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阿富汗采访问题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阿富汗采访问题

发布时间: 2022-10-02 22:18:00

1. 吕丘露薇在伊拉克战争的过程

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33&id=2061

月27日上午11点,凤凰网根据昨天和闾丘露薇约定的时间拨通了她在巴格达的电话,我们听到了电话那头传来的闾丘疲惫的声音,半个小时的采访就这样开始了。

我不敢脱衣睡觉

凤凰网:巴格达现在是什么时间?

闾丘:现在是早上六点半。

凤凰网:晚上睡得好吗?

闾丘:来到这里后每天晚上几乎都不能睡,因为不停的有轰炸,我们大概隔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就得起床,一听到轰炸的声音就要起床,而且不敢脱衣服睡,怕有什么事情发生,随时要做好准备,如果有很大规模轰炸的话,大家还要进行拍摄。

凤凰网:拍摄工作可以保证正常进行吗?

闾丘:这里管的很严。在马路上你还不能随便拍摄。伊拉克基本上对于采访是采取一个统一管理措施,所以说你首先要拿到记者证,要拿到许可,比方说你要去轰炸的地方、医院,那你要得到政府的许可,管理的比较严。

凤凰网:那你们的安全问题,当地政府是不是也负一定责任?

闾丘:他不管。

凤凰网:那你和小江是不是也做好准备,你们要准备防毒面具之类的?

闾丘:对,我们来的时候…因为之前郑浩走的时候把防毒面具和防弹衣都留了下来,所以我们手头有这些东西。

巴格达民众保卫国家情绪很高

凤凰网:你是不是也经常和一些西方媒体交谈,你们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闾丘:其实我们还是关心这场仗到底什么时候打完,到底巴格达目前的战况进行的怎么样,对于我自己来说,像我们(这样)的媒体来说,我觉得如果你呆在巴格达城内的话,你所得到的战况进展可能只有伊拉克政府一方面的说法,我想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伊拉克民众,尤其是在轰炸当中,在这场战争当中,伊拉克民众到底怎么想,在轰炸当中伊拉克民众他们到底受到什么影响。

凤凰网:那么你们现在在巴格达是不是(想)获得外电的一些报道很困难?

闾丘:还可以,如果在新闻中心的话,可以看到BBC,这些都可以收到,问题是新闻中心不是二十四小时开,他只能从当地时间早上八点到晚上的五点钟,然后所有人都要离开新闻中心,电话只能在新闻中心使用,在我们住的地方,像你打电话打过来都非常困难,我也打不过去,然后看伊拉克电视台的报道,因为我们也不懂当地的语言,所以这一点就有比较大的困难,有时候要靠翻译跟你讲一讲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

凤凰网:现在巴格达的市民你们还能够接触到吗?

闾丘:市民没有问题,因为接触市民是非常自由、非常方便的。

凤凰网:那你有没有问过他们,就是他们在防护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萨达姆可能会使用生化武器,他们会担心这个吗?

闾丘:这个我有跟他们聊过,他们都觉得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问他们有没有准备(防毒)面具这些,他说从来没有想过,很多人都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情,而且他们跟我说,虽然很多人对于萨达姆的统治可能有的人表示支持,有的人表示反对,但是因为现在一开战之后,有绝大部分人从心理面就升起一股要保卫自己国家的感情,这样一来的话,就连那些平时不太支持萨达姆的人现在变成要站在他这一边了,所以他们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萨达姆会对他们使用这样一种武器。

凤凰网:前几天也有报道说巴士拉的人民在起义,你所接触的这些伊拉克人,他们相信这种报道吗?

闾丘:因为巴士拉是在南部的一个大城市,其实昨天伊拉克政府就澄清,他说巴士拉并不像美国报道的这样,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像美国在指责伊拉克政府的宣传口径是在说谎,伊拉克政府不断指责西方媒体在夸大这个战果,在向世界撒谎,所以到底情况怎么样,我想比较正确的一个看法就是把两边的报道拿出来相互进行一下比较,所以从我在巴格达这边得到的消息是巴士拉目前根本没有被联军控制,从我这边看到的一些报道来说,当地的民众也是跟巴格达的民众一样,他们也是要准备好进行战斗。

老人、妇女和孩子是最大受害者

凤凰网:你在那边能够接触到他们的军人吗?

闾丘:其实他们的很多官员都是军人,所以说接触他们还是有机会,还有一个接触到的就是在街上巡逻的士兵,但是交谈的机会不多。

凤凰网:像共和国卫队、精锐部队你看到了吗?

闾丘:这些看到了,因为在重要的政府机构的周围,还有在一些比较主要道路,再通往巴格达郊外的主要道路上都能够看到共和国卫队在那里守卫着。

凤凰网:你能采访共和国卫队的军人吗?

闾丘:这些不行,这些一定要得到政府的许可。

凤凰网:到现在为止,伊拉克政府安排你们的采访进行了哪几个项目?

闾丘:一般都是,比方说晚上进行了轰炸之后,第二天就会带我们到被炸过的地方进行拍摄,然后还有到医院去采访那些被炸伤的平民。他们(伊政府)也有一点进步,比方昨天有西方媒体就说,你们为什么被炸的地方,都要组织我们去。昨天(伊拉克)新闻局长就说,你们开放开放,你们爱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所以昨天下午我们就跑到昨天早上刚刚发生大爆炸的地方,在城东,没有人挡你,你爱怎么采访就怎么采访,医院也没有人管你,你爱怎么采访就怎么采访。因为那个地方是昨天上午两枚炸弹炸下去之后造成二十人死亡,五十多人受伤,那个地方是一个居民区,炸的非常厉害。

凤凰网:你在医院采访那些因空袭而受伤的市民时,看到的情况怎样?

闾丘:其实他们都表现的很无奈,比方说昨天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当时他正好同爸爸在院子里面,因为刚刚刮完沙尘暴,他们在洗车子,结果突然一下子爆炸就发生了,他就躺在医院不能动,但是他爸爸的情况更严重,正在手术当中,还不知道能不能脱离危险,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一家人都受伤,因为发生爆炸的时间正好是当地时间九点多,按照他们的习惯正好起床,有的人还在吃饭,因为这个时候男人会去上班,所以大部分受伤的就是这些妇女和孩子,还有老人家。

为进入巴格达作好充分准备

凤凰网:我们现在想问一下你,最初进入巴格达是一种巧合,还是你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就突然进入了呢?

闾丘:我想是做好了充分准备,采访两会到一半,我离开北京的时候,公司是让我先到约旦来待命,当时在约旦一直在边境采访大概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我都有点记不清了。同时,(我)不断了解在巴格达发生的情况,尤其是和那些从巴格达每天过关过来的人,包括记者、也包括这些巴格达民众,看一看巴格达的局势到底是怎么样,当时我决定进来是因为觉得那时候战事也进行了三天了,根据西方媒体(报道)好象马上巴格达就要拿下来一样,我自己就觉得应该差不多要进来,然后我在找车,或者说找人带我们进来,当时也非常小心,因为希望能够尽量的保持安全。我们和在约旦一起的司机这段时间互相比较信任,他非常好,帮我们找了一个司机然后跟他们公司签了一个和约,就是说一定不能骗我们,一定要把我们送到巴格达,到了巴格达的时候一定跟我们工作,我们要走的时候要由他把我们再送过来。很巧的是一个巴格达的妇女没有钱回家,她会一点点英语,她希望跟我们一起走,我觉得从安全角度考量的话,有她在一起也是一个不错的事情,所以在这些事情安排好之后就进来。

路上也发生小插曲,像在路上因为发生车祸,我们第一位摄影师脖子受伤,所以他要赶回去,我只能是再等另外一个摄影师过来,另外一个摄影师过来原来是打算一下飞机就跟着我马上过边境工作,然后马上过关,但结果又一个小插曲,这个摄影师一下飞机发现他的行李还留在迪拜,那个航空公司没有把它寄过来。本来是想第二天取行李,但是我觉得很多事情可能你等就有很多变数,所以他下了飞机我们为他买了一些日常换洗的衣服,买了一些日用品,然后按原计划就进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时机,加上自己准备的差不多,所以就决定进来。

凤凰网:你就是赴边境的时候就已经做好随时进入巴格达的准备了吗?

闾丘:对。其实从一开始到安曼,因为离开北京来之前,对我自己来说就已经做好进入巴格达准备,正因为这样在两会采访期间就申请去伊拉克的签证,因为很长时间,比较难拿,这一切我觉得都是再做一些前奏工作的准备。

凤凰网:昨天胡一虎在接受凤凰网采访的时候就说,闾丘,你太勇敢了,你挂了电话,谁也不告诉就进去了,然后突然在电视上说“我是闾丘,我现在在巴格达”,大家都给你的举动震惊了。

闾丘:谢谢。

炸弹从我们头顶飞过

凤凰网:和你第一次去阿富汗战场相比,你这次去巴格达采访有没有觉得有特别的地方?

闾丘:其实我觉得不一样,从我的感觉来说,这一次可能要更加困难,不确定因素更多,因为在阿富汗采访的时候你不用担心每天的轰炸,因为塔利班是和平撤出,你担心的是冷枪,或者在你进入喀布尔的时候遇到一些贼或者是强盗。而对于这一次来说,我们在进来的这一条路上最担心的是头上会不会有美国飞机的轰炸,因为一路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一进入伊拉克后再进巴格达这段路上不断可以看到被炸断的桥梁,炸烂的汽车,我们在开了一个小时候之后,因为已经是晚上了,我们去了一个小镇,当天早上也是几十个人,也有七个人死亡,五十个人受伤,他们就是去巴格达的路上被美军的飞机轰炸的。每天晚上你还要担心这个炸弹会不会落到你住的地方,而你的车在巴格达开的时候,去新闻中心的时候确实会有这个担心,就像昨天白天,当地时间上午11点的时间,我们在新闻中心工作,结果一枚炸弹落在距离我们新闻中心差不多两、三百米的地方爆炸,你就感觉那个炸弹是从你头顶飞过的。当时我在新闻中心,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想去炸位于新闻中心两、三百米地方的伊拉克新闻局里面的演播室,因为他们已经把电视台炸掉了。你就感觉这个炸弹就在你头顶,就会感觉这个跟阿富汗的不一样。而且还有一个不一样的,我觉得在阿富汗的时候,因为他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内战,所以民众是渴望和平,而且虽然美军是协助北方联盟打进去,他毕竟有一股本地的势力是北方联盟,这一次战争完全是英美联军,外国人要打进这个国家,所以民众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凤凰网:我想再仔细问一下,昨天战机轰炸新闻中心那边的电视台的时候,你当时在做什么,你感觉到震动吗?

闾丘:其实我们住的地方每天晚上轰炸的时候整个房子都会震动,在昨天飞过去的时候我正好在美联社等着做连线,我记得我正好在跟美联社的同僚们聊天,结果听到有声音在我们头顶飞过的时候马上就跑过去看,马上就听到一声轰炸声,这个轰炸声的距离是我目前采访距离最近的,心跟着跳了一下。

凤凰网:你心里当时的感受?

闾丘:当时没有什么。

凤凰网:害怕了?

闾丘:没有害怕,都已经习惯,而且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你听到声音的话,在你头顶飞过的那一颗炸弹肯定不是炸在你们这个地方,但没有想到会那么近。

巴格达医药十分短缺

凤凰网:听到你前几天的报道,现在巴格达的物资供应开始限制了,你去医院的时候看到他们的医疗药物这方面是不是能够保证像他们所说的可以支撑很长时间?

闾丘:应该不行,虽然他们的医院比我想象中的要干净、要整洁,然后井井有条,但是医生告诉我们说,爆炸的伤员是一下子涌进来,不像平时接收病人这样,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设备根本没有办法在同一时间给那么多重伤的人同时进行手术,同时处理。第二,他们所储备的药物可能只能够用几天,他们就担心,如果轰炸再继续,在每天都有这样事情发生的话,他们就觉得他们的药物肯定是不够了。你知道伊拉克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制裁,我们也遇到有两个来自比利时的医生,他们是代表非政府组织,他们说他们就是来关注目前巴格达的药物供应情况,但是他们抱怨说,在现在的情况下,好象没有任何的美国媒体、国际媒体、也没有社会愿意去关注这个问题,所以他们觉得很无奈。昨天他们跟我聊说,你们能不能多多呼吁这样的情况,因为再这样下去的话,很多人会面临药物短缺的情况。

凤凰网:你已经接触到从美国去的“人盾”了,而且据报道他们大多是来自美国,在你身边的美联社记者他们怎么看待这些人盾,他们也有像你这样觉得他们是勇敢的吗?

闾丘:其实说起“人盾”,我没有跟西方的记者来聊这个问题,反而跟当地的伊拉克人来聊这个问题,他们说“人盾”只是一个笑话,如果你是真的做人盾的话,你为什么要待在这样一家安安全全的酒店,他们所有人都是集中在几家跟记者住在一起的酒店里面,他说如果你要做“人盾”的话,你是不是应该去工厂,去那些可能遇到袭击的地方,而不是待着这些大家都知道袭击的机率比较低的问题。我相信(人盾)这是一个意义的问题,因为毕竟有一帮人拿着反战的标语,在这个城市里面表达他们的意见,很多人是英美的、欧洲的,所以这也是蛮有意思的。

伊拉克妇女心理很“强壮”

凤凰网:我们都发现你每次做片子都关注妇女和儿童的问题,你能不能谈一下在这样轰炸之下,尤其以女性敏感的感觉,她们对战争是不是跟男人的想法不太一样?

闾丘:我来到这边接触女性,我发现这里的妇女很强壮,我指的是他们的心理,因为很多地方你去采访的时候会发现,当男人去当兵了,或者在外面工作,在家里需要有一个女性来支撑,比如说轰炸之后,我们去采访之后,经常有一个五、六十岁,上了年纪的妇女,她会很有号召力的拿着枪,或者是不拿枪,赤手空拳叫起了口号,然后后面就会有一帮人跟着她,所以我觉得在这里很多女性的心态跟男性差不多,她们也是那种很强有力的人。

凤凰网:那么她们的孩子们呢?

闾丘:孩子们我觉得很无辜、很无奈,我们去郊外采访的话,像前天我们去距离市区28公里的一个小村庄去采访,沿途你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大概只有14、5岁的样子,他们也是拿着枪,他们应该是属于民兵,他们跟着家里人拿着枪站在碉堡里面,虽然他们看到我们很高兴就会跟我们打招呼,但是你觉得为什么他们这么小就要拿起枪准备参加战争,这是一个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凤凰网:在孩子们心中你觉得他们有仇恨吗?

闾丘:我觉得他们这些巴格达人并不是说仇恨,他们一直是想要一个比较安定一点的生活,就像我说的,虽然对于萨达姆的做法他们不敢苟同,但是有的人就跟我们说,那你赶走萨达姆,那么还有谁那么有能力控制这个国家呢,然后跟来的人就会造成内战,各个种族要进行冲突的这样一个局面,那不是更恐怖吗。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因为这样一场战争,一下子激发出来的东西把他们聚在了一起。孩子们他们还很天真,我在住的地方遇到一个孩子,他就不像大人那样毫不惧怕,但是他每次听到轰炸的时候就显得很担心,他也就是15、6岁,我想这是他们没有(别的)可选择的东西。

凤凰网:他们是担心自己的生死吗?还是像他们所说的担心国家的命运?

闾丘:不,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讲,他们还是担心自己的生死的,如果像自己的家里人都拿起枪的话,我想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会跟着他们的家里人行动。

伊拉克人的爱国情绪被完完全全地激发出来了

凤凰网:到现在为止进入巴格达以后,你觉得给你震撼最大的是什么?单纯从你个人的感受来说?

闾丘:我自己个人感受是这里的人民的心态,因为你来之前会听到很多对伊拉克的报道,你会觉得这里的人民渴望着让他们有一个新的政权,美国人打过来之后让他们有机会有个新的政权,有民主,有更多的自由。他们就像美国副总统切尼说,他们会用鲜花、音乐来欢迎美军,欢迎联军进入,但是来了之后发现根本不是这样子,这里我接触的每一个人,即使他是光顾着赚钱的人,或者说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平时只是很中立的人,对于国家也不是那么充满感情的人,他们心理面一股爱国的情绪很大的,(这次)完完全全的全部给激发出来了,所以你就会觉得这里的人他们思想、他们的思维,我觉得伊拉克人给我的感觉,他们都很友善,然后很有礼貌,尤其是40多岁的人,他们都很有教养,我就觉得这样一个国家,这样的人,我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一场战争,我觉得你可以让伊拉克人自己来……如果他们真的觉得这样的统治真的很有问题的话,那就让他们自己通过自己的方法来解决。

凤凰网: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马上就要结束采访了。凤凰网的很多网友也很关心你,每天都给我们发数百封来信,祝你早日回来,希望你能注意安全。

闾丘:谢谢。

中新网香港3月28日电 由于伊拉克战事紧张,情况愈发的严峻,凤凰高层指示闾丘露薇马上撤离。以下是她在撤离前(3月28日14:25)在巴格达与香港总部演播室电话联线:

陈晓楠:我知道你现在时间非常紧,马上就要走,昨天巴格达市接受了最猛烈的轰炸,昨天的情况怎么样,另外我知道,因为情况愈发的严峻,所以凤凰卫视的高层已经通知你们要马上撤离,现在你们的准备情况如何,准备从什么路线撤出来。

闾丘:其实这次的轰炸可以说真的是我们来到这儿感觉最猛烈的,因为从昨天晚上五点钟到现在为止中间的轰炸没有间断过,而且密集度比我们最近几个晚上都要强。在我们住的地方,前几晚上基本上是听得见炮声,看不见火光,而这次轰炸就在距离我们两三百米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拍到猛烈轰炸的样子,而且有浓浓的黑烟,整个房子可以感受到两次剧烈地震动,玻璃也差点被震碎。今天早上发现市内电话,部分通讯分已经瘫痪,连当地人都说,昨天晚上的爆炸是最密集的。现在在我的周围也不断听到有轰炸的声音。

刚刚我们收到通知要离开这里,我们有很多手续要办,但现在情况很严重。当地人告诉我们说,千万不要走从约旦进来的那条路,因为第一约旦已经关闭了边境,伊拉克的车辆不能进入约旦。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段路的中间,美军正在跟伊拉克的士兵争夺高架桥的控制权,所以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所以他们告诉我们说,如果走这条路的话是非常危险,我们尝试走的另一条路是到叙利亚,这条路因为目前也有记者陆续撤出,他们曾经走过这条路。但主要是因为情况每个小时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自己也不是太确切这条路怎么样,因为之前我们没有走过。另外我们在走之前也遇到一点麻烦,因为我们进行工作的时候,当地的警方和军方曾警告说我们不可以进行拍摄,所以让我们早点时间去检查我们的录影带,让他们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这样才能让我们放行,所以现在时间蛮紧迫的,到底情况怎么样,连司机自己都说,因为他自己也是第一次走这个路,他心里也不是太有底。

陈晓楠:我记得你说从约旦进去的时候,有二百公里都是属于轰炸区,危险区,那你们现在选择的这条路线要走多长时间,有多少公里是属于这种危险的轰炸区?

闾丘:这条路是在巴格达的西北方向,这个方向到目前为止我们收到的消息是还没有战事的发生,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听说过民用的车辆被炸毁,但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大概需要七八个小时才能抵达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我们现在还有一个担心是签证的问题,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事先准备进入叙利亚的签证,但有当地的司机告诉我们说,从他们得到的消息是,为了方便记者进出,应该可以拿落地签,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约旦这条路已经封死。当地人说,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这条路应该是相对是比较安全的。其实之前这几天,因为白天都不会发生轰炸,或者说轰炸在比较远的地方,但是今天从凌晨到一直现在,轰炸声都在我们比较近的地方,在我们周围发生,所以有没有炸到哪里,或者是不是把中间道路,桥梁炸毁,我们也要上了路才知道。

陈晓楠:我刚才听说一个最新的消息是美国新闻日报的记者在巴格达失踪了,我们也知道情况的确是相当的严峻,那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启程呢,会不会还是走夜路?

闾丘:我们希望尽快办好所有的手续,因为过境手续非常麻烦,而且他们上班时间也不是太确定,就像我们很准时来到新闻中心,但他们还没有上班,所以我们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比如一两个小时把手续办完,如果这样的话,就能确保在白天上路,这样在白天上路我们想安全度可能会高一点点。

陈晓楠:你们会坐什么样的车呢?

闾丘:我们租了当地的吉普车,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在上面用胶布贴了很大,很长,很醒目的TV两个字,希望如果有飞机飞过,让他们明白下面开着的是摄影队的汽车。

陈晓楠:刚才你讲时间特别紧迫,现在还有没有剩下一点时间继续和我们连线,还是马上要走?

闾丘:大概还能讲一两分钟,因为我们的随员在催我们,我们的随员因为昨天陪我们出去拍摄,他在晚上就收到秘密警察的电话,要检查我们到底拍了什么东西,我们也不想给他留下麻烦,因为他真的很担心,看上去很害怕的样子,所以我们还是要花点时间,让当地警察检查一下,我们昨天到底拍了什么东西,还能讲一两分钟。

陈晓楠:我想因为马上要离开巴格达,最后还剩一点时间,我们不知道一路上你还能不能继续和我们连线,所以在离开巴格达时有没有什么非常想说的有什么朋友一定要说再见的吗?

闾丘:我们希望我们这些中国记者大家可以一起安全的离开,我想也有很多留在这里的记者,我希望他们能够安全的留在这里完成采访任务,我知道管理层和政府方面对我们的安全都非常关心,在这里要感谢他们,还要感谢公司所有的同事和朋友。

陈晓楠:我知道你们的时间非常紧,一定要走了,最后我们所有的同事都祝你们能够一路保重,早点盼着你们回来。

闾丘露薇是当地时间24日凌晨与摄像师蔡晓江从约旦进入巴格达的第一批华人记者,此间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和危险,发回了大量的前线报道,被誉为“战地玫瑰”。

当地时间27日晚,凤凰卫视另一组记者隗静、萧燕已被重新获准跟随美军继续采访。

2. 回顾塔利班执政这一年,当地人真实生活什么样华人是否受影响

阿富汗的塔利班军事力量在2021年8月份将阿富汗政权重新夺回手中,阿富汗的这场政治动乱受到全球国际社会上广泛关注。 塔利班已经在阿富汗执政了一年之久,在这一年中阿富汗当地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尤其是当地的女性受到极为不公平的待遇,当地华人也因此受到许多影响。

阿富汗的经济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美国还欠着阿富汗一笔巨款。在阿富汗境内仍然有大部分人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许多阿富汗儿童都因为吃不饱饭,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远在阿富汗的华人并没有完全脱离阿富汗现状,我国家的困境摆在面前,就算是华人也深受其害。

3. 山本美香的基本资料

姓名:山本美香(Mika Yamamoto)
生卒:1967年5月18日-2012年8月20日
职业:日本独立通讯社“日本新闻社”自由撰稿记者
毕业院校:日本都留文科大学
履历:1990年从都留文科大学文学部英语专业毕业后,进入CS广播局工作。曾任朝日新闻中心记者、主任、影像记者。
1996年任独立通讯社“日本新闻社”记者。
2001年9.11恐怖事件发生后,深入阿富汗采访报道。是首位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采访的日本女性记者。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时,作为唯一的日本女性记者,冒着空袭的危险在巴格达采访。
2009年报道了阿富汗总统选举及药品和医疗问题。
2012年8月20日在叙利亚阿勒颇采访途中被政府军士兵杀害。

4. 深入战火纷飞的阿富汗,穿越无人的罗布泊,张泉灵的记者生涯究竟多惊险

大家都知道,阿富汗的战争一直都没有停息,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命丧黄泉,而张泉灵能够跋山涉水,到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阿富汗战争不管是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民还是其他参战国家的人,都是损失,这场战争给阿富汗带来了不可估计的损失,经济、文化、政治都是极大的损失,大量的阿富汗人民都为此失去了生命,不少的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流离失所,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对张泉灵的作为感到高兴和自豪,不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于她自己,这都是一次不错的经历,也是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她值得我们敬佩。

5. 阿富汗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几十年来一直都没有太平呢

阿富汗这个国家和叙利亚一样,很多年都没有拥有过太平,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战略位置太过于重要,很多国家都希望能够占领它。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集天地之精华,它位于西亚中亚南亚的交汇点,所以是很多国家交流的必经之路,并且他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他的资源非常丰富,不管是石油资源还是天然气资源,都令很多国家非常的羡慕和渴望。

非常悲哀的是,即使没有国家攻占下阿富汗,阿富汗也依然战火连连,可能只有等到哪一天阿富汗被攻占之后,这个地方才能太平吧。

6. 阿富汗的 妇女为什么要头上带头巾穿长裤

那种衣服叫“布尔卡”

阿富汗妇女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风”是塔利班的余孽。但实际上,这与阿富汗复杂的传统文化背景也有一定的关系。在阿富汗,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妇女都声称自己穿戴“布尔卡”是自愿的,至少在她们的丈夫面前是这样说的,甚至穿“布尔卡”成了当地的一种流行趋势。在喀布尔,一些妇女在“布尔卡”上做了很多装饰,以使它显得更加漂亮。

然而,只要是受过一点教育的阿富汗妇女就会表示出对“布尔卡”的厌恶。而那些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妇女,只要在男人听不见的地方被问起对“布尔卡”的看法时,她们同样会持反对意见。

最近,一名外国记者采访了北方联盟控制的北部农村的三名妇女。虽然三名妇女同意接受采访,但是坚持要求通过一名女性翻译来进行。在采访过程中,一名男子偶然进入房间,她们马上用面纱遮住自己的脸部,并转过身去,面向墙,直到那名男子离开。

如果在大街上,人们绝对不会想到,这些平时看上去一言不发、从不露面容的女人,一旦在脱离了男人的视听范围之外,会显得那么活泼,会有那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当她们脱下“布尔卡”之后,显露出来的衣服是那么的鲜亮。三人都表示说,她们并不愿意穿“布尔卡”,甚至不愿戴头巾。但是她们又担心会因此受到侵害。

7. 塔高层称男女不能一起工作

是的塔利班一名高层人士日前表示,阿富汗女性不应该和男性一起工作。如果塔利班正式实施相关政策的话,阿富汗女性将无法在政府机构、银行、媒体等单位继续上班。

据路透社9月13日报道,瓦希杜拉·哈希米(Waheellah Hashimi)是塔利班中与领导层关系密切的高层人物,他向媒体表示,虽然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但塔利班还是会全面贯彻沙里亚法(伊斯兰教法),不会“听任”女性完全按照她们的意愿上班。

“为将沙里亚法体系引入阿富汗,我们奋斗了近40年。”哈希米在采访中表示,“沙里亚法……不允许男女聚在一起,或坐在同一个屋檐下。”

不过哈希米也表示,某些情况下允许陌生男女接触,比如女性患者可以向男性医生寻求治疗。另外,塔利班也将允许女性求学,或在教育和医疗等部门工作,因为这些场合可以设置单独的设施供其专用。

阿富汗妇女备受歧视

与城市妇女一定程度上获得“进步待遇”不同,在阿富汗70%人口生活的农村,那里的女性始终生活在贫穷、传统而保守的环境中。连年的战火让她们饱受颠沛流离,饥饿死亡之苦。横亘在她们面前的,是更为紧迫的生存问题。

在阿富汗农村妇女的口中,“他们(美国)给喀布尔妇女权利,他们在这里杀害妇女。”而塔利班则会“恭敬地与我们打交道。”

“戴面罩”、“亲人被杀”......在当下女性都很难理解的“选项”之下,阿富汗妇女还有更艰巨的挑战:填饱肚子和接受教育。

以上内容参考 澎湃新闻-外媒:塔利班高层人员称“阿富汗女性不能和男性一起工作”

8. 首位采访塔利班的阿富汗女主播已出国

是的,当地时间8月30日,据CNN报道,首位采访塔利班高级官员的24岁阿富汗女主播阿尔加恩德,已经离开阿富汗。阿尔加恩德称她决定离开阿富汗,是因为她和其他人一样害怕塔利班。但她称“如果塔利班做到了承诺,我将回到祖国”。

本月早些时候阿尔加恩德在阿富汗创造了历史,她面对面采访了塔利班高级官员Mawlawi,这是阿富汗历史上塔利班高官第一次走进直播室,第一次接受女记者的采访。

采访塔利班官员两天后,阿尔加恩德又采访了从塔利班暗杀活动中幸存下来的活动人士,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马拉拉·优萨福扎伊。据阿尔加恩德透露,这是马拉拉首次接受阿富汗电视台采访。

随后阿尔加恩德开始向马拉拉寻求帮助。直到上周二(8月24日),她终于和家人登上卡塔尔空军的疏散航班。

阿尔加恩德谈及对塔利班的采访情况

阿尔加恩德毕业于喀布尔大学新闻专业。她在九年级时决心成为一名记者,因为当时她的一位老师让她走到教室前面,“像电视主播一样读新闻”。

在几家新闻机构和电台工作一段时间后,阿尔加恩德在今年早些时候加入TOLO新闻当主持人。“我在那里工作了一个月零20天,然后塔利班就来了。”

谈到对塔利班的采访,阿尔加恩德表示:“我告诉自己,‘我们中必须有人开始工作……如果我们呆在家里或者不去办公室,他们就会说女士们不想工作。’我对塔利班成员说,‘我们想要我们的权利,我们想要工作。我们想,我们也必须融入社会。这是我们的权利。’”

TOLO新闻的所有者萨阿德·莫塞尼(Saad Mohseni)表示,阿尔加恩德的经历是阿富汗局势的象征:“我们几乎所有知名记者都离开了”,“我们一直在疯狂工作,希望用新人来代替他们”,“我们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把人们救出来(因为他们觉得不安全),又要(让新闻活动)继续经营下去。”

阿尔加恩德还表示,如果塔利班能够兑现他们的承诺,让自己感到安全时,她就会考虑回到自己的祖国:“为我的国家工作,为我的人民工作。”

以上内容参考上游新闻-首位采访塔利班高官的阿富汗女主播已出国:我和其他人一样害怕

9. 水均益说服基辛格接受采访,成功之处在哪儿

水均益是央视资深亲临现场采访的记者。 1984年加入新华社。1991年,战地参与海湾战争报道。2001年,阿富汗反恐战争期间,多次赴战地采访报道。2003年,飞往伊拉克,在战地对美伊战争进行详细报道 。2013年,重返巴格达,对十年前的伊拉克战争进行回访报道 。2014年,前往俄罗斯索契,第五次采访普京。在其采访生涯中,先后专访过上百位名人政要,脚步遍布全球。
水均益少妇基辛格接受采访,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第一,采访前,做足采访计划,多种渠道了解采访对象的个人喜好、知识层次、性格特点等,从头到脚琢磨采访对象,并跟同事进行了无数次模拟采访,仔细推敲每一个问题,最终的采访效果很不错。第二,是真诚,大人物也是人,要注意情感的交流。采访基辛格的时候,本来他们只安排了5分钟的采访时间,但水均益了解到不久就是基辛格71岁生日,在采访中间送上生日祝福。他果然很开心,并答应了我们延长采访时间的要求。第三,用真诚的态度感染对方。水均益采访时,注重对方的生活习惯、民族特点、历史背景,每一个问题都提得客观、公正、态度诚恳,使对方愿意与他交流。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