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克林顿性丑闻”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爆发性丑闻。
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早于1995年已认识,两人在白宫发生性关系,但克林顿对此坚决否认。1998年,时任总统的克林顿因在他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问题上说谎而受到调查,被控作伪证和妨碍司法。
同年8月,克林顿向国人发表电视演说,首次公开承认与莱温斯基有“不正当关系”。不久后,众议院通过两项弹劾条款,但被参议院于翌年2月否决,克林顿得以逃过弹劾。
世界有十大丑闻:
1、南京大屠杀;
2、犹太人大屠杀;
3、二二六兵变;
4、猪湾事件;
5、慕尼黑协定;
6、水门事件;
7、马丁路德金刺杀;
8、哈维·韦恩斯坦的性丑闻;
9、肯尼迪;
10、克林顿性丑闻。
(1)克林顿访问日本视频扩展阅读:
1、南京大屠杀: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30万同胞命丧于此,而且日本侵略者对这段历史的否认更是让我们气愤,我们反对的不是日本,而是反对的对历史的否认,这绝对算是世界十大丑闻之一,这些悲惨的民族遭遇不能被遗忘。
2、犹太人大屠杀: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可以说是臭名昭着了,对犹太人的屠杀更是惨绝人寰,而且有600多万犹太人被屠杀都是因为纳粹的这些种族主义让众多犹太人成了牺牲品,这真的是犹太人的一次浩劫,就算是再坚强的人都会为之落泪。
3、二二六兵变:二二六事件是发生在日本的一次兵变,而且经历了这次失败的兵变以后,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说到底,二二六兵变还是因为陆军两大党派之间的矛盾爆发才导致的兵变,这场兵变也让日本的一些法西斯分子更加地猖狂。
4、猪湾事件:因为政权的变更,美国和古巴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劣,而古巴流亡到美国的人也越来越多,然后就有了美国借助这些流浪人员来轰炸古巴的猪湾事件,也正是美国的这种紧追不舍才让古巴转头向苏联寻求帮助,并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5、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势力的妥协及纵容,他们企图通过德国来扳倒苏联的侥幸心理让法西斯势力更加的猖狂,而且作为签约国之一的捷克斯洛伐克虽然没有话语权,但也是签订了这个协定,不过却被纳粹德国在五个月之内吞并了。
6、水门事件:水门事件可以说是世界十大丑闻之一了,是美国的一个政治丑闻,当时的总统尼克松的小组因为竞选的时候在水门大厦安装窃听器被发现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尼克松还企图掩饰自己的行径,不过最后还是被迫辞职,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总统。
7、马丁路德金刺杀:宣扬暴力不合作以及种族平等的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可以说是一件轰动世界的大师,也让人感到十分的悲痛,但是抓到了枪击马丁路德金的人,不过后来重审这个案子的时候发现马丁路德金好久之前就已经被联邦调查局盯上了,雷只是顶罪的羔羊,虽然金博士被刺杀了,不过他的精神永在。
8、哈维·韦恩斯坦的性丑闻:哈维·韦恩斯坦可以说是好莱坞大佬级别的人物了,属于比较有权威的一个制片人,不过圈内人一旦和性丑闻挂钩,那他也差不多是要凉了,哈维·韦恩斯坦也是一样,被指控强奸以及性骚扰多位女演员,在事件发生以后,他宣布了隐退。
9、肯尼迪:肯尼迪也是世界十大丑闻之一了,虽然他的私生活比较混乱,但是却也是在其位谋其职,所以在被刺杀以后也没有对他的形象产生太多影响,而且肯尼迪被枪杀疑点重重,甚至被流传出了好几个版本,人们都不敢相信他们心中年轻有为的总统被刺杀了。
② 美国历史上最帅的总统是谁
美国最帅的总统——克林顿
好丈夫和好总统——克林顿
克林顿是一个伟大的总统 对美国人来说,克林顿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总统,尽管他的拉链经常拉的不紧。他在任 期8年中,在日本与欧盟经济不断下滑的同时,使美国的经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他 离任的前几年,他扭转了30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财政赤字的状况,最高取得多达2000多亿 美元的财政赢余,同时使美国的失业率将低到4%左右。为什么克林顿总统能取得如此骄 阳的成就呢,可归结为一句话,克林顿总统始终如一地贯穿着[以经济建起为纲] 要 领,利用世界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 在克林顿总统离任之前,美国已经强大到,在世界任何事务中可藐视欧盟与日本的地 步。换言之,美国已经强大到可单挑世间任何事务的地步,科索沃战争就是个例子,希 拉里第一夫人在欧洲给克林顿挂了个电话,克林顿就马上下令轰炸南联盟,而且欧盟无 法使美国停止,要不是有人捣鬼误炸了中国大使馆,南联盟也不知被轰炸到何时。再举 一例,克林顿总统访问中国,飞机是飞越了日本直飞到中国,再从中国直飞回美国,日 本人是一片哗然,被日本人称为是[越顶外交]。近30年来,美国总统访问中国肯定要顺 道去日本一次,而克林顿总统却藐视日本。当克林顿西安受到皇帝般的迎接时,日本人 心里是酸溜溜的,但又不敢言。
③ 李阳演讲有这么一段话“日本首相森喜朗在会见克林顿时候说“who are you ”~
确有其事
在2000年8月日本冲绳首脑会议期间,时任日本首相的森喜朗见到了克林顿,为了表达好客之心,森喜朗一见面就热情地向克林顿打招呼:“Who are you?”(你是谁?)克林顿一愣,以为对方在跟他开玩笑,也就灵机一动,把美国人幽默的一面表现出来。克林顿诙谐地答:“I am Hillary's husband。”(我是希拉里的丈夫。)令克林顿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森喜朗竟然比他更“幽默”。笑容满面诚心诚意地答:“Me too。”(我也是。)这下克林顿真的愣住了,没法子再幽默,只好装作没听见。原来森喜朗是想问:“How are you ?”(你好吗?)按社交礼仪,克林顿应该回答:“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我很好,谢谢,你呢?)然后森喜朗再回答:“Me too。”但他的英语水平太差,第一句话就出了问题。头一句出了错,又听不懂对方的话,只好照本宣科,结果一错再错,在外交场合出了个着名的大洋相。
④ 李阳演讲有这么一段话“日本首相森喜朗在会见克林顿时候说“who are you ”
不是的,
原文是这样的。
森喜郎本来是想问候克林顿说:howareyou?的
但是口误说成了:whoareyou?了
然后克林顿又问了句:andyou?
森喜朗不懂英文,就顺口接上了:meettoo。
⑤ 李阳演讲有这么一段话“日本首相森喜朗在会见克林顿时候说“who are you ”!
当年日本首相临时抱佛脚学会了两句话:how are you, me too
因为发音问题说成了who are you ,克林顿反应很快,说“I am Hillary's husband。”(我是希拉里的丈夫。),here.日本首相说 me too
⑥ 外国礼仪(英文)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七区别
《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这就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 (来源:EnglishCN英语问答中心[e问e答])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Good manners mean being polite, respectful, thoughtful and helpful.
Be polite to everyone, no matter who he is. Say “please” and “thank you” whenever you want people to do something. Don’t be rude, insulting or demanding. Don’t be angry or upset. Even if you get angry, you should be patient and polite.
Show respect to everyone, male or female, young or old. Speak to them respectfully. Listen to their advice, and do not interrupt them.
Be thoughtful. Imagine yourself in the other’s position; respect their needs, wishes, and opinions. Consider their feelings, and don’t do or say things that will hurt them.
Help people whenever you can. Hold the door for one whose arms are full of packages. Offer to help an old woman to cross the street. If someone asks you for directions, take the time to help him if you can. This will brighten both his day and yours.
Having good manners makes things easier. When you are nice to people, they are nice to you in return. Show them good manners and they will do the same to you.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
2.感谢和答谢
�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隐私
�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英美人的种种禁忌,皆因他们身体力行个体主义的缘故。中国人私事观念不强主要是传统群体生活中不分彼此留下的遗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及沿海一带文化水准较高的人,也开始奉行尊重他人私事的原则,不像以前那么好打听、好议论他人私事。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是深受“包打听”及留言蜚语 之害的,因此,尊重他人私事理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
�
5.打招呼
�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
6、身体行为
(1)目光与面部表情
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十二月实的标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而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 不一定要不时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这也许是来中国的英美人感到中国人不够热情友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为什么英美人喜欢面对面交谈,而中国人倾向于“促膝谈心”。
(2)手势和姿态语言
手势和姿态所能表达的含义多种多样,而且文化差异尤为突出:例如: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表示“OK”(好)而中国人的“O”型手势常用来表示“零”。另外还有坐、站、行、蹲、头部动作,声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7、介绍
�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
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外国礼仪 到外国人办公室或住所,均应预先约定、通知,并按时抵达。如无人迎候,进门先按铃或敲门,经主人应允后方得进入。如无人应声,可稍等片刻后再次按铃或敲门(但按铃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则不得擅自进入。 因事急或事先并无约定,但又须前往时,则应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搅对方;如万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时间约见对方时,则应见到约见人后立即先致歉意,说“对不起,打搅了”,并说明打搅的原因。 经主人允许或应主人邀请,可进入室内。尽管有时洽谈的事情所需时间很短,也应进入室内,不要站在门口进行谈话。有时,主人未邀请进入室内,则可退到门外,在室外进行谈话。 进入室内,如说话所需时间较短,则可不必坐下,事毕也不要逗留;如所需时间较长,则要在主人邀请之下方可入座。在预先并没有约定的情况下,谈话的时间尽量不要过长。 应邀到外国人家里拜访、作客,应按主人提议或同意的时间抵达,早到或迟到都是不礼貌的。如发生迟到的情况,应致歉意。进行拜访,一般安排在上午十时或下午四时左右。西方习惯备有小吃和饮料招待,客人不要拒绝,应品尝一下,接受的饮料应喝掉(但实在不习惯时,也不必勉强)。 不经主人的邀请或没有获得主人的同意,不得要求参观主人的庭院和住房。在主人的带领下可参观住宅,但即使是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触动除书籍、花草以外的个人物品和室内的陈设。 对主人家中的人都应问候,尤其应问候夫人(丈夫)和子女。有小孩在场,应主动与孩子握手、亲抱表示喜欢。家中养有猫狗的,不应表示出害怕、讨厌,不要去踢它轰它。 离开时,应有礼貌地向主人告别,感谢主人的接待。 此外还有关于外国领导之间的见面应该注意的: 在西方国家首脑会晤的一些场合,往往会看到他们之间拥抱亲脸的镜头。但是,他们并不是随便跟谁都拥抱亲脸,也不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而是按习俗和礼仪来进行的。 英国式的礼节 英国首相布莱尔很少跟人拥抱,即使是在峰会上,他的举止也相当矜持,通常是握握手而已。当时还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对英国作最后一次访问时,受到了布莱尔的最高礼遇:主人不仅握了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老朋友的手,还当众拍了拍他的肩膀。 巴黎式的礼节 这种礼节绝不等同于法国的男女间的接吻。法国总统希拉克经常向贵宾展示巴黎式的礼节:两次碰碰脸颊,与此同时象征性地在对方耳朵边巴嗒一下嘴。这是巴黎人相互表达情感的方式。 东方式的礼节 日本首相同贵宾也不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亲脸,该国的传统不主张这种感情的公然表露。他们只能用手掌稍稍扶着膝盖鞠上一躬,以表盛情。但是,在普京访问日本期间,日本首相森喜朗还是超出了常规。他亲自赶到机场迎接普京,并把普京夫妇送到下榻的国宾馆。这种热情同热烈的亲脸等也相差无几了。 有保留的礼节 卡斯特罗迎接普京时,普京恪守其惯常的矜持,只用力地握了握卡斯特罗伸过来的手,然后用左手去搀扶他,抑制住对方的冲动。 要对付阿拉法特可就难得多。他个子矮,说话声音又细,跟他说话通常都得俯下身去,这样脸颊就很容易碰着这位巴勒斯坦领导人的嘴唇。即使如此,普京还是想出了办法:在俯下身去的时候,他把脸转向左边,同时两手紧紧地抱住客人的肩部,结果两人之间的距离正好相当于俄参与调停中东矛盾的立场。 外国礼仪禁忌 尼泊尔 尼泊尔的问候语是“那马斯特(namaste)”,相应动作是双手合十;进入尼泊尔寺庙、住宅之前要脱掉鞋子;注意不要用自己使用过的刀、叉、勺子或用手去接触别人的食品或餐具;不要用脚去碰尼泊尔人的物品,这被认为是一种不严肃的冒犯行为;注重着装,尤其是女性旅行者不要穿着暴露;进入印度教寺庙前务必征得同意,因为寺庙是不向非教徒开放的;皮毛物品严禁带入寺庙范围内;围绕寺庙或佛塔行走应依顺时针方向;照相(无论是为人还是物品)之前应经许可;男女之间的公开亲昵行为是不被喜欢的。 埃及 通常在埃及人面前尽量不要打哈欠或打喷嚏,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应转脸捂嘴,并说声“对不起”。埃及人讨厌打哈欠,认为哈欠是魔鬼在作祟。一个人打哈欠,如同犯罪似的急忙说:“请真主宽恕。”而打喷嚏认为不一定是坏事,一个人如果在众人前打喷嚏,则说:“我作证:一切非主,惟有真主。”而旁边的人说:“真主怜爱你”。他接着说:“真主宽恕我和大家。” 巴西 巴西的风俗习惯与欧洲差不多。巴西人有时较拘礼,有时又十分随和。初见面时,人们以握手为礼,然而亲戚朋友彼此问候,也习惯拥抱、亲颊。不仅如此,就是对完全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以拥抱、亲颊。“社交”礼仪的亲颊,是在两颊各亲一下。男女彼此亲颊问候,女人与女人也习惯如此,然而在大多数社交圈中,黑人彼此不兴这一套,而习惯握手,同时用左手在对方肩上拍一拍。比较亲近的男士彼此习惯拥抱,在对方背上重重拍打。不过,由于社会地位有高低,究竟谁该亲谁,其中有微妙的区别。
⑦ 克林顿到中国有多少次
两次,一次是在1998年国事;一次是2002年去深圳演讲。
⑧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就地而食,有山吃山,有海靠海,人们的生产非常简单,生活非常简陋。只有到了商品经济时代,才有了物物交换,人们的关系开始复杂起来,彼此开始产生依赖。市场经济的来临,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显得高效,区域内的技术进步、生产发展的有限,以及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得这种依赖性的交往范围扩大,并在不自觉中超出了国界。跨国的经营却又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实际上也已经付出了代价。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本质,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人民日报,2000)。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种意见把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市场的作用范围在全球扩大;以西方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加速扩张;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全球经济循环中的交易成本下降。第三种意见则强调,追求“世界性”、“全球化”的趋势是资本的固有本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和论述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认为这三种观点综合起来都很好地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在此,我们想就两点作一些重点的阐述。
一、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过程。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已经脆弱到了没有美国的援助便难以复苏的境地。1947年,《马歇尔援助计划》获得通过,但马歇尔计划有一个前提,就是美国的经济援助必须面对整个欧洲,而不能只对某一个国家。为了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制定欧洲经济恢复计划和酝酿成立欧洲自由贸易区。为便于贸易,这一组织很快就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其成员几乎遍布世界。从二战结束到1949年仅仅数年,欧美各国或者在经济上,或者在军事上结成同盟,而当时的苏联集团亦在形成之中,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冷战时代随之而来。从地域上看,冷战分界正好在原东、西德之间,当时的西德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但经济的恢复却十分迅速。把西德纳入西欧联盟,有利于西欧的安全与繁荣。1951年,在法国外长舒曼的倡议下,比利时、法国、西德、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六国签订了《巴黎协议》,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对煤炭和钢铁实行统一管理,比如价格和产量等。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控制了煤炭和钢铁这两大战略物质,任何人都无法发动战争。英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照样成功运行,使西欧六国大喜过望,以至在后来的数年里,反而几次拒绝英国要求加入的申请。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签订了《罗马协议》,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旨在使欧洲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参与国际事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欧洲人的才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建立纵览欧洲事务的共同市场,以制订统一的经济政策,共同开发欧洲的资源,全面提高欧洲人的生活质量。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大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整个20世纪60年代,欧洲大陆经济繁荣,欧共体的作用日益显现,与英国于1973年达成协议,给予英国7年的过渡期,之后成为完全的成员国,英国一旦进入欧共体,其作用便显现出来,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政府积极推动欧洲单一市场方案的实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东欧形势巨变,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产业结构重组,失业率居高不下。80年代中,《欧洲单一法案》应运而生,该法案把建立单一市场的时间表定在1992年。单一市场的目标是实现成本、劳务、服务与商品自由化。单一法案还包括环境、卫生、劳保、技术开发、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1993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欧盟发展至今,形成了十分独特的组织性质,即大大超出了传统政府间合作组织而又远未形成独立的国家实体;从一体化的角度而言,欧洲一体化采取的是经济上的新职能主义与政治上的联邦主义相混合的模式。欧洲联盟三大支柱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支柱——经济货币联盟,就是从超国家集权性质很强的经济共同体演变而来的,而另外两个支柱——外交防务政策与内务司法合作,则仍停留在较为松散的政府间合作的框架之内。
面对欧共体统一市场和欧洲经济圈形成后的巨大压力,欧洲以外的国家,无论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两种战略选择:一种是尽一切可能打入统一市场分享其经济利益,另一种是组建自身的区域性组织以获得一体化的效益。正是后一种战略抉择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的区域集团化热潮,世界经济格局逐步形成了欧洲、美洲、亚洲三大经济圈,集团角逐正在补充或替代大国争斗而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欧共体统一市场建设的顺利进展,使美国决心加快组建自身的区域性集团,作为抗衡欧共体统一市场的重要手段。1986年美国同加拿大开始谈判组建自由贸易区,至1987年10月即达成协议,1988年1月正式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区协议。此后,美国又将墨西哥纳入,三国于1992年12月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使拉美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于是纷纷发展区域性集团以加速一体化进程,如安第斯集团决定在原来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实行共同对外关税,组建关税同盟;南锥体共同市场也就共同关税达成协议等。同时,拉美国家也提出了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要求,而这也正好符合美国的目标。目前,美洲国家已经确定了在2005年建立整个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三国贸易障碍的取消,美国对加、墨两国的出口分别增长了17%和9%,2000年,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达到700亿美元,为国内市场增加20万个就业机会。
为适应欧共体一体化的发展,欧共体与美国于1990年签署了《欧共体与美国关系宣言》,形成了以欧共体代表其全体成员国整体利益的对美新关系。然而,随着冷战结束以后欧美对来自苏联的共同威胁的消失,欧盟日益谋求与美国建立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1995年,欧美把建立新的跨大西洋联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于12月签署了《跨大西洋新纲要》,制定了《欧美共同行动计划》,这是旨在修补欧美关系、在新国际格局下加强跨大西洋联合的重要步骤。《跨大西洋新纲要》的签署使美欧之间摆脱了冷战以安全防务为主的传统关系,开始进入一种面向全球的政治、安全、经济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强调双边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涉及150多项议题的《欧美共同行动计划》的宗旨是将欧美合作从协商转向联合行动。
美国广泛卷入亚太多边合作进程,积极推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也有着类似的战略考虑与目标。自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召开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18个亚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个组织虽然是一种松散、开放、非机制性的经济论坛,但是却受到美国的异常重视。原因之一就是过去20多年亚洲(主要是东亚)经济迅速崛起,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1993年7月克林顿总统在访问日本和韩国时提出“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当年11月他积极撮合亚太领导人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首脑会议。会上克林顿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建议,目的是把亚太经合组织由协商性质的论坛发展成为地区多边贸易谈判的机构,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1994年11月又在印尼茂物举行了第二次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签署了2020年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协议,各成员国承担义务在2020年前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美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该组织更多地参与亚太事务,影响并支配亚太地区,加强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发言权,以谋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美国的用意不仅是把欧洲排除在外,而且希望利用这一区域组织在世界贸易谈判中同欧盟抗衡。欧洲正式提出希望通过亚欧首脑会议这一机制寻求同亚洲加强合作与对话,来对亚太经合组织一体化的发展及美国对这一进程的影响作出反应。
二、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第一,贸易自由化已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综观世界经济史,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是并行发展,此消彼长的。二战以后,整个世界被分为两大阵营,形成了“冷战”局面,“冷战”主导国各自又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国家,也就是那些受这两大阵营主导国保护的国家,两大阵营之间几乎互不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纷纷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世界经济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全球性质的合作与交流便开始了。这种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垒将予以关税化,而关税水平将不断降低。1997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3.8%,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12.5%(南方日报,1999)。我国平均关税到2005年将降到10%以下(陆燕,2001),从商品的类别看,农产品、汽车等重要机械产品、化学品的关税降幅很大,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到2005年将降为零。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一样,必须逐步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否则,被独立在世界经济贸易秩序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将很难得到全球资源配置的好处,当然,也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因此,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界市场更加统一,全球经济逐渐融合。
第二,技术进步与区位优势下的国际分工,使得行业内部国际贸易占领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同世界技术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国际劳动分工;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产生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原料,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工业部门,并推动了原有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生产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交给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装配,扩大了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同时,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其投资产品销售的目标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投资和销售,使国际分工有了崭新的内容。首先,先进国家的许多新产品处于相近的竞争水平上,更多的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其次,科技革命使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生产乃至工艺上要求合作,各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只是产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同一产业的某个环节上取得区位比较优势,从而得到国际贸易的利益。因此,行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由此使得国际贸易的内容更加深化,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活跃,经济全球化的范围更广。
第三,信息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信息化,为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贸易信息系统已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成,它是指电子商务、EDI(电子数据交换)国际贸易方式及网络贸易的建成、实施和推广。电子商务是实现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前提条件,而EDI则开创了世界范围内实现商业文件标准化、电子自动处理和交换的新型贸易方式,使国际贸易能够按照国际统一的贸易程序交往及商务处理。网络贸易突破了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使服务业中长期以来难以或完全不能从事贸易的行业获得了解放,获得了“可贸易”的物质条件。1999年美国国民经济净值为5000亿美元,而网络零售一项就占了160亿美元;很多着名的网络公司竞相提供各种商业信息,如在全球享有盛誉Yahoo网络公司早就开始以13种语言在25个国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雷涯邻,2003)。这种信息化的贸易系统使得全球贸易信息几乎没有阻隔,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
⑨ 1993年,日本雅子皇后和克林顿夫妻同框,青涩美丽抢希拉里的风头
1993年,日本雅子皇后穿上盛装,走进了一场高级的国宴,她身穿一条小雏菊图案的清新绿色裙装,搭配着白色手套和白色珍珠项链, 把头发梳成高耸的盘发,美得清新脱俗。不过当时的雅子还没有当上皇后,还是雅子妃。
1993年6月,雅子才刚刚嫁入日本皇室,这次国宴是雅子新婚后首次参加这种大型活动,美丽青涩的她成为了这场活动的焦点。
雅子妃和丈夫德仁一起,负责迎接各国的宾客,他们迎来了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希拉里,当年的克林顿夫妇也是年华正好, 克林顿穿一身西装搭配领结,看起来潇洒帅气又意气风发。
而希拉里穿黑白相间的简约礼服,头发烫染成那个年代最时髦的短款卷发发型, 用钻石胸针和耳饰点缀了极简的黑白两色,笑靥如花。
雅子妃用英语跟他们交流了起来,低眸浅笑, 保持着东方美人独有的含蓄和青涩。
希拉里年轻时是高鼻深目的金发美女,人过中年在盛装打扮下很有韵味。
不过雅子妃端庄的妆容、大气如满月一般的脸颊,更是保留着东方美人的韵味, 在西方美女面前并不输,希拉里也一直都笑着对她。青涩美丽的雅子妃,抢了希拉里的风头,也引得克林顿的频频侧目。
随后雅子妃还迎来了叶利钦夫妇,见到叶利钦夫妇之后,雅子妃立刻伸出自己的手, 落落大方的与叶利钦的妻子进行握手,将礼仪做到位。
两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看起来热情满满如老友,如沐春风。
随后到了每个人落座的时间了,雅子妃身边坐着克林顿和叶利钦,面对这两位国家元首,雅子妃也尽到了礼仪, 在英语和俄语之间切换,和他们一起交谈。毕竟之前雅子妃是外交官,所以外语说得非常流利。
雅子妃的大气和端庄,也让这些国家元首们都高看了她一眼,相比起她当时的大气端庄风格,她的妯娌纪子妃是妩媚、甜美的风格, 一直笑得很卖力,两人之间高下立见。
两年之后的1995年,雅子妃和英国王妃戴安娜相见了,这一次出现在雅子妃和德仁面前的戴安娜,身材非常高挑, 反倒衬托得雅子妃身材娇小,两人各有各的美。
雅子妃身穿宝蓝色的西装套装,显得很有高贵感,简约的剪裁设计和黑色尖头高跟鞋,有效地延伸腿部线条, 增添了一抹高贵气息。
而戴安娜则是穿着一件深色西装套装,同样是搭配黑丝袜和黑色尖头高跟鞋,她和雅子妃交谈得特别开心,为了以示尊重,一直低头跟雅子妃对视, 而雅子妃也一直非常热情地仰头看向她。
这是两位国家元首夫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旁边热情满满的德仁反而是做了陪衬。
戴安娜曾经也穿过这种鲜艳的宝蓝色西装的,她曾用宝蓝色外套搭配着蓝白相间的贝雷帽,优雅的宝蓝色和金发碧眼十分相配。
不过跟雅子妃比起来,她们两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当然,雅子妃和戴安娜两人惺惺相惜、有共同语言,其实也不奇怪, 毕竟这两人有着同样的不幸的婚姻,属于同病相怜。不过戴安娜没有雅子那么好命,碰见了对她一直不错的丈夫德仁。
此时此刻的戴安娜,也是在强颜欢笑,已经戳破了心酸的婚姻事实,看透了查尔斯的真面目,知道他已经心有所属。
她除了尽职尽责地履行王室公务、出访别国外,再也没有其他挽留爱情的想法, 她也已经陷入了疯狂的偷情和背叛中。
而雅子妃的婚姻不幸,更多的不是来自与身边人,而是来自于她的婆婆美智子皇后, 婚姻让她患上抑郁。
两个悲伤的女人在来到台面上,都要尽力展现出自己最有芳华的一面,哪怕华丽的袍子背面,,已经是千疮百孔。
雅子妃和戴安娜可能只是惺惺相惜, 而她和荷兰马克西玛王后可以说是真正的好友。
2006年,德仁夫妇一家三口一同来到荷兰,荷兰国王夫妇让他们品味到了一段快乐的度假时光。
曾经风华绝代的雅子妃,那时候已经显露出一分老态,脸颊不再年轻,眉眼间浮现出沧桑,配上包脸卷发, 横生一种“大妈”气质。
让人惋惜她花期太短;而那时候的马克西玛王后却看不出沧桑,笑容灿烂,金发垂顺在肩膀上, 用高挑的个子撑起了粉色西装套装。
雅子妃和马克西玛王后共同语言多,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们同样是“宝妈”,都有可可爱爱、长得像小天使一样的娃,娃的年龄还差不多大, 穿上小裙子,简直就是同胞三姐妹。
两家人一起玩耍的时候,也是围绕着娃,工作人员开心地把娃抱上马车, 而雅子妃和马克西玛王后就在旁边含笑凝望。
2020年,在德仁天王的登基典礼上,荷兰国王夫妇受邀来参加。
当时的马克西玛王后穿着一身热烈异域风情的红色裙子,头戴金色冠冕; 雅子妃身穿珠光色泡泡袖连衣裙,头戴银色冠冕。
马克西亚王后和丈夫一起,走到了德仁夫妇的面前,他们四目相对,打了招呼, 仿佛又想起了当年一同度过的快乐时光。
马克西玛王后不但履行了普通的王室礼仪,还进行了贴面礼,专门将自己的脸颊贴上去,给雅子妃来了一个十分灿烂的拥抱,两人脸颊相贴,这一幕画面如此优雅。
2019年,雅子妃又迎来了和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夫人同框的机会。
此时的雅子妃已经到了56岁的年纪,相比起之前几次同框她都是穿礼服或西装,这次她也罕见换上一身日本传统民俗服饰——和服。
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夫人米尔季约耶娃,穿着浅蓝色连衣裙,搭配渐变色高跟鞋, 清新又减龄,同样也是一位娇小可爱的女子。
穿上和服、换上木屐的雅子妃,罕见地跟她处于同一身高线上。
两人坐在椅子上,在翻译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番亲切的交谈,不知在聊些什么, 不过两个人都笑得很亲切。
总有人说雅子妃可怜,说她一辈子活得太过不自由,不过她也着实是美了一辈子,有机会穿上华服游走于名利场, 戴上璀璨冠冕,和其他国家的高层女性建立友情,同框比美。
或许人都是如此,有时候选择了王冠,就注定要承担它的重量,有所牺牲才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