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曼丁之狮的英雄故事是什么故事
曼丁之狮松迪亚塔是个一心为民、敢于战胜入侵之敌的民族英雄。在遥远的非洲大地,大家会在闲暇的时候,让一个人来讲述的优美故事。
原文:
松迪亚塔的父亲马甘·孔.法塔是个远近闻名的美男子。他有三位妻子,育有三子三女。第一个妻子叫萨苏玛·蓓蕾特,生下了丹卡朗·图曼王子和娜娜·特里班公主,第二个妻子叫松克隆·凯珠,生下了王子松迪亚塔和两名公主松克隆·珂珑康与松克隆·贾玛茹。
第三个妻子叫那曼姐,生下的曼丁·波里王子是松迪亚塔最好的朋友。故事要从丹卡朗·图曼王子八岁那年说起。马甘·孔.法塔国王处事公正,深受人民爱戴。他常常坐在首都尼亚尼一棵高大的木棉树下,与亲友和百姓说话。
有一天,都城里出现了一个陌生的猎人。他身穿缝有贝壳的长袍,下面是一条紧身长裤,背后背着一把光滑无比、闪闪发亮的猎弓,这样的装扮说明他技艺高超,是受到猎神眷顾的人。
这个陌生的猎人一眼就认出了坐在人群中的国王,径直朝他走去,在他面前恭敬地鞠了一躬,然后说:“尊敬的曼丁国王,我向您与您的子民致意。我是一名来自桑加朗的猎人,因为追逐一只矫健的母鹿踏上贵国土地。按照传统,我射中猎物之后,应该向这片土地的主人敬献猎物的一部分。”
此文出自非洲民间故事《曼丁之狮》
(1)非洲大地上传颂的英雄故事扩展阅读
《曼丁之狮》的主人公叫松迪亚塔,他是古代曼丁国凯塔王朝的继承人,据说在他继位时(7岁),王后莎苏玛违背国王遗愿拥护自己儿子为王,以至于他逃往国外。
后来王国遭遇外敌入侵,王后母子无力抵御。此时他已经成年,文武双全,便联合了十几个国家起兵讨伐入侵之敌,最后建立了盛极一时的马里帝国。
B. 非洲民间故事有哪些
胆小的王子——非洲民间故事集》尚金格编译北岳文艺出版社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传在非洲大陆的民间故事才被有识之士发掘整理出版。这本非洲民间故事集收集的主要是流传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的故事。
丢失的消息(尼日尔爾利亚)
一直以来,蚂蚁们有很多的敌人。它们的个头太小,容易被其他动物打败,因而有大量的蚂蚁被杀死。蚂蚁们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但是,每个蚂蚁家族没有考虑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对抗如鸟类和食蚁兽的攻击。
红色的蚂蚁在大地上建造自己的房子并居住在里面,可是,食蚁兽却像玩游戏一样在一分钟内进入它们花费很多时日建造的房子。
大米蚂蚁居住在地下的洞穴里,它们的运气同样很差。在它们爬出洞口的时候食蚁兽出现了,它把蚂蚁从地洞里挖出来放在自己的背包里带回家。
鹡鸰蚂蚁选择居住在大树上,可是很多次,蜈蚣早已经在等候它们的到来,小鸟们也是它们的敌人。
灰色的蚂蚁则试图飞到天空中逃脱死亡的威胁,可是,飞行也没有给它们带来安全,因为,蜥蜴、蜘蛛和小鸟们的速度比它们要快很多。
因此,蚂蚁们决定寻找一个解决方法。它们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所有的蚂蚁都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当鸟类和其他凶猛的动物进行攻击的时候,它们可以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与会的蚂蚁有红色蚂蚁、大米蚂蚁、黑蚂蚁、鹡鸰蚂蚁、灰色蚂蚁、身体发亮的蚂蚁,以及其他种类各异的蚂蚁。会议召开得可谓是热烈而隆重,可是,持续很长时间的会议并没有获得任何的结果。
一些蚂蚁想让大家都居住在大地上的洞穴里;另一些蚂蚁却想在地上建造一个很大很牢固的房子——这座房子只有蚂蚁可以进出,其他动物都不可以;还有一些蚂蚁想居住在大树上,这样可以躲避食蚁兽的攻击,可是,它们却忘记天空中的敌人小鸟。
直到会议结束蚂蚁们对最终解决方案也没有达成共识。蚂蚁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随后,它们回到各自的家中考虑该如何解决问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并且,只为自己小家族的安全负责。
当蚂蚁国王得知会议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时,命令秘密军团去传递一个信息。但是不幸的是,国王竟然选择一只蜣螂虫作为自己的信使,所以,直到今天它也没有把消息传递到。蚂蚁们选择的生活方式,让它们成为其他动物眼中的猎物。
当狮子能飞翔的时候(南非)
传说,狮子曾经拥有飞翔的能力,以致任何动物都难逃它的手掌心。由于它不希望自己捕捉猎物时全身骨骼被摔成碎块,所以它命令一对白色的乌鸦在它外出捕猎的时候替自己监管藏在洞穴中的赋予它飞翔能力的神奇的猎物的骨头。
有一天,一只大青蛙来到狮子的洞穴里,并把狮子所有的猎物的骨头弄成碎块。青蛙说:“为什么动物和人类不能生存很久呢?”接着,青蛙又说,“狮子回到洞穴的时候你们告诉它,我就居住在那个湖泊里,如果它想找我报仇,它应该到那里和我决斗。”
那时,狮子正在森林里捕猎。当它想要飞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却飞不起来了。狮子非常生气,它知道是自己存在洞穴里的东西出现了问题。
当它回到洞穴中后问乌鸦:“你们到底做什么事情让我不能再继续飞行?”白色的乌鸦对它说:“有人来过这里,并且把猎物的骨头弄成碎块,它说如果你想找它报仇,可以到那个湖泊里与它决斗!”
狮子朝着湖泊的方向出发了。当它抵达湖边时看见一只大青蛙坐在岸边。它试图抓住大青蛙。当它快要追上青蛙的时候,大青蛙对它说:“呱!”接着,它跳入水中游到湖对岸并坐在岸边。
狮子想要飞到青蛙身边,却发现自己做不到了,便只能扫兴地回到洞穴。
传说从那天起,狮子只能依靠自己的四条腿走路,并开始学习侦察和捕猎。而那对负责看管猎物骨头的白色乌鸦竟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黑乌鸦。从那天起,它们总是说:“关于那件事,话可不能说绝啦!”
C. 非洲民间故事记载了流传在非洲民间的故事,主要包括了什么三大类
摘要 1、非洲民间故事主要内容:《非洲民间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民间一系列离奇又不可思议的故事。
D. 非洲民间故事中的什么松迪亚塔的英雄故事让你顿时尹然起敬
英勇的松迪亚塔的英雄故事。
传说松迪亚塔是古代曼丁国(今马里、几内亚一带)凯塔王朝继承人。国王去世前遵照先知预言立一丑妃之子、7岁还在地上爬的松迪亚塔为王,但王后莎苏玛违背国王遗愿立自己的儿子为王。松迪亚特不堪忍受侮辱,逃往国外。
成人后的松迪亚塔文武双全,在王后母子无力抵御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他联合十几个国家,起兵讨伐入侵之敌,最后创建了盛极一时的马里帝国。
(4)非洲大地上传颂的英雄故事扩展阅读
松迪亚塔,据传说,松迪亚塔是加纳南方曼德国国王纳雷·马跟之子,纳雷·马跟死后,松迪亚塔流亡国外,在梅马国受到重用。
1200年前后,苏丹王国苏曼古鲁进行扩张,威胁曼德。曼德国王战败,国势垂危,松迪亚塔在梅马国王帮助下回国。他团结曼丁果各族人民,抵抗入侵者。约1230(一说1235),在基里纳战役中战胜苏曼古鲁的军队,被拥戴为国王。
E. 《非洲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非洲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精选了一些在非洲大陆上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非洲的社会生活和各类人物的生活状态。故事中的人、动物、森林、河流、草原、服饰、饮食等都极具地方特色,展示了古老非洲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文化风貌,让孩子足不出户就能领略非洲地区独有的文化。
同时也希望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寓言和故事能够教育青少年如何做事做人,引导青少年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诚信待人。
《非洲民间故事》的精选故事
1、《姆哩莱的历险记》:提醒人们要知恩图报,懂得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2、《恩贡巴的篮子》:女主人公恩贡巴孤独地在河边钓鱼,一边追忆她母亲照料她不够细心,一边因为自己生了病,不能与她的姐妹们一起去河边钓鱼而伤心,一面又因为自己此刻独自一人,顿感孤独、害怕和忧虑。
3、《喝错粥的妻子》:凶恶的丈夫要求他的妻子只喝小米粥,妻子偶然喝错了粥,便被丈夫杀害。妻子化作幽灵回到家中找丈夫复仇。她在文本外的创造力则在于她的转变和歌唱,尖锐地反映了一些黑人女性遭受的家庭暴力和性别压迫。
F. 非洲民间故事曼丁之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曼丁之狮即《松迪亚塔》是非洲最着名的长篇英雄史诗,歌颂了古代曼丁国(今马里、几内亚一带)凯塔王朝继承人、西非马里帝国的奠基人松迪亚塔的英雄事迹。
内容节选:
松迪亚塔的父亲马甘·孔·法塔是个远近闻名的美男子。他有三位妻子,育有三子三女。第一个妻子叫萨苏玛.蓓蕾特,生下了丹卡朗图曼王子和娜娜,特里班公主。
第二个妻子叫松克隆凯珠,生下了王子松迪亚塔和两名公主松克隆珂珑康与松克隆贾玛茹;第三个妻子叫那曼姐。生下的曼丁波里王子是松迪亚塔最好的朋友。故事要从丹卡朗图曼王子八岁那年说起。
此文出自(几内亚)吉布里尔·塔姆希尔·尼亚奈《松迪亚塔》
(6)非洲大地上传颂的英雄故事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松迪亚塔》(Sundiata)是非洲长篇英雄史诗,歌颂13世纪西非马里帝国的奠基人松迪亚塔创建国家的英雄业绩。全诗18章,由几内亚杰利巴科罗村的民间艺人马莫杜·库雅泰口述的形式写成。
共收录了近90个非洲民间故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有形形色色的人,内容包含了童话、寓言、神话传说等不同类型,涉及非洲民俗、地理、历史等各个方面。它通过一个个奇妙的故事讲述了非洲人民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抨击假恶丑,讴歌真善美,带有鲜明的非洲民间色彩,不仅是非洲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块瑰宝,具有极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G. 非典英雄的故事三百字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于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时年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军人。”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
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战友们都劝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晓红说:“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留下来最合适。再说,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我怎么能走呢?我是这里的医生啊!面对疫情,我怎么能当逃兵呢?”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就这样,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
3月30日,晓红开始发烧。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31日清晨6点,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这一走,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
酒精瞒不了病情,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这天下午,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级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转到那里治疗,就意味着生的希望。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她却坚定地说:“我年轻,抵抗力强,应该先转年纪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而她的执意推让,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4月5日,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而她却说:“郭主任将近60岁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坚决不走!”4月6日中午,专家组会诊认为,晓红病情危急,必须立即转院治疗。下午,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医院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要强行把她转院。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
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
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3月31日上午,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医生少病人多,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她只有一个回答:“我是医生,我没事!”4月2日,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分流内科部分病人。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很多人不愿转移。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我是内科医生,我会照顾大家,咱们走吧!”是她举起吊瓶,第一个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惊恐与绝望中,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
从“纸上谈兵”到与非典的“零距离接触”,从挑战病魔到直面死亡,晓红越来越相信科学终究胜利,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应该有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的勇气,来换取更多的生命,换取这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
住进302医院后,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传回隔离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
晓红转院的第4天,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爱人心凉了,同为医生,他明白,这是病重的信号,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她在纸上写道:“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我愿当个试验品,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
4月15日,是晓红转院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这一天的夕阳,也是她看到的最后的夕阳。好像是有了什么预感,她在满天落霞中写下这样的话:“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管理、防护、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对医院和社会疾病防治机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这用生命作代价换取的教训能唤醒更多的人。
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
晓红的病情,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
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战友们更记得,当疫魔突然袭击,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病毒在传染,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要相信科学,广东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担心,怕亲人挂念,晓红一直坚持不让爱人向家里透露消息。父母都记得,直到转院的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通电话,晓红连喘带咳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两位老人才知道女儿已经病重,哭声从话筒传出,泪水顺着电话线流淌,晓红却用尽全力让父母听到她一如往常的笑声,虽然笑声喑哑,断断续续。父母更记得,转院后的晓红已经很难说话,每次通电话,晓红就用手指轻轻敲击听筒来回答:一下,她是让爸妈放心;两下,她是让爸妈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说:爸妈,别哭了,女儿真的没事……电话这端的敲击声敲碎了老人的心,电话那端的泪水却让晓红更加坚强,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抚慰亲人的心。
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爱人心如刀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机那天,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用上呼吸机,轻松多了!我没事,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我很幸福,我肯定会好起来的。”后来的几天里,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她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我不会离开你的。等我好了,我们一起考研,一起去旅游,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一起白头到老。”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写下最后的留言:“我不后悔。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3时30分,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仿佛仍然含着微笑。
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照着她空空的病房。晓红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回不到她眷恋的家。
6月3日,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6月23日,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
风雨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更加美好。
李晓红,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
李晓红是我们河北人,但更是军人和战士,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里,她用28岁的生命留给这个世界一个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医科大学 王晓
作为一名护士,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晓红,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廊坊市 崔占元
H. 非洲民间故事中有哪些故事主人公是谁
《恩贡巴的篮子》主人公恩贡巴
《姆里莱的历险记》主人公姆里莱
I. 非典中英雄人物的故事600字
叶欣主要事迹: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东西.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于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时年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军人."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
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战友们都劝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晓红说:[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留下来最合适.再说.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我怎么能走呢?我是这里的医生啊!面对疫情.我怎么能当逃兵呢?"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就这样.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
3月30日.晓红开始发烧.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31日清晨6点.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这一走.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
酒精瞒不了病情.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这天下午.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级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转到那里治疗.就意味着生的希望.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她却坚定地说:[我年轻.抵抗力强.应该先转年纪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而她的执意推让.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4月5日.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而她却说:[郭主任将近60岁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坚决不走!"4月6日中午.专家组会诊认为.晓红病情危急.必须立即转院治疗.下午.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医院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要强行把她转院.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
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
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3月31日上午.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医生少病人多.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她只有一个回答:[我是医生.我没事!"4月2日.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分流内科部分病人.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很多人不愿转移.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我是内科医生.我会照顾大家.咱们走吧!"是她举起吊瓶.第一个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惊恐与绝望中.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
从[纸上谈兵"到与非典的[零距离接触".从挑战病魔到直面死亡.晓红越来越相信科学终究胜利.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应该有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的勇气.来换取更多的生命.换取这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
住进302医院后.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传回隔离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
晓红转院的第4天.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爱人心凉了.同为医生.他明白.这是病重的信号.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她在纸上写道:[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我愿当个试验品.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
4月15日.是晓红转院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这一天的夕阳.也是她看到的最后的夕阳.好像是有了什么预感.她在满天落霞中写下这样的话:[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管理.防护.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对医院和社会疾病防治机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这用生命作代价换取的教训能唤醒更多的人.
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
晓红的病情.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
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战友们更记得.当疫魔突然袭击.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病毒在传染.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要相信科学.广东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担心.怕亲人挂念.晓红一直坚持不让爱人向家里透露消息.父母都记得.直到转院的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通电话.晓红连喘带咳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两位老人才知道女儿已经病重.哭声从话筒传出.泪水顺着电话线流淌.晓红却用尽全力让父母听到她一如往常的笑声.虽然笑声喑哑.断断续续.父母更记得.转院后的晓红已经很难说话.每次通电话.晓红就用手指轻轻敲击听筒来回答:一下.她是让爸妈放心,两下.她是让爸妈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说:爸妈.别哭了.女儿真的没事--电话这端的敲击声敲碎了老人的心.电话那端的泪水却让晓红更加坚强.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抚慰亲人的心.
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爱人心如刀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机那天.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用上呼吸机.轻松多了!我没事.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我很幸福.我肯定会好起来的."后来的几天里.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她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我不会离开你的.等我好了.我们一起考研.一起去旅游.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一起白头到老."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写下最后的留言:[我不后悔.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3时30分.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仿佛仍然含着微笑.
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照着她空空的病房.晓红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回不到她眷恋的家.
6月3日.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6月23日.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
风雨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更加美好.
李晓红.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
李晓红是我们河北人.但更是军人和战士.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里.她用28岁的生命留给这个世界一个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医科大学 王晓
作为一名护士.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晓红.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廊坊市 崔占元
J. 含有非洲民间故事的什么也口口传颂
太阳神来昂的故事、阿玛创世、班歌的故事、神的特使、黄金宝座都是非洲民间故事
1、阿玛创世
世界是由最高天神阿玛创造的。阿玛见世界上空空荡荡,漆黑一团,很是不满。他随手抓来了泥团,搓成一个大的圆球和一个小一些的圆球,又搓了许许多多更小的圆球。他把这些泥圆球放在火里烧炼,当圆球被烧炼成白热化状态时,阿玛用八根红线把最大的圆球围绕起来,放到天空中,成了通体闪光,光芒四射的太阳。阿玛又用八根白线把小一点的圆球围烧起来,放到天空中,成了洁日美丽的月亮。他又把许许多多的小圆球抛掷到天空中去,就成了无数个闪闪烁烁的星星。
阿玛继续创造世界他用一团黏土捏成了女人形态,再把它压扁,抛到空中,这便是地球。
虽然有了太阳、月亮、星星和地球,阿玛还 是感到孤单寂寞,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活动的生物,没有一点声音,整个世界还 是死气沉沉的。他决定把地球作为自己的妻子,创造出成对的生物来,再让他们自己繁衍下去。
可是,当他和地球妻子结合时,一个蚂蚁巢妨碍了他。阿玛非常生气,拔出刀把这个蚂蚁巢砍得粉碎。这次不成功的结合,使大地妻子未能生出成对的生物来,只生出一个像豺狼一样的伊乌鲁左。
阿玛第二次和地球妻子结合。他给地球带来了雨水,雨水滋润着大地,这次成功了地球妻子生下了一对双生子:其中一个孩子叫挪摩,他一半为蛇形,一半为人形,长着红色的眼睛,分叉的舌头,八对柔软的肢体,没有关节,通体滑腻,闪闪发亮,全身覆盖 着一层短毛,如同水的颜色。阿玛就叫他做海洋、江河、雨露之水神和太阳之火神。
孩子见自己的大地母亲全身赤棵,并且不能说话,很是难过,就用天上的植物纤维给大地母亲织了一条裙子。这种纤维裙子浸透着神灵宝气,藏有语言的本能。大地母亲有了这条裙子,不再赤身棵体,并且获得了说话的能力。这便是世界上的第一种语言。
有一个豺狼样的生物单独一个没有配偶,他就到天上去寻找,找来找去找不到,就又下到大地上。见大地母亲覆盖 着美丽的裙子,拥抱和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