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温莎公爵是谁啊
温莎公爵叫爱德华八世,是当时英国国王.他后来爱上了一个已婚的美国女子,要娶她为妻,但遭到当时号称"约翰牛"的英国首相带领的内阁总反对,并以内阁总辞职进行威胁.后来公爵于是放弃了皇位,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只想给心爱的女人一个家."
温莎公爵和沃利斯女士之间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是本世纪最着名的,它是用一个国家换来的.1930年.当风流的爱德华王子遇到结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沃利斯,他此生就没有什么比爱她更重要的了包括王位.当他必须从两者选择其一时,他选择了爱情.在逊位宣言中爱德华这样对全世界说:"我的心和沃利斯在一起,没有我爱的女人,我无法生活.""我不是国王.我只是一个恋爱中的男人."
沃利斯流着泪对她伟大的爱人承诺:"和我在一起,你将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1937年,他们结了婚,爱德华时年43岁,沃利斯41岁.他们生活在巴黎,拥有35年幸福的婚姻生活,直到爱德华去世.去世前.他说:"我从未见过比沃利斯更美的女人."
公爵去世后,沃利斯把自己锁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房子里,每天下午, 读爱德华写的情书,"它们是那么美,她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2. 为什么汉诺威王朝和温莎王朝中间还隔着萨克森
由于对英语的掌握非常有限,这位曾经的“英国国王”与大臣都是用法语进行交流,不能亲自主持也很少参加内阁会议
3. 温莎公爵是谁
英王爱德华八世 (1894.6.23 – 1972.5.28 )是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的长子。按照王位继承法,1910年被立为英国王储。下一年,又受封为威尔士亲王。王储不但鼻高嘴阔,天庭饱满,眼神里透出一股王气,一脸富贵相,而且身高体壮,健如奔马,一反英国王室历代王储体弱多病的积弊。一战爆发后,20岁的王储不因贵而娇,主动服役参战,任为陆军参谋,在法国战壕里摸爬滚打,出生入死,屡立军功。战后,王储代表英王遍访欧美各国,深得各国政界领袖好评。
温莎公爵(Duke of Windsor)即英国的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国王、英属海外各自治领地国王和印度皇帝。从1936年1月20日至1936年12月11日共执政325天,爱德华八世是温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是英王乔治五世(George V)和玛丽王后(Queen Mary)的长子,全名为爱德华·艾伯特·克里斯蒂安·乔治·安德鲁·帕特里克·大卫(Edward Albert Christian George Patrick David),按照惯例英国王子没有姓,曾拥有的头衔按顺序为约克王子爱德华(Prince Edward of York),康沃尔约克王子爱德华(Prince Edward of Cornwall and York),康沃尔落德赛公爵(Duke of Cornwall and Rothesay),和威尔士王子(Prince of Wales)。
爱德华在继位前曾代替父亲出巡海外领地,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于掷弹兵团,虽然并无上前线。作为王子的他深受国民欢迎,曾有一连串的情妇皆为年长的已婚女子。
继位短短几个月,爱德华八世因执意要娶辛普森夫人遭到英国政府,英国国教,及海外领地政府的强烈反对,而导致宪政危机。如果他不顾政府与人民的意愿选择辛普森夫人为王后,首相就会带领政府集体辞职,这样爱德华便会违反君主立宪政府的最基本宪法原则。于是爱德华选择退位,成为英国及英联邦历史上在位最短的君王。他弟弟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继位,称乔治六世,赐予爱德华“温莎公爵殿下”的称号,又赐予辛普森“温莎夫人”的称号。
退位之后,1937年温莎公爵游历了纳粹德国。二战期间因被指控同情纳粹而被派到巴哈马当总督。二战之后,温莎公爵退休度过余生。
4. 辛普森夫人离过婚,卡米拉也离过婚,为什么温莎公爵被迫逊位而查尔斯王子可以继位
我觉得除了以上理由之外,还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英国自从都铎王朝以来的宗教改革盛行,宗教的统治地位尤其重要,在经历了亨利八世,血腥玛丽及伊丽莎白一世的改朝换代后,基督新教在英国也占据了统治地位。所以,作为国王的妻子首先要是基督新教教徒;
第二,据说在温莎公爵退位很久后,爆出消息说,当时因为爱德华八世与德国纳粹党希特勒私下勾结,保护其在法国的财产。国王作为英国国家精神领袖的象征,这件事是爱德华真正被逼退位的原因,并且被驱逐出境,流亡法国。刚好借与辛普森夫人结婚,落得“爱美人不爱江山”美誉,演绎了温莎公爵的浪漫爱情故事……
5. 乔治五世的儿子为什么称爱德华八世
乔治五世的父亲是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的长子成为爱德华八世。
所谓几世的意思并不是父子传承的意思,而是说英国历史上第几个叫同样名字的国王,比如乔治五的儿子跟他爷爷同名了所以就叫爱德华八世,就是第八个叫爱德华的国王的意思。现任英女王叫伊丽莎白二世,是因为英国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一个叫伊丽莎白的女王所以要叫二世。
乔治五世在英国人民中则拥有很高的评价,他年轻的时候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十分亲近民众,参观大家生活的地方与孩子们玩耍,照顾普通民众的感受,是一位与民同乐的明君。尼古拉二世最后被秘密杀害,而乔治五世在年老时还与民众共同承担国难,他受到的只有欢迎和敬重,逝世时举国哀痛,数万民众前来吊唁。
6. 为何说“情圣”爱德华八世是纳粹的“朋友”
1936年,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为了与心爱的女人辛普森夫人结婚而毅然放弃王位甘当温莎公爵的惊人之举在全世界广为人知,成就了一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传世佳话。但近年来就有关爱德华八世退位的真正原因在英国历史学界引起了争议,有人说是因为爱德华八世与希特勒有瓜葛,做出了背叛祖国之事而被迫退位的。据外电报道,昨天在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展出的十箱爱德华八世秘密档案对上述说法予以了否定,这些展出的文件只是全部档案的一部分,是由当年与爱德华八世关系极为密切的律师沃尔特·蒙克顿提供的。但是蒙克顿透露说,能证明国王退位的最直接、最秘密的文件只有到2037年才能公布,这是来自王室的最新命令。
此次展出的文件包括爱德华八世与希特勒之间进行联络的电报内容,在其中一封二战爆发前夕发给希特勒的电报中,爱德华八世敦促希特勒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希特勒在回电中说,和平与否取决于英国而不是德国。由此,牛津大学政治学教授博格丹诺断定,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爱德华八世与出卖国家一事有牵连。
博格丹诺教授还指出,爱德华八世当年的退位既是英国历史的一部分更是英国皇家一个永远的痛处,所以王室家族决不希望这块伤疤被不断地揭来揭去。
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特说,他相信在未展出的秘密文件中有两封爱德华八世的母亲写给蒙克顿的信至关重要,它们能揭示出当时国王与白金汉宫之间的矛盾,信的内容一定能引起轰动。罗伯特还认为,始终有一名王室成员一直在阻挠辛普森夫人成为王后,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这位王室成员的名字。
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即后来的温莎公爵夫妇于1940年前往巴哈马群岛,英国前国王曾在那里担任总督。
爱德华八世和纳粹有关系。
7. 德意志第三帝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详细资料
纳粹生涯
官运亨通 组建里宾特洛甫办公室
里宾特洛甫之子 Rudolf von Ribbentrop
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
1932年5月1日,里宾特洛甫加入纳粹党,一年之内即成为国会议员、党卫队上校和希特勒的外交顾问。里宾特洛甫在柏林郊外的豪华别墅则成为1933年1月希特勒为组织第一届内阁而举行秘密会议的理想场所。 里宾特洛甫于1934年出任德国裁军事务代表驻国际联盟大使。里宾特洛甫组建"里宾特洛甫办公室",一方面与康斯坦丁·冯·纽赖特主持的外交部分庭抗礼,一方面设法搜集有关希特勒的情况(兴趣爱好、会访日程、言谈举止等),颇受希特勒赏识。
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1935年6月,里宾特洛甫奉命以无任所大使的身份前往伦敦,与英国谈判并签订"英德海军协定",使德国的海军吨位可为英国的35%,为德国扩建海军创造了条件。1936年8月,里宾特洛甫出任德国驻英国大使。在驻英国的两年任期中,里宾特洛甫因受到英国社交界的排挤而大为光火,认为英国与德国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在向希特勒报告英国不会反对第三帝国在欧洲的征服政策的同时,将英国描述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经常越过外交部长纽赖特向希特勒直接报告有关情况,参与德国的重大外交活动。1936年11月,里宾特洛甫在柏林与日本代表谈判并签署"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0月,里宾特洛甫促成意大利在该协定上签字,导致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奉命起草对奥地利的最后通牒
里宾特洛甫之子 Rudolf von Ribbentrop
1938年2月4日,里宾特洛甫被希特勒任命为纳粹德国外交部长。3月11日,根据与英国首相张伯伦、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勋爵的长谈,里宾特洛甫向希特勒提出报告,认为"英国不会对奥地利采取行动"。随后,他又奉命起草对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在纳粹武力的胁迫和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下,德国吞并了奥地利。里宾特洛甫还极力主张把捷克斯洛伐克变为德国的保护国,向希特勒保证能"使法国置身事外",英国则"只要你向他们表明你决不会退缩,他们就会让步。"此种判断与希特勒的计划不谋而合,慕尼黑危机的发展似乎又证实了此种判断正确,因而,里宾特洛甫备受希特勒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
促使钢铁同盟条约签订
慕尼黑危机之后,里宾特洛甫为推行德国的战争政策而加紧开展外交活动,频频得手。 里宾特洛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鼓动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签订德意军事同盟条约,导致1939年5月号称"钢铁同盟条约"的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 早在1938年10月,里宾特洛甫向波兰提出蛮横的领土要求:同意德国占领但泽,将"波兰走廊"让给德国;德国宣传机器则大肆宣传波兰境内的"日耳曼人遭到迫害",制造但泽危机。1939年3月,里宾特洛甫威胁波兰人大使,声称元首"对波兰的态度已越来越感到惊讶,波兰必须认清它不能在俄国和德国之间采取中间道路",波兰的出路在于"同德国及其元首保持合理的关系"。 1938年12月,里宾特洛甫赴巴黎与法国签订所谓友好条约,旨在离间英法关系。
胁迫签署德捷协定
里宾特洛甫之子 Rudolf von Ribbentrop
1939年1月,里宾特洛甫在陪同希特勒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时威胁道,捷克斯洛伐克必须照德国人要你们做的一切去办,否则便有"不堪设想的后果"。两个月之后,里宾特洛甫为斯洛伐克起草所谓"独立宣言",并伙同希特勒、戈林胁迫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签署取消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的"德捷协定"。 1939年7月,里宾特洛甫与意大利大使谈论波兰问题,宣称"如果波兰胆敢进攻但泽的活,德国将在48小时内在华沙解决但泽问题!如果法国居然为但泽出面干涉,从而掀起大战的话,也随它去,德国没有比这再高兴的了,这样法国就会被消灭;英国如果胆敢经举妄动的话,结果将是大英帝国的覆灭……美国呢?元首的一篇演说就足以将罗斯福打败。"
实施先西后东战略、避免东西两线作战
Waldemar Fegelein
为了实施先西后东战略、避免东西两线作战,里宾特洛甫奉希特勒之命一面以德英谈判破坏英法苏谈判,一面力图改善德苏关系。1939年8月3日,里宾特洛甫指示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表示"德国方面希望改善德苏关系",他本人随时准备为此与苏联谈判。苏联对此不予理睬。8月14日,里宾特洛甫急电舒伦堡(要求他亲自将电文译读给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声称德苏关系已经"面临历史性转折点","德国和苏联之间不存在任何实际的利害冲突",历史表明"当两国是友邦的时候就一切顺遂,当两国是敌国的时候就不然了",再次表示愿意前往苏联谈判。苏联则予以拒绝。17日,舒伦堡奉命转达德国准备与苏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意愿。20日,希特勒急电斯大林,要求允许里宾特洛甫访问苏联,就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举行谈判。次日,苏联宣布英法苏谈判破裂,复电希特勒同意里宾特洛甫访问苏联。22日,里宾特洛甫携带希特勒签发的全权证书飞赴苏联谈判。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里宾特洛甫的外交活动达到巅峰。 里宾特洛甫
为欺骗世界舆论、麻痹英法等国,1939年8月29日,里宾特洛甫向英国提出"请波兰派遣一位全权特使前往柏林"谈判的建议,并要求波兰特使于30日到达。8月30日夜,里宾特洛甫对英国大使呈送的答复照会不屑一顾,而快速宣读为表明德国直到最后一分钟仍在为"合理"解决波兰问题而努力的16点建议,宣读完毕即称这些建议"业已过时"。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国、法国对德国提出最后通牒并在里宾特洛甫代表德国拒绝之后对德国宣战。
纳粹德国统治集团内部对他的评价不一
尽管里特洛甫为推行纳粹外交政策效尽犬马之劳,但纳粹德国统治集团内部对他的评价并不一致。戈林公开称里宾特洛甫为"肮脏的小香槟酒贩子"。戈培尔则不无刻薄地说:"他的名字是用金钱买来的,钱财是通过婚姻获得的,官职是靠诈骗弄到的。"然而,希特勒听不进任何反对里宾特洛甫的话,认为里宾特洛甫的"俾斯麦第二",甚至称赞他是"比俾斯麦更伟大的外交部长"。 1939年9月28日,里宾特洛甫在波兰灭亡后赴苏联签订新的德苏边界条约,使德国边境线东移。 当对德国持同情态度的温莎公爵(即因与美国的辛普森夫人结婚而逊位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于1940年被任命为巴哈马群岛总督时,里宾特洛甫策划在里斯本劫持温莎公爵并利用他反对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但是,英国反间谍机构的努力和温莎公爵对国王的的忠诚挫败了这项荒诞的诡计。里宾特洛甫因此大失脸面。 1941年6月22日凌晨,里宾特洛甫接见苏联驻德国大使。准备就德国飞机入侵苏联领空提出抗议的大使刚一开口,里宾特洛甫即粗暴地说"这不是现在要谈的问题",随后提出一份辩解备忘录。其时,德国已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付诸实施。 里宾特洛甫在战争时期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促使轴心国伙伴意大利与日本按照德国的意图参战;负责指导德国的对外广播宣传。里宾特洛甫相当卖力却建树甚微,倒是在对外广播宣传方面不时与戈培尔发生冲突。戈林、戈培尔、希姆莱等人很想把里宾特洛甫赶下台,但希特勒仍视之为"俾斯麦第二",予以留任。 1945年4月20日,里宾特洛甫在参加希特勒生日庆祝活动之后,预感到末日即将来临,遂悄然逃离柏林。因而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里宾特洛甫失去了在邓尼茨政府中继续任职的资格。1945年5月2日,施威林·冯·克罗西克继任德国外交部长。
编辑本段病急乱投医纳粹德国外长想亲自刺杀斯大林
[1]1939年8月,斯大林在莫斯科会见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1944年,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决定亲自出手,除掉斯大林。这大概是现代历史上惟一不是由恐怖分子或训练有素的特工,而是由在职外长扮演刺客的角色。如果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当时实现了自己的暗杀计划,那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就活不到1953年。斯大林与里宾特洛甫(1893~1946)见过两次面。两次都是在莫斯科,时间分别是1939年的8月和9月,是为了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想在国际会议动手 据俄罗斯《历史问题》最近披露,1944年,里宾特洛甫决定亲自出手,除掉斯大林。制定了谋杀计划后, 1939年8月,斯大林会见里宾特洛甫
里宾特洛甫以德国人所特有的精细研究了各种可能。他知道,斯大林的工作和居住地点克里姆林宫早就变成了难以进入的堡垒,所有通道都有卫队把守。保卫斯大林的人达数千名,都是身手不凡的军官和特工。里宾特洛甫是个外交家,他的职业特点帮他作出决定:如果不能在官邸将斯大林消灭,那就把他骗到某个国际会议上伺机下手。 ●用笔状手枪 里宾特洛甫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希特勒,希特勒同意了他的计划。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对苏德战场的失利束手无策,已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在这之后,里宾特洛甫去找瓦尔特?舍伦贝格(专门负责纳粹德国的对外情报搜集工作)。舍伦贝格在美国出版的回忆录里对此作了描述。舍伦贝格在书中写道:“里宾特洛甫来找我,对我说:‘我已亲口对元首(希特勒)表示,我准备为德国牺牲自己。将组织一个有斯大林参加的国际会议,我在会上把他杀掉。’我问:‘就你一个人吗?’他说:‘元首说一个人可能实现不了这个计划,让我再找一个帮手,我就提到了你。’” 当然,里宾特洛甫也知道,会议的保卫工作肯定将十分严密,左轮手枪之类的武器未必能带进会议厅。他听说舍伦贝格手下的一个技术小组研制出一种同自来水笔一模一样的左轮手枪,可以从6~7米的距离射出子弹。他决定就使用这种手枪。 ●搭档没盲目跟进 但与里宾特洛甫不同的是,舍伦贝格丝毫没有充当敢死队员的愿望。他在回忆录中说:“我认为,里宾特洛甫的计划,说得好听点,是他神经和大脑过度疲劳的结果。但当时的情况不允许我提出异议,而且我知道,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报告给希特勒。于是我回答说,虽说这一计划从技术上来说没有问题,但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能否把斯大林引诱来参加会议,这是极其困难的……我建议他在为计划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之前先谋求斯大林同意出席会议。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将支持他。”舍伦贝格是位富有经验的情报人员,他清楚地意识到,希特勒在战场上遭受了一系列重大失败,德国与苏联单独媾和的梦想已化作泡影。所以,里宾特洛甫的计划显得非常不现实——以1944年当时不可逆转的战场形势,斯大林根本不会参加有德国代表出席的国际会议。如果舍伦贝格傻乎乎地跟着里宾特洛甫干,最后可能会断送自己的性命。后来,里宾特洛甫似乎也发现自己的这个计划不太现实。 投降签字仪式上的里宾特洛甫
●回忆录里只字不提 战后,里宾特洛甫被英军抓获。1946年,在纽伦堡审判期间,里宾特洛甫在狱中开始写回忆录,该书后来以《在伦敦与莫斯科之间》为名在德国出版。这位前外长在书中经常提到1939年他对莫斯科的访问、同斯大林的会谈。他甚至回忆起克里姆林宫为他举行盛大宴会的情景:“桌子上摆着一瓶度数很高的棕色的伏特加。但这样的烈酒似乎对斯大林没产生任何作用。我连声称赞俄罗斯人好酒量,德国人没法比。斯大林听后大笑起来,他狡黠地看我一眼,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他在宴会上从来都只喝克里米亚葡萄酒,而不是桌上的那种伏特加。两种酒颜色一模一样。” 不过,里宾特洛甫对刺杀斯大林的计划却只字未提。看来,那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暗杀计划是非常可笑的。
编辑本段里宾特洛甫末日
战后,里宾特洛甫被英军抓获。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绞刑。15天之后,里宾特洛甫被绞死。值得一提的是,里宾特洛甫是第一个走上绞刑架的纳粹高级领导。这是因为原本应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戈林在刑前吞服氰酸钾自尽,于是里宾特洛甫成为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纳粹高级领导。
8. 求问英国汉诺威王朝与温莎王朝什么关系
血统渊源 时间回到公元1714年,英国女王安娜逝世后,没有后嗣,为了寻找一位新教徒的国王,议会请了安娜的表兄、德国汉诺威侯选之子乔治·路德维希·冯·汉诺威到英国即位,史称乔治一世。这就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开始,也是英国王室日耳曼血统的开始。 当年54岁的乔治很不情愿地离开位于德国北部的汉诺威,前往泰晤士河边的伦敦参加加冕仪式。他在位13年都不曾将英语学通。由于对英语的掌握非常有限,这位曾经的“英国国王”与大臣都是用法语进行交流,不能亲自主持也很少参加内阁会议,这使得内阁首相的作用开始变得突出起来。不仅如此,乔治一世作为统治者,大部分时间都在德国度过。1727年,他告别人世,长眠于德国。 乔治一世使英国王室从此有了日耳曼血统,也使他的子孙们有了扯不断的德国情缘。他的儿子乔治二世和父亲一样,继位后仍经常出没于汉诺威,还在52岁的时候找了一个德国情妇。 与祖辈父辈不同的是,乔治三世在英国出生并接受教育,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执掌英国王位期间,他倒是从没访问过汉诺威,但却娶了一位德国公主做王后。乔治四世则为了得到国会协助还清巨债,迎娶了德国表妹卡洛林。 乔治三世的孙女维多利亚女王是汉诺威家族的最后一位君王,由她而开始了一个新的朝代,即萨克森-科堡-哥塔王朝,但这并没有切断英国王室与德国的联系。恰恰相反,她的母亲、家庭老师以及作为监护人的舅父莱奥波德都是德国人,都来自德国的科堡家族,而女王自己也认为她是那个家族的成员之一。更重要的是,1840年她嫁给了她德国的表哥萨克森-科堡-哥塔家族的阿尔伯特王子。 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给了日后的德皇弗雷德里克三世,她的儿子就是后来“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 但据近年来逐渐解密的官方文件显示,爱德华八世离位的主要原因是“美人”沃利斯·辛普森支持纳粹,使英国无法面对美法盟国。在放弃王位后,温莎公爵1937年还在慕尼黑会见了阿道夫·希特勒。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对温莎公爵夫妇的亲纳粹倾向非常担心。在夫妇俩流亡国外的日子里,英国和美国的情报部门都曾对他们的行踪进行监视。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嫁了多半血统为德国人的菲利普伯爵。这位伯爵不仅能说流利的德语,而且与德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曾在德国上过一年学,他的4个姐妹全部嫁给了德国人。 血统风波 来自德国的萨克森-科堡-哥塔家族的英国王室在200多年前就曾宣布具有日耳曼血统。直到20世纪开始前,英国王室都一直在德国贵族中寻求伴侣,和亲政策对他们来说不但不陌生,而且可说是王室生存的一种方式。但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作为却让他们有失体面,于是开始在姓氏上改头换面,并对血统的问题谨言慎行。 一战时,英国民间反德情绪强烈,英伦三岛上的人们痛恨所有带有德国印记的东西,甚至包括面包。为了表示对德皇维廉二世的讥讽和不恭,英国人将Wihlelm的昵称Willy用作口语上指称男性生殖器的某一部位。 英国王室对血统的说辞也变得小心翼翼。为了体面,也为了表示与臣民共同反对德国的决心,英国王室认为有必要寻找出一个正宗英国的姓氏。1917年,英王乔治五世就宣布放弃家族名字中“萨克森-科堡-哥达”一节,杜撰出听起来更加英国化的“温莎”姓氏,温莎王朝从此开始。 到了他的儿子乔治六世在位时(1936-1952年),更是不惧德军轰炸呆在白金汉宫,表现出与德国的疏离。他的妻子,即谢世不久的伊丽莎白王太后一生都未能改变对德国的某种敌意。直到临终,她也没有改变把德国人称为“匈奴人”的习惯。他们便是当代伊丽莎白二世的父母。
9. 爱德华八世上位一年就退位,为何就放弃江山呢
因为爱德华喜欢辛普森夫人,但作为国王是不可以娶一个离过婚并且她的前夫仍然在世的女人为妻的,这是英国国教教规绝对不能允许的。所以,在江山和美人之间,他最后选择了美人,而放弃了江山。但还有种说法是因为当时的美国、英国怕再出现一位纳粹元首,所以运用强大的压力逼其退位的,这才是爱德华真正退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