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硬盘检测报告 请问是哪里有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网上搜到下面这段介绍笑大判:
B8 =End-to-End error / 端对端错误
Raw值越低越好
这个属性是HP的SMART IV技术的一部分,它碰改表示传输通过高速缓存内存数据缓冲区后主机和硬盘驱动器间的校验数据不匹配。
如果硬盘使用一段时间没有什么故障现象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有时一些新仿绝硬盘用HD Tune测试也会有一二项红色或黄色的结果,但不影响使用;
㈡ 谁有希捷1TB硬盘的检验报告
你说的这个检模乱验报告是产品出厂时的检验报告(合格证)还是用什么软件的检测结果?如果是前面那种网上可找不到,如果是什么软件检测的结果那我可以提供念隐给你,我正好有一块希捷的1T的硬盘ST31000528AS,现在可以提供一张HDTUNE的读取测试结果的截图给仔码厅你。
㈢ 【德荣笔记】领读《创新者的窘境》第一篇 创新企业如何颠覆巨头
硬盘行业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快速迭代,朝生暮死。 就像百米接力赛,每个选手一旦参赛都必须竭尽全力,力求跑的最快,即使是在第一个100米中占据领先优势的选手,也很难在下一个100米中继续领先,能坚持到第三个100米的选手更是一个都没有。
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硬盘,无论是电脑、手机、平板电脑,还是智能电视、智能冰箱,大部分电器件都需要数据存储能力。甚至可以说整个互联网都建立在硬盘行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大部分人每天用着微信、淘宝、网络,却很少意识到,这些东西背后还有个硬盘行业,在这里,所有参赛者之间都在高速厮杀着。
1950年代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块硬盘后,硬盘性能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即18个月后,硬盘的存储能力提高一倍,再过一年半,又翻一倍,硬盘存储就以如此野蛮的速度增长了几十年。
从70年代第一次形成了稳定的行业格局起,截止到90年代共146家企业参战,其中125家企业被淘汰。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淘汰率呢?很多人想当然地得出结论:因为行业技术发展过快,迅速甩掉了一大批因研发能力不足而掉队的企业。这被称为“科技泥流假设”。
然而,作者克里斯坦森在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报告后,居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科技泥流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一个时期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在另一个特定时期总是会遭遇失败。
作者归纳出两种在任何行业都普适的技术创新模式,也是 本书最重要的2个概念: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
硬盘是性能指标比较明确的产品,大家使用硬盘的目的是存储数据,所以硬盘的数据容量非常重要,参赛企业绞尽脑汁,从改善磁头的材料和构造,到改进磁盘本身的材料和技术等等,这类研发通常耗资巨大,巨头们也确实舍得花钱,这时就算有新进企业进入到同样的技术创新的领域,也无法在这样耗资巨大创新中跟上巨头的脚步。
这类能让产品在原有的发展道路上(如硬盘存储总量这个纬度上)甩开竞争对手、独领风骚的技术,我们称之为延续性技术。
在大投入、高风险、复杂的创新技术上,大企业总是能领先于新进企业,他们勇于创新探索,把最新的技术应用在产品上,并用海量的资金砸退那些企图撼动地位的新进企业。
重头戏来了,既然这些领先企业在延续性创新上,总能砸钱把新进企业打得落花流水,那他们最终又是怎么被新进企业颠覆的呢?
70年代起,主流企业都在生产14英寸硬盘(直径35.56厘米)提供给大型计算机,这些计算机价格昂贵,就算是一个大学也要咬咬牙才能买一台进行科学研究,大型计算机也毫不愧对“大型”两个字,买回来都要专门找一个足够大的房间放置。
直到1987年到1980年间,几家新型企业进入硬盘行业,开发了个头更小的8英寸硬盘(直径约20厘米),这些硬盘除了价格便宜之外,在所有性能指标上都不如14英寸硬盘,是典型的low货,因而在销售上遭遇困难,没有任何大学或政府机构愿意采购便宜的低性能硬盘。因此这些8英寸硬盘只能买给小型计算机市场,如王安公司、通用数据公司和惠普公司。
很快,这些8英寸硬盘制造商发现由于尺寸更小,硬盘在读写上的稳定度更容易控制和改进,导致8英寸硬盘拥有每年40%的性能增长速度,远远高于14寸硬盘扰孝每年22%的性能增长速度,直到有一天,8英寸的便宜货在存储能力赶上了14英寸硬盘,开始蚕食大型机市场,并在短短几年内,把所有14寸硬盘制造商都踢出硬盘行业。
然而这个故事的惊悚之处还没到,这些8英寸硬盘制造商,在革命成功后有没有吸取前孝闭人的经验教训呢?当然没有,1985年,短短的5年后就在台式机领域,被5.25英寸硬盘制造商,用和他们当年一摸一样的方式推翻。
那么这些5.25寸硬盘制造商坐享天下后怎么样了呢?短短3年后,1988年左右,被3.5英寸硬盘从便携式计算机领域颠覆。到最后,在所有的5.25英寸硬盘制造商里,仅有35%推出了3.5英寸硬盘,而且普遍晚了2年之久,在科技行业里晚2年的公司就算没死日子也很不好过。
但是在1989年,所有3.5英寸硬盘制造商集体推出了2.5英寸硬盘,是因为他们集体学会了教训?也不是,只是因为2.5英寸硬盘更轻,耗电量更低,所以更适合便携式的笔记本电脑使用巧李裂,所以这次的尺寸变化不属于破坏性技术,而是延续性技术。
1992年出现的1.8英寸硬盘(直径4.5厘米)就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征,它被使用在ipod等随身设备上。原先的2.5英寸硬盘制造商仅有2%进入了1.8英寸硬盘制造领域,98%未能成功地跨入新领域。
破坏性技术,是能颠覆行业巨头的技术,它们通常不是更先进的技术,反而在初期性能还有所下降, 但是,他们都开启了新的应用领域,进入了不同的跑道。
确实,世界上很难再找出像硬盘行业这种朝生暮死的行业了,竞争的残酷程度无与伦比。这也给了克里斯坦森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样本。
新进企业似乎总能在夹缝中找到一条活路,而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似乎又总是在企业成长后消失,他们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客户绑住了手脚。
他们都与自己的客户同生,最后也和他们共死,14英寸硬盘制造商和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同生共死,8英寸硬盘制造商和小型计算机制造商共生共死,5.25英寸硬盘制造商和台式计算机同生共死。。。
这仿佛宿命一般的轮回在历史上反复上演,为什么会这样?明天继续《创新者的窘境》第二篇:身不由己和创新的源泉。
PS. 我在李笑来音频+图文直播平台“一块听听”:创业点子评估课《1小时学会鉴别不靠谱的商业点子》
㈣ 12TB最靠谱Backblaze发布2021年硬盘“质量报告”
近日,Backblaze发布2021年硬盘“质量报告”。Backblaze是一家云存储和备份公司,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Backblaze共管理着206928块硬盘,其中3760个为启动盘,203168个为数据存储盘,剔除不满足采样标准的409块硬盘,本次数据采样共包含202759块硬盘。
其中,型号为ST6000DX000的希捷6TB硬盘故障率最低,年化故障率(AFR)仅为 0.11% ,采样数量为886块,平均使用时间为80.4个月。
紧随其后的是型号为WUH721816ALE6L0的西部数据16TB硬盘,AFR只有 0.14% ,采用数量为1767块,平均使用时间为5.06个月。
日立一款型号为HUH721212ALE600的12TB硬盘,以 0.27% 的AFR值排在第三,采样数量为2600块,平均使用时间为27.04个月。
*AFR的计算方式=(驱动器故障/(驱动器天数/ 365)) * 100
综合来看,2021年全部硬盘的AFR值为 1.01% ,较2020年的 0.93% 略有升高,不过比2019年的 1.83% 还是下降不少。
按硬盘容量来看,6TB产品的AFR值最低,不过其硬盘数量最少,且只有一款硬盘。
若以10000块作为采样基准,拥有60252块的12TB产品AFR最低,为 0.84% ;相较而言,8TB硬盘AFR值最高,达到了 1.44% ,仅次于1192块10TB硬盘的 2.26% ,不过由于硬盘数量不足10000块,暂不将后者纳入考虑范围。
最后,是自2013年以来,Backblaze收录的全部硬盘型号的AFR,在笔者看来,其中表现最好的是AFR值为 0.40% 的日立硬盘,型号为HMS5C4040BLE640,容量为4TB,采用数量为12703块。
补充说明,Backblaze使用的硬盘大部分为企业级硬盘,并非消费类硬盘,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㈤ 移动硬盘质检报告GB4943标准办理费用是多少
质检报数猜告属于委托检验,如果GB4943的全项做下来,就跟CCC是一样的费粗虚用了。
另外,看你是薯凳型找国家实验室,还是找民营机构,两边的费用也会相差一些。
㈥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哪些
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1、
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与全程寻道时间(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头从当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后者是指磁头从最外(或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出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般只关心平均寻道时间。 3、
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操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操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如果一个54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9ms,那么理论上它的平均访问时间就是14.556ms。 5、
数据传输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DTR是指磁头与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是指缓冲区与主机(即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上限取决于硬盘的接口,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接口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论值可达100MB/s,持续DTR则要看内部持续DTR的水平。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由于磁盘中最外圈的磁道最长,可以让磁头在单位时间内比内圈的磁道划过更多的扇区,所以磁头在最外圈时内部DTR最大,在最内圈时内部DTR最小。 6、
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商们后来为SCSI硬盘缓冲区增加了缓存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坚持说其是缓冲区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取(Prefetch),实验表明在典型情况下,至少50%的读取操作是连续读取。预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私自”扩大读取范围,在缓冲区向主机发送指定扇区数据(即磁头已经读完指定扇区)之后,磁头接着读取相邻的若干个扇区数据并送入缓冲区,如果后面的读操作正好指向已预取的相邻扇区,即从缓冲区中读取而不用磁头再寻址,提高了访问速度。写缓存(Write
Cache),通常情况下在写入操作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再发送到磁头,等磁头写入完毕后再报告主机写入完毕,主机才开始处理下一任务。具备写缓存的硬盘则在数据写入缓区后即向主机报告写入完毕,让主机提前“解放”处理其他事务(剩下的磁头写入操作主机不用等待),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现在的厂商基本都应用了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将缓冲区划分成多个小块,存储不同的写入数据,而不必为小数据浪费整个缓冲区空间,同时还可以等所有段写满后统一写入,性能更好。读缓存(Read
Cache),将读取过的数据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如果主机再次需要时可直接从缓冲区提供,加快速度。读缓存同样也可以利用分段技术,存储多个互不相干的数据块,缓存多个已读数据,进一步提高缓存命中率。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硬盘参数指标,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无疑对选购是有帮助的 7、
噪音与温度(Noise
&
Temperature):这两个属于非性能指标。对于噪音,以前厂商们并不在意,但从2000年开始,出于市场的需要(比如OEM厂商希望生产更安静的电脑以增加卖点)厂商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硬盘的工作噪音,ATA-5规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动声学(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盘都支持AAM功能。硬盘的噪音主要来源于主轴马达与音圈马达,降噪也是从这两点入手(盘片的增多也会增加噪音,但这没有办法)。除了AAM外,厂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厂商介绍中已经讲到,在此就不多说了。至于热量,其实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标准,并声称硬盘的表现是他们预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没有问题。这一点倒的是不用担心,不过关键在于硬盘是机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高热会提高机箱的整体温度,也许硬盘本身没事,但可能周围的配件却经受不了,别的不说,如果是两个高热的硬盘安装得很紧密,那么它还能承受近乎于双倍的热量吗?所以硬盘的热量仍需厂商们注意。
㈦ 硬盘故障率报告出炉,猜猜谁家的硬盘最靠谱
由低到高排列,东芝,故障率为0,其次,日立,西部数据,希捷最高尤其是4t的。
㈧ 硬盘故障率报告出炉,猜猜谁家的硬盘最靠谱
论机械硬盘,希捷是最好的(返修率低)。
㈨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哪些
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1、
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与全程寻道时间(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头从当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后者是指磁头从最外(或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出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般只关心平均寻道时间。 3、
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操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操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如果一个54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9ms,那么理论上它的平均访问时间就是14.556ms。 5、
数据传输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DTR是指磁头与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是指缓冲区与主机(即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上限取决于硬盘的接口,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接口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论值可达100MB/s,持续DTR则要看内部持续DTR的水平。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由于磁盘中最外圈的磁道最长,可以让磁头在单位时间内比内圈的磁道划过更多的扇区,所以磁头在最外圈时内部DTR最大,在最内圈时内部DTR最小。 6、
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商们后来为SCSI硬盘缓冲区增加了缓存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坚持说其是缓冲区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取(Prefetch),实验表明在典型情况下,至少50%的读取操作是连续读取。预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私自”扩大读取范围,在缓冲区向主机发送指定扇区数据(即磁头已经读完指定扇区)之后,磁头接着读取相邻的若干个扇区数据并送入缓冲区,如果后面的读操作正好指向已预取的相邻扇区,即从缓冲区中读取而不用磁头再寻址,提高了访问速度。写缓存(Write
Cache),通常情况下在写入操作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再发送到磁头,等磁头写入完毕后再报告主机写入完毕,主机才开始处理下一任务。具备写缓存的硬盘则在数据写入缓区后即向主机报告写入完毕,让主机提前“解放”处理其他事务(剩下的磁头写入操作主机不用等待),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现在的厂商基本都应用了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将缓冲区划分成多个小块,存储不同的写入数据,而不必为小数据浪费整个缓冲区空间,同时还可以等所有段写满后统一写入,性能更好。读缓存(Read
Cache),将读取过的数据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如果主机再次需要时可直接从缓冲区提供,加快速度。读缓存同样也可以利用分段技术,存储多个互不相干的数据块,缓存多个已读数据,进一步提高缓存命中率。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硬盘参数指标,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无疑对选购是有帮助的 7、
噪音与温度(Noise
&
Temperature):这两个属于非性能指标。对于噪音,以前厂商们并不在意,但从2000年开始,出于市场的需要(比如OEM厂商希望生产更安静的电脑以增加卖点)厂商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硬盘的工作噪音,ATA-5规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动声学(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盘都支持AAM功能。硬盘的噪音主要来源于主轴马达与音圈马达,降噪也是从这两点入手(盘片的增多也会增加噪音,但这没有办法)。除了AAM外,厂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厂商介绍中已经讲到,在此就不多说了。至于热量,其实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标准,并声称硬盘的表现是他们预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没有问题。这一点倒的是不用担心,不过关键在于硬盘是机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高热会提高机箱的整体温度,也许硬盘本身没事,但可能周围的配件却经受不了,别的不说,如果是两个高热的硬盘安装得很紧密,那么它还能承受近乎于双倍的热量吗?所以硬盘的热量仍需厂商们注意。
㈩ 台式机硬盘检测报告
上面是平均读写速率,下面那个是不同读写速率的扇区个数,你这硬盘很健康,如果500毫秒的扇区个数很多那你这硬盘就快报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