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张学良没跟蒋回南京,那历史会如何
历史仍然不会改变,国民党依然会一败涂地。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着名爱国将领。
张学良在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
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❷ 张学良为什么要亲自送蒋回南京
1990年,在蒋氏父子相继去世后,张学良在台北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的采访时说,当时周恩来是反对他这么做的,“甚至到机场想把我追回来”,但我明知去南京将被逮捕,还是去了南京,因为“我是个军人,我做这件事我自己负责”,“同时我是反对内战的,我对牺牲自己毫不顾虑”。
毛泽东在1937年3月1日接见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史沫特莱访谈时曾说:“西安事变中,国内一部分人极力挑动内战,内战的危险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12月25日张汉卿先生送蒋介石先生回南京一举,如果不依照蒋先生处置西安事变的善后办法,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兵连祸结不知要闹到何种地步,必然给日本一个绝好的侵略机会……”无可否认,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是张学良在爱国主义思想主导下逼蒋和拥蒋抗日的继续,是不怕牺牲自我谋求举国一致抗日的又一爱国壮举。蒋介石扣押了张学良后,虽然曾一度调集军队进逼西安,但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压力下,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等的努力下,维护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成果基本上得以保持。76年过去了,中国抗日战争早已以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载入史册,但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发动西安事变并和平解决事变的壮举,将永远载入史册。
❸ 如果张学良看到这组照片他会说啥
到底是看到什么照片呢?
事实上张学良将军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访问北京和沈阳老家,并曾通过绝对信赖的密友穿针引线,眼看张学良将军就要成行,可惜最后关头出了问题,令张将军抱憾终生。
❹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去南京的原因
张学良籍以送蒋回南京做为对蒋的补偿,中共及杨虎城将军极力劝说张不要回送,张学良将军义气云天,可惜对蒋不够了解,造成终生之遗憾,被软禁至老。
❺ 有一张张学良的戎装照,我想知道他身上佩戴了什么勋章
实话说,这张照片实在太模糊,勋章花纹不甚清晰。
能够认出的是:这张照片当是北洋政府时期,勋章之后被南京废止。
腰间那把应该是醒狮勋刀。
最下方为一等嘉禾勋章,次下方偏右为白虎勋章。此二勋章皆是大绶,前者黄色红缘,后者红色黄缘,因此图中大绶带当是后者绶带。
剩下的就实在是识别不能了。
❻ 张学良以前被关闭的地方是哪里
1936年 36岁 12月31日,军法会审结果,张学良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剥夺公民权5年,他从宋子文公馆移住南京中山门外孔祥熙公馆。 1937年 37岁 1月4日,国民政府发布‘特赦令’,但仍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张从此开始幽居生涯。 1月13日,迁移浙江奉化溪口镇雪窦山中国旅行社。 2月17日,致函于学忠,希望维护东北军团结。 3月30日,于学忠到溪口见张。 冬,迁移安徽黄山“听涛居”。十天后迁移江西萍乡“绛园”。 1938年 38岁 1月,迁移湖南郴州苏仙岭。 3月,迁移湘西沅陵凤凰山。 1939年 39岁 11月下旬,日军进犯湖南,张又迁移贵州修文县阳明洞。 1940年 40岁 2月,于凤至因病赴美就医,赵一荻由香港到阳明洞陪张幽居。 1941年 41岁 5月,张因患盲肠炎到贵州中央医院做手术,出院后移住贵阳黔灵山麒麟洞。 1942年 42岁 2月,迁移贵州开阳县刘育乡。 1944年 44岁 春,移居距息蜂县15华里的阳朗坝。 初冬,日军进犯湘南,贵阳告急,张迁移黔北桐梓县天门洞。 1945年 45岁 春,东北籍国民党中央委员莫德惠到桐梓天门洞。 1946年 46岁 11月2日,迁移重庆戴笠公馆。不久被骗到台湾新竹井上温泉(也称清泉)。 1947年 47岁 10月,保密局设计委员会主任张严佛奉命陪张居住数月。 是月,张治中夫妇到井上温泉看望张学良。他托张治中向蒋介石提两点要求:(一)恢复自由;(二)希望刘乙光搬出本该由他居住的房子。张治中的此次控访引起蒋的不快。蒋介石手谕:“以后非经他批准,任何不人不得见张学良”。 1954年 54岁 5月下旬,在蒋介石官邸与蒋晤面。 1957年 57岁 9月,蒋介石70寿辰前夕,张学良托人送蒋一块金表,以示祝贺。蒋介石回赠一根拐仗,表示谢意。 1959 59岁 蒋介石下令解除对张学良的管束。张学良提出要在台北市郊自己盖房。蒋经国表示赞成,并亲自在台北市北投复兴岗给张学良选择地皮。 1961年 61岁 张学良新居落成后,蒋经国给张送了一套客房用的家具。此房是栋两层小楼,位于北投路70号。张学良自己买了一部二手福特汽车,可以自由进城拜访张群、莫德惠老朋友。在台的亲朋故旧偶尔也去看望他。 8月30日傍晚,张学良在寓所会见了他的长女张闾瑛及丈夫陶鹏飞教授。这是他25年来首闪见到他久别的女儿和他未曾谋面的女婿。 8月,周鲸文应台北“国民政府”之邀,出席阳明山座谈会。经有关方面批准,前去会见分别25年的老朋友张学良。 1964年 64岁 7月4日,64岁的张学良与53岁的赵一荻正式结婚。他们经过20多年与世隔绝、相依为命的生活后,在台北杭州南路美国人吉米·爱尔窦的家中举行婚礼。爱尔窦是张学良的老朋友,证婚人是年已百岁的陈维屏牧师。女方证婚人是黄仁霖。13人的来宾中有宋美龄、张群、王新衡、莫德惠、何世礼、冯庸等。 1966 66岁 7月,周鲸人又一次到台访问张学良。这时张学良正在参加美国一家神学院的圣经函授学习,并着手翻译一本有关基督教的书。精神更集中宗教了。 1971年 71岁 周鲸文再次访张学良,被警察人员挡驾,说张先生旅游去了。 1975年 75岁 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次日,张群电话告诉张学良。 4月8日,张学良和赵一荻前去吊唁,并送去自己题写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 ,宛若仇雠。” 1976年 76岁 张大千从巴西回台定居,在台北市郊外双溪自建摩耶精舍。张学良与这位老朋友经常会晤。后来在张大千的提议下,张学良、张群、王新衡(监视张学良的特务,后来成为朋友),每月在摩耶精舍欢聚一次,人称“三张一王团团会”。 蒋经国当上台湾“行政院长”后,张学良与蒋经国达成君子协定,每半年两人会面一次。 1978年 78岁 蒋经国被选为台湾的“总统”,第一个打电话祝贺蒋经国的就是张学良。 1979年 79岁 10月5日(中秋节)下午,张学良应邀,到蒋经国官邸参加蒋经国夫妇举行的中秋节茶话会。这时张学良在台北第一次露面。前去参加的还有张群、何应钦和张大千等。10月10日,参加“双十节”庆祝大会,就座中央观礼台上。 1980年 80岁 春,张学良的好友、前东北冯庸大学校长去世,张学良、赵一荻前去参加追思礼拜。 9月,四子闾琳到台北看望父母亲张学良和赵一荻。 10月20日,张学良偕夫人由“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和副参谋长马安澜陪同,访问金门,眺望大陆。 1981年 81岁 9月18日,到台北荣民总医院看望齐世英。 1983年 83岁 4月2日,任张大千治丧委员会委员。 1984年 84岁 6月,张学良五弟张学林之女张闾蘅从香港到北京谈商务时,受伯父之托特地看望吕正操,并介绍了张学良在台北的情况。 1985年 85岁 12月25日,看西安事变影片时,因心情激动没看完就离去。 1986年 86岁 3月13日,张学良与赵一荻陪同张群游览桃园龙潭小人国。 1987年初,张学良又托张闾蘅带给吕正操诗作。 1988年 88岁 1月14,张学良到强北荣军总医院怀远堂吊唁蒋经国,并向他这位老朋友深鞠躬。 3月4日,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邀张学良赴美参加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和张学良兼任校长60周年纪念会,由于台湾当局未予允准,未能成行。会后50多位学者和热心人士联署签名,成立 了“争取张学良将军全面自由”执行委员会,并致函继任“总统”李登辉。要求李作出答复。当局迫于无奈,让有关人士“同张学良进行商讨”,决定以发表公开信的方式处理这件事。是月26日,台湾各大报纸都在显着位置登载了以张学良名义写的公开信。 1989年 89岁 5月31日,张学良复函日本人池宫成晃:“华函奉悉,老配林下寒居,素不见来客,警请原宥。老朽年岁衰迈,目朦手软,又乏记室,对于一般信件素不作复。感先生素昧平生,远邦厚谊,破例勉为动笔,字迹草率,文句粗陋,先生当可见及矣。愿上帝祝福!” 11月26日,张学良给居住上海的杜重远夫人侯御之复信:“御之夫人惠鉴:11月10日来信及照片8张俱已收到,我十分欣慰。你辛苦扶养子女成人,仲(重)远有知,当已含笑地下也。我也为你骄傲。我目力衰退,书写费力,恕不多写,愿上帝祝福你!” 1990年 90岁 1月30日,于凤至在美逝世,享年92岁。 6月1日,台湾各界人士庆祝张学良90华诞。 6月3日,是张学良90华诞。5月30日,邓颖超特电祝贺。 5月末,张学良书寄吕正操《谒延平祠旧作》。 6月6日,东北大学校友会等在沈阳庆祝张学良将军90华诞。 6月17日和8月3日,日本 NHK电视台采访组三次访问张学良。 2月16日,张学良复函沈阳张学良陈列馆:“敬启者:兹收到《张学良将军》共五册,十分感谢,专此万事如意。 3月10日,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赴美探亲。 3月14日,张学良夫妇去了儿子张闾琳居住的洛杉矶。 4月10日,张学良单独去到纽约。 4月17日,张学良在纽约公开露面。 6月25日,张学良结束了在美国105天的控亲访友和旅游,从旧金山返回台北。 3月8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大学复校。新的东北大学校名,由张学良题写。 1997年 97岁 6月6日,在夏威夷会见了率团访美的渖阳市市长慕绥新。 2000年 100岁 6月,夏威夷时间22日上午11点11分,陪伴张学良将军大半生,人称“赵四小姐”的张学良夫人赵一荻女士,因肺炎及并发症,逝世于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享年88岁。张学良遽然痛失老伴十分伤痛,沉默不语地坐在轮椅上,泪水缓缓流下来。 2001年 101岁 10月15日,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一岁。
❼ 西安事变后,老蒋为何要软禁张学良长达54年
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关系一直是非常要好的,甚至两人一直以兄弟相称。因为蒋介石正是在张学良的支持之下,才最终取得了与阎锡山和冯玉祥争斗的胜利。
直到蒋经国去世之后张学良将军才在多方的努力之下成功被解救了出来,而此时的张学良,早已白发苍苍。
❽ 张学良为什么要去南京
当时,杨虎城就极力劝说,而周恩来更是特别赶到机场打算把张学良追回来,但张学良声称要负起一个军人的职责和义务,最终还是护送蒋中正前往南京。 根据张学良后来自己的说法,随蒋去南京完全是他的个人决定,没有任何人影响到他。他认为兵谏蒋介石的“祸”是他闯的,他做为一军统帅,有义务为手下兵士负责,不应该由于他一个人的举动而牵连全军官兵。故而事变结束后,张学良只身随蒋前往南京,听凭蒋介石发落,希望一切西安事变的后果责任,全由他个人承担。 张学良还说过:“领袖就是一个泥菩萨,如今我已经把他扳倒了,我要亲自把他扶起来,如果他有灵,我拿头给他叩。”当时的周恩来、杨虎城、蒋介石都反对张学良去随蒋去南京的计划,只有宋美龄是支持的,她认为张学良能“够亲自随蒋返还南京,更说明这个事件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连叛军将领都来亲自负荆请罪了”。但是,尽管如此,张学良将军还是受到了半生监禁,然而谁能说明白这一切的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❾ 张学良被软禁了多少年
张学良被软禁54年,从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到1990年6月3日,国民党祝寿,正式恢复自由。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之后,李登辉继续软禁他。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到张学良去世,身边还有那边的人。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 ,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着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9)张学良访问南京照片扩展阅读
张学良被软禁的地点换过很多次,由于当时日寇入侵,种种原因导致他的许多行踪都是秘密的进行,不过也有几次是大家都知道的,从这些公开的日子里,我们来看看他每天如何打发时间。
被软禁之初,任何人都不能见张学良,他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10里以内,10里以为的地方要向上申请,不过无论去哪,身后必定有特务跟随。
1937年1月,张学良被转移到了蒋介石的老家溪口,在一处叫雪窦山的风景点,为张学良定下了6间旅行社的房子,改装成了张学良的住所。
在当时那个年代和环境下,张学良的房间里有抽水马桶,还有席梦思床,这些都是一般人难以享受到的,去雪窦山游玩成了一件常事,当时赵四小姐还没来。
直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赵四小姐和于凤至两个女人轮流上山照顾张学良,这才让张学良的心情好了许多,张学良在雪窦寺游玩时栽了两棵树,如今仍在。
不知在雪窦山被软禁了多久,张学良在台湾被软禁时,从1946年到1957年,11年里被软禁在台湾新竹县桃山村的清泉温泉,如今这里已成了着名的风景区。
在这11年里,都是赵四小姐陪伴张学良度过的,这里的环境非常清幽,在当时是一个群山环绕之地,有点隐居的味道,在此期间张学良留下了大量的照片。
其中有他看书的照片,有他抽烟、喝茶的照片,并他还拿起锄头戴着斗笠种地,他和赵四小姐一起,还养了许多鸡,几乎成了一对普通的农夫和农妇,令人羡慕。
❿ 找一张照片,是张学良,蒋经国还有另外一个人坐在桌子前面的合影
姓名:王新衡 生卒:1908— 描述:亚洲水泥公司董事长 籍贯:浙江省慈溪 (1908--1987) 浙江慈溪人。早年曾被国民党选派至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与蒋经国同学。返国后投身国民党军政界,初在南京创办苏俄评论社,出版《苏俄评论》月刊,嗣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训研究班指导员、处长。 抗战期间任军统香港特别区少将区长、行政院上海市统一委员会秘书长等职。抗战胜利后曾任保密局上海站站长,后任"立法委员"。 1949年去台,曾任国民党南方执行部主任委员。后转入企业界,历任亚洲水泥公司董事长、远东纺织公司常务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