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干隆皇帝为什么选择十五子
按照清朝”立长、立嫡“的皇位传承原则,排行靠后且是庶出的永琰,几乎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干隆最初也确实没有把他列入考虑范围。
但老天似乎总是故意与干隆过不去,嫡次子永琏、嫡七子永琮相继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时候,他的14个兄长中有8个已经死去,就连深受干隆宠爱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几年后早逝,诸皇子中可备干隆选择的范围已经变得非常小了。
为此,干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从剩下的几个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择储君。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水落石出般地成为干隆皇帝为数不多的儿子中的佼佼者。永瑆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永琰性格内向、性情凝重,为人规矩仁孝。
在大清国力日益衰减的情况下,按说由永瑆这样一位性格鲜明、颇有主张的皇子来继承皇位,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但事实上,干隆却把皇位传给了永琰。
干隆选择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后来者必须不容置疑地遵从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继承他的政策,不遗余力地维护他的权威,并把自康熙以来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
永琰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干隆的话一向言听计从,无疑最符合干隆皇帝的选嗣标准。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干隆对永琰的态度和用心,就连当时来京的朝鲜使者也多次向朝鲜国王汇报:“永琰为人持重、度量豁达,最为干隆皇帝喜爱。”
其实,干隆皇帝之所以选择永琰做接班人,还有一个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权。尽管干隆皇帝曾有过“朕八旬有六归政”“不敢与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数等同”的誓言。
但等他年老昏聩的时候,越发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一丝一毫也不肯相让,哪怕这个与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亲儿子。
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继续风光地把持朝政,这是干隆皇帝在风烛残年时最关心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果然,干隆在传位的同时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
退位后,干隆仍然自称为“朕”,他的谕旨称为“敕旨”;对前来进贡的朝鲜使者有板有眼地说道:“我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我办!”;他借口已经在养心殿居住了60年,只有这里才“安全吉祥”、便于召见群臣,无论如何也不肯搬出去;为了限制嘉庆,他还一度上演了“传位不传玺”的闹剧。
本来嘉庆即位改元后,全国上下应该统一使用嘉庆新历,可宫廷中还是用干隆年号,如干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后,钱币应该改铸“嘉庆通宝”,可那几年却是干隆、嘉庆两个年号的通宝各铸一半。
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着称的嘉庆,只能没头没脑地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二皇帝”。不能否认,永琰还是很有资质的。他勤奋好学,6岁读书,13岁通五经,之后跟从多个师傅学习今体诗和古体诗,文化基础非常坚实。
尤其是在从14岁被秘密立储到35岁登基的漫长的20多年中,他经受住了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干隆皇帝的时时观察和种种考验,并最终被确立为下任皇帝,都说明永琰的品质、才干绝非等闲。
不过,他的这种资质才干,用在恪守仁孝、唯命是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等方面还算说得过去,但用在安邦治国、开拓进取上就会显得异常地苍白无力。
(1)皇上传位皇十五子扩展阅读: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干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
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干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干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
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
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嘉庆帝与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
“平庸”两个字,是嘉庆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然而,嘉庆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历史的必然,在干隆晚期,清朝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白莲教的起义,再加上干隆晚年举办寿宴过度的奢华,使得嘉庆初期国库空虚,所以说干隆实际上是留下了个烂摊子给嘉庆。
历代评价
《清史稿》:仁宗初逢训政,恭谨无违。迨躬莅万几,锄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盗,力握要枢,崇俭勤事,辟地移民,皆为治之大原也。诏令数下,谆切求言;而吁咈(迂腐)之风,未遽睹(立刻阻止)焉,是可嘅已。
《清实录》:上受天明命。协帝重华。天亶聪明。帝传精一。承手付太平之后。徵躬备多福之原。懿铄哉、生民以来未有之嘉会也。敬惟廿五年中。经纬万端。蟠际两大。垂千百王之模范。抚数万里之版图。奠亿兆人之家室。
沈颐之:唯十五王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
沈兴永:第十五子永琰,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
闵钟显:姿容端重,禀性宽厚,故天下人心,属望已久云。
萧一山:嘉庆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
费正清:嘉庆帝认为,掐断了和珅的庇护制网络结构的花朵,它的根株便会自然枯萎。但是,上层行政的改革不能医治十九世纪官僚制度中根深蒂固的弊病。
阎崇年:嘉庆的悲剧在于:认为天下的问题都是由于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没有从自身找责任,也没有从制度挖根源。嘉庆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虽一件一件地解决干隆盛世留下的危机,却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机。干隆朝盛世下的危机,到嘉庆朝更加深重。
张宏杰:从亲政初期的伟大,到谢幕时的尴尬,嘉庆的滑落曲线如此令人叹息。他二十多年的统治,前面连着“康乾盛世”,紧接其后的,则是“鸦片战争”。正是在嘉庆皇帝的统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万劫不复的衰败的关键几步。
陈连营:嘉庆的守成思想既是时代造就的,它又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思想无疑是消极的。
李国荣:嘉庆皇帝城府很深,他知道只要太上皇干隆还活着,就动不了和珅,而且和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干隆的旨意,弄不好反而于己不利,所以他韬光养晦,事事顺从太上皇,不发表自己的见解,政事不做任何更张。
张玉芬:由于清代社会各种矛盾更趋激化,社会积弊日深,致使嘉庆帝的改革并未能解决各种社会弊端。
牛创平:为什么能够发生和珅这样的案件……与干隆时的许多制度、政策、社会和政府机制的严重弊端有关。而嘉庆与他的父亲一样,并未能认识这些缺陷,而使得这些弊端又在另外的一些人身上或其他的事情上不断发生,这正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深思研究的问题。
卢经:嘉庆的策略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根本上讲,诛杀一个和珅,是无法解决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一切弊端的。
朱诚如:综览嘉庆一朝政务之得失,从全局看,嘉庆在处理清王朝当时面临的两大社会问题时,没有抓住问题症结之所在并倾全力加以解决。
参考资料:网络-爱新觉罗·颙琰
❷ 干隆皇帝传位给哪个儿子
干隆皇帝传位给嘉庆。嘉庆是干隆第十五子。生于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初名永琰,母令贵妃魏佳氏。
嘉庆于干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干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干隆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干隆帝禅位继帝位。
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干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干隆帝驾崩,开始亲政。
(2)皇上传位皇十五子扩展阅读
干隆,爱新觉罗·弘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1799年干隆皇帝在睡梦中离开人世,享年八十九岁。
干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他修建了壮丽宏大的圆明园,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干隆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清裕陵。
❸ 为什么嘉庆帝能够以皇十五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嘉庆帝,本名永琰,继位后改名颙琰。在干隆的17个儿子中排名第15,生母是皇贵妃魏佳氏。清朝入关后早已经入乡随俗,接受了“立长、立嫡”的立储观念。那么,本身在兄弟中排位不占优势,而且又不是嫡出(皇后所生)的嘉庆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呢?
这主要得从干隆帝悲催的立储过程说起,首先,干隆最先属意的继承人是皇次子,也就是他的嫡长子永琏。永琏出生于雍正八年,由干隆的嫡福晋富察氏所生,名字还是由爷爷雍正帝亲自取的,非常聪明伶俐。所以当干隆继位后,立富察氏为皇后,也顺理成章地根据秘密立储制度将永琏的名字写在了“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谁知永琏没有帝王命,两年后便离开了人间,年仅九岁。
纵观干隆帝,虽然本人寿至八十九岁,但这并没有遗传到儿子们身上,他本人也很悲伤,还将永琏等七个早夭的孩子合葬在一处,被称为太子陵。嘉庆帝也在干隆五十年经过十二哥永璂的陵墓时作诗感慨,其中有“弟兄十七萧疏甚,忍见长天雁阵横”。之语,并注明:予弟兄十七人,今存五人矣!嘉庆帝本人在位二十五年后去世,活了六十岁,在位期间执政措施基本以平庸为主,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倒是两个没有成为皇帝的哥哥享受到了长寿,十一哥永瑆活到了道光三年,寿七十二。八哥永璇一直活到了道光十二年,寿八十七,比干隆也只少了两年。
❹ 干隆皇帝有很多儿子,为什么却把皇位传给了十五阿哥永琰呢
干隆皇帝之所以选择永琰做接班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权。尽管干隆皇帝曾有过“朕八旬有六归政”“不敢与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数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聩的时候,越发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一丝一毫也不肯相让,哪怕这个与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亲儿子。
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继续风光地把持朝政,这是干隆皇帝在风烛残年时最关心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4)皇上传位皇十五子扩展阅读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干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干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在位期间是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内忧外患此起彼伏,国内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清朝统治危机出现。他继续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清朝落后世界大潮。
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干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
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❺ 请问干隆皇帝为什么会传位于十五子颙琰
因为永琰为人持重、度量豁达,最为干隆皇帝喜爱。
其实,干隆皇帝之所以选择永琰做接班人,还有一个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权。尽管干隆皇帝曾有过“朕八旬有六归政”“不敢与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数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聩的时候,越发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一丝一毫也不肯相让。
哪怕这个与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亲儿子。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继续风光地把持朝政,这是干隆皇帝在风烛残年时最关心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5)皇上传位皇十五子扩展阅读: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干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干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干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❻ 干隆皇帝为什么会传位给十五阿哥永琰
一、首先是干隆皇帝很长寿,他基本是等到了自己即将要寿终正寝的时候,才把自己的皇帝位置交出来。
干隆皇帝考验皇子能力的时候,不仅要观看一个方面,而且要看各个方面。他寻找到的这个皇子必须要各方面都达标,虽然十五阿哥并没有在每个方面都特别出突出,但是在每个方面都发展得非常平均。并且十五阿哥的母亲是孝仪纯皇后,并且还被立为黄贵妃,可谓是地位比较高,有这样的母亲作为铺垫,也能够帮助到十五阿哥永琰。
❼ 唐朝时期干隆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资质平庸的永琰
题主提问的应该是清朝时期吧,干隆皇帝是没得选了。干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长寿皇帝之一,他一生活到了89岁。由于他太能活,把原本定的继承人都熬死了,最后没有选择只能把皇位传给永琰。
干隆皇帝一生共有17子,在古代也算是多子。但是到了他晚年,他的很多儿子已经先他而去。其中就有两个秘密立储的继承人。最后无奈只能选择十五子永琰。
剩下四个儿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上文说过永璇腿脚有毛病显示是不能成为皇帝,皇十一子永瑆又对皇位没有兴趣,皇十七子是个纨绔子弟,干隆皇帝也不会把皇位传给他。所以干隆皇帝到了晚年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机会选择皇位继承人,他只能在自己86岁高龄的时候把皇位禅让给了十五子永琰。
干隆皇帝自从登上帝位就手握大权,他是站在封建社会历史巅峰的男人,他用心经营了60年的大清朝,在他老的时候竟然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所以只能把皇位传给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盛极必衰,其实干隆皇帝在位后期国家内部出现了不少问题,等干隆皇帝一死,平庸的嘉庆皇帝永琰只能收拾自己父亲留下来的烂摊子,这些是他搞不定的,清朝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