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60 优化加速里 DNS客户端高速缓存服务
可以在“优化记录和恢复”的选项卡里面进行回复启动
Ⅱ extjs如何优化缓存
1,加载慢
1.1 减少要加载的东西
不要动不动就ext-all.js,extjs是可以定制的,如果你用不到tree,就不要包含这个组件了。ExtJs的官网上有详细的定制方法和工具。
1.2 给出合适的用户提示
把Js后置,然后前面做一个加载的提示。如果像Gmail那样给出进度条,或者像很多网游那样来点图片或者Tips啥的就更好了,说不定用户还会觉得怎么加载这么快,我还没看清楚呢,呵呵。
1.3 用的时候再加载
动态加载,参考使用ExtJs开发MIS系统(2):Js的动态加载。
1.4 只加载一次
别用iframe了,如果你的静态内容过期做的不好,浏览器会经常再不厌其烦的从服务器下载同样的东西。
1.5 对你的Js添加过期标记
ext-base.js、ext-all.js都可以设置很长的过期时间,甚至永不过期(如果你不换extjs的版本)。这点对所有静态内容都很有用,如何设置过期标记请垂询Google。
2,渲染慢
2.1 少加载少解析、晚加载晚解析
1.1,1.3,1.4都对改善渲染慢的情况有效——加载的少了自然渲染的快了。
2.2 别用iframe
iframe不仅仅可能会使浏览器加载两遍,还一定会使浏览器解析两遍,放弃它吧,真的。
2.3 精心设计你的Js代码
例如缓存getElementByID()的结果、编译查询表达式之类的东西,这个纯看Js功力。
2.4 可能的话,让用户换个浏览器吧
Chrome比IE的Js渲染快是数量级上的差异!构造一个40列,50行的复杂GridPanel试试,你就会深有体会了……对于企业内部的MIS系统,换浏览器还是具有可能性的。
3,内存泄露
Ext性能调优方案
1. 将JS进行合并压缩。
使用yahoo的yui-compress.jar进行压缩JS,去掉过多的空格和注释,并合并,减少IO的支出。
2. 将前后台传输的数据进行GZIP压缩。
大数据量的数据传输,通过GZIP的压缩方案,可以减少到25%,有些数据可能会更多。
3. 对大量的JS分析依赖关系,进行动态加载。
这个是关键,通过分析所有的JS中的依赖关系,减少了JS加载的数量。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性能。
4. 另外对部分页面进行缓存,而非真正的关闭。
还有一个外部的因素,由于系统使用的客户机环境上的复杂,我们在多个浏览器上进行了测试,只有IE是最慢的,尤其是IE6,后来发现不是IE6要比IE7慢,是因为发现MS发布了脚本引擎cscript 5.7, 而大部分的ie6系统都装的是5.6, 这个版本上的升级,不仅仅是修改了BUG,在JS的执行速度上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于是我们在环境因素上又加上了一条,要求客户安装cscript5.7,也大大的提升了页面的打开时间。
Ⅲ 如何利用Nginx的缓冲,缓存优化提升性能
反向代理的一个问题是代理大量用户时会增加服务器进程的性能冲击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很大程度上能通过利用Nginx的缓冲和缓存功能减轻。
当代理到另一台服务器,两个不同的连接速度会影响客户的体验:
从客户机到Nginx代理的连接。
从Nginx代理到后端服务器的连接。
Nginx具有优化这些连接调整其行为的能力。
如果没有缓冲,数据从代理的服务器发送并立即开始被发送到客户。如果假定客户端很快,缓冲可以关闭而尽快使数据到客户端,有了缓冲,Nginx 代理将暂时存储后端的响应,然后按需供给数据给客户端。如果客户端是缓慢的,允许Nginx服务器关闭到后端的连接。然后,它可以处理数据分配到客户端, 以任何可能的速度。
Nginx默认有缓冲设计,因为客户端往往有很大的不同的连接速度。我们可以用以下指令调节缓冲行为。可以在HTTP,server或 location位置来设置。重要的是要记住,大小size指令是针对每个请求配置的,所以增加超出你需求会影响你的性能,如果这时有许多客户端请求:
proxy_buffering:该指令控制缓冲是否启用。默认情况下,它的值是“on”。
proxy_buffers:该指令控制代理响应缓冲区的数量(第一个参数)和大小(第二个参数)。默认配置是8个缓冲区大小等于一个内存页(4K或者8K)。增加缓冲区的数目可以让你缓冲更多信息。
proxy_buffer_size:从后端服务器的响应头缓冲区大小,它包含headers,和其他部分响应是分开的。该指令设置响应部分的缓冲区大小。默认情况下,它和proxy_buffers是相同的尺寸,但因为这是用于头信息,这通常可以设置为一个较低的值。
proxy_busy_buffers_size:此指令设置标注“client-ready”缓冲区的最大尺寸。而客户端可以一次读取来自一个缓冲区的数据,缓冲被放置在队列中,批量发送到客户端。此指令控制允许是在这种状态下的缓冲空间的大小。
proxy_max_temp_file_size:这是每个请求能用磁盘上临时文件最大大小。这些当上游响应太大不能装配到缓冲区时被创建。
proxy_temp_file_write_size:这是当被代理服务器的响应过大时Nginx一次性写入临时文件的数据量。
proxy_temp_path:当上游服务器的响应过大不能存储到配置的缓冲区域时,Nginx存储临时文件硬盘路径。
正如你所看到的,Nginx提供了相当多的不同的指令来调整缓冲行为。大多数时候,你不必担心太多,但它对于调整一些值可能是有用的。可能最有用的调整是proxy_buffers和proxy_buffer_size指令。
Ⅳ ☆前端优化:浏览器缓存技术介绍
在前端开发中,性能一直都是被大家所重视的一点,然而判断一个网站的性能最直观的就是看网页打开的速度。 其中提高网页反应速度的一个方式就是使用缓存 。缓存技术一直一来在WEB技术体系中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是快速且有效地提升性能的手段。
一个优秀的缓存策略可以缩短网页请求资源的距离,减少延迟,并且由于缓存文件可以重复利用,还可以减少带宽,降低网络负荷。
所以,缓存技术是无数WEB开发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大问题。 在产品开发的时候我们总是想办法避免缓存产生,而在产品发布之时又在想策略管理缓存提升网页的访问速度 。了解浏览器的缓存命中原理,是开发WEB应用的基础,本文着眼于此,学习浏览器缓存的相关知识,总结缓存避免和缓存管理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场景说明缓存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对有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在实际WEB开发过程中,缓存技术会涉及到不同层、不同端,比如:用户层、系统层、代理层、前端、后端、服务端等, 每一层的缓存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尽快返回请求数据、减少延迟 ,但每层使用的技术实现是各有不同,面对不同层、不同端的优劣,选用不同的技术来提升系统响应效率。所以,我们首先看下各层的缓存都有哪些技术,都缓存哪些数据,从整体上,对WEB的缓存技术进行了解,如下图所示:
本篇文章重点讲的就是上面红色框部分缓存内容。
当浏览器请求一个网站的时候,会加载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HTML文档、图片、CSS和JS等文件。对于一些不经常变的内容,浏览器会将他们保存在本地的文件中,下次访问相同网站的时候,直接加载这些资源,加速访问。
那么如何知晓浏览器是读取了缓存还是直接请求服务器?如下图网站来做个示例:
第一次打开该网站后,如果再次刷新页面。会发现浏览器加载的众多资源中,有一部分size有具体数值,然而还有一部分请求,比如图片、css和js等文件并没有显示文件大小,而是显示了 from dis cache 或者 from memory cache 字样。这就说明了,该资源直接从本地硬盘或者浏览器内存读取,而并没有请求服务器。
浏览器启用缓存至少有两点显而易见的好处: (1)减少页面加载时间;(2)减少服务器负载;
浏览器是否使用缓存、缓存多久,是由服务器控制的 。准确来说,当浏览器请求一个网页(或者其他资源)时, 服务器发回的响应的“响应头”部分的某些字段指明了有关缓存的关键信息 。下面看下,HTTP报文中与缓存相关的首部字段:
根据上面四种类型的首部字段不同使用策略, 浏览器中缓存可分为强缓存和协商缓存 :
当浏览器对某个资源的请求命中了强缓存时, 返回的HTTP状态为200 ,在chrome的开发者工具的network里面 size会显示为from cache ,比如:京东的首页里就有很多静态资源配置了强缓存,用chrome打开几次,再用f12查看network,可以看到有不少请求就是从缓存中加载的:
Expires是HTTP 1.0提出的一个表示资源过期时间的header,它描述的是一个绝对时间,由服务器返回,用GMT格式的字符串表示 ,如:Expires:Thu, 31 Dec 2037 23:55:55 GMT,包含了Expires头标签的文件,就说明浏览器对于该文件缓存具有非常大的控制权。
例如,一个文件的Expires值是2020年的1月1日,那么就代表,在2020年1月1日之前,浏览器都可以直接使用该文件的本地缓存文件,而不必去服务器再次请求该文件,哪怕服务器文件发生了变化。
所以, Expires是优化中最理想的情况,因为它根本不会产生请求 ,所以后端也就无需考虑查询快慢。它的缓存原理,如下:
Expires是较老的强缓存管理header, 由于它是服务器返回的一个绝对时间 ,在服务器时间与客户端时间相差较大时,缓存管理容易出现问题, 比如:随意修改下客户端时间,就能影响缓存命中的结果 。所以在HTTP 1.1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header, 就是Cache-Control,这是一个相对时间,在配置缓存的时候,以秒为单位,用数值表示 ,如:Cache-Control:max-age=315360000,它的缓存原理是:
Cache-Control描述的是一个相对时间 ,在进行缓存命中的时候, 都是利用客户端时间进行判断 ,所以相比较Expires,Cache-Control的缓存管理更有效,安全一些。
这两个header可以只启用一个,也可以同时启用, 当response header中,Expires和Cache-Control同时存在时,Cache-Control优先级高于Expires :
此外,还可以为 Cache-Control 指定 public 或 private 标记。 如果使用 private,则表示该资源仅仅属于发出请求的最终用户,这将禁止中间服务器(如代理服务器)缓存此类资源 。对于包含用户个人信息的文件(如一个包含用户名的 HTML 文档),可以设置 private,一方面由于这些缓存对其他用户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另一方面用户可能不希望相关文件储存在不受信任的服务器上。需要指出的是,private 并不会使得缓存更加安全,它同样会传给中间服务器(如果网站对于传输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应该使用传输层安全措施)。 对于 public,则允许所有服务器缓存该资源 。通常情况下,对于所有人都可以访问的资源(例如网站的 logo、图片、脚本等), Cache-Control 默认设为 public 是合理的 。
当浏览器对某个资源的请求没有命中强缓存, 就会发一个请求到服务器,验证协商缓存是否命中,如果协商缓存命中,请求响应返回的http状态为304并且会显示一个Not Modified的字符串 ,比如你打开京东的首页,按f12打开开发者工具,再按f5刷新页面,查看network,可以看到有不少请求就是命中了协商缓存的:
查看单个请求的Response Header, 也能看到304的状态码和Not Modified的字符串,只要看到这个就可说明这个资源是命中了协商缓存,然后从客户端缓存中加载的 ,而不是服务器最新的资源: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的控制缓存的原理,如下 :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都是根据服务器时间返回的header,一般来说, 在没有调整服务器时间和篡改客户端缓存的情况下,这两个header配合起来管理协商缓存是非常可靠的,但是有时候也会服务器上资源其实有变化,但是最后修改时间却没有变化的情况 ,而这种问题又很不容易被定位出来,而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会影响协商缓存的可靠性。 所以就有了另外一对header来管理协商缓存,这对header就是【ETag、If-None-Match】 。它们的缓存管理的方式是:
Etag和Last-Modified非常相似,都是用来判断一个参数,从而决定是否启用缓存。 但是ETag相对于Last-Modified也有其优势,可以更加准确的判断文件内容是否被修改 ,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实用程度也更高。
协商缓存跟强缓存不一样,强缓存不发请求到服务器, 所以有时候资源更新了浏览器还不知道,但是协商缓存会发请求到服务器 ,所以资源是否更新,服务器肯定知道。大部分web服务器都默认开启协商缓存,而且是同时启用【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和【ETag、If-None-Match】,比如apache:
如果没有协商缓存,每个到服务器的请求,就都得返回资源内容,这样服务器的性能会极差。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和【ETag、If-None-Match】一般都是同时启用,这是为了处理Last-Modified不可靠的情况。有一种场景需要注意:
比如,京东页面的资源请求,返回的repsonse header就只有Last-Modified,没有ETag:
协商缓存需要配合强缓存使用,上面这个截图中,除了Last-Modified这个header,还有强缓存的相关header, 因为如果不启用强缓存的话,协商缓存根本没有意义 。
如果资源已经被浏览器缓存下来,在缓存失效之前,再次请求时,默认会先检查是否命中强缓存,如果强缓存命中则直接读取缓存,如果强缓存没有命中则发请求到服务器检查是否命中协商缓存,如果协商缓存命中,则告诉浏览器还是可以从缓存读取,否则才从服务器返回最新的资源。其浏览器判断缓存的详细流程图,如下:
Ⅳ HBase写数据的异常问题以及优化
本篇文章来说道说道如何诊断HBase写数据的异常问题以及优化写性能。和读相比,HBase写数据流程倒是显得很简单:数据先顺序写入HLog,再写入对应的缓存Memstore,当Memstore中数据大小达到一定阈值(128M)之后,系统会异步将Memstore中数据flush到HDFS形成小文件。
HBase数据写入通常会遇到两类问题,一类是写性能较差,另一类是数据根本写不进去。这两类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下图所示:
写性能优化切入点
1. 是否需要写WAL?WAL是否需要同步写入?
优化原理:数据写入流程可以理解为一次顺序写WAL+一次写缓存,通常情况下写缓存延迟很低,因此提升写性能就只能从WAL入手。WAL机制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数据即使写入缓存丢失也可以恢复,另一方面是为了集群之间异步复制。默认WAL机制开启且使用同步机制写入WAL。首先考虑业务是否需要写WAL,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业务都会开启WAL机制(默认),但是对于部分业务可能并不特别关心异常情况下部分数据的丢失,而更关心数据写入吞吐量,比如某些推荐业务,这类业务即使丢失一部分用户行为数据可能对推荐结果并不构成很大影响,但是对于写入吞吐量要求很高,不能造成数据队列阻塞。这种场景下可以考虑关闭WAL写入,写入吞吐量可以提升2x~3x。退而求其次,有些业务不能接受不写WAL,但可以接受WAL异步写入,也是可以考虑优化的,通常也会带来1x~2x的性能提升。
优化推荐:根据业务关注点在WAL机制与写入吞吐量之间做出选择
其他注意点:对于使用Increment操作的业务,WAL可以设置关闭,也可以设置异步写入,方法同Put类似。相信大多数Increment操作业务对WAL可能都不是那么敏感~
2. Put是否可以同步批量提交?
优化原理:HBase分别提供了单条put以及批量put的API接口,使用批量put接口可以减少客户端到RegionServer之间的RPC连接数,提高写入性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批量put请求要么全部成功返回,要么抛出异常。
优化建议:使用批量put进行写入请求
3. Put是否可以异步批量提交?
优化原理:业务如果可以接受异常情况下少量数据丢失的话,还可以使用异步批量提交的方式提交请求。提交分为两阶段执行:用户提交写请求之后,数据会写入客户端缓存,并返回用户写入成功;当客户端缓存达到阈值(默认2M)之后批量提交给RegionServer。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客户端异常的情况下缓存数据有可能丢失。
优化建议:在业务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开启异步批量提交
使用方式:setAutoFlush(false)
4. Region是否太少?
优化原理:当前集群中表的Region个数如果小于RegionServer个数,即Num(Region of Table) < Num(RegionServer),可以考虑切分Region并尽可能分布到不同RegionServer来提高系统请求并发度,如果Num(Region of Table) > Num(RegionServer),再增加Region个数效果并不明显。
优化建议:在Num(Region of Table) < Num(RegionServer)的场景下切分部分请求负载高的Region并迁移到其他RegionServer;
5. 写入请求是否不均衡?
优化原理: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写入请求是否均衡,如果不均衡,一方面会导致系统并发度较低,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造成部分节点负载很高,进而影响其他业务。分布式系统中特别害怕一个节点负载很高的情况,一个节点负载很高可能会拖慢整个集群,这是因为很多业务会使用Mutli批量提交读写请求,一旦其中一部分请求落到该节点无法得到及时响应,就会导致整个批量请求超时。因此不怕节点宕掉,就怕节点奄奄一息!
优化建议:检查RowKey设计以及预分区策略,保证写入请求均衡。
6. 写入KeyValue数据是否太大?
KeyValue大小对写入性能的影响巨大,一旦遇到写入性能比较差的情况,需要考虑是否由于写入KeyValue数据太大导致。KeyValue大小对写入性能影响曲线图如下:
图中横坐标是写入的一行数据(每行数据10列)大小,左纵坐标是写入吞吐量,右坐标是写入平均延迟(ms)。可以看出随着单行数据大小不断变大,写入吞吐量急剧下降,写入延迟在100K之后急剧增大。
说到这里,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两起在生产线环境因为业务KeyValue较大导致的严重问题,一起是因为大字段业务写入导致其他业务吞吐量急剧下降,另一起是因为大字段业务scan导致RegionServer宕机。
案件一:大字段写入导致其他业务吞吐量急剧下降
部分业务反馈集群写入忽然变慢、数据开始堆积的情况,查看集群表级别的数据读写QPS监控,发现问题的第一个关键点:业务A开始写入之后整个集群其他部分业务写入QPS都几乎断崖式下跌,初步怀疑黑手就是业务A。
下图是当时业务A的写入QPS(事后发现脑残忘了截取其他表QPS断崖式下跌的惨象),但是第一感觉是QPS并不高啊,凭什么去影响别人!
于是就继续查看其他监控信息,首先确认系统资源(主要是IO)并没有到达瓶颈,其次确认了写入的均衡性,直至看到下图,才追踪到影响其他业务写入的第二个关键点:RegionServer的handler(配置150)被残暴耗尽:
对比上面两张图,是不是发现出奇的一致,那就可以基本确认是由于该业务写入导致这台RegionServer的handler被耗尽,进而其他业务拿不到handler,自然写不进去。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正常情况下handler在处理完客户端请求之后会立马释放,唯一的解释是这些请求的延迟实在太大。
试想,我们去汉堡店排队买汉堡,有150个窗口服务,正常情况下大家买一个很快,这样150个窗口可能只需要50个服务。假设忽然来了一批大汉,要定制超大汉堡,好了,所有的窗口都工作起来,而且因为大汉堡不好制作导致服务很慢,这样必然会导致其他排队的用户长时间等待,直至超时。
可回头一想这可是写请求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请求延迟!和业务方沟通之后确认该表主要存储语料库文档信息,都是平均100K左右的数据,是不是已经猜到了结果,没错,就是因为这个业务KeyValue太大导致。KeyValue太大会导致HLog文件写入频繁切换、flush以及compaction频繁触发,写入性能急剧下降。
目前针对这种较大KeyValue写入性能较差的问题还没有直接的解决方案,好在社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接下来即将发布的下一个大版本HBase 2.0.0版本会针对该问题进行深入优化,详见 HBase MOB ,优化后用户使用HBase存储文档、图片等二进制数据都会有极佳的性能体验。
案件二:大字段scan导致RegionServer宕机
案件现场:有段时间有个0.98集群的RegionServer经常频繁宕机,查看日志是由于”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Requested array size exceeds VM limit”,如下图所示:
原因分析:通过查看源码以及相关文档,确认该异常发生在scan结果数据回传给客户端时由于数据量太大导致申请的array大小超过JVM规定的最大值( Interge.Max_Value-2)。造成该异常的两种最常见原因分别是:
表列太宽(几十万列或者上百万列),并且scan返回没有对列数量做任何限制,导致一行数据就可能因为包含大量列而数据超过array大小阈值
KeyValue太大,并且scan返回没有对返回结果大小做任何限制,导致返回数据结果大小超过array大小阈值
有的童鞋就要提问啦,说如果已经对返回结果大小做了限制,在表列太宽的情况下是不是就可以不对列数量做限制呢。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如果不对列数据做限制,数据总是一行一行返回的,即使一行数据大小大于设置的返回结果限制大小,也会返回完整的一行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一行数据已经超过array大小阈值,也会触发OOM异常。
解决方案:目前针对该异常有两种解决方案,其一是升级集群到1.0,问题都解决了。其二是要求客户端访问的时候对返回结果大小做限制(scan.setMaxResultSize(2*1024*1024))、并且对列数量做限制(scan.setBatch(100)),当然,0.98.13版本以后也可以对返回结果大小在服务器端进行限制,设置参数hbase.server.scanner.max.result.size即可
写异常问题检查点
上述几点主要针对写性能优化进行了介绍,除此之外,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写异常,一旦发生需要考虑下面两种情况(GC引起的不做介绍):
Memstore设置是否会触发Region级别或者RegionServer级别flush操作?
问题解析:以RegionServer级别flush进行解析,HBase设定一旦整个RegionServer上所有Memstore占用内存大小总和大于配置文件中upperlimit时,系统就会执行RegionServer级别flush,flush算法会首先按照Region大小进行排序,再按照该顺序依次进行flush,直至总Memstore大小低至lowerlimit。这种flush通常会block较长时间,在日志中会发现“ Memstore is above high water mark and block 7452 ms”,表示这次flush将会阻塞7s左右。
问题检查点:
Region规模与Memstore总大小设置是否合理?如果RegionServer上Region较多,而Memstore总大小设置的很小(JVM设置较小或者upper.limit设置较小),就会触发RegionServer级别flush。集群规划相关内容可以参考文章《》
列族是否设置过多,通常情况下表列族建议设置在1~3个之间,最好一个。如果设置过多,会导致一个Region中包含很多Memstore,导致更容易触到高水位upperlimit
Store中HFile数量是否大于配置参数blockingStoreFile?
问题解析:对于数据写入很快的集群,还需要特别关注一个参数:hbase.hstore.blockingStoreFiles,此参数表示如果当前hstore中文件数大于该值,系统将会强制执行compaction操作进行文件合并,合并的过程会阻塞整个hstore的写入。通常情况下该场景发生在数据写入很快的情况下,在日志中可以发现” Waited 3722ms on a compaction to clean up ‘too many store files “
问题检查点:
参数设置是否合理? hbase.hstore.compactionThreshold表示启动compaction的最低阈值,该值不能太大,否则会积累太多文件,一般建议设置为5~8左右。 hbase.hstore.blockingStoreFiles默认设置为7,可以适当调大一些。
写性能还能再提高么?
上文已经从写性能优化以及写异常诊断两个方面对HBase中数据写入可能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相信在0.98版本的基础上对写入来说已经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但是有些业务可能依然觉得不够快,毕竟”更快”是所有存储系统活着的动力,那还有提高空间吗?当然,接下来简单介绍HBase之后版本对写性能优化的两点核心改进:
Utilize Flash storage for WAL(HBASE-12848)
这个特性意味着可以将WAL单独置于SSD上,这样即使在默认情况下(WALSync),写性能也会有很大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该特性建立在HDFS 2.6.0+的基础上,HDFS以前版本不支持该特性。具体可以参考官方jira: https://issues.apache.org/jira/browse/HBASE-12848
Multiple WALs(HBASE-14457)
该特性也是对WAL进行改造,当前WAL设计为一个RegionServer上所有Region共享一个WAL,可以想象在写入吞吐量较高的时候必然存在资源竞争,降低整体性能。针对这个问题,社区小伙伴(阿里巴巴大神)提出Multiple WALs机制,管理员可以为每个Namespace下的所有表设置一个共享WAL,通过这种方式,写性能大约可以提升20%~40%左右。
Ⅵ 怎样提高缓存速度
在电脑系统中,硬件运行速度的快慢基本由缓存决定,缓存的容量越大,相应的硬件运行速度也就越快。缓存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的硬件,比如CPU、硬盘、刻录机等,甚至是软件也有缓存。什么是缓存?简单来说缓存就是数据交换的缓冲区(称作Cache),当某一硬件要读取数据时,会首先从缓存中查找需要的数据,如果找到了则直接执行,找不到的话则从内存中找。由于缓存的运行速度比内存快得多,故缓存的作用就是帮助硬件更快地运行,因此,我们要不惜使出一切手段来增加硬件的缓存,让机器“飞”起来,以下就介绍几种增加缓存的方法。
CPU的缓存
CPU的缓存分二级:L1(一级缓存)和L2(二级缓存),当处理器要读取数据时,首先要在L1缓存中查找,其次才是L2缓存,最后才是系统内存。如果有一天你发觉自己的电脑慢了很多,进入到Windows桌面也要几分钟,这时候就要检查一下CPU的一、二级缓存有没有打开。在BIOS设置中的Standard CMOS Setup(标准CMOS设定)有两项是用来打开或关闭缓存的:CPUInternal Cache设为Enable时开启CPU内部的一级缓冲区,若设置为Disabl则为关闭,这时系统性能将大大降低;ExternalCache选项是控制主板上二级缓冲区,如果主板上有二级缓存则应设成Enable。
硬盘的缓存
点击电脑桌面上的“开始”/“运行”,键入“Msconfig”启动“系统配置实用程序”,跟着选中“system.ini”标签下的“Vcache”项,就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来调节硬盘的缓存了。在该选项中一般会有三行内容:ChunkSize=1024、MaxFileCache=10240和MinFileCache=10240;其中第一行是缓冲区读写单元值,第二、三行是硬盘的最大和最小缓冲值,等号后的数值都是可以修改的,只要右键单击选中任一行就可以进行修改了。如果你的内存是128MB的话,上面这三行的取值就比较合理了,当然也可以自定。如果不知道该如何设置合适的缓冲值,请“Windows优化大师”帮忙吧,这个软件中有一个“磁盘缓存优化”项,用鼠标就可以方便地设置好缓存;又或者让“Windows优化大师”自动帮你进行优化设置。当硬盘的缓存值足够大时,硬盘就不用频繁地读写磁盘,一来可以延长硬盘的寿命,二来也可以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
另外,将硬盘的“文件系统缓存”设置为“网络服务器”,可以加快系统对硬盘的访问速度,因为文件系统缓存里存放了硬盘最近被访问过的文件名和路径,缓存越大所能储存的内容也就越多。如果点击“控制面板”/“系统”/“性能”/“文件系统”/“硬盘”,将“此计算机的主要用途”由“台式机”改为“网络服务器”,可以将原来10K左右的缓存增加至近50K左右。
软驱和光驱的缓存
一般来说,软驱读写数据的速度都比较慢,这是因为盘片的转速不能太高,但是,我们可以提高软驱的读写缓存,让软驱一次读写更多的数据。方法是:在桌面上的“开始”/“运行”框中键入“Regedit”运行注册表编辑器,依次进入HKEY-LOCAL-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Class\FDC\0000,新建一个为ForeFifo的“DWORD值”,将其值设为“0”,这样就对软驱进行了软提速。
很多人都知道右键单击桌面“我的电脑”图标,选“属性”/“性能”/“文件系统”/“CD-ROM”,将最佳的访问方式设为“四倍速或更高速”,将追加的高速缓存大小滑块拖到最大处,可以明显提高光驱的读盘速度。除了这种方式,我们还可以在注册表中设置缓冲值,方法是:进入到注册表,在HKEY-LOCAL-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FileSystem\CDFS下,将CacheSize(缓存值的大小)和Prefetch(预读文件大小)两项进行手工调整,只要右键单击要选的项就可以进行修改了。
IE浏览器的缓存
IE的缓存默认存放位置在c:\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Files,调节缓存的大小办法是:依次点击IE中的“工具”/“Internet选项”/“Internet临时文件”中的“设置”选项,将“使用磁盘的空间”滑块向右拖动来调节缓存的大小。应该说明的是,加大IE的缓存对提高上网速度并无帮助,它只可以将用来存放临时网页文件的硬盘空间增大,使IE出错的机会相对减少。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Ⅶ 电脑缓存怎样能够优化呢拜托了各位 谢谢
虚拟硬盘的概念和虚拟内存刚好相反,虚拟内存是将硬盘虚拟成内存用,而虚拟硬盘则是将内存虚拟成硬盘来使用,可以将硬盘里读取较频繁的数据放入内存中,以此来解决硬盘传输速率慢成为瓶颈的问题。对于小内存系统而言,由于本身物理内存已经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再分出多于的空间来做硬盘,而如今拥有2G容量以上大内存的朋友就可以拿出几百兆的空间出来作为虚拟硬盘使用。如何创建虚拟硬盘?我们可以使用一款软件-RAMDISK,下载地址 RAMDISK的安装和设置非常简单,安装如图安装,运行RAMDISK,如果RAMDISK还没有安装,那么仅仅是安装RAMDISK按钮可用,单击按钮,开始安装,windows 可能会警告驱动程序没有数字签名,不去理睬它,按yes就可以了,好了,安装完毕,这时除了 安装ramdisk 按钮以外的其他按钮都可用了。 设置也很简单,仅仅包括盘符,内存盘大小,内存盘的类型,这3个选项。还有一些高级设置需要修改注册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具体看RAMDISK的说明。 内存盘大小,单位是千字节,这个数值完全取决于你的电脑的内存多少。如果你有2G内存以上,甚至可以把内存盘的大小设置为800-1000兆。盘符的设置,没什么好说的,缺省是R,只要是没有使用的盘符都行。内存盘的类型,缺省是固定硬盘,还可以设置为RAM驱动器,可移动磁盘等等。选择好需要的设置后,按应用按钮或者好的按钮就可以了,打开资源管理器,你就会发现多了一个 盘符R(假定你设置的盘符是R,以后都直接用盘符R来代表内存盘)。虚拟硬盘设置:1、首先设置系统的临时文件夹目录,告诉系统和应用程序把临时文件都写到内存盘上,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又不需要担心死机导致的临时文件夹目录逐渐增大的问题。右键点击桌面上面的“我的电脑”,高级=》环境变量,设置包括“用户环境变量”和“系统环境变量”都改成R:\TEMP,记住,最好不要用R:的根目录作为临时目录。 2、更改IE的缓存目录,告诉IE把浏览网页时产生的临时文件都写到内存盘上,可以加快ie的浏览速度,选择 控制面板=》intetnet选项=》常规=》设置,修改IE的缓存目录,如果是宽带,这个目录大小设置100-300M即可3、其他应用程序,如winrar,需要单独设置,一般都比较容易找到修改设置的位置。但是如果是在设置系统的临时文件夹目录以后,安装这些软件,一般会根据系统设置自动调整,不需要修改了。 4、现在很多朋友使用P2P软件下载,如edonkey,emule,BT,迅雷等等,这些软件的一个缺陷是由于是多线程访问硬盘,使得硬盘的磁头大量的无规律的移动,可能导致硬盘磁头的磨损,但是这个缺点对于内存盘来说,却根本不是缺点,因为内存盘根本没有磁头的机械运动,不过要记住下载完成后,要及时把文件拷贝到硬盘上,以免重启动后文件丢失。 5.多数软件都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缓存来运行,与软件的安装位置无关的,将它们安装在虚拟硬盘内效果并不明显。只有自身带有缓存设置的软件如Photoshop,Office,游戏如Football manager系列等,把软件的缓存设置在Ramdisk里效果才最明显。
满意请采纳
Ⅷ 前端性能优化有哪些方法
前端性能优化的方法有:
一、减少http请求数
常用的减少http请求数有以下几种:
1、合并图片。当图片较多时,可以合并为一张大图,从而减少http请求数。经常变化的图片可能不太合适,变化相对稳定的就可以考虑。合并大图除了能减少http请求数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缓存来提升性能。
2、合并压缩css样式表和js脚本,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减少http连接数。
3、去掉不哪念亏必要的请求。开发写代码或者系统升级之后残留的无效请求连接。
4、充分利用缓存。这里说高卜的缓存是客户端侧缓存或者说浏览器缓存。Expires头信息是客户端侧缓存的重要依据,格式类似于Expires:sun ,20 Dec 2017 23:00:00 GMT。
如果当前时间小于Expires指定的时间,浏览器就会从缓存中直接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或html文件,如果当前时间大于Expires指定的时间,浏览器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来获取相关数据信息。
以Apache为例,可在Apache的配置文件httpd.conf中设置Expires。
二、图片优化
优化方法:
1、尽可能的使用PNG格式的图片,它相对来说体积较小。
2、对于不同格式的图片,在上线之前最好进行一定的优化。
3、图片的延迟加载,也叫做赖加载。
三、使用CDN
CDN即内容分发网络,可以使用户就近取得所需内容,解决网络李神拥挤的状况,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
四、开启GZIP
GZIP即数据压缩,用于压缩使用Internet传输的所有文本资源。开启GZIP的方法很简单,到对应的web服务配置文件中设置一下即可。以Apache为例,在配置文件httpd.conf中添加。
五、样式表和JS文件的优化
一般我们会把css样式表文件放到文件的头部。比如,放到<head>标签中,这样可以让CSS样式表尽早地完成下载。对应js脚本文件,一般我们把他放到页面的尾部。
六、使用无cookie域名
无cookie域名的概念:当发送一个请求时,同时还要请求一张静态的图片和发送cookie时,服务器对于这些cookie不会做任何使用,也就是说这些cookie没什么用,没不要随请求一同发送。
Ⅸ warframe正在优化下载缓存
warframe正在优化下载缓存作用。在游戏warframe中,缓存优丛判森化的作用是可以精简玩家客户端文件冲消,提升玩家客渗亩户端响应速度,加快游戏加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