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动机访问法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动机访问法

发布时间: 2022-10-10 22:56:10

1. 在信息分析方法中 1、简述问卷法和访问法的区别与联系 2、简要说明市场调研中的消费者洞察

问卷法用问卷法进行消费者市场动机调查主要是在问卷设计过程中, 着重设计人们的购买态度、原因、影响购买的因素、购买的决定者、参与者和购买者的情况等。采用问卷法研究消费者动机, 主要针对的是消费者的理性购买动机。
因为在问卷调查中, 消费者不愿意将自己的购买过程中的非理性动机展示出来, 因此在问卷研究中, 主要判断“动机”是否主要以理性为主, 如果是, 采用问卷法比较合适。那么, 什么购买动机的理性色彩比较强呢 ? 主要是一些耐用消费品、食品、药品和媒介接触习惯, 因为对这些产品的购买消费者需要仔细“想” , 不是不“经意”的购买。
用问卷法研究动机首先要了解与理解购买过程、商量与习惯购买程序与购买考虑的因素。由于这种方法与一般的问卷调查在设计方面没有多少区别, 因此我们仅仅用一个电冰箱调查的例子来说明如何用问卷法进行动机调查。
(1)您家中是否有电冰箱 ?
①是②否
(2) 如果没有, 您是否准备购买 ?
①是②否
(3) 在决定购买时,
①您家中有谁共同讨论 ?
a. 自己与爱人b. 孩子c. 父亲d. 母亲e. 其他人
②谁来决定购买某一品牌与型号 ?
a. 自己与爱人b. 孩子c. 父亲d. 母亲e. 其他人
③由谁去买 ?
a. 自己与爱人b. 孩子c. 父亲d. 母亲e. 其他人
(4) 假如您去购买, 那么在购买电冰箱时考虑的因素中, 您认为最重要的是 (限选一项) :
比较重要的是:
不太重要的是:
一点也不重要的是:
①品牌②价格③质量④名气⑤是否外国原装⑥有无氟里昂⑦样式⑧型号 (包括容量)
⑨颜色⑩售后服务11 是否新产品12 付款方法13 购买商场的信用程度14 其他
(5) 您在决定购买某一品牌时, 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 (可多项选择)
①知名度②商品在店内陈列的位置③折扣状况④生产厂家的信用程度⑤商场的信用程度⑥产品广告的多少⑦商品的外观设计⑧营业员的推荐⑨亲朋好友的推荐⑩商品使用说明书所介绍的内容11 商品是否紧俏12 其他 (请注明)
在上述案例中, 第一、第二题是一个答题限定范围的问题, 相当于问卷甄别; 第三题是问购买前的决策背景; 第四题是问购买电冰箱的理性动机; 第五题是问选定品牌与型号过程中的情景动机。由于问卷法是一种结构化的提问与回答方法, 因此需要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全面。答案的角度多时, 一般采用访问式问卷, 因为自填式问卷答案多, 消费者经常会受到答案位置的影响而使得准确性略差。

2. 广告调查方法的介绍

访问法,是以面谈或问卷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询问,以获得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是广告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对与所需情报相关的人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来收集资料,能够获得比较准确可靠的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留置问卷调查等。广告环境调查。
观察法,是由调查人员观察并记录被调查者或调查现场的情况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除了调查人员作记录外,还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照相、自动监测仪等调查机器来作记录。
实验法,是调查者有目的地控制一些因素,研究被调查者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的反应的调查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实验室实验、销售区域实验、模拟实验和购买动机实验。调查是调查研究的简称
固定样本连续调查法,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抽出若干样本组成固定的样本小组,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对样本小组反复的调查来收集所需情报的方法,用于了解收听、收视率、消费情况、商品购买情况、产品使用情况等等。可以有以下几种调查方式:
(1)在一定时间内,定期进行面谈或问卷调查。
(2)向消费者分发购物日记簿,详细填写,定期回收。
(3)调查员定期到调查现场进行观察记录或通过录像机、录音机、照相机、收听收视自动监测仪等机器进行观察记录。中国广告学会的形成过程
广告调查方法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特点。
客观性,指不管采用何种广告调查方法,资料的收集都是必须根据客观需要,支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掺杂任何主观成见进行的。
科学性,指广告调查方法属社会科学研究法,具有可靠性,调查出来的结果和事实真象之间的误差不大。

3. 原始资料收集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原始资料收集中常用的三种方法介绍

1、访问法

分为人员访问、电话访问、邮寄访问和网上访问等,它是研究人员通过询问受访者特定的问题,从受访者的回答中获取信息的一类常用方法。

2、观察法

则是通过观察特定的活动来获取信息的一类方法,它分为人员观察和机器观察等,在营销调研中经常与访问方法结合使用。

3、实验法

是在控制某种行为或环境因素的情况下,考察某些市场变量的变化,以确定有关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定性研究方法是获取顾客或有关人员的态度、感觉和动机等资料的一类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焦点小组访谈、个人深度访谈和投影技术等。

4. 进行市场调研的方法通常有哪几种

市场调研的方法通常有以下7种:
(1)传统的电话访问
传统的电话访问就是按照样本名单,选择一个调查者,拨通电话,询问一系列的问题。访问员(调查员)按照问卷,在答案纸记录被访者的回答。调查员集中在某个场所或专门的电话访问间,在固定的时间内开始面访工作,现场有督导人员进行管理。调查员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一般以兼职的大学生为主,或其他一些人员。
(2)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
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美国,集中在某一中心地点进行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比传统的电话访问更为普遍。目前在国内有少数调查公司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使用一份按计算机设计方法设计的问卷,用电话向被调查者进行访问。计算机问卷可以利用大型机、微型机或个人用计算机来设计生成,调查员坐在CRT终端(与总控计算机相联的带屏幕和键盘的终端设备)对面,头戴小型耳机式电话。CRT代替了问卷、答案纸和铅笔。通过计算机拨打所要的号码,电话接通之后,调查员就读出CRT屏幕上显示出的问答题并直接将被调查者的回答(用号码表示)用键盘记入计算机的记忆库之中。计算机会系统地指引调查员工作。在CRT屏幕上,一个问答题只出现一次。计算机会检查答案的适当性和一致性。数据的收集过程是自然的、平稳的,而且访问时间大大缩减,数据质量得到了加强,数据的编码和录入等过程也不再需要。由于回答是直接输入计算机的,关于数据收集和结果的阶段性的和最新的报告几乎可以立刻就得到。
(3)入户访问
入户访问指调查员到被调查者的家中或工作单位进行访问,直接与被调查者接触。然后或是利用访问式问卷逐个问题进行询问,并记录下对方的回答;或是将自填式问卷交给被调查者,讲明方法后,等待对方填写完毕或稍后再回来收取问卷的调查方式。这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调查的户或单位都是按照一定的随机抽样准则抽取的,入户以后确定的访问对象也有一定的法则。
(4)拦截访问
拦截访问是指在某个场所(一般是较繁华的商业区)拦截在场的一些人进行面访调查。这种方法常用于商业性的消费者意向调查中。拦截面访的好处在于效率高,但是,无论如何控制样本及调查的质量,收集的数据都无法证明对总体有很好的代表性。这是拦截访问的最大问题。
(5)小组(焦点)座谈
小组(焦点)座谈(Focus Group)是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主持人负责组织讨论。小组座谈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倾听一组从调研者所要研究的目标市场中选择来的被调查者,从而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6)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一个掌握高级技巧的调查员深入地访谈一个被调查者,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比较常用的深度访谈技术主要有三种:阶梯前进、隐蔽问题寻探以及象征性分析。深度访谈主要也是用于获取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层了解的探索性研究。
(7)投影技法
所谓投影技法是一种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可以鼓励被调查者将他们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射出来。在投影技法中,并不要求被调查者描述自己的行为,而是要他们解释其他人的行为。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被调查者就间接地将他们自己的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影到了有关的情景之中。因此,通过分析被调查者对那些没有结构的、不明确而且模棱两可的"剧本"的反应,他们的态度也就被揭示出来了。剧情越模糊,被调查者就更多地投影他们的感情、需要、动机、态度和价值观,就象在心理咨询诊所中利用投影技法来分析患者的心理那样。和心理学中的分类一样,投影技法可分成联想技法、完成技法、结构技法和表现技法。
希望能帮到你,我也是在MBA智库文档那边看到的。

5. 品牌经销商终端调研方法之访问法有哪几种

最具价值的经销商订货会培训专家、成长型企业品牌运营管理专家郭汉尧老师《品牌经销商公司化运营》支招:品牌经销商终端调研方法(一)
访问法
这是终端市场调研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调查方法。访问法是把调研人员事先拟订的调查项目或问题以某种方式向被调研人员提出,要求给予答复,由此获取被调研人员或消费者的动机、意向、态度等方面的信息。根据调研人员与被调研人员接触方式的不同,访问法又分为个人访问、电话访问和邮寄访问三种。
(1)个人访问。这是通过调研人员直接访问被调研人员,向被调研人员询问有关问题,从而获取有关资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一般情况下,调研人员根据事先拟好的问卷或调查提纲上问题的顺序依次提问,有时也采用自由方式进行交谈。个人访问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①个人访问具有激励效果,调研人员可以通过恰当的提问、图片的展示及产品样品的介绍等
手段,激发被调研人员的兴趣和参与意识;②个人访问的问卷或调查提纲可以根据被调研人员的不同特点,在提问的方式及顺序等方面有所调整,灵活性很大;③由于个人访问有调研人员在场,调研人员可以及时纠正被调研人员对问题的误解,同时能够观察被调研人员的情绪、对问题的反应以及周围的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所以个人访问通常能得到较多的、较
正确的资料。个人访问的主要缺点是成本高,被调研人员容易受到调研人员的引诱和影响,或者碍于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提供非真实的答案。
(2)电话访问。电话访问是通过电话访问被调研人员而获取所需信息的一种调研方法。电话访问的优点是成本比较低,花费时间也很少,非常适用于了解诸如消费者对促销活动的反应、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等情况。电话访问也具有一些明显的缺点:首先是由于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电话普及率不高,因而调查范围受到限制;其次是电话调查无法借助视觉帮助或使用
其他手段调动被调查者的积极性,难以询问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因而调查内容受到限制。
(3)电子邮件或邮寄访问。电子邮件或邮寄访问调查法是将设计好的标准问卷用电子邮件或信函的方式寄给被调研人员,请其自行回答问卷后再寄给调研人员,从而收集所需要的信息。邮寄访问的主要优点有:①成本低、调查范围不受任何限制,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调查;②邮寄调查中被调研人员不接触调研人员,不会因调研人员在场而引起偏
见;③由于被调研人员有充分的时间考虑问题,可以使问题回答得更准确,因而收集到的信息更为准确。邮寄调查的缺点是耗费时间较长,而且问卷的回收率很低。回收率低不仅影响了调研工作的效率,而且由于有未回答问题而引起偏见。

6. 无结构的调查方法有什么

1、深度访问法: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一个掌握高级技巧的调查员深入地访谈一个被调查者,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

2、投射技术法:通过各种非结构化的、间接的询问方式,激励被访者投射出他们潜藏的动机、信仰、态度或情感,了解他们对某一事端的心理状态,这类调研方法统称投射技术。

(6)动机访问法扩展阅读:

无结构型访问的特点是富有弹性,给予调查者和调查对象尽可能的自由度。同时,它对调查采访者本身水平的要求很高。他们应能驾驭和控制这种开放式的交谈,并从中提炼和抽取出所需要的内容。

这类访问所收集到的资料内容广泛,一般不易编码统计,也不能和结构型访问结果混合进行定量分析。这种方法也不适于调查对象分布区域广泛的调查项目。

7. 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结构化访问提纲应注意什么

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对学习动机作用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

强化动机理论
A. 现代的S-R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认为引起动机同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人们为什么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B. 研究表明,教师的批评与表扬,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事实上,教师表扬所起的强化作用,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
C. 例如,教师对学生说:"好好干!我知道你们努力做的话,是能够做好的。"对那些感到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来说,这番话是种鼓励或强化;而对那些轻而易举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说来,这实际上类似于惩罚,因为教师这番话意味着,他们必须经过特别努力才能完成任务。
D.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仅凭学生的行为来推断学生的动机往往是困难的,因为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动机影响学生的行为。
E.强化动机理论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联结派的学习动机理论。由于联结派的强化动机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3] [2]

需要层次理论
A. 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B.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产生不同行为的原因。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C.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
D.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E. 但一般说来,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爱护并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
F. 这个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略了人们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始动作用,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由外部动机所激发和引起的。

成就动机理论
A. 默里将成就需要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
B. 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教育和训练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s;③成功的诱因值Is。用公式可表示为:
Ts=Ms×Ps×Is
C. 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类似于对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败的倾向Taf是以下三个因素的乘积的函数:①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②失败的可能性Pf; ③失败的消极式为:
Taf=Maf×Pf×If
D. 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
Ta=(Ms×Ps×Is)-(Maf×Pf×If)
E. 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且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减低这些学生的动机
F. 研究表明,这种学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
G. 麦克里兰的实验研究证实:追求成功的学生选择了距离木桩适中的位置,然而避免失败的孩子却选择了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近,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远的地方。麦克里兰这样解释道:追求成功的孩子选择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保证了具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因此,他选择了与木桩距离适中的位置。避免失败的孩子关注的不是成功与失败的取舍,而是尽力地避免失败和与此有关的消极情绪。因此,要么距离木桩很近,轻易成功,要么距离木桩很远,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是任何人都达不到的,因此也不会带来消极情绪。
H. 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与量紧密相关。高成就动机者在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好的表现,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高成就动机者在任务的坚持性上比低成就动机者强。另外,追求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有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内归因。

成败归因理论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此后,罗特(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Weiner,1974,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2]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是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Dweck,1986;Dweck Leggett,1988)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
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虽然这两类成就目标都可促进个体主动而有效地从事挑战性任务,但它们在更多的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Covington,1992)提出的。该理论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试图探讨“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张春兴,1998)。这一思路对动机理论的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对学校教学实际的应用也有参考价值。
卡文顿研究发现,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只有个体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功使人感到满足,使人自尊心提高,使人产生自我价值感;而成功的经验往往是在克服困难之后才能获得,困难的克服则需以能力为前提。因此,能力、成功和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就形成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也就是说,高能力的个体容易成功,成功的经验会使个体产生自我价值感。久而久之,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就成了个体追求成功的动力,并常常把自我能力与自我价值等同看待。
卡文顿提出,根据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可以将学生分为四类。⑴高趋低避者。这类学生的学习超越了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又被称做成功定向者。他们往往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⑵低趋高避者,又称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有很多保护自己胜任感的策略,使用各种自我防御术,从外部寻找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来解释失败。⑶高趋高避者,又称过度努力者。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一方面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这一评价又不稳定,极易受到失败经历的动摇。他们往往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给了自己太大压力,处在持续恐惧之中。⑷低趋低避者,又称失败接受者。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的获得来保持其身份和地位的努力。这些学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表现出退缩,至少是被动地反应。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焦虑水平也很低,对极少获得的成功不自豪,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这一分类模型较为完整地揭示了学生的动机情况,是对成就动机理论的有益发展和补充。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一种较新的学习动机理论,与自主学习观点密切联系。它从人类的内在需要出发,很好地解决了动机产生的能量问题,同时也兼顾了动机行为的方向和目标。从这个意义而言,它是先前强调需要和驱力的动机理论与目前强调学习者归因和信念的动机理论的集大成者,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研究前景。
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该理论指出,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学习动机的能量和性质,取决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胜任是指在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归属是指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际关系。自主是指个体能感知到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是由自我来决定的,即个体的行为应该是自愿的且能够自我调控的。

自我效能感理论
A.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B.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C. 班杜拉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效能期望)
D. 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E.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a.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b. 替代经验。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c. 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d. 情绪唤醒。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F.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a.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b.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c.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d.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G. 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