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率中国军舰首访伦敦这名少将啥来头
10月3日,中国海军第26批护航舰队抵达伦敦,开展为期5天的访问。这是中国军舰首次访问英国首都伦敦。编队指挥员王仲才少将获赠甲午战舰图。
现年54岁的王仲才少将是位“既能驾机上天,又能率舰闯海”的高素质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于今年率队执行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期间晋升少将。
而且,除了自身技能素质过硬,王仲才少将还非常体恤下属,甚至当舰员之母去世时,他还赋诗表哀惋。
(编队舰艇夜泊伦敦港)
与此同时,王仲才少将多次打去电话表示关切。王英帅母亲不幸去世的消息传来,王仲才不禁感慨抒诗,以表哀惋:
铁骑犁浪亚丁湾,几多亲人驾鹤仙。
挥泪化作倾盆雨,拭汗洒成一池盐。
无路尽孝哭考妣,有门报国沥肝胆。
男儿自古多壮士,吾辈岂是蓬蒿汉。
就是一个这么牛的人!
❷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战略意义:承担国际人道主义义务,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访问印度洋海域周边国家,促进我国与环印度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流;把护航的航道作为实战训练的战场,砺剑亚丁湾,比武大练兵;使我国海军增加在印度洋等海域的航行经验,以及熟悉那里的水文条件。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是中国海军海外护航的舰船编队,是从2008年底开始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索马里海盗频发海域护航的一项军事行动。这项军事行动是中国中央军委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参照有关国家做法,并得到索马里政府的同意后进行的。
(2)第三十二批护航编队访问马赛扩展阅读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在海军护航史上的多个首次
1、首批护航编队
2008年12月26日,由武汉舰、海口舰和微山湖舰组成的首批舰艇编队从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和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2、首次护航行动
2009年1月6日,首批护航编队开始执行首次护航任务,为四艘中国商船伴随护航。1月29日,护航编队首次解救了被海盗船只围堵的希腊籍商船。
3、首次与外军联合护航
2009年9月,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首次与俄罗斯海军执行联合护航任务,并共同组织联合反海盗演练。
4、首次获得航运和人类特别服务奖
2009年11月23日,武汉舰、海口舰、深圳舰、黄山舰和微山湖舰被国际海事组织大会授予“航运和人类特别服务奖”。
❸ 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的大事记
1、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中国海军首次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2、2009年1月6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开始首次护航行动,为中国“河北翱翔”号、“晋河”号、“观音”号、“哈尼河”号等4艘商船实施伴随护航。
3、2009年1月29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武汉”舰派直升机和特战队员,成功解救了一艘被海盗围堵的希腊商船。这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首次解救遇袭商船。
4、2009年2月21日至23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微山湖”舰停靠也门亚丁港进行综合补给,这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首次在国外商用港口进行补给。
5、2009年3月14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指挥员杜景臣少将应邀访问美国海军“拳师”号两栖攻击舰,并与美海军151特混编队指挥官麦克奈特少将会面。这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首次与外军在护航海域开展指挥员登舰交流。
6、2009年4月2日,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深圳”舰、“黄山”舰从广东湛江起航,于4月16日接替首批编队执行护航任务,标志着中国海军护航行动进入有序接替、常态化运行的新阶段。
7、2009年4月28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圆满完成护航任务返回海南三亚,开创了首次组织舰艇、舰载机和特种部队多兵种跨洋执行任务、首次与多国海军在同一海域执行任务并开展登舰交流和信息合作、首次持续高强度在远离岸基的陌生海域组织后勤、装备保障等海军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
8、2009年6月21日至7月1日,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3艘舰艇分别在阿曼塞拉莱港进行了为期3天的轮流靠港补给休整,这是中国军队首次成建制在国外靠港补给休整。
9、2009年7月16日,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舟山”舰、“徐州”舰、“千岛湖”舰从浙江舟山起航,于8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护航任务。
10、2009年8月5日,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黄山”舰、“微山湖”舰抵达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开始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8月8日,“深圳”舰抵达印度科钦港,开始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在海外长期执行任务后,未作休整即进行外事访问活动。
11、2009年8月21日,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深圳”舰、“黄山”舰和“微山湖”舰圆满完成护航任务返回广东湛江。其中,“微山湖”舰连续执行两批护航任务,历时8个月,创下中国海军远洋保障多项纪录。
12、2009年9月10日,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舟山”舰与俄罗斯海军护航编队“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在亚丁湾执行联合护航任务。这是中国海军执行护航任务以来首次与外国海军实施联合护航。
13、2009年9月18日,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与俄罗斯海军护航编队共同组织代号为“和平蓝盾-2009”的海上联合反海盗演练,这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首次在任务海域与外军进行联合军演。
14、2009年10月30日,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马鞍山”舰、“温州”舰从浙江舟山起航,执行接替护航任务。
15、2009年10月,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安全护送商船13批174艘,创造了单月护送船舶数量最多的纪录。
16、2009年11月9日,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舟山”舰与“白鹭洲”号商船在亚丁湾举行军地联合反海盗演练。这是中国海军护航舰艇首次举行军地联合反海盗演练。
17、2009年11月20日,中国海军第三、四批护航编队联合完成为26艘中外商船提供护航任务,创下了单批护送船舶数量最多的纪录。
18、2009年12月14日至17日,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舟山”舰、“徐州”舰返航途中分别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后停靠香港,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市民热烈欢迎,共接待了7000余名香港市民登舰参观。
19、2009年12月20日,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舟山”舰、“徐州”舰圆满完成护航及出访任务后,顺利返回浙江舟山。
20、2009年12月21日,中国海军导弹护卫舰“巢湖”舰抵达亚丁湾海域,与第四批护航编队汇合,开始执行护航任务。这是中国政府针对当时护航行动实际,为完成护航任务而采取的措施,是中国海军护航行动的正常安排。
21、2010年1月5日,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温州”舰护送“德新海”轮顺利抵达安全海域。
22、2010年2月11日,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温州”舰护送“稳发161”号渔船顺利抵达安全海域。
23、2010年3月4日,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广州”舰、“微山湖”舰从海南三亚起航,执行接替护航任务。
24、2010年3月25日至30日,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马鞍山”舰、“千岛湖”舰对阿联酋阿布扎比港进行了访问,这是中国海军首次访问阿联酋;4月13日至17日,“马鞍山”舰、“温州”舰和“千岛湖”舰对菲律宾马尼拉港进行访问。
25、2010年4月16日,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指挥员与正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151特混编队指挥官进行了会面交流。
26、2010年4月23日,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圆满完成护航任务,返回浙江舟山。
27、2010年4月30日,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指挥员访问了韩国“姜邯赞”号驱逐舰,与韩国海军护航舰艇指挥官进行了会面交流。
28、2010年5月13日,中韩两国海军护航舰艇在亚丁湾东部海域举行了首次联合演练,中方“广州”舰和韩方“姜邯赞”舰就沟通联络与会合、通信、直升机互降等科目进行了演练。
29、2010年5月22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圆满完成第200批护航任务,先后完成2065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共解救中国船舶10艘,外国船舶13艘,接护获释船舶6艘。
30、2010年6月30日,中国海军第六批护航编队“昆仑山”舰和“兰州”舰从广东湛江起航,执行接替护航任务。
31、2010年7月3日,中国海军第六批护航编队“昆仑山”号船坞登陆舰在纳土纳群岛海域附近成功组织实施了沉浮作业,这是中国海军船坞登陆舰首次在远海实施沉浮作业,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32、2010年7月18日,第六批护航编队正式接替第五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微山湖”舰归建第六批护航编队。
33、2010年7月26日至9月7日,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广州”舰、“巢湖舰”舰圆满完成对埃及亚历山大港、意大利塔兰托港、希腊达比雷埃夫斯港、缅甸仰光迪洛瓦港的友好访问,并停靠新加坡樟宜港。
34、2010年9月11日,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广州”舰、“巢湖舰”舰圆满完成护航任务,返回广东湛江。
35、2010年11月2日,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导弹护卫舰“舟山”舰、“徐州”舰,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从浙江舟山起航。
36、2010年11月6日,中国海军第六批护航编队前出接护获释的新加坡籍“金色祝福”号货船,并护送至安全海域。
37、2010年11月18日,中国海军第六批护航编队远程指挥中远公司“乐从”号商船成功摆脱海盗追击。第七批护航编队“徐州”舰高速前出接应,并救治受伤船员。
38、2010年11月20日,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徐州”舰成功解救遭海盗登船袭击的中国籍特种运输船“泰安口”轮。
39、2010年11月22日,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正式接替第六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40、2010年11月27日,中国海军第六批护航编队抵达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开始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访问沙特。12月7日,编队所属“兰州”舰抵达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参加斯里兰卡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12月9日,编队所属“昆仑山”舰、“微山湖”舰抵达巴林麦纳麦港,开始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
41、2010年12月3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护送船舶总数突破3000艘,达到3014艘,中国海军确保了被护船舶和人员的100%安全,以实际行动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42、2010年12月13日,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徐州”舰、“千岛湖”舰成功解救遭海盗袭击的“北欧—阿波罗”、“PLATRES”、“SAPPHIRE—T”等商船。
❹ 中国首次派遣舰艇编队访问非洲大陆是什么时候,当时有什么影响
此次中国舰队访问非洲大陆的时间是2000年7月5日,同时也是中国首次通过好望角抵达非洲。此次访问更是影响了中国与非洲大陆国家的友好合作与和平发展。
由中国自行研究的舰艇“深圳”号和“南仓”号本次访问亚洲大陆的主要的战舰组成部分,由众多巡洋舰保驾护航。此次访问非洲大陆一行,不仅是彰显了我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同时也是告诉世界政府中国这个沉睡的雄狮已经站了起来。中国不惧怕强敌,但是更不会作为列强。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于2000年7月5日离开我国的湛江港口,历经14天的访非之旅也在马来西亚一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中国的到来无论是对马来西亚而言还是对于整个非洲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不仅是中国寻找国际伙伴也是中国为了深入贯彻和平发展理念的行动。
❺ 海军护航编队解救被劫持船舶画面公布是怎么回事
日前,海军发布的一段视频,真实记录了海军护航编队解救被劫持船舶的场面:2009年,首批海军护航编队紧急救援被海盗快艇围攻的希腊商船;2017年,第25批护航编队成功解救遭海盗劫持的图瓦卢籍货船……
十多年来,30余批护航编队100余艘次舰艇,劈波斩浪、接力前行,护送中外船舶6000余艘次,赢得了外国海军同行的尊重,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大国风范。
而就在近日,我海军第35批护航编队顺利完成第1321批护航任务,商船被护送至曼德海峡附近海域解护后,被护船舶船长以音频的方式,向我护航官兵表达感谢。
(5)第三十二批护航编队访问马赛扩展阅读: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成立背景:
2009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日益猖獗,作案数量逐年递增。2009年年初至11月,有40多艘船只被索马里海盗劫持,涉及船员600多人。2009年前11个月,我国就有1265艘次商船通过这条航线,20%受到过海盗袭击。
该海域频繁发生的海盗袭击事件,严重危及我国过往船只和人员安全,对我国国家利益构成重大威胁。针对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海盗行为,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4项决议,呼吁和授权世界各国到亚丁湾海域打击海盗。
我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采取的行动,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安全的举措。
编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和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护航行动将以伴随护航、区域护航和随船护卫等方式进行,不上岸执行任务。
❻ 第23批护航编队什么时候起航
第22批护航编队12月6日已经由青岛起航了,按照三大舰队4个月一轮换的原则,下一批次,即第23批护航编队大概在明年4月初的时候起航,由东海舰队来组建第23批护航编队!
❼ 怎么知道中国海军有多强
9月19日,我海军远航访问编队结束对印尼的友好访问离开雅加达。据悉,该编队于4月23日起航,至今已有149天。
目前我国海军至少有8支队伍、共计18艘舰艇身处海外。除了上述远航访问编队,还有参加中俄第一、第二阶段的两支舰艇编队,第26批、第27批护航编队,载549人远航实习的戚继光舰,正赶赴非洲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和平方舟船,以及驻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队。
(海口舰)
由海口舰、岳阳舰、青海湖舰组成的第27批护航编队继续执行任务。9月6日上午,第27批护航编队海口舰抵达吉布提,进行了首轮靠港补给休整。
另外,今年7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成立暨部队出征仪式在广东湛江某军港码头举行。基地官兵乘海军井冈山舰、东海岛船航渡至吉布提。
据悉,该基地主要为我在非洲和西亚方向参与护航、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提供有效保障,也有利于我更好执行军事合作、联演联训、撤侨护侨、应急救援等海外任务,与有关方面共同维护国际战略通道安全。
中国海军越来越强大了!
❽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历史。
1952年初,刘华清调入海军。此后几十年里,他三次进出海军,并曾先后在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即舰艇研究院)、国防科委等单位任职,晚年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身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使命所系,刘华清与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军队装备建设,特别是与海军装备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建设强大的海防,努力实现中华民族航母梦,作出了贡献。
1970年:主持拟就新中国第一个建造航母的“初步意见”
1969年初,刘华清从国防科委调回海军。此前,刘华清在国防科委任副主任。由于他是因对抗“文化大革命”遭到揪斗后,在叶剑英、聂荣臻两位元帅的保护下调回海军的,国防科委副主任的职务没有被正式免除,所以来海军没有调令,更没有任职命令,依通知报到,名副其实的“无职无权”。
1969年6月初,国务院决定,将国防工业各门类归口分别交总参、总后、海军、空军及有关兵种管理。据此精神,造船工业一块划归海军负责,由海军和第六机械工业部(简称六机部)、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和二十三基地等单位领导组成海军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李作鹏任组长,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任副组长。下设一个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的办公室(简称船办)。至此,刘华清才有了正式名分,当了船办主任。
船办一共8个人,隶属海军司令部领导,顶多算一个师级单位。这对一个开国将军、担任过六机部副部长和多年大区副职领导工作的干部来说,显然有失公允,但刘华清不计较这些。他清楚,这是“特殊时期”,有工作干就行了!因为涉船的科研、生产都管,船办的事情不少,工作有得干。也正是缘于这一位置,1970年初,刘华清接受了一项意想不到的重大任务:提出关于建造航空母舰的初步意见。
这一任务是中央机关有关部门通知船办的。当时,多数地方由造反派掌权,在“反对以生产压革命”的口号下,许多科研、生产项目都停滞了。有这样一项任务,刘华清完全没有料到,很是振奋。其实,还在任第七研究院院长时,他就曾考虑过建造航母的问题,并一直在搜集、积累着相关资料。在征得领导小组负责人同意后,刘华清迅即召集会议,组织第七研究院、第六研究院(即航空研究院)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共议落实办法,并根据职责将任务作了划分。同时,责成第七研究院成立专门小组,进行整体论证,起草规划方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形成了《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简称《意见》)初稿。
将《意见》初稿报送领导小组审定时,刘华清附函作了说明:“我获悉中央首长关于建造航空母舰的指示后,受到极大的鼓舞。建造航空母舰是一项非常重大、非常光荣的政治任务,这是建立强大海军的重要战略措施。我根据领导小组办公会议决定,召集七院、六院有关人员进行了两次讨论,七院又组成专门小组进行了探讨,现提出初步意见。”
《意见》初稿文字不长,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美国、苏联等发达国家航母发展现状;二、关于我国建造航母选型的建议;三、四部分,分别为航母主要设备解决办法和关于组织实施的意见、建议。其中,在第二部分“关于我国建造航母选型的建议”中这样写道:我国第一代航母拟建造一型携带舰载歼击机和反潜直升机为主的“护航航空母舰”为宜。
当“护航航空母舰”与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核潜艇、常规潜艇等舰艇编队活动时,即可由我舰载机和反潜直升机在编队活动海区,展开积极的搜索和攻击空中的敌机与水下的敌潜艇,使我远洋作战编队在一定的海区活动时,有一定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取得行动的自由和主动。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设想为:吨位约3万吨以内,航速35节左右,载飞机50架左右(歼击机与反潜直升机的比例,可随执行任务不同而变动)。采用垂直起落式歼击机。这样就免除了飞机弹射器、助降装置、降落阻拦装置等,一系列技术上极为复杂而笨重的专用装置,使航母的尺度和吨位大为缩小,研制周期可以大大缩短。
本舰备有强大的进攻和防御武器,对于敌空中目标,远程的由本舰歼击机迎击,中程的由本舰对空导弹拦截,近程的由低空导弹和小口径炮组成严密火网拦击;对敌水下目标,由反潜直升机进行快速、大面积搜索攻击;考虑到本舰舰载机全系歼击机和直升机,缺乏对敌水面舰艇编队攻击的能力,故又装备了射程为500~600公里的中程导弹。这样给本舰增加了大型导弹舰艇和航空母舰的打击手段。在不影响飞行甲板和机库等重要部位布置的情况下,装设舰对舰导弹,即可起到舰载轰炸机或超速轰炸机的作用。
关于建造航母实施方案,《意见》初稿中提出:“研制总进度预定为三年”,“从中央正式批准建造时起,争取三年内建成:71年完成总体设计,72年开工建造,73年建成并完成试航,交付部队”。
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这一时限显然有点过于乐观和“跃进”。不过仔细想一下便会理解,这与当时炽热的政治气候不无关系。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刘华清及参与论证的技术人员,造船工业领导小组的领导同志,对建造航母的任务是何等兴奋和急切。当然,也说明当时国内对航空母舰技术上的繁难尚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意见》初稿经领导小组审查提出意见后,刘华清又逐字逐句进行了修改。1970年5月16日,他与第七研究院、第六研究院的领导同志共同签名,正式报送海军党委。此后,不知是海军党委没有上报中央,还是中央决策又有了新的变化,《意见》初稿及建造航母一事,再无消息。数年后,传出了周恩来关于建造航母的说法。据悉,周恩来在一次接见外宾中谈到中国的海洋权益时曾感慨地说:历史上中国就饱受帝国主义海上侵掠之苦。反击外来侵略、保卫我们的海洋权益,没有航空母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母,我不甘心啊!
周恩来的话是什么时间讲的,对什么人讲的,刘华清没有弄清出处,但这些话却像重锤一样敲击着他的心弦。1971年林彪集团篡党夺权阴谋被粉碎后,江青等人借机窃取了更大的权力,不仅国家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围绕着科学研究、大学招生等问题的争论、斗争也日益复杂。中国何时才能建造自己的航母?刘华清不知道。他所能做的就是继续自己的研究,广泛搜集、了解世界各国关于航母发展的资料、信息。他坚信,有着18000多公里海岸线的濒海大国,拥有航母势所必然。
1975年:抓住落实海军《十年规划》契机,郑重建言造航母
1975年5月,毛泽东在一个月内连续对海军作了两次指示。一次是5月3日,他对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海军政委苏振华说:“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我们海军只有这样大(伸出一小手指头)。”另一次是5月23日,在海军党委《关于传达学习毛主席指示的情况报告》上批示:“同意。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报告中提出:力争在十年左右建成一支较强大的海军。)当时,海军党委正在会同六机部制定海军十年发展规划。毛泽东的两次指示传达后,大家备受鼓舞,进一步加快了规划编报步伐。6月16日,海军党委与六机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联署,将《关于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的请示报告》(简称《十年规划》)正式上报中央军委、毛泽东。
是时,刘华清是海军分管装备工作的副参谋长,按常规,应该参与装备规划的编制工作。由于“四人帮”的干预及其他原因,他不仅没有参加《十年规划》的编制,甚至没有能够参加讨论和参与一下意见。直到两个月后的8月末,他才看到《十年规划》的上报稿。或许是时间仓促等原因所致,规划的内容令长期做军队装备研制工作、熟悉世界海军发展情况的刘华清非常失望。回忆录中,他这样记述了对《十年规划》的看法:“当时,我对‘规划’的基本看法是:指导方针混乱,只顾眼前、忽视长远,急于求成,重生产轻科研。时而大计划、高指标;时而降低要求,不敢采用高新技术,迁就落后。重大问题拿不定主意。因此,势必丧失许多宝贵时机。”
看过《十年规划》,刘华清连续几天睡不好觉。经过反复思考,他不顾自己尚在受“政治审查”,集中两天时间,一气呵成,写出了对《十年规划》、对海军装备建设的看法,以《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简称《汇报》)为题上报。《汇报》中,刘华清在陈述自己对海军战略、海军装备发展方向的思考的基础上,郑重提出了建造航空母舰的建议:
海军作战的方针仍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近海歼敌为主,同时也要敌进我进,既要在近海,也一定要到远海敌后去打击歼灭敌人。为了解决水面舰艇和潜艇到中远海作战的空中防护、支援配合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攻击型和护航型航空母舰(先搞常规动力的,排水量在4万吨左右,不一定搞8万、10万吨的)。我建议不要再搞十年规划中的8000吨的大型导弹驱逐舰(论证几年,方案多变,尚未建造),可将现已试制出的中型导弹驱逐舰改进提高来代替它,将搞大型驱逐舰的人力、财力拿来搞航空母舰。因为海上的战斗规律早就是空中、水面、水下各种兵力的协同战斗。
我国要大搞经济建设,有些重要战略物资还需从国外进口,必将大大发展海外贸易,掩护海洋交通和保护海洋资源的任务都是繁重的。但是我们不能到外国去建设任何基地,只有解决机动的飞机场和导弹发射场。执行上述任务离不开去远海。要到远海作战就不能违反这个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霸权主义激烈争夺海洋,拼命扩充海军,广泛发展水下、水面、空中乃至所谓轨道武器。将来大战发生,海上战争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大战的规模要大,要激烈,把战略导弹和飞机放在大型潜艇、水面舰艇、航空母舰上要机动得多,不易受到摧毁。在陈述了建造航母的必要性后,刘华清在《汇报》中又具体分析了启动航母建造的条件和可能:
我国现有工业和科学技术条件是足以具备解决制造航空母舰的问题的。国家各种机械、造船、航空、电子等工业均较发达,钢铁及其他各种材料亦基本具备。英国1918年开始建造航母,当年钢产量969万吨;美国1921年开始建造航母,当年钢产量2010万吨;日本1931年开始建造航母,当年钢产量188万吨。主席与中央已决心加快海军的建设速度,很振奋人心,若计划实现,海军就比较强大了。但建设强大的海军其重点绝不能放在搞小艇上,将它搞得再多,敌人也不怕(因为敌人的观点是护卫舰以上才算海上作战舰艇),必须解决关键性的作战舰艇。
十年预计投资在建造舰艇一项的费用为120亿元,国家还要投入大量贵重的稀有材料和各种物资,这些钱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次要的和易造的小艇可以缓办或不办。要抓紧时间,在前七年左右将航母首舰试制出来,十年末形成战斗力。如果这个十年,特别“五五”不上马,那就是20年之后我国才有航空母舰。因为它的研制周期起码要七年左右的时间,而且我们又是开头做起,时间更要的多些。我们一定要建设既有数量又有高质量的强大海军。
将《汇报》报送毛泽东、邓小平后,刘华清又分别给邓小平和苏振华写信,说明了写《汇报》的动因和自己的想法。邓小平收阅《汇报》和信件后,当即批复:“振华同志: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但由于“十年规划已上报各工业部门正在安排计划,组织实施”,加之当时由“四人帮”挑起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愈演愈烈,海军《十年规划》未能作出调整改变,航母研制问题自然也没有能被提上日程。
1975年11月,刘华清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再次离开了海军。
1986年:将航母“论证”提上海军议事日程
1982年8月,刘华清由副总参谋长任上再次调回海军,担任海军司令员。
海军司令员,与副总参谋长相比,在职级上算不得提升,且刘华清比谁都清楚,海军“十年内乱”遗留问题多,领导层关系复杂,但他还是痛快地接受了任命。
自1975年底刘华清调离海军,至1982年8月已过了近七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工作几经变动:先是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继而于1977年底在聂荣臻的推荐下又回军队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并于1978年3月兼任了中央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79年2月,他又被调到总参谋部,任总参谋长助理,相继增补为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兼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这些职务、工作,使刘华清依然有条件、有机会,也有责任了解世界海军装备发展状况,关注、思考海军装备建设,探讨建造航空母舰问题。
1980年5月,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陪同军委秘书长耿飚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期间,参观了美国海军“小鹰”号、“突击者”号两艘航母。站在海上“巨无霸”那气派的飞行甲板上,听着美方陪同人员不无自负的介绍,刘华清感慨良多。虽然是第一次参观航母,但由于阅读研究了大量资料,刘华清在理论上对航母是熟悉的。从作战指挥中心、机库、飞机维修中心、升降平台到官兵生活舱、厨房餐厅、医院等,一一参观下来,他印象深刻,收获不小。此次参观更坚定了他建造中国自己的航母的决心和信念。
此后,随着军队干部队伍年轻化的逐步落实,刘华清一度曾感到遗憾:自己年事已高,很可能无缘建造航母工作了!没料到,很快接到了海军司令员的任命。
来海军前,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见到刘华清时当面交代:“你还是要回海军工作。海军问题不少,要整顿。”到海军后,刘华清遵照军委、总部整体部署,从思想教育入手对部队思想作风、组织纪律、装备管理等进行了全面整顿,在教育训练、部队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随着这些整顿改革的日益深入,刘华清也将航母研制问题,一步步提上议事日程。1983年5月,经总参谋部批准,以海军新型武器装备战术技术和可行性研究为使命的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在与论证研究中心主任余淼、政委俞侠的第一次谈话中,刘华清向他们提出了研制航空母舰问题:“除了完成各项现实应急的研究、论证任务外,你们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适时建造我们自己的航母。”
1984年1月,海军第一次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刘华清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不过现在国家经济力量还不行,90年代以前没有这个可能。但是,我们不会放弃造航母。”此后,他在听取海军装备部领导工作汇报等场合,多次明确强调:“航母总是要造的,现在不造,到2000年以后总要考虑。现在看来,防御也需要航母。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开展预研。”“苏联航母搞了30年。50年代,我在那里学习,在造航母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拼命反对搞航母,苏共中央下不了决心,但是苏联人民要航母,不久他们还是干起来了。现在看来,防御也需要航母。按照一般规律,装备科研分三步走:预研、研制、小批量生产。预研这一步很重要,工作量很大,工作应早做。”装备部领导及时将这些指示向有关部门作了传达。
1986年4月和6月,海军副司令员李景和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应邀分别访问了法国和意大利。临行前,刘华清特别叮嘱他们,要详细考察法、意两国海军的航母建设和发展动向,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资料。李景、郑明在访问时,分别考察了法国的“福熙”号航母和意大利的“加里波第”号航母。回国后,刘华清听取了他们的汇报。
8月,刘华清召见了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领导,向他们正式下达了开展航母论证、预研的任务。他说:建造航母的问题该提上日程了!“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你们要好好论证一下,提出你们的意见。”
11月18日至19日,由刘华清主持的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有关部委、国防大学、空军、第二炮兵、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80多人应邀莅会。这次会议虽然只开了两天,但大家都是有备而来,发言踊跃,争论热烈,就海军发展、海防巩固课题发表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其中,多名专家从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及反击敌人海上入侵的战略需求出发,建议海军发展航母。这些发言,使刘华清对建造航母论证研究工作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把握。
在1987年1月上旬召开的海军装备技术会议上,刘华清系统地讲了航母研制问题:“再过30年、50年、半个世纪以后,海上常规战争怎么打?武器装备发展到那时是个什么状况?这就涉及航空母舰的发展趋势问题。从现在的形势看,将来常规武器肯定会进一步现代化。……今后的常规战争,不是过去的概念,也不是现在的概念,而是更新更高技术的概念。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和作战需要,是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的。……我们搞,困难大一些,财力、技术都有一定困难,从长远的客观需要考虑也是需要的。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考虑,即使速度快一点,也要15年,速度不快就要20年。10年不搞10年之后再搞,也还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不能等到一切都具备了,那样就太晚了,没有主动权。要及早立项、论证,早点把相关问题研究透。”
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刘华清进一步阐述了发展航母的全局意义和步骤。他说:“我们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任务。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将来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将大大地发生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所以我们应当以历史责任感去进行研究。当然还不仅仅是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件事,来掌握航母技术,将来还要搞核动力航母。我们现在先搞常规动力的,也不搞大型的,要搞中小型的。搞航母,还有飞机问题。一艘航母不只是一种飞机,而是几种飞机都要能够装载,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各种巡逻机、预警机等,是非常复杂的。现在第一步不能那么复杂,要搞得简便一些,节省一点,快一点,一步一步地掌握技术。航空母舰上的一套飞行指挥、飞行技术和管理技术也是不容易的。我们第一步也将要简单一点,不能直接搞像美国那样很先进的目标,要一步一步地上去。”
1987年:与海军老司令员萧劲光共商航母建设
1987年3月的一天,各大媒体同时报道了一条消息:总部一位领导在与外宾讲到中国海军建设时,坦言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短短几句话,引起了刘华清的重视和深思:是这位领导个人的意见还是总部乃至军委首长的意见?是即席发言还是经过研究的决策?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从来没有这样的意思。刘华清感到问题重大:如即席这样明确表态是欠妥的;如系既定意见,则值得认真研究。想来想去,他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向军委首长作个汇报。为慎重起见,他决定先听听德高望重的海军老司令员、开国大将萧劲光的意见。
第二天晚上,刘华清来到萧劲光的住处。
刘华清说明来意后,萧劲光说,我也注意到了这一消息。向外宾这样讲,是不是太轻率了?接下来,他们就中国海军装备建设,中国到底需不需要搞航母等问题,进行了交谈。
萧劲光说,搞不搞航母的问题,是我想了多年的问题。50年代初,曾搞了个海军发展规划。那时,航母不敢想也不可能提,但还有人说是“大海军主义”,国防费都买了海军装备,其他部队还要不要了?航母的问题,我寄希望于以后解决。1979年叶飞来海军,先任政委后改任司令员。当时,我还在301住院,交班是在总医院的病房里进行的,装备建设没谈多少。那时,海军“文革”中积累的许多问题还没解决,还有大批干部压在那里没有结论,查整改的问题,真理标准讨论的问题,主要谈那些事,谈平反冤假错案。其他东西谈得很少。
接下来,萧劲光说,前几天秘书把你在国防大学讲“海军战略”的一个材料给我读了。你说“我国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属于区域防御的战略”,这符合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一贯主张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毛主席讲的积极防御,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既不屈从外国侵略,也决不进行对外侵略,永远不称霸。需要清楚的是,近海防御,仗怎么打。中外战争史上,在战略退却中组织进攻,在战略进攻中组织退却,是常有的事。近海防御战略,实际上是以近海作战为主,绝非不要中远海作战。事实上,单纯的近海作战是防御不了近海的。
刘华清说,我们这样一个濒海大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面临的海上威胁与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仅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必须有航母。积极防御,当然包括战略退却中的进攻,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仗打起来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去年(1986年)8月,听海装和论证中心领导汇报工作,我向他们部署了开展航母论证的问题,要他们从现在起着手开始,好好研究论证。
萧劲光接过来说,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没有航母,不是不需要,也不是不想搞,而是搞不了,也不可能搞。开始几年,为了抗美援朝,集中上空军,后来经济困难了。60年代初,经济刚好转,“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时,技术达不到,经济实力也不行。
刘华清说,现在搞,技术水平提高了,经济上也强多了,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财力、技术仍有困难。但不能等。10年内不搞,10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那样才有主动权。
萧劲光连连点头说,是这个意思。你这些想法,可以向军委、总部首长作个汇报。
刘华清说有这个考虑。同时提出:您刚才讲的这些意见,我一并向军委首长反映。建议您把对发展航母的看法连同对海军建设的其他一些意见,一并写下来,写成一篇文章,以作为对建军60周年的纪念。
此次交谈后,萧劲光接受刘华清的建议,写成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一文。文章中提出:“何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这是海军各级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包括已经退下来的老同志,应该不断研究的课题。”接下来,萧劲光从海军战略、装备建设、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
文中明确指出:“武器装备建设是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没有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就没有海军的现代化。”“我们在研究制造新型核潜艇、潜艇、驱逐舰、护卫舰、导弹护卫艇等舰艇,和新型轰炸机等海上专用飞机的同时,要不要研究制造航空母舰和航母舰载机呢?我以为是需要的。”这是因为:“我们实行近海防御战略,并不排除到中远海作战。而到中远海作战,没有航空母舰是不行的。一个舰队在远海活动,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制空权,也就没有作战胜利的保证。在远海,没有一种兵力可以取代航母夺取制空权,掩护我远海舰船的活动。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领土南沙群岛距我大陆近1000海里。即使在和平时期,中国海军也应该到这些海区去活动,以保证、维护我们国家在这些海区的地位和权益。到南沙去,就要有航空母舰对水面舰船进行空中掩护、支援和打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有航母到远海去活动,也是保卫世界和平、支援进步力量所需要的。”
“当然,目前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不可能马上就建造航空母舰。但要研究,要做工作。海军装备建设要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进行,既要积极又要稳步,逐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步实现海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8月,《海军杂志》在纪念建军60周年的专号上,全文发表了萧劲光的文章。
与萧劲光交谈后,刘华清依约正式向总参谋部请示,要求就海军装备建设问题作一次汇报。1987年3月31日,总参领导派装备部部长贺鹏飞带领装备部、作战部有关人员到海军机关,专题听取刘华清关于海军装备发展问题的汇报。
此次汇报,刘华清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核潜艇建设,另一个就是航母问题。他说,这两个问题,涉及海军核心力量建设,是关键性问题。这两项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两项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接下来,他详细分析了这两大问题的需要和可能。
关于航母问题,刘华清说,目前,我们对海上机动编队只考虑到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但进一步研讨后发现,这个编队如果没有空中掩护,无法到岸基飞机作战半径以外作战。后来在研究台海斗争时,我们又发现使用岸基飞机非常浪费,因为留空时间短,所需飞机和机场就要很多。我们还分析,不发展航母,海军还是需要发展驱逐舰和护卫舰,靠它们组成海上机动编队。如果发展了航母,这些舰艇既是护卫航母编队的舰只,也是在海上机动作战的舰只。在现代条件下进行海战,没有航空兵的掩护,无论如何是不行的。如果发展了航母,并不需要增加飞机的总数量,只是飞机的性能有所不同,飞机的价格高一些,但也不会高很多。因此,发展航母编队,是一个如何调整装备经费使用方向的问题,不需要大量增加装备费。更重要的是,有了航母,海上机动作战编队的作战效能会大大提高。至于技术上能不能自己制造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经与航空、船舶等有关工业部门领导、专家研究,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条件基本具备。当然,有些特殊装置需要认真对待,也是可以解决的。
❾ 中国一共几次赴索马里护航什么时候
中国海军第一批护航编队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首支护航编队从三亚启航,奔赴预定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护航编队由“武汉”号和“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2架舰载直升机以及部分特战队员组成。历时124天,航时2940小时,武汉舰行驶了33000余海里,海口舰为32000余海里。 在4个月的护航时间里,包括伴随护航、区域护航在内,护航编队共为212艘船舶护航。此外,首批护航编队还解救了3艘遇袭船舶,接护1艘渔船。
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
2009年4月2日上午,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从广东湛江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执行护航任务。第二批护航编队由“深圳”号导弹驱逐舰、“黄山”号导弹护卫舰和首批护航编队留下来的“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以及两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特战人员组成,整个编队共800余人。
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
2009年7月16日上午,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从浙江舟山东海舰队某军港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接替第二批护航编队护航任务。第三批护航编队由海军东海舰队“舟山”号和“徐州”号两艘导弹护卫舰及“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以及2架舰载直升机和数十名特战队员组成,整个编队800余人。
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
2009年10月30日上午,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从浙江舟山东海舰队某军港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三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第四批护航编队由海军东海舰队“马鞍山”号、“温州”号两艘国产新型导弹护卫舰和此前执行第三批护航任务的“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及两架舰载直升机和数十名特战队员组成,整个编队共计700多人。
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
2010年3月4日上午,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从海南三亚某军港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由南海舰队导弹驱逐舰“广州”舰、导弹护卫舰“巢湖”舰、综合补给舰“微山湖”舰,以及两架舰载直升机和数十名特战队员组成,整个编队共800多人。其中“巢湖”舰已先期到达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中国海军第六批护航编队
2010年6月30日,中国海军第六批护航编队从广东湛江起航,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五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这次护航编队的3艘战舰都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具备先进武器装备性能的现代化战舰。其中排水量1.85万吨的“昆仑山”号舰是中国海军目前吨位最大的水面作战舰艇,作为最新装备在护航行动中首次亮相。中国海军第六批索马里护航编队由“深圳”号导弹驱逐舰、“黄山”号导弹护卫舰和首批护航编队留下来的“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以及2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特战人员组成,整个编队共800余人,主要任务是保护我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人员的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
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
2010年11月2日,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在浙江舟山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由“舟山”号、“徐州”号国产新型导弹护卫舰和“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以及2架舰载直升机组成。整个编队780余人,包括数十名特战队员和担负医疗救护、心理咨询、通信值班等任务的25名女舰员。
中国海军第八批护航编队
2011年2月21日上午,中国海军第八批护航编队从舟山某军港解缆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与第七批护航编队的“千岛湖”舰会合,共同执行第八批护航任务。“温州”舰、“马鞍山”舰都是第二次执行护航任务。
❿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取得了哪些成就
中国海军先后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出31批护航编队,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超过1000批次,助力这片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大国担当。具体介绍以下几个编队取得的成就:
一、第十三编队
2012年11月9日,中国海军第十三批护航编队从南海舰队驻广东湛江某军港起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十二批编队以继续在该区域的护航任务。
第十三批护航编队由南海舰队导弹护卫舰“黄山”舰、“衡阳”舰和综合补给舰“青海湖”舰以及2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特战队员组成,编队官兵近800人。公开资料显示,此次编队派出的三艘舰艇此前均执行过护航任务。
二、第十六编队
2013年11月30日,海军第十六批护航编队从青岛某军港解缆启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十五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
第十六批护航编队由导弹护卫舰盐城舰和洛阳舰、综合补给舰太湖舰组成,编队含2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特战队员,共660余人,是海军舰艇编队执行亚丁湾、索马里护航任务以来人员数量最少的一次。北海舰队副参谋长李鹏程、某驱逐舰支队政委孙健分别担任编队指挥员、政委。
三、第十八编队
2014年8月1日上午9点,海军第十八批护航编队从湛江某军港解缆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十七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
第十八批护航编队由两栖登陆舰长白山舰、导弹护卫舰运城舰以及综合补给舰巢湖舰组成,编队携带舰载直升机3架、特战队员近百名,任务官兵800多人。其中,长白山舰是首次执行护航任务,巢湖舰时正在执行第十七批护航任务,并继续执行第十八批护航任务。南海舰队副参谋长张传书、某驱逐舰支队政委周名贵分别担任编队指挥员、政委。
四、第二十编队
据中国海军网报道,2015年4月3日上午10点,由导弹驱逐舰济南舰(052C中华神盾舰——观察者网注)、导弹护卫舰益阳舰以及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组成的海军第二十批护航编队从浙江舟山起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其中,济南舰2014年12月22日刚刚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是首次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
五、第二十一编队
2015年8月4日,中国海军第二十一批护航编队从三亚某军港解缆启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二十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第二十一批护航编队由海军南海舰队导弹护卫舰柳州舰、三亚舰以及综合补给舰青海湖舰组成,编队携带舰载直升机2架、特战队员数十名,任务官兵700多人。
其中,三亚舰和柳州舰是首次执行护航任务,青海湖舰是第四次执行护航任务。南海舰队副参谋长俞满江少将担任编队指挥员,何清凤大校担任编队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