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经历了什么事,为何会仰天长叹
李鸿章在1896年73岁的时候,有过一次周游列国的经历。在这次游历过程中,李鸿章先后访问了俄国和欧洲的几个工业强国。其中德国给李鸿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访问了德国之后李鸿章感触很深。
以上就是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在访问德国期间见识到的三个主要的事物。李鸿章为当时的德国社会发展水平感到震惊,他深刻地意识到大清国跟欧洲的工业强国在各方面的差距都不小。而李鸿章此时已经是风烛残年之人,他自知再也没有办法让大清赶上欧洲强国了,为此他感到失落,不禁仰天长叹。
2. 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李鸿章甲午海战之后的出访欧美各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由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致使李鸿章从仕途的顶峰跌落下来,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宝座,只得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内。然而,清王朝统治者慈禧和恭亲王奕盉念他过去的功劳,1896年2月,决定让他出访欧美,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外交等情况,同时劝说西方列强同意“照镑加税”,提高列强向中国出口商品的关税。
访俄签订《中俄密约》
当时,沙皇俄国正在修筑横跨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1896年5月,又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将要举行加冕典礼,各国均派特使致贺,清政府拟派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嫌王之春“人微言轻,不足当此责”,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于是,清政府改派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大臣”赴俄。
清廷改派李鸿章赴俄,一方面是屈从于俄国,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联俄制日”的战略考虑。甲午战争之后,不断崛起的日本给中国造成威胁和大量的损失,清政府想利用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矛盾,联合俄国来限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
1896年2月28日,慈禧召见李鸿章,3月3日,李鸿章离京南下,3月14日抵沪。
当时,英、法、德诸国纷纷邀请李鸿章首先前往访问,以便渔利。但是,俄国担心李鸿章首先出访法、德,有损中俄交涉,便由喀西尼出面,与李鸿章商定路程。
3月28日,李鸿章带领随员,在俄、德、法、英、美5国驻华使馆人员的陪同下,乘坐法国邮船“爱纳斯脱西蒙”号从上海出发。随同访问的还有李经方、李经述、于式枚、罗丰禄等共45人。经过1个月的航行,于4月27日到达俄国港口城市敖德萨。4月30日,李鸿章一行乘坐的专列一到彼得堡,就和沙皇财政大臣维特举行会谈。5月3日,维特向李鸿章提出在中国境内“借地修路”问题,并把此举以俄国“支持中国的完整性”作为承诺来诱骗李鸿章。在俄方的诱骗和李鸿章的退让下,6月3日,李鸿章在《中俄密约》上签了字。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沙皇俄国不仅骗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过境铁路的特权,而且为其以后侵人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
出使德国会见俾斯麦
6月13日,李鸿章乘火车前往德国,下榻于柏林豪华的恺撒大旅馆。德国方面款待殷勤,甚至连李鸿章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寝室墙壁上,高悬照片镜框,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6月14日他前往皇宫晋见了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德国介入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15日,李鸿章应德皇之邀,到行宫参加国宴。随后德皇请他参观德国军队。
李鸿章在德国连日考察,只感到德国君臣接待优厚,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德国外交大臣马纱尔和李鸿章进行过两次政治性长谈,每次都达数小时。德国借口还辽有功,打着维护中国完整的旗号,大肆从中国攫取各种特权,以增强与列强争霸远东的地位和能力。李鸿章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争,但最终还是作出一些妥协。
6月27日,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了俾斯麦。俾斯麦设家宴招待李鸿章。李鸿章笑对俾斯麦说,有人称自己为“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则笑着说,没有人称自己为“欧洲的李鸿章”。
李鸿章访德期间,受到德国商界的青睐。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商会宴请,工厂参观,款待殷勤。
访问荷兰、比利时和法国7月5日李鸿章一行到达荷兰海牙。当晚他出席了荷兰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和晚会,他品尝着西方风味佳肴,欣赏歌舞,飘飘欲仙,即席赋诗,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荷兰政府的感激之情。由于时间紧迫,李鸿章于7月8日离开荷兰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第二天,李鸿章就晋见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并同比利时国王商谈了卢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北段)的修筑问题。当时列强正在争夺卢汉铁路修筑权,俄国支持法、比承修。在比利时期间,李鸿章观看了比利时军队的军事演习,参观了军工厂,看到了“克革烈”枪炮公司的最新产品。他对比利时军队的武器装备表示惊叹。
7月13日李鸿章到达法国巴黎。其时恰逢法国国庆前夕,第二天他就前往爱丽舍宫晋见法国总统富尔,应邀参观了法军为国庆而举行的军事表演,参加法国国庆活动。在访法期间,李鸿章与俄国的谈判还在继续,并同俄国政府代表罗启泰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李鸿章也同法国外交部长汉诺多就“照镑加税”(中方要求增加对西方列强关税的计量办法)一事进行了磋商,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要求增加对法国出口给中国物品的关税。法国政府虽然答应,但提出更苛刻的条件,气得李鸿章批评汉诺多“迹近要挟,颇碍交情”,但对法国的要求也徒呼奈何。随后李鸿章参观了报社、学校、博物院和厂矿企业。8月2日李鸿章结束对法国的访问,然后乘坐法国政府派出的专轮渡过英吉利海峡,开始了对英国的访问。
参观英国议院
到达英国后,李鸿章晋见了维多利亚女王,拜访了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同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就“照镑加税”问题进行了会谈,但英国同样以答应中国的“照镑加税”为条件欲从中国攫取更大利益。
李鸿章见事情不会出现转机,便开始考察西方政治制度。他先到英国下议院,坐在特设的座位上,旁听议员讨论国事,可惜当天参加会议的议员很少,“无甚可观”。随后,他来到上议院,观看了院中特设的“君主御座”,并同议员“略谈片刻”。
在朴茨茅斯军港,李鸿章参观了英国海军舰队。英国每年举行一次海军大检阅。李鸿章到达时,检阅已结束,各舰陆续散归到各驻防地点,但停泊在朴茨茅斯军港的尚有47艘。李鸿章乘坐御舟,驶入舰队,绕过两周,直向朴茨茅斯进发。李鸿章惊叹:各舰“行列整肃,军容雄盛”。他感慨万端,叹道:“余在北洋,竭尽心思,糜尽财力,俨然自成一军。由今思之,岂直小巫见大巫之比哉?”
李鸿章还先后参观了英国的造船厂、枪炮厂、钢铁厂、电报局、银行等,英国先进的科技和机械化生产,令他感叹不已,说:“天下不可端倪之物,尽在英伦!”李鸿章对英国政教也进行了一番考察,他说,对于欧洲政教,自己过去只是“心领而未由目击”,这次“则见所见而去,尤胜于闻所闻而来”。
访问美国和加拿大8月22日李鸿章一行结束了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乘船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访问。经过6天的海上航行,于28日抵达纽约。为迎接李鸿章的到来,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到纽约会见李鸿章。双方讨论了“照镑加税”问题。美国谈判代表更为狡猾,对李鸿章说:“各国如允,美无不从。”9月3日,李鸿章会见了美国基督教教会领袖,就美国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和“孔子之道与耶稣之道”的异同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美国教会领袖大肆宣扬来华传教士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对中国所谓的“功德”,力图把侵略说成友谊,并感谢清廷和李鸿章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李鸿章一面“谦逊不遑”,一面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唱赞歌。美国教会领袖听了后“无不畅然意满”。
离开纽约后,李鸿章到达费城,在那里参观了美国独立厅、自由钟,接着又到华盛顿,参观了美国国会和图书馆。9月5日,李鸿章一行离开华盛顿前往英属加拿大。路经美加边境时,他参观了尼亚加拉大瀑布,尽情观赏了这里的自然风光,然后前往多伦多。在多伦多稍事停留后,李鸿章一行来到加拿大西海岸城市温哥华。至此,李鸿章访问欧美的活动全部结束。9月14日,他及随行人员搭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的轮船回国。途经日本横滨时,他因“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而没有从横滨登岸,转乘招商局的“广利”号轮船回到天津。
环球访问得与失
李鸿章这次出访欧美,从3月28日离开上海,到10月3日到达天津,历时190天。其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遍访欧美8个国家,尤其是访问了当时欧美五大强国,作为70多岁的高龄,实属不易,可以说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人。在访问中,他考察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深切地体察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如实地向光绪皇帝和慈禧陈述了在欧美的所见所闻,希望中国能赶上西方列强,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同情。另一方面,他肩负的外交任务,一是签订《中俄密约》,二是商讨“照镑加税”,后者被拒。由于他代表清政府和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有损中国主权,造成严重后患。然而可悲的是,李鸿章回国后反而沾沾自喜地对黄遵宪说:“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就在这一密约签订一年多之后,德、俄相互勾结,先后在中国租借了胶州湾、旅顺、大连,建立势力范围,其他西方列强也紧随其后,把中国拖到了被瓜分的边缘。同时,在历访其他国家时,李鸿章也在不同程度上出卖了国家的一些利益。
3. 李鸿章向俾斯麦讨教强国之法,俾斯麦说了之后,他又为何否决
李鸿章自己说的是场面话,他当然也知道俾斯麦说的是场面话,既然是场面话,那么便很难会起到实际作用。
所以,别管俾斯麦的场面话说得多好听也没有用,因为李鸿章不傻,当然也是因为他作不了这个主。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他因此一事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唾骂,为了平息风波,慈禧只好顺势将锅全部甩给了李鸿章,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休息去了。
不过,慈禧终究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个宠臣,所以很快她又起用了他。
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为了向沙俄道贺,也为了感谢沙俄出面干涉日本还辽一事,特意派李鸿章这一在西方人眼中的重量级人物远赴俄国。
李鸿章访俄期间,代表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俄国得以借此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为日后的势力扩张打下了基础,这一次访俄也为李鸿章日后的东山再起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896年6月13日,李鸿章结束了对俄国的访问,从俄国乘坐火车去了德国。
俾斯麦这个坑也只是说说而已,毕竟他也不信李鸿章和清政府会这么愚蠢。
所以,李、俾两人从头到尾所说的都是没用的场面话!
李鸿章的德国之行,重头戏实际上是向德国采购武器装备,用来强化清政府的军队的战斗力。
更何况,不论是练兵,还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李鸿章对于复兴强国之道并不比俾斯麦差多少,他只是作不了这个主而已。
4.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出访西欧德国,见到了什么,让他仰天长叹
李鸿章到了德国,参观了德国的兵工厂,他发现德国的工业非常强大。德国制造武器的水平也让李鸿章很惊讶。德国皇帝还带李鸿章检阅了自己的部队,李鸿章发现德国的军队军纪严明,装备精良。与德国相比中国落后的太多了,也许这就是工业革命给德国带来的机遇,中国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机。
德国皇帝带着李鸿章检阅德国军队的时候,李鸿章曾经感慨如果中国的军队像德国一样强悍,那么甲午战争中中国也就不会失败,李鸿章非常羡慕德国军队。一场德国之行也让李鸿章深刻地认识到了清朝内政的腐败,他知道他在短时间内也改变不了中国现状,只能仰天长叹了。
5. 73岁的李鸿章到访德国,为何突然仰天长叹
73岁的李鸿章到德国访问的时候,看到了德国的军队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从装备方面都是陈年压的趋势。这是当时中国所缺少的。
这一切,纵是李鸿章不叹,多少后人看过,又是一声叹息: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那一代中国人的自强探索,那弱国无外交的愤懑,都在李鸿章“出洋”的鲜花掌声背后,投下浓浓的阴影。一百多年后,依然值得已站起来的中国人,警钟长鸣!
6. 李鸿章1896年亲自前往德国与俾斯麦会谈的原因
李鸿章是想向这位德国强大起来的铁血宰相取经,因为德国也是君主制国家,两国有一些相同之处,李鸿章迫切地想知道富国强兵的良方通过改革来挽救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深为明治维新之后的强大的日本所震撼。而德国正是从分裂割据的状态走向了统一的强国之路,其中当有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学习。
1896年李鸿章作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参加沙皇加冕典礼,随即访欧。他当时已届75岁高龄,据说出访时带了个中国式的棺材,准备如果客死他乡就把遗体送回。
李鸿章是清代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外交特使。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从俄罗斯乘火车前往德意志帝国进行访问(随行团人员中包括他的两个儿子李经方和李经述),下榻于柏林豪华的恺撒大旅馆。李鸿章访德期间,受到官方和商界的热烈欢迎。因为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频频洽谈,处处宴请。
德意志帝国政府殷勤款待,甚至连李鸿章常吸的雪茄烟、常听的画眉鸟,也“陈于几(茶几)而悬于笼”。寝室墙壁上,高悬照片两张大幅照片: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
6月14日,他前往皇宫晋见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德国介入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15日,李鸿章应德皇威廉二世的邀请,到行宫参加国宴,随后威廉二世请他参观德国军队。
接着,李鸿章专程前往汉堡,拜访并求教德国前首相俾斯麦。
这次访问中,德国官方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稿(说明:1896年6月25日李鸿章和俾斯麦两人在俾斯麦私邸 iredrichsruh 会见,参与者留下口述资料)记录稿的前言介绍了李鸿章生平:他是大清国的政要,跟俾斯麦年龄相仿,1862年任江苏巡抚(误记为总督),1870年任 Tschili Vize Koenig(这是德国翻译闹的笑话,不懂“直隶”的意思,就音译为Tschili,把“总督”译成副王 Vize Koenig。)
前言还说:“他长期主持外交,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1896年3月,他代表中国皇帝赴莫斯科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接着访问欧洲。他在访问德意志帝国期间,特别提出要求,希望访问前首相俾斯麦。”
中国式的嘘寒问暖
据这份资料记载:1896年6月5日,“副王”李鸿章和他的随从于下午1点49分抵达。俾斯麦(已退休)在私邸大门口以最高礼遇迎接。他穿着威廉一世皇帝赠送的军礼服,佩上军刀,制服上挂着黑鹰星章和铁十字勋章。
开始,两人长时间坐在会客厅内借助翻译对话。李鸿章夸奖俾斯麦,大意说:久仰您的大名和伟绩,今天能见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觉您的伟大。
俾斯麦回敬说:也很高兴能招待一个建立伟大功勋的总督。李鸿章谦虚地表示:不能与阁下相比,您的贡献有世界意义。
到吃饭的时候,俾斯麦不让李鸿章随从搀扶他,而是亲自扶着李的手臂走到饭厅。俾斯麦挺起胸脯,两眼炯炯有神,显得骄傲和自信。
李鸿章说,30年前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就仰望俾斯麦大名,缘悭一面,如今总算如愿以偿。俾斯麦设法摆脱这恭维,就换个话题说:“我已不如前,我已经老了。”
李鸿章立即关心地问俾斯麦的健康,什么地方不舒服?平日做些什么?俾斯麦笑着回答说:“什么都不做,不愿再找气受。我目前一身轻,只是一个村夫,喜欢到森林和田野去散步,不再问政。”
“副王”转而与俾斯麦的儿子赫伯特·俾斯麦谈话,问他在外交部当四年国务秘书的感受。俾斯麦替儿子回答说:“他最喜欢过问政治,与我不同的是,他不爱做农活。”
“副王”说:“在中国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俾斯麦回答说:“在我们这里一般也如此。但是人不能违抗自然。”
谈话进入正题。李鸿章推心置腹地说:“我这次很高兴地来到您这里,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请问是什么问题?”
“怎样才能在中国进行改革?”
在这里我不能断言。”
李鸿章说:“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
俾斯麦回答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
李鸿章问:“如果皇帝一直受他人影响,接受他人的意见,那我怎么办?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
俾斯麦伯爵忽然用了一句法文:“Tout comme chez nous(我们这里同样)”。接着又用德语说:“在我当首相的时候,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来自女人方面……”
李鸿章笑说:“但您性格坚强,难道都能平和地化解矛盾吗?”(译者怀疑李鸿章的原话是否如此。)
“对贵妇们我一直很有礼貌的,”俾斯麦说。“怎样能够把上面的旨意贯彻到下面,而让下面服从呢?军队决定一切!只要有军队就行。”
俾斯麦解释说:“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万人,但要精。”
李鸿章回答说:“我们有的是人,就是缺少训练良好的部队。30年来,经过太平天国造反以后,军队再未好好训练过。现在我终于看到了德国优秀的部队。即使以后我不在任上,我仍将在能力范围之内根据阁下的建议施加影响。我们需要聘用普鲁士军官,以普鲁士军队为榜样来训练我们的军队。”
俾斯麦说:“问题不要把军队分散各地,而在于你是否能把部队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如地调动他们,很快地从一地到另一地。”
俾斯麦表示,他对中国很关心,而且一直愿意和中国建立密切关系。接着,他开始和德国驻中国大使交谈起来。(注:原译者未署名,特致谢意!)
德国商人对于李鸿章期待很高,因而不断安排商谈、参观工厂,处处宴请,殷勤款待。
此后,李鸿章率随员先后访问荷、法、比、英、美、加诸国,由于身临其境、目睹耳闻,他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演讲中再三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
回国后,面临方兴未艾的戊戌变法运动,李鸿章慨然以“维新之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康、梁等人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7. 96年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在访问德国后为何仰天长叹
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故事,回首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命的镜子;历史中的每一天都是混杂的,历史不能忘记。
李鸿章是晚清重要人物,晚清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清末末年,李鸿章无疑是最杰出的装裱匠。李鸿章以虚弱的身躯支持清朝,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远东霸主大清王朝被东方小国日本打败,被迫签署了羞辱国家政权的《马关条约》。因此,它的国际地位飙升。
历史的烟云,穿过小巷小巷,青石、红瓦、无苔、墨绿,穿过遥远的过去,触摸着烟雨下的沧桑与平凡。
8.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呢
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一年是他生命中倒数第五个年头,被慈禧太后称为“再造玄黄”的这个人已垂垂老矣,眼见这玄黄世界群龙作舞,但去年经他之手签订的“马关条约”却像一个耻辱的锁链,让这位老人已经心力交瘁、伸张不能了。
但他仍然需要强打起精神,他身后还站着一帮淮系旧部,他需要为他们铺路,他身后还躺着一个大清帝国,他需要思考,怎样的良药才能既不让它在麻木中昏睡,又不能饮鸩止渴,让它在狂躁症发作下暴毙于途。
补交代一下“东方俾斯麦”李鸿章见到“西方李鸿章”俾斯麦面对面的交流过程。
第一回合,鸡同鸭讲。
李鸿章又问:假如皇帝受到其他人影响,不听我的建议,我该怎么办?俾斯麦:手里握有军权,比什么都重要。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哪怕仅有最精锐的五万人,只要能奉你号令,就足以攘外安内。
9.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公元1896年,李鸿章奉慈禧之命出使德国。这一年,李鸿章73岁,已经是他生命中倒数的第五个年头。
在这人生古来稀的年龄,李鸿章本应当退休在家里享清福,但眼下国家和民族正处于危难之际,李鸿章只能再次担负起“再造玄黄”的使命。
这一次出使德国,李鸿章除了最基本的考察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争取德国人的支持,从而可以顺利的调整海关税率,以实现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大家知道,在1895年4月,也就是李鸿章出使德国的前一年,清政府因为甲午战争的战败,被迫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需要赔偿日本白银三亿两。这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完全是一笔天文数字。
与此同时,因为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清政府还需另付3000万两白银,从日本手里将辽东半岛赎回来。对于清政府来说,假如不提高关税,其财政将捉襟见肘,不仅无力支付赎回辽东半岛的赎金,甚至国家都会面临破产的境地。
10. 李鸿章在访问德国时,问倒俾斯麦的问题是哪几个
1896年,李鸿章奉命出使俄国,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顺道访问德国、比利时、荷兰、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七国。
李鸿章此次出访欧美,其行程达9万多公里,历时约200天,随从人员包括李经方、李经述、罗丰禄、于式枚、德璀琳等45人,使团规模之大,行程之长,历史之久在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虽然此次出访未能完成修改关税的既定任务,但李鸿章此行还是较好地完成了一个外交使团的职责。
在李鸿章的此次出访中,又以德国之行最为人所津津乐道,那么,李鸿章的德国之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01访问德国
1896年6月11日,李鸿章离开俄国赴德国访问。在德国,李收到了比俄国更为隆重的礼遇。刚下火车,李鸿章便受到德国御前大臣等一众官员的盛大迎接,并备有御车、马队、卫队护送。当晚,
李鸿章下榻柏林最豪华的凯撒大旅馆,室内高悬照片镜框,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款待方面,甚至连李鸿章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也提前准备好,可见德方招待之殷勤。
(李鸿章和俾斯麦在阳台上交谈)
03.访德余波
在欧洲数国,尤其是德国,的考察游行,给李鸿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所行所见,他不禁感叹“泰西格物之功效,致力之材能,某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感慨西方“聪明才智、天材地宝、物力人材,向尝心仪之,今得目击之,且见其日积月累,高不可攀”,由此更抒发了胸中抱负,希望“他日身归故国,后半生无涯之大事,将重整其旗鼓”,“以一人之所知,补一国之所缺,分在则然,责无旁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