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名伶访问童芷苓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名伶访问童芷苓

发布时间: 2023-02-09 19:32:21

① 各种戏曲的代表人物

戏曲是世界戏剧之一,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代表人物:京剧大师梅兰芳、豫剧大师陈素真、越剧大师袁雪芬、评剧新凤霞、黄梅戏大师严凤英。(按年龄排名)

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

严凤英《天仙配》选段

严凤英的黄梅戏代表作有《打猪草》、《游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等。

② 什么是京剧啊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 什么是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的标志。京剧正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着名演员:老生谭鑫培、孙菊仙、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等;武生俞菊笙、杨小楼、盖叫天等;旦角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王长林等。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游园·惊梦》等。

④ 中国历史上的名伶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舞蹈名伶公孙大娘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筱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卧云居士、李多奎、李金泉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王长林、萧长华等。此外还有着名琴师孙佑臣、梅兰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着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京剧地理】

徽商之班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干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

徽商与徽班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为崇山峻岭环抱的四塞之地, 不屈于命的徽州人,为了生存,更为了发展,踏上商旅之路……

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

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戏事也开始兴盛。他们唱昆腔,由于语言的差异而不“谐吴音”,不经意间唱出了一点“地方风味”。于是在青阳腔的影响下,唱出了安徽调——“徽昆”,后发展为二簧腔。尤以诞生在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的石牌调最着名。

徽州艺人带着乡音下扬州,得到了徽商们的亲情惠顾和重金扶持。他们或出没于码头街肆,或为徽商富贾所容留。技艺得到发展,乡音也渐占上风。这时徽班的概念已不完全是“徽商之班”,而开始有了徽调(石牌腔,乱弹调)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歙县大盐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极高的戏曲鉴赏家,他酷爱戏曲,家中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他把各种名角聚在一起,又让不同声腔同台互补,使异军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格局。“乱弹”乱唱,红火异常。这时最叫彩的是来自安庆的戏曲艺人,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就这样写道: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

徽商在商界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他们和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涌现出大批戏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无石不成班”

石牌是安庆市怀宁县一个古老的集镇,“无石不成班”的“石”即指这里,也泛指安庆及其所属各县。至清中叶,石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拥有商家三千、帆船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纷纷在此设馆驻节。当时的石牌除本地居民外,大都是过往船帮和商户,在生存问题变得比较轻松的时候,他们开始构建自己的市井文化。

石牌当时可供表演的戏剧舞台多达800处,不仅有戏园、戏楼,还有花戏台。

戏园,在石牌镇就有3家。上镇横街的长乐大戏院可容纳观众600多人,专供徽调、皮簧班演出。

戏楼通常在祠堂内。祠堂戏楼通常只唱大戏,每年做冬至节、族内有人中举、升官以及族内官绅庆寿等,都要聘戏班在戏楼演出。此外,祠堂大修落成,也必邀班唱戏以示祝贺。

《都剧赋》描述:“徽班日失丽,始自石牌”。表明安庆的徽班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辉煌,很多京剧前辈名伶都是这一带的人,因而有“无石不成班”的说法。

谁曾想到安庆石牌小镇的幽巷旧戏居然与京剧的形成有这样一段渊源。在石牌的弹丸之地涌现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开一代风气的宗师,四大徽班进京,皇帝为安庆艺人精美绝伦的行头、装饰惊叹不已,“安庆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一时间广为流传。

细心的京剧票友不难发现,京剧的唱腔中有很多字辞的发音是与北京方言不相同的,如果你对安庆地区的方言有所了解,就会发现, 这些字辞却与安庆方言里的发音一模一样。

四大徽班进京之后,石牌艺人仍源源不断进京,继续充实四大徽班的演出阵容,至同治年间,石牌艺人进京几近百人。

虽然当时徽班和伶工大批外流,本地徽班也同样有所发展。

安庆民国初期就有“民众”大戏院,当时全国京剧名角基本上都在此演出过,他们都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安庆登台,戏剧大家曹禺到怀宁石碑镇,下车第一句话就是“我来朝圣”。京剧界老科班出来的人,不在安庆演上十天,不唱连本,在当时都被认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角”。

从安庆古镇石牌乡野间发源的徽剧,走出了古镇,走到了北京,徽班进京的辉煌历史光环至今还笼罩着古镇石牌。

安庆

安庆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安庆还是享誉世界,极具地方特色的戏剧--黄梅戏的故乡。程长庚纪念馆,位于安庆潜山县,馆内珍藏三百多件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再现了京剧艺术的发起壮大此外。还有程长庚故居供戏迷瞻仰。

戏班斗艺

据史料记载,“梨园演戏,高宗(干隆)南巡时为最盛,而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也就是说,官府公事演戏由两淮盐务衙门负责,两淮盐务要蓄养花、雅两部以备南巡演出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称乱弹。

实际上,承担具体演出任务的戏班大多是由安徽盐商出资组建的,叫内班。最初的戏班为盐商徐尚志(晋商)出资组建的老徐班,以后盐商黄元德(徽商)、张大安、汪启源(徽商)、程谦德、洪充实(徽商)、江春(徽商)等也相继组班。

徽商江春自立门户组建了春台班,为了充实力量,他征聘四方名旦如苏州的杨八官、安庆的郝天秀等为春台班台柱。郝天秀的表演柔媚动人,直令观众销魂,人称“坑死人”。秦腔名角魏长生擅演花旦,来扬州投靠江春。江春对魏长生极其敬重,演戏一出,赠白银一千两。这些名角的加盟,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扬州京、秦等腔的互相融合、吸收,进一步促进了花部的发展。
三庆班的高朗亭、春台班的郝天秀都是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享誉江南的。扬州盐商为演出需要,还聘请了一些精于词曲的名家,提供优厚的条件,长期供养他们。大洪班和春台班更是“聚众美而大备”。一出《桃花扇》费银16万,一出《长生殿》费银至四十余万。这种排场除清内廷,其他人实难匹敌。

苏唱街梨园
徽班进京的出发地在扬州,身怀绝技的优伶们,出发前一定要到位于苏唱街的梨园总局碰碰头,商量一下出发日程和演出剧目,并在那里一起摆个身段、甩两下水袖、扬几声珠圆玉润的歌喉。有时干脆排演几出折子戏,或是《游园》,或是《思凡》,声情并茂,婀娜多姿,那时的苏唱街,十分热闹!
苏唱街,是老扬州惟一保存下来的与戏班直接有关的街道。当年盐商徐尚志从苏州招徕昆腔艺人办起的扬州第一个昆腔班“老徐班”,就在这条街上。昆曲的老家在苏州,所以又有苏昆之称,这条小街居留过不少唱苏昆的艺人,扬州人就把它命名为苏唱街。

徽班进京

公元1790年,徽班以唱祝寿戏开始进京艺术之旅。 经过多年沧桑,在不断吸纳中,徽班“合五方之音为一致”的同时逐渐失去自己的颜色。徽班的历史结束了,而脱胎于徽班的京剧终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对于徽班来说,可谓涅盘 。

三庆班首发献艺
1790年秋,为庆祝干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三庆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十六岁,演旦角,擅长二簧腔,技艺精湛。《目下看花记》称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四大徽班进京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着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抵达北京后,他接替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时还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通过精忠庙对北京的戏班、戏园实行行政管理,他也成为梨园领袖。继高朗亭之后,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刘赶三等人均任过此职。

至嘉庆初,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在京的各声腔剧种的艺人,面对徽班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艺术优势,无力与之竞争,多半都转而归附徽班。他们中有京师舞台各声腔剧种的名优,如加入春台班的湖北汉戏名优米喜子、李凤林,加入四喜班的湖南乱弹(皮黄)名优韩小玉,加入三庆班的北京籍京腔演员王全福等,于是就形成了多种声腔剧种荟萃徽班之势。也因此,徽班在诸腔杂奏的过程中,从“两下锅”“三下锅”到“风搅雪”,逐渐侧重皮黄戏的演出。

【京剧发展史】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干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干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 “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干隆五十年 (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干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着,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 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 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干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 (1821年),先后又有着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着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着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 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l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三、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 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宏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之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着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尚有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掘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四、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岩)、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奚派(啸伯)、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 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叶派(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时慧宝、王又宸、李洪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近芳等; 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⑤ 概述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在清朝初期,中国的戏曲艺术到了昆曲与“乱弹”并重的时期。什么叫“乱弹”呢?这是与昆曲相对的其他戏曲形式,在那时被称作“乱弹”。清初的北京城,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城市,又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在安逸的外在条件下,人们就自然而然的来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此时在戏曲界,占主流地位的是昆曲,昆曲具有曲调婉转悠扬、辞藻华丽高雅的特点,深受上层阶级的喜爱。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的市民也开始来欣赏戏曲,有时过于高雅的昆曲,反而不能被接受,这时候,“乱弹”开始走上主流路线,并逐步得到了上层阶级的认可,随后,出现了“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主流戏曲形式,其中“南昆”是指以苏州一带为代表的昆山腔,“北弋”是指河北一带的弋阳腔,“东柳”是山东的柳子腔,“西梆”是指山西陕西一带的梆子腔。四大声腔的成功,刺激了各地的戏曲艺人争相到京城献艺,自然少不了南方的徽班和汉剧。

1790年,为了给八十岁的干隆皇帝做寿诞,一个浙江盐务大臣带着皖南艺人组成的戏班“三庆班”入京演出。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

与徽戏同时的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干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着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着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着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由于徽班是演出团体,进京后他们演出的剧目和演唱的声腔,必须克服审美地域性,去迎合与全国各地有着紧密关联的京都观众。这就迫使他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善于融汇贯通。于是,唱二簧调为主的徽班兼容了湖北汉调、皮簧腔。自此以后皮簧戏为主的戏班,形成了一个新剧种,被称之为京戏,立足帝都。

⑥ 京剧四小名旦是谁

京剧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昆内阁程克四大金刚。

1927年6月20日,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五大名伶新剧夺魁”(“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

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着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梅派传人: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杨荣环等,梅兰芳子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领军人物。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学习程派并较有成就的演员有:陈丽芳、章遏云、新艳秋、赵荣琛、侯玉兰、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等。

代表剧目:传统剧目而独具程派风格的有《四郎探母》、《贺后骂殿》、《三击掌》、《汾河湾》、《朱痕记》、《玉堂春》、《武家坡》、《三娘教子》等。新戏则有《青霜剑》、《文姬归汉》、《梅妃》、《红拂传》、《春闺梦》以及后期的《锁麟囊》、《女儿心》等。

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程派传人:程砚秋弟子有荀令香、陈丽芳、赵荣琛、王吟秋、李丹林、新艳秋、侯玉兰、江新蓉、李世济、李蔷华等。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着称,世称“尚派”。

唱腔特点:他的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唱功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行腔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力度,顿挫分明。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

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较着名的亲传弟子有张蝶芬、赵晓岚、雪艳琴、张君秋(后自创“张派”)、孙荣蕙(天津)、杨荣环、尚长麟(次子)、李喜鸿(北京)、孙明珠(陕西,学生,未拜师)、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包启瑜(内蒙古)、周百穗(贵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长孙女、佳木斯)、段丽君(成都)等,再传弟子有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苏(山东)、周利(重庆)、王玲玉等。长子尚长春攻武生,幼子尚长荣攻花脸,女婿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从艺。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迫害冲击。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逝世(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76岁。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

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着名。

唱腔特点: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溶入京剧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演京剧,后拜王瑶卿为师,又曾受业于吴菱仙、陈德霖、路三宝,在继承王派、陈派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他的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

荀派传人:学荀者极众,主要传人有毛世来、许翰英、李玉茹、吴素秋、童芷苓、赵燕侠、张正芳、曲素英、刘长瑜、孙毓敏、宋长荣等。

⑦ 京昆名伶言慧珠一一梨园梦,京坤情,粉墨泪,乱世恨

深夜的旧上海灯光辉煌….…

“言慧珠,唱得好呀!”

“言公主,再来一段……”

“言慧珠,言慧珠,言慧珠……”

台上佳人光彩动人,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

京胡声声,锣鼓喧天,貌美如花,身姿优雅,唱腔优美……

这样的人儿只有画中才能见到吧!

不,任何一个高明的画师都无法描绘出她的神韵,她的谈吐,她的娇媚……

有人说言慧珠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花,有人说言慧珠是百年难遇的京剧奇才,有说人说言慧珠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利己者,有人说言慧珠是一个只知道唱戏的痴狂人。

千百人的心中就有千百个言慧珠……

爱她的人有很多,恨她的人也有很多……

人生就像一场冒险,有人笑,有人哭;有人乐,有人悲;有人生,有人死……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你只是沧海之一栗,你只是一朵小浪花……

言慧珠,京坤舞台上独一无二维娜丝女神……

1919年深秋的北京,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家新添了一位女公子。

言菊朋给这个女儿取名义来,学名仲明。

言家不是一户普通人家,他们是蒙古旗人的后裔,这个家族在清代曾经显赫一时……

清政府垮台了,改朝换代了,一切都变了……

曾经风光无限的言家只留存着一些往日的荣光……

言菊朋本来是公家饭的主,但他酷爱京剧艺术,尤其欣赏谭鑫培的唱功.……

“不务正业,痴迷戏曲,不可救药!”

上司对言菊朋痴迷京剧艺术的行为十分的不满……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不堪屈辱的言菊朋索性舍弃公务,独自一人下海唱戏去了……

言慧珠出生时,言家虽不富裕,但贵气仍在,风骨犹存……

皮黄、丹青,诗词,歌赋……

传统士大夫文化浸润着这一家老小的生活,言家人人会唱戏,人人学唱戏。

“我一个人下海唱戏就行了,你们只能把唱戏当作兴趣,千万不可正式登台表演啊!”

言菊朋艺海沉浮多年,深知这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他不愿孩子们吃这受气的饭。

可是,从小的艺术熏陶,已深入孩子的骨髓,不可改变了。

言菊朋失算了……

他的几个子女都分别从事看京剧、昆曲、电影、话剧,评剧等诸多艺术行当。

这其中以言慧珠最具影响力……

言慧珠自幼粉妆玉琢,娇艳可人……

父亲视她为掌上明珠,母亲爱她如珍宝美玉……

言慧珠在父母的宠爱中快乐地生活着,她天资聪颖,酷爱京剧,喜欢看戏,热衷捧角。

言家二小姐看场戏也与众不同,她不光是看,还要高声吆喝,起劲的鼓掌,俨然一位惯于“捧角儿‘的豪门太太。

娱乐小报对言慧珠“捧角儿”一事颇有非议……

“言二小姐如痴如狂。”。

“小妞狂捧男角。”。

一个个花边新闻铺天盖地,真假难辨……

大胆泼辣的言家二小姐满不在乎,依然故我……

自幼受尽父母宠溺的言慧珠快人快语,我行我素,特立独行.……

这是她的优点,亦是她的软肋……

生就是一个 “美人胚子” 的言慧珠是众多男人心中的女神,他们都说如果言二小姐登台唱戏,一定能轰动九州城。

言慧珠何尚不想登台唱戏,只是,父亲不许,女儿无奈……

“唱戏这碗饭不好吃,尤其是女孩子唱戏,更为艰难!”

言菊朋实在舍不得让自己的宝贝女儿长大后走上唱戏这条路啊!

父亲不许,母亲赞成……

言慧珠的母亲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女性,她与丈夫不同,她十分赞同女儿唱戏的愿望……

夫妻之间矛盾激化,争吵不休……

言慧珠的母亲一气之下,带着言慧珠与小女儿离开了北京,去了十里洋场的上海滩。

言菊朋思女心切,千里迢迢寻女而去。

言慧珠的母亲在上海的一家电影公司做演员,小言慧珠经常去片场看自己的母亲如何演戏。

片场里的艺友们都喜欢这个漂亮活泼的小女孩,他们给她化妆,给她看画报,给她讲故事。

电影片场里的红男绿女,时尚而优雅,前卫而精致……

小言慧珠在片场学会了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包装自己,如何提高自己……

长大后的言慧珠美艳时尚,犹如好莱坞明星般的模样……

“这个女人不像是一个唱戏的,倒像是一个美丽的电影女明星。”

凡是见过言慧珠的人都会这么说的……

言菊朋一路追赶,来到上海,费劲周折,千两黄金,抱女返京。

这个二女儿就是言菊朋的命啊!

钱没了,还能再来,女儿没了,可就惨了!

言菊朋真心疼爱自己这个女儿。

转眼之间,言慧珠到了17岁,她的容貌越发动人了。

天然去雕饰,清水岀芙蓉……

羽翼渐丰的言慧如再也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辍学,下海学戏。

言菊朋面对女儿对戏曲的执着,在无可奈何中只得应允了下来。

“这都是命啊!”

言慧珠天生就是属于京坤舞台的人,她的心中除了唱戏再无其他事可做了。

出道虽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义无反顾……

言慧珠虽然不是正宗的科班出生,虽然17岁才开始学习“唱念做打”,但她天赋异禀,又肯吃苦,只学了三年,就武功扎实,嗓音甜美,扮相俊美。

老天爷赏她这口饭吃啊!

1939年,20岁的言慧珠随同父亲一起到上海演出《扈家庄》,她在戏中扮演“一丈青”扈三娘……

高大苗条,艳丽纯洁,眉宇之间,英气逼人……

“言慧珠真是一个活脱脱的“一丈青”扈三姐啊!”

初次啼声,一炮而红,再接再厉,艺海拾贝……

成功之后的言慧珠并没有沉浸在别人的夸奖中,她知道自己岀道晚,基本功差,一定要勤奋努力,决不能自高自满。

言慧珠初学程(砚秋)派,后经父亲指点,改学梅派艺术。

学习梅派就要拜梅兰芳为师,这样才能学到梅派的精随之处。

可是,当时的梨园界有一个习惯,男旦艺人一般很少愿意收女弟子。

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依然根深蒂固……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言家二小姐要做到的事,就一定能做到,这就是言慧珠的脾气。

言慧珠为了能入梅门,可谓煞费苦心了。

她先结识了梅府的重要慕僚许姫等人,博得他们的好感后,又取得了梅兰芳千金梅葆玥的信赖,她通过讲故事的办法哄得这个小女孩天天围着“言姐姐”转….…

经过多番努力,言慧珠终于如愿以偿进入梅门学艺.……

言慧珠在学艺方面真是一个人精儿。

1943年,在上海马思南路87号梅宅,言慧珠正式拜梅兰芳师,从此以后,刻苦学梅,自成一格……

言慧珠学艺之心如痴如狂,她不浪费时间,她抓住每一个机会,下狠心钻心学梅,毫不松懈。

言慧珠不仅在梅家抓住每一个机会向老师学艺,还不放过梅兰芳的每一场演出活动,学梅心情无人能及。

言慧珠个性张扬,气摆十足……

每次她到剧院来总是踩着高跟鞋,一步一步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一面小镜子,一边化妆一边说笑,左顾右盼,就怕别人不知道言二小姐已经在场……

剧场里的人议论纷纷,多有不悦……

言慧如旁若无人,自得其乐……

不过,当梅兰芳先生上台后,言二小姐立即放下一切,专心看戏,还做笔记,听到动人处,手舞足蹈,全神贯注!

她的确只爱唱戏,也只会唱戏。

功夫不负有心人……

言慧珠执着专注的学艺精神,让她的梅派青衣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加上她特有的女性魅力,令她在梅派的基础上。独创一格,融会中西。

言慧珠时尚前卫的风格让海派京剧风格独特,独树一帜!

梅兰芳对这位女弟子对自己艺术的执着追求大为赞赏。但对言慧珠的喜怒形于色,大爱大恨,不顾世俗的“大小姐脾气”也是忧心重重。

梅兰芳为人低调谨慎,他知道什么是人情事故,可言慧珠对此却一窍不通……

这个女人心中只有戏而已!

“言慧珠演《巴黎圣母院》最合适了。”。

言慧珠的确说话行事,不分场合,呼来喝去,旁若无人。

这样的性格为她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只是,这时言慧珠并没有感觉这一点……

她还想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她确实非常的热爱自己的京剧事业,她为了京剧能付出一切代价。

那时的言慧珠在艺术上顺风顺水,但在感情上却一直不顺,难觅知音。

言慧珠除了登台唱戏后,还爱客串拍电影,她是一个多面手,也是一个要强女。

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她认识了当时的红小生白云,她疯狂地爱上了这个英俊的小白脸……

白云的确很白,还有些脂粉气,他曾和犹太富翁哈同结过亲,后又离婚了。

言慧珠性格奔放,追求情趣与激情,她爱你多少,你就要给她多少。

多一分,少一分,她都受不了……

言慧珠一天三变,花样百出,你要跟上她的节奏,确实不易……

白云生性风流,哪能守着一个女人,言慧珠与他有过一段婚姻,但是结婚才几个月就离婚了。

心高气傲的言慧如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苦闷难耐中甚至要靠赌钱来安慰自己。

旁人见了,虽然同情,但也无奈,只得随她去。

言慧珠这个人只能交好,不能怜悯,她太爱面子了。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言慧珠又恢复了平静,她是因为戏而改变的。

只有戏才能拯救她这颗受伤的心……

1949年5月27日,上海响起了震天的爆竹声,上海解放了……

言慧珠一觉醒来,天地已经变了样……

她一反常态,穿上了人民装,不施脂粉,打扮犹如女学生。

“让我先观望一下吧。”

当时的言慧珠已经有了自己的私人剧团,这个剧团在全国各地都很火,巡演一圈,日进斗金。

言慧珠只想要自由自在的演戏,她并不知道“私营”已经不吃香了。

艺术家往往都不懂政治的……

建国初期,言慧珠还幻想着能够自己挑班,私人组织演出活动。

要说言慧珠在京剧艺术方面真是一个人才,她集编、导,演于一身,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春香传》等题材搬上了京剧舞台,一时间好评如潮。

言慧珠的心情舒畅了三年……

不久之后,“公私合营”开始了,工厂“公”了,百货公司“公”了,饭店“公”了,什么都“公”了。

那么戏班子当然也要“公”了……

许多旧中国上海京剧名角,像李玉茹、童芷苓等人都进了上海京剧院,成为了国家干部,每月工资千元以上。

言慧珠对此毫不在乎,区区千元工资,哪能和她的“日进斗金”相比呢!

何况,她只想要好好演戏,“公”了,还能像现在这样自由吗?

别人都进步了,只有她在观望着……

大势所趋,无可奈何……

乐队“公”了,搭档“公”了,什么都“公”了。

言慧珠独木难成舟,她只能选择“公”了。

“你进步的太晚了!”

北京京剧团不要她,中国京剧团不要她,哪儿都容不下她……

昔日的 “平剧皇后” 成了小媳妇,谁都能给她小鞋穿……

这也太不公平了!

言慧珠一气之下,服药自杀未遂……

她的气性实在太大了!

总算过去了……

上海京剧要了言慧珠,可讲清楚,你进来晚,工资只拿一千元,评个二级演员。

当初的红遍大江南北的名角只能评“二级”,言慧珠为了能登台演出,她认了!

这是她第一次低下了高贵的头……

言慧珠是低下了头,可上海京剧院人才济济,哪里还有她的位置呢?

从1956年到1957年,言慧珠只演了13场戏,其余的日子都在坐冷板凳。

如果换作别人没什么了不起,白拿工资还乐得轻闲呢!

偏偏言慧珠是一个爱戏如命的人,没戏演就像是用刀割了她的肉,她抱怨,发牢骚,说怪话……

你越这样,人家就越不待见你,你以为自己是谁,时代变了,谁还买你的帐。

言慧珠从一出道就当主角,所以自视甚高,名角的优越感,让她连周信芳也看不上,她什么人都不愿意迎合,自然结了一大帮子冤家对头。

她真是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戏痴子。

1957年5月初,言慧珠又闯下大祸了……

“我要演戏”这番话差点炸掉自己的命!

言慧珠,你规矩一点不好吗?

一份检讨,一场大病,一行泪水,一言难尽……

此时的言慧珠又与同样唱京剧的男老生薛浩伟结婚了,他们是奉子成婚的,这观念也真够超前的。

言慧珠年近三十多岁才有了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当然把他捧在手心里疼爱着,什么苦都舍不得让他吃,什么好的都给这个儿子。

儿子姓言,名清卿……

“我生的孩子当然要随我的姓了,儿子是我一个人的。”

薛浩伟面对强势的妻子只有听命的份了。

可是,这听命的份也要到头了……

言慧珠根据自己的嗓音和形势分析后,决定舍京求昆,她要改唱昆曲了。

可是,改唱不难,搭档难求……

俞振飞进入了言慧珠的眼中,他是唱昆曲小生戏的,唱功了得,人称“泰斗”级人物。

为了能唱戏,什么都舍得!

薛伟浩就这样被言慧珠给舍了,儿子当然归言慧珠抚养,言慧珠动过手术,不能再生养了。

儿子是她的命根子,谁也别想要走他……

言慧如坚信自己能把儿子培养成才,光耀门庭……

言慧珠知道要为儿子找最好的学校,但她不知道,过度的保护和溺爱会害了自己的宝贝儿子。

钱赚得没以前那么多了,可不要紧,“平剧皇后”有的是钱,言慧珠照样花钱如流水。

“平剧皇后” 嫁给了 “昆曲泰斗” ,可强强联手并没有开出幸福的花朵……

俞振飞比言慧珠大十几岁,他们出生背景不同,教养不同,性格不同,处事不同……

什么都不同的夫妻很快就分居了.……

言慧珠找丈夫,不如说在找搭档,可丈夫是丈夫,搭档是搭档,这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一点言慧珠又不懂了……

言慧珠进了上海戏校,当上了副校长,俞振飞是校长,这一正一副还是不合拍。

言慧珠每天都在坚持练功,她还幻想着能再搭班子,圆她的舞台梦……

她的心中真的只有戏,戏比天大,为了戏,她甘愿做一个小媳妇。

机会终于来了……

六十年代初期,言慧珠与俞振飞带队去了香港,欧洲等地进行巡演,他们在那儿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到了香港后的言慧如立刻就原形毕露了,烫宝塔头,描眉画眼,穿戴考究……

香港人都说言慧珠像是从囯外回来的人,没有一点儿大陆味……

“这架玩具飞机很好看,很便宜,我要买回去,送给我儿子玩。”

言慧珠光顾着看玩具飞机的好看和价格了,她压根就没有看见这架玩具飞机是美国造的……

行了,罪证确凿!

“言慧珠资产阶级思想依旧,以后不要再让她出去了!”

言慧珠的心里只装得下戏,其余的东西都被舍弃了。

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色盲……

1964年,江责亲自挂帅,现代戏大展拳脚,可没言慧珠什么事。

“言慧珠,你一个人在家自我反省吧!”!

言慧珠彻底凉了……

“不要紧,我还有儿子,挺多把儿子培养出来,我与他一起游山玩水去。”

言慧珠这样安慰自己说……

天意从来高难问,风雨交加巢将倾……

1966年,一场特大风暴席卷中国大地……

言慧珠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主角之一……

“坚决打倒,背后刷桨糊,扫厕所,批判……”

言慧珠一向养尊处优,几时受过这个罪,她又气又怕,夜夜失眠。

反观俞振飞,他虽然也划为另册,但仍然吃得香,睡得着觉。

这对丈夫真的太不一样了……

“一个睡不着,一个睡不醒。”

为了儿子我要活下去……

言慧如到处托人帮她收养儿子,可她的那些个朋友自生都难保,谁还敢收留她的儿子呢!

那个年代,一片树叶落下来,都能打破头……

给人家钱养儿子,人家立马就上交,什么希望都没了!

更大灾难还在后头呢!

你言慧珠不是有钱吗?兜底抄了吧……

一天一夜,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全部没收……

你藏得再好也没用,人家都是熟练工,有得是经验….…

言慧珠除了唱戏有经验,对运动实在是太没经验了!

屋顶被捅穿,地板被扒开,井水被抽干,花盆被砸碎,瓷砖被砸坏……

反而就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抄家队满载而归……

言慧珠多年积蓄倾刻间化为乌有!

“天理,天理何在!”

天听不见了,它睡着了……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一个人可以没有感情,只要有钱这根线拉着,还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这是言慧珠常说的一句话……

可如今,感情没了,钱也没了,什么都没有了!

“明天,我要怎么办?”

罢了,罢了……

儿子只能托付给自己不爱的丈夫,而自己只好托付给遥远的天堂!

一条白绫,一曲哀歌,一个美人,一腔悲愤……

言慧珠永远离开了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家,也永远离开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京坤艺术。

言慧珠身高足有1.70,如果当初对尘世稍有留恋,她的双脚就能踩到浴盆的边,她是用力顺着浴盆边滑下去的,她是真的想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是什么样的绝望让一个母亲能不顾自己11岁的儿子,一心一意地去另一个世界呢?

高贵的她岂能受辱,高傲的她不愿受屈,娇艳的她不肯受伤,痴迷的她不想受罪!

言慧珠终于以自己的方式解脱了……

她是九天仙女,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不知人心险恶……

人的一生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呢?

迷迷糊糊来到人间,不明不白离开人世,人生究竟是什么,问天问地问良心……

“我要妈妈呀!”

11岁的言清卿嚎啕大哭起来……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