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硬盘c1 很少说明
C1值一般来说都不大C1是磁头伸出周期计数,简单来说,c1技术有点像老式的点唱机,当盘片转速降低无法再产生空气薄膜的时候,就将磁臂以及磁头旋转一下,停靠到磁盘旁边的一个小斜坡上。这样就完全避免了磁头与盘片的直接接触。
总体来说,c1技术是有利的,比如可以提高硬盘的可靠性:硬盘遭到撞击的时候磁头不会划伤盘面;可以提高硬盘的面密度。
⑵ 硬盘C0值等于C1值
西数的笔记本硬盘似乎都有这么个节能设置,磁头4秒归位,c1值增加很正常。
其实c1值只是评价硬盘使用情况的因素之一,并非决定因素。
看得不爽可以在dos下运行wdidle修改为300,即5分钟归位。命令:程序名/s300
⑶ 笔记本硬盘C1值怎么才算是正常的标准
如今的计算机已经接近全面普及的程度了,它给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过,计算机的“死机”对于普通的计算机用户来说,却成为了一个解不开、挣不脱的烦恼。每当在计算机开机时、或启动操作系统时、或使用一些应用程序时、或正准备退出操作系统时,“死机”这一头“猛兽”随时都有可能迎面扑来。那么,怎么做才能避免计算机“死机”的烦恼呢?下面,笔者就根据导致“死机”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分为几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下面的文章能给遇到此类问题的朋友一些帮助。 导致计算机“死机”的原因编辑本段1.BIOS设置不当所造成的“死机” 每种硬件有自己默认或特定的工作环境,不能随便超越它的工作权限进行设置,否则就会因为硬件达不到这个要求而死机。例如:一款内存条只能支持到DDR 266,而在BIOS设置中却将其设为DDR 333的规格,这样做就会因为硬件达不到要求而死机,如果就算是能在短时间内正常的工作,电子元件也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老化,产生的质量问题也会导致计算机频繁的“死机”。 2.硬件或软件的冲突所造成的“死机” 计算机硬件冲突的“死机”主要是由中断设置的冲突而造成的,当发生硬件冲突的时候,虽然各个硬件勉强可以在系统中共存,但是不能同时的进行工作,比如能够上网的时候就不能听音乐等等。时间一长,中断的冲突就会频频的出现,最后将导致系统不堪重负,造成“死机”。 同样,软件也存在这种情况。由于不同的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越来越多,且这些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彼此之间的完全熟悉和配合,因此,当一起运行这些软件的时候,很容易就发生大家都同时调用同一个DLL或同一段物理地址,从而发生冲突。此时的计算机系统由于不知道该优先处理哪个请求,造成了系统紊乱而致使计算机“死机”。 3.硬件的品质和故障所造成的“死机” 由于目前一些小品牌的计算机硬件产品往往没经过合格的检验程序就投放市场,其中,有很多质量不过关的硬件产品在品质完好计算机硬件的笼罩下是非常隐蔽的,普通人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就这些硬件产品来说,造成计算机经常“死机”的原因和它们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另外,还有些硬件的故障是由于使用的年限太久而产生的。一般来说,内存条、CPU和硬盘等部件的寿命在超过三年后就很难保证了,从而也会产生很多隐蔽的“死机”问题。 4.计算机系统资源耗尽所造成的“死机” 当计算机系统执行了错误的程序或代码时,会使系统的内部形成“死”循环的现象,原本就非常有限的系统资源会被投入到无穷无尽的重复运算当中,当运算到最后会因为计算机过大的使资源耗尽而造成“死机”。还有一点就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运行了大量的程序,使得系统内存资源不足而造成“死机”。 5.系统文件遭到破坏所造成的“死机” 系统文件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系统启动或运行时起着关键性支持的文件,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计算机系统将无法正常的运行,当然“死机”也就在所难免了。造成系统文件被破坏的原因有很多,病毒和黑客程序的入侵是最主要的原因。另外,初级用户由于错误操作,删除了系统文件也会造成这种后果。 6.计算机内部散热不良所造成的“死机” 由于计算机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的主要成分是硅(这是一种工作状态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元素)。在计算机工作时电子元器件的温度就会随之而增高,其表面会发生电子迁移现象,从而改变当前工作状态,造成计算机在工作中突然“死机”。 7.初级用户的错误操作所造成的“死机” 对初级用户而言,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一些错误的操作也会造成系统的“死机”。比如热插拔硬件、在运行过程中震动计算机、随意删除文件或安装了超过基本硬件设置标准的软件等都可以造成“死机”。 8.CPU超频所造成的“死机”超频提高了CPU的工作频率,同时,也可能使其性能变得不稳定。究其原因,CPU在内存中存取数据的速度本来就快于内存与硬盘交换数据的速度,超频使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加剧了在内存或虚拟内存中找不到所需数据的情况,这样就会出现“异常错误”。解决办法当然也比较简单,就是让CPU回到正常的频率上。9.劣质零部件所造成的“死机”少数不法商人在给顾客组装兼容机时,使用质量低劣的板卡、内存,有的甚至出售冒牌主板和Remark过的CPU、内存,这样的机器在运行时很不稳定,发生死机在所难免。因此,用户
⑷ 我是西数的硬盘,用了77小时了,这个C1值正常么中没中C1门啊
77小时才不到1W,很正常了,我的400小时6W多,你放心吧,C1值理论是60W,还能用好久,可能在你的C1到60W之前,硬盘因为别的原因坏了。
C1门最大的麻烦不是值大,而是时不时由于磁头收回而卡顿。
⑸ WD硬盘如何降低C1值
首先需要了解,C1值是硬盘的SMART属性中的一项。
硬盘的SMART属性是硬盘自身管理的,不允许修改,修改了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已经很大的C1值,是无法降低的。
新硬盘,如果中了C1门,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使用软件quietHDD。方法使用简单,只需运行该软件,它就会自动遏制C1数的增加。
第二,使用软件CrystalDiskInfo,通过里面的高级电源管理APM,来控制C1值的变化。
第三,使用西数官方的软件wdidle3,最有效。不过这个软件需要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因为是在DOS系统下运行的,具体可参考网上教程。
⑹ 硬盘c1门 什么意思呢
所谓西数硬盘“c1门”,就是西数绿盘的智能电源管理(apm)所导致的。简单来讲,就是系统在不读取硬盘数据的时候,西数的硬盘磁头会自动收回去,当要再次读取数的时候硬盘磁头又搭接到盘片上,重新读取数据,所以就出现了硬盘吱吱响的问题,以及玩游戏顿卡现象,这就是西数硬盘的c1门。
⑺ 硬盘C1值大于04值怎么办什么原因
什么是C1? C1是S.M.A.R.T.里面序号为C1的一个数据,名称为“磁头起降次数”(Load Cycle Count, LCC),其值表示磁头归位或者搁置在斜坡上的次数。
S.M.A.R.T.是用来指示磁盘健康状况的一组数据。您可以用HD Tune软件在“健康”选项卡里查看S.M.A.R.T.信息。什么是C1门? 从0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西部数据生产的部分台式机硬盘出现C1值迅速增长的情况。为什么会产生C1门? 这个说来话长,不想追根问底的话可以跳过本段。
硬盘工作时,由于盘片旋转,盘片和磁头之间会有一层空气薄膜,这就维持了磁头不会直接接触硬盘,避免对盘片造成损伤。但由于硬盘容量的增加,数据密度随之增加,这就要求盘片表面更加光滑,但这使得维持空气薄膜变得困难(尤其是磁头相对盘片的线速度较慢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BM工程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即设计一个小斜坡,让磁头在闲置的时候搁置在小斜坡上,从而避免磁头与盘片接触。该技术名为Load/Unload,即加载/卸载。
除了本身的目的之外,这个小斜坡还带来了额外优点。一来可以在不读写时降低磁盘转速,从而有利于节能静音;二来可以减少控制磁头的电能,同样有利于节能;三来可以避免硬盘受到震动导致磁头触碰盘片,从而保护硬盘。这些优点显然非常适合笔记本电脑,因此大部分2.5英寸硬盘都采用了这一技术。
对于台式机硬盘来说,由于本身7200转/分钟的转速足够维持前面提到的空气薄膜,因此不需要该技术。只有当关闭电源的时候,磁头归位,C1值才会增加1,因此C1值一般接近04值(也是S.M.A.R.T.值之一,表示硬盘启动/停止次数)。
对于部分笔记本硬盘来说,在使用该技术之后,每当磁头闲置一段时间时,磁头便会搁置到斜坡上,C1值就会增加1。因此部分笔记本硬盘的C1值会远大于04值。
但是西部数据的工程师却扩展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把这种技术用到了台式机硬盘上。采用这种做法的解释是,西数绿盘出于节能的考虑,最高转速仅5400转/分钟(空闲时的转速可能更低);且单碟容量高(500G以上),盘片表面极光滑。这种情况下,很难维持磁头与盘片之间的空气薄膜,不得不采用Load/Unload技术。
于是新状况就出现了,以前只出现在笔记本硬盘上的“C1值远大于04值”现象,现在出现在了台式机硬盘上。这些状况的直观表现是C1值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引起使用者关注和担忧,所以被称为“C1门”。C1门有什么危害? C1值越大,间接表明磁头损耗越严重,可能出现读写不稳定现象。
根据西部数据笔记本蓝盘和台式机绿盘的官方产品手册,可靠的C1值应该在60万(笔记本硬盘)和30万(台式机硬盘)左右。C1值迅速增加,意味着硬盘寿命缩短。据推算,这些台式机硬盘的C1值会在约2-4年达到30万。笔记本硬盘虽然也是用相同技术,但C1达到60万的时间比达到30万长得多。现实中虽然难以证明C1门与硬盘损坏直接相关,但通过ftp等应用来看,绿盘的平均寿命仅为7200转硬盘的一半左右。
另两个较小的危害是,读写卡顿和间歇性的“咔哒”声。
由于磁头从搁置状态回到读写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系统运行且非连续读写数据时,经常会出现短暂卡顿现象。由于磁头搁置到斜坡以及离开斜坡都有磁头马达的快速转动,还有磁头与斜坡的触碰,因此可能经常会听到磁头搁置的“咔哒”声。这两个问题在现实中是容易被觉察到的。怎么知道自己的硬盘有没有C1门? 目前知晓的情况是,从09年下半年开始生产的大部分绿盘都存在C1门。原因可能是之前的硬盘都是单碟334GB及以下,而此后的硬盘是单碟500GB及以上,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只得运用Load/Unload技术。
较为可靠的方法是,用HD Tune等软件查看台式机硬盘的S.M.A.R.T.信息,如果C1值远大于04值(一般10倍以上),则该硬盘存在C1门。有什么解决办法? 很遗憾,直到目前为止,官方至今未承认该问题为设计缺陷,而是归为产品特征,因此没有完美解决方法。
幸运的是,你可以选择以下权宜方法:方法一:CrystalDiskInfo 下载并运行CrystalDiskInfo;选择“功能”-“高级特征”-“AAM/APM控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AAM和APM都调到最大,或者干脆禁用。*缺点:绿盘或蓝盘的“静音、低热、省电”功能全废;可能每次开机都要重复该操作;部分型号不适用。
方法二:WD Idle 下载WD Idle;将其中的exe文件复制到可启动设备(如软盘、光盘、U盘)的根目录下;开机进入纯DOS环境;输入wdidle3 /r(这一步用来查看信息,可以掠过);输入wdidle3 /d(关闭磁头闲置设定);再次输入wdidle3 /r,如果报告未关闭的话,输入wdidle3 /s 300,将磁头闲置设定设置为300秒;重启即可。*缺点:操作复杂;由于WD Idle注明仅适用于部分型号黑盘,因此使用后会导致丧失保修,建议送修前将数值改回默认值。
*注意:以上设置将会应用于机器中所有硬盘,请在操作前拔除不希望应用该设置的硬盘。
方法三:Hitachi Feature Tool*未测试过,故此处方法略。
⑻ 硬盘c1值多少算正常
硬盘C1值一次重启关机增加一次,这个是正常的,如果30秒~5分钟增加一次,不用管它,如果增加太快比如10秒一次,可以用CrystalDiskInfo这个软件设置硬盘高级电源管理解决,笔记本硬盘在开机状态下30秒以上增加一次也是正常的,也不用管它。
这个数字一般不会很大,现在的硬盘,即使C1值达到几百万,也不代表硬盘寿终正寝。曾经的C1门是因为西部数据绿盘上采用了IntelliPark技术,周期设置过短,所以曾经出现暴涨现象,让好多人担心硬盘健康出了问题。
C1是SMART里代码为C1的一个参数,称为“磁头加载/卸载次数”(Load/UnloadCycle Count, LCC),这个参数的数据值统计的就是磁头加载/卸载的次数,
也即是磁头归位或者磁头搁置在斜坡上的次数。每归位或者搁置一次,C1数值加1。 对于台式机来说,一般只有在关闭的时候,磁头才会归位。
什么操作会带来C1值剧烈增长?
每隔几十秒读写一次硬盘,等待几十秒再次读取,如此反复。
C1值很高说明了什么?
说明不了什么,现在的硬盘,即使C1值达到几百万,也不代表硬盘寿终正寝。而且,事实上,目前引进的技术甚至可以保护硬盘,尤其是可以尽可能避免经常处于移动状态下的笔记本电脑硬盘和被你不小心踢到机箱的台式机硬盘的磁盘损坏。
大家都知道,硬盘的数据传输是通过磁头读写磁盘上的数据来完成的。在工作过程中,磁头并不与磁盘的盘面直接接触,两者之间有一层很薄的空气薄膜,这层空气
薄膜是由于磁盘的高速旋转产生的。如果磁盘停止旋转,空气薄膜消失,磁头则会直接接触到盘片,这无疑对盘片的寿命以及对存储在这块区域的数据造成不好的影
响。因此在早期阶段,硬盘制造商一般会在对盘片的表面做特殊的处理。但是随着人们对于硬盘传输速度和硬盘容量需求的不断增加,制造商需要不断提高硬盘的面
密度,同时要求盘片表面尽可能地平滑,这无疑与之前采用的技术产生了冲突,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硬盘制造商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替代之前采用的磁头
直接接触盘面的行为。这时IBM的工程师们提出了一种叫做
Load/Unload的技术。简单来说,Load/Unload技术有点像老式的点唱机,当盘片转速降低无法再产生空气薄膜的时候,就将磁臂以及磁头旋
转一下,停靠到磁盘旁边的一个小斜坡上。这样就完全避免了磁头与盘片的直接接触。总体来说,Load/Unload技术是有利的,比如可以提高硬盘的可靠
性:硬盘遭到撞击的时候磁头不会划伤盘面;可以提高硬盘的面密度:不再需要对盘片表面做特殊的处理,可以提供平滑的盘面;以及可以有效地降低功耗:低功耗
的程序可以通过多次请求Load/Unload来减少盘片的旋转时间,或者设置旋转超时时间(spin down
timeout)来让磁头定期的做Load/Unload等等。
硬盘工作时,当盘片转速达到额定值后,寻道电机带动磁头臂从起始位置(盘片外侧的停靠区)向内旋转一个角度,使磁头移动
到盘片的半径以内,并根据操作指令在盘片表面左右摆动,进行寻道及读写操作。一般来说,当硬盘不需要读写数据时,磁头依然会停留在盘片范围内,也就是先前
读写的磁道上方,等待下一个寻道操作。只有当机器睡眠、关闭硬盘待机或关机时,磁头才会复位,即返回到盘片外侧的停靠区。磁头臂从离开起始位置到返回起始
位置这个过程就称为磁头的加载/卸载,每经过这样一个循环,C1的数据值就会加1。因此,SMART参数C1的数据值应当与04或0C的数据值相近(04与0C在SMART参数里分别表示“硬盘启动/停止次数”与“电源通断次数”)。
但是要将磁头保持在盘片上方,寻道电机就必须持续通以电流,因此不少硬盘为了节能,就让磁头在闲置一段时间后复位,即返
回到盘片外侧的停靠区。这样做一则可以减少寻道电机的耗电,减轻发热;二则可以降低硬盘受到震动导致磁头触碰盘片的概率,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硬盘的作用。
采用这个技术的硬盘每当空闲一段时间(大约几秒~几分钟,由制造商设定)后,磁头就会复位,使C1的数据值加1,因而许多硬盘的C1数据值会明显大于04或0C的数据值。
⑼ 西数硬盘的C1值问题
楼主不用担心,请看以下引用:
近期发现很多朋友对于西数绿盘C1数过高有疑惑,且很多媒体将其称为“C1门”,并且以讹传讹,搞得用绿盘的朋友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关于绿盘C1数值大家完全不必放在心上。
西数绿盘的最大特色是低功耗和低噪音。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功耗,西数在绿盘上采用了IntelliPark技术,该技术可以让磁头在闲置的时候自动归位到加载坡上。而C1就是记录磁头加载/卸载的次数。其实IntelliPark技术在西数绝大多数硬盘上都有应用,只是在绿盘上IntelliPark设置的时间周期较短,所以才出现短期内C1数暴增的情况。网上有建议用wdidle这个工具来disable
timer关掉这个功能。而实际上这个脱裤子放屁一样,自欺欺人而已(请原谅我用这类不雅语句,因为我是个粗人)。更有所谓的C1数达到30W次硬盘就会报废的“高论”将不少朋友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历史上比较着名的硬盘故障如IBM玻璃盘、希捷固件门事件,大多发生在新技术首次应用或硬盘规格大幅度改进的新产品上。而西数绿盘相对来说已经属于比较成熟的产品,出现技术性缺陷的可能非常小。西数也不会在“C1门”爆出这么久也没有任何表态的。
购买绿盘的消费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来做数据仓库,一类是因为绿盘便宜。很多商家在面对不懂硬件的客户时也喜欢卖绿盘,相对可以多赚点钱。后者作为大部分的绿盘使用者,通常对电源也没什么讲究。低功率、劣质电源的使用是造成硬盘提前报废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大家可以留意观察一下。
总之,没买绿盘的朋友不要因为C1事件而对绿盘有所顾忌,毕竟绿盘还是非常适合普通家庭用户的。已经用了绿盘的朋友,更不要自己吓自己,整天拿出HDTURN之类的软件来刺激自己的神经。电脑买来是用的,不是拿来给自己找麻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