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蒐索程式師資訊,查找有用的技術資料
当前位置:首页 » 硬盘大全 » codisproxy缓存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codisproxy缓存

发布时间: 2022-05-29 12:22:32

❶ Redis集群方案应该怎么做

高可用的话 其他题主已经说了 可以用sentinel去做 比如通过sentinel做节点切换 并且通知一些协调服务(例如zookeeper) 告诉所有使用者切换节点之类的 很容易
至于 sharding 分两类 一类是proxy 有一些成熟实现 比如codis、twemproxy 另一类就是在客户端做

建议 把codis/FAQ_zh.md at master · wandoulabs/codis · GitHub 看完 然后管作者要一份演讲的PPT 就能知道为啥不用其他的代理以及smart client了 codis唯一的瑕疵是 需要更改redis的源代码(为了加入slot信息) 以及代理实现本身会有的问题 所以 如果集群规模不大的话 没必要用proxy 做客户端sharding即可

❷ 细说分布式redis

IT培训>数据库教程
细说分布式Redis架构设计和踩过的那些坑

作者:课课家教育2015-12-14 10:15:25

摘要:本文章主要分成五个步骤内容讲解
Redis、RedisCluster和Codis;
我们更爱一致性;
Codis在生产环境中的使用的经验和坑们;
对于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式架构的一些看法;
Q & A环节。
Codis是一个分布式Redis解决方案,与官方的纯P2P的模式不同,Codis采用的是Proxy-based的方案。今天我们介绍一下Codis及下一个大版本RebornDB的设计,同时会介绍一些Codis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tips。最后抛砖引玉,会介绍一下我对分布式存储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望各位首席们雅正。

细说分布式Redis架构设计和踩过的那些坑_redis 分布式_ redis 分布式锁_分布式缓存redis
一、 Redis,RedisCluster和Codis
Redis:想必大家的架构中,Redis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件,丰富的数据结构和超高的性能以及简单的协议,让Redis能够很好的作为数据库的上游缓存层。但是我们会比较担心Redis的单点问题,单点Redis容量大小总受限于内存,在业务对性能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所有的数据都能在内存里面,不要打到数据库上,所以很自然的就会寻求其他方案。 比如,SSD将内存换成了磁盘,以换取更大的容量。更自然的想法是将Redis变成一个可以水平扩展的分布式缓存服务,在Codis之前,业界只有Twemproxy,但是Twemproxy本身是一个静态的分布式Redis方案,进行扩容/缩容时候对运维要求非常高,而且很难做到平滑的扩缩容。Codis的目标其实就是尽量兼容Twemproxy的基础上,加上数据迁移的功能以实现扩容和缩容,最终替换Twemproxy。从豌豆荚最后上线的结果来看,最后完全替换了Twem,大概2T左右的内存集群。
Redis Cluster :与Codis同期发布正式版的官方cl

❸ 如何实现高可用的redis集群

基于以上,Redis集群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有3个途径:官方Redis Cluster;通过Proxy分片;客户端分片(Smart Client)。以上三种方案各有利弊。

Redis Cluster(官方):虽然正式版发布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还缺乏最佳实践;对协议进行了较大修改,导致主流客户端也并非都已支持,部分支持的客户端也没有经过大规模生产环境的验证;无中心化设计使整个系统高度耦合,导致很难对业务进行无痛的升级。

Proxy:现在很多主流的Redis集群都会使用Proxy方式,例如早已开源的Codis。这种方案有很多优点,因为支持原声redis协议,所以客户端不需要升级,对业务比较友好。并且升级相对平滑,可以起多个Proxy后,逐个进行升级。但是缺点是,因为会多一次跳转,平均会有30%左右的性能开销。而且因为原生客户端是无法一次绑定多个Proxy,连接的Proxy如果挂了还是需要人工参与。除非类似Smart Client一样封装原有客户端,支持重连到其他Proxy,但这也就带来了客户端分片方式的一些缺点。并且虽然Proxy可以使用多个,并且可以动态增加proxy增加性能,但是所有客户端都是共用所有proxy,那么一些异常的服务有可能影响到其他服务。为每个服务独立搭建proxy,也会给部署带来额外的工作。

❹ redis能解决什么问题

redis是内存数据库,访问速度非常快,所以能够解决的也都是些缓存类型的问题,如下:
1、会话缓存(Session Cache)
2、全页缓存(FPC)
3、队列
4、排行榜/计数器
5、发布/订阅

❺ codis集群搭建好后怎么使用

codis-proxy : 是客户端连接的Redis代理服务,codis-proxy
本身实现了Redis协议,表现得和一个原生的Redis没什么区别(就像Twemproxy),对于一个业务来说,可以部署多个codis-proxy,codis-proxy本身是没状态的。

codis-config
:是Codis的管理工具,支持包括,添加/删除Redis节点,添加/删除Proxy节点,发起数据迁移等操作,codis-config本身还自带了一个http
server,会启动一个dashboard,用户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上观察Codis集群的状态。

codis-server:是Codis项目维护的一个Redis分支,基于2.8.13开发,加入了slot的支持和原子的数据迁移指令,Codis上层的codis-proxy和codis-config只能和这个版本的Redis交互才能正常运行。

ZooKeeper :用来存放数据路由表和codis-proxy节点的元信息,codis-config发起的命令都会通过ZooKeeper同步到各个存活的codis-proxy

❻ codis集群中怎么使用redis

Dynomite是NetFlix对亚马逊分布式存储引擎Dynamo的一个开源通用实现,使用C/C++语言编写、以代理的方式实现的Redis缓存集群方案。
Dynomite不仅能够将基于内存的Redis和Memcached打造成分布式数据库,还支持持久化的MySQL、BerkeleyDB、LevelDB等数据库,并具有简单、高效、支持跨数据中心的数据复制等优点。

❼ 面试问题redis有哪些集群方案

P2P模式,无中心化
把key分成16384个slot
每个实例负责一部分slot
客户端请求若不在连接的实例,该实例会转发给对应的实例。
通过Gossip协议同步节点信息

优点:
- 组件all-in-box,部署简单,节约机器资源
- 性能比proxy模式好
- 自动故障转移、Slot迁移中数据可用
- 官方原生集群方案,更新与支持有保障

缺点:
- 架构比较新,最佳实践较少
- 多键操作支持有限(驱动可以曲线救国)
- 为了性能提升,客户端需要缓存路由表信息
- 节点发现、reshard操作不够自动化

❽ 如何用Python一门语言通吃高性能并发,GPU计算和深度学习

第一个就是并发本身所带来的开销即新开处理线程、关闭处理线程、多个处理线程时间片轮转所带来的开销。

实际上对于一些逻辑不那么复杂的场景来说这些开销甚至比真正的处理逻辑部分代码的开销更大。所以我们决定采用基于协程的并发方式,即服务进程只有一个(单cpu)所有的请求数据都由这个服务进程内部来维护,同时服务进程自行调度不同请求的处理顺序,这样避免了传统多线程并发方式新建、销毁以及系统调度处理线程的开销。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选择了基于Tornado框架实现api服务的开发。Tornado的实现非常简洁明了,使用python的生成器作为协程,利用IOLoop实现了调度队列。

第二个问题是数据库的性能,这里说的数据库包括MongoDB和Redis,我这里分开讲。

先讲MongoDB的问题,MongoDB主要存储不同的用户对于验证的不同设置,比如该显示什么样的图片。
一开始每次验证请求都会查询MongoDB,当时我们的MongoDB是纯内存的,同时三台机器组成一个复制集,这样的组合大概能稳定承载八九千的qps,后来随着我们验证量越来越大,这个承载能力逐渐就成为了我们的瓶颈。
为了彻底搞定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最极端的解决方案,干脆直接把数据库中的数据完全缓存到服务进程里定期批量更新,这样查询的开销将大大降低。但是因为我们用的是Python,由于GIL的存在,在8核服务器上会fork出来8个服务进程,进程之间不像线程那么方便,所以我们基于mmap自己写了一套伙伴算法构建了一个跨进程共享缓存。自从这套缓存上线之后,Mongodb的负载几乎变成了零。
说完了MongoDB再说Redis的问题,Redis代码简洁、数据结构丰富、性能强大,唯一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单进程程序,终究性能是有上限的。
虽然今年Redis发布了官方的集群版本,但是经过我们的测试,认为这套分布式方案的故障恢复时间不够优秀并且运维成本较高。在Redis官方集群方案面世之前,开源世界有不少proxy方案,比如Twtter的TwemProxy和豌豆荚的Codis。这两种方案测试完之后给我们的感觉TwemProxy运维还是比较麻烦,Codis使用起来让人非常心旷神怡,无论是修改配置还是扩容都可以在配置页面上完成,并且性能也还算不错,但无奈当时Codis还有比较严重的BUG只能放弃之。
几乎尝试过各种方案之后,我们还是下决心自己实现一套分布式方案,目的是高度贴合我们的需求并且运维成本要低、扩容要方便、故障切换要快最重要的是数据冗余一定要做好。
基于上面的考虑,我们确定基于客户端的分布式方案,通过zookeeper来同步状态保证高可用。具体来说,我们修改Redis源码,使其向zookeeper注册,客户端由zookeeper上获取Redis服务器集群信息并根据统一的一致性哈希算法来计算数据应该存储在哪台Redis上,并在哈希环的下一台Redis上写入一份冗余数据,当读取原始数据失败时可以立即尝试读取冗余数据而不会造成服务中断。

❾ codis 中redis-server 数据怎么主从同步

codis的开发者明确提出codis不负责维护Redis的主从关系,在codis里面的master和slave只是概念上的:proxy会将请求打到“master”上,master挂了codis-ha会将某一个“slave”提升成master。而真正的主从复制,还是需要在启动底层的Redis时手动的配置。

❿ 如何实现高可用的 redis 集群

Redis 因具有丰富的数据结构和超高的性能以及简单的协议,使其能够很好的作为数据库的上游缓存层。但在大规模的 Redis 使用过程中,会受限于多个方面:单机内存有限、带宽压力、单点问题、不能动态扩容等。

基于以上, Redis 集群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有 3 个途径:官方 Redis Cluster ;通过 Proxy 分片;客户端分片 (Smart Client) 。以上三种方案各有利弊。

Redis Cluster( 官方 ) :虽然正式版发布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还缺乏最佳实践;对协议进行了较大修改,导致主流客户端也并非都已支持,部分支持的客户端也没有经过大规模生产环境的验证;无中心化设计使整个系统高度耦合,导致很难对业务进行无痛的升级。

Proxy :现在很多主流的 Redis 集群都会使用 Proxy 方式,例如早已开源的 Codis 。这种方案有很多优点,因为支持原声 redis 协议,所以客户端不需要升级,对业务比较友好。并且升级相对平滑,可以起多个 Proxy 后,逐个进行升级。但是缺点是,因为会多一次跳转,平均会有 30% 左右的性能开销。而且因为原生客户端是无法一次绑定多个 Proxy ,连接的 Proxy 如果挂了还是需要人工参与。除非类似 Smart Client 一样封装原有客户端,支持重连到其他 Proxy ,但这也就带来了客户端分片方式的一些缺点。并且虽然 Proxy 可以使用多个,并且可以动态增加 proxy 增加性能,但是所有客户端都是共用所有 proxy ,那么一些异常的服务有可能影响到其他服务。为每个服务独立搭建 proxy ,也会给部署带来额外的工作。

而我们选择了第三种方案,客户端分片 (Smart Client) 。客户端分片相比 Proxy 拥有更好的性能,及更低的延迟。当然也有缺点,就是升级需要重启客户端,而且我们需要维护多个语言的版本,但我们更爱高性能。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我们的Redis集群:

概貌:

如图0所示,

我们的 Redis 集群一共由四个角色组成:

Zookeeper :保存所有 redis 集群的实例地址, redis 实例按照约定在特定路径写入自身地址,客户端根据这个约定查找 redis 实例地址,进行读写。

Redis 实例:我们修改了 redis 源码,当 redis 启动或主从切换时,按照约定自动把地址写到 zookeeper 特定路径上。

Sentinel : redis 自带的主从切换工具,我们通过 sentinel 实现集群高可用。

客户端( Smart Client ):客户端通过约定查找 redis 实例在 ZooKeeper 中写入的地址。并且根据集群的 group 数,进行一致性哈希计算,确定 key 唯一落入的 group ,随后对这个 group 的主库进行操作。客户端会在Z ooKeeper 设置监视,当某个 group 的主库发生变化时,Z ooKeeper 会主动通知客户端,客户端会更新对应 group 的最新主库。

我们的Redis 集群是以业务为单位进行划分的,不同业务使用不同集群(即业务和集群是一对一关系)。一个 Redis 集群会由多个 group 组成 ( 一个 group 由一个主从对 redis 实例组成 ) 。即 group 越多,可以部署在更多的机器上,可利用的内存、带宽也会更多。在图0中,这个业务使用的 redis 集群由 2 个 group 组成,每个 group 由一对主从实例组成。

Failover

如图1所示,

当 redis 启动时,会 把自己的 IP:Port 写入到 ZooKeeper 中。其中的 主实例模式启动时会在 /redis/ 业务名 / 组名 永久节点写入自己的 IP:Port (如果节点不存在则创建)。由 主模式 变成 从模式 时,会创建 /redis/ 业务名 / 组名 /slaves/ip:port 临时节 点,并写入自己的 IP:Port (如果相同节点已经存在,则先删除,再创建)。而从实例 模式 启动时会创建 /redis/ 业务名 / 组名 /slaves/ip:port 临时节点,并写入自己的 ip:port (如果相同节点已经存在,则先删除,再创建)。由 从模式 变成 主模式 时,先删除 /redis/ 业务名 / 组名 /slaves/ip:port 临时节点,并在 /redis/ 业务名 / 组名 永久节点写入自己的 IP:Port 。

ZooKeeper 会一直保存当前有效的 主从实例 IP:Port 信息。至于主从自动切换过程,使用 redis 自带的 sentinel 实现,现设置为超过 30s 主 server 无响应,则由 sentinel 进行主从实例的切换,切换后就会触发以主、从实例通过以上提到的一系列动作,从而完成最终的切换。

而客户端侧通过给定业务名下的所有 groupName 进行一致性哈希计算,确定 key 落入哪个组。 客户端启动时,会从 ZooKeeper 获取指定业务名下所有 group 的 主从 IP:Port ,并在 ZooKeeper 中设置监视(监视的作用是当 ZooKeeper 的节点发生变化时,会主动通知客户端)。若客户端从 Zookeeper 收到节点变化通知,会重新获取最新的 主从 I:Port ,并重新设置监视( ZooKeeper 监视是一次性的)。通过此方法,客户端可以实时获知当前可访问最新的 主从 IP:Port 信息。

因为我们的所有 redis 实例信息都按照约定保存在 ZooKeeper 上,所以不需要针对每个实例部署监控,我们编写了一个可以自动通过 ZooKeeper 获取所有 redis 实例信息,并且监控 cpu 、 qps 、内存、主从延迟、主从切换、连接数等的工具。

发展:

现在 redis 集群在某些业务内存需求超过预期很多后,无法通过动态扩容进行扩展。所以我们正在做动态扩容的支持。原先的客户端我们是通过一致性哈希进行 key 的
路由策略,但这种方式在动态扩容时会略显复杂,所以我们决定采用实现起来相对简单的预分片方式。一致性哈希的好处是可以无限扩容,而预分片则不是。预分片
时我们会在初始化阶段指定一个集群的所有分片数量,这个数量一旦指定就不能再做改变,这个预分片数量就是后续可以扩容到最大的 redis 实例数。假设预分片 128 个 slot ,每个实例 10G 也可以达到 TB 级别的集群,对于未来数据增长很大的集群我们可以预分片 1024 ,基本可以满足所有大容量内存需求了。

原先我们的 redis 集群有四种角色, Smart Client, redis , sentinel , ZooKeeper 。为了支持动态扩容,我们增加了一个角色, redis_cluster_manager (以下简称 manager ),用于管理 redis 集群。主要工作是初始化集群(即预分片),增加实例后负责修改Z ooKeeper 状态,待客户端做好准备后迁移数据到新增实例上。为了尽量减少数据迁移期间对现性能带来的影响,我们每次只会迁移一个分片的数据,待迁移完成,再进行下一个分片的迁移。

如图2所示

相比原先的方案,多了 slots 、M anager Lock 、 clients 、M igrating Clients 节点。

Slots: 所有分片会把自身信息写入到 slots 节点下面。 Manager 在初始化集群时,根据设置的分片数,以及集群下的 group 数,进行预分片操作,把所有分片均匀分配给已有 group 。分片的信息由一个 json 串组成,记录有分片的状态 (stats) ,当前拥有此分片的 group(src) ,需要迁移到的 group(dst) 。分片的状态一共有三种: online 、 pre_migrate 、 migrating 。

Online 指这个分片处于正常状态,这时 dst 是空值,客户端根据 src 的 group 进行读写。

Pre_migrate 是指这个分片被 manager 标记为需要迁移,此时 dst 仍然为空, manager 在等所有 client 都已经准备就绪,因为 ZooKeeper 回掉所有客户端有时间差,所以如果某些 client 没有准备就绪的时候 manager 进行了数据迁移,那么就会有数据丢失。

Migrating 是 manager 确认了所有客户端都已经做好迁移准备后,在 dst 写入此分片需要迁移的目标 group 。待迁移完成,会在 src 写入目标 group_name , dst 设为空, stats 设为 online 。

Manager Lock: 因为我们是每次只允许迁移一个 slot ,所以不允许超过一个 manager 操作一个集群。所以 manager 在操作集群前,会在M anager Lock 下注册临时节点,代表这个集群已经有 manager 在操作了,这样其他 manager 想要操作这个集群时就会自动退出。

Clients 和M igrating Clients 是为了让 manager 知道客户端是否已经准备就绪的节点。客户端通过 uid 代表自己,格式是 客户端语言 _ 主机名 _pid 。当集群没有进行迁移,即所有分片都是 online 的时候,客户端会在 clients 下创建 uid 的临时节点。

当某个 slot 从 online 变成 pre_migrate 后,客户端会删除 clients 下的 uid 临时节点,然后在M igrating Clients 创建 uid 临时节点。注意,因为需要保证数据不丢失,从 pre_migrate 到 migrating 期间,这个 slot 是被锁定的,即所有对这个 slot 的读写都会被阻塞。所以 mananger 会最多等待 10s ,确认所有客户端都已经切换到准备就绪状态,如果发现某个客户端一直未准备就绪,那么 mananger 会放弃此次迁移,把 slot 状态由 pre_migrate 改为 online 。如果客户端发现 slot 状态由 pre_migrate 变成 online 了,那么会删除 migrating_clients 下的 uid 节点,在 clients 下重新创建 uid 节点。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可能一个客户刚启动,并且正在往 clients 下创建 uid 节点,但是因为网络延迟还没创建完成,导致 manager 未确认到这个 client 是否准备就绪,所以 mananger 把 slot 改为 pre_migrate 后会等待 1s 再确认所有客户端是否准备就绪。

如果 Manager 看到 clients 下已经没有客户端的话(都已经准备就绪),会把 slot 状态改为 migrating 。 Slot 变成 migrating 后,锁定也随之解除, manager 会遍历 src group 的数据,把对应 slot 的数据迁移到 dst group 里。客户端在 migrating 期间如果有读写 migrating slot 的 key ,那么客户端会先把这个 key 从 src group 迁移到 dst group ,然后再做读写操作。即这期间客户端性能会有所下降。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只迁移一个 slot 的原因。这样即使只有 128 个分片的集群,在迁移期间受到性能影响的 key 也只有 1/128 ,是可以接受的。

Manager 发现已经把 slot 已经迁移完毕了,会在 src 写入目标 group_name , dst 设为空, stats 设为 online 。客户端也删除 migrating_clients 下的 uid ,在 clients 下创建 uid 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