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韩国崔氏宗亲会访问团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韩国崔氏宗亲会访问团

发布时间: 2022-10-04 21:21:21

❶ 权彻,唐代高平郡别驾

权彻,683--747年,字幼明,曾任河南洛阳新安县令,绛郡司马(今山西翼城、绛县等地)、在高平郡(山西省晋城市)别驾从事史【长史】职务上亡故。夫人博陵崔氏,生子白骅后即终,续娶新郑县君荥阳郑氏,生四子,曰秩,曰申,曰器, 曰舒,舒不幸短命。郑氏寿六十五【702-767年】,大历二年十月某日,终于江苏镇江府丹阳县。夫人应是随子迁入镇江丹阳落业。高平郡,为古代郡。是山西省晋城市古称。辖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治高都城(今山西晋城市城区),其范围为今山西晋城市全境。

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

开元天宝之际①,元宗始以八柄付三公,由是台司得专其废置。其中或凭宠固位,惧天下有异已者,诸附离之者皆出入三台。若公才令名,以望见惮,则稍稍优其俸而黜其职。 故天水权公 幼明 由新安县令为绛郡司马、 高平郡别驾 而殁,同于道者皆窃叹之,是岁天宝六载秋八月也。殁后廿有二载,岁次己未春二月,返葬洛阳故茔,夫人新郑县君荥阳郑氏拊焉,(郑氏是)县君某县某官某之孙某之子,以仁俭好礼,辅佐懿德,柔明之风,训齐闺门,寿六十五【702年出生】,大历二年【767年】十月某日,终于丹阳。初公娶于博陵崔氏,生子曰(权)骅而终,新郑以继室,生四子,曰秩,曰申,曰器, 曰舒,舒不幸短命。骅、秩、申、器,悉忠信好学,善属文,位未显而令名归之,庆之垂训之济也。至是既卜宅兆,辨等惧日月逾远,后裔不知其先人之德善,谓及忝乡举之旧,故使录而铭之云:公讳彻,字幼明,陇西天水人也。权氏之先,出于颛顼。 其远祖殷武丁之小子, 生而有文,在手日权,因以权受封,且命氏焉,至周为楚武王所灭国除。其后有仕陇西者,遂家于天水。历汉、魏、晋宋间,子孙世都尉为那守。至裔孙翼,与王景略同佐苻坚,官至仆射 ,后仆射数世,至景宣,景宣生士玢,并知名于时。士玢生万春,历华州刺史,封千金县公,华州胃右领军将军日(权)文奖,领军嗣永兴令,日怀育,公永兴之嗣也。

奕叶之明德梓气,菓于其躬,故融而为仁行,播而为文学。童子时,舅氏崔湜奇其文,尝谓有何无忌之,似其乡希也,考功郎中,苏车拔诸群,蒂之中儿连尉湖城,汤阴,新繁,渭南,河南五县。开元二十三年【736年】拜监察御史,会监祭太庙,先时同事者约相与偕业。及将赴祭儿狗者有故不至,选不暇告。公曰:人约我矣,可先已而后信乎?送不赴,坐是降为河南府法曹,君子义之,初选部旧制,专旁玉各以书判选务士,至开元十八年【731年】,乃择公廉无私工于文者,考校甲乙丙丁料,以辩论其品.是岁,公受诏与徐安贞(698年7月10日–784年8月12日)、王敬从、吴巩、裴肚、李审、张恒等十学士参焉。凡所升奖,皆当时才彦。考判之目,由此始也,于是天下无兵百二十余载,揞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公攘臂其间,以仁义为己任,片言只字,动为学者所法,时业荣之,而居家清方,惟德礼是仗,润身饬吏,不过经术,不矫持操,以游榍贵幸,衍威作禧者忌之,由是官徙而阶不迁。从法曹数岁而后有新安之拜,及至历绛部郡、高平,任愈流远。安贞中立,未尝易方,虚舟其心,与位升降。春秋 六十四 而终。盖道之行止,与时不并,论者以汉梁叔敬,恒君山为比。

公所着文二十卷,其立言之宗,赵郡李华编而序之。若世系事业,则书诸斯文。其文曰:

恒兮权公,有德有言,忠恕廉清,道直而温,行有馀力,言足成文,居官产绩,,勤约是守,与明以信,宁黜不司。迹屈志伸,文章身后,冉政游学,左诗潘养,风流遗烈,足以遗子,九原与归, 未由也已。

①开元天宝是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

***************

权彻,683--747年,字幼明,唐代大文学家,权彻在公元大约27岁左右,到偏远的四川新繁任县尉时,游览当地名胜沈黎城,作诗一首:“苏子卧北海,马翁渡南洲。迹恨事乃立,功达名遂休。夜闻羽书至,召募此边州。铁骑耀楚甲,玉匣横吴钩。雪厚群山冻,蓬飞荒塞秋。久戍曷辞苦,数战期封侯。不学竖儒辈,谈经空白头。”。可见年轻抱负之大。705年考进士。当年科考,六十一人进士及第,天下多有质疑,皇帝命重试,则权彻等十二人及第,权彻为第一名。

权彻历仕湖城(今江西鄱阳湖县)、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新繁(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渭南、河南五县尉。公元735年拜监察御史,因故贬为河南府法曹。后改新安令(今山西南部翼城县)。742年后任山西绛郡司马、至山西高平郡别驾。64岁终。着有《权彻集》二十卷,独孤及《权公神道碑》载及之,已佚。《全唐诗》存诗一首,《全唐诗补编》补诗一首。事迹见唐独孤及《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并序》。

原配夫人博陵崔氏,生下儿子权骅后,崔氏即终。权彻续娶河南新郑县县令荥阳郑氏,生四子,权秩,权申,权器, 权舒,权舒不幸短命,未有后人。郑氏寿六十五(702-767)年】,终于山西晋城。

权彻有可能是山西和大槐树权氏始祖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有权姓6569人,临汾市620人。

题沈黎城

【唐】权彻

苏子卧北海,马翁渡南洲。

迹恨事乃立,功达名遂休。

夜闻羽书至,召募此边州。

铁骑耀楚甲,玉匣横吴钩。

雪厚群山冻,蓬飞荒塞秋。

久戍曷辞苦,数战期封侯。

不学竖儒辈,谈经空白头。

权彻【683--747年】,字幼明,唐代文学家,天水(今属甘肃)人。权彻在公元大约27岁左右,到偏远的四川新繁【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任县尉时,游览当地名胜【沈黎城】,作诗一首,以此言志,自比苏子卧北海,马翁渡南洲。可见年轻抱负之大。

古迹沈黎城在汉源镇附近十馀里汉武帝置郡后周/黎州隋唐登州皆置于此或云在古嶲州073-7a],根据四库全书记载,沈黎城在古代黎州,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置州。治所在汉源(今四川汉源北,明废入本州)。辖大渡河两岸三县十一城。明洪武时改为黎州长官司。清初改为黎大所,雍正八年(1730年)改置清溪县。唐载初中(689年),黎州析慎州置,隶营州都督。

权彻在公元705年考进士。当年科考,六十一人进士及第,天下多有质疑,皇帝命重试,则权彻等十二人及第,权彻为第一名。

权彻在山西南部为官几十年,直至65岁病卒在高平郡任上(或者在黎城家中去世)。唐代天保元年,改泽州为高平郡,唐代乾元元年,复改高平郡为泽州。高平郡与黎城古县隶属的潞州相邻。权彻选择在黎城县西北二十里的白〈柏)官庄村购置田地,安家落叶。

黎城地处太行山腹地,荟萃了八百里太行最壮最美的自然风光,是集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英雄的革命史迹于一体的风景名胜。

“柏【白】官庄”地处老顶山南麓之谷地。依山面河。位于【新】县城北20公里处。东至长畛背1.5公里,东南至横岭75公里,西南至住道沟2公里,西至王家庄2公里,北至孔家交1.5公里。村后山坡有天然柏林,古时官民争执,故名“柏官庄”。我们要注意,老县城和新县城的位置相距10里路。

权彻为什么选择这里置业购地,安家落户?难道仅仅是因为风光旖旎吗?

1、黎城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为黎侯国。

汉、三国迄两晋,为潞县也。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废潞县,置刈陵县,县冶设于今李庄乡古县村,

为黎城境内建县之始。

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县,此为以黎城名县之始,从此与潞城各自为县。

唐初,先属韩州,后属潞州,隶属河东道。天佑元年(905)改为黎亭县。

五代唐,复为黎城县。

权彻是文人,选择历史厚重的古城居住符合身份,黎城与权彻最后任职的高平并不远。

2、古代山西的主干道白马驿设在黎城。

在黎城县火车站广场中央,一座钢铸白马城标雕塑高耸挺拔、仰天长啸,仿佛在追忆着黎城近千年历史的沧桑巨变。黎城县城,古称白马驿,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距离4公里路之远的古黎城移治于白马驿。在今黎城县治。【山西通志】第27部分:黎城县名定于隋白马驿之黎城自宋始迁黎本强大今长治壶闗黎城等县皆古黎地或曰 ... 故西伯

公元905年,朱温灭唐起于河北滑县白马驿之祸,朱温在白马驿斩杀了30多个姓氏的名门望族。自朱温起,彻底消灭了门阀制度。那时候,权氏已经没落,因此逃过此劫。这里的白马驿指的是滑县白马驿,驿就是官道,与黎城白马驿是同一条官道。总之,经过黎城的白马驿是古代重要的官道商道,交通便利。

3、风景秀美,土地肥沃,易于躲避兵灾。

黎城县位于太行山东翼南段,属黄土高原一部分,以中等构造剥蚀侵蚀山地为主。纵观黎城县,四面环山,中间低凹,山多川少,地形复杂,是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型山间盆地。在黎城县北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这里是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也是"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盆地区域,土地肥沃。盆地之外是高山峻岭,遇到兵灾进退自如。有兴趣的宗亲可以前去考察,黎城有很多的名胜古迹。

权彻后人中,有公元1200年左右的权垣,任职金国怀远大将军。到了元朝,大德四年,即公元1300年,权垣后人权秉忠,任同知钧州,并迁于陕西大荔县购置田地,安家落户,在去逝后,仍葬回了祖籍地的黎城县白官庄村。白官庄在太行山脚下,在【新】黎城西北二十里地。在1368年之后,才发生大槐树迁移,黎城属于晋南地区,正是主要迁民区。

在查询山西祖源的时候,除了权彻和白【柏】官庄,以及由此产生的脉络之外,没有任何信息值得做另外考虑。利用排除法,可以基本判定,权彻是山西和大槐树权氏分迁的始祖。这是唯一的,没的选择。

权彻历仕湖城【今江西鄱阳湖县】、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新繁【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渭南【陕西渭南市】、河南五县尉。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拜监察御史,因故贬为河南府法曹。后改新安令【今山西南部翼城县】。天宝初,历山西绛郡司马。官至山西高平郡别驾。卒年六十四。着有《权彻集》二十卷,独孤及《权公神道碑》载及之,已佚。《全唐诗》存诗一首,《全唐诗补编》补诗一首。事迹见唐独孤及《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并序》。

权彻曾任山西汾阴县尉【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山西新安县令,山西绛郡【今山西临汾运城区域】司马,最后在高平郡【今高平】别驾从事的职务上亡故。原配夫人博陵崔氏,生下儿子权骅后,崔氏即终。权彻续娶河南新郑县县令荥阳郑氏,生四子,权秩,权申,权器, 权舒,权舒不幸短命,未有后人。郑氏寿六十五【702-767年】,大历二年十月某日,终于江苏镇江府丹阳县。夫人应是随儿子权器在江苏镇江丹阳生活。至于权器在丹阳的生活状况,其族侄权德舆【唐朝宰相】在文稿中都有提及。

权彻大半时间都在山西南部地区任职,最后任职之地的高平与黎城,相隔并不远,可以说是在一条官道上。其5个儿子,一个儿子权器去了苏州客居【见权德舆文集】,一个权秩早卒,我们判断,权彻所有的家业和田地都在山西,他去世后,子孙们理当继承家业,在唐朝后期的100多年里,守护先祖权彻创下的基业,繁衍后裔。

山西大愧树的迁移时间在公元1368年--1418年,此时距离权彻去世已经差不多650年了,如果按照传承的代数来推算,也应该传承了26代以上。假若河南南阳或者方城这支是其后人的话,推算从大愧树迁出到方城的权忠,到现在估计24代左右。那么从权彻算下来到现在的这一代,就是50代到53代的样子。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公元1368年--1418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移民办证点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

山西虽一省之大,但是走出天水的权翼后人本就人丁稀少,赴任山西的权氏更是无几,在唐代,除了权彻存在足够的理由,其他没有一点可能,也没有其他人供你参选。公元705年到748年期间,权彻因官赴任山西南部多地,遂将家安焉,至老至死,留于斯地。他子孙繁多,除了权器【权德舆的叔叔辈】曾客居于苏州外,其他三个儿子未见放任他处为官,否则权德舆定会记载。在门阀制度严厉的唐代,他们不能外放为官,就只能安心世守家业,用心耕作,繁衍出如今山西和大槐树等后人。

【以上仅为个人论点】

❷ 韩国真的有世家吗

有,有很多
比如韩国艺人柳时元
先祖是朝鲜中期的丞相,号-西厓-柳成龙(1542~1607)的第13代嫡孙,
祖宅位于韩国安东河回村,在这里最有声望的就是柳时元世家,光庭院就有470多平方米,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安东时,就是柳时元和他父亲在他们祖宅接待的。
具体安东河回村是个什么地方搜看看吧。

现存的最有代表性的姓氏是李,金,朴,崔,宋,尹,柳,权等等。

补充:是的,确实是有很多规矩。
我姐夫祖籍是韩国,与韩国亲戚们一直有联系
韩国的族人就是世家,我姐夫的名字也写进族谱里了
每年一次必须去一次韩国见族人。
听我姐夫说他们族里的宗孙确实有很多规矩,
还有,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宗府里有经营事业。

❸ 千氏名人的故事

姓历史举国罕见有史可考
千姓历史
一、举国罕见有史可考

1、据《清宫旧事》一书所载,千氏始祖名杨腾,原为西域羌族部落中的一员大将,勇健多谋,后汉建安中(公元196_219年间),占仇池方圆百顷地而立国,自号“百顷氏王”。至三国—魏,“百顷氏王”王位,迁徙入西蜀,改杨姓为千姓,从此四川有了千姓。后子孙零星散落,生息于四川、云南边远山区。此间,汉有一蜀郡都尉名千献。

2、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千村有600余年的历史和3000多名千氏子孙,他们同住在一个村子里。从河南迁出的千氏子孙,祖上基本来自千村。生于河南登封颖阳明将千万里是落籍朝鲜半岛的千姓第一人,现在只有千氏单一本贯。近年来,不断有河南、四川、云南、陕西等省市及韩国、朝鲜的千姓子孙至武陟县千村认宗。据考,自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千村迁出之千姓子孙,外国籍大多在朝鲜、韩国、日本等地。

3、清嘉庆年间,云南省有千氏后裔千葆仁科举入仕,先授河南省武安县知县,后改任河南省涉县知县,颇有政绩。当时河南省新设“江沁厅”制置,升千葆仁为知府。据传说,千葆仁后因拓宽街道,触犯了地方权贵的利益,被参了一本,被诬图谋不轨,暗藏叛逆祸心。嘉庆皇帝闻奏大怒,罪定流放三千里。江沁厅建置亦因故而撤消。千葆仁戴罪流放至浙江省武义县,幸有朋友“荐书”,由武义北门陈氏接待,被安置在城内生姜巷定居,靠教私塾养家糊口,不时还受到陈氏的接济。 千葆仁戴罪流放武义12年后遇赦,便不再出仕,反入籍于武义,使武义从此才有了千姓子孙。后千葆仁生千为杰,道光己酉年选入拔贡,亦赖教私塾为生;千为杰生千秋鉴,小名叫“燮”,因有兔唇痕,乡人称他为“破口燮”,富有文才。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但千秋鉴参加浙江省的“选职考试”后,并被录用。千秋鉴先娶何氏,生男千家驹、生女千如嫦:千家驹,是当代着名的经济学家,“高薪养廉”的提倡人;千如嫦毕业于燕京大学,与武义籍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科的林登岳结为夫妇,均为早期中共党员,并一起留学苏联,育有一女。千秋鉴后又纳一妾,育一子名千家骥,其自幼入籍于上海。千家驹育有三男一女,皆入籍他乡。

二、入朝抗日建功立业

朝鲜记载:朝鲜半岛本无千氏,明将千万里是落籍半岛的千姓第一人,现在只有河南登封颖阳千氏单一本贯。《大明遗民史渊源补遗》认为:千氏始祖千岩诞生于中国元朝至正十年(1350),明洪武元年(1368)武科及第,因出生地为中国蜀西(今四川西)终北山千高峰万切岩,故赐姓千,名岩。千岩后裔世居颖阳,在朝廷世代为武将,地位显赫,因此韩国千氏以颖阳为本贯. 颖阳千氏:

1、万历二十年(1592), 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应朝鲜王朝请求,明王朝任命大将李如松为总输使赴朝支援。随军运粮官兼总督将千万里领携二子千祥、千禧率铁骑两万作为后勤保障。由于千万里出色地完成任务,使明军在平壤、郭山、东莱等战役中大胜日寇。5年后,在丁酉战役中,他率军在蔚山、樱山等地三战三捷,战功卓着。

2、战后,千万里被朝鲜宣祖录为一等功臣,任正二品资献大夫,封花山君,并在一再挽留下,定居半岛。千氏及子孙落籍朝鲜半岛后,定居花山(今庆尚北道永川市属面),其以中国的世居地颖阳(河南登封颖阳)为本贯,奉千万里的先祖千岩为始祖、千万里为中始祖。千氏子孙在朝鲜发展很快,成为名门望族。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千氏已有23184户、97412人、97个本贯,在274个姓氏中排序第53位,成为较大姓氏。

3、保存至今的釜山镇支城,是由倭将毛利辉元父子在宣祖26年创建的日式城墙,又名为子城台。至今,子城台上还保存着千万里的后代设立的千将军纪念碑。

4、不久前的一天上午,韩国千氏宗亲会河南寻根访问团来到登封市颍阳镇寻根问祖、祭拜祖先,并到武陟县乔庙乡千村进行宗亲联谊、恳亲交流。据中国千氏宗会会长千万松介绍:千万里祖籍河南,世代子孙秉承中原文化,崇文尚武,人才辈出。

三、受感动心有“骞”“千”结

扬州出租车公司千女士的老家在陕西户县,1995年全家来扬。他们本姓“骞”,简化汉字的时候改成了“千”,但其父亲还是“骞”“千”互用。 千女士以前所在的村,因为千姓、王姓同住,且千姓较多,所以叫“千王村”。自从走出村子,她就再也没有遇到同姓人。 关于千姓和骞姓的来源,姓氏研究者钱传仓老先生告称:骞姓的来源中,有一个非常令人感动的故事。相传春秋时的鲁国人闵损、字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德行很高。闵损年少时,后母对他很不好,冬天只让他穿很薄的衣服,而让她的两个亲生儿子穿棉袄。闵损的父亲知道后,十分生气地要赶走后妻。但闵损却对父亲说:“母在,只我1人受寒;母不在,3个孩子都要熬冷。”后母得知后,很受感动。后来,闵损的孙子就以他的字为姓。

四、古今中外历史名人

1、千岩,蜀西(今四川西)终北山千高峰万切岩人, 赐姓,生于元朝至正十年(1350),明洪武元年(1368)武科及第。2、千万里,明将军千岩后裔,河南登封颍阳镇人(祖籍),1597年去韩国,任正二品资献大夫,封花山君。3、千魁,蒲城人,明万历四十五年举人,后任高阳县知县 。4、千兆 ,清康熙年间举人。5、千殊,清康熙年间举人。6、千藻 ,清康熙年间举人。7、千葆仁,清嘉庆年间科举入仕任武安县知县。8、千家驹,中国着名经济学家 (生于浙江省武义县)。9、千容宅,韩国金大中时代国防部长。10、千炳奎,韩国财务部长。11、千命基,韩国福利部长。12、千正培,韩国检察部长。

❹ 崔姓在韩国是什么地位

崔姓在韩国地位很高,是韩国大姓之一

崔氏是韩国非常有名的姓氏,崔氏占据韩国人口4.7%,大约在二百四十万左右。很多韩国人姓崔,一种说法还是与唐朝有关。崔姓在我国历史上是大姓,不仅是人口多,“江湖”地位也较高。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崔姓是着名的士族大姓,分为两支,就是大名鼎鼎的博陵崔和清河崔,出了很多名臣,尤其是在北朝。

到了唐初,虽然国姓是李,但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崔姓的地位更高一些。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让大臣高士廉编写《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就把崔姓放在第一位,这引起了李世民的愤怒。

在唐朝,崔姓依然是第一流的高门大姓,半岛上很多人来唐朝学习,得知这一情况后,纷纷改姓崔。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崔氏也成了半岛上的大姓。

韩国第一大姓

韩国姓氏中人口最多的无疑是金姓,占了全国人口约五分之一。有一个说法,韩国金姓多与我国历史上的金朝有关系,就是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那个大金国,灭掉北宋,与南宋划淮河、秦岭对峙。

金朝曾征服半岛王国,半岛王国为了讨好金朝,愿意用金朝的国姓“完颜”。金朝皇帝说这个不太方便吧,不如就用我们的国号为姓氏吧。于是乎,半岛上姓金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❺ 崔姓的来源介绍

崔姓主要源于姜姓,另有满族、回族、蒙古族等改姓之说,族人多尊崔季子为得姓始祖。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崔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崔姓源出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市),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

2、出自少数民族崔姓。① 满族人姓氏中有崔姓,铁岭北部女真阿都歌千户崔咬住、崔完者,以崔为姓。满族老姓包括:崔穆鲁氏、崔佳氏、崔珠克氏。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季子名德兴,生卒不详。炎帝五十六世孙,齐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后季子应继君位。但季子仁爱贤良,孝悌有加,举贤让国于庶兄叔乙。季子携家人隐居景色秀丽之崔邑,后以邑封姓,其子孙随为“崔”姓。史称“崔氏始祖”。齐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孙以諡号为姓“丁”,故,齐丁公伋为“崔”、“丁”两姓先祖。
崔姓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崔姓一直为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秦汉时期,崔姓发展很快,成为 崔姓分布河北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崔姓寻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连国姓李氏也屈于其后,可见崔姓的辉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为显耀,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为广泛。宋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陕西、河南,这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山东、广东、安徽、江苏四省。河北为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崔姓总人口的24%。当时的冀、豫、秦地区为崔姓聚集中心。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河北,这四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两省。江苏省的崔姓人口约占崔姓总人口的24.6%,为崔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崔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鲁冀晋、南方江苏两块崔姓人口聚集区,崔姓重心向东漂移。

当代崔姓的人口已达到42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河南,这三省的崔姓占崔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陕西、吉林,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关内鲁冀豫、关外黑吉辽两块崔姓聚集地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崔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东北的崔姓迅速增长。崔姓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豫晋、冀京津、黑吉辽、内蒙古大部、陕西大部、甘肃东端、鄂皖苏北段,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4%,居住了大约7l%的崔姓人群。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端、内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中部,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6%,居住了大约14%的崔姓人群。
崔姓姓氏 文化
郡望

清河郡:据《新表》记载:崔良的十五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因功被封为东莱侯,他生二子,老大崔业字伯基,西汉时袭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当时归清河管辖)。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业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许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郑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东汉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在讲究士族门第的社会风气下,被列为一等大姓,即崔、卢、王、郑。崔氏后裔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使崔姓由晋至唐近700年长盛不衰。

博陵郡

汞阳郡

堂号

清河堂:以望立堂。

汞阳堂:以望立堂。

阳丘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 传说 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博陵堂: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始于东汉。《后汉书·桓帝纪》载:“(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东汉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县。汉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博陵郡徙治安平,即今天的河北安平县。汉献帝建安年间,罢博陵郡,归于安平县。西晋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国,治所仍在安平。宋人欧阳忞着《舆地广记》中说“晋改博陵为博陆。”北魏复改为博陵郡,隶属于定州。当时的定州管领中山、常山、钜鹿、博陵、北平五郡。博陵郡辖饶阳、安平、深泽、安国四县,治所在安平。直至北周,少有变更。隋时,废北齐在安平所设博陵郡。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中说:“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自唐以后,博陵之称专属定州。
崔姓家族名人
崔骃:东汉文史学家,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安平县)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着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着名 书法 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着有《 草书 势》。

崔鸿:字彦鸾,东清河鄃(夏津县古时称鄃县)人。约生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初,卒于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着名史学家。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述: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清代 历史 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干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着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琦:(1939年— ),河南宝丰人,华裔诺贝尔 物理 学奖获得者,着名 物理学 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崔悦,字道儒,清河人。崔林曾孙,崔宏的祖父。刘琨的内侄,刘群、卢谌、温峤的舅表兄弟。卢谌法钟繇,崔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与卢谌俱为刘琨司空从事中郎,后为段末波佐史。没石氏,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长史、关内侯。石虎末崔悦为新平相,为新平郡人所杀。

崔致远,字孤云, 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 国学 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晚年归隐,不知所终, 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

崔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乃镛,(1681-1754),字伯璈,号餐霞,陕西同官县陈炉人,清康熙辛丑(1721)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莱阳)人,明代着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❻ 崔致远所处的韩国新罗时代相当于中国什么时期

崔志远是公元880年来的中国 那时的朝代是唐朝末年。公元880年,来自朝鲜半岛(韩半岛)的崔志远来到了扬州,从职淮南,公元884年东归,留下了一段扬州佳话,成为唐末来华最杰出的新罗文豪,晚唐着名诗人,现扬州仍保存有处出他的遗存。扬州唐城遗址辟有“来自新罗的友好使者——崔志远与扬州”史料陈列馆。现在韩国有崔氏宗亲会员200多万人,韩国庆州崔氏中央宗亲会曾来扬州史料陈列馆举行祭祀活动。目前,杨厚一成立了“中韩文化暨崔志远研究中心”。2001年韩国就有11万人来江苏观光,据了解,韩国崔氏后裔约有200万人,均希望陆续来扬州观光探祖。扬州已与韩国龙仁等三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

据了解,千年前十二岁的新罗人崔致远入唐求学。唐僖宗乾符元年登进士第,后在扬州任都统巡官,为官5年,专掌书记之职,被称为“文昌侯”。光启元年,唐僖宗许其以唐使节身份归国。回国后,崔致远把大唐文化传播到韩国,被誉为“东国文学之父”,“新罗文化的圣人”。在韩国,崔氏后裔已有200万人之多。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韩国庆州崔氏中央中心会的崔氏后人,专程来到扬州,在位于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内的崔致远纪念馆举行仪式,隆重祭祀文昌侯崔致远。

晚唐最着名的诗人是:李商隐,杜牧

❼ 我的老公是朝鲜族的 但是家里没有按照辈分起名字 不知道自己的族谱了 请问有木有知道朝鲜族崔氏族谱的

我也是朝鲜族,靖州崔氏, 我的上2代开始就没有按照族谱起名字。。几乎找不到了

国内朝鲜族 都是唐朝以后逃难来国内的。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估计那些东西 都遗失了
只有去朝鲜或者韩国找到宗亲 才有可能拿到族谱。。不过。。现在都是两个国家的人了
人心不古啊。。。 如果实在找不到 别勉强了。。因为估计你老公的 父亲,爷爷 名字也没有按辈分起

❽ 为什么宾氏弟兄

2005年7月14日下午4时,中华宾氏家族宗亲会韩国访问团一行18人登上了从桂林飞往韩国仁川国际机场的飞机。 参加访问团的成员有:宾恩信(中华宾氏家族宗亲会会长)及夫人刘文桂儿子宾哲苍、宾广大(副会长)、宾祖焕(副会长)、宾志刚(委员)、宾劲松(秘书长)、宾恩锦夫妻(广西南宁)、宾竹林夫妻(广西桂林全州)、宾进广宾赫父子、宾斌、宾乾、宾彦华、宾峰、宾宁夫人季芳玲,共18人。 2005年7月14日晚上9时,中华宾氏家族宗亲会一行到达韩国仁川机场。等大家走出机场安检口,迎面就是一面用中、韩、英三种语言写成的欢迎横幅“欢迎光临中华宾氏家族宗亲会大韩民国大邱宾氏大宗会”。十多名韩国宾氏族人迎上来,逐一握住了中国宾家人的手。 韩国宾氏大宗会前来欢迎的族人有:汉城宾氏宗亲分会会长宾忠炫及宾茂植、宾应植、宾钟九、宾大坤、宾尚坤、宾三奉、宾仁烈等族人。 在机场合影留念后,中韩宾家人乘车前往中华街举行欢迎宴会。在中国山东华侨开办的饭店里,我们看见了“欢迎中华宾氏宗亲会 2005.7.14”的横幅。在宴会上,韩方宾茂植、中方宾恩信会长致词,韩国宾哲晟任翻译。随后,大家共同举杯,欢庆700余年来,中韩宾家人聚会这一历史时刻。 7月15日早晨,中华宾氏家族宗亲会中国代表团18人按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在金浦国际机场乘韩亚公司的飞机飞往济州岛。在济州岛,我们在龙头岩合影留念,攀登了城山日出峰,进入天地渊山谷感受济州最大的瀑布,还分别乘车和步行走过“怪坡”,在城邑民俗村感受了韩国民俗。晚上入住西归浦酒店,品尝了韩国烤肉。 7月16日早晨,我们坐飞机来到韩国大邱,拜望韩国宾氏的发源地。韩国族人先把我们接到韩国宾氏始祖宾宇光及儿孙的墓地。在墓地,中华宾氏家族宗亲会敬献了“同根同源”大型木雕艺术品。韩国大邱宾氏大宗会副会长(会长身体有恙)、中华宾氏家族宗亲会会长宾恩信分别致词。随后,按中韩两国的习俗拜祭了韩国宾氏始祖。众多宾家人在墓地合影留念。
中午,韩国大邱宾氏大宗会设宴招待了中华宾氏家族宗亲会韩国代表团。在宴会上,中华宾氏家族宗亲会赠送了礼物“福”字等书画作品。
午餐后,韩国宾家人陪同我们乘车来到了大田市。大田宗亲会会长及夫人亲自迎接,为中华宾氏家族宗亲会会长宾恩信及夫人献上了鲜花。大田市电视台台长宾智宏还派出记者随行报道。
简短但隆重的欢迎仪式后,我们参观了韩国姓氏公园中的韩国大邱宾氏纪念碑。纪念碑由两根重达7吨的长条状大理石和记载碑文的方形大理石组成。只见两根大理石相距有1米,直直地立在地上,寓意中宾氏家族顶天立地,自立于中华姓氏之林,不断发展壮大。
合影留念后,我们又赶到大田参观了宾氏祠堂,观看了大田宾氏的大规模墓地。
大田市电视台台长宾智宏举办了欢迎晚宴。宴会上,韩国大邱大宗会赠送了每一位中国宾氏族人一件青花陶瓷礼品。 7月17日早晨,我们坐上时速达300公里的高速列车,从大田市回到了韩国首都首尔。随后由旅行社安排,远远看了看目前韩国总统办公的青瓦台,再走进景福宫,近距离地观看了古代朝鲜王朝的王宫,参观了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还身入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主赛场,体验了体育精神。
晚上,韩国族人邀请我们观看了华克山庄文艺表演。随后参观了首尔东大门市场。晚上12点,他们又亲自开车送我们回到首尔汉江酒店。
从始至终,韩国宾氏大宗会都有宗亲全程陪同,照顾我们的行车、食宿,包括饮水,体现了家族深情和兄弟友谊。 7月18日早晨,韩国族人来欢送我们。到了仁川国际机场,协助我们办好登机手续后,宾忠炫、宾钟九、宾哲晟等人有一一与我们握手告别,直到我们通过安检进入侯机厅,他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别了,首尔!别了,韩国!
因为有了宾氏血缘的联系,中韩宾氏家族将继续往来,建立定期联络制度,开展文化和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宾氏家族的事业,促进宾氏族人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