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82年9月24日,英国首相访华就什么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并在此次出访期间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
1982年9月22日
撒切尔夫人抵达北京,与中国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举行第一次会面,谈及北约、美国外交、苏联贸易等国际事宜。
9月23日
撒切尔夫人再与中国国务院总理会面,讲香港问题和广东核电站计划。撒切尔夫人强调,割让香港和九龙条约有法律效力,香港要繁荣,必须由英国管治。领导人说,中国也确保香港繁荣,又说,在香港主权和繁荣稳定二选其一,中国会选主权。
9月24日
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会面谈香港问题。邓小平强调1997年必收回香港,又说要防止有香港商界搞乱香港,点名提到汇丰银行,表示若有大乱,中国政府将被迫考虑何时收回香港。会后,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外的阶梯跌倒。
9月26日
撒切尔夫人到香港,与港督及行政局官守议员会面,商讨如何说服中国接受英国维持香港治权。
9月27日
撒切尔夫人与行政立法两局非官守议员会面,讨论如何维持香港商界和社会对前途的信心;与商界代表会面,呼吁商界继续投资香港。撒切尔夫人说,中国领导人“他们口里讲法治等概念,但他们不理解或接受这些并非来自国家授权的基本人权。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运行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但他们不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
9月28日
撒切尔夫人单独与香港船王包玉刚会面,包玉刚传达邓小平以港人当香港首长、法律制度不变、自由港和港元地位继续等构想。
② 特朗普会晤英国首相时承诺百分百支持北约,你怎么看
哈喽,大家好,我是侦探先生,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在这个有点儿特殊的日子里,侦探先生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特朗普在与英国首相梅的会晤表达中承诺百分之百支持北约的看法。
在侦探先生看来特朗普以及英国首相梅支持北约是一个必然的决定。在这里和大家重申一下,北约的一个定义。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为了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他的目的是,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成员进行抗衡。也就是,对现如今的俄罗斯进行制约。所以特朗普支持北约,也是美国历代总统,都会做的事。
当然,在这里也有一些其他的因素。特朗普上任之际,英国首相梅,首次访问白宫成为了特朗普的拥护者,加之英美长期友好的建交关系。当然这也与前一段时间英国宣布脱欧,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支持,有的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英国首相梅,对美国的北约表示强烈的支持!
英国首相梅,此次访问美国代表着英国对特朗普的上台表示支持。当然,美国并不会因为一个特郎普儿就改变其本国的政治经济情况。毕竟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各个政权,相互制约。即使广大民众对特朗普有很多反对的声音,特朗普对美国的国家政策做出一些调整。也不会对美国的,整体政治格局造成很大的冲击。
好了,今天侦探现照,就简单的和大家分享到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感谢阅读。
③ 美国历届总统名单和英国历届首相名单
一、美国总统
1、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89年4月30日—1797年3月4日 无党派;
2、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797年3月4日—1801年3月4日 美国联邦党;
3、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801年3月4日—1809年3月4日 民主共和党;
4、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1809年3月4日—1817年3月4日民主共和党;
5、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1817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 民主共和党;
6、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1825年3月4日—1829年3月4日国家共和党;
7、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1829年3月4日—1837年3月4日 民主党;
8、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1837年3月4日—1841年3月4日 民主党;
9、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1841年3月4日—1841年4月4日 辉格党;
10、约翰·泰勒(John Tyler)1841年4月4日—1845年3月4日 辉格党;
11、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1845年3月4日—1849年3月4日 民主党;
12、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1848 年6 月7 日-1848 年8 月9 日辉格党;
13、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1850年3月4日—1853年3月4日 辉格党;
14、福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 Pierce)1853年3月4日—1857年3月4日 民主党;
15、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1857年3月4日—1861年3月4日 民主党;
16、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共和党;
17、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1865年4月15日—1869年3月4日 民主党;
18、尤里西斯·格兰特(Ulysses Grant)1869年3月4日—1877年3月4日 共和党;
19、拉瑟福德·伯乍得·海斯(Rutherford B. Hays)1877年3月4日—1881年3月4日 共和党;
20、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Garfield)1881年3月4日—1881年9月19日共和党;
21、切斯特·艾伦·阿瑟(Chester A.Arthur)1881年9月19日—1885年3月4日 共和党;
22、格罗佛·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85年3月4日—1889年3月4日民主党;
23、本杰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1889年3月4日—1893年3月4日 共和党;
24、格罗佛·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93年3月4日—1897年3月4日 民主党;
25、威廉·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1897年3月4日—1901年9月14日 共和党;
26、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901年9月14日—1909年3月4日 共和党;
27、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1909年3月4日—1913年3月4日 共和党;
28、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1913年3月4日—1921年3月4日 民主党;
29、沃伦·甘梅利尔·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1921年3月4日—1923年8月2日 共和党;
30、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923年8月2日—1929年3月4日 共和党;
31、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1929年3月4日—1933年3月4日 共和党;
32、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 民主党;
33、哈里·S·杜鲁门(Harry S.Truman)1945年4月12日—1953年1月20日 民主党;
34、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Eisenhower)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共和党;
35、约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 民主党;
36、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1963年11月22日—1969年1月20日 民主党;
37、理乍得·尼克松(Richard Nixon)1969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 共和党;
38、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1974年8月9日—1977年1月20日 共和党;
39、吉米·卡特(Jimmy Carter)1977年1月20日—1981年1月20日 民主党;
40、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1981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 共和党;
41、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1989年1月20日—1993年1月20日 共和党;
42、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1993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 民主党;
43、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 Bush)2001年1月20日—2009年1月20日 共和党;
44、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民主党;
45、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1月20日—今 共和党。
二、英国首相
1、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1721年4月4日—1742年2月11日辉格党;
2、斯潘塞·康普敦(Spencer Compton)1742年2月16日—1743年7月2日 辉格党;
3、亨利·佩尔汉姆(Henry Pelham)1743年8月27日—1754年3月7日 辉格党;
4、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4年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 辉格党;
5、威廉·卡文迪许(William Cavendish)1756年11月16日—1757年6月25日 辉格党;
6、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7年7月2日—1762年5月26日 辉格党;
7、约翰·斯图尔特(John Stuart)1762年5月26日—1763年4月16日 托利党;
8、乔治·格伦维尔(George Grenville)1763年4月16日—1765年7月13日 辉格党;
9、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65年7月13日—1766年7月30日 辉格党;
10、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1766年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 辉格党;
11、奥古斯都·亨利·菲茨罗伊(Augustus Henry FitzRoy)1768年10月14日—1770年1月28日 辉格党;
12、腓特烈·诺斯(Frederick North)1770年1月28日—1782年3月22日托利党;
13、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82年3月27日—1782年7月1日 辉格党;
14、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782年7月4日—1783年4月2日 辉格党;
15、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托利党/福克斯-诺斯联合内阁;
16、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 托利党;
17、亨利·阿丁顿(Henry Addington)1801年3月17日—1804年5月10日 托利党;
18、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 托利党;
19、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1806年2月11日—1807年3月31日 辉格党/贤能人士联合内阁;
20、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托利党;
21、斯潘塞·帕西瓦尔(Spencer Perceval)1809年10月4日—1812年5月11日 托利党;
22、查尔斯·詹金逊(Charles Jenkinson)1812年6月9日—1827年4月10日 托利党;
23、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1827年4月10日—1827年8月8日 托利党;
24、弗雷德里克·约翰·罗宾逊(Frederick John Robinson)1827年8月31日—1828年1月22日 托利党;
25、亚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 托利党;
26、查尔斯·格雷(Charles Grey)1830年11月22日—1834年7月16日 辉格党;
27、威廉·兰姆(William Lamb)1834年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 辉格党;
28、阿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9日保守党;
29、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1834年12月10日—1835年4月18日 保守党;
30、威廉·兰姆(William Lamb)1835年4月18日—1841年8月30日 辉格党;
31、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1841年8月30日—1846年6月30日 保守党;
32、约翰·罗素(Lord John Russell)1846年6月30日—1852年2月23日 辉格党;
33、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2年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 保守党;
34、乔治·汉密尔顿·戈登(George Hamilton-Gordon)1852年12月19日—1855年2月6日 皮尔派保守党/联合内阁;
35、亨利·约翰·坦普尔(Henry John Temple)1855年2月6日—1858年2月20日 辉格党;
36、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8年2月20日—1859年6月12日 保守党;
37、亨利·约翰·坦普尔(Henry John Temple)1859年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自由党;
38、约翰·罗素(Lord John Russell)1865年10月29日—1866年6月28日 自由党;
39、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66年6月28日—1868年2月27日 保守党;
40、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68年2月27日—1868年12月3日 保守党;
41、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68年12月3日—1874年2月20日 自由党;
42、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74年2月20日—1880年4月23日 保守党;
43、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0年4月23日—1885年6月23日 自由党;
44、E·A·罗伯特·塞西尔(Robert Gascoyne-Cecil)1885年6月23日—1886年2月1日 保守党;
45、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6年2月1日—1886年7月25日 自由党;
46、E·A·罗伯特·塞西尔(Robert Gascoyne-Cecil)1886年8月3日—1892年8月15日 保守党;
47、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92年8月15日—1894年3月5日 自由党;
48、阿奇博尔德·普里姆罗斯(Archibald Primrose)1894年3月5日—1895年6月25日 自由党;
49、E·A·罗伯特·塞西尔(Robert Gascoyne-Cecil)1895年6月25日—1902年7月12日 保守党;
50、亚瑟·贝尔福(Arthur Balfour)1902年7月12日—1905年12月5日 保守党;
51、亨利·坎贝尔·班纳曼(Henry Campbell-Bannerman)1905年12月5日—1908年4月7日 自由党;
52、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1908年4月7日—1916年12月7日 自由党;
53、戴维·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1916年12月7日—1922年10月23日 自由党;
54、安德鲁·伯纳尔·劳(Andrew Bonar Law)1922年10月23日—1923年5月22日 保守党;
55、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1923年5月22日—1924年1月22日 保守党;
56、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 MacDonald)1924年1月22日—1924年11月4日工党;
57、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1924年11月4日—1929年6月5日 保守党;
58、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 MacDonald)1929年6月5日—1935年6月7日 工党/国家工党;
59、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1935年6月7日—1937年5月28日 保守党;
60、阿瑟·尼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 保守党;
61、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6日 保守党/联合内阁;
62、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Attlee)1945年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 工党;
63、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 保守党;
64、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1955年4月6日—1957年1月10日 保守党;
65、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保守党;
66、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 保守党;
67、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1964年10月16日—1970年6月19日 工党;
68、爱德华·希思(Edward Heath)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保守党;
69、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1974年3月4日—1976年4月5日 工党;
70、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1976年4月5日—1979年5月4日 工党;
71、玛格利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1979年5月4日—1990年11月28日 保守党;
72、约翰·梅杰(John Major)1990年11月28日—1997年5月2日 保守党;
73、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1997年5月2日—2007年6月27日 工党;
74、戈登·布朗(Gordon Brown)2007年6月27日—2010年5月11日 工党;
75、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2010年5月11日—2016年7月13日 保守党/联合内阁;
76、特雷莎·梅(Theresa May)2016年7月13日—今 保守党/联合内阁。
(3)英国首相访问美国时间扩展阅读
美国总统的权力如下:
1、行政
在行政方面,总统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种工作。他可以发出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有权选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须经参议院认可),以及其它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
2、立法
在立法方面,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两院中各有2/3多数票推翻他的否决,否则该法案就不能成为法律。总统可以向国会提出各种咨文,建议他认为必须的立法。此外,总统还享有委托立法权。据此,总统不仅有权在原有的行政体系内进行某些改组,而且有权设立新机构。
3、司法
在司法方面,总统有权任命联邦最高司法官员。他可提名任命联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法官在内,但须获得参议院的认可。总统还可以对任何被判处破坏联邦法律的人作完全或有条件的赦免。
4、军事
总统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国民警卫队为联邦服务。在战争和紧急情况下,经国会授权,总统还可拥有更大的权力。
5、外交
在外交事务方面,总统是负责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官员。他任命驻外大使、公使和领事(须经参议院认可),接见外国大使及公务人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经参议院2/3多数票的批准;而总统与外国签订的一切行政协定,却不需经参议院的同意。
英国首相享有的权力如下:
1、首相有权解散下议院。
2、首相可向议会提出立法动议权。
3、代表政府向英王汇报全部情况。
4、代表政府在议会中为政府的重大政策进行辩护。
5、向英王提出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部长名单,也可要求他们辞职或变更他们的职务。
6、主持内阁会议,决定内阁议事日程。
7、向英王推荐高级法官、主教和对某些其他官员的任命。
8、决定各部职权的划分,决定部的成立、合并和废除。
9、对各部业务进行总的指导,解决各部之间的争议。
10、首相掌握着三军的总指挥权,有宣战权。
④ 求冷战大事记
冷战(1945年至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冷战(英语: Cold War, 俄语: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1945年—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华沙公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着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请见相互保证毁灭),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属于西德),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二战期间结盟的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两方都尽力避免发生一场全面的“热”战。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剥削工人”,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邪恶帝国”,企图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民主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反共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 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这里说的“稳定局势作战”,就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镇压、扑灭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作战。在世界上,哪里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它们的军队就派往哪里,进行镇压,或是对反动政府提供军援和作战支援,甚至进行核讹诈、核恫吓,大耍“世界宪兵”的把戏。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反动集团进行“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派遣“和平队”进行渗透;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以签订集体防御条约的形式扩大军事同盟,美国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挑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瓦解社会主义体系;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等。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和大洋洲,只有 38个独立国家,现在已发展到 140多个独立国家。
各国的军队很少卷入到冷战之中;这场战争主要是诸如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西德情报局、东德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等情报机构之间展开的。世界主要强国从来不会直接卷入一场针对对方的军事冲突。
冷战中大部分的伤亡可能是由情报机构所采取的针对平民或军事目标的袭击造成的。间谍被派往东西两方阵营,或者在当地召募情报人员,甚至强迫加入。当间谍被发现时,他们不是被立即杀害,就是与对方所抓获的人质交换。间谍飞机和其他从事查勘任务的飞机一旦发现会被立即击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 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华约”于 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又企图制造反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的冷战。这是值得引起警惕和防备的。
今天很多的观察家认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许多作为是违反其宪法以及国家理想的(例如未经国会授权而发动一场未经宣告的战争)。美国的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则经常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来开脱此类行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凌辱。例如在阿富汗的反美主义主要来源于冷战中美国为阻遏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而采取的不当行为。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⑤ 特朗普什么时候访英会英国首相
据外媒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于7月13日赴英国进行工作访问,与英国首相梅会谈。英国是美国传统上关系最密切的盟国,但特朗普何时访英一事来回谈了几个月才尘埃落定。
特朗普原本计划年初前往英国出席美国新大使馆的启用仪式,但在1月取消。
许多英国人都表示,如果特朗普访英,他们将发动抗议。
来源:中国新闻网
⑥ 英国前首相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发表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开始的标志之一。
⑦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将于2018年什么时候访华
21日援引首相府的消息称,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将于2018年1月访华,聚焦两国经贸话题,以推广政府的“全球化英国”形象和政策主张,希望在脱欧之后为英国寻求更紧密的国际市场合作伙伴。
在去年6月上任之后,特雷莎·梅曾表示“会尽快访华”。但由于国内政务以及与欧盟的脱欧谈判进展一波三折,她的访华行程被一推再推。此前有报道称,她曾计划于今年11月访华,但因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访华行程太接近,最终决定推迟。
英国内阁上周举行会议集中讨论在特雷莎·梅这次访华期间,英国寻求达到的任务重点。在与欧盟就脱欧谈判取得进展之后,特雷莎·梅政府被认为已经下定决心,着眼欧盟以外的国际市场。不过目前,外界还不清楚随同特雷莎·梅这次访华的阵容会有多大。有英媒猜测,特雷莎·梅的访华团规模或许要比她的前任卡梅伦访华时小一些。
来吧,中国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国家。
⑧ 美国白宫独立多少周年了
白宫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拥有,是“总统公园”的一部分,从未宣布过独立,
白宫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和办公室。白宫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拥有,是“总统公园”的一部分。白宫是一幢白色的新古典风格砂岩建筑物,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北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因为白宫是美国总统的居住和办公的地点,“白宫”一词常代指美国政府,譬如:“白宫宣布,英国首相访问白宫”。
白宫在很久以前也不称白宫,而被称作“总统大厦”、“总统之宫”。1792年始建时是一栋灰色的沙石建筑。从1800年起,它是美国总统在任期内办公并和家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在1812年发生的第二次美英战争中,英国军队入侵华盛顿。1814年8月24日英军焚毁了这座建筑物,只留下了一付空架子。1817年重新修复时为了掩饰火烧过的痕迹,门罗总统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了一层白色的油漆。此后这栋总统官邸一直被称为“白宫”。1902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正式把它命名为“白宫”。
⑨ 李鸿章去美国访问的时候大概是什么时期签订了哪些条约美国人为何如此尊重他
李鸿章是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 没有签什么条约了,李鸿章那次访问主要是受欧美商会的邀请,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大量购置西洋的机器设备,先进武器,对西方来说是重要的主顾。西方之所以当时可以在华投资主要是李中堂一手支持的。李鸿章也有意和西方接触,在德国时候主动要求拜会俾斯麦,德皇虽然很不高兴,但是俾斯麦本人很腥风。同时在访问美国时,李鸿章还谈及的当时的排华法案,意图保护中国人的利益。 李鸿章在淮军时期就和洋人打交道很深,后来掌权,由于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兴建工厂学校,修铁路开矿山,在国际上声誉很高。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伊藤博文自传》)。 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李鸿章本人和格兰特也有私交,访美时候还专程去墓地祭拜。 西方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商会宴请,工厂参观,款待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