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Linux下清除磁盘分区及残留raid信息
Linux下清除磁盘分区及残留raid信息
适用场景:
1、 查看硬盘编号
2、 删除磁盘分区
3、 删除磁盘内残留raid信息
*本文适用于430-8i等只有低速格式化或没有格式化功能的HBA卡使用,若raid卡有格式芹睁化功能,建议使用raid卡格式化解决问题。
一、查看硬盘编号
适用lsblk命令可以查看当先系统下的磁盘相关信息及磁盘大小
sda为硬盘为系统内的第一个硬盘
sda1为该硬盘下的第一个分区以此类扮首亩推
二、删除磁盘分区
三、删除磁盘内残留raid信息
如果磁盘在其他raid卡中做过raid,在430-8i这类没有格式化功能的HBA卡中使用时,使用parted等相关命令无法将raid残留信息删除导致无法分区正常安装系统。
现象如厅森下:
Raid卡残留信息的type为dmraid分区名称以`-ddf_开头
删除方法如下:
整体思路是通过dd命令将残留信息所在扇区置零
通常raid卡的信息会放在最后一个柱面即最后63个扇区
以sda为例:
发现有dpIBM等信息,为残留的raid信息
再打印发现已经置零,清除成功。
重启节点重新加载linux中才会生效
② linux安装忽略硬盘raid信息dmnoraid
linux安装忽略硬盘raid信息册大dmnoraid解决办法:
1、需要重启进入安装选择菜单时,按TAB键,会进入到Linux的命令行模式。
2、然后在启动命令行的后面州纯竖添加nodmraid(注意前面先加个空格)并按裤尘ENTER。接下进入安装的过程就会发现硬盘找到了。
③ Linux下正确挂载Raid分区
当我们使用服务器对磁盘进行了Raid处理之后,再创建虚拟磁盘,那么上层操作系统上可见的磁盘就是一整块,也方便我们管理和使用。
在安装完Linux操作系统后,通过lsblk命令查看当前磁盘的结构。
从上面的磁盘结构可以看出,一共有三块磁盘,分别为sda/sdb/sdc,不是呈现一块磁盘吗?怎么又出现了三块?这里由于第一块磁盘为SSD硬盘,且只有500G,因此我没有将其划分到Raid中,只将两块机械硬盘做了Raid 0(由于是一个工作站,并没有做数据保护)。
从sdb和sdc中可以发现,下方均单独创建了一个分区"md126",通过以下命令来查看分区的细节。
从图片中的Raid Level可以看出,是Raid 0,并且是由/dev/sda和/dev/sdb组成。
跟普通磁盘一样,在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格式化,这里将其格式化为xfs。
格式化之后,创建一个目录用于挂载点,我这里在根目录下创建一个文件夹raid_backup,用于文件备份。可根据自己情况对应修改文件夹名。
执行以下命令挂载,如果没有任何回显则成功。
查看一下挂载情况,发现已经正常的挂载上了,并且读段宽顷写也没有问题。
为了使得磁盘在开机后能自动的挂载上,需要修改一下fstab文件。我们先取消之前的挂载握陆(取消挂载时请不要在此目录,否则会报错):
编辑/etc/fstab文件:
在最后一行加上挂载的相关信息,根据自己的目录和文件巧橘系统对应修改,完成之后保存退出。
验证挂载:
如果没有意外,将会再次挂载上,以后就会开机自启挂载磁盘了。
④ [Linux实用命令]-9-磁盘阵列(RAID)实例详解
这篇文章介绍几种常用的磁盘阵列技术(Raid0、Raid1、Raid4、Raid5、Raid10、Raid01),演示如何在CentOS7环境下使用mdadm命令去创建和维护磁盘阵列;RAID又称“廉价磁盘冗余阵列”,可以使用硬件和软件两种方式来实现,硬件RAID可以参考购买硬件时附带的参考手册,设置方法与软件RAID有差异;现如今软件RAID大多用作研究和熟悉RAID的工作方式。
Raid有"廉价磁盘冗余阵列"的意思,就是利用多块廉价的硬盘组成磁盘组,让数据分部储存在这些硬盘里面,从而达到读取和写入加速的目的;也可以用作数据的冗余,当某块硬盘损毁后,其他硬盘可以通过冗余数据计算出损坏磁盘的数据,这样就提高了数据储存的安全性。
Raid0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两块硬盘D1、D2):
特点:数据被并行写入每个磁盘,每个磁盘都保存了完整数据的一部分,读取也采用并行方式,磁盘数量越多,读取和写入速度越快。因为没有冗余,一个硬盘坏掉全部数据丢失。至少两磨衫块硬盘才能组成Raid0阵列。
容量:所有硬盘之和。
Raid1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两块硬盘D1、D2):
特点:有数据冗余,可靠性强,D1、D2被写入相同的数据,其中D2可以作为D1的完整备份。读取时,从两块硬盘上并行读取,写入慢,读取快。任何一块硬盘坏掉不会丢失数据,至少两块硬盘并且两块硬盘大小相等才能组成Raid1阵列。
容量:所有硬盘容量之和的一半(一半写数据,一半用来做备份)。
Raid4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三块硬盘D1、D2、D3):
特点:有数据冗余校验,可靠性强。其中任何一块硬盘坏掉都不会引起数据丢失,D1丢失时答凯,D3根据校验和以及D2的数据进行逆运算,计算出D1的数据。但当写入大量数据时校验盘D3会是一个数据瓶颈,导致写入慢。只有当两块磁盘同时丢失时,数据才无法恢复。至少三块硬盘并且磁盘大小应该相等才能组成Raid4阵列(不常用)。
容量:所有硬盘容量之和减去其中一块硬盘的容量。
Raid5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三块硬盘D1、D2、D3):
特点:采用奇偶校验,可靠性强,磁盘校验和被散列到不同的磁盘里面,增加了读写速率。只有当两块磁盘同时丢失时,数据才无法恢复,至少三块硬盘并且硬盘大小应该相等才能组成Raid5阵列。
容量:所有硬盘容量之和减去其中一块硬盘的容量,被减去的容量被分配到三块硬盘的不同区域用来存放数据校验信息。
Raid10(Raid1+Raid0)是现在比较常用的一种磁盘阵列级别,它的容错好,读写数据效率较高,但经费相对也较高。
Raid10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四块硬盘D1、D2、D3、D4):
特点:备份和并发式存取数据,可靠性强。瞎举腔D1、D2组成一个阵列Raid1,其中D1是数据盘,D2是备份盘;D3、D4也组成一个Raid1,其中D3是数据盘,D4是备份盘;在这个基础上将D1、D2作为一个整体,将D3、D4也作为一个整体,这两个整体之间再组成一个Raid0阵列。这样不仅仅读取数据会非常快,并发写入的速度也会随着磁盘的增多而变快。至少四块硬盘并且每块硬盘大小应该相等才能组成Raid10阵列。
容量:所有硬盘容量之和的一半(一半写数据,一半用来备份数据)。
Raid01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四块硬盘D1、D2、D3、D4):
特点:D1、D2组成一个阵列Raid0,D3、D4也组成一个阵列Raid0,D1、D2和D3、D4再组成一个Raid1。D1和D2作为数据盘阵列,D3和D4作为数据备份阵列,这种方式并不常用,至少四块硬盘并且每块硬盘大小应该相等才能组成Raid01阵列。
容量:所有硬盘容量之和的一半。
这一部分通过Linux上的mdadm命令来实现Raid10磁盘阵列。
实验环境为一台安装了5块硬盘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是CentOS7,除系统所在硬盘(/dev/sda)外,其余四块20G的硬盘盘符分别为(/dev/sdb、/dev/sdc、/dev/sdd、/dev/sde);
主要用到的命令:mdadm;
CentOS7中mdadm默认已安装,如果没有安装,可以使用yum在线安装,如下:
到这里,实验的准备工作完成。
新创建的磁盘阵列默认是不能开机自启动的,需要手动创建一个配置文件,让系统在启动的时候自动启动Raid(经过测试,CentOS7并不需要创建这个配置文件,如果重启后磁盘阵列没有随机启动,请使用下面的方法配置一次):
可以在创建RAID的时候指定有几块冗余磁盘,当工作磁盘出现故障的时候,冗余磁盘自动启动,顶替出现故障的磁盘继续工作,请看下面的实例:
下面手动将一块磁盘标记为故障,看看冗余盘是否起作用:
假如/dev/sdc经过测试后发现没有问题,想要重新加入md0使用,可以在系统重启后,使用"mdadm /dev/md0 -a /dev/sdc"命令将它重新(添加)启用。
如果以后,想要加入一块新硬盘到这个raid10里作为备份盘,这块新硬盘需要和其他硬盘(或分区)保持相同的大小,然后使用下面的命令添加:
要想彻底清除RAID以及数据,请使用下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