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王毅的个人简历
198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94.08-2000.08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工作,2004.10至今在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工作,2004.11-2005.06在美国洛杉矶SAN GABRAL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现为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副院长。在内分泌学方面具有较高造诣。 目前,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领导并参与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北碚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其它奖项若干。 学术任职方面,现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重庆分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医院管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医院卫生经济学会理事(常务副秘书长)、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医院成本控制研究室副主任(重庆市重点研究室),慢性病杂志副总编辑。2005年任重庆医科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培养硕士生5名(2名已毕业)。 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内分泌及代谢病
B. 有人申请过芝加哥大学的访问学者吗分享一下经验
以下内容来源于:厚 谱 教 育
我给你分享一个成功案例。
教育背景:北大博士
工作经历:某高校公共管理系讲师,plus某地方政府一年的挂职经历
研究课题:公共治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以及环境治理等7个课题
发表文章:8篇(关于比较政治和环境治理),SCI 3篇,核心期刊5篇;2部专着
学术活动:参加各种环境治理的学术活动
“小杨老师”,Liu老师总是这样称呼我,让我听着非常暖心,在平常电话和QQ聊天中能感受到他是一位非常儒雅的大学老师,北大的高材生,学术能力不错,才工作几年,课题和文章也有不少,在帮他做材料的时候,为了抓住主线,凸显他清晰的研究方向,我们特别放大了他在公共治理方面课题,缩减了在政府比较领域的笔墨,就这样,简历完工了,在投出去的第一波邮件中,Liu老师就被芝大的教授看中了,让芝大的教授 so impressive,便很快顺利拿到了邀请函。
C. 有人申请过康奈尔大学的访问学者吗分享一下经验
你好,厚 谱 教 育(访问学者申请领跑者)资深顾问为你解答。
我给你分享一个成功案例。
田老师的申请其实是我们所有的申请中最普遍的一个案例,我们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顺利为田老师获得常青藤盟校的邀请信,我也很欣慰,每一个客户获得了邀请,我也如他们一样,替他们高兴,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认可,也非常感谢金东方海外顾问申请团队的辛苦工作。
Doctor 田现在是国内某高校老师,在职的博士生也顺利获得博士学位。生物专业,研究方向是血液细胞和干细胞培养。本来最初是想申请国外的博士后,虽然他本人的科研项目经历多,但真正有高质量SCI文章不太多,加上现在的年纪稍大,我们还是建议他考虑申请访学。田老师目前的工作稳定,到国外主要是为了到更发达的国家学习和了解国外科研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发一些高质量的文章。而且田老师还是可以申请国家公派的名额,鉴于此,我们最初的评估结果,还是明确告之田老师考虑申请美国的交流访问学者,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他个人的经历,另外直接进顶级名校的机会更多,对于他的经历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田老师最初是通过邮件跟我咨询,一般都是发邮件问一下了解的情况,通常我这里是直接获得国外的访学机会和博士后职位,偶尔有新的觉得合适的职位就会发给田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他也非常想出国,也就顺理成章签约,我们也开始有序不紊的申请工作。
生物专业我们是非常善长,我们对于申请虽然轻车熟路,但绝不盲目,在这期间,我们的一个海外顾问哈佛的大学的生物博士后帮了很大的忙,另外,我们的海外顾问,在美国也开始帮助找教授。文书部的许丽娜老师也一直与田老师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在经过1个半月的时间就获得了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的访学邀请。其实以田老师的经历,到了学校工作一段时间,教授一般都会主动给予资助的,所以有一些申请访学的理工科专业的申请人根本不用担心,最后都会有一些生活费用的。之前有很多客户都是到了美国教授再给生活费的。
以上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D. 西安财经学院
院简介
西安财经学院坐落在古都西安南郊,现有长安、雁塔、翠华3个校区,占地面积1579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
学校有60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西北贸易学校。200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西安财经学院。201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统计局签署协议,共建西安财经学院。
© 2013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西安财经学院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建校6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 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科为主干,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等学府。学校现有8个二级学院和4个教学部,有4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学科;有37个本科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011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416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000余人。
学校始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着增强。2007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2010年学校获得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2012年我校参评学科总体成绩良好,统计学位次百分位为37%,应用经济学位次百分位由第二轮的69%上升至51%,工商管理学科首次参加评估,位次百分位为63%。在具有硕士授权的同类院校中,我校统计学位次并列第1,应用经济学位次并列第9,工商管理位次并列第30。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拥有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4个校级科研基地。2006-2010年,教师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61项,3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
学校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已然形成浓郁的西财特色,2010年学校获得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
6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优先,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社会,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八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全校师生以“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宏伟蓝图为目标,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努力奋斗!
近百名外籍专家和国内着名统计学家、经济学家、人文学家受聘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拥有西安统计研究院、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陕西省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西部农村公共经济研究中心、资
西安财经学院翠华西校区
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中心3个校级科研基地。建有中央与陕西省共同资助建设的金融与证券投资实训中心、财税信息化管理实训中心、企业策划与设计实训中心、ERP实训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等22个实验室(实训中心)和102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西安财经学院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水平显着提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2-2006年,学校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885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1625篇,权威期刊发表及EI、SCI、ISTP收录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专着、教材133部,承担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1项,有3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统计与信息论坛》,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比利时、英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5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布莱德福大学、格拉摩根大学、美国库克大学、拓玛斯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完成了比利时弗拉芒政
西安财经学院翠华东校区
府资助的发展合作项目、“联合国P-44
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校区
项目”、“欧盟在华投资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
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万名经济管理人才,积淀了较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韦常路南段2号 邮编:710100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
西安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杨学义
西安财经学院
杨学义,1953年生,汉族,陕西省安康市人,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任陕西经贸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02年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2006年4月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兼任西安财经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
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新校区照片1(18张)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被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工会授予“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荣誉称号,被省委教育工委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007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全面主持党委工作,主管组织部(党校)。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经济学、国防经济。
主要科研成果:着有《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4)、《装备采办论纲》(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4)、《装备成本管理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4)等;主持《2006-2015期间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战略研究》(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90)、《西部地区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2006]06BJY062)等国家、省部研究课题多项;获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社会兼职: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军事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总会计师学会,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西安市商品学会会长。
西安财经学院
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胡健
西安财经学院
胡健,1959年生,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1987年获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1990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历任西安石油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主任、《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副院长、西安石油大学副校长。2006年4月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全面主持行政工作。主管人事处、计划财务处、高教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经济学和企业技术管理。
主要业绩与成就: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学术奖励10余项,在SPE、IAEE等国际学术会议和《资源科学》、《石油学报》、《统计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9部、教材2部、译着1部。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被评为首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前身)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
代表性成果:《石油天然气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油气储量的价值评估方法与资产化管理制度设计》(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油气资源价值分级与有偿使用的方法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四分一发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新校区照片2(14张)
党委副书记:贾崇吉阎东明
纪委书记:阎东明
副院长:周作斌薛小荣张社民吴志勇丁巨涛
编辑本段学院改革
学院重视教学与科研并举,鼓励教师多出科研成果。截止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000余篇,出版专着、教材800多部,承担和参与了各类科研课题1000多项。
学院不断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院地处古都西安东南郊高等院校文化聚集区,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大雁塔、兴庆宫等盛唐遗址相邻,有非同一般的文化气氛。现有校园2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仪器设备总值达1230多万元。
学院作为陕西省重点扶持的高校,争取到本世纪末,在册生达到8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人,研究生300人。面向21世纪,学院正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把一个规模效益高的、布局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科研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质量好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为陕西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本段学术队伍
博士生导师
姓名
研究方向
杨学义
装备经济学
胡健
产业经济学
王振龙
经济统计学
丁德科
装备经济学
硕士生导师
学科
导师姓名
统计学
王振龙、王佐仁、王培勋、东方社奇、李萍、陈正、刘树枫、王国梁、张爱婷、李佼瑞、朱钰、张文红、张维群、刘润芳、韦艳
企业管理
张完定、薛小荣、刘小冬、杨学义、李颖、王浩鸣、郁广健、王柏林、刘敏、张谦、宋世民、刘晓宁、薛玲仙、田艳、程书强、苏玉珠、赵广信、姚波、王亚玲、孙晓琳、刘总理、陈淑芳、康萍、郭晔、马君
财政学(含税收学)
铁卫、陈春生、娄爱花、刘明、胡碧、李社宁
产业经济学
丁巨涛、胡健、丁德科、刘丁有、贾崇吉、李丽辉、王武瀛、吴旺延、王军生、任维哲、杨太康、高全成、邢方、苏永乐、王克西、王新安、焦兵、何秀玲、贾彧、归秀娥、王恩胡
经济法学
周作斌、白呈明、陈晓莉、史卫民、崔艺红
学科带头人
学科
姓名
统计学
王振龙教授、焦振勇教授
财政学
铁卫教授
金融学
陈春生教授
区域经济学
薛小荣教授
数量经济学
邱丕群教授
企业管理
张完定教授
管理科学与工程
刘敏教授
计算机应用技术
刘小冬教授
计算机系统结构
陆中华研究员(兼)
国防经济
丁德科研究员
教育经济与管理
杨学义研究员
经济法学
周作斌教授
中国当代文学
沈奇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王佐仁教授
产业经济学
高全成教授
政治经济学
王武瀛教授
专家人才
1.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杨学义
2.知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有突出
贡献专家:
王广森贺铿吴敏樊光鼎
童忠勇胡健唐庆山刘延年
杨学义
3.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
胡健铁卫程书强
4.陕西省教学名师:
王佐仁周作斌刘小冬张瑞年铁卫
丁巨涛
5.陕西省优秀教师:
王佐仁丁巨涛
6.陕西省师德标兵:
贾宗武王培勋康萍王卓慈
7.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
雷向辰
8.校聘学科(学术)带头人:
刘小冬王佐仁李佼瑞
东方社奇铁卫王恩胡
李社宁白呈明陈晓莉
编辑本段专业设置
西安财经学院专业设置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主办的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综合经济类学术期刊。主要设有经济理论、西部经济、金融研究、财政与税收、财务与会计、产业经济、企业管理、“三农”问题、秦文化与经济、国防经济等栏目。面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专家、教授、博士生及硕士生等相关人员。创刊20多年来,该刊密切跟踪并探索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已成为一份经济学领域内颇受关注的学术期刊。该刊现为CSSCI扩展板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专家推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陕西省权威社科学报”。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简介
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于2009年12月成立的一个充满朝气、活力和发展前途的崭新学院。目前,学院拥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和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本科专业。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实验室2个——公共管理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
学院目前拥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硕士生导师3人、在读博士2人。近几年,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24项,地厅级35项。教师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76篇,学术专着7部,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科研奖3项,其中《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专着获得陕西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优秀成果三等奖。
学院教学成果丰硕,近几年共出版教材3部,其中1部获国家统计局优秀教材二等奖。教学成果《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拥有较强的学生管理团队,其中一人获得省级优秀辅导员称号。扎实推进“教师党员联系学生制度”的思想教育模式颇具特色,受到了校党委的表彰。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目前,学院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质量有效提高,在校生已达722人。
管理学院
学院简介
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专任教师65人,在校本科生1698人。教师队伍中有硕士生导师3人,教授5人、副教授1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9.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在读博士8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8%。教师队伍中有入选“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库专家” 2人、入选教育部“西部人才培养计划” 2人、海外人才引进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优秀回国人员1人、陕西省模范教师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1人。为加大学术交流、汲取学科最新成果,近年来,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在国内外做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并做大会报告。
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物流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国内财经类院校最早招收本科生的专业之一。学院十分重视学生教学实验、实践环节,建有央省共建的管理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特色学科实验室2个,还有投资494万元,建筑总面积为710M2的ERP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农业技术实训中心和工业工程与物流实验室等4个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建立了金蝶管理软件公司、陕西省建筑第八工程公司、西瑞集团等20多个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2009年,我院成功主办并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ERP)陕西赛区的比赛,同年,在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院学生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十强精英团队”的荣誉称号。在2007、2008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也分别取得全省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在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25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122表篇,被SCI、EI、ISTP和CSSCI检索论文16篇,主持并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出版专着2部,主编教材6部。
承担科研
郁广健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促进陕西经济发展 04XJL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薛玲仙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完善政策研究 05XJY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程书强电子商务信息智能统计研究 06XTJ003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韦 艳婚姻挤压下的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福利和促进政策研究 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青年项目)
孙晓琳 信息化背景下政府统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西部项目)
薛玲仙 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路径及管理研究 2003KR60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刘晓宁 陕西新经济发展的机遇研究 2003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程书强 陕西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 2003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张谦 西部地区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企业组织研究 03JS032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
程书强西部地区企业CIS策划设计方法研究 03JS031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
薛玲仙 陕西中小型企业文化变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2004KR98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赵广信 “一线两带”建设中基于产业集群与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2004KR100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郁广健 大西安商业带空间布局及运作模式研究 2004KR11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张完定、程书强 陕西省科技型风险投资企业创立和运作及家庭企业治理模式研究 2004G10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
薛玲仙 退耕还林后区域性非农耕经济形态下农民市场观念培育研究 04C008S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赵广信 西部企业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04JS29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
王柏林 发展陕西现代物流业的战略研究 04JS31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
姚宏 陕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2005KR13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于立新 大西安旅游产业链的构建与产业集群组织研究 2005KR14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刘江龙 陕西风险投资体系与城市创新系统联动运作研究 2005KR45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崔智敏 陕西民营资本投资决策预警机制研究 2005KR85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程书强 陕西民营经济融资困境与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研究 05E025Z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崔智敏 关中地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 05E028S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程书强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智能统计的设计与实现 LX2005-Y34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
孙晓琳 我国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LX2005-Y3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
张完定、程书强 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及陕西家族企业股份制改造实证研究 05JS64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计划项目
宋世民、李慧 基于竞争力的陕西企业信息化发展与“西咸经济一体化” 05JS65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计划项目
王柏林 陕西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转换的互动研究 06E022S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张 谦 陕西生态建设模式及利益相关者行为研究 06E005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韦 艳 陕西省出生性别比例偏高地区婚姻挤压问题研究 06G002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姚 波 陕西省民营经济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 06E017S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刘晓宁 陕西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06D004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李 颖 基于建设陕西新农村的流通生产力问题研究 2006KR29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崔智敏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LX2006B3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
姚 波 信息化背景下统计网站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LX2006B43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
郁广健 陕西大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LX2006C2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
王亚玲 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创新研究 2007KR61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周艳春 陕西民品自主创新的现状及提升能力的对策研究 2007KR16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刘晓宁 基于现代农业的陕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2007KR34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许 妮 陕西桑蚕丝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2007KR5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苏玉珠 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及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2007KR6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E. 刘春林的介绍
刘春林博士,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2009-2010),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多篇,曾获得“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东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南京大学五四青年奖章,南京大学商学院科研新星奖,“移动奖教金”,“本科教育特等奖”,国家统计局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主持四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其它省部级项目和企业项目。研究方向: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管理、创新管理。
F. 有人申请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访问学者吗分享一下经验
以下内容来源于:厚 谱 教 育
我给你分享一个成功案例。
教育背景:博士(2012年毕业,国内211大学)
工作经历:某高校建筑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系课程教学和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研究课题:36个工程项目(项目负责人和设计主创):主要包括公共建筑如博物馆,展览馆,大学校园等和商务大厦的设计和规划;3个课题(公共建筑的设计和规划)
发表文章: 15篇,核心期刊10篇
学术活动:中国建筑学会会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成员;一级注册建筑师
他说,“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帮助他人带来的充实感,以及作为建筑师职业责任感、使命感,鼓励了他一路坚持下来,完成了无数个设计项目,并得到大家的肯定”。让我感到非常荣耀的是,能在他的梦想追逐中有一份我的价值,就是帮助他申请到美国建筑顶尖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希望他未来能有更好的作品,奉献给社会。
G. 李铮的研究成果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百人计划的支持下,于2007年2-7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妇产科学系生殖医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从事精子功能研究工作。自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深入探讨干细胞向精子分化的实验研究。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与SCI收录论文80余篇,主编与参编学术专着10余部,申请与参加国家和上海市课题10项,申请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7项。
H. 国外访问学者回来发的文章只署名国内单位好吗
那可能会涉及侵权吧
I. 访问学者期间发表论文单位怎么挂
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是为一般高等学校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重要形式,也是进行校际学术交流的一种途径。在国外,访问学者有公派和自费之分。前者是由国家、地方、行业或者单位资助;后者多为邀请单位资助。
J. 胡鞍钢的简介
胡鞍钢,祖籍浙江省嘉善县,1953年4月27日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78至1988年先后在唐山工学院(现华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赴美国耶鲁大学,1993年回国。2004年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荣誉经济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到2007年12月已经正式出版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系列专着(12部)、合着(16部)、主编(9部)、合编(6部)、英文着作(5部),共计47部。他所撰写的国情报告是中国高层的必读之物,多次应中国政府有关部委邀请参与国家长远规划制定和部门咨询。并且先后荣获国内外多项杰出奖项。2012年7月3日,胡鞍钢当选为北京市出席党的十八大的代表。 父亲胡兆森 ,1928年出生于浙江嘉兴,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大机械系动力学专业,1951年起在鞍钢、本钢、首钢任技术员、工程师,后在冶金部、国家科委任职,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胡兆森四个儿子都有建树。大儿子胡鞍钢(1953-?),现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二儿子胡包钢(1955-?) 现为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三儿子胡本钢(1956-?),现为国家开发银行信息总监,国务院参事。四儿子胡红钢( 1978-?),现为 中国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教授 。 1991年至199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3年在美国Murray state University经济系做访问学者;1997年在美国MIT人文学院做客座研究员;
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做客座研究员;
2000年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教授;
200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教授;
2003年初在法国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做访问研究员。
2004年,在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院做合作项目研究。 胡鞍钢同志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情研究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发展政策。胡鞍钢教授着作颇丰。截至2003年9月,他已正式出版中国国情研究系列专着和合着共计43部,其中个人专着9部,作为第一作者的合着20部;在海外出版中文版8部、英文版6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近200篇;由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内部刊物摘发的国情研究报告及政策建议若干份。
2011年—2012年,相继完成了《人间正道》《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创新绿色发展》等一系列研究与着述。 2012年,围绕着党的十八大主题,胡鞍钢和他的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先后写了17篇国情报告,许多重要成果已吸收并反映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鞍钢教授与王绍光教授主持的几部研究中国制度的着作《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中国集思广益型决策》《中国式共识型决策》《目标治理》等,2013年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代表作有《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经济波动报告》、《中国地区差距报告》、《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中国发展前景》、《中国挑战腐败》、《中国战略构想》、《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中国大战略》、《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透视SARS: 健康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