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隋炀帝西巡都吃了些什么
609年隋炀帝西巡,先回了趟老家扶风(今陕西宝鸡扶风县),在临津关(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西的黄河边)渡黄河,大猎于拔延山(今马阴山,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北部),大败吐谷浑,大军进至青海。随后又北巡至张掖,在燕支山(甘肃张掖市山丹县东南)开了个会,召见了包括高昌王曲伯雅、伊吾吐屯设等西域27国国王, “丙辰,上御观风殿,大备文物,引高昌王曲伯雅及伊吾吐屯设升殿宴饮,其余蛮夷使者陪皆庭者二十余国,奏九部乐及鱼龙戏以娱之,赐赉有差。戊午,赦天下。”隋朝国际威望盛极一时。隋炀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西域的皇帝。
② 隋炀帝西巡是以征服()打通西域通道为目的的一次巡行
隋炀帝以征服吐谷浑打通西域通道为目的的一次巡行。大业四年(608年)隋联合铁勒击败吐谷浑后,隋军撤回,吐谷浑主伏允许又恢复其故地。
③ 隋炀帝杨广依靠什么征服西域诸国
在公元609年初,隋炀帝做出了一个让朝野都为之震撼的决定,他向文武百官宣布,说他要西巡河西走廊,并且还要邀请西域诸国的首领在那里举行一个盛大的聚会。为了消除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隋炀帝还要御驾亲征,这可以说是一个壮举,就连汉武帝当时也只是在黄河的岸边向西进行远眺。
隋炀帝不仅将成为第一个踏足河西走廊的皇帝,而且邀请各国的首领在中国的领土上举行聚会,也是自古以来的第一次。于是在公元609年的3月,隋炀帝便率领着文武官员、嫔妃以及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从长安出发了。
途中经过了扶风、临江关,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临夏度过黄河,而在两个月之后,隋炀帝就带领着大军在这里对吐谷浑进行了全面的进攻,隋军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让吐谷浑的十万人全部投降,只剩下了几十个人和吐谷浑的可汗逃到了青海湖边。
于是在公元609年的6月,一场空前的聚会在焉支山下举行了,此次聚会云集了西域二十七个国家的首领,他们对隋朝雄厚的经济实力所折服,整个城里都是来来往往的人,这样的景象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在公元610年,隋炀帝登上了焉支山的顶峰,在那里参天禅地。焉支山是这个地方,汉朝时候的霍去病将军就是越过这座山,击败了匈奴,夺得了河西走廊,也打通了中原和西域的交往通道,所以焉支山成为了胜利的象征,也被载入了史册。
隋炀帝此次的西行,可以说又一次打开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有一次向中原敞开了。隋炀帝此次西巡的时间将近10个月,也是隋朝西部战略的顶峰,也是中西贸易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说隋炀帝的此次西巡为后来的唐朝盛世打下了基础。
④ 杨广是如何使得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通商基本上畅通了的
公元605年,北方的契丹族的一次来犯,激起了杨广向四外扩张的信心。
公元607年,杨广开始大规模地经营西域。公元609年,杨广派兵击败西突厥处罗可汗,为经营西域除掉了一个障碍。公元609年,杨广派兵击败吐谷浑,使得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通商基本上畅通了。
⑤ 历史上隋炀帝为什么要西巡隋炀帝西巡只是为了游玩吗
说到隋炀帝,你想到了什么?可能大部分人都只与有两个字:昏君。之所以这样认为,无外乎隋炀帝曾经做过的事情。他曾经为了下扬州,命令工人们开凿出一条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至今仍然还在,并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被冠上了“昏君”名号的隋炀帝杨广,真的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不对的吗?隋炀帝曾经西巡,他西巡又是为了什么?
隋炀帝杨广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争议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做出了诸多超越国力的大事,比如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等,为了完成这些大事,隋炀帝落下了对外穷兵黩武,对内骄纵奢侈的评价,就连隋炀帝北巡与西巡也说成了是个人的游山玩水。
那么,隋炀帝北巡草原和西巡西北边疆,真的是为了自己的游山玩水吗?其实不然,隋炀帝的这几次外出巡游,有着深远的政治意图。
隋炀帝即皇帝位后分别于第三年,即大业三年(607年)和大业四年,两次北巡草原,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震慑突厥。在隋文帝时期,隋朝采用离间分化和军事打击的方法制服了北方的突厥,突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已无力对隋朝形成威胁。
隋炀帝即位后,想到草原看看突厥是不是真的臣服,为了产生震慑作用,隋炀帝动用了足够多的军队,巡行的队伍不仅有百官,还有10万匹马,50万部队,北巡队伍规模空前,草原上的人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胡人以为神”,只要看到北巡的仪仗,纷纷屈膝扣头。
当隋炀帝到达启民可汗的牙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启民奉觞上寿,跪伏甚恭,王侯以下袒割于帐前,莫敢仰视”,所谓袒割,就是露出肩膀,割下肩膀上的肉献给隋炀帝。隋炀帝看到扬威塞外,震服草原的目的完全实现了,自然极为高兴。
隋炀帝即位之初,西域小国林立,诸国商人多到今甘肃张掖同中原的商人进行交易,隋朝派吏部侍郎裴矩负责管理。只是还有一股势力吐谷浑在中原与西域之间进行阻碍,吐谷浑的领地在今青海和新疆南部。
裴矩在和西域商人的交往中了解了西域各国的山川地理、人文风俗后,把西域的情况写成了三卷书《西域图记》,来记述西域44国的概况,并呈给隋炀帝。这引起了隋炀帝的极大兴趣,他连续数日召见裴矩,裴矩上奏吐谷浑并不难消灭,于是,隋炀帝决心制服吐谷浑,畅通西域,发展丝绸之路。
大业三年、四年,隋炀帝先后派兵攻打吐谷浑,隋将宇文述在曼头城(今青海兴海北)大败吐谷浑,杀其众3000余人,乘胜又攻占了赤水城(兴海东南),俘虏其王公、将军200人,部落前来归降者有10余万口,其伏允可汗南奔雪山(今青海鄂陵湖南)。这一仗,隋朝几乎占有了吐谷浑的全部领地,在这样的形势下,隋炀帝决定西巡。
大业五年(609年)三月,隋炀帝开始西巡,同行的官员、部队达10万之众。隋炀帝西巡是我国古代中原的皇帝空前绝后的举动,皇帝出行,需要充足的后勤保障,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才支撑。
隋炀帝以巨大的代价西巡,不是为了自己的游山玩水,因为在那时,危及河西走廊通道安全的主要是西突厥和吐谷浑,隋炀帝担心他们联合起来破坏西部边疆的安全,进而威胁到都城长安。正是为了解决西部边疆的安全,畅通丝绸之路,隋炀帝才决定西巡。
五月,当隋炀帝西行至青海时,隋军探知战败的吐谷浑可汗隐藏在覆袁川(今俄博河)时,隋炀帝命令部队四面合围,吐谷浑可汗只带了十余骑逃走,而无力抵抗的吐谷浑亲王只好率领十万部众投降。隋炀帝的西巡彻底摧毁了吐谷浑的力量。
六月初,隋炀帝横穿祁连山途经大斗拔谷(今甘肃民乐县扁都口)时,遭遇暴风雪,文武官员遭受饥饿、湿冷,士兵因此还死了不少人,同行的嫔妃也是尽失狼狈,
六月十一日,隋炀帝到达了张掖,十七日,隋炀帝在今甘肃张掖市山丹县大黄山接见了西域27国的朝拜使臣。次日,隋炀帝下诏设西域四郡,分别是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西海(今青海湖西岸)、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四郡。只不过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朝对这四郡也失去控制。
九月二十五日,隋炀帝才回到长安,西巡结束,历史半年之久。隋炀帝此次西巡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打败吐谷浑后,使吐谷浑在大业末年一直没能成为西部边患,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后来的唐朝与西域诸国进行繁荣的文化、经济交流,不能不说有隋炀帝西巡的重大功劳。
在封建时代,中原的皇帝能抵达到西北这么偏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杨广一人。其他皇帝们大多是待在繁华的京城里,即使想出去游山玩水,大多也是下江南,谁会去这么偏僻苦冷的西北边疆呢?
⑥ 隋炀帝治理西域,三征高丽,为何却成为隋朝灭亡的致命伤
《剑桥中国隋唐史》如此评价隋炀帝:“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历史上的杨广确实被极端妖魔化了,不仅弑父篡位,夺嫡杀兄,奸母诛弟,甚至“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炀帝爱面子。这个小小的缺点不仅拖垮了大隋王朝,而且还要了自己的小命儿。
公元610年,也就是隋炀帝西巡后的第二年,西域27个小国的国君相约到东都洛阳朝拜隋炀帝。隋炀帝西巡时,曾经吹嘘大隋帝国的富饶。可是,真正的大隋王朝并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好。隋炀帝爱面子,他决定在西域各国面前炫耀一下。于是文艺演出、招待、服饰极尽奢华。据说,当时东都和西都的丝绸一夜间全部被政府买空了。
西域诸国国君和随从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身穿丝绸衣服的人,听到的都是美妙的音乐,吃到的全是免费的美食美酒。西域人感叹道:大隋王朝真的是很富有呀……
讲面子讲上了瘾。隋炀帝接着又进行了南巡、北巡,耗资一次比一次大,排场一次比一次大。
以大业元年为例(即杨广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当年正月,隋炀帝听说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多奇宝,遂派数万军队前去攻打;二月,宫中陈列金宝、器物、锦彩、车马等,大赏群臣;三月,下令兴建东都洛阳,每月役夫上百万人大造宫殿;同月,又下令征集百万民工,开挖运河;整个工程前后共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同年,又疏通扩大了山阳邗沟,这条宽四十步的运河的修成,仅用了半年时间;大业四年(608),开凿了永济渠,这条河流是通济渠向北的延伸,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610)又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杭州)。整条大运河的开通,前后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它沟通了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华北平原,南达太湖流域,长达千里。
这样巨大的工程,在古代科学技术并不很发达的情况下,是很难想象能够快速完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隋炀帝要开凿这条大运河?多数人认为,隋炀帝开通运河的直接目的是想去巡游他向往已久的江都风光,附带的目的是加强对不久前征服的东南地区的控制和转输该地富庶的物资以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运河开通以后,首先就是供炀帝荒淫奢靡的巡游。
持这种看法的人指出炀帝不但喜欢扬州这个雄藩大郡,而且嗜好扬州的春江花月。他的《春江花月夜》诗说:“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写出了扬州临江的秀丽风光。有人认为唐代诗人张若虚着名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受了他的影响。炀帝另有《江都宫乐歌》、《泛龙舟》、《幸江都作》、《迷楼歌》等诗篇,都是他留恋江都、欣羡江都的作品。
持这种观点者都比较强调隋炀帝一贯奢侈的生活作风。因为开凿这条大运河动用了全国大量的劳动力,是当时隋朝徭役繁重的主要因素,其间甚至出现男丁不够,以妇女充数的现象。史书上也用“力竭转输,身填沟壑”这样严重的词语来形容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而且,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先后三次巡幸江都,每一次都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隋炀帝是个坐不住的人。大兴土木的同时,他还时不时地四出巡游,每次排场都大得惊人,劳民伤财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譬如第一次南巡,隋炀帝乘坐的龙舟上下四层,高四十五尺,宽五十尺,长达二百尺,里面镶金嵌银,装饰得富丽堂皇。其余人等如皇后、嫔妃、大臣们也各有各船,以至随行船只千艘不止,前后绵延百里之远。为保安全,船队所经之地还派有大量骑兵随行护送,所过州县不仅要整修道路,还要供应最精美的食物,吃不完的就地掩埋。如此,路过的州县可就倒了大霉了,“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为讨好隋炀帝,地方官吏们拼命搜刮百姓,无尽的民间财富就这样被大肆糟蹋。
巡游、营造、河工的奢靡与劳民伤财还在其次,隋炀帝最大的失招在于征伐高丽,而且一败再败,再败再战。高丽是当时东北方最强的邻国,隋文帝时曾派兵讨伐,失败后便不再用兵。隋炀帝就不一样了,他赌气式地连续用兵三次,结果惹得民怨沸腾,国力耗尽。为逃避劳役和兵役,很多青壮年男性故意将自己的手脚弄残,称为“福手”福足”。到最后,男丁不够数,就连妇女也要征用。
“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无休止的征调、兵役和徭役负担不仅将隋王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也把隋炀帝自己推上了死地。等到隋朝末年,“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百姓“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义军一呼百应,就连被隋炀帝视为中坚支持力量的关陇贵族集团也都纷纷独立,隋王朝陷入了风雨飘摇的绝境。
大业十三年(618年),在各地义军、关陇贵族群雄并起的情况下,隋炀帝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东都洛阳数个孤城。这时,仍在巡游江都的隋炀帝北返无望,坐困愁城。在亡国亡身的恐惧之中,隋炀帝成天以酒浇愁,得过且过。萧皇后劝他振作,他却醉眼迷离地说:“痛痛快快地喝酒吧,何必自寻烦恼。不管怎样,朕不失为长城公,卿亦不失为沈后。”
“长城公”即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降隋后所获的封号,沈后为陈后主之皇后。显然,此时的隋炀帝也知道自己去日无多了。某日,隋炀帝揽镜自伤:“好头颅,谁当斫之?”萧皇后惊问何以言此,他却不以为意地说:“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此前,李密瓦岗军做《讨隋炀帝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俨然成为千夫所指、人人切齿的独夫民贼。由于各地义军断绝了北返之路,江都储存的粮食也日渐吃完,来自关陇的护驾亲兵们人人自危,不时有兵将逃亡,而隋炀帝又屡加诛戮,最终引发了当年三月的血腥政变。
政变的主谋不是别人,正是隋炀帝宠臣宇文述的两个儿子宇文智及、宇文化及和禁卫军首领司马德戡。为赢得禁卫军的支持,他们几个人先散布谣言,称隋炀帝正酿造毒酒,以杀光那些企图叛乱的亲兵而重用南方兵士,以绝北返之望。禁卫军听后大为惊骇,之后互相转告,决心豁出去造反。政变当日,禁卫军内引外联,隋炀帝未经抵抗即沦为阶下之囚。
被抓后,隋炀帝苦着脸问:“我有何罪,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叛将马文举听后厉声训斥道:“陛下违弃宗庙,四处巡游不息,对外频加征讨,在内奢侈荒淫,万千丁壮死于刀刃,老弱妇女填于沟壑,四方百姓无以为生,盗贼蜂起,还重用那些逢迎拍马之徒,文过饰非,忠以谏死,还敢说自己无罪吗?”
隋炀帝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好叹气说:“是,我对不起天下百姓,但你们这些人跟着我享尽荣华富贵,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呢?试问今日之事,以谁为首?”司马德戡哼了一声,应声道:“陛下多行不义,普天同怨,反对你的何止一人?如今天下大乱,陛下欲归无路,臣等亦求生无门。唯愿借陛下之首以谢天下。”
紧张的气氛之下,隋炀帝的小儿子、十三岁的赵王杨杲被吓得号啕大哭,叛兵嫌恶之余,将之一刀砍死,鲜血溅了隋炀帝一身。此情此景,隋炀帝自知难免一死,只得对叛将们说:“天子自有死法,不得加以锋刃,取毒酒来吧!”众将不许。隋炀帝无奈,只好解下佩戴的白色丝巾交给叛兵,将自己绞死了事。不过,不愿做隋炀帝殉葬品的宇文化及等人也没有好下场,其部在北返山东时被河北义军窦建德击溃,宇文化及及两子均被斩首。
据历史记载,隋炀帝被杀后,“萧后与宫人撤漆床板为小棺,殡于西院流珠堂内”。之后,萧后带幼孙及皇室诸女随宇文化及部北上,不久又被窦建德俘获。不知什么原因,窦建德并未将其杀死,而是由义成公主迎至东突厥。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被唐军所灭,萧后等回归长安,得以善终。
宇文化及引军北上后,隋朝旧臣、江都太守陈棱不忘旧主,他集众缟素,备仪卫,将隋炀帝改葬于江都城西的吴公台下。贞观五年(631年),隋炀帝之墓再次移葬于雷塘。唐代诗人罗隐曾吟诗惋叹:“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这首诗名《炀帝陵》,“雷塘数亩田”即指隋炀帝墓。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后于长安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其与炀帝合葬扬州,谥曰愍。
民间传说,隋炀帝因作恶多端,他葬在哪里,雷就轰到哪里,其墓日后也就渐渐荒芜。宋代以后,雷塘一带被洪水多次淹没,只剩下一堆孤冢勉强可以辨认。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曾任浙江巡抚的学者阮元在雷塘寻出隋炀帝墓葬,之后亲为立石并请扬州知府伊秉授书“隋炀帝陵”四个大字于其上。
由于时代久远,阮元发现的墓葬遗址未必是隋炀帝真墓所在,这次在司徒村曹庄发现的古墓,倒可能是隋炀帝与萧皇后的合葬之地。考古专家的鉴定结果出来后,很多人也认为,此墓葬规模如此之小,远达不到帝陵所应有的规模和气势,更不符合隋炀帝好大喜功的个性。这种质疑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话说回来,鉴于隋炀帝的暴死和亡国之君的身份,唐王朝象征性地给他修一个“王墓”,已经算对得住他了。
话说南朝后主死时,正是隋炀帝即位之年,这位雄心勃勃的新君赐给前者一个“炀”谥。按《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孰料14年后,隋炀帝的表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也给他加了个“炀”字的谥号。
⑦ 昏君隋炀帝多次出游,就是为了去游山玩水吗
三次北巡据《资治通鉴》记载,杨广在继位后曾要外出“巡狩”,他曾经解释了“巡狩”的原因,大意是说,君王去巡视他的土地,这本来就是帝王的本职工作。很多帝王就是因为久居深宫,不知民间疾苦,才把江山给弄丢的。我是个有追求的人,所以我要履行我的职责,我要去“巡狩”。大臣们一看杨广如此敬业,根本没有反对,反而积极响应。
隋炀帝第二次下江南,当然也不是为了看琼花、观瘦马,而是为筹措东征高句丽的物资。最初“江南士族”还算配合,但是隋炀帝可是三征高句丽,这就把“江南士族”给弄的肉疼了。虽然表面不说,但是心里已经有了杂念。隋炀帝再次来到江南时,是为了避难。已经成了丧家之犬的杨广,不光没能在江南安心养伤,反而丢了自己的性命。
⑧ 隋炀帝为什么邀请西域各国首领 前来洛阳赴宴
你好,隋炀帝雄才伟略,这是他高瞻远瞩的体现。自魏晋以来,中原王朝衰颓,河西尽失或被地方政权占据,致使中西交流阻断。杨广继位之后便任命裴矩主持西域和沿边商贸事宜,期以达到“混一戎夏,表威化之远”的效果。大业三年,杨广出塞,启民可汗以及奚、室韦等酋长数十人到炀帝大帐朝见。不久,杨广亲征,大破吐谷浑,平定高昌,设四郡,隋朝版图进入极大时期,西域30多国到河西朝见。大业五年,隋炀帝在东都举行表演大会,天下奇伎异艺毕集,各国亦派代表出席,所至之处,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之国。隋炀帝打通西域,确立了以敦煌为咽喉,高昌等为三大门户的欧亚大陆交通的基本格局,再一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短暂的一生,犹如他一闪而过的辉煌业绩让人须臾,引人深思,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