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分布式测控系统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1、开放式系统,只要满足接口协议,不同厂家的不同类型的测控子站均可自由接入。
2、变各种不同要求的模拟信号传输为统一规范的,要求较低的数字信号传输,并可用无线网络替代。
3、系统扩展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❷ redis是怎么分布式缓存数据的
Redis使用单线程的IO复用模型,自己封装了一个简单的AeEvent事件处理框架,主要实现了epoll、kqueue和select,对于单纯只有IO操作来说,单线程可以将速度优势发挥到最大,但是Redis也提供了一些简单的计算功能
比如排序、聚合等,对于这些操作,单线程模型实际会严重影响整体吞吐量,CPU计算过程中,整个IO调度都是被阻塞住的。
❸ 分布式基站的分布式基站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宏基站,分布式基站具有下列明显的优势。
第一是提高了站址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了建设维护成本。鉴于基站选址非常困难,如果用RRU,需要的空间比较小, RRU就可以拉到任何的地方,因此它是一个因地制宜、灵活部署的调配的方案。分布式基站BBU和RRU分离,室内的BBU设备只负责基带信号处理,没有射频器件特别是功放模块,因此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易于安装等特点。在目前移动通信网建站选址越来越困难的状况下,分布式基站“0”机房占用的特点相比于宏基站,可以达到节省机房空间、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加快网络建设速度的目的。同时,分布式基站采用高效率功放,减少了空调等其它配套设施的功耗,具有节能减排的特点。连接两端的接口采用光纤,损耗小,也可大幅度降低电力消耗,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这点显得尤为珍贵。根据欧洲运营商的估算,如果全网都采用这种基站,可以节省成本超过30%。
第二是提高了基站的覆盖能力、网络升级方便。传统宏基站的发射与接收都要使用馈线,馈线会给信号带来损耗,损耗的大小与馈线的型号和长度有关。而BBU和RRU之间使用光纤连接,几乎没有损耗,因此和宏基站相比分布式基站具有更高的接收灵敏度和天线端发射功率。在灵活地配置资源方面,由于分布式基站将繁琐的维护工作简化到了基带处理部分,一个基带处理单元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连接多个射频拉远处理单元,实现RRU之间的资源调度和调配,既节省了成本,也提高了组网的效率,充分利用这个基站拉远,可以统筹基站资源,针对上班、下班出现潮涌或者是潮落的现象进行灵活的资源调配,实现了一个灵活的容量和覆盖的转换。采用分布式基站也满足了未来网络的IP化的需要。因为新型的移动通信的标准,其演化速度非常快,高速的演进必然带来基站升级的问题。分布式基站的模块化设计,功能丰富,而且系统扩容升级比较方便,符合移动通信网络面向未来的需要。
第三是基站建设工程实施便利。和宏基站相比,本地拉远的分布式基站用光纤传输基带信号代替馈线传输射频信号。以三扇区站为例,从机房到天面,铺设3根光纤的工程难度远远的小于铺设6根7/8英寸的馈线。尤其是在当前,考虑到城市景观等因素,越来越多的站点需要进行隐蔽和伪装,在这方面光纤较馈线的优势就更为显着。
第四是降低了厂家研发成本。由于分布式基站内部Ir接口的标准化,将使得众多第三方模块厂家可以同基站的数字接口互联,不但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同时也可以实现多个厂家设备的互通互联,既提高了通用性和灵活性,也降低了运营商的采购和组网成本。
❹ 除了Hadoop 还有哪些分布式计算平台优势各自是什么
1:MapRece(MR),最为general和流行的一个分布式计算框架,其开源实现Hadoop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Facebook, Yahoo!等等),同时在Hadoo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项目也有很多(Hive是发展最好的),另外像Cloudera,Hortonworks,MapR这样的在Hadoo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司也有很多。
2:Pregel,和MR一样也是Google发明的,其优势是在完成一些适合于抽象为图算法的应用的计算时可以更为高效,Giraph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中的开源实现。
3:Storm,Twitter的项目,号称Hadoop的实时计算平台,对于一些需要real time performance的job可以拥有比MR更高的效率。
4:Spark,UC Berkeley AMPLab的项目,其很好地利用了JVM中的heap,对于中间计算结果可以有更好的缓存支持,因此其在performance上要比MR高出很多。Shark是其基础上类似于Hive的一个项目。
5:Dryad和Scope,都是MR(Microsoft Research)的项目,从paper上来看Dryad是一个更为general purpose的计算框架,在vertices里实现计算,通过channels实现communication,两者组成一个graph workflow;而Scope有点类似于Hive和Shark,都是将某种类似于SQL的script language编译成可以在底层分布式平台上计算的job。但是这两个项目因为不开源,所以资料不多,也没有开源项目那样的community。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比如Google的Dremel,Yale的HadoopDB(现在已经商业化叫做Hadapt)。
❺ 使用分布式综合管理系统有哪些优势
1)矩阵无缝切换
分布式综合管理系统支持HDMI、DVI、VGA、3G-SDI、CVBS等信号进行无缝交叉切换,切换速度<10ms,切换过程无黑场、无延时。
2)大屏图像拼接
分布式综合管理系统采用单时钟纯数字同步拼接技术,轻松实现图像画外画平铺模式、画中画叠加、漫游、跨屏、缩放。
3)高清画面分割
分布式综合管理系统采用FPGA架构,支持最大16路高清信号进行分割显示,支持画面叠加、漫游、跨屏、缩放。
4)4K超高清显示
分布式综合管理系统输入输出图像分辨率最高可达4K(3840*2160/30Hz),并且兼容1080P/60Hz高清分辨率,带来超高清画质体验。
5)KVM坐席管理
分布式综合管理系统在传统音视频传输的基础上增加了KVM集成处理,实现指挥系统"人机分离","一人多机"的智能化坐席管理。
6)可视化操作
分布式综合管理系统可通过网络对音视频、环境进行远程可视化管理,让使用者操作更直观,带来更加简易的操作体验。
7)多平台管理
分布式综合管理系统不受现场条件限制,可通过手机端、平板电脑、PC端、触摸一体机轻松实现可视化远程管理。
8)环境控制
分布式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对周围环境设备进行控制,如电脑开关、投影机开关、电动窗帘升降、投影幕布升降、灯光调节、音量调节等。
9)权限管理
分布式综合管理系统具有权限管理,允许经过授权的用户和系统能够正常的访问相应的数据和信息,禁止未授权的用户访问,保障信息安全性。
❻ 何谓分布式电网他有什么优势
20 世纪初以来电力行业流行的观点是,发电机组容量越大效率越高,单位kW 投资越低、发电 成本也越低,因而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电力工业发展方向是“大机组、大电厂和大电网”。但是, 在许多特殊情况下,分布式供电是集中供电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
编辑本段
分布式供电的优点
满足特殊场合的需求
分布式供电可以满足特殊场合的需求,如:不适宜铺设电网的西部等偏远地区或散布的用户; 对供电安全稳定性要求较高的特殊用户如医院、银行等;能源需求较为多样化的用户,需要电 力的同时还需要热或冷能的供应。因为它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远距离输配电设备,输电损失显着 减少,运行安全可靠,并可按需要方便、灵活地利用排气热量实现热电联产或热电冷三联产, 提高能源利用率。
安全稳定性方面
分布式供电方式可以弥补大电网在安全稳定性方面的不足:在世界上大型火电厂建设的趋势有 增无减之时,电网的急速膨胀对供电安全与稳定性带来很大威胁,而各种形式的小型分布式供 电系统,使国民经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又极为脆弱的纽带--大电网,不再孤立和笨拙。
大大地提高供电可靠性
直接安置在用户近旁的分布式发电装置与大电网配合,可大大地提高供电可靠性,在电网崩溃 和意外灾害(例如地震、暴风雪、人为破坏、战争)情况下,可维持重要用户的供电。 分布式供电方式为能源的综合梯级利用提供了可能:常规的集中供电方式能量形式相对单一, 当用户不仅仅需要电力,而且需要其它能量形式如冷能和热能的供应时,仅通过电力来满足上 述需要时难以实现能量的综合梯级利用,而分布式供电方式以其规模小、灵活性强等特点,通 过不同循环的有机整合可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能量的综合梯级利用,并且克服了冷能 和热能无法远距离传输的困难。
开辟新的方向
分布式供电方式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辟了新的方向:相对于化石能源而言,可再生能源能流密度较低、分散性强,而且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规模小、能源利用率较低,作为集中供电手段是不现实的。而分布式供电方式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发展可再生能源是21 世纪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替代化石能源 的必然要求,因此为充分利用量多面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便安全地向偏僻少能源地区供电, 现在建设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电的呼声渐渐高涨。
编辑本段
世界能源面临解决问题
还应指出,对目前世界能源产业面临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合理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产业的安全性、解决环境污染,单一的大电网集中供电解决上述问题存在困难,而分布式供电系统恰好可以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安全性与解决环境污染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因此,大电网与分散的小型分布式供电方式的合理结合,被全球能源、电力专家认为是投资省、能耗低、可靠性高的灵活能源系统,成为21 世纪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说,世界电力工业已经开始向传统电力工业的模式告别,走向依靠大型发电站和小型分布式供电广泛结合的过渡的“分散式”电力系统,从而大大改善供电效率、供电品质和减轻当今电力行业对环境影响形成的负 担、减少兴建和改善输配电线路。而且,由于近来发生的加州供电危机,国外有的观点甚至认为今 后在大力发展分布式供电的情况下,大型中心电站将走向衰落。
编辑本段
分布式供电发展趋势
1 分布式供电主要方式
分布式发电方式多种多样,根据燃料不同,可分为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根据用户需求不同, 有电力单供方式与热电联产方式(CHP),或冷热电三联产方式(CCHP);根据循环方式不同,可分为燃气轮机发电方式,蒸汽轮机发电方式或柴油机发电方式等。表1 列出了主要的分布式供电方式。 在产业革命后的200 年中,煤炭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能源,而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石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于20 世纪60 年代超过煤炭[2]。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比例上升;同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形成了当前的以化石燃料为主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并存的格局。然而,虽然可再生能源是取之无尽的洁净能源,但其能源密度低,稳定性较差,需要蓄能调节,长期稳定运行困难,且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可再生能源一次投资较大,经济性差;而化石能源的发电技术不仅更加成熟,而且效率更高。因此,作为分布式供电的发电技术,化石能源是主要方向。
2 分布式供电主要动力
- 微型燃气轮机
以化石能源为能源动力的分布式供电方式多种多样(见表1)。随着微型燃机技术的不断完善, 微型燃机发电机组已成为分布式供电的主力。 微型燃气轮机(Micro Turbines)是功率为数百kW 以下的、以天然气、甲烷、汽油、柴油等为 燃料的超小型燃气轮机。它的雏形可追溯到60 年代,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小型分布式供电系统和电 源装置的发展历史则较短。
微型燃气轮机大都采用回热循环。通常它由透平、压气机、燃烧室、回热器、发电机及电子控 制部分组成,从压气机出来的高压空气先在回热器内接受透平排气的预热,然后进入燃烧室与燃料 混合、燃烧。大多数微型燃气轮机由燃气轮机直接驱动内置式高速发电机,发电机与压气机、透平 同轴,转速在50 000~120 000 r/min 之间。一些单轴微型燃气轮机设计,发电机发出高频交流电, 转换成高压直流电后,再转换为60 Hz 480 V 的交流电[5]。
目前,开发微型透平的厂商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有瑞典和英国。表2 为部分新一代微型燃气 轮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微型燃机先进技术特征
与柴油机发电机组相比,微型燃机具有以下一系列先进技术特征[5-12]:
(1) 运动部件少,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是传统燃机的1/4;
(2) 可用多种燃料,燃料消耗率低、排放低,尤其是使用天然气;
(3) 低振动、低噪音、寿命长、运行成本低;
(4) 设计简单、备用件少、生产成本低;
(5) 通过调节转速,即使不是满负荷运转,效率也非常高;
(6) 可遥控和诊断;
(7) 可多台集成扩容。
因此,先进的微型燃气轮机是提供清洁、可靠、高质量、多用途的小型分布式供电的最佳方式, 使电站更靠近用户,无论对中心城市还是远郊农村甚至边远地区均能适用。制造商们相信,一旦达到适当的批量,微型燃气轮机有能力与中心发电厂相匹敌。对终端用户来说,与其它小型发电装置相比,微型燃气轮机是一种更好的环保型发电装置。
3 分布式供电发展方向
- 冷热电三联产系统
虽然回热等有效提高微型燃气轮机系统热转功效率的手段得到应用,微型燃机发电效率已从 17%~20%上升到当前的26%~30%[6],但以微型燃气轮机作为动力的简单的分布式供电系统的热转功 效率依然远小于大型集中供电电站。如何有效提高分布式供电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是当前分布式供 电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
正如常规的集中供电电站可以通过功热并供提高能源利用率一样,分布式供电系统在用户需要 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在生产电力的同时提供热能或同时满足供热、制冷两方面的需求。而后者则成 为一种先进的能源利用系统-冷热电三联产系统。 与简单的供电系统相比,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可以在大幅度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环 境污染,明显改善系统的热经济性。因此,三联产技术是目前分布式供电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编辑本段
我国需要分布式供电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我国能源工业能否持续支撑国 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我国能源利用水平距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日益增长的电力需 求远未得到满足,“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的大规模、集中式的电网供电依然是我国目前能源 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但是,我国需要分布式供电。这是因为:
(1)我国幅员辽阔,但物产资源相对贫乏,而且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西部等偏远、落后地区而 言,由于其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强大的集中式西北电网系统需要很长时间 和巨额的投资,这无法满足目前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分布式供电系统可以借助西部 天然气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有多种多样的优势,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投资为代价,为西 部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对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已经 出现了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于能源产品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与集中式供电相比,分布式 供电可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更加圆满的方案。
(2)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集中式供电电网的规模迅速膨胀。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安全性 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纽约市、台湾岛二次大停电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及时抑制这种 趋势的蔓延,只有合理地调整供电结构、有效地将分布式供电和集中式供电结合在一起,构 架更加安全稳定的电力系统。
(3)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分布式供电到集中式供电, 又到分布式供电方式的演变。造成这种现象不仅仅是由于生活水平的需求,而且也是集中式 供电方式自身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产业也将面临类 似的问题。因此,虽然从目前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集中式供电是我国能源系统发展的 主要方向,但从长远看,构造一个集中式供电与分布式供电相结合的合理的能源系统,增加 电网的质量和可靠性,将为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国近期应发展大机组、大电厂,同时,不失时机、因地制宜地兴建分布式供电设施。 可以预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特别是“西气东输”工程的开展,我国沿线区域和边远地 区的分布式供电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编辑本段
冷热电联产
冷热电联产系统概述
传统动力系统的技术开发以及商业化的努力主要着眼于单独的设备,例如,集中供热、直燃式 中央空调及发电设备。这些设备的共同问题在于单一目标下的能耗高,在忽视环境影响和不合理的能源价格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科学技术角度出发,这些设备都尚未达到有限能源资源的高效和综合利用。 冷热电联产(CCHP)是一种建立在能的梯级利用概念基础上,将制冷、供热(采暖和供热水) 及发电过程一体化的多联产总能系统,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化物及有害气体的排放。 与集中式发电-远程送电比较,CCHP 可以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型发电厂的发电效率一般为35%-55%,扣除厂用电和线损率,终端的利用效率只能达到30-47%。而CCHP 的能源利用率可达 到90%,没有输电损耗;另外,CCHP 在降低碳和污染空气的排放物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据有关 专家估算,如果从2000 年起每年有4%的现有建筑的供电、供暖和供冷采用CCHP,从2005 年起 25%的新建建筑及从2010 年起50%的新建建筑均采用CCHP 的话,到2020 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将减少19%。如果将现有建筑实施CCHP 的比例从4%提高到8%,到202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 减少30%[13,14]。
冷热电系统方案选择
典型冷热电三联产系统一般包括:动力系统和发电机(供电)、余热回收装置(供热)、制冷系 统(供冷)等。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冷热电联产系统方案的可选择范围很大:与热、电联产技术 有关的选择有蒸汽轮机驱动的的外燃烧式和燃气轮机驱动的内燃烧式方案;与制冷方式有关的选择 有压缩式、吸收式或其它热驱动的制冷方式。另外,供热、供冷热源还有直接和间接方式之分。
在外燃烧式的热电联产应用中,由于背压汽轮机常常受到区域供热负荷的限制不能按经济规模 设置,多数是相当小的和低效率的;而对于内燃烧式方案,由于通过技术革新已经生产出了尺寸小、 重量轻、污染排放低、燃料适应性广、具有高机械效率和高排气温度的燃气轮机,同时燃气轮机的 容量范围很宽:从几十到数百kW 的微型燃气轮机到300 MW 以上的大型燃气轮机,它们用于热电 联产时既发电又产汽,兼有高机械效率(30%~40% )和高的热效率(70%~80%)。所以在有燃气和燃 油的地方,燃气轮机正日益取代汽轮机在热电联产中的地位[16]。
压缩式制冷是消耗外功并通过旋转轴传递给压缩机进行制冷的,通过机械能的分配,可以调节 电量和冷量的比例;而吸收式制冷是耗费低温位热能来达到制冷的目的的,通过把来自热电联产的 一部分或全部热能用于驱动吸收式制冷系统,根据对热量和冷量的需求进行调节和优化。
常见的吸收式制冷系统
目前最为常见的吸收式制冷系统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和氨吸收式制冷系统。前者制冷温度 由于受制冷剂的限制,不能低于5 ℃,一般仅用于家用空调;后者的制冷温度范围非常大(+10 ℃~ .50 ℃), 不仅可用于空调,而且可用于0 ℃以下的制冷场所。同时,氨吸收式制冷系统可以利用 低品位的余热,所需热源的温度只要达到80 ℃以上就能利用,从而使能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而且氨吸收式制冷系统还具有节电、设备制造容易、对安装场所要求不高、系统运行平稳可靠,噪 声小,便于调节、设备易于维修、可以在同一系统内提供给用户不同温度的冷量、单个系统的制冷 量很大等优点。直接热源制冷和间接热源制冷的选择和分配原则直接热源制冷(燃气轮机排烟作为制冷热源)和间接热源制冷(由余热锅炉回收燃气轮机排气 余热产生蒸汽,再利用蒸汽作为制冷热源)的选择和分配原则:主要考虑过程效率、换热器的经济 性、及冷热电负荷分配的灵活性等方面考虑。直接热源制冷无需经过余热锅炉转换为蒸汽,能的品 位损失小、能量利用率高,但由于烟气为加热工质,所以换热器的设计需要考虑高温腐蚀问题;间 接热源制冷由于采用两次换热,能量利用率低,过程能的品位损失大,但由于是蒸汽为加热工质, 对换热器的材料要求较低。另外,直接热源制冷的负荷分配灵活性差。
冷热电系统模拟分析
为了揭示联产系统具有更高能源利用率的原因,本文对冷热电联产方案和简单的分布式供电系 统作了比较。所设计的三联产方案的系统流程如图1 所示。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主要承担供 应电力的任务,燃气轮机透平排烟首先进入回热器预热送往燃烧室的空气,然后进入余热回收器回 收中低温热量。余热回收器的冷侧主要有两股循环物流:物流1 为5bar 的饱和蒸汽,被送往溴化锂 吸收式制冷子系统作为制冷热源,经泵补偿压力损失后,回水为5bar 的饱和水;物流2 为90℃的 热水,被送入城市热网作为生活用热的热源,回水温度为70℃。 而电力单供系统选用TG80 有回热的微型燃气轮机,主要参数如
1 技术条件和基本假设
考虑到当前的技术水平,模拟过程中,各系统的主要热力参数为:选取英国宝曼公司的微型燃 气轮机TG80 作为主要发电设备,其主要热力参数如表3 所示;余热回收器为气-液换热设备,节点 温差不低于20 ℃,由于采用相对洁净的天然气燃料,选择酸露点温度为90 ℃;热用户主要为城 市采暖,进入热网的热水温度为90 ℃,回水温度为70 ℃;方案所采用的双效溴化锂制冷循环所 需热源为151.8 ℃饱和蒸汽,制冷温度为15 ℃,制冷性能系数COP 为1.2;方案2 采用的压缩式 制冷-热泵循环中,制冷温度为15 ℃,供热参数为70 ℃~90 ℃热水,热泵COP 为3。环境温度 25 ℃,标准天然气燃料低位发热量为34.88 MJ/m3。
2 模拟分析结果
三联产方案的能耗分析结果与分供系统能耗的比较如表4 所示。其中独立制冷系统采用电空调, 系统输入的能量为电力而非天然气的化学能,为了比较方便,我们采用如下方法将此系统所消耗的 电能折算为天然气耗量:
燃料消耗量=电力消耗量×(电力分供系统燃料消耗量/ 系统供电出力)
从表中可以看出,满足同样的电、热、冷需求,采用联产方式需消耗天然气31.8 m3/hr,而采用 分供方式则需要消耗天然气量为三个分供系统能耗的总和,为54.98 m3/hr。联产系统相对于分供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日益增长,能源动力系统愈来愈向大容量、高度集中的模 式发展。然而,分布式供电是集中供电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它因灵活的变负荷性、低的初投资、 很高的供电可靠性和很小的输电损失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
编辑本段
小结
本文通过对分布式供电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阐述,强调分布式供电是集中供电不可缺少的重要 补充;通过简单的分布式供电系统与冷热电联产系统的比较,可以看出:简单的分布式供电是不合 理的,而冷热电三联产系统(CCHP)热力过程更加符合能的梯级利用原则,通过吸收式制冷循环 和供热循环的有机结合,使系统内的中低温热能得以合理利用(联产系统相对于分供系统能耗节省 约42%)。可以预见,随着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电力垄断的逐步解体、环境保护要求提高,不仅我 国沿线区域和边远地区的分布式供电将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发展小型化的分布式供电(特别是具 有能量-资源利用合理、环保性能优良、冷热电负荷分配灵活等优势的冷热电联产)将成为中国城市 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毫无疑问,分布式供电将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新方向。
❼ 分布式存储和超融合区别及优势
分布式存储是什么
关于分布式存储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甚至名称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大多数情况下称作 Distributed Data Store 或者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其中维基网络中给 Distributed data store 的定义是:分布式存储是一种计算机网络,它通常以数据复制的方式将信息存储在多个节点中。
在网络中给出的定义是:分布式存储系统,是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台独立的设备上。分布式网络存储系统采用可扩展的系统结构,利用多台存储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利用位置服务器定位存储信息,它不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存取效率,还易于扩展。
尽管各方对分布式存储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就是分布式存储将数据分散放置在多个节点中,节点通过网络互连提供存储服务。这一点与传统集中式存储将数据集中放置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分。
超融合是什么
参考维基网络中的超融合定义:
超融合基础架构(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是一个软件定义的 IT 基础架构,它可虚拟化常见“硬件定义”系统的所有元素。HCI 包含的最小集合是:虚拟化计算(hypervisor),虚拟存储(SDS)和虚拟网络。HCI 通常运行在标准商用服务器之上。
超融合基础架构(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与 融合基础架构(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最大的区别在于,在 HCI 里面,无论是存储底层抽象还是存储网络都是在软件层面实现的(或者通过 hypervisor 层面实现),而不是基于物理硬件实现的。由于所有软件定义的元素都围绕 hypervisor 实现,因此在超融合基础架构上的所有实例可以联合共享所有受管理的资源。
分布式存储和超融合区别及优势?
分布式存储,它的最大特点是多节点部署, 数据通过网络分散放置。分布式存储的特点是扩展性强,通过多节点平衡负载,提高存储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
超融合基础架构从定义中明确提出包含软件定义存储(SDS),具备硬件解耦的能力,可运行在通用服务器之上。超融合基础架构与 Server SAN 提倡的理念类似,计算与存储融合,通过全分布式的架构,有效提升系统可靠性与可用性,并具备易于扩展的特性。
SMTX ZBS 分布式块存储架构
除此之外,超融合基础架构有更进一步的扩展,它强调以虚拟化计算(hypervisor)为核心,以软件定义的方式整合包括虚拟化计算, 软件定义存储以及虚拟网络资源。从笔者来看超融合基础架构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可促进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容灾等等 IT 服务大融合,降低IT 基础架构的复杂性,重新塑造”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❽ 分布式存储的优点有哪些
分布式存储的六大优点
分布式存储往往采用分布式的系统结构,利用多台存储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利用位置服务器定位存储信息。它不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存取效率,还易于扩展,将通用硬件引入的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优点如下:
1. 高性能
一个具有高性能的分布式存户通常能够高效地管理读缓存和写缓存,并且支持自动的分级存储。分布式存储通过将热点区域内数据映射到高速存储中,来提高系统响应速度;一旦这些区域不再是热点,那么存储系统会将它们移出高速存储。而写缓存技术则可使配合高速存储来明显改变整体存储的性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先将数据写入高速存储,再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同步落盘。
2. 支持分级存储
由于通过网络进行松耦合链接,分布式存储允许高速存储和低速存储分开部署,或者任意比例混布。在不可预测的业务环境或者敏捷应用情况下,分层存储的优势可以发挥到最佳。解决了目前缓存分层存储最大的问题是当性能池读不命中后,从冷池提取数据的粒度太大,导致延迟高,从而给造成整体的性能的抖动的问题。
3. 一致性
与传统的存储架构使用RAID模式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不同,分布式存储采用了多副本备份机制。在存储数据之前,分布式存储对数据进行了分片,分片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保存在集群节点上。为了保证多个数据副本之间的一致性,分布式存储通常采用的是一个副本写入,多个副本读取的强一致性技术,使用镜像、条带、分布式校验等方式满足租户对于可靠性不同的需求。在读取数据失败的时候,系统可以通过从其他副本读取数据,重新写入该副本进行恢复,从而保证副本的总数固定;当数据长时间处于不一致状态时,系统会自动数据重建恢复,同时租户可设定数据恢复的带宽规则,最小化对业务的影响。
4. 容灾性
在分布式存储的容灾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多时间点快照技术,使得用户生产系统能够实现一定时间间隔下的各版本数据的保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时间点快照技术支持同时提取多个时间点样本同时恢复,这对于很多逻辑错误的灾难定位十分有用,如果用户有多台服务器或虚拟机可以用作系统恢复,通过比照和分析,可以快速找到哪个时间点才是需要回复的时间点,降低了故障定位的难度,缩短了定位时间。这个功能还非
5. 扩展性
6. 存储系统标准化
❾ chcahe 如何保证分布式缓存数据一致性
VPLEX的技术核心是“分布式缓存一致性”,下图则是“分布式缓存一致性”技术的工作机制示意:正是因为这项核心技术优势,使得VPLEX方案和目前所有厂商的虚拟化方案截然不同,并能够实现异地的数据中心整合。对跨数据中心的所有负载实现跨引擎的平摊或者实时迁移,来自任何一个主机的I/O请求可以通过任何一个引擎得到响应。
缓存一致性的记录目录使用少量的元数据,记录下哪个数据块属于哪个引擎更新的,以及在何时更新过,并通过4K大小的数据块告诉在集群中的所有其他的引擎。在整个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沟通过程,远远比实际上正在更新数据块少很多。
分布式缓存一致性数据流示意图:上方是一个目录,记录下左侧的主机读取缓存A的操作,并分发给所有引擎,右侧主机需要读取该数据块时,会先通过目录查询,确定该数据块所属的引擎位置,读取请求会直接发送给引擎,并直接从数据块所在的缓存上读取。
当一个读请求进入时,VPLEX会自动检查目录,查找该数据块所属的引擎,一旦确定该数据块所属的引擎位置,读的请求会直接发送给该引擎。一旦一个写入动作完成,并且目录表被修改,这时另一个读请求从另一个引擎过来,VPLEX会检查目录,并且直接从该引擎的缓存上读取。如果该数据仍然在缓存上,则完全没必要去磁盘上读取。
如上图,来自图中左侧主机的操作,由Cache A服务,会记录一个更新状态,并分发给所有所有引擎知道。如果读取的需求来自最右侧的服务器,首先通过目录查询。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实现所有引擎一致性工作,而且这个技术不仅可以跨引擎还可以跨VPLEX集群,而VPLEX集群可以跨区域,因此缓存一致性也可以跨区域部署。
分布式缓存一致性技术使VPLEX相比传统的虚拟化方案拥有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并实现异地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整合
对传统的虚拟化架构来说,如果虚拟化的I/O集群中有一个节点坏了,那么性能就会降低一半,而且实际情况降低不止一半。因为坏了一个节点,这个节点缓存一般会被写进去。因为没有缓存,操作会直接写到硬盘里。如果图中中心这个节点坏掉,那主机所有的可用性都没有了。而VPLEX如果有一个引擎或者一个控制器坏掉了,那这个引擎的负载会均摊到其他活动引擎上。这样总体来讲用户可以维持可预知性能,性能降低也不那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