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京的一句话。。
怎么说呢
其实这是一句很显而易见的真理
在苏联建立以前
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其他的加盟共和国本来就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
而且~~~乌克兰更是俄罗斯帝国的前身和发源地
所以比如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本应是极其亲密的血缘关系
而中亚五国没有自己的优势文化
在俄罗斯帝国对其占领殖民的百年间~~~已经彻底同化了对方
所以这些国家和俄罗斯本来也是相当友好的关系
但是
苏联解体后
为了表示自己和过去的脱离
很多国家便开始疏远俄罗斯~~~开始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拉近关系
从而使俄罗斯的政治版图从东德一直退缩到边境
四周不再有能为自己作缓冲的盟友~~~而全部是敌人
对于一个大国而言~~~这样的周边环境除了用灾难来形容找不到更好的词汇
2. 找普京的演讲视频.
http://video..com/v?word=%C6%D5%BE%A9&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上有
为网络视频搜索-普京
3. 普京突然出访伊朗,会不会像安倍一样遭到枪杀
普京作为国家领导人会有这种遇袭的可能性,但是他的安保团队大概率不会让恐怖分子得手。
一、普京出席伊朗
普京此次出席伊朗其实是对美国拜登出席以色列的一次回击,作为一个向来硬气的国家领导人,普京的这种“宣战”行为一直让他的敌人们恨得牙痒痒,我们也可以猜测到普京这些年来遇到的刺杀行动绝对不会少,然而他却一直平安无恙,我认为他此次出访伊朗更加不会有危险。
最后,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俄罗斯人敢于报复的形象深得人心,任何一个想要挑衅俄罗斯的势力在行动前都会认真分析这样做的利弊,刺杀普京的后果目前大概没有哪个势力能够承受得起。
综上所述,普京和安倍的政治地位、安保团队实力相差悬殊,普京不会遭遇与安倍类似的事故。
4. 俄罗斯总统普京最崇拜的偶像是谁
成长在彼得大帝建造的城市,普京一直将彼得大帝视为自己的偶像。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普京将一幅彼得大帝的画像挂在办公室里。
圣彼得堡,这座俄罗斯名城,刚刚经历了其他城市所无法企及的荣耀。为了庆祝她的300岁诞辰,俄罗斯倾举国之力大大地操办了一场。
俄罗斯花了差不多5年时间筹备,投入15亿美元,对市内70多处设施和古迹进行自建城以来最大规模的“整容”。
而这场庆典已不再属于俄罗斯人自己,来自全球的44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圣彼得堡助兴,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被她吸引。
当地时间5月30日黄昏时分,圣彼得堡上空飘起一场雨,原定在广场举行的庆祝活动改在伊莎大教堂,站在这座教堂外的涅瓦河畔,一向表情冷峻的普京说,“这座有着300年历史的城市迈入了新的发展纪元。”而此刻,在遥远的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天刚破晓——幅员辽阔、横跨11个时区,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6的俄罗斯,沉浸在对彼得大帝的追忆之中。
300年前,彼得大帝建造了圣彼得堡,为俄罗斯开辟了向西望的视野和走向强大的契机。这位俄罗斯强人当时说,“设若天假我以年,圣彼得堡将变成另一个阿姆斯特丹。”“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的俄罗斯。”这是普京的承诺。二人多么相似的语气。
今日的盛典,能否成为普京、这个被期待成为彼得大帝继承者的人,带领俄罗斯回归欧洲、回归世界大国行列的新的里程碑?
当我们的报道面世的时刻,圣彼得堡的狂欢已渐行渐远,俄罗斯民族被撩拨起来的雄心将不得不回归冷酷的现实,重新面对如何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构建起一座可能的桥梁的难题
在过去的10多天里,俄罗斯总统普京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忙碌同时也最风光的人。
在圣彼得堡——他的家乡,普京走马灯似地周旋在各国元首之间,与他们会见、交谈、举杯、参观故迹、观看演出。借着纪念彼得大帝和他所建造的圣彼得堡的时机,普京导演了一出以他本人和俄罗斯为主角大戏。
然而,斥资15亿美元,为一座城市的诞辰举办庆祝活动,与普京一贯的务实作风迥异,显然,他的着眼点不在圣彼得堡。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邢广程认为,普京举办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第一是为了昭示俄罗斯历史的辉煌,第二,想通过这次活动为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开辟一个空间,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形象,第三,展示圣彼得堡和俄罗斯的形象,吸引外资,刺激经济发展。
圣彼得堡盛典,是俄国继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之后,第二次通过一个国内的活动召集到众多国家的元首。
在流光溢彩的演出背后,普京的潜台词是,相对于3年前那个民生凋敝的俄罗斯,如今的俄罗斯正逐步走出困境、恢复实力,他要像彼得大帝那样,带领俄罗斯重新融入西方世界。
把俄罗斯建设成一个“强国”,正是普京步入政坛以来树立起来的政治形象所在。
回归欧洲
51岁的普京,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冶金工人的家庭,1975年毕业于前苏联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成长在彼得大帝建造的城市,普京一直将彼得大帝视为自己的偶像。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普京将一幅彼得大帝的画像挂在办公室里。
在历史上,彼得大帝当政的年代是俄罗斯正式转向西方、“打开通往欧洲的窗户”的开始。重新融入欧洲也是普京上任后确定的既定政策。
俄罗斯问题专家盛世良说,俄罗斯人一直以“最欧洲化的亚洲人”自傲,同时又深以“最亚洲化的欧洲人”自卑。普京选择回归欧洲一方面根源于自彼得大帝以来的欧洲情结,一方面是由于理性地认识到,如今的俄罗斯不是美国的对手,只能通过融入欧洲加强同西方的交流和合作。
普京最终决定融入欧洲,是经过权衡以后的选择。在执政初期,普京奉行“欧亚并重”的外交原则,2000年7月,普京在访问中日朝三国时说,俄罗斯既是欧洲国家,也是亚洲国家。但“9·11”之后,普京修正了上述提法,2001年10月初他在访德时明确表示:俄罗斯不是“欧亚大国”而是“欧洲大国”。
5月31日,在带领40多位国家元首参观曾被纳粹德国摧毁、如今重新修复的凯瑟琳宫琥珀厅时,普京说:“这个艺术圣殿已成为我们欧洲大家庭新关系的象征。”在凯瑟琳宫偏殿举行午宴上,普京再次强调:“就圣彼得堡的历史和文化而言,俄罗斯明显地成为欧洲不肯分割的部分。”
同一天,在康斯坦丁宫举行的俄罗斯-欧盟峰会上,普京在开幕词中呼吁打破欧洲国家间的边界,而这个“自由边界”欧洲也要包括俄罗斯。
俄罗斯媒体有分析指出,由于欧盟即将东扩到俄罗斯的大门口,俄担心会再次被挡在欧洲之外。普京总统可能甚至会寻求在欧盟的谈判桌上有一个特别的席位,就像北约——俄罗斯委员会那样的形式。
此前,普京曾说过,俄罗斯选择的道路是“西欧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远东还是南方,始终是欧洲人,我们将努
5. 普京国情咨文为何会震撼西方
俄罗斯总统普京1日发表了自己任期里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3月18日俄罗斯将举行大选,普京的这场演讲因此具有不同以往的意义。在这场创纪录的、长达近两小时的国情咨文中,普京总结了俄罗斯过去几年在内政、外交和国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其中对俄罗斯军力的阐述,尤其是宣布俄成功试验“无敌的”新型核导弹,最吸引眼球。美国媒体1日称,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向世界发出警告:俄罗斯的军力“复活”了。路透社1日称,这是近年来这位俄罗斯政治强人“最好斗的演讲之一”。
法媒称,普京1日发表国情咨文时展示了一系列高科技武器,在现场播放的视频中,这些武器在山中和海上待命,甚至飞越大西洋。普京自豪地宣布,俄罗斯测试了新核武器,包括新型核动力巡航导弹,这款反导系统无法拦截的导弹是“无敌的”,可击中世界任何角落。普京在大屏幕上展示该核动力导弹的实力后强调,世界上还不存在同类武器。另外,普京还表示,俄罗斯在研制新型滑翔导弹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并且已经成功进行了试射。
法媒1日称,普京在国情咨文演讲上“炫耀”了新一代武器装备,并警告全世界,他们现在必须认真看待俄罗斯的军事力量。路透社称,普京展示新型武器,目的是对抗西方。他在国情咨文中谈及俄罗斯武器时言辞强硬。他说,俄罗斯武器技术的进步意味着,北约在俄罗斯边境增兵以及美国部署的反导系统,从军事上来说“完全没用”。路透社称,普京经常用反西方的言辞来获得国内的支持,此次演讲是近年来普京“最好斗的演讲之一”。
当然,民生经济等也是普京国情咨文的重要内容。比如他提出,在2030年前使俄罗斯人均寿命从73岁提高至80岁以上。他力求在未来6年间,将俄罗斯“令人无法接受”的贫穷率减半。他说, 未来6年对俄罗斯具有决定性,“凡事必须以俄罗斯和俄罗斯人的福祉为目的,我们必须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在外交方面,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表示,俄罗斯积极同亚太地区的国际组织合作,包括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他说,“我们捍卫自己的利益并尊重其他国家的利益,遵循国际法,认为联合国的关键作用无可撼动。正是这些原则和态度让我们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稳固、友好、平等的关系。”普京强调,俄罗斯同中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是此类典范。
俄媒1日称,普京此次的年度国情咨文,内容上主要是对未来的规划,对去年工作的总结并不多。因此,其竞选纲领的意味更浓一些 。俄罗斯商业咨询网则引用消息人士的话说,普京的国情咨文将成为他竞选纲领的基础。
6. 普京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演讲全文
ВВЫСТУПЛЕНИЕ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 НА МЮНХЕН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ПО ВОПРОСАМ ПОЛИТИК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МЮНХЕН, 10 ФЕВРАЛЯ 2007 Г.
Путин. Спасибо большое, уважаемая госпожа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канцлер, господин Тельчик, дамы и господа!
Весьма признателен за приглашение на столь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ную конференцию, собравшую политиков, военных,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ей, экспертов из более чем 40 стран мира.
Формат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дает мне возможность избежать «излишнего политеса» и необходимости говорить округлыми, приятными, но пустыми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ми штампами. Формат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позволяет сказать то, что я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думаю о проблемах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И если мои рассуждения покажутся нашим коллегам излишне полемически заостренными либо неточными, я прошу на меня не сердиться — это ведь только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И надеюсь, что после двух-трех минут моего выступления господин Тельчик не включит там «красный свет». (оживление в зале).
Итак. Известно, что проблематик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 много шире вопросов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стабильности. Это устойчивость миро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преодоление бедност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и развитие межцивилизационного диалога.
Тако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ий, неделимый характер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выражен и в ее базовом принципе: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каждого — это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всех». Как сказал еще в первые дни разгоравшейс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Франклин Рузвельт: «Где бы ни был нарушен мир, мир повсюду оказывается в опасности и под угрозой».
Эти слова продолжают сохранять актуальность и сегодня. Об этом, кстати,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и тема наше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которая здесь написана: «Глобальные кризисы — глобальная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 Всего лишь два десятилетия назад мир был идеологически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 расколот, а его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обеспечивали огромные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е потенциалы двух сверхдержав.
Глобальное 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е отодвигало на периферию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и повестки дня крайне остры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вопросы. И как всякая война — «война холодная» оставила нам и «неразорвавшиеся снаряды», образно выражаясь. Имею в виду идеологические стереотипы, двойные стандарты, иные шаблоны блокового мышления.
Предлагавшийся же после «холодной войны» однополярный мир — тоже не состоялся.
История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 конечно, знает и периоды однополярного состояния и стремления к мировому господству. Чего только не было в истории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
Однако что же такое однополярный мир? Как бы ни украшали этот термин, он в конечном итоге означает на практике только одно: это один центр власти, один центр силы, один центр принятия решения.
Это мир одного хозяина, одного суверена. И это в конечном итоге губительно не только для всех, кто находится в рамках этой системы, но и для самого суверена, потому что разрушает его изнутри. И это ничего общего не имеет, конечно, с демократией. Потому что демократия — это, как известно, власть большинства, при учете интересов и мнений меньшинства.
Кстати говоря, Россию, нас — постоянно учат демократии. Но те, кто нас учат, сами почему-то учиться не очень хотят.
Считаю, что дл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мира однополярная модель не только неприемлема, но и вообще невозможна. И не только потому, что при единоличном лидерстве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 именно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мире — не будет хватать ни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н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ресурсов. Но что еще важнее — сама модель является неработающей, так как в ее основе нет и не может быть морально-нравственной базы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цивилизации.
Вместе с тем все, что происходит сегодня в мире, и сейчас мы только начали дискутировать об этом — это следствие попыток внедрения именно этой концепции в мировые дела — концепции однополярного мира.
А какой результат?
Односторонние, нелегитимные часто действия, не решили ни одной проблемы. Более того, они стали генератором новых человеческих трагедий и очагов напряженности. Судите сами: войн, локальных и региональных конфликтов меньше не стало. Господин Тельчик вот об этом очень мягко упомянул. И людей в этих конфликтах гибнет не меньше, а даже больше, чем раньше. Значительно больше — значительно больше!
Сегодня мы наблюдаем почти ничем не сдерживаемое, гипертрофированное применение силы 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делах — военной силы — силы, ввергающей мир в пучину следующих один за другим конфликтов.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не хватает сил на комплексное решение ни одного из них. Становится невозможным и их 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решение.
Мы видим все большее пренебрежение основополагающими принципам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права. Больше того — отдельные нормы, да, по сути — чуть ли не вся система права одн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конечно, Соединенных Штатов, перешагнула свои 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границы во всех сферах: и в экономике, и в политике, и в гуманитарной сфере навязывается другим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 Ну, кому это понравится? Кому это понравится?
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делах все чаще встречается стремление решить тот или иной вопрос, исходя из так называемой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целесообразности, основанной на текущей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конъюнктуре. И это, конечно, крайне опасно. И ведет к тому, что никто уже не чувствует себя в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Я хочу это подчеркнуть — никто не чувствует себя в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Потому что никто не может спрятаться з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м правом как за каменной стеной. Такая политика является, конечно, катализатором гонки вооружений.
Доминирование фактора силы неизбежно подпитывает тягу ряда стран к обладанию оружием массового уничтожения. Больше того — появились принципиально новые угрозы, которые и раньше были известны, но сегодня приобретают глобальный характер, такие, как терроризм. Убежден, мы подошли к тому рубежному моменту, когда должны серьезно задуматься над всей архитектурой глоб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И здесь надо отталкиваться от поиска разумного баланса между интересами всех субъекто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общения. Тем более сейчас, когд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ландшафт» столь ощутимо и столь быстро меняется — меняется за счет динамич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целого ряда государств и регионов. Госпожа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канцлер упомянула уже об этом. Так, суммарный ВВП Индии и Китая по паритетной покупательной способности уже больше, чем у Соединенных Штатов Америки. А рассчитанный по тому же принципу ВВП государств группы БРИК — Бразилия, Россия, Индия и Китай — превосходит совокупный ВВП Евросоюза. И, по оценкам экспертов, в обозримой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перспективе этот разрыв будет только возрастать.
Не стоит сомневаться, чт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тенциал новых центров мирового роста будет неизбежно конвертироваться в 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влияние и будет укреплять многополярность.
В этой связи серьезно возрастает роль многосторонней дипломатии. Открытость, транспарентность и предсказуемость в политике безальтернативны, а применение силы должно быть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исключительной мерой так же, как и применение смертной казни в правовых системах некотор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
Сегодня же мы, наоборот, наблюдаем ситуацию, когда страны, в которых применение смертной казни запрещено даже в отношении убийц и других преступников — опасных преступников, несмотря на это такие страны легко идут на участие в военных операциях, которые трудно назвать легитимными. А ведь в этих конфликтах гибнут люди — сотни, тысячи мирных людей!
Но в то же время возникает вопрос: разве мы должны безучастно и безвольно взирать на различные внутренние конфликты в отдельных странах, на действия авторитарных режимов, тиранов, на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е оружия массового уничтожения? Именно по сути это и лежало в основе вопроса, который был задан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канцлеру нашим уважаемым коллегой господином Либерманом. Ведь я правильно понял Ваш вопрос (обращаясь к Либерману)? И, конечно, это вопрос серьезный! Можем ли мы безучастно смотреть на то, что происходит? Я попробую ответить на Ваш вопрос тоже. Конечно, мы не должны смотреть безучастно. Конечно, нет.
Но есть ли у нас средства, чтобы противостоять этим угрозам? Конечно, есть. Достаточно вспомнить недавнюю историю. Ведь произошел же мирный переход к демократии в нашей стране? Ведь состоялась же мирная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режима — мирная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 И какого режима! С каким количеством оружия, в том числе ядерного оружия! Почему же сейчас, при каждом удобном случае нужно бомбить и стрелять? Неужели в условиях отсутствия угрозы взаимного уничтожения нам не хватает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уважения к ценностям демократии и к праву.
Убежден, единственным механизмом принятия решений по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ю военной силы как последнего довода может быть только Устав ООН. И в этой связи я или не понял то, что было сказано совсем недавно нашим коллегой, министром обороны Италии, либо он выразился неточно. Я, во всяком случае, услышал, что легитимным применение силы может считаться только в том случае, если решение принято в НАТО или в Евросоюзе, или в ООН. Если он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так считает, то у нас с ним разные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Или я ослышался. Легитимным можно считать применение силы только, если решение принято на основе и в рамках ООН. И не надо подменять Организацию Объединенных Наций ни НАТО, ни Евросоюзом. И когда ООН будет реально объединять си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сообщества, которые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могут реагировать на события в отдельных странах, когда мы избавимся от пренебрежени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м правом, то ситуация может измениться. В противном случае ситуация будет заходить лишь в тупик и умножать количество тяжелых ошибок. При этом, конечно, нужно добиваться того, чтоб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право имело 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й характер и в понимании, и в применении норм.
И нельзя забывать, что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ий образ действий в политике обязательно предполагает дискуссию и кропотливую выработку решений.
Уважаемые дамы и господа!
Потенциальная опасность дестабилизаци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связана и с очевидным застоем в области разоружения.
Россия выступает за возобновление диалога по этому важнейшему вопросу.
Важно сохранить устойчивость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правовой разоруженческой базы, при этом обеспечить преемственность процесса сокращения ядерных вооружений.
Мы договорились с Соединенным Штатами Америки о с
7. 普京会上讲到中国被美记者打断,后来发生了什么
普京是世界上着名的硬汉总统,他以铁腕手段着称。对于一切不怀好意的行为和举动,都会给予强有力的反击,显出他“硬汉”风格的强硬。
在“国际北极论坛“会议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召开,参加大会的都是世界大国领导人。在会议上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在谈到中国的时候,突然被一名美国记者打断话题,为此普京显得很有点不高兴。
围绕着北极的国家一共就这么多,并不是每一个都听俄罗斯的话。这时候,应该让中国进场去和俄罗斯一同保护北极的自然环境。而且,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疯狂开发北极的自然资源,北极也因此变得伤痕累累,如果这样肆无忌惮的开采下去,最终危及的就是我们人类本身。
所以,俄罗斯总统普京就认识到,在开发北极资源上,必须必须要和中国建立伙伴关系。
最后,祝福中俄友谊天长地久。
8. 求视频:普京就克里米亚讲话视频完整版 site:youxi.xkyn.com
http://tieba..com/p/2931820648
这么长,多给点分吧!
附上全中文翻印
中午好,尊敬的联邦委员会成员们,杜马议员们:
中午好,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的代表们:
是的,他们在这里,和我们的俄罗斯公民们在一起。(掌声)
尊敬的朋友们,我们今天聚在这里,为的是解决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一个对我们来说有历史意义的问题。3月16日,在克里米亚举行了全民公决,此次公决完全符合民主程序和国际法规则。
参与公决的有82%的居民,其中超过96%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这个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
要想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公决,只需要了解一下克里米亚的历史,要知道从过去到现在,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又意味着什么。
克里米亚渗透着我们共同的历史与骄傲。这里坐落着古老的古希腊城市克森尼索,正是在这里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了洗礼,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东正教国家。它的这一精神遗产奠定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同文化、价值观与文明基础,注定使得我们三国的人民结合在一起。在克里米亚有俄罗斯士兵的墓地,凭借这些士兵的英勇作战,俄罗斯在1783年将克里米亚收入自己的领土。这里有塞瓦斯托波尔,传说之城,伟大的命运之城,堡垒之城,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故乡。在克里米亚有巴拉克拉瓦和刻赤,马拉霍夫古墓和萨布恩山。这里的每一个地方对我们来说都是神圣的,是俄罗斯军队荣耀与勇气的象征。
克里米亚是独一无二的多民族文化混合体。在这一点上,克里米亚与大俄罗斯非常相似,在几个世纪中,这里没有一个民族彻底消失。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其他民族的代表在克里米亚的土地上生活、工作,都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传统、语言和信仰。
顺便说一下,在克里米亚半岛今天的220万居民中,有近150万的俄罗斯人,35万以俄语为母语的乌克兰人,还有29-30万克里米亚鞑靼人,公投已经表明,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期望加入俄罗斯。
是的,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克里米亚鞑靼人受到了非常残酷地对待,就像苏联的其他民族一样。我只说一点:当时受到镇压的有成百万的不同民族的人,当然其中也有俄罗斯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我认为,应当采取一切必要的政治与法律手段来恢复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权利与英名。
我们将会满怀尊敬地对待居住在克里米亚的少数民族。这是他们共同的家园,他们的小小祖国。我知道克里米亚人会支持这一点:在克里米亚将有三个地位平等的官方语言——俄语、乌克兰语和克里米亚鞑靼语。(掌声)
尊敬的同事们!
在克里米亚人民的心里,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们曾经是,也始终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份信念建立在真理与公平的基础上,它无可动摇、代代相传,在它面前,任何时间与环境变迁都是无力的。我们在二十世纪一起经受了许多动荡与变革,但这些变化也无力改变这份信念。
(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将俄罗斯南部一大块划入乌克兰版图,上帝会论断此事——这是无视当地人口构成所做出的举动,今天,这块土地成为了乌克兰的东南部分。1954年,根据将克里米亚划入乌克兰的决定,塞瓦斯托波尔也同时被移交给乌克兰,尽管当时塞瓦斯托波尔还是从属于俄罗斯的。提出这一决定的是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是什么推动了他做出这一决定?是为了在乌克兰赢得自己的声誉?还是为了自己30年代在乌克兰组织大规模镇压的举动赎罪?这一点让历史学家来研究吧。
对我们来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个决定(把克里米亚交给乌克兰)明显有违宪法,即使在当时也是如此,这是私相授受。自然,在极权国家里,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居民无处申辩,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既成事实了当时在百姓中也产生了疑问:克里米亚怎么突然归乌克兰了?当然,当时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个决定也只是表面文章,要知道这都发生在一个巨大的国家之内。只是当时完全不能想象,乌克兰和俄罗斯会有一天成为两个不同的国家。然而,这件事还是发生了。
令人惋惜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为了现实。苏联解体了。这件事发生得如此之突然,很少有人明白这过程与结果是多么戏剧性。许多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其他共和国的人民期待新的联合,期待独联体会成为新形式的国家共同体,毕竟独联体承诺使用统一货币、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共同的武装力量。可是这一切都只是(空头)承诺罢了,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新的庞大联盟。这样,克里米亚就突然就成为另一个国家的国土了,俄罗斯这才意识到,克里米亚不仅仅是被偷走了,而且是被抢走了。
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俄罗斯自己促成了苏联的解体,却丢下了克里米亚和黑海舰队的基地——塞瓦斯托波尔。成千上百万的俄罗斯人在一个国家上床睡觉,醒来时却已身在俄罗斯之外了。俄罗斯人一瞬间就在过去的共和国里成为了少数民族。俄罗斯民族成为了世界上最分裂的民族。
今天,许多年过去了,我听说,在1991年时,克里米亚人像一袋薯仔一样被踢来踢去。对这个说法,我认为很难有更贴切的比喻。作为国家的俄罗斯是什么?是那时的俄国吗?俄罗斯低下了头逆来顺受,将委屈吞了下去。我们国家当时处在一个沉重的状态,完全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但是,人们却不能忍受如此明目张胆的历史不公正。这些年,许多俄罗斯公民和社会活动家不止一次地提出了这个议题,他们说,克里米亚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的土地,而塞瓦斯托波尔是俄罗斯的城市。
是的,这些我们都明白,我们的心和灵魂都感受到了。我国和乌克兰之间的关系、俄乌人民的手足之情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关系,毫不夸张。(掌声)
不过,今天我们要打开天窗说亮话了,我想和你们分享21世纪初的那些谈判的细节。当时的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请我加快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划界进程。直到现在,这一进程基本没有推进。俄罗斯模糊地承认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一部分,但是这一谈判根本没有进行。了解了这一进程的停滞后,我下令启动划界的工作,我们实际上从法律角度已经承认了克里米亚是乌克兰领土,同时也最终终止了这一问题的讨论。
我们不仅在克里米亚问题上迎合了乌克兰,在亚速海和刻赤海峡的划界上也是。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关系对我们是最重要的,它不能因为领土问题而陷入僵局。我们当然期望乌克兰会是我们的好邻居,希望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使用俄语的人能生活在和睦、民主、文明的国家之中,期望他们的合法利益可以在符合国际法的基础上得到保障。
但是局势开始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了。一次又一次,俄罗斯历史遗迹被毁坏,甚至俄语也不时地遭受被强迫同化的厄运。当然,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都被这20年间连续不断的政治和国家危机所折磨。
我理解乌克兰人民想要变革的诉求。多年来当权者带来的所谓“独立”已经让人们厌烦了。总统换了,总理换了,议员换了,但对国家和人民的态度还是没有变。他们“榨干”了乌克兰,为了权力和金钱而互相内斗。当权者不关心人民的生活,不关心乌克兰人为什么要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我要强调,这些乌克兰人不是为了发展而移居到什么硅谷之类的地方,而是为了生计而外出打零工。去年仅在俄罗斯就有300万乌克兰人工作。有些数据表明,在俄乌克兰人的工资在2013年达到了200亿美元,这几乎是乌克兰GDP的12%。
我再重申一次,我很理解那些喊着和平的口号,上独立广场示威,抗议腐败、执政无能和贫困的人。人们有权和平抗议,也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或选举来更替自己不满的政权。可是,在乌克兰近期事件的背后站着另外一些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目标:他们筹备又一次政变,他们计划夺取政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伴随这一进程而来的是恐怖、杀戮和种族迫害。政变的主要执行者是民族主义者、新纳粹分子、恐俄者和反犹分子。
这个所谓“政权”,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提出声名狼藉的法令修改语言政策,这直接钳制了少数民族的权利。这些“政治家”们在西方的赞助人和保护人马上出面,让议题的发起人收手。公允地说,这些背后的大佬还算是聪明人,他们明白这种建设“纯净”乌克兰族国家的举动会导致什么。于是法案被搁置了,搁置到一旁,不过显然还是留作备胎的。关于这条议案存在的事实,西方媒体倒是一声不吭,估计是指望人们能快点忘记。但是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这些二战时希特勒的帮凶——斯捷潘·班杰拉(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二战时纳粹支持的傀儡政客,波兰大屠杀的主犯之一——观察者网注)分子的继承人在将来会想要做什么。
还有一个事实很清楚,到现在乌克兰也没有一个合法的政权,没人能与之进行谈判。很多国家机关被篡权者霸占着,这些人对乌克兰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放任不管,而他们自己——我想强调这一点——他们自己还处在极端分子的挟持之中。现在,甚至要求现任政府的官员出来见面,都要得到广场上那些斗士们的允许。这不是玩笑话,这是当下的现实。
那些抵制政变的人很快受到镇压和惩罚的威胁,首当其冲的就是克里米亚。因此,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居民向俄罗斯求助,希望俄罗斯能保护他们的利益和人身安全。他们希望俄罗斯不要对乌克兰已经发生的事情坐视不管。在基辅、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和其他乌克兰城市,这些事仍然在上演。
我们当然不能忽视这样的请求,我们不能让克里米亚的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否则就会成为一种背叛。
首先我们要保卫人民和平自由地表达意愿的权利,让克里米亚人民自古以来头一回决定自己的命运。然而,我们从西欧和美国听到了什么样的回应?他们说,我们违反了国际法。我想说,首先,他们自己想起了还有国际法这么一个东西。这很好,应该为此而谢谢他们,晚知道总比不知道好。
其次,最重要的是:我们违反了什么?是的,俄罗斯总统从上议院手中获得了向乌克兰动武的权力。但是严格来说,这权力到现在还没有被使用过。俄罗斯的武装力量没有进入克里米亚,当地的俄罗斯驻军完全符合此前的国际协议。是的,我们加强了当地的俄罗斯武装力量,但是——我要强调这一点,我要让所有人都听见——我们甚至都没有超过驻克里米亚俄军的人数上限,2万5千人,这只是以备不时之需。
我们接着说独立公决的事情。
宣布独立,安排全民公决,克里米亚议会的这些举动完全符合联合国有关民族自决的章程。顺带一提,乌克兰自己在脱离苏联的时候也走了同样的流程,经历了完全一样的步骤。乌克兰有这样的权利,而克里米亚人这样做却不被接受,什么道理?
除此之外,克里米亚政府还有科索沃这一先例,这一先例是我们西方的伙伴自己造的,亲手制造的,和克里米亚现在的情况完全一样。他们承认科索沃从塞尔维亚独立出来是合法的,并向所有人证明,科索沃独立不需要得到任何中央政府的允许。联合国国际法庭根据联合国章程第一款第二条条例同意了科索沃独立,还在2010年7月22日说了如下这番话,我来逐字逐句地引用:“联合国安理会不会(对科索沃独立)采取措施,不会禁止单方面的独立声明。”还有:“普适的国际法不会包含禁止独立的禁令。”这些都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我还能找到一个官方文件的引用,这次是美国2009年4月17日签署的备忘录,正与国际法庭审理科索沃事件有关。我再来引用一下:“独立宣言或许经常违反母国家的法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违反了国际法。”引用完毕。
他们自己白纸黑字写的东西,推广到全世界,强迫所有人接受,现在倒义愤填膺起来了。凭什么?要知道克里米亚人的行动完全符合这些规定。为什么阿尔巴尼亚人(我们很尊敬他们)在科索沃能在这么做,为什么我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就不能做?为什么?
同样也是美国和欧洲告诉我们,科索沃又是个特殊情况。那么在我们的同行们看来,科索沃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呢?哦,原来体现在冲突过程中有大量人员死伤。这算什么,司法证据吗?在国际法庭的仲裁中这根本不算个事儿。用双重标准都没法形容这种说法。这是惊人的、原始的、赤裸裸的恬不知耻。西方不能为自己的利益就把一切事情都那么粗暴地拼凑起来,同一件事情你今天说它是白的,明天说它是黑的。你们拿伤亡作为独立的理由,是不是西方国家希望任何矛盾都导致人员伤亡?然后才有资格获得解决?
我直说吧:假如克里米亚自卫军没有及时控制局势,那里也会出现人员伤亡。老天帮忙,这种事情没有发生!在克里米亚没有发生一起武装冲突,也没有人员伤亡。听众们可以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要对抗人民和人民的意志是很困难的,或者干脆就是不可能的。在这一点上我想要感谢乌克兰的军人,他们为数不少,一共有2万2千全副武装的士兵。我想感谢你们没有用流血解决问题,没有用血沾污了自己。
在这件事上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什么俄罗斯是在干涉、侵略克里米亚。听起来怪怪的。你听说过历史上有过不放枪、不死人的军事干涉吗?
尊敬的同事们!
乌克兰局势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近几十年来发生在世界上的种种事件。自从两极体系不存在后,地球上的太平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遗憾的是,关键性国际机构的地位不仅没有得到巩固,反而在不断退化。在实际政治运作中,以美利坚合众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们并不喜欢国际法来,他们倾向于推行强权主义。
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唯一的例外,他们坚信世界的命运要由他们来决定,坚信只有自己是永远正确的。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为所欲为:一会儿对这个、一会儿对那个主权国家动武,以“要么与美国站在一起,要么成为美国的敌人”(出自布什为纪念发动伊拉克战争一周年而发表的第二次讲话——观察者网注)为原则构建同盟。为了给自己的侵略加上合法性的幌子,他们从国际组织中挑选需要的决议,要是找不到,那就管它联合国(大会)还是安理会,一概忽略。
在南斯拉夫他们就是这么干的,1999年,我们都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很难相信自己的眼睛,在20世纪末,在一个欧洲国家的首都上空,持续几周呼啸着导弹和炸弹,随后便是如假包换的军事干涉。喂,难道安理会通过的相关决议允许这么做吗?一点都没有!然后是阿富汗,接下来是伊拉克,在利比亚问题上,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也被公然撕毁,说好的是开辟禁飞区,结果公然开始轰炸了。
还有一连串的“颜色革命”。我理解,这些国家的人民受够了暴政、贫困和没有前景的日子,但是他们的情感被人无耻地利用了。这些国家被强加了一些既不适应生活习惯、也不符合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政治标准。最后带来的不是民主和自由,而是混乱、暴力和接二连三的政变。“阿拉伯之春”已经变成了“阿拉伯之冬”。
类似的剧情也在乌克兰发生了。2004年,为了把需要的候选人送上总统宝座,硬是搞出了个法律框架外的什么第三轮选举。这种荒谬绝伦的事情纯粹就是在嘲笑宪法。而现在呢,干脆赤膊上阵,训练充分、装备精良的武装分子被拉出来解决问题。
我们明白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我们明白,这些行为的目标是指向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指向欧亚的融合。尽管如此,俄罗斯还是真心希望能与西方的盟友展开对话。我们一直希望能就重要议题与西方国家展开合作,希望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开放且诚实的。但我们没看到你们为此所做的任何努力。
相反!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欺骗,别人在我们背后替我们做决定,留给我们的都是既成事实。这在北约东扩时发生过,在他们把军事设施放在我们边境边上时也发生过。西方一直向我们保证:“喏,这跟你们没有关系。”没有关系?说得好轻巧!
美国反导系统也是这样推进的。尽管我们对此十分忧心,那些(装有反导系统)的卡车还是往前开。俄罗斯获得公平竞争与自由市场的许诺,然而在签证事宜的谈判上,西方却一拖再拖,还是这样。
有人威胁要制裁我们!可就算不制裁,我们也已经生活在层层限制之下了,这些限制对我们的人民、经济与国家来说非常致命。比方说,从美苏冷战时开始,发达国家就拒绝向俄罗斯输入先进技术与设备,还列了一个所谓的禁运名单(巴黎统筹委员会)。今天,这些限制看起来是解除了,但实际上依然存在。
总而言之,我们有理由认为,无论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还是在二十世纪,对俄罗斯的高压政治都声名狼藉,到现在依然声名狼藉。就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立场!因为我们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因为我们不虚伪!所以我们总是被边缘化。但是凡事都有个极限。在乌克兰事件上我们的西方伙伴们玩过火了,表现得十分粗俗、不负责任,且很不专业。
他们很清楚,无论是在乌克兰还是在克里米亚都住着上百万的俄罗斯人。这些人是多么地没有政治预见和分寸感?才会如此不顾后果的的行动啊!俄罗斯现在退到了无路可退的边缘,就像一根弹簧被压到底,它是会猛烈地弹起来的。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今天,我们必须阻止那些歇斯底里的叫嚣,要对冷战的宣扬者们说不。(你们)必须要承认:俄罗斯是国际事件中自主且积极的参与者。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一样,有自己的国家利益,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
我们感谢理解我们在克里米亚行动的人们,我们感激中国,中国领导人从历史和政治角度全面地考虑了克里米亚局势;我们高度评价印度的冷静与客观。
今天我还想问美国人民,问这些为独立宣言而自豪的人,问这些认为自由高于一切的人:克里米亚人民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难道不正是体现了这高于一切的价值吗?理解理解我们吧。
我相信欧洲人会理解我们的,尤其是德国人。在东德与西德合并的政治协商中,并非德国的(西方)盟国都支持这一合并。而我们则相反,苏联完全赞成德国人的历史性统一。我相信德国人没有忘记这一点,希望德国公民们也能支持俄罗斯的恢复民族统一的努力。
我也在这里对乌克兰人民说,我真心希望你们能理解我们:我们无论如何都不想伤害你们,不愿伤害你们的民族感情。我们始终尊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我们和那些为了自己的野心而牺牲乌克兰统一的人不一样。他们举着“乌克兰至上”的标语口号,但正是他们在不惜一切地分裂这个国家。今日乱象的罪魁祸首正是他们。
亲爱的乌克兰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听我说。不要相信那些用俄罗斯来吓唬你们的人,他们宣称,在克里米亚之后还会有其他地区会被俄罗斯割占。我们不想看到乌克兰的分裂,我们不需要。至于克里米亚,它始终是俄罗斯人的,是乌克兰人的,是克里米亚鞑靼人的。
我再重复一遍,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克里米亚是所有生活其上的人的故乡,它在今后也将如此。但它永远不会是班杰拉分子们的!
克里米亚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是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这片战略要地应当处于强大而稳定的主权之下,而在今天,这一主权国家只能是俄罗斯。否则……我亲爱的朋友们,我不仅要对乌克兰人说,还要对俄罗斯人说,我们和你们,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我们都将会很快失去克里米亚。请考虑一下我所说的这些话吧。
我再提醒一下,在基辅已经有人扬言加速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了。这对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俄罗斯的军事荣耀之城将会出现北约的舰队,而这将会威胁俄罗斯南部,这不是什么稍纵即逝的骚扰,而是切切实实的威胁。如果没有克里米亚人的这一选择,这一切都很可能会发生。为此我要感谢克里米亚人民。
顺便说一下,我们不反对与北约合作,完全不反对。我们反对的是在存在军事集团对抗的情况下,北约关起门来自己发展军事组织,我们反对军事组织霸占我们家门口甚至驻扎在我们的历史领土上。我完全不能想象我们到克里米亚的北约舰队去作客。最好让他们到我的克里米亚来作客,而不是我们去他们那儿。
坦率地说,我们为现在乌克兰所发生的一切心痛,乌克兰人民在受苦,他们不知道今天该如何生活,明天又会怎么样。我们的这份担心很容易理解,要知道我们是近邻,我们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基辅是俄罗斯城市的母亲,基辅罗斯是我们共同的源头,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缺了对方。
再说一点,在乌克兰生活着,也将继续生活着千百万的俄罗斯人,说俄语的人,而俄罗斯将始终用政治、外交和法律手段来保护这些人的利益。当然,首先奉劝乌克兰自己要关心百姓的权益。这是乌克兰国家和领土主权完整的保证。
我们希望能和乌克兰保持友谊,希望乌克兰是强大且自给自足的主权国家。对我们来说,乌克兰是首要盟友之一,我们有许多共同的项目,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都相信这些项目会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乌克兰一片和睦,俄罗斯愿意和其他国家一起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与支持。但是,我再重申,这只有在乌克兰人民自己能够维护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次才能实现。
尊敬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居民!
过去几天,整个俄罗斯都为你们的英勇和尊严所叹服,正是你们决定了克里米亚的命运。在这些天里,我们从来没有这么近过,我们互相扶持。这是真正的团结。这种历史性的时刻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成熟以及精神成就。俄罗斯人民表现出了如此成熟而强大的力量,用团结统一支持了自己的同胞。
数百万人民的意志是俄罗斯外交坚定立场的后盾。全民族的团结、各主要政治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是它的基础。我感谢所有人表现出的爱国情感,感谢所有俄罗斯同胞。但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在将来也保持这种团结,以解决俄罗斯面临的各种问题。
显而易见,我们正遭遇来自外部的各种压力,但我们应当自己决定,我们是要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还是将其拱手让人,不知所措?已经有些西方政客用制裁和内部矛盾激化来威胁我们了。我想知道,他们期望的矛盾是什么?他们指的是形形色色的“国家叛徒”呢,还是他们觉得能打击俄罗斯经济,激起民众的不满?我们将接下这些不负责任、极具攻击性的言论,并用相应的手段来回应。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我们永远不会挑起与盟国的对抗,相反,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来建立文明的睦邻友好关系,这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
尊敬的同事们!
我能理解克里米亚人的心声。他们在公投中提出的问题既直接又明确:克里米亚要么和乌克兰在一起,要么和俄罗斯在一起。我很自信地说,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的领导人、立法机构的代表们在制定公投问题时,已经超越了自己团体的政治利益,而是首先考虑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但鉴于这一地区在历史、人口、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殊性,任何别的选项无论乍看起来多么诱人,都只能是过渡的、临时的、不稳定的,必然导致克里米亚局势进一步恶化,并对人民的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克里米亚的公投选项是强硬的、毫不妥协的、没有任何似是而非的成分。公投的过程公开又诚实,克里米亚人民清晰地、坚决地说出了自己的声音:他们想要和俄罗斯在一起!
考虑到种种内外因素,俄罗斯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俄罗斯人民现在持什么观点?就像任何一个民主国家那样,俄罗斯人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绝大多数——我想要强调是绝大多数——俄罗斯公民的立场都是显而易见的。
你们知道不久前在俄罗斯进行的几场民调结果:大约百分之九十五的俄罗斯公民认为,俄国应该保护克里米亚俄罗斯族及其他民族居民的利益,百分之九十五!还有超过百分之八十三的受访者认为,即使代价是俄国与某些国家关系恶化,俄罗斯仍应该这么做。百分之八十六的我国公民相信,克里米亚至今仍是俄罗斯的领土,是俄罗斯的土地。这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它绝对能和克里米亚公投的结果相呼应——百分之九十二的克里米亚人支持与俄罗斯合并。
因此,压倒性多数的克里米亚居民和绝对多数的俄罗斯联邦公民都作出了决定,支持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与俄罗斯联邦重新合并。
如今,这件事关乎俄罗斯自己的政治决定。它的根据只能是人民的意志,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是政权的源泉。
尊敬的联邦委员会成员们!
尊敬的国家杜马议员们!
俄罗斯公民、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的居民们!
根据在克里米亚举行的全民公决的结果,尊崇人民的意愿,我把《接受两个新联邦主体: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加入俄罗斯》的宪法性法律提交联邦委员会审议,并请联邦委员会批准待签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加入俄罗斯联邦条约》。
我不会怀疑你们的支持!
9. G20峰会俄罗斯总统发言稿中文
大概译文:
尊敬的胡锦涛主席先生:
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为中国“俄罗斯年”拉开序幕,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活动。这项活动充分体现了两国合作健康、快速发展的主旋律。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俄中关系堪称睦邻友好与相互尊重的典范。俄中两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利于促进两国的现代化进程。
我和胡锦涛主席共同决定连续两年互办“国家年”活动,一方面希望展示我们两国的发展成就,同时希望将两国的合作推上新的台阶。我们把“国家年”活动视为极为重要、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系统工程,这一举措将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发挥重要作用。
“俄罗斯年”活动包括200多个项目,其中几十项已经得到落实。“俄罗斯年”活动内容丰富,涵盖双边合作的各个领域,包括实业合作和研究交流。两国政府部门、企业界、艺术界以及普通民众对举办如此规模宏大的活动都非常支持。许多人参与了落实工作。俄罗斯地方的积极性也是前所未有的,“俄罗斯年”活动40%的建议由他们提出。俄罗斯部分联邦区将在中国举办推介活动,另外还要举办莫斯科日、圣彼得堡日。我们希望“俄罗斯年”充满趣味的活动,给中国朋友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俄中两国虽然经历过曲折的历史,但两国人民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我们现在对双边交流的战略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希望进一步加强这种交流与合作,造福两国人民。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两国的政治对话取得了重大突破。
俄中两国都是世界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是地缘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开放性国际合作的典范,它不针对第三国,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完善。我们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密切配合,在许多国际组织中紧密合作,还建立了一些新的国际组织。
俄中两国的经济正处于增长时期,这就有利于双边经济合作的发展。俄罗斯将在哈尔滨、深圳和上海贸易洽谈会期间全面展示俄罗斯的经济成就。关于这一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将于明天开幕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进行充分讨论。
举办“俄罗斯年”系列专题活动的目的就是促进双边贸易多元化,拓宽合作领域,包括投资合作和地方合作。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是将于10月在北京举办的俄罗斯国家展,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推动两国间实质性对话。如今,双方数百万的人参与了俄中合作,两国的实业界、科研机构、青年组织和社会团体也为此而共同努力。他们对俄中关系提出了许多新建议和新的合作方式,如联合兴办大学和研究生院。俄中两国对教育服务的需求很大,为此,双方将在“俄罗斯年”框架下举办一系列教育交流活动。此外,还将有一些体育和新闻领域的交往活动。两国文化交流正在不断加强。现在俄罗斯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相信,俄罗斯文化节将引起中国朋友的广泛关注,为“俄罗斯年”增添光彩,为两国人民的交流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我深信,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活动必将使两国关系更加密切。
胡致辞全文:
尊敬的普京总统: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是中国农历春分。在这个充满春天气息的美好夜晚,我很高兴同普京总统一起出席“俄罗斯年”开幕式。这是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节日。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普京总统,向俄罗斯代表团全体成员,向参加今晚演出的俄罗斯艺术家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伟大的俄罗斯人民,致以最诚挚的祝福!
中俄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尤其不会忘记,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中,许多英勇的俄罗斯儿女在中国的土地上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尤其不会忘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俄罗斯人民伸出友谊之手,为中国人民建设新国家提供了多方援助。这种用鲜血和真诚凝结的友谊,牢牢铭记在两国人民心中,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10年前,中俄两国根据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需要,高瞻远瞩,决定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揭开了中俄关系发展的新篇章。10年来,我们两国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的精神,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提出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加强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相互配合,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和俄罗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正在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大责任。加强中俄两个伟大民族的交流,加强两国各领域的合作,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有利于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发展。
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是我们双方为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而采取的重大步骤,目的是深化友谊、密切合作,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今晚的开幕式之后,丰富多彩的“俄罗斯年”活动将在中国全面展开。我相信,在两国政府大力支持和两国各界广泛参与下,“俄罗斯年”活动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朋友是永久的财富。我和普京总统都认为,中俄应该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中俄友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不懂俄语 不知道找的是不是你要的哈~~~
问: 当人们看见伊朗同叙利亚支持真主党并间接支持哈马斯组织时,请问我们还能相信会有和平吗 ?叙利亚始终希望或总是说要摧毁以色列,或者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当这个地区有这些因素存在时,请问是否播下了战争的种子 ?
答: 首先我们应该始终相信会有和平的,没有比在精神上接受或允许质疑和平更危险的事了。其次,应该为这样的信念服务,我是说运用国际压力和必要的手段,这就是我们在这次八国峰会上做的事。我相信会有和平,并且坚信这一地区最终会恢复和平,首先是在黎巴嫩,我希望巴以之间也会实现和平。
问: 八国峰会要求执行联合国1559号决议,而今天,黎巴嫩已经遭到破坏,被轰炸,黎巴嫩政府又软弱,没有能力执行联合国1559号决议。请问八国集团是否允许以色列轰炸黎巴嫩?您,作为法国总统,黎巴嫩的朋友,您有没有要求美国总统让以色列停止对黎巴嫩的轰炸,因为这是黎巴嫩人对法国的期待?
答: 首先,我们,当然不仅仅是法国,而是所有八国集团成员国都对以色列作出的过度反应持最大保留态度。第二,我们呼吁必须停止轰炸,事实上轰炸目的同和平前景毫不相干,其结果除了造成伤亡受害者外就是破坏了日常生活。
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整个事件中有挑衅行为,并且如各位所知,这就是人们在1958年所说的老一套恶性循环:“挑衅-镇压”。我想,在特殊情况下,对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或黎巴嫩人,这是一个陷阱,没有人会对此一无所知,谁打开这一陷阱谁就要负沉重的责任,尤其是对受害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应该施加国际压力,促使联合国1559号决议的执行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在最短时间内解除所有民兵的武器、恢复黎巴嫩民主政府对黎巴嫩所有领土行使全权。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其它一切建议和解决办法都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连续危机、痛苦和杀戮。黎巴嫩人应该明白,如果一个政府对本国的完整领土不能行使全权,如果一个政府听任武装人员自行做主接受不知什么人、不知什么地方的指令骤然之间制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局面,那么任何政府,尤其是民主政府是不能生存的。
黎巴嫩人应该明白,他们已经选择了走重建道路,尤其是在前政府领导下选择了民主之路,选择了稳定和国家主权,他们应该强烈谴责一切受外来影响而质疑今天成果的人,这个成果就是黎巴嫩人理应享受的稳定和安宁。
问: 总统先生,联合国已经一致通过了关于朝鲜试射导弹问题的决议,但朝鲜立即表示不接受。请问面对这样的局势究竟该怎么办?法国同中国和日本合作能有什么作为?
答: 我们讨论了中东和黎巴嫩局势,在这方面,法国无可争议地有一些话语权,这是不可否认的,在今天整个一下午的讨论人们也看到了。
而关于北朝鲜问题,法国表示了对决议的支持,但没有重大建议。我们支持联合国一致通过的由日本提出、我们支持的决议。关于这方面的事情,我们无条件支持由美国、日本、中国和俄罗斯提出的建议。
问 : 总统先生,我还想回到黎巴嫩问题上来 :您在前天(大概)提出希望实现永久性停火,为什么此次八国峰会没有继续朝您提出的方向努力呢?
答: 但是此届峰会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我手头没有最新的文本,因为我刚同普京先生会谈完。但这是很明确的,我可以向您保证八国集团所有成员国都呼吁在黎巴嫩和加沙地区停火。我们该谈的都谈了,这毫无疑问。
问: 很多居住在前苏联境内的公民希望此届八国峰会讨论被“冻结的冲突”,尤其是在格鲁吉亚、阿布哈兹(Abkhazie)和南奥塞梯(Ossétie sud)。请问法国在这一问题上持什么立场,尤其是在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冲突问题上?
答: 这个问题是明天的日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