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扫描仪,扫描A4彩图时,扫描出来的图片有多大
亲,基本上有5M左右,而且打开扫描后的图片 速度有点慢,而且略卡顿。扫描速度也偏慢。
亲,可以自己扫描一下试试啊。
㈡ 怎么查看扫描仪缓存 扫描仪有缓存么
没法看,这要拆机查看电路板上有无缓存芯片,或者看说明书上的参数说明.高档点的上有缓存
㈢ pdf扫描仪扫描一张a4纸文章大约占多大内存如何转化pdf
打开一页pdf,选择
视图——导览面板——页面,把其他的pdf都选中,一起拖进上步选择页面的地方,保存。就可以合并到一起了,这只是一个办法。
㈣ 扫描时提示缓冲内存指什么
缓冲区分好多种,内存里面也能开辟一块地址空间做缓冲,堆栈也能做缓冲。
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㈤ 用一体式扫描仪扫描写满字的A4纸一张,生成图像文件大概有多大以KB计算。
不同的分辨率有不同的大小,一般的600DPI,300DPI,1200DPI,都是可以的。分辨率越高,生成的图像文件越大,图像也越逼真。还有是彩色的还是单色的?彩色的要比单色的大多了。
㈥ 超市的扫描仪是什么原理
扫描仪原理简介
扫描仪是图像信号输入设备。它对原稿进行光学扫描,然后将光学图像传送到光电转换器中变为模拟电信号,又将模拟电信号变换成为数字电信号,最后通过计算机接口送至计算机中。 扫描仪扫描图像的步骤是:首先将欲扫描的原稿正面朝下铺在扫描仪的玻璃板上,原稿可以是文字稿件或者图纸照片;然后启动扫描仪驱动程序后,安装在扫描仪内部的可移动光源开始扫描原稿。为了均匀照亮稿件,扫描仪光源为长条形,并沿y方向扫过整个原稿;照射到原稿上的光线经反射后穿过一个很窄的缝隙,形成沿x方向的光带,又经过一组反光镜,由光学透镜聚焦并进入分光镜,经过棱镜和红绿蓝三色滤色镜得到的RGB三条彩色光带分别照到各自的CCD上,CCD将RGB光带转变为模拟电子信号,此信号又被A/D变换器转变为数字电子信号。 至此,反映原稿图像的光信号转变为计算机能够接受的二进制数字电子信号,最后通过串行或者并行等接口送至计算机。扫描仪每扫一行就得到原稿x方向一行的图像信息,随着沿y方向的移动,在计算机内部逐步形成原稿的全图。 在扫描仪获取图像的过程中,有两个元件起到关键作用。一个是CCD,它将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另一个是A/D变换器,它将模拟电信号变为数字电信号。这两个元件的性能直接影响扫描仪的整体性能指标,同时也关系到我们选购和使用扫描仪时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某些参数及设置。
扫描仪原理完全剖析
扫描仪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作为光电、机械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数字化“图像”采集能力,低廉的价格以及优良的性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扫描仪的工作原理,相信这会对我们更好的使用扫描仪有一定的帮助。
一、§ 扫描仪的组成结构
虽然从外型上看,扫描仪的整体感觉十分简洁、紧凑,但其内部结构却相当复杂:不仅有复杂的电子线路控制,而且还包含精密的光学成像器件,以及设计精巧的机械传动装置。它们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扫描仪独特的工作方式。图1所示为典型的平板式扫描仪的内部与外部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扫描仪主要由上盖、原稿台、光学成像部分、光电转换部分、机械传动部分组成。
1.上盖
上盖主要是将要扫描的原稿压紧,以防止扫描灯光线泄露。目前随着三维实物扫描功能的逐渐普及,为了能够更加方便、更高质量地扫描三维实物,许多扫描仪在上盖的设计上都“绞尽脑汁”,例如Canon的“Z”型盖板式设计就相当独特。
2.原稿台
原稿台主要是用来放置扫描原稿的地方,其四周设有标尺线以方便原稿放置,并能及时确定原稿扫描尺寸。中间为透明玻璃,称为稿台玻璃。在扫描时需注意确保稿台玻璃清洁,否则会直接影响扫描图像的质量。另外,要特别注意在放置扫描原稿时不要损坏稿台玻璃,要“轻拿轻放”。稿台玻璃的损坏会影响扫描仪内部的其他器件(如成像部件),尤其是稿台玻璃的破损会使灰尘及杂质直接侵入扫描仪内部,使扫描品质下降,严重时会造成扫描仪的损坏。因此,如果有此类情况发生,应及时与维修服务中心联系,切不可自行处理。
3.光学成像部分
光学成像部分俗称扫描头(如图2所示),即图像信息读取部分,它是扫描仪的核心部件,其精度直接影响扫描图像的还原逼真程度。它包括以下主要部件:灯管、反光镜、镜头以及电荷耦合器件(CCD)。
扫描头的光源一般采用冷阴极辉光放电灯管,灯管两端没有灯丝,只有一根电极,具有发光均匀稳定、结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耗电量小、体积小等优点。
扫描头还包括几个反光镜,其作用是将原稿的信息反射到镜头上,由镜头将扫描信息传送到CCD感光器件,最后由CCD将照射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镜头是把扫描信息传送到CCD处理的最后一关,它的好坏决定着扫描仪的精度。扫描精度即是指扫描仪的光学分辨率,主要是由镜头的质量和CCD的数量决定。由于受制造工艺的限制,目前普通扫描头的最高分辨率为20000像素,应用在A4幅面的扫描仪上,可实现2400dpi的扫描精度,这样的精度能够满足多数领域的需求。
光学部分是扫描仪的“眼睛”,用来获取原稿反射的光信息。为保证图像反射的光线足够强,由一根冷阴极灯管提供所需的光源。扫描仪对灯管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首先是色纯要好,如果色纯不够,不是完全的白色,再加上色彩调校系统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扫描出来的稿件就可能偏向某种色彩。反过来说,一款扫描仪的所有扫描结果都有比较一致的偏色现象,
可能和灯管的色纯有关系。当然造成偏色的因素很多,这只是在硬件方面的原因之一。除了色纯要好,还需要强度均匀。如果强度不均匀,就会大大影响扫描的精度。第三个问题是能耗与色温,不管用什么原理,灯管肯定是扫描仪里面的主要能耗之一。要在节能上下功夫,就要涉及到灯管方面的节能。当然最有效的节能方法之一就是在不使用扫描仪的时候让灯管不工作。
灯管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其温度比较低,运行一段以后温度会开始升高,那么这前后扫描效果就有差距。很多扫描仪的说明书都说扫描仪在工作10~30分钟以后才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主要是指CCD的效果,当然灯管也会有一定影响。那么矛盾就在这里产生了,要节能的话势必要在暂时不使用扫描仪的时候关闭灯管,但是重新启用扫描仪的时候,灯管却不能马上进入最佳状态;要让灯管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势必要它持续工作,但是这又对节能和灯管寿命不利。所以,从实用的角度来说,灯管的寿命和能耗问题一直是用户比较关心的问题。扫描仪运行之前需要预热,就是处理这种问题的一种手段。
4.光电转换部分
光电转换部分是指扫描仪内部的主板,如图3所示。别看扫描仪的光电转换部分主板就这么一小块,但它却是扫描仪的心脏。它是一块安置有各种电子元件的印刷电路板。它是扫描仪的控制系统,在扫描仪扫描过程中,它主要完成CCD信号的输入处理,以及对步进电机的控制,将读取的图像以任意的分辨率进行处理或变换所需的分辨率。
光电转换部分主板以一块集成芯片为主,其作用是控制各部件协调一致地动作,如步进电机的移动等。其中有A/D变换器、BIOS芯片、I/O控制芯片和高速缓存(Cache)。BIOS芯片的主要功能是在扫描仪启动时进行自检, I/O控制芯片提供了连接界面和连接通道,高速缓存则是用来暂存图像数据的。如果把图像数据直接传输到计算机里,那么就会发生数据丢失和影像失真等现象,如果先把图像数据暂存在高速缓存里,然后再传输到计算机,就减少了上述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现在普通扫描仪的高速缓存为512KB,高档扫描仪的高速缓存可达2MB。
5.机械传动装置
机械传动部分主要包括步进电机、驱动皮带、滑动导轨和齿轮组如图4。
(1)步进电机:它是机械传动部分的核心,是驱动扫描装置的动力源。步进电机其实就是用脉冲信号精确控制移动的一种电机,扫描仪的噪音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它决定的。这里速度和精度与前面提到的节能和色温问题一样,存在着矛盾。速度越快移动单位距离所需的时间就短,精度就会降低;精度提高,其结果是消耗时间增加,就会造成速度减慢。
在扫描仪扫描图像的过程中,扫描头要依靠步进电机来拖动。传统的步进电机是依靠齿轮传动来实现运动的。当齿轮传动时,即使是两个紧密啮合的齿轮,在它们的各齿之间都会留有一些空隙,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往复运动的时候,就会给精度带来影响,轻则会使扫描的精度下降,严重时会使图像出现一些条纹。所以,微步进电机技术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采用缩小电机拖动的运动步幅,可以达到传统步进电机步幅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甚至更低,能精确控制扫描头的平稳运动,避免了往复运动中齿轮间的空隙所带来的缺陷,减少了不稳定移动所带来的锯齿波纹和色彩失真,使扫描速度加快,噪音减小,图像质量明显提高。
(2)驱动皮带:扫描过程中,步进电机通过直接驱动皮带实现驱动扫描头,对图像进行扫描。
(3)滑动导轨:扫描装置经驱动皮带的驱动,通过在滑动导轨上的滑动实现线性扫描的过程。
(4)齿轮组: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工作的中间衔接设备。
二、§ 扫描仪的工作原理
了解了扫描仪的构成之后,下面来谈谈扫描仪的工作原理。一般来讲,扫描仪扫描图像的方式大至有三种,即:以光电耦合器(CCD)为光电转换元件的扫描、以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或LIDE) 为光电转换元件的的扫描和以光电倍增管 (PMT)为光电转换元件的扫描。
1.以光电耦合器(CCD)为光电转换元件的扫描仪工作原理
多数平板式扫描仪使用光电耦合器(CCD)为光电转换元件,它在图像扫描设备中最具代表性。其形状像小型化的复印机,在上盖板的下面是放置原稿的稿台玻璃。扫描时,将扫描原稿朝下放置到稿台玻璃上,然后将上盖盖好,接收到计算机的扫描指令后,即对图像原稿进行扫描,实施对图像信息的输入。
与数字相机类似,在图像扫描仪中,也使用CCD作图像传感器。但不同的是,数字相机使用的是二维平面传感器,成像时将光图像转换成电信号,而图像扫描仪的CCD是一种线性CCD,即一维图像传感器。
扫描仪对图像画面进行扫描时,线性CCD将扫描图像分割成线状,每条线的宽度大约为10 μm。光源将光线照射到待扫描的图像原稿上,产生反射光(反射稿所产生的)或透射光(透射稿所产生的),然后经反光镜组反射到线性CCD中。CCD图像传感器根据反射光线强弱的不同转换成不同大小的电流,经A/D转换处理,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即产生一行图像数据。同时,机械传动机构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步进电机旋转带动驱动皮带,从而驱动光学系统和CCD扫描装置在传动导轨上与待扫原稿做相对平行移动,将待扫图像原稿一条线一条线的扫入,最终完成全部原稿图像的扫描。如图5所示。
通常,用线性CCD对原稿进行的“一条线”扫描被称为“主扫描”,而将线性CCD平行移动的扫描输入称为“副扫描”。
(1)线性CCD的结构
图6所示为线性CCD。CCD图像传感器是平板式扫描仪的核心,其主要作用就是将照射到其上的光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将CCD图像传感器放大,可以发现在10μm的间隔上并行排列着数千个CCD图像单元,这些图像单元规则地排成一线,当光线照射到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上时,每个CCD图像单元都接受照射其上的光线,并根据感应到的光线强弱,产生相应的电荷。然后,若干电荷以并行的顺序进行传输。
(2)光学成像系统
一般扫描仪使用的光学成像系统有两种:缩小扫描型光学成像系统和等倍扫描型光学成像系统。
缩小型光学系统成像采用2-5cm长度的线性CCD作为光学系统中的图像传感器,由于CCD的尺寸远不及扫描原稿的宽度,因此,这种成像系统中,在CCD的前面有一个镜头,像数字相机一样,用于在扫描时将原稿图像通过镜头缩小后投射到线性CCD上。
等倍扫描型光学成像系统则采用与扫描原稿宽度相等的线性CCD作为图像传感器。这种光学成像系统中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镜头——特殊镜头组系列,它由上下排列整齐的两排棒状镜头组成。这种棒状镜头的直径为1mm,长约6mm,每一列都有100个以上这样的镜头阵列构成,这种成像系统在手持式扫描仪中较为常见。
(3) 色分离技术
目前,彩色扫描仪已成为市场的主流,它能够很真实地还原原稿图像的品质。通过彩色扫描仪扫描得到的数字图像,可以看到不论是形状还是色彩,扫描得到的图像都很好地保持了原稿的品质。
真实色彩的还原主要应归功于扫描仪独特的色分离技术。由于CCD只是将所感应的光的强弱转换成相应大小的电流,它不可能对所扫描图像的颜色进行识别。因此,扫描仪需要将这些颜色进行分离。我们都知道,红、绿、蓝是光的三基色,即用这3种颜色叠加可以组合出其他任意颜色。就是根据这个特点,扫描仪在扫描图像时,先生成分别对应于红(R)、绿(G)、蓝(B)的三基色的3幅图像,也就是说每幅图像中只包含相应的单色信息,红基色图像中只包含红色的信息、绿基色图像中只包含绿色信息,蓝基色图像中自然只包含蓝色信息。最后,将这3幅图像合成即得到了彩色的图像。其原理如图7所示。
目前,应用于扫描仪的色分离技术常见的有4种:滤光片色分离技术、光源交替色分离技术、三CCD色分离技术和单CCD色分离扫描技术。
1)滤光片色分离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在线性CCD图像传感器的前面加装一滤光片,滤光片从上向下分为3等份,第1部分为红色滤光片,第2部分为绿色滤光片,第3部分为蓝色滤光片,扫描时通过滤光片的移动使得CCD传感器分别记录相应基色下的图像信息,从而得到三基色的3幅图像信息。
2)光源交替色分离技术
与滤光片色分离技术的原理类似,这种技术是在镜头与扫描原稿之间加设3根发光灯管,其颜色分别为红(R)、绿(G)和蓝(B),扫描图像时,3根不同颜色的灯管交替发光,从而使CCD得到3幅三基色图像信息。
3)三CCD色分离技术
与前两种色分离技术不同,三CCD色分离技术中使用了3个CCD完成扫描成像:光线通过镜头,经过一个特殊设计的分光棱镜将相应颜色的光线反射到相应的CCD图像传感器中,每一个CCD产生一种颜色的图像数据,经过一次扫描即可得到彩色的图像。因此,可以看出这种分色技术成像速度最快,但其造价最高。
4)单CCD色分离技术
单CCD色分离技术仍然是采用单个线性CCD,不过,在CCD的感光面上加入了滤色镜,在感光的同时直接进行分色。
(4)VAROS技术
普通的CCD扫描仪在扫描时,须在被扫描物体表面形成一条细长的白色光带,光线通过一系列镜面和一组透镜,最后由CCD元件接收光学信号。但是,在这种条件下,光学分辨率被CCD像素数量所限制。在VAROS技术中,CCD元件与透镜之间放置一片平板玻璃,首先,扫描仪进行正常的扫描工作。这一步得到的图像与其他扫描仪基本相同。然后,平板玻璃倾斜,使扫描图像移动1/2个像素,扫描过程重复一次。这样可以使扫描仪读取被移动后的像素的数据。最后,运用软件合成第一次与第二次的扫描数据,得到两倍数量的图像信息。换言之,运用VAROS技术,我们可以将普通600dpi的扫描仪变成1200dpi高分辨率的扫描仪。
2.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或LIDE)
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或LIDE)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名词,其实这种技术与CCD技术几乎是同时诞生的。绝大多数手持式扫描仪采用CIS技术。CIS感光器件一般使用制造光敏电阻的硫化镉作感光材料,硫化镉光敏电阻本身漏电大,各感光单元之间干扰大,严重影响清晰度,这是该类产品扫描精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它不能使用冷阴极灯管而只能使用LED发光二极管阵列作为光源,这种光源无论在光色还是在光线的均匀度上都比较差,导致扫描仪的色彩还原能力较低。LED阵列由数百个发光二极管组成,一旦有一个损坏就意味着整个阵列报废,因此这种类型产品的寿命比较短。无法使用镜头成像,只能依靠贴近目标来识别,没有景深,不能扫描实物,只适用于扫描文稿。CIS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扫描结果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对工作环境的温度有一定的要求。
LIDE(LED In Direct Exposure)二极管直接曝光技术是佳能公司独创的技术,是一种基于CIS技术的革新技术,它使用三色二极管作为光源。与使用冷阴极灯源的扫描仪相比,二极管具有体积小巧且持久长效等特点,不过它所产生的光线比较弱,很难保证扫描影像所需的亮度。针对这一原因,LIDE技术对二极管装置及引导光线的光导材料进行了改造,使二极管光源可以产生均匀并且亮度足够的光线用于扫描。
LIDE型扫描仪由3部分组成,即光导、柱状透镜和线性光学传感器。光导的主要作用是增强红、绿、兰三个色彩通道的光照强度,柱状透镜则可以确保反射光更好地向传感器聚焦(这是提高扫描精度的关键措施),线性传感器则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边缘变形问题。由于省略了一系列反射镜,LIDE型扫描仪就能避免因此带来的各种像差和色差,可以较好地重现原稿的细节和色彩。
LIDE通过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从近距离接触以1:1的比例对原稿进行扫描,不需要复杂的光学系统,这就使扫描仪的尺寸可以做的较小,同时也使扫描仪变得非常轻巧。此外,由于二极管光源及扫描头移动所需要的功耗极小,这类产品能够通过PC机的USB端口提供所需的电力。
3.CCD与CIS的区别
通常人们提起扫描仪,会比较注重它的扫描分辨率,而对它所采用的感光元件未必会在意。究竟是选择CCD型扫描仪,还是选择CIS型扫描仪,不少用户都会感到迷惑,哪种扫描仪更适合呢?
简单说这两种扫描仪的区别就在于感光器件上,CCD型扫描仪使用的是电子耦合器件,而CIS型扫描仪使用的是接触式影像感光器件。这两种感光器件的工作原理大相径庭: CCD元件本身是整个扫描仪成像的核心,但光源发出的光必须经过镜片的反射和透镜的聚焦,这些光学器件的加入使整个扫描仪成本提高;而 CIS扫描仪是利用微小光源发出的光经扫描原稿反射后由感光器件直接接收而成像,CIS感光元件本身足以完成成像任务,不需要镜片和透镜的参与,因此产品的组装非常容易,成本较低。由于CIS扫描仪依靠直接接收反射光成像,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在扫描景深等方面表现较差。除了感光部分的差别外,两种扫描仪其它部分的工作原理基本一致,都是将光信号转变成数字信息。
对比两种扫描仪产品,CCD型扫描仪占有明显的优势,但CIS型扫描仪也并非一无是处。
CCD型扫描仪的缺点是:需要一整套光学系统,包括照明冷光源和多个反光镜和光学镜头,通过复杂的光路在CCD传感器件表面成像。它的组成部件较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扫描后对图像数据的处理也相对复杂。一般使用冷阴极管做光源,需要预热1分钟左右才能稳定发光。CCD扫描仪需要通过一系列透镜、反射镜成像,所以会产生色彩偏差和光学像差,一般需要通过扫描软件进行色彩校正。
CIS型扫描仪的优点是:具有模块化设计,扫描光源、传感器、放大器集成为一体,结构、原理和光路都极为简单。由传感器直接从稿件表面获取图像,理论上不会产生色偏和像差,能获得最接近原稿的图像效果。能够降低设计制造成本,而且产品的体积可以设计得更薄、更小,CIS型扫描仪没有明显的等待时间。
CIS型扫描仪的缺点是:不能使用镜头,只能压近原稿扫描,扫描精度较低。另外,它的光源只能用LED发光二极管,这种光源无论在光色以及均匀度上都比较差,色域较CCD窄,获得的色彩不如CCD的丰富,而且光源的寿命比较短。
此外,传统的CCD扫描仪因为采用光学镜头成像于CCD表面,所以它具有一定的景深,对隆起的书脊,甚至实物都可以得到清晰的扫描效果。CIS扫描头利用传感器从扫描物体表面得到图像,景深较短,扫描的层次有些不足,对扫描摆放不平的文稿和图片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待扫描物体必须平整地放在扫描仪上。CCD的景深至少是CIS的10倍,这意味着CCD扫描仪在一定范围内对3D物体的扫描是清楚而生动的,而CIS扫描仪扫描略微凹凸不平的物体时,输出的图像常会出现模糊和散焦的情况。
高质量的CCD感光元件能保证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使用10000小时,而目前的CIS扫描仪的发光元件在使用500小时后,其亮度平均降低30%,也就是说CIS扫描仪的发光元件寿命较短。虽然CIS发光元件寿命较短,但CIS扫描头价格便宜,更换很方便。
4. 光电倍增管(Photo Multiplier Tube) 工作原理
与采用线性CCD为图像传感器的平板式扫描仪不同,光电倍增管(PMT)为滚筒式扫描仪采用的光电转换元件。
在各种感光器件中,光电倍增管是性能最好的一种,无论在灵敏度、噪声系数还是动态范围上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感光器件,而且它的输出信号在相当大范围内保持着高度的线性输出,使输出信号几乎不用做任何修正就可以获得准确的色彩还原。
光电倍增管实际是一种电子管,其感光材料主要是由金属铯的氧化物及其他一些活性金属(一般是镧系金属)的氧化物共同构成。这些感光材料在光线的照射下能够发射电子,经栅极加速后冲击阳电极,最后形成电流,再经过扫描仪的控制芯片进行转换,就生成了物体的图像。在所有的扫描技术中,光电倍增管是性能最为优秀的一种,其灵敏度、噪声系数、动态密度范围等关键性指标远远超过了CCD及CIS等感光器件。同样,这种感光材料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可以在任何环境中工作。但是这种扫描仪的成本极高,一般只用在最专业的滚筒式扫描仪上。
采用光电倍增管的滚筒式扫描仪较采用CCD的平板式扫描仪复杂许多,图8、图9所示为其结构图,它的主要组成部件有旋转电机、透明滚筒、机械传动机构、控制电路和成像装置等。
滚筒式扫描仪扫描图像时,将要扫描的原稿贴附在透明滚筒上,滚筒在步进电机的驱动下,高速旋转形成高速旋转柱面,同时,高强度的点光源光线从透明滚筒内部照射出来,投射到原稿上逐点对原稿进行扫描,并将透射和反射光线经由透镜、反射镜、半透明反射镜、红绿蓝滤色片所构成的光路将光线引导到光电倍增管进行放大,然后进行模/数转换进而获得每个扫描像素点的红(R)、绿(G)、蓝(B)三基色的分色颜色值。这时,光信息被转换为数字信息传送,并存储在计算机上,完成扫描任务。它的扫描特点是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输入光信号,信号采集精度很高,且扫描图像的信息还原性很好。
三、§扫描仪的工作过程
扫描仪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从它的工作过程就能够基本反映出来。其扫描的一般工作过程是:
1)开始扫描时,机内光源发出均匀光线照亮玻璃面板上的原稿,产生表示图像特征的反射光(反射稿)或透射光(透射稿)。反射光经过玻璃板和一组镜头,分成红绿蓝3种颜色汇聚在CCD感光元件上,被CCD接受。其中空白的地方比有色彩的地方能反射更多的光。
2)步进电机驱动扫描头在原稿下面移动,读取原稿信息。扫描仪的光源为长条形,照射到原稿上的光线经反射后穿过一个很窄的缝隙,形成沿x方向的光带,经过一组反光镜,由光学透镜聚焦并进入分光镜。经过棱镜和红绿蓝三色滤色镜得到的RGB三条彩色光带分别照到各自的CCD上,CCD将RGB光带转变为模拟电子信号,此信号又被A/D转换器转变为数字电子信号。
3)反映原稿图像的光信号转变为计算机能够接受的二进制数字电子信号,最后通过 USB等接口送至计算机。扫描仪每扫描一行就得到原稿x方向一行的图像信息,随着沿y方向的移动,直至原稿全部被扫描。经由扫描仪得到的图像数据被暂存在缓冲器中,然后按照先后顺序把图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并存储起来。当扫描头完成对原稿的相对运动,将图稿全部扫描一遍,一幅完整的图像就输入到计算机中去了。
4)数字信息被送入计算机的相关处理程序,在此数据以图像应用程序能使用的格式存在。最后通过软件处理再现到计算机屏幕上。
所以说,扫描仪的简单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光电元件将检测到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将电信号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转化为数字信号传输到计算机中。无论何种类型的扫描仪,它们的工作过程都是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所以,光电转换是它们的核心工作原理。扫描仪的性能取决于它把任意变化的模拟电平转换成数值的能力。
㈦ 一张A4纸用扫描仪扫出来是多大容量
看你选择多大的分辨率,一般300X300,彩色的话1.5~2M,黑白几百K,与内容和选择色彩深度也有关系
㈧ 扫描图片时显示磁盘空间不足时,怎样给扫描仪留足够的磁盘空间
先看看这个扫描图片的缓存在那个分区?那就清理这个磁盘的空间。如果从来没有碎片整理过,可做一下,有时候也能手到病除。先分析一下,如果都是红色的碎片,那基本上就是这个原因了。
①右键点击C盘图标→常规→【磁盘清理】→清理所有的垃圾(如有提示,修复系统文件)
②C盘属性→工具→查错(务必勾选纠错、坏道两选项)→【开始检查】→同意重启扫描。
③C盘属性→工具→碎片整理→【开始整理】→选中C盘→【碎片整理】(勿开启其他程序)
参考资料:【★维护电脑→硬盘碎片整理→事半功倍】(已经将相关资料打入Hi之中)
㈨ 怎么样查看打印机、扫描仪内存多大
,,查看打印机、扫描仪的说明手册,上面的产品技术规格参数中,会有这项指标的。也可用打印机扫描仪的品牌型号,网上查询其规格参数网页。
㈩ 2、 CPU是什么
CPU是什么?
中央处理器CPU
CPU是电脑系统的心脏,电脑特别是微型电脑的快速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CPU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过程。
一、CPU的概念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又叫中央处理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运算和逻辑运算,内部结构大概可以分为控制单元、算术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等几个部分。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可以分为: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二、CPU主要的性能指标
主频:即CPU内部核心工作的时钟频率,单位一般是兆赫兹(MHz)。这是我们平时无论是使用还是购买计算机都最关心的一个参数,我们通常所说的133、166、450等就是指它。对于同种类的CPU,主频越高,CPU的速度就越快,整机的性能就越高。
外频和倍频数:外频即CPU的外部时钟频率。外频是由电脑主板提供的,CPU的主频与外频的关系是:CPU主频=外频×倍频数。
内部缓存:采用速度极快的SRAM制作,用于暂时存储CPU运算时的最近的部分指令和数据,存取速度与CPU主频相同,内部缓存的容量一般以KB为单位。当它全速工作时,其容量越大,使用频率最高的数据和结果就越容易尽快进入CPU进行运算,CPU工作时与存取速度较慢的外部缓存和内存间交换数据的次数越少,相对电脑的运算速度可以提高。
地址总线宽度: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以访问的物理地址空间,简单地说就是CPU到底能够使用多大容量的内存。
多媒体扩展指令集(MMX)技术:MMX是Intel公司为增强Pentium CPU 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采取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为CPU增加了全新的57条MMX指令,这些加了MMX指令的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即使不使用MMX指令的程序,也能获得15%左右的性能提升。
微处理器在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在以前却是难以想象的。六十年代计算机大得可充满整个房间,只有很少的人能使用它们。六十年代中期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路的小型化得以在一块单一的硅片上实现,为微处理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可预见的未来,CPU的处理能力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小型化、集成化永远是发展趋势,同时会形成不同层次的产品,也包括专用处理器。
I/O是什么:
CPU与外部设备、存储器的连接和数据交换都需要通过接口设备来实现,前者被称为I/O接口,而后者则被称为存储器接口。存储器通常在CPU的同步控制下工作,接口电路比较简单;而I/O设备品种繁多,其相应的接口电路也各不相同,因此,习惯上说到接口只是指I/O接口。
一、I/0接口的概念
1、接口的分类
I/O接口的功能是负责实现CPU通过系统总线把I/O电路和 外围设备联系在一起,按照电路和设备的复杂程度,I/O接口的硬件主要分为两大类:
(1)I/O接口芯片
这些芯片大都是集成电路,通过CPU输入不同的命令和参数,并控制相关的I/O电路和简单的外设作相应的操作,常见的接口芯片如定时/计数器、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并行接口等。
(2)I/O接口控制卡
有若干个集成电路按一定的逻辑组成为一个部件,或者直接与CPU同在主板上,或是一个插件插在系统总线插槽上。
按照接口的连接对象来分,又可以将他们分为串行接口、并行接口、键盘接口和磁盘接口等。
2、接口的功能
由于计算机的外围设备品种繁多,几乎都采用了机电传动设备,因此,CPU在与I/O设备进行数据交换时存在以下问题:
速度不匹配:I/O设备的工作速度要比CPU慢许多,而且由于种类的不 同,他们之间的速度差异也很大,例如硬盘的传输速度就要比打印机快出很多。
时序不匹配:各个I/O设备都有自己的定时控制电路,以自己的速度传 输数据,无法与CPU的时序取得统一。
信息格式不匹配:不同的I/O设备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格式不同,例如可以分为串行和并行两种;也可以分为二进制格式、ACSII编码和BCD编码等。
信息类型不匹配:不同I/O设备采用的信号类型不同,有些是数字信号,而 有些是模拟信号,因此所采用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基于以上原因,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换必须通过接口来完成,通常接口有以下一些功能:
(1)设置数据的寄存、缓冲逻辑,以适应CPU与外设之间的速度差异,接口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芯片组成,如果芯片足够大还可以实现批量数据的传输;
(2)能够进行信息格式的转换,例如串行和并行的转换;
(3)能够协调CPU和外设两者在信息的类型和电平的差异,如电平转换驱动器、数/模或模/数转换器等;
(4)协调时序差异;
(5)地址译码和设备选择功能;
(6)设置中断和DMA控制逻辑,以保证在中断和DMA允许的情况下产生中断和DMA请求信号,并在接受到中断和DMA应答之后完成中断处理和DMA传输。
3、接口的控制方式
CPU通过接口对外设进行控制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程序查询方式
这种方式下,CPU通过I/O指令询问指定外设当前的状态,如果外设准备就绪,则进行数据的输入或输出,否则CPU等待,循环查询。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只需要少量的硬件电路即可,缺点是由于CPU的速度远远高于外设,因此通常处于等待状态,工作效率很低
(2)中断处理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CPU不再被动等待,而是可以执行其他程序,一旦外设为数据交换准备就绪,可以向CPU提出服务请求,CPU如果响应该请求,便暂时停止当前程序的执行,转去执行与该请求对应的服务程序,完成后,再继续执行原来被中断的程序。
中断处理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为CPU省去了查询外设状态和等待外设就绪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还满足了外设的实时要求。但需要为每个I/O设备分配一个中断请求号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此外还需要一个中断控制器(I/O接口芯片)管理I/O设备提出的中断请求,例如设置中断屏蔽、中断请求优先级等。
此外,中断处理方式的缺点是每传送一个字符都要进行中断,启动中断控制器,还要保留和恢复现场以便能继续原程序的执行,花费的工作量很大,这样如果需要大量数据交换,系统的性能会很低。
(3)DMA(直接存储器存取)传送方式
DMA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是用软件而是采用一个专门的控制器来控制内存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流,无须CPU介入,大大提高CPU的工作效率。
在进行DMA数据传送之前,DMA控制器会向CPU申请总线控制 权,CPU如果允许,则将控制权交出,因此,在数据交换时,总线控制权由DMA控制器掌握,在传输结束后,DMA控制器将总线控制权交还给CPU。
ROM是什么?RAM是什么?
1,PPC中的ROM:通常的机器厂家都会说明ROM和RAM的大小,例如64M ROM和64M
RAM。PPC中不存在象PC里的系统重装问题,PPC的操作系统(如WinCE,PPC 2002,
2003, 2003se etc.)是固化在它的ROM里面的(也就是Flash ROM ,下同,因为方便升级
改版,例如英文机可以刷成中文机就是改写了Flash ROM里的系统)。PPC用户不必象PC用户
格式化硬盘来重装系统,你只要硬启动你的机器就可以直接达到和PC上格式化硬盘+重装系统的效果,得到PPC出厂时的系统。可见,操作系统放在ROM里掉电可以保存,安全可靠,随时可以恢复。PPC的ROM就是用来存放这类数据的。例如HP iPAQ系列的机器会在ROM里面预留出一定空间(如20M)给用户使用或备份,放在iPAQ file store里面。这样如果需要重装时可以把需要保留的数据或程序放到iPAQ里。
注: PPC上ROM的大小,请到setting中的系统信息里查询(例如iPAQ的HP Asset Viewer),否则请向厂家查询。
2,PPC中的RAM:由于RAM的速度快,所以需要运行的程序包括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都会放在RAM里面以便随时执行操作。例如,如果你新装一个软件到你的PPC里,这个软件是会被放到PPC的RAM里面以备随时调用。顺带说一下,PPC的注册表数据和运行程序需要的系统文件也是放在RAM里面,他们是被用来设置应用程序运行时的参数的。进入PPC->setting->memory你可以看到你的RAM已经被划分位两部分来管理了, 一部分是storage, 另一部分是program。Storage就是指用来存放你安装软件的那部分内存。Program部分自然就是用来加载操作系统和运行软件时使用的内存了。RAM空间越大,特别是the space for program,机器的速度就会相应地越快。
ROM一种断电都不会丢失存储在里面的数据的存储器,PPC系统的存放地,也叫FLASH ROM、EEPROM等等;常说的“刷机”就是把系统“刷”到“Rom”存储器里
RAM:
相等于PC的RAM(内存);断电后RAM里的数据会消失
Extended ROM:
是“ROM”存储器的一部份;如:刷了WM 2003/SE系统的696,其ROM为64M,在这64M的存储空间里默认有15M左右是分配给Extended ROM,Extended ROM里存储的程序文件会在硬启动后的第一次自动运行,安装各种程序。正常情况下,此存储空间用户通过资源管理器是不可见的、锁定的,但是可以用某些软件对其进行解锁、通过资源管理器可以看到。
STORAGE:
在不同系统(如:WM 2003、WM 5.0)里有不同的定义;
在WM 2003/SE里,STORAGE也是“ROM”存储器的一部份,大约是15M左右的空间大小;不过这个存储器在默认情况下是可见、可读写,用户保存在其中的文件在断电后不会丢失。
在WM 5.0里,如果有STORAGE,都是RAMDISK来的,何谓RAMDISK?就是RAM(内存)虚拟出来的存储器,有64M、32M等等的 版本 。
在WM 2003/SE出现的STORAGE在WM 5.0已经并进系统了,就是说在WM 5.0里,除非文件是放在RAMDISK的STORAGE里,否则都有断电不丢失的特点。
ROM就是:
系统占ROM的空间(32M) + Extended ROM(15M) + STORAGE(15M)[注:这里的STORAGE是对于WM 2003/SE而言] = 62 M
ROM 不是64M的吗?为什么只有62 M ?因为公布出来的64M ROM空间是以1000进制算的,但是机器是以1024进制的:64000/1024 = 62.5M,约62M左右,如果在字节位都以1000进制算的话,实际的ROM空间就只有61M左右了,有兴趣的可以算一算。
686这一代的机器的ROM都放了系统文件了,所以是没有STORAGE的存在。
696或后期的机器,而且是WM 2003/SE系统的,默认都在ROM里分配一部份存储空间到STORAGE里。
WM 5.0,暂时我们696系统上的WM 5.0都是测试版,按现在WM5.0的情况,估计把STORAGE并进系统已经是事实了,个人觉得这样的管理方法更方便。
注:1、WM 2003/SE是指Windows Mobile 2003和Windows Mobile 2003 SE
2、WM5.0是指Windows Mobile 2005、Windows Mobile 5.0
扫描速度指什么?
扫描速度是扫描仪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所谓的扫描速度是指扫描仪从预览开始到图像扫描完成后,光头移动的时间。但这段时间并不足以准确地衡量扫描的速度,有的时候,把扫描图像送到word文档中所花费的时间,往往比单纯的扫描过程还要长。而作业任务从打开扫描仪完成预热,到把从原稿放置在扫描平台上开始,到最终完成图像处理的整个过程都计算在内,更全面地体现了扫描仪的速度性能。
扫描速度可分为预扫速度和扫描速度。对于这两个速度,我们应该倾向于注重预扫速度而不是实际的扫描速度。这是因为,扫描仪受接口(目前绝大多数扫描仪为USB接口)带宽的影响,通常速度差别并不是很大。而扫描仪在开始扫描稿件时必须通过预扫的步骤确定稿件在扫描平台上的位置,因此预扫速度反而是很影响实际扫描效率的。因此在选择扫描仪时,应尽量选择预扫速度快的产品。
扫描速度的表示方式
扫描速度的表示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用扫描标准A4幅面所用的时间来表示,另一种使用扫描仪完成一行扫描的时间来表示。
扫描的过程
扫描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当透镜把光线投射在CCD元件上后,CCD就输出模拟信号,然后经过A/D转换形成RGB三路独立的数字信号,并把这三种信号转换成Twain接口标准。要注意的是,最后转换时需要一个很长计算过程,该过程是制约扫描速度的瓶颈,对该步骤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扫描速度。
制约扫描速度的因素
在商务办公中,速度是取得高效率的保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谁能在速度上获得突破,谁就能在扫描仪市场赢得亲赖。
扫描仪扫描的速度与系统配置、扫描分辨率设置、扫描尺寸、放大倍率等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扫描黑白、灰度图像,扫描速度为2~100ms/线;扫描彩色图像,扫描速度为5~200ms/线。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希望扫描仪速度快,但是扫描仪的工作方式是通过扫描仪的光源,利用一种色彩分离方法和CCD(电荷耦合器件)或PMT(光电倍增管)来采集被扫描对象的光信息,并将该光信息传输到一个计算机图像文件中去。扫描仪速度快当然好,但不能影响图像质量。因此,不是扫描仪的扫描速度越快越好,扫描速度非常高的扫描仪,在扫描过程中,可能会丢失一些图像信息。有些扫描仪在低分辨率时扫描速度快,但在高分辨率时扫描速度不一定快。因此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扫描仪的速度。
指令是什么?
一般计算机的功能把指令划分以下几种类型.
(1)算术运算指令
计算机指令系统一般都设有二进制数加\减\比较和求补等最基本的指令,此外还设置了乘\除法运算指令\浮点运算指令以有十进制动算指令等.
(2)逻辑运算指令
一般计算机都具有与\或\非(求反)\异或(按位加)和测试等逻辑运算指令.
(3)数据传送指令.
这是一种常用的指令,用以实现寄存器与寄存器,寄存器与存储单元以及存储器单元与存储器单元之间的数据传送,对于存储器来说,数据传送包括对数据的读(相当于取数指令)和写(相当于存数指令)操作.
(4)移位操作指令
移位操作指令分为算术移位\逻辑移位和循环移位三种,可以实现对操作数左移或右移一位或若干位.
(5)堆栈及堆栈操作指令.
堆栈是由若干个连续存储单元组成的先进后出(FILO)存储区,第一个送入堆栈中的数据存放在栈底,最后送入堆栈中的数据存放在栈顶.栈底是固定不变的,而栈顶却是随着数据的入栈和出栈在不断变化.
(6)字符串处理指令.
字符串处理指令就是一种非数值处理指令,一般包括字符串传送,字符串转换(把一种编码的字符串转换成另一种编码的字符串),字符串比较,字符串查找(查找字符串中某一子串),字符串匹配,字符串的抽取(提取某一子串)和替换(把某一字符串用另一字符串替换)等.
(7)输入输出(I/O)指令.
计算机本身公是数据处理和管理机构,不能产生原始数把,也不能长期保存数据.所处理的一切原始数据均来自输入设备,所得的处理结果必须通过外总设备输出.
(8)其它指令.
特权指令----具有特殊权限的指令,在多服务用户\多任务的计算机系统中,特权指令是不可少的.
陷阱与陷阱指令---陷阱实际上是一种意外事故中断,中断的目的不是为请求CPU的正常处理,面是为了通知CPU所出现的故障,并根据故障情况,转入相就的故障处理程序.
转移指令---用来控制程序的执行方向,实现程序的分支.
子程序调用指令---在骗写程序过程中,常常需要编写一些经常使用的\能够独立完成的某一特定功能的程序段,在需要时能随时调用,而不必重复编写,以便节省存储空间和简化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