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硬盘大规模删除后开机很慢
你的现象明显是虚拟内存没有硬盘空间可以操作,当需要数据交换的时候,系统频繁调用较小的硬盘空间(虚拟内存),造成速度慢:
控制面板-系统-高级-进入“性能”设置--在性能选项窗口中-点虚拟内存的“更改”,首先看一下位置,比如C盘,然后选自定义大小,初始选2046,最大选4096(假设你的内存为2G),然后确定退出,删除C盘下面没用的文件保障至少空余3G以上。
㈡ 固态硬盘什么时候大规模普及与传统硬盘有那些优势
什么时候大规模普及就不知道了,硬件这东西更新换代太快了。
固态硬盘与传统硬盘的差别就是,速度更快、防震、功耗低。。。。只知道这些,楼下接着说
㈢ 可否告诉我大型服务器的硬盘的工作原理
磁盘阵列(Disk Array)原理
1.为什么需要磁盘阵列?
如何增加磁盘的存取(access)速度,如何防止数据因磁盘的故障而失落及如何有效
的利用磁盘空间,一直是电脑专业人员和用户的困扰;而大容量磁盘的价格非常昂贵,对
用户形成很大的负担。磁盘阵列技术的产生一举解决了这些问题。
过去十几年来,CPU的处理速度增加了五十倍有多,内存(memory)的存取速度亦大
幅增加,而数据储存装置--主要是磁盘(hard disk)--的存取速度只增加了三、四倍,形
成电脑系统的瓶颈,拉低了电脑系统的整体性能(through put),若不能有效的提升磁盘
的存取速度,CPU、内存及磁盘间的不平衡将使CPU及内存的改进形成浪费。
目前改进磁盘存取速度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磁盘快取控制(disk cache
controller),它将从磁盘读取的数据存在快取内存(cache memory)中以减少磁盘存取
的次数,数据的读写都在快取内存中进行,大幅增加存取的速度,如要读取的数据不在快
取内存中,或要写数据到磁盘时,才做磁盘的存取动作。这种方式在单工环境(single-
tasking envioronment)如DOS之下,对大量数据的存取有很好的性能(量小且频繁的存
取则不然),但在多工(multi-tasking)环境之下(因为要不停的作数据交换(swapping)
的动作)或数据库(database)的存取(因为每一记录都很小)就不能显示其性能。这种方
式没有任何安全保障。
其二是使用磁盘阵列的技术。磁盘阵列是把多个磁盘组成一个阵列,当作单一磁盘
使用,它将数据以分段(striping)的方式储存在不同的磁盘中,存取数据时,阵列中的相
关磁盘一起动作,大幅减低数据的存取时间,同时有更佳的空间利用率。磁盘阵列所利用
的不同的技术,称为RAID level,不同的level针对不同的系统及应用,以解决数据安全
的问题。
一般高性能的磁盘阵列都是以硬件的形式来达成,进一步的把磁盘快取控制及磁盘
阵列结合在一个控制器(RAID controler或控制卡上,针对不同的用户解决人们对磁
盘输出入系统的四大要求:
(1)增加存取速度,
(2)容错(fault tolerance),即安全性
(3)有效的利用磁盘空间;
(4)尽量的平衡CPU,内存及磁盘的性能差异,提高电脑的整体工作性能。
2.磁盘阵列原理
磁盘阵列中针对不同的应用使用的不同技术,称为RAID level,RAID是Rende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而每一level代表一种技术,目前业界公认的标
准是RAID 0~RAID 5。这个level并不代表技术的高低,level 5并不高于level 3,level
1也不低过level 4,至于要选择那一种RAID level的产品,纯视用户的操作环境
(operating environment)及应用(application)而定,与level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
RAID 0及RAID 1适用于PC及PC相关的系统如小型的网络服务器(network server)及
需要高磁盘容量与快速磁盘存取的工作站等,比较便宜;RAID 3及RAID 4适用于大型电
脑及影像、CAD/CAM等处理;RAID 5多用于OLTP,因有金融机构及大型数据处理中心的
迫切需要,故使用较多而较有名气, RAID 2较少使用,其他如RAID 6,RAID 7,乃至RAID
10等,都是厂商各做各的,并无一致的标准,在此不作说明。介绍各个RAID level之前,
先看看形成磁盘阵列的两个基本技术:
磁盘延伸(Disk Spanning):
译为磁盘延伸,能确切的表示disk spanning这种技术的含义。如图磁盘阵列控制器,
联接了四个磁盘,这四个磁盘形成一个阵列(array),而磁盘阵列的控制器(RAID
controller)是将此四个磁盘视为单一的磁盘,如DOS环境下的C:盘。这是disk
spanning的意义,因为把小容量的磁盘延伸为大容量的单一磁盘,用户不必规划数据在
各磁盘的分布,而且提高了磁盘空间的使用率。并使磁盘容量几乎可作无限的延伸;而各
个磁盘一起作取存的动作,比单一磁盘更为快捷。很明显的,有此阵列的形成而产生
RAID的各种技术。
磁盘或数据分段(Disk Striping or Data Striping):
因为磁盘阵列是将同一阵列的多个磁盘视为单一的虚拟磁盘(virtual disk),所以其数
据是以分段(block or segment)的方式顺序存放在磁盘阵列中,数据按需要分段,从第一
个磁盘开始放,放到最后一个磁盘再回到第一个磁盘放起,直到数据分布完毕。至于分段
的大小视系统而定,有的系统或以1KB最有效率,或以4KB,或以6KB,甚至是4MB或8MB
的,但除非数据小于一个扇区(sector,即521bytes),否则其分段应是512byte的倍数。
因为磁盘的读写是以一个扇区为单位,若数据小于512bytes,系统读取该扇区后,还要
做组合或分组(视读或写而定)的动作,浪费时间。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数据以分段于在
不同的磁盘,整个阵列的各个磁盘可同时作读写,故数据分段使数据的存取有最好的效
率,理论上本来读一个包含四个分段的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约=(磁盘的access time+数据
的tranfer time)X4次,现在只要一次就可以完成。
若以N表示磁盘的数目,R表示读取,W表示写入,S表示可使用空间,则数据分段的性能
为:
R:N(可同时读取所有磁盘)
W:N(可同时写入所有磁盘)
S:N(可利用所有的磁盘,并有最佳的使用率)
Disk striping也称为RAID 0,很多人以为RAID 0没有甚么,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
因为RAID 0使磁盘的输出入有最高的效率。而磁盘阵列有更好效率的原因除数据分段
外,它可以同时执行多个输出入的要求,因为阵列中的每一个磁盘都能独立动作,分段放
在不同的磁盘,不同的磁盘可同时作读写,而且能在快取内存及磁盘作并行存取
(parallel access)的动作,但只有硬件的磁盘阵列才有此性能表现。
从上面两点我们可以看出,disk spanning定义了RAID的基本形式,提供了一个便宜、
灵活、高性能的系统结构,而disk striping解决了数据的存取效率和磁盘的利用率问
题,RAID 1至RAID 5是在此基础上提供磁盘安全的方案。
RAID 1
RAID 1是使用磁盘镜像(disk mirroring)的技术。磁盘镜像应用在RAID 1之前就在很
多系统中使用,它的方式是在工作磁盘(working disk)之外再加一额外的备份磁盘
(backup disk),两个磁盘所储存的数据完全一样,数据写入工作磁盘的同时亦写入备份
磁盘。磁盘镜像不见得就是RAID 1,如Novell Netware亦有提供磁盘镜像的功能,但并
不表示Netware有了RAID 1的功能。一般磁盘镜像和RAID 1有二点最大的不同:
RAID 1无工作磁盘和备份磁盘之分,多个磁盘可同时动作而有重叠(overlaping)读取的
功能,甚至不同的镜像磁盘可同时作写入的动作,这是一种最佳化的方式,称为负载平衡
(load-balance)。例如有多个用户在同一时间要读取数据,系统能同时驱动互相镜像的
磁盘,同时读取数据,以减轻系统的负载,增加I/O的性能。
RAID 1的磁盘是以磁盘延伸的方式形成阵列,而数据是以数据分段的方式作储存,因而
在读取时,它几乎和RAID 0有同样的性能。从RAID的结构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RAID 1
和一般磁盘镜像的不同。
下图为RAID 1,每一笔数据都储存两份:
从图可以看出:
R:N(可同时读取所有磁盘)
W:N/2(同时写入磁盘数)
S:N/2(利用率)
读取数据时可用到所有的磁盘,充分发挥数据分段的优点;写入数据时,因为有备份,所
以要写入两个磁盘,其效率是N/2,磁盘空间的使用率也只有全部磁盘的一半。
很多人以为RAID 1要加一个额外的磁盘,形成浪费而不看好RAID 1,事实上磁盘越来越
便宜,并不见得造成负担,况且RAID 1有最好的容错(fault tolerence)能力,其效率也
是除RAID 0之外最好的。
在磁盘阵列的技术上,从RAID 1到RAID 5,不停机的意思表示在工作时如发生磁盘故障,
系统能持续工作而不停顿,仍然可作磁盘的存取,正常的读写数据;而容错则表示即使磁
盘故障,数据仍能保持完整,可让系统存取到正确的数据,而SCSI的磁盘阵列更可在工
作中抽换磁盘,并可自动重建故障磁盘的数据。磁盘阵列之所以能做到容错及不停机,
是因为它有冗余的磁盘空间可资利用,这也就是Rendant的意义。
RAID 2
RAID 2是把数据分散为位(bit)或块(block),加入海明码Hamming Code,在磁盘阵列中
作间隔写入(interleaving)到每个磁盘中,而且地址(address)都一样,也就是在各个磁
盘中,其数据都在相同的磁道(cylinder or track)及扇区中。RAID 2的设计是使用共
轴同步(spindle synchronize)的技术,存取数据时,整个磁盘阵列一起动作,在各作磁
盘的相同位置作平行存取,所以有最好的存取时间(accesstime),其总线(bus)是特别的
设计,以大带宽(band wide)并行传输所存取的数据,所以有最好的传输时间(transfer
time)。在大型档案的存取应用,RAID 2有最好的性能,但如果档案太小,会将其性能拉
下来,因为磁盘的存取是以扇区为单位,而RAID 2的存取是所有磁盘平行动作,而且是作
单位元的存取,故小于一个扇区的数据量会使其性能大打折扣。RAID 2是设计给需要连
续且大量数据的电脑使用的,如大型电脑(mainframe to supercomputer)、作影像处理
或CAD/CAM的工作站(workstation)等,并不适用于一般的多用户环境、网络服务器
(network server),小型机或PC。
RAID 2的安全采用内存阵列(memory array)的技术,使用多个额外的磁盘作单位错误校
正(single-bit correction)及双位错误检测(double-bit detection);至于需要多少个
额外的磁盘,则视其所采用的方法及结构而定,例如八个数据磁盘的阵列可能需要三个
额外的磁盘,有三十二个数据磁盘的高档阵列可能需要七个额外的磁盘。
RAID 3
RAID 3的数据储存及存取方式都和RAID 2一样,但在安全方面以奇偶校验(parity
check)取代海明码做错误校正及检测,所以只需要一个额外的校检磁盘(parity disk)。
奇偶校验值的计算是以各个磁盘的相对应位作XOR的逻辑运算,然后将结果写入奇偶校
验磁盘,任何数据的修改都要做奇偶校验计算,如图:
如某一磁盘故障,换上新的磁盘后,整个磁盘阵列(包括奇偶校验磁盘)需重新计算一次,
将故障磁盘的数据恢复并写入新磁盘中;如奇偶校验磁盘故障,则重新计算奇偶校验值,
以达容错的要求.
较之RAID 1及RAID 2,RAID 3有85%的磁盘空间利用率,其性能比RAID 2稍差,因为要
做奇偶校验计算;共轴同步的平行存取在读档案时有很好的性能,但在写入时较慢,需要
重新计算及修改奇偶校验磁盘的内容。RAID 3和RAID 2有同样的应用方式,适用大档
案及大量数据输出入的应用,并不适用于PC及网络服务器。
RAID 4
RAID 4也使用一个校验磁盘,但和RAID 3不一样,如图:
RAID 4是以扇区作数据分段,各磁盘相同位置的分段形成一个校验磁盘分段(parity
block),放在校验磁盘。这种方式可在不同的磁盘平行执行不同的读取命今,大幅提高磁
盘阵列的读取性能;但写入数据时,因受限于校验磁盘,同一时间只能作一次,启动所有
磁盘读取数据形成同一校验分段的所有数据分段,与要写入的数据做好校验计算再写
入。即使如此,小型档案的写入仍然比RAID 3要快,因其校验计算较简单而非作位(bit
level)的计算;但校验磁盘形成RAID 4的瓶颈,降低了性能,因有RAID 5而使得RAID 4
较少使用。
RAID 5
RAID5避免了RAID 4的瓶颈,方法是不用校验磁盘而将校验数据以循环的方式放在每一
个磁盘中,如下图:
磁盘阵列的第一个磁盘分段是校验值,第二个磁盘至后一个磁盘再折回第一个磁盘的分
段是数据,然后第二个磁盘的分段是校验值,从第三个磁盘再折回第二个磁盘的分段是
数据,以此类推,直到放完为止。图中的第一个parity block是由A0,A1...,B1,B2计算
出来,第二个parity block是由B3,B4,...,C4,D0计算出来,也就是校验值是由各磁盘
同一位置的分段的数据所计算出来。这种方式能大幅增加小档案的存取性能,不但可同
时读取,甚至有可能同时执行多个写入的动作,如可写入数据到磁盘1而其parity
block在磁盘2,同时写入数据到磁盘4而其parity block在磁盘1,这对联机交易处理
(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如银行系统、金融、股市等或大型数据库的
处理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solution),因为这些应用的每一笔数据量小,磁盘输出入
频繁而且必须容错。
事实上RAID 5的性能并无如此理想,因为任何数据的修改,都要把同一parityblock的
所有数据读出来修改后,做完校验计算再写回去,也就是RMW cycle(Read-Modify-Write
cycle,这个cycle没有包括校验计算);正因为牵一而动全身,所以:
R:N(可同时读取所有磁盘)
W:1(可同时写入磁盘数)
S:N-1(利用率)
RAID 5的控制比较复杂,尤其是利用硬件对磁盘阵列的控制,因为这种方式的应用比其
他的RAID level要掌握更多的事情,有更多的输出入需求,既要速度快,又要处理数据,
计算校验值,做错误校正等,所以价格较高;其应用最好是OLTP,至于用于图像处理等,
不见得有最佳的性能。
2.磁盘阵列的额外容错功能:Spare or Standby driver
事实上容错功能已成为磁盘阵列最受青睐的特性,为了加强容错的功能以及使系统在磁
盘故障的情况下能迅速的重建数据,以维持系统的性能,一般的磁盘阵列系统都可使用
热备份(hot spare or hot standby driver)的功能,所谓热备份是在建立(configure)
磁盘阵列系统的时候,将其中一磁盘指定为后备磁盘,此一磁盘在平常并不操作,但若阵
列中某一磁盘发生故障时,磁盘阵列即以后备磁盘取代故障磁盘,并自动将故障磁盘的
数据重建(rebuild)在后备磁盘之上,因为反应快速,加上快取内存减少了磁盘的存取,
所以数据重建很快即可完成,对系统的性能影响很小。对于要求不停机的大型数据处理
中心或控制中心而言,热备份更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因为可避免晚间或无人值守时发生
磁盘故障所引起的种种不便。
另一个额外的容错功能是坏扇区转移(bad sector reassignment)。坏扇区是磁盘故障
的主要原因,通常磁盘在读写时发生坏扇区的情况即表示此磁盘故障,不能再作读写,甚
至有很多系统会因为不能完成读写的动作而死机,但若因为某一扇区的损坏而使工作不
能完成或要更换磁盘,则使得系统性能大打折扣,而系统的维护成本也未免太高了。坏扇
区转移是当磁盘阵列系统发现磁盘有坏扇区时,以另一空白且无故障的扇区取代该扇区,
以延长磁盘的使用寿命,减少坏磁盘的发生率以及系统的维护成本。所以坏扇区转移功
能使磁盘阵列具有更好的容错性,同时使整个系统有最好的成本效益比。其他如可外接
电池备援磁盘阵列的快取内存,以避免突然断电时数据尚未写回磁盘而损失;或在RAID
1时作写入一致性的检查等,虽是小技术,但亦不可忽视。
3.硬件磁盘阵列还是软件磁盘阵列
市面上有所谓硬件磁盘阵列与软件磁盘阵列之分,因为软件磁盘阵列是使用一块SCSI
卡与磁盘连接,一般用户误以为是硬件磁盘阵列。以上所述主要是针对硬件磁盘阵列,
其与软件磁盘阵列有几个最大的区别:
l 一个完整的磁盘阵列硬件与系统相接。
l 内置CPU,与主机并行运作,所有的I/O都在磁盘阵列中完成,减轻主机的工作负载,
增加系统整体性能。
l 有卓越的总线主控(bus mastering)及DMA(Direct Memory Access)能力,加速数据
的存取及传输性能。
l 与快取内存结合在一起,不但增加数据的存取及传输性能,更因减少对磁盘的存取
而增加磁盘的寿命。
l 能充份利用硬件的特性,反应快速。
软件磁盘阵列是一个程序,在主机执行,透过一块SCSI卡与磁盘相接形成阵列,它最大
的优点是便宜,因为没有硬件成本(包括研发、生产、维护等),而SCSI卡很便宜(亦有的
软件磁盘阵列使用指定的很贵的SCSI卡);它最大的缺点是使主机多了很多进程
(process),增加了主机的负担,尤其是输出入需求量大的系统。目前市面上的磁盘阵列
系统大部份是硬件磁盘阵列,软件磁盘阵列较少。
4.磁盘阵列卡还是磁盘阵列控制器
磁盘阵列控制卡一般用于小系统,供单机使用。与主机共用电源,在关闭主机电源时存
在丢失Cache中的数据的的危险。磁盘阵列控制卡只有常用总线方式的接口,其驱动程
序与主机、主机所用的操作系统都有关系,有软、硬件兼容性问题并潜在地增加了系统
的不安定因素。在更换磁盘阵列卡时要冒磁盘损坏,资料失落,随时停机的风险。
独立式磁盘阵列控制一般用于较大型系统,可分为两种:
单通道磁盘阵列和多通道式磁盘阵列,单通道磁盘阵列只能接一台主机,有很大的
扩充限制。多通道磁盘阵列可接多个系统同时使用,以群集(cluster)的方式共用磁盘阵
列,这使内接式阵列控制及单接式磁盘阵列无用武之地。目前多数独立形式的磁盘阵列
子系统,其本身与主机系统的硬件及操作环境?BR>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103.153.151]
发信人: secu (secu), 信区: WinNT
标 题: Re: NT下做RAID
发信站: 广州网易 BBS (Mon Aug 24 17:59:42 1998), 转信
【 在 davychen (xiaoque) 的大作中提到: 】
: 【 在 Magicboy (师傅仔) 的大作中提到: 】
: : 请问用SCSI硬盘做软件RAID与用性能更高一些的IDE硬盘做软件镜象,哪个
: : 性能更好一些?
: 当然是SCSI,但用软件镜象不能实现双工。因为备分的只是数据部分,引导区部分不在
: 上面。如果用IDE的话,无论RAID0,1,5,10,50都必须同时读写。可能很快斐捎才袒?/font>
: 道或扇区。RAID 0,1只要求两个硬盘,RAID 5则至少三个硬盘。
首先,IDE的性能不会比SCSI更高的。特别是在多任务的情况下。一般广告给出的是
最大传送速度,并不是工作速度。同一时期的IDE与SCSI盘相比,主要是产量比较大,
电路比较简单,所以价格比SCSI低很多,但要比性能,则差远了。
㈣ 硬盘不适合大规模数字读写
应该不是吧!~固态硬盘就能很好的读写啊 查看更多答案>>
㈤ 使用外接usb3.0硬盘最大支持多大容量
这个没有限制,目前在售的usb3.0移动硬盘,最大是8TB,但这个原因是目前在售的硬盘最大容量基本就是8TB,等10TB,12TB大规模面世之后,这个容量肯定会更大。
㈥ 固态硬盘怎么选择 大容量SSD采购指南
固态硬盘怎么选择 大容量SSD采购指南
大容量固态硬盘(SSD)了不起。现在其中许多款式在纷纷涌入市场。不久前1 TB的普通硬盘(HDD)还是重大新闻,而SSD在阔步前行,即将迎来32 TB大关。
市面上已经有许多大容量SSD。下面是其中几种主流的选择。
三星
三星电子公司提供一系列广泛的SSD。比如说,PM1725是一款6.4 TB SSD,顺序读取速度可高达2000 MB/s,随机读取操作速度达到120k IOPS。与大多数企业SSD一样,它也使用NAND闪存内存作为存储介质,使用控制器作为与主机系统连接的接口,以便映射坏的数据块、缓存读/写数据,并执行错误检验和纠正(ECC)。但三星也在推出最新产品,考验SSD技术的极限,这个季度会推出第一批新品。
三星的内存业务总裁杨铉浚(Young-Hyun Jun)说:“有了我们的第四代V-NAND技术,我们可以在大容量、高性能和紧凑产品等方面提供带来差异化优势的价值。”
据说相比前一代技术,V-NAND垂直堆叠的存储单元阵列要多30%。这让其成为64层的三级单元闪存。因而,单晶片密度提高到512 Gb,输入输出速度提高到800Mbps。顶级系列将是面向企业存储系统的32 TB SAS SSD,预计在2017年上市。512块V-NAND芯片堆叠在16层,构成一个1 TB封装件,而一块2.5英寸的SSD里面含有32个这样的封装件。该公司的路线图包括到2020年推出100 TB SSD。
美光
美光对市场的解读是,大容量SSD的出现归因于企业需要更新改造老式的IT基础设施,需要更大的灵活性。基于帧的阵列(塞满了一只只托架的10K和15K HDD)逐渐被固态存储取而代之。
美光的首席技术专家斯科特·谢德莱(Scott Shadley)说:“企业组织在采取必要的措施,将更活跃的应用存储与传统的存储网络分离开来。它们在纷纷采用直接连接存储(DAS)方法,让公司能够更迅速地访问和利用数据,从而获得成功所需的那种灵活性和洞察力。”
美光一向坚定地支持新的接口技术(比如NVMe),帮助系统进入到速度快、效率高的大容量驱动器行列。比如说,美光9100 PCIe NVMe SSD旨在为要求很高的数据中心工作负载提供灵活性和规模。基本的想法是,让非易失性内存尽可能挨近处理器,据说相比单一的企业SATA SSD,速度最多要快10倍。它提供3.2TB的存储容量,半高半长(HHHL)款式和2.5英寸款式都有这个容量。
美光认为,最高端系列的最大容量的SSD适用于许多应用领域,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应用领域。
谢德莱说:“改用SSD的初始费用不是很高,由于性能、功耗和总的占用空间,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可以节省更多的钱。大容量SSD是为支持内容共享流量的云服务(比如视频和媒体流)以及主动归档应用领域(高度敏感的信息并不仅仅被覆盖)精心设计的。”
但是他补充道,至于读取操作密集型工作负载,你需要适中的耐用性,为用户提供一致的数据吞吐量,以确保快速提供阅读、听取或观看所请求的信息。
谢德莱说:“由于3D NAND的问世,单个SSD达到了之前HDD所达到的成本敏感和容量方面的阈值。”
西部数据
西部数据HGST品牌的Ultrastar SN100 SSD系列兼顾容量和性能。它面向云系统、超大规模系统和企业超融合系统。Ultrastar SN100有2.5英寸或U.2这两种款式,使用PCIe接口和NVMe驱动程序,即便在繁重负载下也能确保低延迟。其容量为3.2 TB。
西部数据的客户和企业解决方案营销主管沃尔特·欣顿(Walter Hinton)说:“在处理混合的读/写工作负载时,Ultrastar SN100 PCIe NVMe SSD的表现尤为出色(可提供高达310K IOPS的性能)。SN100常常被拥有MySQL、 Cassandra、MongoDB或Hadoop的 HDFS等大型横向扩展数据库的客户使用,因为这些数据库青睐服务器里面的设备,而不是传统的基于网络的SAN或NAS存储。”
虽然SN100是市面上封装密度最高的SSD之一,但西部数据并没有把它视作HDD的替代者。事实上,它是被大多数超大规模/云/电信企业使用的分层架构的一部分,用于处理数量最庞大的联机事务处理(OLTP)或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以便迅速获得洞察力、做出决定,这种情形下,绝大多数的数据长期存储在数据湖或归档系统中。
欣顿说:“就数据库应用而言,应考虑IOPS-to-GB比率,以便选择大容量SSD还是针对性能经过优化的SSD,或者甚至是分层架构。SSD的性能和容量有好多档次,总体拥有成本(TCO)常常不一样。”
NetApp
虽然西部数据、三星和美光等磁盘和闪存生产商生产大容量SSD,但存储OEM厂商将它们部署到自己的阵列中。比如说,采用ONTAP操作系统的NetApp全闪存FAS阵列据说可提供高性能,此外还提供数据效率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容量15 TB SSD的实际容量。它拥有4:1数据效率、高级数据管理和数据保护功能。
市面上还有另外许多大容量SSD来自领先的存储厂商,以及市场上的许多闪存阵列厂商。这包括:
HPE
HPE 3PAR StoreServ全闪存存储产品有多种容量的SSD,从400 GB一直到15.36 TB SSD。虽然SSD容量增加后,每GP的总体IOPS随之下降,但是总的延迟在大规模环境下仍保持不变。因而,即便是像15.36 TB这些更大的容量,IOPs密度仍要比HDD高出15倍。另外,总的重构时间与HDD相比要少得多。
HPE 3PAR的产品管理主管埃文·扬纳科内(Ivan Iannaccone)说:“我们注意到,我们推出这些采用更新技术、更大容量的SSD后,迅速得到了用户的采用。这归功于技术发展带来的密度优势和这些高密度硬盘具有的成本优势。”
比如在今年夏季,HPE为其3PAR StoreServ系统推出了7.68 TB和15.36 TB SSD。HPE的看法是,容量较大的SSD只有采用能处理大容量SSD的架构才合理。由于这个原因,HPE发明了自适应容量节约(Adaptive Sparing)和Express Layout等技术,帮助SSD和阵列大规模处理闪存。自适应容量节约是一种存储虚拟化技术,让过多容量能够用作备用容量。这让存储系统在遇到部件故障后得以幸存下来。类似的是,Express Layout是另一种存储虚拟化技术,它在数据存储在何处、如何存储方面增添了更大的控制性。
Tintri
迄今为止,Tintri还没有推出最大容量的SSD。话虽如此,它确实提供在其T5080全闪存系统中的3.84 TB SSD。但是如果每个单元塞入24个这样的设备,就可以扩展到66U的机架空间中的10 PB容量。
戴尔EMC
戴尔EMC最近发布了VMAX 250F,据说该产品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拥有中级市场的价位。可扩展到1PB的实际容量和100多万 IOPS,响应时间不到1微秒。VMAX 250F支持7.6 TB和15 TB的企业闪存驱动器。VMAX 250F基于戴尔EMC V-Brick架构。一个配置齐全的VMAX 250F最多可提供64个主机端口,而一只装满的VMAX 250F V-Brick只占用10U的机架空间。
Pure Storage
Pure Storage也凭借最新的FlashArray//m,杀入了PB级闪存存储市场。这是Pure Storage的旗舰FlashArray产品的第五代,它可以扩展到7U机架空间中的512 TB原始容量。有四种不同的控制器可供选择,相比上一代的FlashArray//m,性能有望提升20%至30%,容量提升100%至276%。
原文标题:High-Capacity SSD Buying Guide,作者:Drew Robb
㈦ 需要大规模的备份硬盘,至少20G,怎么办最好
给你来两个馊主意,用两台计算机做共享,把你要备分的东东全放在另一台计算机的盘上,然后再放心的修你的电脑吧;或者你用移动硬盘备分也行!
㈧ 机械硬盘长时间大规模写入对寿命是否有影响
不论是机械硬盘还是固态硬盘,长时间大规模的使用都会减少其使用寿命的,规模越大,影响越大。
㈨ 如何看待希捷明年推16TB HDD硬盘
2020年回答这个问题好像有点怪,就希捷银河Exos X16系列16TB企业级氦气硬盘谈谈我的理解吧,几个产品关键词——氦气密封、7200RPM、3.5英寸、低功耗的16TB大容量硬盘。
相比于非氦气密封硬盘,在相同转速下,Exos X16的功耗更低;而相似功耗条件下,Exos X16的性能又更好。具体对比如下表所示:
Exos X16氦气硬盘与非氦气硬盘的Exos 7E8、早期的Terascale系列硬盘对比
从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同样都是7200RPM规格,Exos X16的容量要大得多,是Exos 7E8的两倍(Exos E系列最大容量8TB)。不仅容量大,性能还更好一些,且功耗更低。相比于Exos 7E8,Exos X16不管是在闲置功耗还是运行功耗上,都要低2W以上。
每个硬盘低2W,可能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Exos X16主要面向的是云计算等拥有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用户市场,正品希捷硬盘当然上官网购买啦www.seagate.com/cn/zh。
在一个动辄数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内,功耗每低一度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节省。举例来说,一台标准2U服务器可部署8个3.5英寸硬盘,以拥有3万台服务器规模的数据中心计算,每小时就能节省480度电,每年能节省超过420万度电。
同时,更低的功耗还意味着更低的散热成本。出于对数据中心低PUE的追求,以及用户的绿色环保等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用户开始不断探索新的节能方法。比如阿里巴巴在张北数据中心内开始探索实践浸没式液冷等技术,以最大化利用自然冷源进行散热,降低在散热方面的能耗。
㈩ 硬盘容量大会不会影响运行速度
单碟容量变大,确实会像楼上所说的外磁道速度加快。
但是如果容量大了缓存跟不上就会增多大规模读取过程中的巡盘次数,这就是160G8M会比80G8M在大规模读写测试中慢1毫秒多的原因。其实实际速度是快了!但是16M缓存的250G、320G、400G和32M缓存的750G硬盘暂时还是比较完美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