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是目前硬盘采用的主要技术是什么
FLASH技术、eMMC技术。硬盘的主要技术有RAID技术、PRML技术、FLASH技术、eMMC技术等。而其中不是目前硬盘采用的主要技术有FLASH技术、eMMC技术。
2. 固态硬盘优缺点及选购指南
一、固态硬盘简介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都是由主控芯片和闪存芯片组成,简单来说就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其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WwW.PC841.CoM),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存储单元负责存储数据,控制单元负责读取、写入数据。拥有速度快,耐用防震,无噪音,重量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导航设备等领域。
(一)SSD固态硬盘的优点:
第一,SSD不需要机械结构,完全的半导体化,不存在数据查找时间、延迟时间和磁盘寻道时间,数据存取速度快,读取数据的能力在400M/s以上,最高的目前可达500M/s以上。
第二,SSD全部采用闪存芯片,经久耐用,防震抗摔,即使发生与硬物碰撞,数据丢失的可能性也能够降到最小。
第三,得益于无机械部件及FLASH闪存芯片,SSD没有任何噪音,功耗低。
第四,质量轻,比常规1.8英寸硬盘重量轻20-30克,使得便携设备搭载多块SSD成为可能。同时因其完全半导体化,无结构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各种不同接口、形状的特殊电子硬盘。
(二)SSD的缺点:
第一,固态硬盘成本高 目前SSD成本已经大幅下降。128G SSD已经在1000元级别。但是相对机械硬盘,价格还是很高的~而作为笔记本厂商,在将固态硬盘当作可选配件后,升级的费用更是要远高于实际成本,这也就导致了配备传统硬盘笔记本和固态硬盘笔记本之间千元的价差。
第二,存储容量有待提高 如今传统机械式硬盘凭借最新的垂直记录技术已经向2TB级别迈进,而固态硬盘的最高纪录仍停留几百GB(PQI推出的2.5英寸SSD产品)左右,由于闪存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很少有厂商涉及这种高容量的SSD产品的研发,即使有相关的产品出现,离量产还有很长很长的路,现阶段可以买到的固态硬盘最实际的存储容量只有最高几百GB。但是价格高昂。
固态硬盘寿命计算公式
二、扫清误区!
1、固态硬盘速度为什么不是一直在最高速度?
答: 现在的固态硬盘厂商大多会宣称自家的固态硬盘持续读写速度超过了500MB/s云云,这相对机械硬盘的100MB/s的速度着实是相当可观的。事实上几乎没有任何程序的启动和执行过程是连续读取的,实际使用中只有进行非同盘的复制粘贴操作时,数据的源盘会进行持续读的工作。也就是说把一个文件从D盘复制粘贴到E盘时,D盘就在进行持续读写的工作。
2、 要是我的硬盘频繁读写,那么固态硬盘的使用寿命是不是会不够用,很快报废?
答:在一些固态硬盘上大家会见到“芯片标明读写只有10—100万次的读写”。那么如果我应用到数据库之类的,或许读写比较频繁的数据、不是很快就坏了吗,那我们买一块固态硬盘不是很不划算”?寿命当然不是像那样,如果不安全的话现在不会应用到航空航天、车载等特殊领域了及恶劣的环境下了!
固态硬盘在原理构造上基本上和我们应用普通机械硬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模拟扇区、模拟磁道等。在固态硬盘内部,最核心的部分就算控制器了,它是整个固态硬盘的核心,里面包括很多构架,比如读写算法、接口定义等。主要影响寿命的就是读写次数,在固态硬盘的算法定义中,修改一次才算一次真正读写。
固态硬盘闪存具有擦写次数限制的问题,这也是许多人诟病其寿命短的所在。闪存完全擦写一次叫做1次P/E,因此闪存的寿命就以P/E作单位。34nm的闪存芯片寿命约是5000次P/E,而25nm的寿命约是3000次P/E。是不是看上去寿命更短了?理论上是这样没错,但随着SSD固件算法的提升,新款SSD都能提供更少的不必要写入量。再来一个具体的例子,一款120G的固态硬盘,要写入120G的文件才算做一次P/E。普通用户夸正常使用,即使每天写入50G,平均2天完成一次P/E,那么一年就有180次P/E。大家可以自行计算3000个P/E能用几年,相信到那时候,固态硬盘早就被你换成别的什么新奇玩意了。
目前BladeCenter HS21 XM刀片服务器当中提供基于闪存技术的的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SD),与传统的机械硬盘相比,固态硬盘更快、更可靠、有更好的能源效率、发热更少并且更安静等优点,而且可以在刀片服务器上的固态硬盘可以运行操作系统以及其他任何应用,同时也说明了寿命已经已经不在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随着Flash芯片的擦写次数不断提高,寿命也不断的在提高,根据目前一些应用情况来看,一般一块盘的寿命可以达到6年以上,而且控制器的算法也在不断的完善,寿命也从另一个方面变相提高,相信未来寿命还会有很大的提升。三、SSD固态硬盘优化
1、刷官方最新固件
固件不单直接影响SSD的性能、稳定性,也会影响到SSD的寿命。优秀的固件包含先进的算法能减少固态硬盘不必要的写入,从而减少闪存芯片的磨损,维持性能的同时也延长了固态硬盘的寿命。因此及时更新官方发布的最新固件显得十分重要。
SSD固态硬盘优化
固态硬盘固件更新办法一般分两种:Windows环境下使用软件更新、建立启动盘(u盘、光盘)更新。OCZ等厂商采用的软件更新方式,Crucial 英睿达 m4则是采用了后者。更新过程大致是将主板BIOS的启动顺序改为光驱优先或者U盘优先,然后进入引导界面,根据提示来操作,很简单。
2、开启TRIM指令
固态硬盘会越用越慢,这和固态硬盘的工作原理有很大的关系。固态硬盘是新的,其中的NAND闪存已经预先擦除干净,因此数据可以直接写入闪存,而无需完成数据清除这一步,这时数据的写入非常快。随着时间的推移,SSD中从未使用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必须先擦除闪存中的数据然后再写入,因此其性能就会明显下降。
Windows 7系统上,对支持Trim指令的SSD启动Trim命令后,能让操作系统在删除某个文件或者格式化后告诉SSD主控这个数据块不再需要了。当某些文件被删除或者格式化了整个分区,操作系统把Trim指令和在操作中更新的逻辑地址(Logincal Block Address)一起发给SSD主控(其中包含了无效数据地址),这样在之后的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操作中,无效数据就能被清空了,减少了写入放大同时也提升了性能。
Windows 7默认状态下Trim指令是开启的,如果想查询目前的Trim指令状态,我们可以在管理员权限下,进入命令提示符界面,输入“fsutil behavior QUERY DisableDeleteNotify”,之后会得到相关查询状态的反馈。在这里,提示为“DisableDeleteNotify = 0”即Trim指令已启用;提示为“DisableDeleteNotify = 1”即为Trim指令未启用。另外开启主板BIOS内的AHCI模式也很重要。因为AHCI中的原生命令队列特性(NCQ)可以优化完用户发送指令的顺序,从而降低机械负荷达到提升性能的目的。
查看设备管理器-IDE ATA ATAPI控制器,如果开启了AHCI,控制器后面会有提示,如果没有就是没开。
3、安全擦除
ATA安全擦除命令可以用来清除在磁盘上的所有用户数据,这个指令会让SSD回到出厂性能(最优性能,最少写入放大)。但效果只是暂时的,因为之后的使用,写入放大又会慢慢增加回来,最后还是会回到稳定态。不过固态硬盘使用一段时间,里面文件杂乱无章,性能下降,这时做一次安全擦除还很有必要的(反正也要重装系统)。
现在有许多软件都能提供ATA安全擦除指令来重置磁盘WwW.PC841.CoM,最着名的是HDDErase。不过对SSD来说,重置一次也相当于完成了一次P/E,所以这里不建议大家频繁的做擦除优化。操作过程大致也是将主板BIOS的启动顺序改为光驱优先或者U盘优先,然后插入存好软件的启动设备,进入引导界面,根据提示来操作。
另外英特尔固态硬盘工具箱(Intel SSD Toolbox)是英特尔官方推出的Intel SSD固态硬盘最新的管理工具,也包含的优化功能,原理类似,但因为是软件所以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四、SSD选购
1 、看主控芯片
目前市面上占有率最高的SandForce二代主控,由于它提供了一套成熟的主控方案。硬盘厂商只需买来方案,在加入自己的PCB设计、闪存搭配、固件算法就能制造出固态硬盘。有点类似于谷歌的Android开源模式,不过其弊病也是相同的,那就是同样的主控要兼容各种不同的芯片、固件,所以各大SandForce主控的硬盘产品性能也是参差不齐的。另外还有Marvell主控和Intel主控,只是产品较少,但性能都相当给力。
2 、看闪存颗粒
前固态硬盘采用的闪存颗粒有着25/34nm制程、MLC/SLC、同步/异步、ONFI/Toggle Mode等等不同WwW.PC841.CoM。不同闪存颗粒数据传输率有着很大的差异,异步ONFI颗粒只有50MT/s(Intel或者Micron早期颗粒),同步ONFI 2.x颗粒则可以达到133MT/s ~ 200MT/s (Intel或者Micron颗粒),异步Toggly DDR 1.0颗粒也可以达到133MT/s ~ 200MT/s (TOSHIBA或者Samsung颗粒)。
液晶显示器背光类型及优缺点(LCD、CCFL、LED)(一)
液晶背光显示原理 液晶不同于等离子的最大区别就是液晶必须依靠被动光源,而等离子电视属于主动发光显示设备。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液晶背光技术包括LED(发光二极管)和CCFL(冷阴极荧光
灯)两类。
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
传统的液晶显示器都是采用CCFL(冷阴极荧光灯管)背光。CCFL的背光设计主要有两种:“侧入式”与“直落式”,不过侧入式因光导设计使得光折损率较高,进而让背光亮度受限,面板尺寸越大时亮度就越低,仅适合8英寸~15英寸的TFTLCD面板,也就是Laptop、Desktop等个人观赏之用,但在居家观赏的LCDTV大尺寸上面时,侧入式的亮度将难以满足,取而代之的是直落式。
不过,越大尺寸的LCD,其背光模组所占的成本比重就越高,所指的是正是直落式CCFL背光模组,根据统计,同样是使用直落式CCFL背光模组,在15英寸时背光模组仅占整体成本的23%,但是到30英寸时就增至37%,且推估到57英寸时,背光模组所占的成本就会达到50%。所以,直落式CCFL背光仅适合用在30英寸左右的中型尺寸LCDTV,不适合用在更大面积的设计上。同时,CCFL是运用水银气体放电来产生照明,虽然目前欧盟订立的RoHS规范,只要对“水银”剂量在标准以下仍可接受,但无人能保证日后可能将标准提高至零含量(完全不准使用),届时CCFL将无法使用,或必须改行无汞式 CCFL。
即便无汞式CCFL在技术上可行,但CCFL依旧是密闭光管性的气体放电式电子照明,光管对外力的抗受性有限,较大的冲撞将使光管破裂,使照明失效,相对的其他固体式电子照明(如LED)则无此顾虑。另外,由于直落式不需要用导光板,也较无光折损问题,所以也不需要增亮膜,特别是增亮膜属少数业者的专利技术,价格昂贵,直落式可以省去导光板与增亮膜,此有助于成本降低。
不过,直落式CCFL也有其缺点,为了提升画面亮度,必须增加光管数目,然光管过密排置的结果将不利于散热,既然左右相间的距离空间缩减,只好从厚度层面来增加散热空间,然而厚度增加也等于部分抵损LCD TV的优点:轻薄。
附带一提的是,在大寸数的LCDTV上使用CCFL光管,光管的长度也必须因应寸数增加而增长,然而较长的CCFL光管,其光管的中间位置与两端将容易产生亮度MURA与色MURA的问题,进而影响背光的光均性,为了持续保持光均,则必须用上扩散膜来强化光均度,但扩散膜也会带来光透率的折损,使亮度减低,亮度减低的结果只好以增加光管数的方式来补强,但就如前所述:增加光管将更难设计散热、增加背光模组的厚度,甚至是用电增加,根据了解,CCFL背光模组的用电已占LCDTV整体用电的90%之高。所以,改变背光技术是目前改变LCD画质的一个方向之一。
发光二极体(Light Emitting Diode;LED)
既然CCFL背光有诸多的副作用疑虑,因此业界也寻求各种新背光实现技术,而LED则是可行方案之一,如Sony的Qualia系列电视,即是高端的大尺寸(40英寸、46英寸)的LCD TV,其背光部分是用WLED所构成,称为WLED背光技术。而对LED背光技术的LCD Monitor研发目前亦已经到实质性阶段,我们在07年的CES会展上已经可以看到相关产品展示。
LED背光有多项好处,首先是固体式电子照明,对冲撞的`抗受性高于CCFL,且没有汞气体的环保法规顾虑,没有UV紫外线外泄顾虑,同时在色彩饱和度及寿命上都超越CCFL,另外LED
只要正向电压即可驱动,不似CCFL需要交流的正负向电压,即便是只论正向驱动电压,LED的需求水准也低于CCFL。再者,LED的亮度只需用脉波宽度调变(Pulse Width Molation;PWM)方式就可调节,并可用相同方式来抑制TFTLCD显示上的残影问题,然而CCFL的亮度调节就较为复杂,且无法抑制残影,必须以另行方式才能抑制。
虽然LED背光有诸多优点,但也有其缺点,首先是发光效率,以相同的用电而言,LED并不及CCFL,因此散热问题会比CCFL严重,此外LED属点型光源,与CCFL的线型光源相较实更难控制光均性,为了达到尽可能的光均,必须对生产出来的LED进行特性上的精挑严选,将大量特性一致(波长、亮度)的 LED用于同一个背光中,此一挑选成本也相当高昂。所幸的是,LED的发光效率还在提升中,目前已可至100ml/W以上,如此色彩饱和度可以更佳,以及让背光的WLED排置更宽松,进而让用电与散热问题获得舒缓,且制造良品率持续进步成熟后,严选光亮特性一致的LED之成本也会降低。
单单改变背光技术或许还不足以引发LCD的革命,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别的LCD技术发展。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技术与传统的LCD显示方式不同,无需背光灯,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而且OLED显示屏幕可以做得更轻更薄,可视角度更大,并且能够显着节省电能。但是,目前它的寿命和价格是限制它在 LCD方面发展的瓶颈。
OLED是另外一个受到瞩目的面板应用技术,并且以小尺寸面板的实现期程较早。以客户的计划来看,2008~2009年会有较多的机种问世,但仍以次面板为主,而且即使机种和出货量较现在有明显的增加,市场占有率也不会超过10%。OLED原本因为本身薄,对比、视角、省电等各方面的条件都较TFT- LCD要优秀,一直受到业界的重视,认为将取代TFT-LCD,早几年也纷纷投入研发。然而一方面OLED本身技术遇到瓶颈,寿命问题有待克服;另一方面 TFT-LCD技术持续精进,现在也能够提供优异的对比和视角,致使OLED需求量始终无法大举提升,并且市场不大又供过于求,限于价格竞争;原本投入的业者也难逃解散和缩编的命运。台湾胜华科技过去则转投资成立胜园投入OLED研发,眼看OLED与TFT-LCD无法竞争,尤其成本差异大,规格方面 TFT-LCD已可轻易达到170度的视角、500:1的对比、亮度增加,也可以做薄,反应速度虽然较逊色,但达到人眼可以接受的范围即可。因此胜园也已经收掉,只留下几位研发人员回到胜华做材料的开发。未来OLED的寿命和价格若能大幅改善,仍有机会;现阶段则限于具特殊性、强调要标新立异的产品;量大的时间点还未看到。
而AMOLED(Active 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AMOLED)被称为下一代显示技术,包括三星电子、三星SDI、LG飞利浦都十分重视这项新的显示技术。目前除了三星电子与LG飞利浦以发展大尺寸AMOLED产品为主要方向外,三星SDI、友达等都是以中小尺寸为发展方向。从目前成品产品的产品性能表现来看,如果AMOLED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话,那么,传统的LCD面板技术将受到极大挑战。
3. 求硬盘技术发展趋势
以后硬盘的发展趋势是向固态硬盘方向发展(是你要具体点的,我只好也学他们疯狂粘贴了,见谅):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IDE FLASH DISK、Serial ATA Flash Disk)是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组成,简单的说就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目前最大容量为416GB),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包括3.5",2.5",1.8"多种类型。由于固态硬盘没有普通硬盘的旋转介质,因而抗震性极佳,同时工作温度很宽,扩展温度的电子硬盘可工作在-45℃~+85℃。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等、导航设备等领域。
通俗点讲:目前的硬盘(ATA 或 SATA)都是磁盘型的,数据就储存在磁盘扇区里。固态硬盘闪存颗粒(flash disk)制作而成(即目前内存、mp3、U盘等存储介质),外观上和传统硬盘没有区别。固态硬盘是未来硬盘发展的趋势。目前,三星等厂商已经发布过多款固态硬盘,其中宇瞻公司最新发布的新产品,使用单一控制芯片开发的高速SATA固态硬盘,其连续存取速度最高达200MB/sec,容量可达128GB,相较于目前市面上连续存取速度约50~60MB/sec的SATA接口的SSD,Apacer目前可是足足快了2~3倍!不过目前固态硬盘价格还高高在上,尚未普及到DIY市场。
分类1.基于闪存的SSD,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SD。它的外观可以被制作成多种模样,例如:笔记本硬盘、微硬盘、存储卡、优盘等样式。这种SSD固态硬盘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2.基于DRAM的SSD: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目前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应用方式可分为SSD硬盘和SSD硬盘阵列两种。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而且使用寿命很长,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独立电源来保护数据安全。
走入固态硬盘世界 固态硬盘是近来存储业界的一大焦点,不过我们平常见到的要么是封闭起来的一整块硬盘,要么就是一颗颗NAND闪存芯片,想不想看看固态硬盘内部长什么模样?
专业固态硬盘厂商BitMicro Networks就在CES 2008上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机会:
看起来很壮观吧。这是BitMicro的一款专业级固态硬盘产品,采用SCSI接口,一块PCB电路板上密集而又整齐地排列着32颗TSOP封装的NAND闪存芯片——事实上由于架构上的支持,PCB电路板可以不止一块,也就是把64颗芯片放在一起也不成问题。
可惜的是,我们只知道这些NAND闪存芯片来自东芝,却不知道具体容量,所以也不了解整块固态硬盘到底有多大。
不过BitMicro透露了一点儿价格方面的消息,就是平均每GB要10美元左右,是主流机械硬盘的大概5倍。
SSD的存储介质的优点SSD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使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的固态硬盘,可以被广泛应用到笔记本硬盘、存储卡、U盘等。另外一种就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的SSD,目前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采用FLASH芯片作为固态存储器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SSD固态存储器在以下几点优点:
首先,数据存取速度快。根据相关测试: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SSD固态存储器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其次,防震抗摔是SSD的一个特点之一,因为全部采用了闪存芯片,所以SSD固态存储器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第三,固态存储器工作时静音(固态存储器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发热量小、散热快。第四,固态存储器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1.8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20-30克,减少的重量有利于移动设备的携带。
SSD固态存储器的不足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固态存储器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可恢复性,一旦在硬件上发生损坏,如果是传统的磁盘或者磁带存储方式,通过数据恢复也许还能挽救一部分数据。但是如果是固态存储,一但芯片发生损坏,要想在碎成几瓣或者被电流击穿的芯片中找回数据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当然这种不足也是可以牺牲存储空间来弥补的,主要用RAID 1来实现的备份,和传统的存储的备份原理相同。由于目前SSD的成本较高,采用这种方式备份还是价格不菲。
SanDisk 64GB固态硬盘 2007年一月,SanDisk公司发布了自己的1.8寸32GB固态硬盘产品,3月又继续发布了2.5寸32GB型号。和许多厂商对于固态硬盘的纸面发布政策不同,随后在4月份,Dell就在Latitude D420和D620 ATG的笔记本配置选择中增加了SanDisk UATA 5000系列1.8寸固态硬盘。
SanDisk继续向前迈进,将两款固态硬盘的容量翻倍,分别推出了1.8寸 UATA 5000和2.5寸 SATA 5000系列的64GB容量产品。两款固态硬盘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达到了200万小时,平均读取速度67MB/s,待机/运行功率仅0.4/1.0W。
SanDisk的这两款新品将于第三季度开始提供工程样品,年底前投入量产。
Transcend SSD固态硬盘 着名的存储产品制造商创见(Transcend)近日推出了几款全新的SSD固态硬盘,这几款SSD固态硬盘既有2.5英寸的标准规格设计,也有ExpressCard/34接口设计的,这样主要是为了满足不用用户的需求。新款的创见SSD固态硬盘的设计非常不错,采用了高韧性低重量的外部保护盒,而且容量达到了主流的32GB,当然超低的功耗也是它们的卖点之一。
既然是新款的SSD固态硬盘,那么在性能上肯定是具有优势的,创见新款SSD固态硬盘的数据读取速度达到了30MB每秒,数据延迟响应时间也比普通SSD固态硬盘低得多,而且还加入了ECC内存纠错技术,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创见表示,这几款SSD固态硬盘都提供了长达两年的质量保证,而且更大的容量的64GB版本也会很快与我们见面。
随着各大厂商的积极参与,SSD固态硬盘在2008年的普及速度将会有所加快,不过距离真正的全面普及仍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毕竟桌面级HDD硬盘目前的容量已经突破了1TB,而且价格也非常合理,SSD固态硬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只会出现在高端本本上,以及成为某些发烧级玩家手中的玩具。
忆正 SSD 固态硬盘 随着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硬盘的亮相,其生产厂商忆正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浮出水面。面对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其生产的固态硬盘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他们申请的十多项世界级专利技术,对其产品的性能有何种提升呢?
忆正在2006年初就开始了SSD开发之征途,并且一开始就把SSD定位为传统机械式硬盘(HDD)的取代产品,所以起步就提出了技术目标要求,连续读写速度一定要大于HDD。忆正自主研发的专利多维NAND闪存阵列控制技术,能使固态硬盘同时获得高带宽与高IO处理能力,并借助16Mbytes DRAM 缓存,及针对NAND 闪存优化的缓存策略,提高了忆正高速固态硬盘的写操作性能与效率,真正实现性能、可靠度、寿命等各方面对硬盘的全面超越。
在纠错、电源管理、坏块管理方面,忆正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保证了忆正固态硬盘纠错能力强,数据存储安全、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由此可见,忆正高速SSD不但能解决传统机电式HDD的问题,更能强化系统的各项功能指标。
目前忆正的高速SSD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开发,其SSD产品已经具备了非常高的性能,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且已经开始销售。(大多宣称有高速SSD的公司多部分产品还在实验室中)
忆正目前的产品研发生产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采用的FLASH规格是SLC(Single Layer Cell)
第二阶段产品主要是采用MLC(Multi-Layer Cell) FLASH作为介质,目前SLC比MLC要贵4倍左右,所以采用MLC做SSD则是未来商用的主流,而MLC比SLC在性能及可靠性方面要差很多,这对新的SSD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忆正使用MLC FLASH的SSD速度可以达到读写80M/S,产品化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第三阶段主要是开发IC,目前已经在准备各种资料,预计到2008年将研发生产,IC研发出来后,在耗电,成本,体积上将有更大优势。
第四阶段将IC应用不同的领域或开发出不同的应用功能,以至开发出一些
特制性产品。
作为一家2006年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忆正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SSD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希望能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的存储事业作出一份贡献。SSD技术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忆正人将会肩负起这份重担,不断努力,将SSD技术领先到底。
我们期待着它能研发速度更高的SSD。
以闪存每年价格下滑幅度高达五成来计算,到了2010年,固态硬盘就可望取代传统硬盘,成为储存数据的媒介,厂商表示。
国内存储装置厂商宇瞻(Apacer)日前与国际内存大厂三星(Samsung)联袂发表固态硬盘(SSD, Solid State Disk)的发展趋势,表示不论就省电、效能等项目来看,固态硬盘的表现都优于传统硬盘,前者之所以还未在储存媒体市场大放异彩症结仅在于成本,三星资深经理Do Geun Kim表示。但是预计到了2009年末、2010年初,固态硬盘即可望吃掉60GB以下容量的硬盘市场。
虽然60GB在笔记型计算机市场已经是入门的储存容量,但是三星认为除此以外的市场还大有可为,例如UMPC、百元计算机、可携式多媒体播放器等。根据三星的预计,固态硬盘在行动装置的市场渗透率,将从目前的1.32%,至2009年成长至18.82%。数量从840万个成长至32亿5600万个。
原因即在于成本下滑,宇瞻科技产品经理林志亮表示。他指出目前固态硬盘1GB的价格约12块美金;但在闪存每年储存密度以两倍速度提升、价格每年下滑50%的趋势下,届时60GB的固态硬盘单价即可望趋近于同样容量的传统硬盘,也就是每1GB价格1块美金。
“传统硬盘的售价虽然每年都会下滑,但是硬盘价格再怎么跌,都会有固定成本,”林志亮说。
不过硬盘厂商可不同意闪存阵营的看法。日立技术支持协理蔡正平即指正,在一寸硬盘市场中,闪存的确来势汹汹。但是电脑使用者追求的是大容量。“至少五年之内,固态硬盘不会取代传统硬盘,”蔡正平说。
固态硬盘俗称闪存式硬盘,顾名思义是以NAND Flash为基础,仿真动态随机存取内存(DRAM)基本的存取模式,可以达到数据随机存取的高速传输。简单来说,固态硬盘的读取速度高达每秒53 MB,写入速度则为每秒28 MB,分别较标准硬盘快300%及150%。节电效益则为10%到20%。
虽然拥有如是优点,但在闪存单位价格仍居高不下,加上目前控制芯片和内存颗粒之间的搭配性、高速传输等能力尚达不到商品化阶段,因此虽然包括了宇瞻、三星(Samsung)、升碟(SanDisk)、创见(Transcend)等数间业者,预计在六月初、也就是从今年第二季开始,量产上市容量达32GB的固态硬盘,今年底以前,市场也可望现身容量达64GB、128GB的固态硬盘,但是以市场接受度而言,仍以4GB、8GB的固态硬盘为主,林志亮说。而在此阶段,固态硬盘也不被视为储存媒介,而是类似于微软和英特尔的内存加速技术Ready Boost、Turbo Memory等。
不过市场业已对固态硬盘的未来乐观以待。SanDisk引述Gartner的预测,显示家用与商用笔记本内建固态硬盘的全球消耗量,将从2007年的4百万左右,于2010年迅速攀升至3千2百万 。
继续粘贴(见谅):
伴随着闪存产品的越来越便宜,闪存技术的越来越进步,SSD固态硬盘从原先高高在上的位置逐渐走入了我们生活中。华硕Eee PC、苹果MacBook air、Thinkpad X300等笔记本的推出更是加强了固态硬盘的逐步流行。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固态硬盘呢?
固态硬盘俗称闪存式硬盘,顾名思义是以NAND Flash为基础,仿真动态随机存取内存(DRAM)基本的存取模式,可以达到数据随机存取的高速传输。简单的说就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目前最大容量为416GB),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包括3.5",2.5",1.8"多种类型。
由于固态硬盘没有普通硬盘的旋转介质,因而抗震性极佳,同时工作温度很宽,扩展温度的电子硬盘可工作在-45℃~+85℃。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等、导航设备等领域。
通俗点讲:目前的硬盘(ATA 或 SATA)都是磁盘型的,数据就储存在磁盘扇区里。而固态硬盘是使用闪存颗粒(flash disk)(即目前内存、mp3、U盘等存储介质)制作而成。
目前,三星等厂商已经发布过多款固态硬盘,其中宇瞻公司最新发布的新产品,使用单一控制芯片开发的高速SATA固态硬盘,其连续存取速度最高达200MB/sec,容量可达128GB,相较于目前市面上连续存取速度约50~60MB/sec的SATA接口的SSD,Apacer目前可是足足快了2~3倍!不过目前固态硬盘价格还高高在上,尚未普及到DIY市场。
SSD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使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的固态硬盘,可以被广泛应用到笔记本硬盘、存储卡、U盘等。另外一种就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的SSD,目前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采用FLASH芯片作为固态存储器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SSD固态存储器有以下几点优点:
首先,数据存取速度快。根据相关测试: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SSD固态存储器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
其次,防震抗摔是SSD的一个特点之一,因为全部采用了闪存芯片,所以SSD固态存储器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再次,固态存储器工作时静音(固态存储器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发热量小、散热快。第四,固态存储器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1.8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20-30克,减少的重量有利于移动设备的携带。
SSD固态存储器的不足:
固态存储器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可恢复性,一旦在硬件上发生损坏,如果是传统的磁盘或者磁带存储方式,通过数据恢复也许还能挽救一部分数据。但是如果是固态存储,一但芯片发生损坏,要想在碎成几瓣或者被电流击穿的芯片中找回数据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当然这种不足也是可以牺牲存储空间来弥补的,主要用RAID 1来实现的备份,和传统的存储的备份原理相同。但是由于目前SSD的成本较高,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备份将会进一步加强产品成本。
官方观点:
国内存储装置厂商宇瞻(Apacer)日前与国际内存大厂三星(Samsung)联袂发表固态硬盘(SSD, Solid State Disk)的发展趋势。
三星资深经理Do Geun Kim表示:不论就省电、效能等项目来看,固态硬盘的表现都优于传统硬盘,前者之所以还未在储存媒体市场大放异彩症结仅在于成本。但是预计到了2009年末、2010年初,固态硬盘即可望吃掉60GB以下容量的硬盘市场。
虽然60GB在笔记型计算机市场已经是入门的储存容量,但是三星认为除此以外的市场还大有可为,例如UMPC、百元计算机、可携式多媒体播放器等。根据三星的预计,固态硬盘在行动装置的市场渗透率,将从目前的1.32%,至2009年成长至18.82%。数量从840万个成长至32亿5600万个。
同时,日立技术支持协理蔡正平也指出:在一寸硬盘市场中,闪存的确来势汹汹。但是电脑使用者追求的是大容量。“至少五年之内,固态硬盘不会取代传统硬盘。
小编观点:
不管是传统硬盘制造商,还是致力于发展新兴SSD硬盘的厂家都不可否认的是固态硬盘在诸多方面相对于传统盘片硬盘的优势,相信随着闪存产品制造成本的日渐降低,总有一天固态硬盘会完全取代现在盘片硬盘的地位。
4. 最新移动硬盘接口技术eSATA是什么技术
SATA接口近来已逐渐成为各种存储设备关注的焦点,SATA硬盘取代PATA硬盘成为下一代硬盘界面的主流,连光驱接口也将在逐步转换为SATA。在Intel主流级965平台上,其ICH8便已彻底放弃了传统的ATA接口。
不过,外接式的存储设备接口较常见的为仍为USB 2.0和IEEE 1394,在传输率上USB 2.0最快可达480Mbps,IEEE 1394可达400Mbps。但是这些接口的传输速度已经不能够应付现在的需要,eSATA接口应运而生,那么,那么到底什么是eSATA技术?其传输速度是多少?
eSATA接口规范解析
其实,eSATA并什么新技术,eSATA事实上就是早已出台的外置式SATA II规范,是业界标准接口Serial ATA(SATA)的延伸。注意eSATA是仅仅是一种扩展SATA接口,是用来连接外部而不是内部SATA设备。简单的说就是通过eSATA技术,让外部I/O接口使用SATA2功能,例如拥有eSATA接口,你可以轻松地将SATA2硬盘插到eSATA接口,而不用打开机箱更换SATA2硬盘。
虽然支持热插拨、规格更强的SATA规范已经推出了许久,但在主流市场中它一直无缘涉及移动存储市场。我们能看到的事实是:绝大部分PC系统以及零售的主板上都没有配置标准的外部SATA接口;市场上几乎买不到提供SATA外部接口的移动存储装置;如果以裸体SATA硬盘直接应用在外部,它缺少方便的电力连接装置并且本身也缺乏有效的保护,脆弱的PCB完全暴露在外面,而且由于SATA线缆只能插拔几十次,这也似乎与移动的需求并不匹配。
然而eSATA似乎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它不牵涉到底层的复杂技术,只需要完善下接口部分而已,最终的应用形式显然是需要把硬盘配置在某种盒状装置内的,虽然SATA硬盘本身支持热插拔。业界对eSATA接口的描述就是,基于标准的SATA线缆和接口,连接处加装了金属弹片来保证物理连接的稳固性,而eSATA线缆能够插拔2000次,这也为eSATA抢班夺权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eSATA接口的速度优势
SATA接口的设计仅供做为使用于系统机箱内。eSATA的出现将使得用户可以在电脑外部连接SATA硬盘而不像过去只能局限于电脑内部。当然,你也可以用USB或者FireWire实现这一功能,但是eSATA的却拥有极大的传输速度优势:在目前的市场上,USB 2.0的数据传输速度可以达到480Mb/s,IEEE 1394的数据传输速度可以达到400Mb/s。然而eSATA最高却可提供3000Mb/s的数据传输速度,远远高于USB2.0和IEEE1394,并且依然保持方便的热插拔功能,用户是不需要关机便能随时接上或移除SATA装置,十分方便。
当然,虽然eSATA2接口在理论上可以达到3Gbps的传输率,不过实际应用上,受硬盘内部传输率及主板的制约,实际数据传输可能介于1.5Gbps到3Gbps之间,但仍高于IEEE 1394、USB2.0的传输速率。
5. SMART IV是什么是硬盘的什么参数呢
S.M.A.R.T是硬盘的一项技术,它其中包含多个参数,用来显示硬盘的健康状况。
S.M.A.R.T.(自监测、分析、报告技术)是硬盘普遍采用的数据安全技术,在硬盘工作的时候监测系统对电机、电路、磁盘、磁头的状态进行分析,当有异常发生的时候就会发出警告,有的还会自动降速并备份数据。
S.M.A.R.T标准中采用二进制代码作为S.M.A.R.T的基本指令,并规定写入标准的寄存器中,形成特定的S.M.A.R.T信息表,以供正常检测和运行。S.M.A.R.T指令分主指令(Command)和次指令(Subcommands)。主指令主要提供设备是否支持S.M.A.R.T或忽略某一次指令特征的信息。而次指令则提供支持S.M.A.R.T设备的检测信息。这些指令主要由设备厂商写入,一些专业硬盘维修软件可以通过这些代码进行设备的检测。
6. 目前常用的机械硬盘,无论是IDE还是ACSI,采用的是什么技术
摘要 目前常用的机械硬盘采用的是叠瓦式技术。它采用了磁道重叠技术(类似瓦片堆叠),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硬盘TPI,从而达成提升硬盘有效容量的目的。SMR技术原理是:利用读磁头的宽度低于写磁头的特性,把整个磁道的宽度则设计成读磁头的宽度。SMR硬盘为了提高写入效率也做了一些有限措施:将磁道组织成若干磁道群,每个磁道群由连续磁道构成,磁道群之间存在安全间隔区。
7.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哪些
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1、
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与全程寻道时间(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头从当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后者是指磁头从最外(或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出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般只关心平均寻道时间。 3、
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操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操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如果一个54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9ms,那么理论上它的平均访问时间就是14.556ms。 5、
数据传输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DTR是指磁头与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是指缓冲区与主机(即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上限取决于硬盘的接口,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接口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论值可达100MB/s,持续DTR则要看内部持续DTR的水平。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由于磁盘中最外圈的磁道最长,可以让磁头在单位时间内比内圈的磁道划过更多的扇区,所以磁头在最外圈时内部DTR最大,在最内圈时内部DTR最小。 6、
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商们后来为SCSI硬盘缓冲区增加了缓存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坚持说其是缓冲区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取(Prefetch),实验表明在典型情况下,至少50%的读取操作是连续读取。预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私自”扩大读取范围,在缓冲区向主机发送指定扇区数据(即磁头已经读完指定扇区)之后,磁头接着读取相邻的若干个扇区数据并送入缓冲区,如果后面的读操作正好指向已预取的相邻扇区,即从缓冲区中读取而不用磁头再寻址,提高了访问速度。写缓存(Write
Cache),通常情况下在写入操作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再发送到磁头,等磁头写入完毕后再报告主机写入完毕,主机才开始处理下一任务。具备写缓存的硬盘则在数据写入缓区后即向主机报告写入完毕,让主机提前“解放”处理其他事务(剩下的磁头写入操作主机不用等待),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现在的厂商基本都应用了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将缓冲区划分成多个小块,存储不同的写入数据,而不必为小数据浪费整个缓冲区空间,同时还可以等所有段写满后统一写入,性能更好。读缓存(Read
Cache),将读取过的数据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如果主机再次需要时可直接从缓冲区提供,加快速度。读缓存同样也可以利用分段技术,存储多个互不相干的数据块,缓存多个已读数据,进一步提高缓存命中率。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硬盘参数指标,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无疑对选购是有帮助的 7、
噪音与温度(Noise
&
Temperature):这两个属于非性能指标。对于噪音,以前厂商们并不在意,但从2000年开始,出于市场的需要(比如OEM厂商希望生产更安静的电脑以增加卖点)厂商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硬盘的工作噪音,ATA-5规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动声学(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盘都支持AAM功能。硬盘的噪音主要来源于主轴马达与音圈马达,降噪也是从这两点入手(盘片的增多也会增加噪音,但这没有办法)。除了AAM外,厂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厂商介绍中已经讲到,在此就不多说了。至于热量,其实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标准,并声称硬盘的表现是他们预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没有问题。这一点倒的是不用担心,不过关键在于硬盘是机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高热会提高机箱的整体温度,也许硬盘本身没事,但可能周围的配件却经受不了,别的不说,如果是两个高热的硬盘安装得很紧密,那么它还能承受近乎于双倍的热量吗?所以硬盘的热量仍需厂商们注意。
8. 最新的硬盘接口技术叫什么
SATA 2
早在2002年,串行ATA(SATA)作为新一代的ATA技术应运而生。SATA提供了更强的可测性、易用性,更细的连接线以及更快的速度(最高3.0 GB/s)。SATA同时也提供对并行ATA驱动程序的向下兼容。整个桌面市场随着串行的风潮开始从传统的并行ATA接口转向SATA接口。
SATA II这个术语,作为具有3.0 GB/s传输率的SATA的一个别名很快地被普及开来。这个术语也同样造成了不少消费者的疑惑,其实,可以说这个术语是有点用词不当。
想要进一步了解SATA,第一步就是要知道SATA II不是具有3.0 GB/s传输率SATA的商业名称,它只是SATA工作组(Serial ATA Working Group)为了标识SATA性能指标而定的一个新术语。SATA工作组现在也改名字了,现在的新名字是SATA国际组织(Serial A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或者叫SATA-IO。
兼容3GB/s的性能指标只是之前的SATA II委员会制订的众多规范中的一条,不过由于这项指标在所有指标中特别突出,3GB/s已经成为SATA II的代名词了。因此,也造成了许多人的疑惑和误解。
在这次测试中我们将对SATA II硬盘和SATA 1.0硬盘的性能进行对比。在本次测试中我们选用了两款西部数据的产品,它们分别是WD2500JS (SATA II)和WD3000JD (SATA).
9. 电脑硬盘无法识别的原因
硬盘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之一,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盘片组成。盘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那么使用电脑时出现电脑硬盘无法识别的原因是什么?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电脑硬盘无法识别的原因
1.加电后硬盘无反应
当接通电源,启动笔记本电脑后,发现硬盘没有任何反应,在BIOS中也不能找到硬盘。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大部分是由于硬盘电机出现问题引起的。这时候,应该找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2.硬盘发出“哒哒”的声音
当笔记本电脑硬盘发出“哒哒”的声音或其他不正常的声音时,说明磁头出现了问题。这时候,应当立即关闭笔记本电脑,将笔记本电脑带到专业维修地点维修。否则,你的珍贵数据将一去不返。
3.无法访问数据和无法复制数据
当进入操作系统后,能够看到硬盘中的数据,但是,却无法访问这些数据,而且不能复制粘贴数据。出现这种情况,基本上可以确定为硬盘上有坏道,也有可能是硬盘固件有问题。可以用查坏道的软件,测试硬盘是否出现了坏道
4.硬盘运行正常,BIOS 无法检测
当启动笔记本电脑后,在BIOS中检测不到硬盘,但是,硬盘却能正常运行。这种情况基本上是由固件问题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硬盘初始化信息丢失。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数据基本上无法挽救。
5.硬盘误识别
当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发现BIOS中检测到的笔记本电脑硬盘与实际硬盘有区别。这种情况是由于硬盘磁头偏移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硬盘固件出现了问题,造成硬盘误识别。
硬盘出现故障前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出现S.M.A.R.T故障提示。这是硬盘厂家本身内置在硬盘里的自动检测功能在起作用,出现这种
提示说明您的硬盘有潜在的物理故障,很快就会出现不定期地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
2.在Windows初始化时死机。这种情况较复杂,首先应该排除其他部件出问题的可能性,比如内存质量不好、风扇停转导致系统过热,或者是病毒破坏等,最后如果确定是硬盘故障的话,再另行处理。
3.能进入Windows系统,但是运行程序出错,同时运行磁盘扫描也不能通过,经常在扫描时候缓慢停滞甚至死机。这种现象可能是硬盘的'问题,也可能是Windows天长日久的软故障,如果排除了软件方面设置问题的可能性后,就可以肯定是硬盘有物理故障了。
4.能进入Windows,运行磁盘扫描程序直接发现错误甚至是坏道,这不用我多说了,Windows的检查程序会详细地报告情况。
5.在BIOS里突然根本无法识别硬盘,或是即使能识别,也无法用操作系统找到硬盘,这是最严重的故障。
电脑硬盘的维护
1、保持电脑工作环境清洁
硬盘已带有超精过滤纸的呼吸孔与外界相通,它可以在普通无净化装置的室内环境中使用,若在灰尘严重的环境下,会被吸附到PCBA的表面、主轴电机的内部以及堵塞呼吸过滤器,因此必须防尘。还有环境潮湿、电压不稳定都可能导致硬盘损坏。
2、养成正确关机的习惯
硬盘在工作时突然关闭电源,可能会导致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还会使磁头不能正确复位而造成硬盘的划伤。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当硬盘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结束读写后方可关机。
3、正确移动硬盘,注意防震
移动硬盘时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进行。在开机时硬盘高速转动,轻轻的震动都可能盘片与读写头相互磨擦而产生磁片坏轨或读写头毁损。所以在开机的状态下,千万不要移动硬盘或机箱,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移动主机或重新启动电源,可避免电源因瞬间突波对硬盘造成伤害。在硬盘的安装、拆卸过程中应多加小心,硬盘移动、运输时严禁磕碰,最好用泡沫或海绵包装保护一下,尽量减少震动。
注意:硬盘厂商所谓的“抗撞能力”或“防震系统”等,指在硬盘在未启动状态下的防震、抗撞能力,而非开机状态。
硬盘选购技巧
选购技巧一:关注硬盘的容价比(硬盘每GB容量的性价比)
建议大家在购买硬盘时,尽量考虑2TB的产品,总价不贵,单GB的性价比最高。当然,1TB的硬盘也是值得入门级用户推荐的,虽然每GB的价格高达0.39元,但385元的总价不高,也足以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
选购技巧二:关注硬盘的单碟容量(一张盘片能装多少数据)
硬盘最新的技术为单碟1TB,此项技术已经2年有余。市售产品中,“1TB-3TB”领域已经实现单碟1TB技术,持续读写速度介于150-220MB/秒。在高端的大容量领域,从主流的5碟4TB/7200转硬盘开始升级到4碟4TB/5900转硬盘,并发展出4碟4TB/7200转混合硬盘。
之所以重视硬盘的单碟容量,是因为其值越高,所需要的盘片数量就越少,硬盘的磁头数量就会减少,发热量与稳定性就越高。在主流产品中,2TB的硬盘还是采用3碟的设计,而这些产品往往是商家的库存,急于销售。这些产品由于采用了三盘片的设计,因此在重量上比两碟装的产品明显重一些,并且在读写速度、稳定性与发热量方面比两碟装产品逊色许多。
选购技巧三:关注区分二碟装与三碟装的方法
三碟装的产品可以通过识别外观、重量等进行区别,比如希捷两碟2TB的硬盘右侧上角有一个较大的深坑(三碟则为浅坑)等,但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辨别的难度相当大,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购买生产日期接近的产品,像2013年以后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两碟装,因此用户在购买时要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