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硬盘大全 » 硬盘主要参考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硬盘主要参考

发布时间: 2022-04-30 20:43:34

‘壹’ 现在什么牌子的硬盘比较好

1、希捷(Seagate)公司总部坐落于美国加州司各特谷市。公司所生产的硬盘不管在设计还是销售都是位于世界一流水平。它旗下生产的硬盘十分的多元化,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选择。

代表产品:希捷ST1000DM003,希捷1TB ST1000DM003等。

2、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 Corp),它成立于1970年,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它在欧美市场具有良好的口碑,现如今是世界上第二硬盘生产商。西部公司在收集以及管理数字信息上十分有一手,现如今西部硬盘在市场上还是十分的受欢迎的。

代表产品:西部数据WD10EZEX,西部数据WD5000AAKX等。

3、 东芝 (Toshiba),它成立于1875年,公司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港区。它原本是主打 家电 产品,但是在20世纪90时代的时候开始进军电子行业。并且它本身就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东芝硬盘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身的高品种以及一流的售后服务。

代表产品:东芝500G DT01ACA050,东芝1TB DT01ACA100等。


注意事项:

1、买固态硬盘的时候不能光看容量和价格,对于固态硬盘来说,品牌是非常重要的,杂牌固态硬盘使用的存储颗粒质量很差,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速度慢、寿命短,没有质量保证,网上一些价格很低的主机往往都用的是杂牌硬盘。

2、如果打算购买M.2接口的固态硬盘,一定要先看一下自己的主板是否有M.2接口,要不然买回来没处安装,那就尴尬了。

3、不是所有M.2接口的硬盘都是NVME的,现在有一些固态硬盘看着是M.2接口的,实际上它的本质和普通SATA固态硬盘一样,购买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

‘贰’ 什么硬盘比较好 买硬盘主要看什么参数

热门品牌: 希捷、西部数据、日立、三星、东芝等。

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
1.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3.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
5、数据传输率(DTR,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
6、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
7、噪音与温度(Noise & Temperature):这两个属于非性能指标。

常见对硬盘认识的误区
1、转速与寻道时间:
现在不少人都认为硬盘转速越快寻道时间就越快,但这是最常见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寻道速度根本不决定于转速,因为两者的控制设备就不一样。转速是由主轴马达控制,寻道则由音圈马达控制。
2、转速与数据传输率: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厂商的宣传中,更高的转速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数据传输率,但这并不正确。持续数据传输率决定于很多指标,并不光只是转速。当然,有人会说转速更高,磁头单位时间划过的扇区就越多,不错,但前提是线密度一样。
3、真正的内部数据传输率:
随着硬盘知识的普及,又出现了新的误区——拿以Mbps为单位的最高内部DTR说事,厂商也投其所好,在产品资料中基本都公布了最大内部传输率,但多是以Mbps为单位。但是,它恰恰不能通过除8来换算成MBPS,因为这个数值是磁头处理二进制0/1信号(即bit)的纯理论性能,而磁头处理的信号很大部分并不是用户需要的数据(存入的数据都是经过编码的,包含许多辅助信息),因此不能以字节为单位。很多硬盘这一数值都是相当高的,如以前的富士通硬盘,指标很好,但实际性能却是另一码事。完全可以说,这个Mbps值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给人的是一种假象。
在硬盘中,真正重要的是内部持续DTR,它分为单磁道瞬间DTR与持续DTR两个指标,单磁道瞬间DTR的计算公式是“512字节×SPT×磁盘每秒所转圈数”或“512字节×SPT÷磁盘转一圈所用时间”,由于磁盘转一圈所用时间一般不能除尽,所以经常用前一种公式。持续DTR的计算公式则为“512字节×SPT×磁头数/总耗时”,其中“总耗时=(磁头数-1)×磁头切换时间+道间寻道时间+磁头数×磁盘转一圈的时间”。磁头切换时间一般在产品的用户手册中有标注,大约在1ms左右。单磁道瞬间DTR表明了硬盘实际上所能达到的最大内部DTR,持续DTR则体现了硬盘真正的数据传输能力。很遗憾的是,目前只有迈拓和IBM提供了内部持续DTR数据,其他厂商仍然用Mbps数值迷惑普通大众。但是,厂商心里是明白的,他们自己也不会混淆概念(只是没事偷着乐),在数据的说法上也是非常严谨,如果你哪天发现厂商公布的内部DTR使用了MB/s为单位,那么这很可能就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数据,而不要再用Mbps去除8了。
4、缓冲区容量与性能:
理论上讲,缓冲区越大,即使内部DTR不变,硬盘的性能也会更好,这就好比CPU中的缓存一样。不过,要做到缓冲区容量的增加并提高性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大容量缓冲区的数据安全性主要是指在突然断电的情况下,缓冲区中的待写数据将如何处理的问题。这方面笔记本电脑硬盘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有电池为后盾,笔记本电脑硬盘的缓冲区容量已经提升到了16MB。但对于台式机,这是个不小的考验。WD公司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主要方法是通过将数据暂时保存在最外圈暂存区(因为最外圈的写入速度最快),下次开机再写入原目的地址的方法来保证缓冲区中待写数据的安全,显然这需要特殊的管理机制,也是厂商的自由发挥了。

‘叁’ 硬盘性能指标是什么

硬盘的性能指标:

一、容量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二、转速

转速(Rotation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硬盘盘片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转速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硬盘的速度。

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对的硬盘的传输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单位表示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缩写,是转/每分钟。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

三、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盘的磁头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8ms到12ms之间,而SCSI硬盘则应小于或等于8ms。

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Latency),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一般应在4ms以下。

四、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硬盘数据传输率又包括了内部数据传输率和外部数据传输率。

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称为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内部传输率主要依赖于硬盘的旋转速度。

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它标称的是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数据传输率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存的大小有关。

五、缓存

缓存(Cache memory)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接口传输速度不同,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当硬盘存取零碎数据时需要不断地在硬盘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有大缓存,则可以将那些零碎数据暂存在缓存中,减小外系统的负荷,也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3)硬盘主要参考扩展阅读

硬盘保养注意事项

1、读写忌断电

硬盘的转速大都是5400转和7200转,SCSI硬盘更在10000到15000转,在进行读写时,整个盘片处于高速旋转状态中,如果忽然切断电源,将使得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从而导致硬盘出现坏道甚至损坏,也经常会造成数据流丢失。

所以在关机时,一定要注意机箱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没有闪烁,即硬盘已经完成读写操作之后才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关闭电脑。硬盘指示灯闪烁时,一定不可切断电源。如果是移动硬盘,最好要先执行硬件安全删除,成功后方可拔掉。

2、保持良好的环境

硬盘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有时候严重集尘或是空气湿度过大,都会造成电子元件短路或是接口氧化,从而引起硬盘性能的不稳定甚至损坏。

3、防止受震动

硬盘是十分精密的存储设备,进行读写操作时,磁头在盘片表面的浮动高度只有几微米;即使在不工作的时候,磁头与盘片也是接触的。硬盘在工作时,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就容易造成磁头与资料区相撞击,导致盘片资料区损坏或刮伤磁盘,丢失硬盘内所储存的文件数据。

因此,在工作时或关机后主轴电机尚未停顿之前,千万不要搬动电脑或移动硬盘,以免磁头与盘片产生撞击而擦伤盘片表面的磁层。此外,在硬盘的安装、拆卸过程中也要加倍小心,防止过分摇晃或与机箱铁板剧烈碰撞。

4、减少频繁操作

如果长时间运行一个程序(如大型软件或玩游戏),或是长期使用BT等下载软件,这时就要注意了,这样磁头会长时间频繁读写同一个硬盘位置(即程序所在的扇区),而使硬盘产生坏道。

另外,如果长时间使用一个操作系统,也会使系统文件所在的硬盘扇区(不可移动)处于长期读取状态,从而加快该扇区的损坏速度。当然,最好是安装有两个或以上的操作系统交替使用,以避免对硬盘某个扇区做长期的读写操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硬盘的性能指标

‘肆’ 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几种

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硬盘容量、硬盘速度、硬盘转速、接口、缓存、硬盘单碟容量。具体如下:

1、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性能指标就是单碟容量。由于电脑硬盘是有一个或者几个盘片组成的,单碟容量越高,说明该厂家生产盘片的集成度很高,从侧面也可以反映该厂家生产硬盘的能力很高。

‘伍’ 选购硬盘时主要参考的性能指标有

硬盘分2种的。
SSD,就是速度和保修年限,最低选3200M/S,高的选7000M/S的;保修时间至少5年,品牌选售后方便的大厂。
机械硬盘,读盘方式,优先考虑垂直的,尽量别选叠瓦的;缓存越大越好,转速一般都是7200的。容量需要多少米多少。

‘陆’ 买移动硬盘 主要应该 考虑什么参数阿 谢了

在存储领域,数据的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对于经常随身携带的移动硬

盘存储来说更为重要,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说,移动硬盘中的数据价值已经远远

超出产品的价格,因此,作为随身携带的数据存储必要设备,要求移动硬盘不

仅要具有防摔、抗震等强大的物理安全性能,同时,还需要具备数据加密、防

护备份等多方面数据安全功能。而且,目前通过组装的移动硬盘产品,撇开常

见的假冒伪劣移动硬盘盒存在的质量问题之外,还有组装出来的移动硬盘产品

同样存在数据丢失、泄密等数据安全隐患,因此,虽然价格较高,选购时具备

数据安全性能的原装移动硬盘还是非常值得的。

1、首先是外形材质上,应考虑体积小、防震好、散热佳的产品,目前主流的

移动硬盘大多选用2.5英寸,但是1.8英寸的移动硬盘业已完成产品化,并且,

大规模的推向市场,如矽霸百事铂金经典系列就率先推出了以银白色为主的

1.8英寸的移动硬盘。

2、外壳以金属外壳为最佳,因为目前的硬盘转速越来越快,所以,散热成了

首当其冲的问题,金属外壳散热性能比塑料外壳良好的多,而且,在抗压等

方面也表现得很出众,当然还是采用波浪表面的金属材质外壳最好,它的散

热面积大,抗压和防震都比较理想。

3、防震技术是移动硬盘最重要的一点,因为硬盘很娇气,很怕磕碰,对于

无防震措施或防震设计有较大缺陷的移动硬盘,如果一次失手就可能使整个

硬盘废掉。目前些产家的产品采用了自动平衡滚动轴系统等技术加强抗震能

力。只有很少的品牌采用了柔性电路(F-PCB)技术和疑硅网抗震外衣(SGW)

技术,把抗震性能提高到专业的程度。

4、然后是接口标准,目前,大部分产家都采用的单一接口,但是从需求上

来看,1394接口、接口和电路技术更吸引人。因为电脑载体的多种多样,时

常使的人们望接口兴叹,而兼容性高的双接口和三接口,出现这种情况的几

率就小的多。

5、最后是安全性。目前各个产家的产品采用了不同的加密保护软件。你可

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更适合自己的加密技术。

现今这时代啥都讲究个移动,可咱家的这台式机估计是移动不起来了,倒是里面的数据还能成,只要搞个移动存储器背着就可以到处跑。

现今这移动存储器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称为闪盘的电子存储器,采用闪存制作而成;另一种是移动硬盘,核心是一个3.5或2.5英寸硬盘。闪盘的容量不大,一般在8~256MB,拷拷文档、弄弄MP3还行,可是对于目前容量越来越大的驱动程序、升级包、视频来说就力不从心了。移动硬盘的容量虽然较大,但成品的价格也嫌太贵,变通的方法就是买一个移动硬盘盒,再加上个硬盘,DIY……

硬盘的选购大家都知之甚详,这里我也就不多费口舌了。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移动硬盘盒的有关选购知识。

移动硬盘盒的接口

目前主流移动硬盘盒的接口主要有三种:并口、USB、IEEE1394。

并行接口(打印口)的硬盘盒是最早出现的硬盘盒,根据其模式的不同,又可细分为ECP、EPP、SPP三种,其中,EPP、ECP为高速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其数据传输率都较低。另外,由于并口不能提供电源,所以采用并口连接的硬盘盒需要独立的开关电源。并口也不具备即插即用能力。现在尽管并行接口的移动硬盘盒价格较为便宜,但基于上述原因,目前此类接口的移动硬盘盒已趋于淘汰。

USB接口的移动硬盘盒是目前的主流产品,其最大优点是使用方便,支持热插拔和即插即用,在Windows Me/2000/XP下无须安装驱动程序即可正常工作。根据标准的不同,USB接口分为1.1和2.0标准,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传输速度的不同,USB1.1接口的传输速度只有12Mbps,而USB2.0接口的传输速度高达480Mbps。因为USB标准的向下兼容,所以目前所有主板上的USB接口都可以支持1.1标准,但2.0标准只在最新的主板上才提供。尽管USB2.0标准的硬盘盒价格比1.1标准的要贵100元左右,但其性能的提高是质的(当传输较大的数据时,1.1标准接口那种漫长的等待实在让人心烦),因此请尽量购买USB2.0接口的移动硬盘盒,就算你的主板不支持,也可以为今后的升级留下余地。

IEEE1394俗称“火线”,这种接口的数据传输率理论上可达到400Mbps。但由于IEEE1394接口并不普及,需要配备一块价格不菲的专用IEEE1394接口卡才能工作,因此价格较高且各计算机之间不易通用,难以普及。

移动硬盘盒的尺寸

对应于硬盘尺寸的不同,移动硬盘盒分为2.5英寸和3.5英寸两种标准。2.5英寸移动硬盘盒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硬盘,这种硬盘非常小巧,上衣口袋就可以装下了,缺点则是硬盘的价格/容量比偏高,而且转速较慢,一般只有4200rpm,因此数据传输速率较低。3.5英寸的硬盘盒较大,但3.5英寸的硬盘传输速度较快,可以采用5400或7200rpm的主流高速硬盘,容量大,价格也比较便宜。另外有一种多功能的移动硬盘盒,大小是5.25英寸,它不光可以安装硬盘,也可以轻松地装上光驱或刻录机,从而变成一台外置的光驱或刻录机,不过它的体积可不敢恭维,便携性能大打折扣。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多数接口转换控制器的性能制约(数据传输率不到20MB/s),即使是USB2.0和IEEE1394接口也不一定能完全发挥硬盘的性能,硬盘本身的性能差距并不会有明显的体现。因此,容量体积和价格是选购的重点。对多数用户而言,10~20GB的容量已经足够使用了,因此,选用2.5英寸硬盘及硬盘盒更符合便携性的要求。而对于部分追求大容量的用户,3.5英寸硬盘显然最划算。

移动硬盘盒的电源

并口接口的移动硬盘盒都需要外接单独的开关电源,而USB接口和IEEE1394接口则可以提供电源,但只够2.5英寸硬盘使用,而3.5英寸硬盘的功耗大大超过了USB所能提供的范围,所以必须采用外接电源。

图1

也有不少朋友使用USB接口移动硬盘盒时没有使用外接电源就工作,硬盘也工作正常,USB接口可以提供0.5A电流,但还要分给其他USB设备,很容易出现供电不足,硬盘随时可能出现异常故障,因此最好使用外接电源。为了加强供电,一般2.5英寸USB硬盘盒会提供一根从计算机PS/2口取电的电源线,通常从PS/2口取电并不会影响鼠标的使用。但由于PS/2口不支持即插即用,因此对移动硬盘盒的热插拔操作有所影响(虽然我带电拔鼠标时没出过问题,但指不定哪次就烧了)。至于IEEE1394接口,它可以提供最大1.5A的电流,因此采用这种接口的2.5英寸硬盘盒无须外接电源。

移动硬盘盒的材质

目前市面上的移动硬盘盒很奇怪,除去造型各异不谈,这重量也大有分别,小的只有几十克,而大的足足有两斤多重,这主要是移动硬盘盒的用料不同。目前常见的移动硬盘盒用料一般有塑料、铝以及铝镁合金三种,这些材质的区别不光表现在移动硬盘盒的重量上,散热性能也表现不同。

价格低廉的移动硬盘盒一般采用的是塑料材料,散热效果较差。用这样的产品短时间内使用硬盘还表现正常,但如果长时间的连续工作,由于塑料硬盘盒的散热性能较差,导致硬盘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尽,淤积于硬盘盒之中,温度直线上升,严重时会使硬盘停滞、数据损坏,甚至是死机。而目前品牌大厂及正规厂商的移动硬盘盒大都采用铝质材料,甚至是铝镁合金的材质,它们极大减轻了硬盘盒的质量,而且作为热的良导体,它们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可以使你的硬盘更长时间、更加稳定地工作。

另外一个跟材质相关的是硬盘盒的抗震性能。由于震动是硬盘的大忌,轻则数据丢失,重则造成磁道损坏,而移动硬盘盒的设计就是在于便携性,因此硬盘盒的抗震设计是关键。从这一点而言,那些轻薄型、小巧玲珑的家伙反而不具有优势。

移动硬盘盒的设计

一款移动硬盘盒是否使用方便,设计是关键,一般而言,移动硬盘盒大多具有以下几种设计:

散热孔:如果移动硬盘盒的壳体不是热的良导体,其上应遍布散热孔,以帮助硬盘散热。不过对于2.5英寸硬盘,由于本身发热就控制得比较好,这方面并不需要太过担心。

防尘设计:在移动硬盘盒的壳体上安装密封圈以减少灰尘的入侵,当然,前提是壳体散热良好。

防滑设计:在移动硬盘盒的壳体设计上防滑的花纹,或安装防滑塑料垫等等,以增大壳体的磨擦,防止硬盘盒无意中从手中脱落。

防震设计:好的硬盘盒,在内部、表面,尤其是易于磕碰的边角都应该覆盖有弹性材质,或者处理圆角,以减少外来冲击对硬盘的影响。通常,防滑材料也起到抗冲击缓冲垫的双重作用。

硬盘指示灯:在壳体上留有硬盘信号灯,当硬盘有数据读取或存储的时候指示灯会闪动,以提醒用户注意。另外,指示灯应该位于便于看到的位置。有些设计简单的产品要么没有指示灯,要么指示灯在电路板上的位置不理想,理接口太近,视线容易被挡住。

其实,对于硬盘盒设计的直观感受,可以参考市售的名牌成品的一些设计。如图1就是爱国者移动存储王,它的外壳设计就非常典型:边角全部是流线型,抗冲击能力强;正面、侧面都有防滑条的设计,便于携带和手持;指示灯位于正面,便于阅读。

移动硬盘盒的扩展性

除了常规的移动硬盘之用外,某些特殊的移动硬盘盒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用途:

1、移动光驱(刻录机):有些朋友的计算机没有配置刻录机,或者是需要经常外出刻录光盘,而外置式刻录机大多价格昂贵,此时利用5.25英寸的多功能移动硬盘盒也不失为一种较佳的解决方案。

2、USB Hub:有些老式的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只有一个USB接口,或者是你有较多的USB设备,如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像头等等无从安装,此时你便需要一个USB Hub。某些移动硬盘盒考虑到这方面的需求,提供了USB Hub功能,你便可以一物多用了。当然,这类硬盘盒体积通常较大,而且也不再适于经常移动(其他设备还连着它呢),因此称为外置硬盘盒恐怕更合适。

3、PC与Mac机的兼容性:有些朋友需要经常在PC机与Mac机之间进行资料交换,这时便最好选择兼容普通PC及Mac机的移动硬盘盒,采用免安装驱动程序设计的产品。

‘柒’ 机械硬盘主要性能参数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硬盘的综合性能是由很多指标共同决定的,比较重要的有以下指标。

1、平均寻道时间

平均寻道时间,即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时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寻道时间由硬盘寻道电机速度决定,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2、平均潜伏期

平均潜伏期,即average latency,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头下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潜伏期当然也是越短越好了,潜伏期短代表硬盘读取数据的等待时间短,这就等于具有更高的硬盘数据传输速率。

3、道至道时间

道至道时间,即single track seek,指磁头从一磁道转移至下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也是越短越好。

4、旋转速度

转速是指驱动硬盘盘片旋转的主轴电机的旋转速度,目前IDE和SATA硬盘常见的转速为7200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每分钟旋转转数),SCSI硬盘、SAS及FC硬盘的主轴转速一般为10000~15000rpm。

这也是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参数,因为旋转速度越高,数据就可以越快速地被送到驱动器读/写磁头能够接触的位置。但转速提高也带来一些弊端,如噪声和发热量明显增大,工作状态下的抗冲击能力也有所下降等。

5、全程访问时间

全程访问时间,即max full seek,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单位为毫秒(ms)。

6、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即average access,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单位为毫秒(ms),通常是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之和。

7、最大内部数据传输速率

最大内部数据传输速率,即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也叫持续数据传输速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注意不是MB/s)。它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数据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间隔度)。

8、外部数据传输速率

外部数据传输速率,即ex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通称突发数据传输速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率,单位为MB/s。

9、缓存大小

缓存英文名为Cache,单位MB,是硬盘内部的高速存储器。目前硬盘的高速缓存一般为16~64MB,数据缓存大的硬盘在存取零散文件时具有很大的优势。硬盘的缓存主要起三种作用。

1)预读取。当硬盘受到CPU指令控制开始读取数据时,硬盘上的控制芯片会控制磁头把正在读取的簇的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读到缓存中(由于硬盘上数据存储时是比较连续的,所以读取命中率较高)。

当需要读取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时,硬盘就不需要再次读取数据了,只需直接把缓存中的数据传输到内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缓存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读/写的速度,所以能够达到明显改善性能的目的。

2)对写入动作进行缓存。当硬盘接到写入数据的指令之后,并不会马上将数据写入盘片上,而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存里,然后发送一个“数据已写入”的信号给系统,这时系统就会认为数据已经写入,并继续执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盘则在空闲(不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时候)时再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盘片上。

虽然这样做对于写入数据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数据还在缓存里时突然掉电,那么这些数据就会丢失。对于这个问题,硬盘厂商们自然也有解决办法:掉电时,磁头会借助惯性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零磁道以外的暂存区域,等到下次启动时再将这些数据写入到目的地。

3)临时存储最近访问过的数据。有时,某些数据会是经常需要访问的,硬盘内部的缓存会将读取比较频繁的一些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再次读取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传输。

10、硬盘表面温度

硬盘表面温度是指硬盘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的情况。这项指标厂家并不提供,一般只能在各种媒体的测试数据中看到。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包括GMR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因此硬盘工作表面温度较低的硬盘有更好的数据读、写稳定性。对于高转速的SCSI、SAS、FC硬盘来说,一般应该加一个硬盘冷却装置,这样硬盘的工作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11、MTBF

MTBF,即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小时(h),时间越长说明硬盘的性能越好。

(7)硬盘主要参考扩展阅读

机械硬盘与固态硬盘优缺点对比

1、防震抗摔性:机械硬盘都是磁盘型的,数据储存在磁盘扇区里。而固态硬盘是使用闪存颗粒(即内存、MP3、U盘等存储介质)制作而成,所以SSD固态硬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发生碰撞和震荡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较机械硬盘,固硬占有绝对优势。

2、数据存储速度:机械硬盘的速度约为120MB/S,SATA协议的固态硬盘速度约为500MB/S,NVMe协议(PCIe3.0×2)的固态硬盘速度约为1800MB/S,NVMe协议(PCIe3.0×4)的固态硬盘速度约为3500MB/S。

3、功耗:固态硬盘的功耗上也要低于机械硬盘。

4、重量:固态硬盘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1.8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20-30克。

5、噪音:由于固硬属于无机械部件及闪存芯片,所以具有了发热量小、散热快等特点,而且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

‘捌’ 硬盘怎么挑选

市场上,常见的就是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英文名Solid State Drive,简称SSD,固态硬盘在机械硬盘之后推出的新型硬盘,固态硬盘主要是由多个闪存芯片加主控以及缓存组成的阵列式存储,属于以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制成的一种硬盘。固态硬盘相比机械硬盘主要优点在于读取速度更快,寻道时间更小,能够大大提升系统、软件、游戏等读写速度,由于固态硬盘内部与机械硬盘结构不同,非机械运动,有点类似U盘,所以静音,没有噪音,防震抗摔性佳,功耗低、发热小,轻便小巧。关于固态硬盘接口,目前市场常见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SATA接口、M.2接口、PCI-E接口,目前装机最主流选用最多的就是SATA和M.2接口,PCI-E接口定位高性能发烧人群,在价格上也偏贵。固态硬盘品牌众多,预算充足建议首选三星和intel,也可以考虑浦科特、东芝、镁光、闪迪、金士顿、威刚、影驰、WD以及海康威视等。

在没有固态硬盘之前都是搭配的机械硬盘,目前装机搭配机械硬盘多数作为存储副盘。机械硬盘的结构主要是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成的磁性盘片、磁头、转轴、磁头控制器、控制电机、数据转换器、接口以及缓存等几个部分组成。现阶段的机械硬盘主流接口都是SATA3.0类型的,IDE、SATA1、SATA2接口都属于机械硬盘老接口,其中SATA1、SATA2接口可以互相兼容,主要是传输速率不同。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机械硬盘,转速一般是7200转,部分会有5400转,建议首选考虑7200转。一般来说,机械硬盘转速越高,那么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读写速度越快,也就是机械硬盘的速度越快,但是发热量也随之增加。对于主流用户来说,目前性价比最高的就是1T、2T机械硬盘,也是最佳容量之选。如今装机更建议首选固态硬盘,具备高速读写优势,预算足够完全可以搭配大容量的固态硬盘,当然了,对于小容量固态硬盘,更建议考虑下固态+机械双硬盘方案,既保证了速度又满足了存储。

‘玖’ 硬盘的性能好坏主要看什么方面

1、硬盘单碟容量

硬盘单碟容量直接决定了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率。单碟容量越大它的硬盘读写速度就越好。

2、转速

转速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硬盘的速度。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对的硬盘的传输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当电脑硬盘速度提升了,电脑的读写速度也会提高。

3、硬盘缓存

对硬盘缓存能力也是能决定硬盘性能高低的一个参数。一般硬盘缓存是物理缓存,这种情况缓存越大越好,现在主流的1TB普通硬盘的话缓存有64M。这样基本上硬盘的性能已经很不错了

4、平均寻道时间

寻道时间是指硬盘在接收到系统指令后,磁头从开始移动到移动至数据所在的磁道所花费时间的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硬盘读取数据的能力,是影响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的重要参数,这个时间越低,则产品性能越好。

(9)硬盘主要参考扩展阅读:

当前硬盘在市场上基本分为3种,分别为机械硬盘(HDD传统硬盘)、固态硬盘(SSD盘),混合硬盘、(HHD一种基于传统机械硬盘与固态硬盘叠加诞生出来的新硬盘)。

1、机械硬盘(Hard Disk Drive)即传统普通硬盘,其构成部件主要是:磁盘、转轴及控制电机、磁头、磁头控制器、接口等几个部分构成。

磁头在高速运转的磁盘上到达预先指定位置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数据信息通过离磁性表面仅一根发丝直径大小的磁头,以电磁流改变极性方式写到磁盘上,数据信息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读取。

2、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简称固盘或者也称其为SSD,固态硬盘是基于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组成。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在功能、规范和使用方式上完全相同,因其为纯芯片结构,相较于机械硬盘固态硬盘的体积和重量要小很多。

3、混合硬盘

混合硬盘(Hybrid Hard Disk)即包含机械硬盘与固态硬盘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应用于个人电脑,其优势是比机械硬盘速度快、功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