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尼克松访问中国全程记录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尼克松访问中国全程记录

发布时间: 2022-05-28 09:47:38

1. 尼克松访华的经过

1971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就美方提出双方举行高层对话的建议给美国政府一个答复:“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交谈。”尼克松总统于同年5月中答复说,为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人进行直接交谈,并建议由基辛格赴华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议。中国同意这一建议。
1971年7月9日——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
(尼克松访华珍贵照片相册参考资料来源: ) 尼克松访华行程安排时间行程1972月2月17日尼克松及夫人一行,乘“空军一号”离开白宫,先到夏威夷停留数日。1972年2月21日上午抵达上海,稍事休息,飞往北京。1972年2月21日11:30达到北京,机场与周恩来总理握手,被尼克松本人称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之后尼克松在中南海会见毛泽东。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款待尼克松一行。1972年2月23日与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会谈。握手之后,尼克松帮助周恩来脱掉呢子大衣,这个镜头轰动一时。1972年2月24-25日尼克松及夫人等一行人登上长城1972年2月26日26日游览故宫;随后尼克松一行乘坐中国政府安排的专机前往杭州。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和周恩来一同飞往上海,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2月28日上午10时离开上海回国;中美政府正式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表格来源:

2. 理乍得·米尔豪斯·尼克松的访问中国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主席决定和美国加强关系。而美国的新总统,理乍得尼克松为遏制苏联力量,结束越战,也想与中国走的更近。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东西方握手跨过1万6千英里和20年敌意之桥梁。尼克松此次访华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松对此引用毛泽东的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时。”
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总统。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周恩来表示:台湾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尼克松表示: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赴杭州访问。之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为促进中美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兴兴”和“玲玲”送给美国人民。
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改变了冷战平衡,他在中国的胜利使人们淡忘了在越南发生的越来越悲哀的事件。
1976年2月,尼克松第二次访问中国,此时已经卸任的尼克松虽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国访问,但依然受到了总统般的礼遇,他还同毛泽东主席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在1975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1978年12月16日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毛泽东的会晤画上圆满的句号 。

3. 1972年尼克松登长城的故事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访华。他在离开北京的最后一天登八达岭长城游览。由于前一天突降大雪,八达岭一片银装素裹。“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尼克松当时如是赞叹。

在长城上,尼克松与陪同前来的叶剑英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尼克松说:“我们今天到了长城,成为主席说的‘好汉’了。但是,今天是爬不到顶峰了。”叶剑英笑着说:“我们不是已经在北京进行着顶峰会谈嘛?!”

(3)尼克松访问中国全程记录扩展阅读

尼克松访华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住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美国总统的“长城宣言”:中国就像长城伟大而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尼克松访华

4. 尼克松于1972年第几次访问中国

1972年2月21日到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是首次也是最后一次。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4)尼克松访问中国全程记录扩展阅读:

尼克松访华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住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5. 尼克松访问中国脱大衣的故事

周恩来与尼克松

1972年2月22日,周总理一早去钓鱼台国宾馆看望尼克松,正当周总理下车正欲脱大衣之际,尼克松快步走到周总理身后,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当时的新闻摄影师不失时机地将这段珍贵影像记录了下来,这个小插曲顿时引爆了美国媒体,并且获得了美国民众的好感。

第二天,就有美国报纸发表评论说:“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等于发表了一遍很好的竞选演说”。后来,尼克松还真的连任成功了。

周总理到底有多牛?尼克松给他脱大衣,日本首相也给他脱大衣

周恩来

1972年9月25日,继尼克松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华。无独有偶的是,在周恩来与田中角荣会晤期间,又是在钓鱼台国宾馆,发生了与尼克松访华时相似的一幕。

曾长期担任周恩来翻译的林丽韫回忆道,有一次,周总理来到田中首相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时,田中发现周恩来进门后脱大衣手不方便,便抢在秘书前面想去为周恩来脱大衣,但被周恩来客气地劝止了。周恩来说:“你是我们最尊贵的客人,我应该替客人服务。”

田中角荣后来在回忆录中如此评价周恩来,“周恩来和我很投缘。和周总理见面,说第一句话之后我就感觉到:和这个人合作一定能把事情办好。如果周总理不符合我的想象的话,我很可能就干脆回日本了。”

6. 尼克松访华过程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主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1971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就美方提出双方举行高层对话的建议给美国政府一个答复:“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交谈。”尼克松总统于同年5月中答复说,为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人进行直接交谈,并建议由基辛格赴华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议。中国同意这一建议。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联合公报在阐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承认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后,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郑重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双方还认为,大国相互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关于台湾问题,中方在《联合公报》中重申: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方则表示: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联合公报还规定,双方将为逐步开展中美贸易以及进一步发展两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并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7.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时间是多久

尼克松访华的时间1972年2月21日。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总统,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

尼克松访华的意义:

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的意义重大,这使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加强,关系得到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当时,使中国不再处于两个拳头打人的不利局面,在实际上结束了以往的以意识形态决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八十年代末苏联、东欧剧变对中国的影响。

8. 尼克松访华是哪一年

1972年。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结果: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联合公报在阐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承认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后,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郑重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

9. 理乍得·尼克松第一次访华的经过及意义是怎样的

理乍得·尼克松于1969年1月20日就职后就把同中国恢复关系放在了重要位置。1970年2月9日,尼克松在致国会的对外政策报告中正式提出:“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1970年3月,美国国务院宣布放宽对去中国旅行的官方限制。4月,又放宽了贸易限制。1970年10月,美方又通过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向中国传话。10月25日,尼克松要求叶海亚向中国政府传话:美国愿意派一位高级使节秘密访华。10月26日,尼克松在欢迎齐奥塞斯库的祝酒会上第一次故意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法。

中国领导人从各种渠道获悉尼克松希望与中国打通关系的信息,并予以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并寻求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途径。受毛泽东的委托,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四位老帅定期开会讨论国际形势。197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毛泽东与美国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这幅精心选择的照片向美方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愿意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毛泽东告诉斯诺,中国正在考虑允许左中右各派政治色彩的美国人访问中国。毛主席的这些话,尼克松几天后就知道了。1970年12月9日,周恩来总理通过叶海亚总统传话说,欢迎尼克松的代表到北京来谈判。1971年1月,中国政府通过罗马尼亚一位副总理给美国传话,“中国准备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国的特使”来解决“美国对台湾的占领”问题。1971年4月中旬,日本东京举行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后,中方主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个后来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的行动成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美中外交关系突破开始于“乒乓外交”,尼克松说这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方式。

7月6日,在基辛格访华前3天,尼克松在堪萨斯发表了当前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的讲话,他说:“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的与世隔绝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此后,基辛格于7月9日至11日,秘密访问中国,这次代号为“波罗”的行动,启动了美中关系的大门。7月16日(美国是15日晚上),中美同时发表着名的公告: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在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基辛格访华取得了圆满成功。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宣布:他即将出访中国。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台湾岛上下一片惊慌,连85岁高龄的蒋介石听了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1971年10月20—26日,是基辛格的第二次中国之行。周恩来和基辛格磋商上海公报草稿。作为他的实现“一代人的和平”计划的一部分,尼克松总统经过这番周密的外交准备后,终于水到渠成。尼克松对自己访华极为重视,出访前他做了各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就中国的文化、历史以及政治方面向有关人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了尽可能详细的了解。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专机降落的时间是尼克松总统亲自选定的,这个时间是美国东部时间星期日晚上10时30分,正是公众收看电视的黄金时间。为了突出尼克松总统走下飞机时与周恩来握手这一历史性的镜头,尼克松特别要求,在总统走下飞机时,不能有任何其他美国人在电视镜头里出现,以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就连基辛格和国务卿罗杰斯也被告知,只有到总统同周恩来握完手后,才准许他们下飞机。据尼克松事后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纠正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失礼行为。为防止有人违规随总统走出舱门,美国方面指派了一名粗壮的副官挡住机舱通道,以使总统顺利完成这一历史性的握手。在距离舷梯尽头还有几步台阶的时候,尼克松就早早地向等候在舷梯下的周恩来总理伸出了手。在两只手彼此紧握的一刹那,风度翩翩的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道:“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同我握手,我们之间已经有25年没有交往了。”尼克松激动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后来,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的手一接触,一个时代宣告结束,另一个时代宣告开始了。”

尼克松一行刚刚到达钓鱼台国宾馆一小时,周恩来也随之赶到。他告诉美国客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毛泽东主席要马上会见尼克松。同尼克松的会谈原定10分钟,但由于宾主双方谈得尽兴,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

当天晚上,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国宴,欢迎尼克松一行。国宴的盛大场面,通过国际通讯卫星直接传到了美国的千家万户。在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下,军乐队演奏了尼克松最喜爱的乐曲《美丽的亚美利加》;在祝酒词结束前,尼克松援引了毛主席的一首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并借题发挥说:“让我们两国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本着这样的精神,让我们共同举杯为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世界所有人民的友谊与和平干杯。”

1972年2月28日,举世闻名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美国拒绝正式承认中国政府达20多年之久。尼克松实行政策上的大转变,不论就他个人说,还是就这件事的国际影响来说,都是同样意味深长的;而且这件事也肯定了尼克松本人的一个说法:“中国之行的这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在中方举行的国宴上,尼克松总统使用筷子的熟练手法,引起周恩来注意,称赞他和夫人使用筷子技巧“堪称一流”。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赞赏,尼克松夫妇开心极了。尼克松认为,政治家融入到访国家的文化而受赞赏,是最成功和最光彩的事。

尼克松访华,为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恢复正常关系、实现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铺平了道路。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在职总统。作为政治家的尼克松,其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修正自己固有的观点。美国着名历史学家贝文·亚历山大对尼克松访华大加称赞,说他是“罗斯福以来在对华关系方面最有眼光的人”。

10.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中国和美国两国的影响是什么

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的意义重大,这使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加强,关系得到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当时,使中国不再处于两个拳头打人的不利局面,在实际上结束了以往的以意识形态决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八十年代末苏联、东欧剧变对中国的影响。

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有助于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10)尼克松访问中国全程记录扩展阅读: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