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麦克阿瑟将军的简介
麦克阿瑟将军的简介是: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年1月26日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1899年,麦克阿瑟考入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晋升为上校并前往法国参战。
1919年6月,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1944年麦克阿瑟被授予陆军五星上将。
二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对日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1952年,参与美国共和党总统初选,但未胜出。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因胆结石去世,享年84岁。
麦克阿瑟的政治举措:
麦克阿瑟在刚踏上日本土地时,曾想严惩日本、审判天皇,但当麦克阿瑟来到日本后,看到各地负隅顽抗的日军在天皇的命令下迅速解除了武装。
他意识到“天皇是胜过20个机械化师团的力量”,萌生了利用天皇进行间接统治的想法。于是,麦克阿瑟决定不再更换天皇,而要极力维护裕仁和日本的天皇制度。
1945年9月27日,裕仁亲自登门拜访麦克阿瑟,会见结束后,麦克阿瑟立即致电杜鲁门总统,建议美国政府“不能把裕仁作为战犯逮捕”。在麦克阿瑟的积极活动下,美国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945年12月初,盟军最高司令部国际检察局局长、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首席检察官基南动身前往日本,在飞机即将起飞时,一封杜鲁门总统的信交到他手里,指示他不得对裕仁和皇室任何成员起诉。但在二战中深受日本之害的盟国们提出了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主要战犯名单。
美国政府一面游说盟国不要起诉天皇,一面向麦克阿瑟发出秘密指示:“日本国民显然是支持天皇制的。对天皇制的直接攻击会削弱民主势力而加强共产主义和军国主义这两种极端势力。故此命令总司令官暗中协助扩大天皇的声望,并促使其化神为人。”
Ⅱ 美国将领尼米兹与麦克阿瑟之间的私人会晤的经过是怎样的
为了这次会晤,尼米兹做了精心准备:从朋友那里弄到珍贵的兰花品种,打算送给麦克阿瑟夫人;派人到檀香山为小阿瑟买了印有夏威夷文的丝质运动衫,另外还买了几盒糖果。不到10天,尼米兹就动身了。
3月25日,尼米兹的水上飞机滑行到布里斯班的码头时,麦克阿瑟和他的参谋人员已经在此等候迎接。这多少令尼米兹感到有些惊讶。
尼米兹一行下榻在华丽的伦南斯旅馆一套舒适的房间里,从这个旅馆经过广场就是昆士兰最高法院大楼。
麦克阿瑟的副官向尼米兹呈上当晚在旅馆设宴招待的请柬,尼米兹及其副官拉马尔收下请柬,但坚持要在赴宴前先去麦克阿瑟的住处拜访。
这种外交礼仪是成功的。麦克阿瑟和夫人极为愉快地接受了外岛来的兰花。尼米兹提出要给小阿瑟赠送礼物时,麦克阿瑟说他的儿子已经睡觉了。
“”将军,””麦克阿瑟夫人说,她总是这样称呼她的丈夫,””应该把他叫起来一会儿。””
麦克阿瑟有些勉强地把孩子叫了起来,尼米兹把运动衣和一大盒糖果送给他。
第2天举行会议前,美国宪兵在伦南斯旅馆前的街上布置了严密的岗哨。拉马尔看到小阿瑟和他的中国保姆穿过最高法院外的空地,等房门打开他们进去后,门又被锁上。拉马尔听说,孩子和他的保姆每天都要在院子里散步一个小时。
会议在麦克阿瑟的办公室举行,两位将军保持正式礼节,由于彼此心存戒备,难免有距离感。但这种会晤还是有意义的。会晤顺利进行。接待是友好的,有关战备方面的决定是相互谅解的。尼米兹同意对霍兰蒂亚进攻战给予支援,但将分两步进行:4月1日,第58特混舰队的快速航空母舰袭击帕劳群岛及加罗林群岛上的日军基地,然后返回马绍尔群岛补充给养。再于登陆当天驶往霍兰蒂亚加入战斗,但大型航空母舰须在登陆第2天即撤离,而留下8艘小型航空母舰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麦克阿瑟对这一计划表示满意,并许诺将出动轰炸机和P-38远程战斗机袭击附近的日军机场,以保证航空母舰的安全。双方商定,在霍兰蒂亚的登陆日期为4月22日。
当尼米兹即将离去时,参谋长联席会议要求两人共同制定一个抄近路快速向吕宋——台湾——中国大陆三角地带推进的补充作战计划。麦克阿瑟大为恼火,说他不能抛下菲律宾不管,他对菲律宾人民负有神圣的义务,并讥讽说:””呆在华盛顿的先生们不了解情况,从来没有听过枪声,却在那里炮制太平洋战争的战略。””
尼米兹插话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成员们同你我一样,都在努力工作,并且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从内心讲,他们是值得钦佩的。””
尽管存在意见分歧,但尼米兹对这次会晤还是感到满意的。他在写给金的报告中说:””我和我的下属们在整个访问期间,受到麦克阿瑟真诚而周到的热情款待。接待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会议自始至终都开得很好,很顺利。””
Ⅲ 斯考克罗夫特将军去世,曾有哪些作为
美国前总统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考克罗夫特在弗吉尼亚州福尔斯丘奇的家中自然死亡,享年95岁。考克罗夫特曾在1975年至1977年与1989年至1993年分别担任美国总统福特和老布什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两届不同政府中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官员,一般来说每届总统都会选择自己最相信的人来担任这一职位,另外斯考克罗夫特将军还担任过七届政府的咨询顾问。
斯考克罗夫特对中国和美国关系的转寰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他见证了中美关系的起步和发展,而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意义超越双边范围,具有全球战略意义。
如今斯考克罗夫特将军逝世,但是他为两国关系作出的重要贡献不可磨灭。
Ⅳ 访美期间,李鸿章第一次看到高楼,说了一句让中国人伤心的话,说了什么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期强大,但后期却因闭关锁国而饱受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欺凌。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在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
面对这样一个大清王朝,其实有很多有识之士,依靠自己的努力,想要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这些人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李鸿章,正如他自己所说:“写史一万年者,欲封三千里。”李鸿章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面对孱弱的清政府,李鸿章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李鸿章率先推行洋务运动,在经济上提高了清政府的实力。为了更好更深入地学习西方文化,李鸿章亲自来到美国。
当时来到美国的李鸿章第一次看到了一座20层高的建筑,这是他在中国从未见过的奇观。李鸿章见状后,颇有感慨地说了一句让所有中国人都很痛心的话。李鸿章受到了怎样的打击?你说什么?
摘要:
回顾晚清的历史,总有许多悲情的故事。当时,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许多西方列强来瓜分我们。清政府无所作为,百姓生活艰难。幸运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很多勇士。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一步步走向复兴之路。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在国际上享有话语权。我们不会再像李鸿章那样感叹别国的先进技术和高楼大厦。面对祖国的强大,我们自豪。同时要做好自己,发展自己,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力量。
Ⅳ 中国上将在美国西点军校演讲,短短几句话,让台下响起阵阵掌声,他是谁
美国是一个军事强国,其军事实力之所以会这么强大,一方面是因为配备了先进的武器和装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很多知名的军事学校。比如美国的西点军校,就是一个闻名世界的军事培训机构,从建立开始为美国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1993年,有人在美国陆军中做了一个统计,结果意外发现至少有40%以上的将军,曾经在西点军校接受军事教育,这个比例相当恐怖。
随后沙利将军带着张万年,在西点军校又参观了一番。离别前,沙利将军郑重其事的说,希望我们不要在战场上相遇。
Ⅵ 他是美国一位叱诧风云的将军,但他曾两次被西点军校拒收.他做了第三次尝试.终于被录取.终名垂青史
麦克阿瑟
名字: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英文:Douglas MacArthur
生卒年: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
军旅生涯:
1899年,进入美国军事学院学习(纽约的西点军校)。
1903年6月11日,以全班第一名毕业,然后被委任为工程技术兵团少尉。
1904年4月23日,晋升为中尉。
1905年—1906年,在远东作为副官追随其父。
1907年,任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军事副官。
1911年2月27日,晋升为上尉。
1914年,被部队派遣到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
1917年—1919年,进入有“彩虹师”的美誉的第42步兵师,先后出任过参谋长,84步兵旅旅长,和42师师长。
1918年6月26日,晋升为准将。
1919年,被任命为美国西点军校校长。
1922年—1930年,赴菲律宾任马尼拉军区和23旅的指挥官。
1925年1月17日,晋升为少将(正规军)。
1925年1月,返回美国任军长。
1928年,率领美国队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运会,然后返回马尼拉任菲律宾地区总指挥。
1930年10月,第九军团指挥官。
1930年11月1日—1935年,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1935年,出任菲律宾共和国政府的军事顾问。
1936年8月,获得菲律宾元帅军衔。
1937年12月31日,从美国陆军退役,出任菲律宾陆军总司令。
1937年4月,与琼妮·费尔克洛思结婚。
1938年2月21日,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出生。
1941年7月26日,重新返回以少将军衔负责USAFFE计划(United States Army Forces –Far East),即美国在远东的军队部署。
7月27日,晋升为陆军中将。
1941年12月18日,晋升为陆军上将。
1942年2月22日,由于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防御的失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离开时他发誓:“我会回来的”(I shall return)
1943年,被任命为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
1944年12月,麦克阿瑟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1945年2月5日,麦克阿瑟履行其誓言,光复马尼拉。
1945年4月,麦克阿瑟受命指挥太平洋地区所有美国陆军部队的作战行动。
1945年8月12日,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盟军总司令,负责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被日本人视为太上皇。
1950年7月8日,出任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总司令。
1950年7月31日,访问台湾,并与蒋介石达成同美国与台湾外交关系。
1950年9月15日,策划仁川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1950年10月15日,由于麦克阿瑟告知白宫自己太忙不能回华盛顿之后,他在威克岛会见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
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主张对中国在东北的军事目标进行打击,必要时动用核武器;杜鲁门恐此举会导致苏联参战而不同意,在麦克阿瑟公开指责白宫政策后,杜鲁门解除其一切职务。
1951年4月19日,在国会会议之前的告别演说中,发表了着名演说——《老兵不死》。
1951年,以五星上将军衔从美国陆军卸任。
1952年6月25日,美国国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破例通过一个决议,批准为他专门制造一枚金质特殊荣誉勋章,这面勋章上面镌刻着他的肖像和以下文字:
澳大利亚的保护者
菲律宾的解放者
日本的征服者
朝鲜的捍卫者
他是美国奖章得的最多的一位军官,也是唯一一个参加过一战,二战和朝鲜战争的美国将军。
Ⅶ 抗美援朝美国的将军叫什么名字
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后由李奇微、克拉克继任。
1951年4月,麦克阿瑟因战争失利和所谓"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而被解除一切职务。
“联合国军”第二任总司令是李奇微(有人说成李微奇)。1952年5月。李奇微奉命调往欧洲,其职务由克拉克接任,直至战争结束。
朝鲜停战时,时任所谓“联合国军”统帅的是克拉克,停战协定也是他签署的
Ⅷ 李鸿章访问美国期间遇到了什么尴尬事,为什么会被罚款
1895年,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代表,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国内一片哗然,民愤四起,人们不便直白地指责慈禧太后挪用经费用于大搞寿典,遂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在李鸿章身上。为了平息民愤,慈禧太后免去了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
随地吐痰在当时的大清可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在美国情况就不一样。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李鸿章应该并不知道在美国随地吐痰是会被惩罚的,因此才闹出了这样的丑事。最终李鸿章让随从擦掉地上的痰,并且接受了罚款才了事。
Ⅸ 亚历山大·梅格斯·黑格的访华安排
1972年1月3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率领先遣小组来到中国,为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进行技术安排。先遣小组负责新闻报道的白宫发言人齐格勒提出:尼克松访华期间,有大批记者随行。这些记者将通过通讯卫星播发电视图像、图片、电讯等,请中国政府给予方便。齐格勒还说:在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很多人想看到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实况。
在美国历史上,做18个月国务卿后负气撂挑子的政治人物恐怕只有亚历山大·黑格将军一人。此前他曾任北约盟军总司令等要职。他在北京幽默地说,他已经不再创造历史了。不过,他仍然在创造商机。作为美国环球联合公司董事长,他对于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盯得很紧。正如北京市某位领导所说,黑格不再指挥军事部队,而在指挥一支庞大的商业部队。
有关黑格将军头发的故事在世界上流传很广。美军规定,军人一律不得蓄长发。不过,黑格将军担任北约盟军总司令时则蓄着长发。一名被强迫剪短发的美国兵撕下画报上黑格将军的像,并画箭头指着黑格,还写下一行字说:“请看他的头发!”随后,该士兵把画像贴在不许他留长发的连长办公室的大门上。连长看后,只是把士兵的箭头再延长,指向将军的肩章,也写下一行字说:“请看他的军衔!”不过,笔者并没有就此典故当面向黑格将军求证。
黑格将军是中国的合作伙伴,但往日的黑格则是中国的对手。他先后参加过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那两场战争都与中国有关。他曾评价中国军队说,凡是在朝鲜战场上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过手的军人,对中国士兵的英勇善战无不佩服与尊敬。中国入朝部队并不是现代化的,基本上全是步兵,大炮很少,后勤支援也很落后。他们需要身背粮食作战,有时两三天都吃不上饭。冬季在冰天雪地里作战,没有足够的御寒服装,急行军时一身汗,进入阵地后则冻成一身冰,艰难程度非常人所能忍受。但他们不怕死,作战非常勇敢。中国军队的顽强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黑格曾先后在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和里根4位美国总统手下任职,官至白宫办公厅主任和国务卿,其间还出任过北约盟军最高司令。他是近几十年里美国许多内政和外交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也是最早参与打开中美关系坚冰的美国政治人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前,黑格第一次以美国官员身份出使北京,曾与周恩来总理单独交谈近3个小时。他评价周总理说:“在我此前的生活经历中,还没有感受过这样强大的人格力量的震撼。”
2001年9月,前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黄华会见美国前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将军。
Ⅹ 美国最有名的将军是谁
乔治·巴顿 (George S. Patton),1885年11月11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豪门,1909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1911年12月调入位于迈尔堡的陆军参谋部任职。1912年夏季参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夏季奥运会,取得五项全能项目的第五名。同年底在陆军参谋部办公室临时任职,一度担任陆军参谋长伦纳德·伍德和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的副官。在此期间在《陆海军杂志》上撰文建议改进骑兵军刀获得采纳,他设计的2万把“巴顿剑”被配发到美国陆军部队,使他初扬其名。1913年夏自费赴法国学习剑术。1916年任潘兴将军的中尉副官,两年后升任上校。1917年随潘兴赴法参战,组建了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1939年授命组建装甲旅,晋升为准将。1942年任第一装甲军军长、少将军衔,同年8月率4万铁骑渡大西洋登陆北非。1943年与英国将军蒙哥马利联手取得阿拉曼战役胜利,肃清了北非德军后,晋升为中将,任第一集团军司令,指挥了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战役。1944年任第三集团军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利用闪击战率军横扫欧洲,直至奥地利,9个月间,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擢升四星上将,任巴伐利亚洲军事长官,15集团军司令。1945年12月9日,打猎途中遇车祸不治,殁于海德堡。
巴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引起世人不同评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和“二十世纪的拿破仑”;但也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骄傲自大、华而不实”。军事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在战场上奋勇向前。”
1890年,艾森豪威尔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他选择军人职业,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爱好,也不是父母的意志,而是与家境有关。他家境贫寒,其他的6个兄弟都没有受高等教育,艾森豪威尔也只能免费进入西点军校。他的母亲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不愿自己的儿子从军,但又不便阻拦,加之十九世纪末期美洲的战事不断,从军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件神圣而新鲜的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艾森豪威尔从西点军校毕业,获少尉军衔。由于战争,许多同学都去法国参战,他却被留在国内从事训练工作。他创办了美国陆军的第一所战车训练营,28岁成为少校军官。巴拿马地区司令康纳少将,看中了这位年青人的军事才华,便邀请他到巴拿马服役。在巴拿马服役的三年中,他受到了康纳的特殊栽培,军事知识和技能大为长进。后来,康纳又保送他进入陆军指挥参谋学院受训。艾森豪威尔学习认真,训练刻苦,于1926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又到陆军军事学院学习两年。
在艾森豪威尔的早期军事生涯中,有幸结识了潘兴和麦克阿瑟这两位美国陆军的名将。他对这两人极为崇拜并拼命追随,特别是对麦克阿瑟的追随竟长达6年之久。最先是随之在陆军参谋部,后来一同前往菲律宾。麦克阿瑟对他很器重,在菲律宾时任命他为军事顾问助理。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他不顾麦克阿瑟等人的劝阻和挽留,坚决要求回国。年底回国后,任美国西部军区司令部的后勤计划官。1941年,艾森豪威尔改任团长,后来又改任第3集团军参谋长,晋升准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第5天,马歇尔电召艾森豪威尔速回华盛顿。这固然与艾森豪威尔熟悉菲律宾和太平洋地区军事问题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有丰富的参谋工作经验。他先任战争计划处副处长,不久计划处升格为作战厅,又被任命为作战厅长,几星期后便升为少将。这是他步入统帅部与马歇尔长期合作的开始。
这时的艾森豪威尔,虽然还没有资格参加那些有关同盟国战略问题的高层会议,但他却能站在最高统帅的角度,代表美国利益来指导全球性的战略行动。艾森豪威尔注意到,当美国朝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的时候,罗斯福和马歇尔却把欧洲战场放在优先的地位。他赞同这种战略观点,在1942年3月就和作战厅的参谋们一起提出了如何进行战争的基本设想:把大量美军集中在英国,而且拒绝将他们化整为零地用在任何周边性的攻击之中,在欧洲上空应获得空中优势,然后从英国渡过海峡,直指法国和德国。对这一基本设想,英国人虽然原则上同意,但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意见。马歇尔又命令艾森豪威尔前往英国作实地考察,并在英国设立了一个美军指挥所,为日后实施计划提出建议。当他返回华盛顿提出报告之后,罗斯福总统接受马歇尔的意见,已经任命艾森豪威尔为驻伦敦的美军欧洲战区总司令了。不久,艾森豪威尔又出任北非战场盟军总司令。在这之前,他并未单独指挥过作战,然而他就任后的第一次重大使命却马到成功,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进展顺利。这证明马歇尔慧眼独具。艾森豪威尔也因此名声大振。1943年2月,他出任北非和地中海盟军总司令。
艾森豪威尔在指挥盟军进行北非、西西里岛和意大利作战中,在实现与盟国的合作中,都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被誉为“军人政治家外交家”。他坚定、果断、宽宏大量、对部属充分信任。艾森豪威尔曾不顾可能产生的政治批评,决定承认正在北非的法国维希政府海军上将达尔朗为该地区的法国最高统帅,从而避免了阻力,加速了盟军在北非的进展。1942年底,凯塞林隘道之战失利,他毫不动摇,及时采取措施,派巴顿将军接替了不称职的第2军军长费里登达。布鲁克、蒙哥马利等人曾看不起艾森豪威尔,甚至时而发出一些尖刻的批评,他仍然宽宏大量,努力使英美合作成为现实。在当时困难甚多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指挥若定,先是取得了北非的胜利,接着攻占西西里,推进到意大利本土。1944年,他晋升为五星上将。他把首批登陆部队由三个师增加到五个师,其它细节交由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去负责处理,自己则去关心他认为更为重要的问题。艾森豪威尔意识到,制空权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他要求英国的空军应在他的控制之下进行诺曼底之战。这个决定遭到英国战略空军司令哈里斯的反对,这使一贯处事谨慎,态度和蔼的艾森豪威尔大动肝火,他于3月23日宣布:“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获得满意的解决,我将呈请辞职。”英国的参谋总长不得不同意把战略空军交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美国空军和其他有关国家的空军也都作了同样的安排。接着,他与法国人又达成了忍受损失的协议。这样,制空权的问题就被艾森豪威尔解决了。起初,诺曼底登陆定于5月,因天气不好而推迟到6月。到6月6日,尽管气象预报天气仍然不好,艾森豪威尔还是决定发起进攻。在这之前,他对加来海峡进行了一次佯攻。6日凌晨2时,联军的伞兵和空运部队首先开始在诺曼底着陆,接着是海空军进行炮击轰炸,6时30分,4000多艘战舰载运的五个师12万人在诺曼底登陆并巩固了登陆场。到深夜就取得了初战胜利。9月,法国全境解放。艾森豪威尔接着指挥他的部队,击退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突破齐格菲防线,进入德国境内,消灭了大量德军。艾森豪威尔由于在二次大战中战功赫赫而被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曾任美国驻德占领军司令。1945年回国,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48年一度退出现役,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50年,去法国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1952年退出军界,参加总统竞选,以压倒多数当选。1953—1960年任美国总统。竞选时他提出结束朝鲜战争,1953年就职后,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1957年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企图控制中东地区。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对中东政策特别咨文》中提出:由国会授权总统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并可借口对付“共产主义侵略”,在中东地区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近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这个决议案于3月7日被美国国会通过。3月9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这个后来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决议案。
当时,正值英、法侵略埃及的战争失败,美国企图利用这个计划,一面以武力威胁为手段,一面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反共作幌子,进一步排挤英、法等国势力,以实现其独占中东的阴谋。后来,艾森豪威尔主义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艾森豪威尔主义遭到中东各国人民的反对。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和约旦四国政府两度发表声明,拒绝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1959年,随着国务卿杜勒斯的逝世,艾森豪威尔主义也黯然失色了。从1953年到1961年,艾森豪威尔连任两届美国总统。他在任期间,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在美国戴维营举行了美苏高级会谈。“戴维营会谈”开创了冷战年代及以后的日子里美苏首脑会晤的先例。
艾森豪威尔是个戎马半生,战功卓着的美国总统。现代战争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从中协调。艾森豪威尔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可能不如巴顿、蒙哥马利,但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他以坚定、镇静而又平等待人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蒙哥马利、巴顿、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能为他所用。1969年3月28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