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陈九怪世界文化访问视频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陈九怪世界文化访问视频

发布时间: 2022-06-09 00:56:50

㈠ 精通郑和下西洋的人进!!!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
3.有明成祖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二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 今文莱 、暹罗 今泰国 真腊 今柬埔寨 、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夏 1409年 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 1413年 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 今马尔代夫群岛 。而大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 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 。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 、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马里境内 、麻林 今肯尼亚马林迪 。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 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 ,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 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 今南京下关 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第1次下西洋 第2次下西洋 第3次下西洋 第4次下西洋 第5次下西洋 第6次下西洋 第7次下西洋
(一四0六年)六月 1407年10月13日 1409年10月 1412年12月18日 1416年12月28日 1421年3月3日 1430年6月29日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着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六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编辑本段]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编辑本段]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编辑本段]郑和发现美洲论
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着(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着(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编辑本段]郑和的航海笔录
郑和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突然遭到海盗的拦截袭击。这群海盗的头子叫陈祖义。陈祖义本是广东人,洪武年间跑到现在的南洋,召集一伙人占领了旧港,常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许多国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这一次,陈祖义见郑和船队船多兵众,不敢贸然下手,就假意向郑和投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郑和及时发现了陈祖义的阴谋,立即部署对策。等陈祖义率众人来抢劫时,他指挥将士们把海盗打败,杀死了五千多人,烧毁了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还活捉了陈祖义。 在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赠送了许多礼物给明朝,表示两国修好。哪知贪心不足的亚烈苦奈儿见郑和船队装载了大量金银,就假意请郑和到他的宫殿。盛宴招待之后,他再次向郑和索取金币,暗地里却发兵去劫夺郑和的船队。郑和沉着冷静,了解到锡兰山的大部分兵力已派去攻打船队,都城空虚,就火速传令,调来了两千多将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锡兰山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领兵打劫船队的将领听说明军回攻都城,赶忙下令撤兵回救。郑和的军队乘胜杀了个回马枪,又把敌兵打地溃不成军。他们只得向明军投降了。郑和当场释放了投降的将士兵卒,只把亚烈苦奈儿和几个重要官属扣留在船上,然后继续访问其他地区。 当郑和的船队到达木古都束时。国王亲自去迎欢,并且设宴款待。郑和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回来的时候,不仅带回来了十七国的使节,和他们同来中国访问的,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郑和还带回来了忽鲁谟斯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的麒麟、长角马哈兽;木古都束的花福禄和狮子;卜刺哇的千里骆驼和驼鸟。
郑和在国内休整了一年多时间后,永乐十年十一日,成祖又令他第三次远航西洋诸国。这次正好赶上了东北季风时节,郑和的船队顺风而行,不久就到达苏门答刺(今印尼苏门答腊岛)。
苏门答刺刚刚经过一场大的事变,使郑和的访问遇上麻烦。原来,苏门答刺的西面有个那孤儿国。1408年(明乐永六年),那孤儿国和苏门答刺打了一仗,苏门答刺国王中箭身亡。王子年龄尚小,不能替父王报仇。王后却复仇心切,她晓谕全国:谁能领兵打败那孤儿国,替先王报仇,我就嫁给他,并请他当国王。一个有本领的渔夫奋勇领兵打败那孤儿国的军队,杀了他们的国王。渔夫娶了王后,当上了苏门答刺国王。老国王的儿子长大以后很不甘心。他培植了一伙心腹勇士,乘机杀死了渔夫,自己登上王位。郑和到达苏门答刺后,向新国王赠送了许多礼品。 渔夫有个儿子苏干刺,想替父亲报仇,发兵攻打苏门答刺,企图争夺王位。没想到反被新国王打败了。他只得逃到一个叫邻山的地方,自立一寨。他听说郑和赠送给苏门答刺新国王许多礼物,却没有送礼给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带领几万兵众,袭击郑和的船队。在苏门答刺的配合下,郑和指挥将士英勇还击,把苏干刺的兵众打得大败,乘胜追击到一个叫南渤利的地方,活捉了苏干刺和他的妻子、儿子。到永乐十三年回国后,永乐帝下令把苏干刺杀了。 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访问了忽鲁谟斯等二十来个国家。因为这次访问的国家多,地域广,路程远,因而时间也就很长,到1433年才启程回国。不料船队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时,六十三岁的郑和因积劳成疾,不幸辞世。王景弘命人把郑和的遗体妥为装殓,准备回国安葬。当时已进入夏季,热带气候酷热,船队航进爪哇(今印尼爪哇岛)时,眼见郑和的遗体难于保存,已不可能运回国内安葬,王景弘只好决定埋葬在当地。
[编辑本段]郑和下西洋的作用与意义

㈡ 世界十大往站都是哪些

世界前五十大门户网站:
1. Yahoo!
Personalized content and search options. Chatrooms, free e-mail, clubs, and pager.
www.yahoo.com - Site Info

2. Microsoft Network (MSN)
Dialup access and content provider.
www.msn.com - Site Info

3. Google
Enables users to search the Web, Usenet, and images. Features include PageRank, caching and translation of results, and an option to find similar pages. The company's focus is developing search technology.
www.google.com - Site Info

4. YouTube
YouTube is a way to get your videos to the people who matter to you. Upload, tag and share your videos worldwide!
www.youtube.com - Site Info

5. Windows Live
Search engine from Microsoft.
www.live.com - Site Info

6. Myspac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www.myspace.com - Site Info

7. Bai.com
The leading Chinese language search engine, provides âœsimple and reliableâ? search experience, stro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multi-media content including MP3 music and movies, the first to offer WAP and PDA-based mobile search in China.
www..com - Site Info

8. Orkut
Social networking and discussion site operated by Google.
www.orkut.com - Site Info

9. Wikipedia
An online collaborative encyclopedia.
www.wikipedia.org - Site Info

10. 腾讯网(http://www.qq.com)
中国最好的门户资讯网站,QQ.COM,新生活,我主张
www.qq.com - Site Info

11. Megaupload
Megaupload is a "leading website of the world" for transferring files easily, with complete security and free of charge.
www.megaupload.com - Site Info

12. Yahoo!カテゴリ
有料审査制のディレクトリ。ウェブサービスの形でAPIを公开。
www.yahoo.co.jp - Site Info

13. Microsoft Corporation
Main site for proct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news.
www.microsoft.com - Site Info

14. Hi5
Social networking site offering media sharing, affinity groups, and messaging.
www.hi5.com - Site Info

15. Thefacebook
A social utility that connects people with friends and others who work, study, and live around them.
www.facebook.com - Site Info

16. 新浪新闻中心
包括即日的国内外不同类型的新闻与评论,人物专题,图库。
www.sina.com.cn - Site Info

17. Blogger.com
Free, automated weblog publishing tool that sends updates to a site via FTP.
www.blogger.com - Site Info

18. Rapidshare.com
www.rapidshare.com - Site Info

19. EBay
International person to person auction site, with procts sorted into categories.
www.ebay.com - Site Info

20. Friendster
Friendster is a leading global social network emphasizing genuine friendships and the discovery of new people through friends. Search for old friends and classmates, stay in better touch with friends, share photos and videos, and so much more.
www.friendster.com - Site Info

21. Fotolog.com
Fotolog.com - a great online community of interconnected photo-weblogs. Make it easy for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to see what's up with you by putting your latest, greatest digital photos on the web in a daily journal format.
www.fotolog.net - Site Info

22. Sohu.com Inc.
Proces Chinese language Internet portal and internet communities. (Nasdaq: SOHU).
www.sohu.com - Site Info

23. 网易
中国最大的网络社区和门户网站
www.163.com - Site Info

24. Google UK
The local version of this pre-eminent search engine, offering UK-specific pages as well as world results.
www.google.co.uk - Site Info

25. Google.fr
www.google.fr - Site Info

26. Почта@Mail.ru
Полн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почтовая система. Адресная книга, антивирус. Web-интерфейс, POP3 и WAP. Выбор из 4-х доменов.
www.mail.ru - Site Info

27. Google
Versão brasileira do buscador Google.
www.google.com.br - Site Info

28. Google
Suche im gesamten Web, in deutschsprachigen sowie in deutschen Seiten. Zusätzlich ist eine Bildersuche, eine Newsarchiv-Suche (ehemals dejanews) sowie ein Katalog vorhanden.
www.google.de - Site Info

29. 淘宝网
包括电脑通讯、男士和女士用品、书籍音像、运动用品、游戏装备等商品拍卖,还有相关的社区交流,同时提供支付宝网上交易安全保证系统。
www.taobao.com - Site Info

30. Passport.net
www.passport.net - Site Info

31. Amazon.com
Amazon.com seeks to be Earth's most customer-centric company, where customers can find and discover anything they might want to buy online, and endeavors to offer its customers the lowest possible prices. Site has numerous personalization features and services including one-click buying, extensive customer and editorial proct reviews, gift registries, gift certificates, wish lists, restaurant and movie listings, travel, and photo processing.
www.amazon.com - Site Info

32. Google Chile
Buscador que enfoca sus resultados para este país y a nivel internacional tanto en español como en inglés.
www.google.cl - Site Info

33. Google España
Buscador que enfoca sus resultados para este país y a nivel internacional tanto en castellano, catalán, gallego, euskara e inglés.
www.google.es - Site Info

34. BBC Newsline Ticker
Headline ticker will automatically update throughout the day with the latest news, sport, travel, finance and weather from the BBC. Available for multiple OS platforms.
www.bbc.co.uk - Site Info

35. 雅虎中国
含新闻、资讯、邮箱和搜索引擎。
www.yahoo.com.cn - Site Info

36. Google.cn
www.google.cn - Site Info

37. Skyblog
Outil de publication communautaire.
www.skyblog.com - Site Info

38. Google Polska
Wyszukiwarka stron WWW, grafiki, grup dyskusyjnych, katalog tworzony na bazie ODP i wzbogacany przy użyciu własnej technologii Google.
www.google.pl - Site Info

39.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Features plot summaries, reviews, cast lists, and theatre scheles.
www.imdb.com - Site Info

40. TOM.COM
TOM ONLINE(http://www.tom.com)
www.tom.com - Site Info

41. Яndex
Поисковый сервер для русского сегмента Интернета, разработка компании CompTek.
www.yandex.ru - Site Info

42. Flickr
Picture galleries available with social networking, chat, groups, and photo ratings.
www.flickr.com - Site Info

43. Universo Online
Acesso à internet e serviços agregados.
www.uol.com.br - Site Info

44. 无名小站
Photo Album and Blog 网路相簿及网路日志
www.wretch.cc - Site Info

45. Photobucket image hosting and photo sharing
Provides image hosting for auctions, live journals, blogs, message boards, personal websites and online photo albums. Reliable, fast and very simple to use.
www.photobucket.com - Site Info

46. Google 日本
多言语対応サーチエンジンの日本版。ウェブ、イメージおよびニュース検索、Usenet掲示板。
www.google.co.jp - Site Info

47. Craigslist.org
www.craigslist.org - Site Info

48. Onet.pl
Wiadomości z kraju i ze świata, baza danych firm i instytucji, ogłoszenia, pasaż handlowy, wyszukiwarka i katalog stron, czat, blog, randki, pogoda, konta e-mail i WWW, kartki pocztowe.
www.onet.pl - Site Info

49. Go
A searchable directory, news, stocks, sports and free e-mail.
www.go.com - Site Info

50. ImageShack
ImageShack® is a free image hosting solution. It can be used to share pictures with friends, as well as post images on message boards and blogs. It can also be used to direct link images from your personal website or online auction. And best of all, it's completely free.
www.imageshack.us - Site Info

中国十大门户网站:

老大"天机老人"--新浪
武器:新闻棒
招数:以多胜少
派系:中西合壁
弱点:版权纠纷 内部战争
山头:www.sina.com.cn
简介:所谓老大,顾名思义就是第一了,就目前的中国网络看,无论从人气还是点击率比较,新浪都名列前矛,当之无愧的第一。无奈廉颇老矣,版权的纠纷、财政赤字、内部严酷的战争、王志东的招牌被推倒等等无情的打击笼罩在新浪的头上,这只领头羊还能撑多久?这已经是大家早都开始思考的问题了,因此可以看出,新浪老大的地位已经开始摇摇欲坠,尤其是一批武艺超群的门户网站正虎视耽耽地盯着新浪的地位,江湖有句话说的好,树大招风嘛!新浪危矣呀!

老二"无情环"--搜狐
武器:搜索叉
招数:漫天广告
派系:洋为中用
弱点:死气沉沉
山头:www.sohu.com
简介:搜狐曾在老大的位置上名列过第一,但很快就被新浪的光芒掩盖,恨不第一这一直是搜狐的奋斗情绪,张朝阳低调的面对大众,就是采取韬光隐晦的策略,目的是出奇不意的捅死新浪,夺回老子天下第一的名头,于是乎拉拢chianren欲与新浪暗暗叫劲。虽说chinaren每日仍可为搜狐带来超过千万的访问量,但自己的本色已全然不见,世界上再也没有chinaren这一曾经光辉的名字了。况且chianren赖以成名的招数(校友录)已经被众多江湖人士偷学,渐渐失去了杀手的冷酷,古龙说的好,杀手一旦失去杀气,那就意味着死亡。南无阿弥陀佛,搜狐拉来个"行将朽木"的人来对付新浪和众多豪杰,那怎么行呢?哎,老二的位置已经朝不保夕了。据不可靠但又很可信的消息称:搜狐将是最先被排挤出三大门户网站中的第一位,如果真是这样,那搜狐好歹也争到了个第一嘛(无奈的苦笑)。
张朝阳是我们敬佩的网络前辈和IT英雄,希望他不要只想着公司的收入问题,也该好好管管内容了!不然隐退江湖、保住脸面就成了搜狐唯一的选择,还有一条路,那就是、、、、、、

老三"小李飞刀"--网易
武器:社区刀
招数:迷魂大法
派系:中国电信的掌门高徒
弱点:摇摆不定
山头:www.163.com
简介:网易是大众很喜欢的网站,就象我们喜欢李寻欢一样,但他只能屈居第三的位置,因为什么?因为他年轻。他的受重人群年龄基本不超过25岁。年轻是他的优点但更是他的弱点,因为年轻就意味着上当受骗,就意味着没有主见。丁磊多次放话要出卖网易,结果呢?是在制造新闻吗?决不是!肮脏的江湖让丁磊无所适从,还是捞点实惠吧,做个富翁比什么不强!尤其是网易高层的内部斗争已越来越激烈,早早脱离血雨腥风的江湖也许已成为了网易的奢望,中国电信依然屹立,但门下弟子却已看破红尘,走吧!让网易走吧!

老四"铁剑"--TOM
武器:吞并剑
招数:出其不意
派系:南北结合
弱点:知名度不够
山头:www. tom.com
简介:TOM是赋予传奇色彩的,别看他的年龄不大,但其旺盛的活力足以笑傲整个江湖。当他刚刚现身江湖的时候,就以独特的背景震撼了江湖,随着北京公司的成立和完善,TOM在江湖的地位日见高涨起来。TOM有着少年豪杰特有的潇洒和成熟。他少有顾虑,不声不想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很少宣扬自己,因此长时间江湖中几乎都没听到过他的字号,但老江湖们却深知这个新生代的可怕,他就象古龙小说中的少年剑客阿飞,终将一剑成名!

老五"银戟"--中华网
武器:资产枪
招数:后台强硬
派系:美中联合派
弱点:胆子大胃口大
山头:www.china.com
简介:中华网算是中国门户网站中最有钱的单位之一了,也是胆子最大最意想天开的一位了,前一段时间中华网就风传要收购新浪,你说他的胆子大不大?不过中华网的确让人称羡,因为他有强大的美国和新华社在支持他,所以他有胆量有胃口,正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加上"中华"这个悠久庄严的名字,在江湖中还有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吗?我看好中华网。

老六"少林"--中文雅虎
武器:招牌十八掌
招数:名"气"功
派系:西洋派
弱点:没有中国特色
山头:www.cn.yahoo.com/
简介:雅虎的大名真是如雷贯耳呀,几乎全世界都有他的拥护者,一个网络做到这份上实在有过人的能耐,真让全江湖的人仰慕。
雅虎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佬,天生的野心大,全世界的事他都想插足,于是中文雅虎就在中国这块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诞生了。可是想在中国这块广博深奥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是何其难也,但雅虎却做到了,因为他的招牌太响亮了,一出世就有高人说:"三足鼎立,两虎在后"。指的就是新浪、搜狐、网易还有TOM和雅虎!中国有句古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确如此,中文雅虎能有如此地位实在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但谁也别小视他的武功,在江湖上能立得住招牌,必有他独到的能耐!

老七"神鞭"--163邮局
武器:电子邮箱鞭
招数:一招仙
派系:中国南派
弱点:内容太少
山头:www.163.net
简介:说起163就不能不提到丁磊。丁磊这个名字响彻江湖很多年了,每一提起就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当年丁磊从一介"草民"修炼到IT顶峰,靠的就是电子邮箱这个绝招,此招一出,横扫江湖,于是163一夜成名,令人艳羡!
如今的163已经成为了TOM的囊中物,他融化了163的内涵,但却保留了163的本色,因此,TOM和163就象携起手来的亲兄弟,撑住了江湖的半边天,TOM毕竟聪明呀!

老八"铁拐"--263在线
武器:群众拐
招数:眼花缭乱
派系:北京帮
弱点:有点家乡土气
山头:www.263.com
简介:大凡拨号上网的人都知道263,也喜欢263。记得他的跳蚤市场曾经在江湖中很"风骚"过一段时间,但现在却渐渐没人提及了,为什么?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求索的问题,就象江湖中没人能领军一辈子一样,这更印证了网络在快速发展的真谛。如果不推陈出新你就会饮恨江湖,就会被残酷的江湖吞没,我想263决不会消极等待的,他们有潜力有底气,各领风骚二十年也一直是263追求的目标,他们应该有这个能力!

老九"青魔手"--21cn
武器:新闻拳
招数:执着
派系:上海协会
弱点:没特点的特点
山头:http://www.21cn.com/
简介:说实话,21cn做的还是很好的,粗一看,感觉内容太少了,简直不能称做大站,可是往细里一看,内容还是很多的。不过21cn的定位是新闻网站,那就等于给自己判了死刑,因为在一定的时间中,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过新浪,虽说21cn网已经有了一些知名度,但他只能被掩盖在别人的手掌下,奉劝21cn一句话,换个活法吧,也许会好起来!

老十"欢喜菩萨"--FM365
武器:名人招牌
招数:谢式无影脚
派系:IT江湖前辈
弱点:有过小"污点"
山头:http://www.fm365.com/
简介:两年前,由于谢霆锋的青春形象,从而使FM365一夜成名,连从不上网的老太太都听说过有个什么fm365的名字,但这个名字是干什么的恐怕老太太自己都不知道。不过必须承认,fm365的广告效应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当时都幕名去了这个网站,可是他的内容却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烂"!
两年过去了,现在的fm365怎么样了?我们惊喜地发现他变了,变的让人大吃一惊,栏目多了几倍,内容也逐渐精彩起来。可是我们心中还是有一种两年前被欺骗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多人短时间内恐怕都不会被扭转的,在我脑海中只要一提到fm365这个名字,仍会不由的想起谢霆锋来,不过我们已经不喜欢小谢了,同时也由于他的关系,我们也不能接受fm365,这都怪他们的广告做的太好了,使他们之间不能分开,这也注定了fm365难以抬头的命运。人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可惜了fm365。
让我们祝fm365一路小心吧!

以上就是鄙人乱评的江湖排行榜,因水平有限,还望大家谅解,我只希望能给您带来点快乐和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江湖上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其实在江湖中谁是老大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先活着!

㈢ 李政道简介

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抗战时期在国立浙江大学(当时在贵州省)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获博士学位。被医学界誉为“血清之父”的李政道教授是当代国际着名的骨髓移植配型专家。1972年获美国RUTGERS大学博士学位。

1993年10月,由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证严法师发起,由李政道着手组建的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担任了该中心基因和免疫实验室主任。

李政道为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他的指导下,骨髓捐受双方基因分型检验准确率得到迅速提高,成绩远胜于欧美发达国家

(3)陈九怪世界文化访问视频扩展阅读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内,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资助。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2018年4月7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㈣ 请问有哪些比较适合大学生看的节目

请问有哪些比较适合大学生看的节目?

一、 一站到底

说到《一站到底》这个节目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但无论是否看过,这真的是个不错的节目。首先,它是一个答题类的节目,失败的人会从自己的站位上掉下去的。其次两位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很诙谐幽默,所以节目的整体效果是很轻松欢乐的。

整体比较来说,因为《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后来者,所以在制作上相对更成熟,所以慢慢的看这个节目的人就超过了《中华好诗词》但两个节自也各有特色。而无论哪个节目,都是能够让我们在诗词方面学习到更多的。

㈤ 我在discovery 中看到,世界上真的有会喷火的龙存在,而且中国在解放前也发现了龙的尸体,请问是真的吗

应该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网上的照片也不少.

以下是一些文字记录:
-- 龙真实存在过(zt)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已故杜尔伯特人任殿元声称自己见过龙;上海人马小星研究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调查,越发坚信龙的存在,他说:“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眼光,去重新认识那个已经被解释了千百回的神龙之谜呢?”

考证大庆“掉龙”传说

撰文/记者魏国栋
2003年12月15日

从小就听老年人讲过“掉龙”、“救龙”的故事,记者从来都一笑了之,认为这些不过是民间以讹传讹的闲话罢了。直到11月25日这天,杜尔伯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青春认真地对记者说:“我父亲就见过真龙。”

任老回忆:我见到过真龙
1944年8月(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我父亲任佰金领着我(任殿元,当时27岁)和渔民丛来顺(43岁)、谢八(38岁)等驾船出江打鱼。我们出江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和我们一同出江的还有4只船、10多个人。
这天早晨,我们的船只行进到了牡丹江(为松花江某段的旧称)南岸(当时这里归肇源县管辖,位于肇源县城偏西北15公里处),突然发现陈家围子村后头围了许多人,估计要比陈家围子全村人还要多4倍。我们将船靠了岸,向岸边的一个人打听,那人小声地告诉我们:“黑龙江里的黑龙落到沙滩上了!”一听这消息,我们既兴奋又紧张,我父亲说:“鱼上不上网也不差这一会儿,走,看看去!”5只船上的10多个人就全上了岸,我们几乎是跑着赶到的。
一看那场景,把我父亲那样的老“鱼鹰子”都吓呆了。但见一个黑色的巨型动物卧在沙滩上,它太大了!陈家围子的人用柳条子在它身上搭了个棚子,算起来得有20多米长。它有10多米长,头颈比身子细,头像牛犊子脑袋那么大,略呈方形,上宽下窄,头上没有杈角,只是在前额上长了一个扁铲形状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约10厘米。脸形和画上画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长须子,又粗又硬,还直抖动,嘴形特像鲇鱼嘴,又扁又宽,嘴有30多厘米长,闭着,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闭着双眼,眼角围了一团苍蝇,它的眼皮一动,苍蝇就“嗡”的一声飞开了。它长着4个爪子,但看不准爪子有几个趾,因为爪子深深地插进了沙滩里,小腿比小伙子的胳膊还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于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么高,估计直径得有1米多。后腿以后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细,但很长,足有八九米。整个形象就像个巨型4脚蛇(东北土话叫马蛇子,即蜥蜴类动物)。它通身是鳞,脊背上的鳞是铁青色的,足有冰盘那么大,形状和鲤鱼鳞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鳞是粉白色的,瞅着比脊背上的鳞鲜嫩,并且略小于脊背上的鳞。脊背上的鳞干巴巴的,像晒干的鱼坯子(干鱼)。大群的苍蝇在它身上飞来飞去,它不时地抖动身上的鳞,发出干涩的“咔咔”声,每响一次,苍蝇就“嗡”的一声飞起来;声音一停,苍蝇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儿极大,相距几百米远就能闻到。它身下卧着的地方已经卧出了一条长沟,身边的嫩杂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脚印是什么样子。
陈家围子只有20多户人家,总共60多口人,而在场却有300多人,原来,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几个村的人全来了。他们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着盛水的工具,统统由陈家围子伪村长陈庆指挥。陈庆不许大家管它叫“龙”,只能称“水虫”。听陈庆讲,昨天下午他还来过这里,什么也没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这个“水虫”,说明它是昨夜卧在这里,今早被人发现的。陈庆组织陈家围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后让人挑水往“水虫”身上浇,水一浇上去,“水虫”身上的鳞就随之一抖,人们就这样一桶桶地往“水虫”身上浇水。谢八说:“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马脖子!这家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该多好。”
看了一个多时辰,我父亲说:“走吧,明天再来看。”就这样,我们恋恋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还直议论,丛来顺说:“如果这个‘水虫’没有尾巴的话,那它就是黑龙江里的秃尾巴老李。”谢八说:“这一定是黑龙江里的黑龙,你没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吗?”大家连鱼都没打好。
当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变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时缓时急。第二天一早转为牛毛细雨。我们5只船直奔陈家围子村后,赶到那儿一看,心凉了!曾经趴卧“黑龙”的地方现在只剩一条深沟,沙子里还留有浓烈的腥味儿。据当地人讲,“水虫”是半夜走的,怎么走的,到哪儿去了,谁也不知道,因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们清楚地看到,距它趴卧的沙沟东北处还有一条深沟,明显能看出是它站立起来时弄成的,这说明它极可能是朝东北方向走的,怎么走的,却是个谜。会不会是像飞机那样行进一段距离后鳞甲张开、腾空飞起来了呢?这只能是猜测。
再后来我们打鱼到那里时,听当地人悄悄地讲,日本人封锁这消息,不准人们到处乱讲。以后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经40多年了,那动物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天发生的一样……
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专栏里,题目为《我所看到的黑龙》,杜尔伯特对山奶牛场退休干部任殿元口述,杜尔伯特博物馆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于1994年3月初辞世。《中外书摘》在刊登这篇文稿的同时,还发表了任青春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编辑同志:
想写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为我父亲亲眼看到了“龙”这件事对我震动极大,我总觉得应该把它记录和整理出来,这将是一份极珍贵的资料。事情已经过去40多年了,许多当年的目击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丛来顺、谢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亲也已经73岁了。但他精神好,一点也不糊涂,讲起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发生过的一样。
我不知道肇源县志是否记载此事,但我相信陈家围子附近还有与我父亲一样的目击者存在。我这是第一次向报刊披露这件事,尽管我很早就听我父亲讲这件事,但当时我也怀疑此事的真实性。1986年,我去肇源县出差,住在县委招待所对面的一家个体旅社内,夜晚同屋的一位老头和我闲聊时讲起了此事,其经过和我父亲讲的完全一样。我问他是哪里人,他答是陈家围子的,当年77岁(可惜的是我忘问他叫什么名字了),他也是目击者之一,还亲自挑水往黑龙身上浇过水。通过这件事我相信,我父亲讲的是事实。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四次调查:这是事实吗
这一切是真的吗?为了证明这段经历的可靠性,任青春提出了4个论据:一、自己第一次听父亲谈及此事时,才六七岁,母亲脸上那不耐烦的神情表明,此事早已是老生常谈,如果不是真实事物强烈地刺激了老人,他不会把这个故事一讲再讲;二、父亲是一个老党员,为人诚实厚道,绝非信口开河之辈,他不信鬼不信神,思想开明,上个世纪40年代,他第一个带领群众拆庙砸神像,若不是亲眼所见之事,父亲断不会反复陈述;三、当年自己在肇源县的小旅社中住宿,一老人谈及同一起事件;四、任殿元老人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那条身长10多米的黑龙“像一个大马蛇子”,马蛇子为蜥蜴的俗称。令人惊讶的是,甲骨文中某些“龙”字的写法,看上去酷似蜥蜴,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纹饰也是如此形状。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龙”,文化程度只有初小的任殿元,怎么可能认识“龙”字的甲骨文字形?古籍中不止一次记载了古代的“堕龙”事件,其描述与父亲所讲的大同小异,父亲又怎么可能知道那些连专家、学者都未曾提起过的散布在古籍中的关于“堕龙”的具体描述呢?
许多人都在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此事。为了考证任殿元老人所述的真实性,以《上海滩》杂志社编辑马小星为代表的一些人还进行过实地调查。
1992年,马小星列了一个科学调查提纲,委托任青春对任殿元的陈述进行了详细考证,结果又确认了“掉龙”事件的一些细节。任青春给任殿元看了许多种类的恐龙、鳄鱼的图片,结果老人对异齿龙(一种恐龙)的图片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他认为,如果把这个动物背上的帆状物去掉,看它趴在那里的样子倒有几分像自己见到的“黑龙”,只不过“黑龙”的嘴是闭着的,嘴形像鲇鱼,嘴边有须子,头上耸起角,脖子还要略长一些,极像马脖子,且全身长满了鱼鳞。1992年10月,哈尔滨出版社的戴淮明受马小星的委托,到任殿元家中、松花江南岸的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区(陈家围子后归此市管辖),大致确认了已于上个世纪60年代被遣散的陈家围子村的原址。
1994年春,马小星亲自到肇源县调查,收获颇丰:找到一位目击过“掉龙”事件的大娘,但她所说的事件与任殿元所说之事的时间、地点不同;在被访问的数十人中,有不少老人证实松花江南岸确实发生过“掉龙”事件,而且确实发生在伪满时期,也确有伪村长陈庆其人,一位当年与陈庆同住一村的老大娘甚至作证,当年陈庆本人就亲口说过他率众救龙的事;类似任殿元所说的“掉龙”事件,在肇源、扶余境内不止发生过一两次。

同是1994年春,肇源县古恰乡文化站站长崔万禄受马小星之托到扶余区风华乡调查,又找到一位自称目睹过“掉龙”事件的老大爷,而且许多人都证实了陈庆组织大家救龙的事。

马氏观点:龙是珍稀动物
《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根据历来的传说,对“龙”作了这样的定义: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正是在这一定义面前,人们曾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有人查遍了中外所有的生物学资料,就是找不到一种能与上述定义相对应的动物。于是,一个并不算过分轻率的结论便自然产生了:龙不过是一个神化之物而已。有人甚至称之为“生物学上假设的杰作”。
今年49岁的马小星系古籍、古生物爱好者,为了研究龙,十几年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的调查。他认为,龙是一种曾经存在过、被人们神化了的珍稀动物。龙这一来自虚空想象的“假设”竟能笼罩中国文化达数千年之久,并且能愈演愈烈,蔚为大观,多少有点儿不可思议。翻开中华古籍,诗词曲赋、小说杂记,乃至哲学着作、政治论文,龙的形象无所不在。人们既然主观地认定龙之传说是一个神话,就不会认真看待这些文字。可是,人们信赖的史书《左传》曾提到舜帝赐为自己养龙的人姓董,名为豢龙氏,意思是养龙的人;一向对光怪陆离的上古传说持审慎态度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记载夏代有专门养龙的人,名为御龙氏。历代史籍关于“堕龙”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马小星坚信龙的存在,他说:“从来自不同朝代的历史记载中,从任殿元老人关于1944年在松花江畔亲身经历的追述中,我们隐约意识到,世间确曾有这么一种会走、会飞、会游泳的奇异动物,我们的思路便不能不发生转折。当一种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事物正通过某种方式显露它的真相时,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眼光,去重新认识那个已经被解释了千百回的神龙之谜呢?”

㈥ 世上真的有龙吗

世上没有龙这种动物. 之所以现在有龙,是因为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没有人真的见过真龙,龙更多是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 龙的形态也有不断的变化,从红山文化的猪婆龙,到三国时乱纹龙,有很大变化,其形态也没有现在的样子简洁,丰富. 龙的形象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一般认为它是蛇身,鸟脚,兽头,是集合了当时主要动物的主要特征的.人们对这些东西的神奇之处充满敬佩.就把它们组合到了一种动物身上,加以顶礼膜拜,幻想着将来有一天,自己也有这样的上天入地的本事. 龙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征服自然,提升自己,改造自然的可贵精神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已故杜尔伯特人任殿元声称自己见过龙;上海人马小星研究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调查,越发坚信龙的存在,他说:"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眼光,去重新认识那个已经被解释了千百回的神龙之谜呢?" 从小就听老年人讲过"掉龙","救龙"的故事,记者从来都一笑了之,认为这些不过是民间以讹传讹的闲话罢了.直到11月25日这天,杜尔伯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青春认真地对记者说:"我父亲就见过真龙." 任老回忆:我见到过真龙 1944年8月(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我父亲任佰金领着我(任殿元,当时27岁)和渔民丛来顺(43岁),谢八(38岁)等驾船出江打鱼.我们出江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和我们一同出江的还有4只船,10多个人. 这天早晨,我们的船只行进到了牡丹江(为松花江某段的旧称)南岸(当时这里归肇源县管辖,位于肇源县城偏西北15公里处),突然发现陈家围子村后头围了许多人,估计要比陈家围子全村人还要多4倍.我们将船靠了岸,向岸边的一个人打听,那人小声地告诉我们:"黑龙江里的黑龙落到沙滩上了!"一听这消息,我们既兴奋又紧张,我父亲说:"鱼上不上网也不差这一会儿,走,看看去!"5只船上的10多个人就全上了岸,我们几乎是跑着赶到的. 一看那场景,把我父亲那样的老"鱼鹰子"都吓呆了.但见一个黑色的巨型动物卧在沙滩上,它太大了!陈家围子的人用柳条子在它身上搭了个棚子,算起来得有20多米长.它有10多米长,头颈比身子细,头像牛犊子脑袋那么大,略呈方形,上宽下窄,头上没有杈角,只是在前额上长了一个扁铲形状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约10厘米.脸形和画上画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长须子,又粗又硬,还直抖动,嘴形特像鲇鱼嘴,又扁又宽,嘴有30多厘米长,闭着,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闭着双眼,眼角围了一团苍蝇,它的眼皮一动,苍蝇就"嗡"的一声飞开了.它长着4个爪子,但看不准爪子有几个趾,因为爪子深深地插进了沙滩里,小腿比小伙子的胳膊还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于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么高,估计直径得有1米多.后腿以后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细,但很长,足有八九米.整个形象就像个巨型4脚蛇(东北土话叫马蛇子,即蜥蜴类动物).它通身是鳞,脊背上的鳞是铁青色的,足有冰盘那么大,形状和鲤鱼鳞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鳞是粉白色的,瞅着比脊背上的鳞鲜嫩,并且略小于脊背上的鳞.脊背上的鳞干巴巴的,像晒干的鱼坯子(干鱼).大群的苍蝇在它身上飞来飞去,它不时地抖动身上的鳞,发出干涩的"咔咔"声,每响一次,苍蝇就"嗡"的一声飞起来;声音一停,苍蝇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儿极大,相距几百米远就能闻到.它身下卧着的地方已经卧出了一条长沟,身边的嫩杂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脚印是什么样子. 陈家围子只有20多户人家,总共60多口人,而在场却有300多人,原来,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几个村的人全来了.他们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着盛水的工具,统统由陈家围子伪村长陈庆指挥.陈庆不许大家管它叫"龙",只能称"水虫".听陈庆讲,昨天下午他还来过这里,什么也没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这个"水虫",说明它是昨夜卧在这里,今早被人发现的.陈庆组织陈家围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后让人挑水往"水虫"身上浇,水一浇上去,"水虫"身上的鳞就随之一抖,人们就这样一桶桶地往"水虫"身上浇水.谢八说:"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马脖子!这家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该多好." 看了一个多时辰,我父亲说:"走吧,明天再来看."就这样,我们恋恋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还直议论,丛来顺说:"如果这个'水虫'没有尾巴的话,那它就是黑龙江里的秃尾巴老李."谢八说:"这一定是黑龙江里的黑龙,你没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吗?"大家连鱼都没打好. 当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变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时缓时急.第二天一早转为牛毛细雨.我们5只船直奔陈家围子村后,赶到那儿一看,心凉了!曾经趴卧"黑龙"的地方现在只剩一条深沟,沙子里还留有浓烈的腥味儿.据当地人讲,"水虫"是半夜走的,怎么走的,到哪儿去了,谁也不知道,因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们清楚地看到,距它趴卧的沙沟东北处还有一条深沟,明显能看出是它站立起来时弄成的,这说明它极可能是朝东北方向走的,怎么走的,却是个谜.会不会是像飞机那样行进一段距离后鳞甲张开,腾空飞起来了呢?这只能是猜测. 再后来我们打鱼到那里时,听当地人悄悄地讲,日本人封锁这消息,不准人们到处乱讲.以后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经40多年了,那动物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天发生的一样…… 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专栏里,题目为《我所看到的黑龙》,杜尔伯特对山奶牛场退休干部任殿元口述,杜尔伯特博物馆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于1994年3月初辞世.《中外书摘》在刊登这篇文稿的同时,还发表了任青春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编辑同志: 想写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为我父亲亲眼看到了"龙"这件事对我震动极大,我总觉得应该把它记录和整理出来,这将是一份极珍贵的资料.事情已经过去40多年了,许多当年的目击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丛来顺,谢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亲也已经73岁了.但他精神好,一点也不糊涂,讲起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发生过的一样. 我不知道肇源县志是否记载此事,但我相信陈家围子附近还有与我父亲一样的目击者存在.我这是第一次向报刊披露这件事,尽管我很早就听我父亲讲这件事,但当时我也怀疑此事的真实性.1986年,我去肇源县出差,住在县委招待所对面的一家个体旅社内,夜晚同屋的一位老头和我闲聊时讲起了此事,其经过和我父亲讲的完全一样.我问他是哪里人,他答是陈家围子的,当年77岁(可惜的是我忘问他叫什么名字了),他也是目击者之一,还亲自挑水往黑龙身上浇过水.通过这件事我相信,我父亲讲的是事实.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四次调查:这是事实吗 这一切是真的吗?为了证明这段经历的可靠性,任青春提出了4个论据:一,自己第一次听父亲谈及此事时,才六七岁,母亲脸上那不耐烦的神情表明,此事早已是老生常谈,如果不是真实事物强烈地刺激了老人,他不会把这个故事一讲再讲;二,父亲是一个老党员,为人诚实厚道,绝非信口开河之辈,他不信鬼不信神,思想开明,上个世纪40年代,他第一个带领群众拆庙砸神像,若不是亲眼所见之事,父亲断不会反复陈述;三,当年自己在肇源县的小旅社中住宿,一老人谈及同一起事件;四,任殿元老人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那条身长10多米的黑龙"像一个大马蛇子",马蛇子为蜥蜴的俗称.令人惊讶的是,甲骨文中某些"龙"字的写法,看上去酷似蜥蜴,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纹饰也是如此形状.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龙",文化程度只有初小的任殿元,怎么可能认识"龙"字的甲骨文字形?古籍中不止一次记载了古代的"堕龙"事件,其描述与父亲所讲的大同小异,父亲又怎么可能知道那些连专家,学者都未曾提起过的散布在古籍中的关于"堕龙"的具体描述呢? 许多人都在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此事.为了考证任殿元老人所述的真实性,以《上海滩》杂志社编辑马小星为代表的一些人还进行过实地调查. 1992年,马小星列了一个科学调查提纲,委托任青春对任殿元的陈述进行了详细考证,结果又确认了"掉龙"事件的一些细节.任青春给任殿元看了许多种类的恐龙,鳄鱼的图片,结果老人对异齿龙(一种恐龙)的图片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他认为,如果把这个动物背上的帆状物去掉,看它趴在那里的样子倒有几分像自己见到的"黑龙",只不过"黑龙"的嘴是闭着的,嘴形像鲇鱼,嘴边有须子,头上耸起角,脖子还要略长一些,极像马脖子,且全身长满了鱼鳞.1992年10月,哈尔滨出版社的戴淮明受马小星的委托,到任殿元家中,松花江南岸的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区(陈家围子后归此市管辖),大致确认了已于上个世纪60年代被遣散的陈家围子村的原址. 1994年春,马小星亲自到肇源县调查,收获颇丰:找到一位目击过"掉龙"事件的大娘,但她所说的事件与任殿元所说之事的时间,地点不同;在被访问的数十人中,有不少老人证实松花江南岸确实发生过"掉龙"事件,而且确实发生在伪满时期,也确有伪村长陈庆其人,一位当年与陈庆同住一村的老大娘甚至作证,当年陈庆本人就亲口说过他率众救龙的事;类似任殿元所说的"掉龙"事件,在肇源,扶余境内不止发生过一两次. 同是1994年春,肇源县古恰乡文化站站长崔万禄受马小星之托到扶余区风华乡调查,又找到一位自称目睹过"掉龙"事件的老大爷,而且许多人都证实了陈庆组织大家救龙的事. 马氏观点:龙是珍稀动物 《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根据历来的传说,对"龙"作了这样的定义: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正是在这一定义面前,人们曾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有人查遍了中外所有的生物学资料,就是找不到一种能与上述定义相对应的动物.于是,一个并不算过分轻率的结论便自然产生了:龙不过是一个神化之物而已.有人甚至称之为"生物学上假设的杰作". 今年49岁的马小星系古籍,古生物爱好者,为了研究龙,十几年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的调查.他认为,龙是一种曾经存在过,被人们神化了的珍稀动物.龙这一来自虚空想象的"假设"竟能笼罩中国文化达数千年之久,并且能愈演愈烈,蔚为大观,多少有点儿不可思议.翻开中华古籍,诗词曲赋,小说杂记,乃至哲学着作,政治论文,龙的形象无所不在.人们既然主观地认定龙之传说是一个神话,就不会认真看待这些文字.可是,人们信赖的史书《左传》曾提到舜帝赐为自己养龙的人姓董,名为豢龙氏,意思是养龙的人;一向对光怪陆离的上古传说持审慎态度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记载夏代有专门养龙的人,名为御龙氏.历代史籍关于"堕龙"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马小星坚信龙的存在,他说:"从来自不同朝代的历史记载中,从任殿元老人关于1944年在松花江畔亲身经历的追述中,我们隐约意识到,世间确曾有这么一种会走,会飞,会游泳的奇异动物,我们的思路便不能不发生转折.当一种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事物正通过某种方式显露它的真相时,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眼光,去重新认识那个已经被解释了千百回的神龙之谜呢?"

㈦ 陈氏太极起源于何地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按道理说,起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陈家沟。

先要确认------太极拳门派的开创,始于武禹襄、杨露禅。之前没有太极拳。

按照杨露禅“学拳于陈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线索,陈长兴教了杨露禅“蒋发拳术”,然后融合了蒋发拳术与陈沟流传的通背缠拳,创编出一路、二路拳,即陈式太极拳,始于陈沟陈长兴。

依照目前信息,陈长兴曾在河北广府的太和堂药行负责护院,后来与北京镖行合作走镖。

这样的话,就很难说---陈长兴在哪里创编的一路、二路拳了。

因忙于走镖奔波,儿子陈耕耘只好跟陈有本学拳。陈有本教拳,也得先看看他会什么,同时也看看陈长兴的拳法。于是,陈耕耘的“绵拳”引起了陈有本的注意,之后,陈清平也来学拳,展示了一套相似的“十三式”拳法。于是,陈有本打开了思路,以他为主,三人共同改编出了一趟拳架(如今称为“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耕耘学了陈有本的拳术风格,这就形成了后来陈式太极拳的风格。

陈耕耘—陈延年—陈登科—陈照丕;

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陈照旭、陈照奎。

1928年,陈照丕、陈发科到北京教拳。陈发科(1887-1957)是号称“牌位大王”陈长兴的曾孙,师承其父延熙。

陈发科于1957年去世。1958年,陈照丕退休回到老家陈家沟。

后来,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正式成立,陈发科的高足冯志强任会长。

1979年起,陈家沟邀请冯志强老师赴陈家沟传授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也跟冯志强学过拳。

陈小旺,1946年出生,爷爷是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父亲是陈照旭(1909~1960年),拳术学自陈照丕和陈照奎,为太极拳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㈧ 卓伟师父谴责卓伟没底线,扬言王菲陈冠希的秘密绝不会说,是什么原因呢

说到娱乐圈狗仔,不少人应该都会想到那个“周三见”卓伟。尽管如今几乎已经听不到关于卓伟的声音,但是娱乐圈里一直有着关于他的传说。细数过往娱乐圈大事件,不少劲爆新闻都是出自卓伟之手,且基本上没有错误报道,卓伟在娱乐圈可以说是狗仔的代名词。时代变迁,现在娱乐圈也出了不少知名狗仔,但是像卓伟那般给大家带来这么多震撼消息的,还是没有出现。

其实提起造谣者,娱乐圈里简直是数不胜数。无数明星的八卦都是半真半假,看图说话已经成为了许多狗仔的必备技能,他们只想要获得热度,根本不考虑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会给当事人造成怎样的不利影响,说直接一点就是吃“人血馒头”。可是网络也并非法外之地,希望所有人都能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不要忍让!而造谣者也应该好好反省!所以不排除朱皮造谣来蹭热度的原因!你认为呢?

㈨ 一个小问题,谁能告诉我于海的资料

霍元甲》的热映,再次掀起了功夫热潮。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的“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这首熟悉的旋律,有多少人还能想起《少林寺》这部曾经轰动了大江南北的电影。这部影片让大家认识了李连杰,也让另一个人物走进了观众的视线,他就是片中李连杰师傅昙宗和尚的扮演者一于海。他凭借片中严师、慈父的形象,赢得了广大观众们的喜爱。事隔20多年后,李连杰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功夫明星,而于海却依然过着平淡而简单的生活。在泉城济南,记者拜访了一代武术宗师一于海。

有幸亲自体验到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没有北方的凛冽,也没有南方的湿寒,而是泉城特有的温晴。路过济南市中心的泉城广场,并没有想象中的人山人海,一旁的趵突泉公园看上去也稍显冷清。济南几乎没有什么高楼,听说是为了保护地下的泉水。与北京相比,济南的街道显得窄而拥挤,但济南人绝对是热心的。
和于海通电话约好采访的时间,便开始匆匆准备。照着于海提供的地址,记者找到了一个小区,没有豪华的建筑,没有高级的私家车,没有保安,也没有盘问和烦琐的进入手续,于海的家就住在里面——山东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职工宿舍。

其人其事

开门的是于海的爱人,等我进来以后,她还站在门口不时向外张望。我感到很奇怪,还没等我发问,她便开口问我:“就你一个人呀?” 我如实回答,是的。于海看见我如同见到老朋友一般迎上来,因为我们曾在《艺术人生》的录制现场有过一面之缘。他问一个同样的问题,接着便说,我昨天和老伴说今天你们要来采访,我估计怎么也要来两3个人,就让她出去买了3双新拖鞋,谁知就你一个人来了!换上新拖鞋,走进于海整洁而并不奢华的家。家里陈列着的奖杯讲述着于海曾经的辉煌:
于海,山东省烟台人。1954年拜七星螳螂拳大师林景山先生为师,学习正宗的螳螂拳。1958年在参加全国、省、市三级武术比赛时连闯三关,以优异的成绩被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招收,成为国家正式的武术运动员,从此开始了他光辉的武术生涯。师 1958年至1966年,代表山东省武术队参加在华东和全国举行的所有重大比赛,曾多次荣获剑术、棍术、螳螂拳及全能冠军。1966年至1986年,被任命为山东省武术队队长兼总教练,带领山东省武术队一直闯在全国先进行列,被全国武术界誉为“老大哥” 队。1987年后为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高级教练顾问。
于海喝茶的杯子不是一个“大”字能形容的,那是相当的大,都能挡住人大半张脸。于海说,自己不喝酒,但以前抽烟,自从把烟戒了,现在就剩下喝茶这个嗜好了。他喜欢喝铁观音,一种醇厚甘鲜、香气馥郁持久的茶。杯中大部分空间都被卷曲的茶叶占据,慢慢地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于海的故事也开始了。
于海这个名字自电影《少林寺》以来便颇为响亮,但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曾用名:于天堂。这个名字是他信奉基督教的父母给他起的。“文革”时期,这个典型的“四旧”的名字成了反面教材。外界的压力迫使于海不得不起了改名的念头,那个年代讲究“干群鱼水关系”,他便 “破旧 立新”改成了“于海”,即“鱼离不开水之意”。
光头、袈裟是于海在影视剧中居多的扮相。20多年前的《少林寺》里于海就是这个形象,至今年过六旬,他依然还是保持着光头。于海说,其实年轻的时候,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可是后来开始脱落,变得很稀疏。与其让头发那样,还不如直接都剃了。慢慢地,于海发现了光头的好处,方便省事。他笑着说,我觉得现在这个样子挺好,每天早晨洗脸的时候顺便抹个头,连洗发水都省了,就是冬天出门的时候要戴帽子。
在中国“无酒不成席”,而这个豪爽的山东汉子却不喝酒。对于现代人提倡的“感情深一口闷”的做法,更是不敢苟同。由于以前训练时留下太多的伤病,每年的冬天都是于海休整的时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于海几乎不接拍剧本,也不参加过多的社交活动,这三年来更是淡出影视圈。于海一直表示,拍戏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自己一直是一个武术老师,体育工作者。

专业教练 业余演员

虽然影视方面,对于于海来说仅仅是业余爱好,但是于海对于喜爱他的影迷朋友却丝毫没有怠慢。他说,有的时候,这张脸能给他带来一些方便,但也给他带去了不少麻烦。特别是在公共场合,鲜明的特征让大家很容易就把于海从人群中找出来。于是接履而至的便是给影迷签名、和影迷合影,即便当时于海再累,心里再有想法,他也会—一满足影迷的要求。他说“我永远记得,‘没有影迷就没影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两句话。”
虽然于海拍戏是票友性质,但他也没少遇见危险事。当初拍《少林寺》时,时间非常紧张,片中的马戏很多,他只用了两个上午的时间练习骑术,便投入拍摄。影片中有一组于海在一条小路上骑马疾驰的镜头,他的马速很快,拐弯时,没想到一棵杨树挡在了前面,想收疆已是来不及了。他的身子平飞了出去。于海本能地用两条胳膊护住头部,脑袋是保住了,而用以当做护具的手臂却没能幸免:手腕、肘部脱臼,左手撞断。
事隔多年,于海提起此次险情还是有些后怕。到底是习武之人,这时,他急中生智运气以减轻痛苦。他庆幸自己反应还算敏捷,否则他撞坏的不是两条手臂,而是脑袋被冲撞到脖腔里的惨状。
时间并不允许他养伤,而是逼着他带伤继续参加拍摄。1984年,影片《少林小子》在杭州黄龙洞拍外景,50摄氏度的温度计愣是被冲破了,躲在阴凉地里围观的观众每天都有好几个中暑晕倒的。如此酷热的天气,不动都躁得慌,还要拍打戏,苦不堪言的于海在与“群匪”打斗时,右腿筋断骨折,不得不到医院手术,之后打着石膏回到外景地,不到两个星期,于海拖着伤腿继续拍戏。 说这些点点滴滴,于海也只是付诸一笑。
曾经任职为山东武术队队长兼总教练的于海为国家和山东省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武术队员,其中就包括他的儿子于涛。于涛 9岁就开始随父亲习武,1983年至1991年,多次在全国重大武术比赛中获得冠军。特别是家传的武学“螳螂拳”的技法与套路的演练,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巳得其精髓与内涵,屡获各类大赛的冠宰,并多次出访日本、伊朗、欧洲、美洲等国进行友好访问与表演,受到一致好评。1989年在全国武术锦标赛中成绩达到武术运动员最高级别——国家健将标准,被国家体委授予“武英”级运动员称号。子承父业让于海备感欣慰,现在于涛自己开设了一家体育文化交流中心,旨在提倡武道健身,弘扬武术精神。提到自己的儿子,于海脸上露出习武之人难得的温柔。

苦练“螳螂拳”

说到于海的看家本领非“螳螂拳”莫属。1954年,年仅12岁的于海拜七星螳螂拳大师林景山先生为师,学习正宗的螳螂拳。看见银幕上的于海飞檐走壁,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好生羡慕。孰不知.作为一个武术运动员的他经历了多少痛苦和伤痛,承受了何等的孤单和寂寞。由于练习而造成的伤痛至今仍折磨着于海,每逢天气突变、阴雨连连,于海身上的关节几乎没有一处不疼的。
为了能更准确地领会“螳螂拳”的精髓,于海曾经和上百只螳娜共处一室,研究这种昆虫的一举一动,从中体会“螳螂拳”的要领。
20世纪80年代,于海作为山东省武术队的队长和总教练,经常带着学生训练。当时的环境远没有现在好,学生们训练体能大多都在户外,爬山,跑步。带领学生们到附近的山上去跑步,于海发现山上有很多螳螂,便在休息的时候抓几只。学生们看见教练在抓螳螂,十分好奇,于海和他们讲了自己的用途之后,学生也利用训练休息帮着他抓。人多力量大,这样于海几平每天都能带十几只到几十只螳螂回宿舍。
再看看于海的宿舍,满屋子爬的都是螳螂,桌子上、蚊帐上、灯罩上,最多的时候能有上百只。地板上,时常还会出现螳螂的尸体,毕竟房间是人住的,不适合这些小家伙。
那时,于海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逗螳螂。听说过养蝈蝈、斗蛐蛐的,还没见过逗螳螂的。于海一个人在宿舍,就拿一根草和螳螂打架,你一下,我一下。别以为他是在找乐子,其实在和螳螂的你来我往之中,螳螂的每一个姿势,怎么进攻,怎么防守,头往哪边转,身体往哪边动,都印在了于海的脑子里。根据螳螂的反应和动作,于海潜心研究,反复练习、总结,终于在原有的“螳螂拳”上作了改良和创新。在他的努力下,“螳螂拳”得到了发展和发扬。他也被称为一代“螳螂拳”大师。

没省心的小杰

谈到武术,不得不提电影《少林寺》。那是一部完全由武术运动员担任主要演员的电影,当然演员里包括现在享誉全球的动作明星李连杰。说到李连杰,于海总是叫他“小杰”。最近一次见小杰,是在北京一起录制《艺术人生》的时候。
其实,于海和李连杰在拍摄《少林寺》的时候,并不是第一次见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门慢慢向世界打开。于海曾多次带领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外国。中国武术代表团里的成员就有在全国武术比赛上获得冠军的李连杰。那个时候,李连杰还是个10岁出头的小孩。出国访问的事情可没少让于海操心。
于海是出名的严格,所以纪律方面的事情一般交给他,是很让人放心的,偏偏遇上李连杰这样的调皮小子。出国之前,教练都和小队员交代,出去以后要是别人问你的问题,你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就和别人打岔,说“今天天气很好呀……”含糊过去。这点倒是还能勉强做到。从墨西哥到美国以后,李连杰一到住地就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只有团长房间里才有果篮,队员的房间里都没有。于是李连杰动了动脑筋,就故意在房间里很大声地说,不公平,不平等,为什么没有果篮。经他这么一喊,后来每个房间真的多了一个果篮。当时,于海还纳闷,怎么刚去的时候房间没有,可是过了两天以后就都有果篮了。这件事李连杰一直瞒着,直到已经自己开公司,拍电影,李连杰邀请于海参与设计《太极张三丰》中的武打动作,和于海聊天的时候才一时说漏了嘴。于海听了以后哭笑不得,而于海参与《少林寺》的拍摄也是因为这次访问,途中香港银都机构副总经理注意到了他和李连杰。
数年后,当这个机构筹划拍一部有关少林寺的影片时,想到了他们两个人,谁也没有料到这部影片能一炮而红,在香港保持了多年的票房最高纪录。同期上映的成龙、刘嘉良的《十八般武艺》、《龙少爷》投资比《少林寺》高10倍,而票房却远远不及。

后记

我和于海之间的谈话随着客厅里的挂钟敲响了第12下而告一段落。在谈话的过程中,于海的爱人总在不断地要我吃点水果,喝点水。最后非要留我一起吃饭,盛情难却,于是我们就找了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餐火锅。用餐的过程,能感觉到于海很会关心人。他知道爱人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也征求我意见,问我是否有忌口。还不时地往爱人的碗碟里夹菜。 一个习武的山东大汉有如此细腻的心思。但在火锅冒出的袅袅蒸汽中我隐约看见,他夹菜的手有些发抖,不知道是不是多年的大强度运动留下的。
他和他的爱人站在路边送我上出租车,并招呼我再来。车还没开出10米的距离,司机就问我,那不是老演和尚的那个人吗?我笑道,是呀。司机一脸惊诧地说,原来他住在济南呀。
匆匆的行程让我没有时间去看清济南这个美丽的城市,享受这里泉水给我带来的欢愉。但是在这座城市里,我看见了一代武术宗师的平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