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皇到底有什么权力,为什么连很多美国总统都尊敬有加
在古罗马衰落之后,日耳曼人入侵并建立了自己的蛮族政权,这种蛮族政权将欧洲大陆带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因为他们从此陷入了愚昧与无知当中。这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民众来说是苦不堪言的,因此人们只能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对基督教所宣扬的理念之中。而蛮族为了更好的掌握政权,也积极的向基督教靠拢。这也是基督教没有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之中被毁灭的原因。基督教在外部方面面临着世俗权力的挤压,因为在11世纪以前教会一直是从属于世俗统治者的。可以说教会一直是处于夹缝之中努力寻找夺取最高权力的机会,可是世俗权力控制着政治与经济两大领域。基督教会内部的主教,教士都是由皇帝统一任命的,而且教皇的大多数财产都是属于世俗统治者的。这种教会对世俗统治的依附极大的威胁到了教会的权威。因此从内部到外部来看,基督教会必须做出变革,才能摆脱对世俗统治的依附,从而建立自己的至高统治地位。因此在1075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进行了教会改革,发布了《教皇敕令》确立了教皇的权威地位,确立了教皇在法律上凌驾于所有基督教徒,其在法律上凌驾于所有世俗权威,教皇可以废黜皇帝。可以说教皇革命是西方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庞大的精神信仰群体的力量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这也与基督教的力量不断积聚有关,当基督教力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的时候,教皇对权力与权威的渴望是无止境的。 来源:浅析教皇革命对西方法律传统产生的重要影响
2. 前几次外国人节目,他们都喜欢吃宫保鸡丁,为什么呢
宫保鸡丁属于酸甜口的,外国人比较喜欢,其次应该说咱们中国大厨,在国外把这道菜高度还原,让外国人享受到了中国美食的魅力。
当然还有一点事他们没吃过别的中国菜。
这就和咱们觉着牛排是最好吃的西餐一样。
如果他们在国外能吃到正宗的火锅、红烧肉、锅包肉……还会说最爱吃的是宫保鸡丁吗。
3. 为什么梵蒂冈面积那么小,影响力却不容忽视
梵蒂冈虽然国土面积小,人口也不多,但是却是天主教教会所在地,全球大概有六分之一的人信奉天主教,由此可见梵蒂冈的影响力之大。
梵蒂冈是国际上公认的面积最小的国家,国土面积只有0.44万平方公里,我国一个稍大一点的乡镇都比它大,而且它的人口也不多,人口仅仅达到842人,可是这样一个小国,就连超级大国美国也不敢轻易招惹它。
梵蒂冈也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教皇宣称梵蒂冈是一个永久性的中立国,梵蒂冈从来不参与任何一次战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也没有一个国家去招惹梵蒂冈,毕竟有着那么多的信教徒,谁去招惹它,可能就成为了国际公敌了,而且说不定自己国家就有着庞大的天主教徒,随意打梵蒂冈的主意,很容易后院起火。
4. 约翰.保罗一世, 原名艾尔比诺.卢西尼亚。担任教皇只有33天,素有“微笑教皇”之称。谁能更详细的介绍一下
教皇约翰·保罗一世(拉丁语IoannesPaulusPP.I,意大利语GiovanniPaoloI),本名阿尔比诺·卢恰尼(1912年10月17日-1978年9月28日),前任天主教教皇,梵蒂冈城国元首。他于1978年8月26日上任,但是仅仅33天之后就去世了。他是历任教皇中执政时间最短的人之一,在1978年一年之内梵蒂冈城出现了三任教皇的权力更迭。约翰·保罗一世是第一位出生于20世纪的教皇。
在意大利,约翰·保罗一世被教徒亲切的称作“微笑教皇”(IlPapadel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smile)
约翰·保罗一世
本名AlbinoLuciani
出任1978年8月26日
卸任1978年9月28日
前任保禄六世
继任约翰·保禄二世
出生1912年10月17日
意大利,贝卢诺省,
Canaled'Agordo
去世1978年9月28日(65岁)
梵蒂冈宗座宫殿
1.背景
1.1.早年生活
阿尔比诺·卢恰尼出生1912年10月17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区贝卢诺省的佛诺德康埃尔市。他的父亲乔瓦尼·卢恰尼是一个砖匠,母亲名字叫BortolaTancon。阿尔比诺有两个弟弟,Federico(1915-1916)和Edoardo(1917-2008),还有一个妹妹,Antonia。
1923年,卢恰尼开始在费尔特雷一个小修道院学习神学,在这里,老师发现他“相当的活跃”。不久,他前往贝卢诺省神学院进修。在此期间,他曾想加入耶稣会,但是被神学院院长,GiosuèCattarossi主教拒绝了。1935年7月7日,卢恰尼成为了一名神父,随后,他在佛诺德康埃尔市成为一名助理牧师。不久,他成为了贝卢诺省神学院副院长和神学教授,教授教义神学,宗教伦理学,教会法律以及神学艺术。
1941年,卢恰尼希望前往教皇格列高列大学进修神学博士学位。这要求他必须在罗马完成至少一年的学习。然而,贝卢诺神学院的前辈们希望他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继续在神学院执教。1941年3月27日,教皇庇护十二世亲自颁布诏令,给予了卢恰尼可以不前往罗马学习的豁免权。卢恰尼的学位论文(“人类灵魂的起源:由安东尼奥·罗丝米尼想到的)猛烈的攻击了安东尼奥·罗丝米尼的宗教理论,他凭借这篇论文以极优秀的成绩取得了神学博士学位。
1947年,被任命为GirolamoBortignon主教的辅理主教。2年以后,他被任命为教区教理问答的负责人。
1958年12月15日,卢恰尼被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任命为意大利威尼托教区主教。教皇在两位主教Bortignon和GioacchinoMuccin的协助下亲自为卢恰尼举行了祝圣礼。作为主教,卢恰尼全程参加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1969年12月15日,他被教皇保罗六世任命为威尼斯教区宗主教。他于1970年2月3日在他的主管教区就职。1973年3月5日,在枢机主教团会议上,教皇擢升他为S.Marco枢机主教。卢恰尼以谦逊打动了教会。最好的例子是,一次教皇保罗六世将他的教皇披肩披在了卢恰尼的身上,而卢恰尼却表现的非常忐忑不安。他在他的第一次奉告祈祷中回忆了这件事情:
“教皇保罗六世当着20,000人的面让我的脸红到了耳根,因为他把自己的披肩脱下,披在了我的肩上。我从来没有这么脸红过!”
2.当选教皇
2.1.1978年8月的秘密会议
在1978年8月的红衣主教会议中,卢恰尼在第四轮投票中被选举为罗马教廷第263任教皇。他选择了“约翰·保罗”作为教皇的名称。这是罗马教廷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双名作为教皇名称。在他的奉告祈祷中他解释道,这是为了向他的前任者,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以及保罗六世致以敬意。前者任命他为主教,而后者任命他为威尼斯宗主教以及枢机主教。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教皇名称中使“一世”的教皇。在意大利,约翰·保罗一世被教徒亲切的称作“微笑教皇”(IlPapadel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smile)。
有评论者指出,卢恰尼的当选和传闻中枢机主教团内部的派别纷争有关:
保守派和元老院支持GiuseppeSiri枢机主教,因为他行为趋于保守,甚至有可能改变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所作出的一些改革。
受到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改革所带来好处的自由主义派以及一些意大利的枢机主教则支持GiovanniBenelli枢机主教,但是他因为有“独裁主义”的趋势而受到反对。
还有少数派支持SergioPignedoli枢机主教。他相当自信宣称自己就是教皇最可能的人选,甚至进行了节食减肥以能够穿上教皇的白色法衣。
除了意大利籍的主教外,枢机主教团日益增加的其他国籍的枢机主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典型的例子就是卡罗尔·约泽夫·沃伊蒂瓦枢机主教(后来的约翰·保罗二世)。
在接下来几天的秘密会议中,枢机主教们在一致愉悦的气氛中宣告,他们已经选出了“上帝的继承人”。
阿根廷的EardoFranciscoPironio枢机主教说:“我们见证了道义的奇迹。”随后,德蕾莎修女评论说,“他是上帝最好的礼物,他让上帝爱的光芒照耀在世界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东正教列宁格勒和明斯克郊区牧首Nikodim在出席卢恰尼就职典礼的时候突然去世。新教皇在他最后的时刻为他做了祷告。
2.2.教会政策
2.2.1.教皇人性化
约翰·保罗一世上任后,很快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使教皇“人性化”,包括公开的承认上文所述的保罗六世任命他为威尼斯教区宗主教时候他脸红的事情。他也是第一位用单数"I"而不是庄严复数"royalwe"来自称的现代教皇。然而,教廷关于他演讲的记录常常会由他的助理将"I"改回“royalwe”,以适合公开发表或者刊登在罗马观察家报上。他也是第一位拒绝教皇御座的教皇,但是最后在教廷的极力说服下,为了让他的信徒可以看见他,他还是使用了教皇御座。
他也是第一位拒绝接受加冕礼的教皇。他以一个简单的就职典礼宣告了他开始行使教皇的权力。他评论道:“我们应该意识到,上帝不仅仅是我们的圣父,也是一位慈祥的圣母。”这加强了他在公众心中一位“牧师教皇”的形象。
2.2.2.通喻
约翰·保罗一世打算准备一次通喻,以巩固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教皇曾说,“这是一项有长远影响的非凡的盛会,是教会的进步”)所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以及加强教规对天主教牧师和信徒的规范。在教规方面,他不仅是一个改革者,而且是一些规定的创始者,比如将每个教堂1%的收入转赠给第三世界那些贫穷国家的教堂。另外,阿根廷军政府总统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在梵蒂冈的访问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尤其是,教皇提醒他,在所谓的“肮脏战争”中,他的军队出现了违反人道主义的行为。
2.2.3.道德神学
一些学者将约翰·保罗一世的道德神学描述的非常“自由化”,甚至,如果他在位更久一些的话,可能会推翻教廷反对生育控制的政策。因此,这成为了“约翰·保罗一世被谋杀”理论的一个论据。
2.3.个人特点
约翰·保罗一世被认为是一个娴熟的交际家和作家,他留下了一些作品。他在任威尼斯教区宗主教的时候写了一本书《Illustrissimi》,这本书里记载了他给一系列历史人物或者虚构的人物写的信。仍然现存的有他写给耶稣基督,大卫王,《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费加罗,匈牙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皮诺曹等人的信,其他的已知收信人包括马克·吐温,查尔斯·狄更斯以及克里斯托弗·马洛等人。
约翰·保罗一世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亲切。但是,有报道说,在梵蒂冈城中,他被认为是一个聪明但是不能胜任教皇职责的人,尽管英国作家DavidYallop(在他的书“InGod'sName"中)说这是梵蒂冈内反对约翰·保罗一世政策的人暗中对他污蔑的结果。JohnCornwell说,“这些人压根看不起卢恰尼。”一位资深的传教士谈及卢恰尼时候说,“他们选了“彼得·塞勒斯”(喜剧演员,以演技出色着名)做教皇。”批评家们经常拿卢恰尼布道时提到皮诺曹来和庇护七世、保罗六世的一些着名的演讲做对比。去过梵蒂冈访问的人经常会提及卢恰尼的的寂寞以及他受到孤立的处境。他们还意识到,卢恰尼是几十年来唯一既没有外交职务(如庇护六世和约翰二十三世),也没有元老院职务(如庇护七世和保罗六世)的教皇。
但是不可否认他个人魅力的巨大。他的个人魅力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他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和蔼、优雅和善良的形象。这个形象在他当选教皇后第一次与圣彼得广场上的群众见面时就形成了。他和蔼的形象甚至让他在说话前就被别人认为“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二是他的言辞魅力,尤其是媒体,常常被他的言辞所倾倒。他是一个优秀的演说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罗六世的演说就像是宣读博士论文。约翰·保罗一世为天主教带来了温暖,笑声,“快乐的因子”,以及大量媒体友善的报道。
约翰·保罗首度承认,教皇这个职位的前景吓坏了他(教皇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位,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因此,教皇很少长寿),而他承担起这个职责是由于其他枢机主教的鼓励。他经常对他的助理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教皇的职位。尽管教皇保罗六世的使徒法典《RomanoPontificiEligendo》明确规定约翰·保罗应该被加冕,可是他仍然拒绝接受传承数千年的教皇加冕礼以及教皇的三重冕。取而代之的是,他选择了简单的教皇就职弥撒。约翰·保罗一世一直恪守他谦逊的座右铭,在他上任第一天进行的着名的奉告祈祷中,他的友善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逝世
1978年9月29日,将要黎明的时候,有人发现坐在床上的约翰·保罗一世已经去世了。此时,距他担任教皇仅仅33天的时间。梵蒂冈发布声明说他们65岁的教皇可能因前一天晚上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然而,为了证实这个“不确定的诊断”所应该做的尸体解剖却没有进行。这个不确定的诊断,以及随后官方发表的前后矛盾的声明,让很多人认为教皇可能死于谋杀。人们的疑点在于,谁发现了教皇的尸体,什么时候发现教皇已经去世的,以及教皇去世时手上拿的文件的内容。
梵蒂冈墓穴中约翰·保罗一世的墓地
对教皇死因的猜测在教皇去世后就开始传播了。一种传闻声称,来访的Nikodim牧首的去世是因为喝了原本为教皇准备的含有毒药的茶。实际上,Nikodim牧首去世与教皇去世相隔时间过久,而且,没有证据证明牧首是被毒害致死的。可是,这一次尸检仍然未能进行,因为牧首刚刚去世就被进行了防腐处理。
另一个没有事实依据的传闻指出,教正准备将一些梵蒂冈高级官员解职,因为他们有贪污行为。教皇遗体立即做了防腐处理被怀疑是为了防止尸体被解剖。梵蒂冈坚持声称,根据梵蒂冈法律,对教皇遗体的解剖是被禁止的,然而,有人从AgostinoChigi的日记中找到证据,1830年,梵蒂冈对教皇庇护八世的遗体进行了尸体解剖。
关于教皇被谋害的怀疑和假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疑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教皇生前拟定的梵蒂冈彻底的人事变动、黑手党活动频繁的意大利以及随后在对梵蒂冈银行及其附属公司所进行财务调查时发生的谋杀事件。
4.影响
除了拒绝教皇加冕礼之外,约翰·保罗一世在如此短的执政时间里没能给梵蒂冈和罗马教廷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而教皇的去世也暴露了梵蒂冈高层人士管理上的许多问题。即使那些竭力批判不实传闻的高层人士也承认,对于教皇逝世,梵蒂冈确实有许多“不当处理”。其余的教众仍然认为,这位充满魅力的“微笑教皇”的逝世的原因,至今也没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4.1.封圣的过程
约翰·保罗一世去世后不久,全世界的天主教徒就要求启动对他的封圣的程序。然而,这个程序一直到1990年,才在226名巴西籍主教(包括4名枢机主教)的集体请愿下开始。
2002年8月26日,VincenzoSavio主教宣布开始为约翰·保罗一世的封圣做前期的文件以及证据的采集。2003年6月8日,梵蒂冈宣圣部对这项工作表示赞同。11月23日,在宣圣部枢机主教JoséSaraivaMartins的主持下,在贝卢诺大教堂宣布正式开始约翰·保罗一世的封圣进程。
随后,对约翰·保罗一世生平和奇迹的调查于2006年11月11日在贝卢诺省的一个庄严的弥撒中宣告结束。神迹的证据是,一位名叫GiuseppeDenoradiAltamura的人声称他的癌症奇迹般的康复了。
4.2.继承人约翰·保罗二世
卡罗尔·约泽夫·沃伊蒂瓦枢机主教在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新一任教皇。第二天,枢机主教团在西斯廷教堂为他进行了欢庆弥撒。弥撒结束后,他进行了宗座遐福,并通过广播传播到了全世界。在宗座遐福里他宣誓忠诚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并且对他的前任,约翰·保罗一世进行了赞扬:
“我们能如何评价教皇约翰·保罗一世呢?对我们来说,他似乎就像是昨天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披上教皇的长袍。但是,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仅仅在这么短的任职时间里,从他身体里迸发出的,从他最后一次演讲中体现出的,仁爱的温暖...不,是无尽的爱。当他为我们的信徒们讲什么是信念,希望和爱的时候,我们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他的荣光和伟大。”
5. 梵蒂冈的国家领袖教皇,他在西方政坛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梵蒂冈教皇的信徒众多,所以影响力必然很大。但教皇不会轻易染指俗世权利,更不会轻易对国际争端作出评价和讨论,以免引起其他国家政权的警惕。
梵蒂冈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00人。而且在国际经济组织汇总GDP时,一般都会把梵蒂冈剔除在外。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国家,其原因就在于教皇的存在,使得这里成为天主教徒都向往的圣地。
所以在西方政坛上,教皇的话语权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俗世的权利,教皇不会轻易干涉和染指。毕竟,教皇信徒众多,如果再染指俗世权利,必将遭到世界很多国家政府的抵制,倒不如达到这样一个平衡,维持信仰领袖的地位。
6. 卡斯特罗在外交方面做了哪些事情
古巴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1926年8月13日出生于古巴东方省比兰镇。1959年1月,他率领起义军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出任政府总理(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卡斯特罗1962年起担任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第一书记。1965年该党改名为古巴共产党后,他担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至今。自1976年起任国务委员会主席。
数十年来,卡斯特罗为人们所佩服的是,他使用良好的外交谋略,带领一个1000多万人口的小国与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巧妙周旋,他始终坚强不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捍卫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呼吁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古巴民众称他为“菲德尔”或“总司令”。在国际舞台上,卡斯特罗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是“七十七国集团”、“不结盟运动”等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古巴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向它们提供医疗、体育、技术等援助。卡斯特罗在发展中国家中受到广泛尊敬。在许多国际和地区会议上,只要卡斯特罗一出现在会场,马上就会响起一片欢呼声和掌声,许多人的脸上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
在当今世界走向一体化的新时代,卡斯特罗奉行多元化外交政策。他十分注重加强同拉美国家的关系。至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在20世纪60年代与古巴断交的拉美国家先后与古巴恢复了外交关系或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古巴同时积极改善同西欧及其他各国的关系。
在古巴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同美国的关系了。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卡斯特罗与美国前后10位总统进行过较量,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卡斯特罗和他领导的古巴却往往是胜利者。对古巴来说,一方面“坚持与美国抗争,维护民族独立,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努力“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争取经济发展机会”,这两方面都符合古巴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卡斯特罗选择在坚持立场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灵活的策略,只要美国方面表示出合作的姿态或松动古美关系的意向,古巴就会予以积极回应。卡斯特罗还派遣古巴棒球队多次访美,通过比赛增加两国民间的往来,被国际社会称之为“棒球外交”。
大力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是卡斯特罗的既定政策。古巴原是苏联的盟友。所以与俄罗斯发展关系具有许多优越条件。2000年12月13日深夜,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何塞·马蒂国际机场,俄罗斯总统普京紧紧握住了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手。普京是冷战结束后第一位访问古巴的俄罗斯国家元首,一度冷淡的俄古关系因此骤然升温,从而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
俄罗斯和古巴曾是密切盟友。40年前,古巴革命胜利后,由于美国对古巴采取敌视政策,古巴需要前苏联这个大国的支持与援助。为了抗衡美国,前苏联也需要古巴这个反美“战略前哨”作依托。当时,古巴把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确定为其发展对外关系的重点。前苏联向古巴提供从粮食到能源的几乎所有必需品。但是,随着1991年前苏联解体,俄罗斯断绝了对古巴的一切援助,前苏联解体使古巴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亿美元,古巴经济遭受重创。普京到访的第二天,在哈瓦那革命宫与卡斯特罗举行了正式会谈,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以及涉及经贸、外交、卫生、司法等方面的5个合作协定。卡斯特罗在记者招待会上称,他与普京“在几乎所有国际问题”上都取得了一致的看法。而普京则明确表示反对美国对古巴实行的长达40年的经济封锁和所有与封锁有关的治外法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古巴人感到由衷佩服。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前苏联解体和美国加强对古巴的封锁,古巴经济陷入危机,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古巴政府和人民感谢中国的援助,卡斯特罗多次在党内说过,“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在困难时期给予我们的帮助”。古巴对于中国国庆50周年十分重视,为此,卡斯特罗示其外交部专门成立了工作班子,1999年9月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
卡斯特罗高度赞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他曾多次到中国驻古巴使馆作客,这在别国驻古巴使馆恐怕是很难看到的。1999年我国在天安门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卡斯特罗亲临使馆观看实况转播。威武雄壮的各军种方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只有纪律严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能练出如此整齐划一、富有气势的分列式。
卡斯特罗邀请罗马教皇访古,是他外交上的一个重大突破。1998年1月21日至25日,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应邀访问了古巴,教皇的到访为卡斯特罗大增光彩。卡斯特罗邀请教皇访古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助教皇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改善古巴的国际形象和对外关系,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争取广泛的国际支持。而教皇不顾年迈出访古巴的目的则是利用古巴放松对古巴天主教会和教徒的限制的有利时机,扩大天主教会在古巴的影响,同时也乘机宣扬人权,要求古巴有更多的自由和向“民主化”方向发展。
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此前曾14次访问拉美,他足迹遍及拉美各国,但却从未访问过古巴。因此,卡斯特罗邀请教皇访问古巴非同寻常,意义深远,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世界各国166家电视台和3000多名外国记者云集古巴进行采访,大批外国游客和千余名美籍古侨也乘机返回故里。卡斯特罗亲自对接待教皇来访作了精心安排。并几乎全程陪同教皇参加了在哈瓦那、圣克拉拉、卡马圭和圣地亚哥的主要活动。最使卡斯特罗本人和古巴人民感到欣慰的是,教皇在访古期间,严厉地谴责了美国政府对古巴实施的封锁是“不公正的,从道义上说,是不能接受的”。教皇敦促美国政府取消这种不公正的制裁,主张在华盛顿和哈瓦那之间建立外交对话。古巴为教皇的来访作了充分的思想、物质准备,并以出色的组织工作、有礼貌的接待,通过前来采访的电视台记者,在全世界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展示了古巴国内形势稳定,人民具有良好教养,经济虽有困难,但改革开放正在深化,国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形象。教皇访问古巴的本身及他对美国的批评,对古巴来说无疑是一种道义上的支持,对美国来说则是分量不轻的压力。在教皇结束访古后不久,1998年2月,古巴政府宣布释放299名普通犯人和政治犯,这是自1988年古巴政府宣布释放44名政治犯以来,释放犯人人数最多的一次。古巴政府这一举措受到梵蒂冈、欧盟和西半球各国舆论界的欢迎和好评。
7. 川普摸教皇手是真的吗
是真的,查看相关新闻报道,特朗普的确有偷偷摸了教皇的手,媒体报道中细节是特朗普的小拇指偷偷的勾了一下教皇的手部,但是教皇一幅冷漠脸的表情,特朗普在外出访问的时候,总是喜欢偷偷的摸别人的手
8. 美国人民为什么万人空巷欢迎教皇
因为非常多的美国人信奉天主教。
9. 教皇下飞机后马上询问美国有夜总会吗的真实原因
这只是个段子,讽刺无良媒体的。大意是教皇下飞机,记者问“您对本地夜总会什么看法”,教皇回答“本地还有夜总会么?”,于是第二天报纸头条出现“教皇下飞机首先问夜总会”……(后面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总之不管教皇回答还是不回答,媒体都会安一个爆炸性的标题)
10. 教皇到底有什么权力,为什么连很多美国总统都尊敬有加
宗教它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东西,很多人是很崇拜他们的。很多时候人们确实是比较崇拜神,相信神。只要神说的,觉得都是对的,于是啥都去做,只要是神说的。因此呢,宗教确实是需要好好发扬的。教皇,宗教中最高的统治者。权力是很高的。为什么国王很尊敬教皇呢?那是因为教皇可以控制民众,而国王需要借助神的力量管理国家。再加上教皇从来不干涉政治,他可以和国王合作,共同管理好这个国度,何乐而不为呢?
这两者,教皇和国王是相互依存的。当人们更相信教皇时,国王就需要教会的支持,自然会拉拢他。但是,当国王权利大时,国王会选择摆脱教会,从而增强自己的权力。这事都是相对的。他们两个的关系就有点像一个国家有两个国王似的,一定会有一方强,一方弱。宗教只要引导得好,对国家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