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蒐索程式師資訊,查找有用的技術資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境外数据访问控制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境外数据访问控制

发布时间: 2022-08-09 09:35:12

‘壹’ 关于权限控制中的数据访问权限问题

个人觉得提的问题范围有些大,如果只针对案例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要设置部门,个人的使用权限即可,权限都是叠加的,比如A员工只能查看A部门的工资,只需将A部门权限给a员工即可,部门隶属权限都具备了这都不是问题了.
如果是企业级系统涉及多模块及业务数据的权限控制的话,就需要设计独立的数据权限模块才能做到架构层面解决了,可对表级设置权限策略.

‘贰’ 怎么判断电脑被境外控制

电脑数据交换是靠商品发送接收数据的,你下载一个电脑端口数据扫描查看器,当你电脑没开任何联网程序和网页时包括杀毒软件,如果还有端口是打开的有数据包传送,你就要对这个端口进行进一步查看,他连接的IP地址,然后对他的IP地址做分析,是国内服务厂商的,还是其它非法跳板Ip,还是国外Ip。一般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区分。这样就能分析是否电脑被控制。

‘叁’ 跨境数据面临安全威胁

跨境数据面临安全威胁
经济全球化对信息跨境流动提出了迫切要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跨境转移变得轻而易举。但由于各国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参差不齐,国际网络攻击愈演愈烈,数据跨境转移的安全性问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在跨境数据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如何加强跨境数据安全管理、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方面,欧盟等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技术发展带来数据安全隐患
当前,论坛、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等飞速发展,微博等社交网站异军突起,智能手机、搜索引擎等技术不断发展,跨境数据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各界关注。日前,苹果公司被曝在没有告知用户并获得许可的情况下,私自通过iPad和iPhone手机收集用户的行踪信息,用于建立用户位置信息数据库,并将境内用户信息传递到境外数据库。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担忧,也将跨境数据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另外,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蓬勃发展,数据流动突破了国界限制,数据跨境传播更加畅通无阻,但边界模糊也使得其背后的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数据所有者无法确认其详细位置,那么数据的保护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跨境网络攻击愈演愈烈
当数据借助互联网在全球自由传输时,也面临着各种跨境网络攻击的威胁:上网购物遭遇钓鱼网站,用户账号密码被窃取,钱财不翼而飞;收发邮件撞上蠕虫病毒,资料顷刻化为乌有;浏览网页被植入木马程序,个人信息泄露……跨境网络攻击事件使得全球用户深受其害,网络攻击已成为国际公害。索尼公司旗下的“游戏站”和云音乐服务Qriocity网络就因遭到黑客入侵,导致全球约7800万用户的姓名、地址、电子邮箱、登录名及密码等个人信息遭窃。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发布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报告》称,2011年,我国遭境外网络攻击持续增多,境外有近4.7万个IP地址作为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控制我国境内近890万台主机,比2010年控制主机数增长近1倍。报告还称,由于社交网站、论坛等安全性差,用户信息极易被盗,未来信息失窃及其导致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急剧增长的跨境网络攻击事件使得跨境数据转移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如何用法制手段规范跨境数据传输并确保其安全,值得立法者及监管者深入研究。
标准不一阻碍信息自由流动
虽然多个国家立法加强对跨境数据传播的管理,但各国数据保护标准不相协调,使得跨境数据传输面临数据保护法律相悖及跨境执行难等问题。根据美国的爱国者法案要求,在其他国家存储、处理的任何资料需接受美国政府的检查。也就是说,一旦美国执法者认定信息与国家安全有关,在取得法院许可的条件下,未经同意就能检查用户的数据。美国的这一规定引起了不少争议,欧洲数据保护法专员就此多次要求美国对此行为作出解释。业界公司及各国领导人也纷纷呼吁制定全球性新规,以便管理跨境数据。微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法律顾问BradSmith就曾表示:“世界各国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法律,使信息提供商感到无所适从。”他呼吁各国共同制定一套新的交易规则,以管理电子数据的跨境传输。另外,欧盟委员会电信专员雷丁也表示,希望美国加强互联网数据保护,实现标准一致的隐私保护制度。

‘肆’ 数据库访问控制功能是通过什么命令实现的

<util:property-path id="property-path" path="helloWorld.hello"/>
/bin/arch = unknown
/usr/bin/arch -k = unknown
/usr/convex/getsysinfo = unknown
/usr/bin/hostinfo = Mach kernel version:
Darwin Kernel Version 11.4.0d1: Fri May 18 16:05:31 EDT 2012; root:xnu-1699.26.8/BUILD/obj//RELEASE_I386
Kernel configured for up to 4 processors.
4 processors are physically available.
4 processors are logically available.
Processor type: i486 (Intel 80486)
Processors active: 0 1 2 3

‘伍’ 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主要有几种控制方法

增,删,改,查记录以及表都可以设置权限

‘陆’ 国家如何管控超出边界的网络信息

边界防护技术

从网络的诞生,就产生了网络的互联,Cisco公司就是靠此而兴起的。从没有什么安全功能的早期路由器,到防火墙的出现,网络边界一直在重复着攻击者与防护者的博弈,这么多年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好象防护技术总跟在攻击技术的后边,不停地打补丁。其实边界的防护技术也在博弈中逐渐成熟:

1、防火墙技术

网络隔离最初的形式是网段的隔离,因为不同的网段之间的通讯是通过路由器连通的,要限制某些网段之间不互通,或有条件地互通,就出现了访问控制技术,也就出现了防火墙,防火墙是不同网络互联时最初的安全网关。


防火墙的安全设计原理来自于包过滤与应用代理技术,两边是连接不同网络的接口,中间是访问控制列表ACL,数据流要经过ACL的过滤才能通过。ACL有些象海关的身份证检查,检查的是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但你是间谍还是游客就无法区分了,因为ACL控制的是网络的三层与四层,对于应用层是无法识别的。后来的防火墙增加了NAT/PAT技术,可以隐藏内网设备的IP地址,给内部网络蒙上面纱,成为外部“看不到”的灰盒子,给入侵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木马技术可以让内网的机器主动与外界建立联系,从而“穿透”了NAT的“防护”,很多P2P应用也采用这种方式“攻破”了防火墙。

防火墙的作用就是建起了网络的“城门”,把住了进入网络的必经通道,所以在网络的边界安全设计中,防火墙成为不可缺的一部分。

防火墙的缺点是:不能对应用层识别,面对隐藏在应用中的病毒、木马都好无办法。所以作为安全级别差异较大的网络互联,防火墙的安全性就远远不够了。

2、多重安全网关技术

既然一道防火墙不能解决各个层面的安全防护,就多上几道安全网关,如用于应用层入侵的IPS、用于对付病毒的AV、用于对付DDOS攻击的…此时UTM设备就诞生了,设计在一起是UTM,分开就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安全网关。

多重安全网关就是在城门上多设几个关卡,有了职能的分工,有验证件的、有检查行李的、有查毒品的、有查间谍的……

多重安全网关的安全性显然比防火墙要好些,起码对各种常见的入侵与病毒都可以抵御。但是大多的多重安全网关都是通过特征识别来确认入侵的,这种方式速度快,不会带来明显的网络延迟,但也有它本身的固有缺陷,首先,应用特征的更新一般较快,目前最长也以周计算,所以网关要及时地“特征库升级”;其次,很多黑客的攻击利用“正常”的通讯,分散迂回进入,没有明显的特征,安全网关对于这类攻击能力很有限;最后,安全网关再多,也只是若干个检查站,一旦“混入”,进入到大门内部,网关就没有作用了。这也安全专家们对多重安全网关“信任不足”的原因吧。

3、网闸技术

网闸的安全思路来自于“不同时连接”。不同时连接两个网络,通过一个中间缓冲区来“摆渡”业务数据,业务实现了互通,“不连接”原则上入侵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网闸只是单纯地摆渡数据,近似于人工的“U盘摆渡”方式。网闸的安全性来自于它摆渡的是“纯数据”还是“灰数据”,通过的内容清晰可见,“水至清则无鱼”,入侵与病毒没有了藏身之地,网络就相对安全了。也就是说,城门只让一种人通过,比如送菜的,间谍可混入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但是,网闸作为网络的互联边界,必然要支持各种业务的连通,也就是某些通讯协议的通过,所以网闸上大多开通了协议的代理服务,就象城墙上开了一些特殊的通道,网闸的安全性就打了折扣,在对这些通道的安全检查方面,网闸比多重安全网关的检查功效不见得高明。

网闸的思想是先堵上,根据“城内”的需要再开一些小门,防火墙是先打开大门,对不希望的人再逐个禁止,两个思路刚好相反。在入侵的识别技术上差不多,所以采用多重网关增加对应用层的识别与防护对两者都是很好的补充。

后来网闸设计中出现了存储通道技术、单向通道技术等等,但都不能保证数据的“单纯性”,检查技术由于没有新的突破,所以网闸的安全性受到了专家们的质疑。

但是网闸给我们带来了两点启示:

1、建立业务互通的缓冲区,既然连接有不安全的可能,单独开辟一块地区,缩小不安全的范围也是好办法。

2、协议代理,其实防火墙也有应用代理是思想,不让来人进入到成内,你要什么服务我安排自己的人给你提供服务,网络访问的最终目的是业务的申请,我替你完成了,不也达到目的了吗?黑客在网络的大门外边,不进来,威胁就小多啦。

4、数据交换网技术

火墙到网闸,都是采用的关卡方式,“检查”的技术各有不同,但对黑客的最新攻击技术都不太好用,也没有监控的手段,对付“人”的攻击行为来说,只有人才是最好的对手。

数据交换网技术是基于缓冲区隔离的思想,把城门处修建了一个“数据交易市场”,形成两个缓冲区的隔离,同时引进银行系统对数据完整性保护的Clark-Wilson模型,在防止内部网络数据泄密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即没有授权的人不能修改数据,防止授权用户错误的修改,以及内外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交换网技术给出了边界防护的一种新思路,用网络的方式实现数据交换,也是一种用“土地换安全”的策略。在两个网络间建立一个缓冲地,让“贸易往来”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数据交换网技术比其他边界安全技术有显着的优势:

1、综合了使用多重安全网关与网闸,采用多层次的安全“关卡”。

2、有了缓冲空间,可以增加安全监控与审计,用专家来对付黑客的入侵,边界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任何蛛丝马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监控者的眼睛。

3、业务的代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业务代理也让外来的访问者止步于网络的交换区,所有的需求由服务人员提供,就象是来访的人只能在固定的接待区洽谈业务,不能进入到内部的办公区。

数据交换网技术针对的是大数据互通的网络互联,一般来说适合于下面的场合:

1、频繁业务互通的要求:

要互通的业务数据量大,或有一定的实时性要求,人工方式肯定不够用,网关方式的保护性又显不足,比如银行的银联系统、海关的报关系统、社保的管理系统、公安的出入境管理系统、大型企业的内部网络(运行ERP)与Internet之间、公众图书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突出特点都是其数据中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但又与广大百姓与企业息息相关,业务要求提供互联网的访问,在安全性与业务适应性的要求下,业务互联需要用完整的安全技术来保障,选择数据交换网方式是适合的。

2、高密级网络的对外互联:

高密级网络一般涉及国家机密,信息不能泄密是第一要素,也就是绝对不允许非授权人员的入侵。然而出于对公众信息的需求,或对大众网络与信息的监管,必须与非安全网络互联,若是监管之类的业务,业务流量也很大,并且实时性要求也高,在网络互联上选择数据交换网技术是适合的。

四、总结“魔高道高,道高魔高”。网络边界是两者长期博弈的“战场”,然而安全技术在“不断打补丁”的同时,也逐渐在向“主动防御、立体防护”的思想上迈进,边界防护的技术也在逐渐成熟,数据交换网技术就已经不再只是一个防护网关,而是一种边界安全网络,综合性的安全防护思路。也许安全的话题是永恒的,但未来的网络边界一定是越来越安全的,网络的优势就在于连通。

‘柒’ 境外无法使用iPhone数据漫游业务怎么办

iPhone手机登陆漫游网络后,若无法使用数据漫游业务,可进行以下操作尝试解决:从手机面板上依次进入“设置”——“网络”选项后,将“数据漫游”开关打开;如需使用3G高速数据漫游业务,在完成了上述操作后,还需在“网络”选项中打开“启用3G”的开关。 如果通过以上操作仍然无法解决,建议你可以致电中国联通国际漫游客服热线:+8618618610010。

‘捌’ 访问控制技术的类型机制

访问控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物理访问控制和逻辑访问控制。物理访问控制如符合标准规定的用户、设备、门、锁和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而逻辑访问控制则是在数据、应用、系统、网络和权限等层面进行实现的。对银行、证券等重要金融机构的网站,信息安全重点关注的是二者兼顾,物理访问控制则主要由其他类型的安全部门负责。 主要的访问控制类型有3种模式:自主访问控制(DAC)、强制访问控制(MAC)和基于角色访问控制(RBAC)。
1)自主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是一种接入控制服务,通过执行基于系统实体身份及其到系统资源的接入授权。包括在文件,文件夹和共享资源中设置许可。用户有权对自身所创建的文件、数据表等访问对象进行访问,并可将其访问权授予其他用户或收回其访问权限。允许访问对象的属主制定针对该对象访问的控制策略,通常,可通过访问控制列表来限定针对客体可执行的操作。
①每个客体有一个所有者,可按照各自意愿将客体访问控制权限授予其他主体。
②各客体都拥有一个限定主体对其访问权限的访问控制列表(ACL)。
③每次访问时都以基于访问控制列表检查用户标志,实现对其访问权限控制。
④DAC的有效性依赖于资源的所有者对安全政策的正确理解和有效落实。
DAC提供了适合多种系统环境的灵活方便的数据访问方式,是应用最广泛的访问控制策略。然而,它所提供的安全性可被非法用户绕过,授权用户在获得访问某资源的权限后,可能传送给其他用户。主要是在自由访问策略中,用户获得文件访问后,若不限制对该文件信息的操作,即没有限制数据信息的分发。所以DAC提供的安全性相对较低,无法对系统资源提供严格保护。
2)强制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MAC)是系统强制主体服从访问控制策略。是由系统对用户所创建的对象,按照规定的规则控制用户权限及操作对象的访问。主要特征是对所有主体及其所控制的进程、文件、段、设备等客体实施强制访问控制。在MAC中,每个用户及文件都被赋予一定的安全级别,只有系统管理员才可确定用户和组的访问权限,用户不能改变自身或任何客体的安全级别。系统通过比较用户和访问文件的安全级别,决定用户是否可以访问该文件。此外,MAC不允许通过进程生成共享文件,以通过共享文件将信息在进程中传递。MAC可通过使用敏感标签对所有用户和资源强制执行安全策略,一般采用3种方法:限制访问控制、过程控制和系统限制。MAC常用于多级安全军事系统,对专用或简单系统较有效,但对通用或大型系统并不太有效。
MAC的安全级别有多种定义方式,常用的分为4级:绝密级(Top Secret)、秘密级(Secret)、机密级(Confidential)和无级别级(Unclas sified),其中T>S>C>U。所有系统中的主体(用户,进程)和客体(文件,数据)都分配安全标签,以标识安全等级。
通常MAC与DAC结合使用,并实施一些附加的、更强的访问限制。一个主体只有通过自主与强制性访问限制检查后,才能访问其客体。用户可利用DAC来防范其他用户对自己客体的攻击,由于用户不能直接改变强制访问控制属性,所以强制访问控制提供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更强的安全保护层,以防范偶然或故意地滥用DAC。
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角色(Role)是一定数量的权限的集合。指完成一项任务必须访问的资源及相应操作权限的集合。角色作为一个用户与权限的代理层,表示为权限和用户的关系,所有的授权应该给予角色而不是直接给用户或用户组。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是通过对角色的访问所进行的控制。使权限与角色相关联,用户通过成为适当角色的成员而得到其角色的权限。可极大地简化权限管理。为了完成某项工作创建角色,用户可依其责任和资格分派相应的角色,角色可依新需求和系统合并赋予新权限,而权限也可根据需要从某角色中收回。减小了授权管理的复杂性,降低管理开销,提高企业安全策略的灵活性。
RBAC模型的授权管理方法,主要有3种:
①根据任务需要定义具体不同的角色。
②为不同角色分配资源和操作权限。
③给一个用户组(Group,权限分配的单位与载体)指定一个角色。
RBAC支持三个着名的安全原则:最小权限原则、责任分离原则和数据抽象原则。前者可将其角色配置成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最小权限集。第二个原则可通过调用相互独立互斥的角色共同完成特殊任务,如核对账目等。后者可通过权限的抽象控制一些操作,如财务操作可用借款、存款等抽象权限,而不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典型的读、写和执行权限。这些原则需要通过RBAC各部件的具体配置才可实现。 访问控制机制是检测和防止系统未授权访问,并对保护资源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是在文件系统中广泛应用的安全防护方法,一般在操作系统的控制下,按照事先确定的规则决定是否允许主体访问客体,贯穿于系统全过程。
访问控制矩阵(Access Contro1 Matrix)是最初实现访问控制机制的概念模型,以二维矩阵规定主体和客体间的访问权限。其行表示主体的访问权限属性,列表示客体的访问权限属性,矩阵格表示所在行的主体对所在列的客体的访问授权,空格为未授权,Y为有操作授权。以确保系统操作按此矩阵授权进行访问。通过引用监控器协调客体对主体访问,实现认证与访问控制的分离。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较大系统,由于访问控制矩阵将变得非常大,其中许多空格,造成较大的存储空间浪费,因此,较少利用矩阵方式,主要采用以下2种方法。
1)访问控制列表
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ACL)是应用在路由器接口的指令列表,用于路由器利用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等的特定指示条件对数据包的抉择。是以文件为中心建立访问权限表,表中记载了该文件的访问用户名和权隶属关系。利用ACL,容易判断出对特定客体的授权访问,可访问的主体和访问权限等。当将该客体的ACL置为空,可撤消特定客体的授权访问。
基于ACL的访问控制策略简单实用。在查询特定主体访问客体时,虽然需要遍历查询所有客体的ACL,耗费较多资源,但仍是一种成熟且有效的访问控制方法。许多通用的操作系统都使用ACL来提供该项服务。如Unix和VMS系统利用ACL的简略方式,以少量工作组的形式,而不许单个个体出现,可极大地缩减列表大小,增加系统效率。
2)能力关系表
能力关系表(Capabilities List)是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访问权限表。与ACL相反,表中规定了该用户可访问的文件名及权限,利用此表可方便地查询一个主体的所有授权。相反,检索具有授权访问特定客体的所有主体,则需查遍所有主体的能力关系表。 通过介绍单点登入SSO的基本概念和优势,主要优点是,可集中存储用户身份信息,用户只需一次向服务器验证身份,即可使用多个系统的资源,无需再向各客户机验证身份,可提高网络用户的效率,减少网络操作的成本,增强网络安全性。根据登入的应用类型不同,可将SSO分为3种类型。
1)对桌面资源的统一访问管理
对桌面资源的访问管理,包括两个方面:
①登入Windows后统一访问Microsoft应用资源。Windows本身就是一个“SSO”系统。随着.NET技术的发展,“Microsoft SSO”将成为现实。通过Active Directory的用户组策略并结合SMS工具,可实现桌面策略的统一制定和统一管理。
②登入Windows后访问其他应用资源。根据Microsoft的软件策略,Windows并不主动提供与其他系统的直接连接。现在,已经有第三方产品提供上述功能,利用Active Directory存储其他应用的用户信息,间接实现对这些应用的SSO服务。
2)Web单点登入
由于Web技术体系架构便捷,对Web资源的统一访问管理易于实现。在目前的访问管理产品中,Web访问管理产品最为成熟。Web访问管理系统一般与企业信息门户结合使用,提供完整的Web SSO解决方案。
3)传统C/S 结构应用的统一访问管理
在传统C/S 结构应用上,实现管理前台的统一或统一入口是关键。采用Web客户端作为前台是企业最为常见的一种解决方案。
在后台集成方面,可以利用基于集成平台的安全服务组件或不基于集成平台的安全服务API,通过调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供的访问管理服务,实现统一访问管理。
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同时传递身份认证和授权信息是传统C/S结构的统一访问管理系统面临的另一项任务。采用集成平台进行认证和授权信息的传递是当前发展的一种趋势。可对C/S结构应用的统一访问管理结合信息总线(EAI)平台建设一同进行。

‘玖’ 常用的数据库访问行为实时监控技术有哪些

数据库防火墙系统,串联部署在数据库服务器之前,解决数据库应用侧和运维侧两方面的问题,是一款基于数据库协议分析与控制技术的数据库安全防护系统。DBFirewall基于主动防御机制,实现数据库的访问行为控制、危险操作阻断、可疑行为审计。
数据库安全技术之一,数据库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漏扫、数据库加密、数据库防火墙、数据脱敏、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
数据库安全风险包括:刷库、拖库、撞库。
数据库安全攻击手段包括:SQL注入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