶体为12MHz,PC串口端设置 [ 4800,8,无,1,无 ]
/**********************************************************************************************/
void UART_init (void){
EA = 1; //允许总中断(如不使用中断,可用//屏蔽)
ES = 1; //允许UART串口的中断
TMOD |= 0x20;//定时器T/C1工作方式2
SCON = 0x50;//串口工作方式1,允许串口接收(SCON = 0x40 时禁止串口接收)
TH1 = 0xF3;//定时器初值高8位设置
TL1 = 0xF3;//定时器初值低8位设置
PCON = 0x80;//波特率倍频(屏蔽本句波特率为2400)
TR1 = 1;//定时器启动
}
/**********************************************************************************************/
/*********************************************************************************************
函数名:UART串口接收中断处理函数
调 用:[SBUF收到数据后中断处理]
参 数:无
返回值:无
结 果:UART串口接收到数据时产生中断,用户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发送回去)
备 注:过长的处理程序会影响后面数据的接收
/**********************************************************************************************/
void UART_R (void) interrupt 4 using 1{ //切换寄存器组到1
TR0=1; //打开定时器开始计时
RI = 0;//令接收中断标志位为0(软件清零)
data_10[count] = SBUF;//将接收到的数据送入变量 UART_data
count++;//接收到一个字节数据计数+1
if(count>=10) //如果接收到10个数据
{
TR0=0; //停止定时器
TH0 = 0x3C; //给定时器赋初值
TL0 = 0xB0; //给定时器赋初值
count=0;//清零数据计数
//data_flag=1; //数据有效标志位
SBUF = 0x55;//返回数据 55H
while(TI == 0);//检查发送中断标志位
TI = 0;//令发送中断标志位为0(软件清零)
}
if(flag)
{
TR0=0; //停止定时器
TH0 = 0x3C; //给定时器赋初值
TL0 = 0xB0; //给定时器赋初值
count=0;//清零数据计数
SBUF = 0xff;//返回数据 ffH
while(TI == 0);//检查发送中断标志位
TI = 0;//令发送中断标志位为0(软件清零)
}
}
/**********************************************************************************************/
/*********************************************************************************************
函数名:定时/计数器初始化函数
调 用:T_C_init();
参 数:无
返回值:无
结 果:设置SFR中T/C1和(或)T/C0相关参数
备 注:本函数控制T/C1和T/C0,不需要使用的部分可用//屏蔽
/**********************************************************************************************/
void T_C_init (void){
TMOD |= 0x01; //高4位控制T/C1 [ GATE,C/T,M1,M0,GATE,C/T,M1,M0 ]
EA = 1;//中断总开关
TH0 = 0x3C; //16位计数寄存器T0高8位
TL0 = 0xB0; //16位计数寄存器T0低8位(0x3CB0 = 50mS延时)
ET0 = 1; //T/C0中断开关
TR0 = 0; //T/C0开关
}
/**********************************************************************************************/
/*********************************************************************************************
函数名:定时/计数器0中断处理函数
调 用:[T/C0溢出后中断处理]
参 数:无
返回值:无
结 果:重新写入16位计数寄存器初始值,处理用户程序
备 注:必须允许中断并启动T/C本函数方可有效,重新写入初值需和T_C_init函数一致
/**********************************************************************************************/
void T_C0 (void) interrupt 1 using 1{ //切换寄存器组到1
TH0 = 0x3C; //16位计数寄存器T0高8位(重新写入初值)
TL0 = 0xB0; //16位计数寄存器T0低8位(0x3CB0 = 50mS延时)
Time_50ms++; //50ms到 计数+1
if(Time_50ms>=100)
{
Time_50ms=0;// 清零50ms计数
flag=1; //5s时间 标志置位
TR0=0;//关闭计时器
}
}
/**********************************************************************************************/
main()
{
IP = 0x10; //中断优先级设置(串口中断最高优先级)
UART_init();//初始化串口
T_C_init(); // 初始化计数器
while(1);// 空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