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莫桑比克访问长安大学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莫桑比克访问长安大学

发布时间: 2022-07-11 06:21:13

⑴ 莫桑比克共和国为什么要叫莫桑比克啊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桑比克岛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桑比克岛,位于莫桑比克北部的楠普拉州。莫桑比克岛,是印度洋上的一座小岛,长约3000米,宽约500米,距非洲大陆3500米。

1493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领船队前往印度,途中经过好望角,受到当地苏丹的友好接待。苏丹的名字叫穆扎·阿鲁·比克,葡萄牙人听成“莫桑比克”,这就是地名的来历。当时,莫桑比克是东非沿岸的贸易中心,商人来自红海和阿拉伯半岛。印度的棉纱、香辣调味料贩运到这里,非洲象牙又从这里运到印度卖高价。这些中转贸易,使莫桑比克迅速发展、繁荣。当时建造的教堂、大宅堂、住宅区等,都是印度风格。

莫桑比克城由要塞、旧城区和居民区组成。公元16世纪—17世纪修建的房屋,有着坚固的屋顶,涂着鲜艳的颜色。一般的房子都带有一个小院,商人的宅院一般建在海边。岛上使用的语言有斯瓦希里语和古吉拉特语。这里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如用贝壳、珍珠、象牙等做成物品的镶嵌工艺,就是从阿拉伯传过来的。

莫桑比克岛上的圣塞巴斯蒂要塞,在防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铁锈斑斑的大炮仍然朝向印度洋。

圣弗兰西斯科·扎比埃尔学校建于1620年。1760年,它被葡萄牙司令官当做圣保罗宫加以改建,防御设施也得到了巩固。礼拜堂和钟楼中,有葡萄牙和印度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莫桑比克在斯瓦希利语中为“光明来到”之意,充分表达了莫桑比克人民热爱自由和独立,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愿望。

国名:莫桑比克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旧译“莫三鼻给”。

独立日:6月25日(1975年)

国庆日:6月25日(197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颗黄色五角星、一本打开的书和交叉着的步枪和锄头。旗面右侧为绿、黑、黄三色的平行宽条,黑色宽条上下各有一白色细条。绿色象征农业和财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陆,黄色象征地下资源,白色象征人民斗争的正义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业,红色象征争取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和革命。黄色五角星代表国际主义精神,书本象征文化教育,步枪和锄头象征广大劳动者和武装部队的团结及其共同保卫、建设祖国。

国徽:呈圆形,圆面上有打开的书本、步枪和锄头图案,寓意同国旗;下方的波纹象征海洋;中间有放射光芒的太阳图案,象征革命和建设的新生活。圆周由齿轮和玉米、甘蔗环饰,象征工业和农业;顶端有一颗红色五角星,象征国际主义精神;底部的红色绶带上写着“莫桑比克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79. 9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海岸线长2630公里。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众多,赞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资源。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海岸线长2,630公里,滨海多沼泽、沙洲和红树林。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 森林约占领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莫桑比克人口约有18,000,000人(2000年),有马库阿-洛姆埃、绍纳-卡兰加等60多个部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有19.7人。绝大多数属班图语系的马库阿人、聪加人、马拉维人、马绍纳人等。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马普托(Maputo)

简史:公元13世纪,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16世纪初国势渐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据点。1700年沦为葡的“保护国”,1752年葡设总督进行统治,曾称葡属东非洲。1884—1885年莫被划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将其改为“海外省”。1891年巴卢埃族举行起义,坚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阵线领导人民开展反葡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1974年9月7日莫解阵同葡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独立。首任总统萨莫拉。萨莫拉死于空难后希萨诺继任总统。由于政见分歧,有德拉卡马领导的莫抵抗运动与政府进行了十多年的游击战,全国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地雷。1993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莫桑比克,1994年举行大选,希萨诺成为总统。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实行多党制。

政治:现行宪法于1990年11月30日生效。宪法规定: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总统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只能连任两届。

经济: 绝大多数居民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粮食主产玉米、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剑麻、腰果、茶叶、椰子、烟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产国。牲畜中羊居多。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纺织、农产品加工为主,还有炼油、炼铁、水泥、轮胎、车辆装配和修理等企业。矿业开采煤、铁、钽铁矿等,尚有铀、铜、金、镍、钴等矿藏。钽铁矿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叶、椰干、木材、棉花等。进口机器、车辆、消费品、钢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铁路干线分别通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斯威士兰等邻国,过境运输量大,是重要国民收入来源。

外交:奉行独立、不结盟政策。

与中国关系: 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交。2004年4月,希萨诺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10省一市,即德尔加杜角省,尼亚萨省,太特省,楠普拉省,赞比西省,索法拉省,马尼卡省,伊巴扬巴内省,加扎省,马普托省,直辖市首都马普托。全国有23个城市,主要有马普托市,贝拉市,楠普拉市等。

⑵ 莫桑比克留学生通讯录

1、旅游签证(L字签证):发给前来中国旅游、探亲或因其他私人事务来华的外国公民。来华旅游的,原则上须提供有足够来华旅费的证明,必要时须提供离开中国后前往国家(地区)的机、车、船票。来华探亲的,必要时需提供有国内亲属的邀请信。2、访问签证(F字签证):发给应邀来中国访问、考察、讲学、经商、进行科技文化交流,以及短期进修、实习等活动不超过六个月的人员。申请人须提供中国邀请单位的邀请信或被授权单位的签证通知函电等。3、学习签证(X字签证):发给来中国留学、进修、实习6个月以上的外国公民。申请人须持有接受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的证明,即《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申请表》(JW201表或JW202表)、《录取通知书》和《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4、工作签证(Z字签证):发给来中国任职或就业的人员及其随行家属,以及来华进行商业演出的外国公民。根据不同情况,申请人须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就业许可证书由中国聘雇单位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申请办理),或常驻中国代表证书和被授权单位的签证通知函电,文化部或省级文化厅(局)批准函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办签证通知等相关材料。5、过境签证(G字签证):发给经中国过境前往第三国的外国公民。申请人须持有前往国家(地区)的有效签证和联程客票。6、乘务签证(C字签证):发给执行乘务、航空、航运任务的国际列车乘务员,国际航空器机组人员及国际航行船舶的海员及其随行家属。申请人须按双方协议或中方规定提供有关证明。7、记者签证(J字签证):发给新闻从业人员的签证。其中,J-1签证发给来华常驻的外国记者;J-2字签证发给临时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申请人须持有中国主管部门的证明。8、定居签证(D字签证):发给来中国定居的外国公民。须持有定居身份确认表,该表应由申请人或其委托的在华亲属向申请定居地的市、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领取。

⑶ 莫桑比克的外交

同中国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莫桑比克共和国于1975年6月25日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
中莫两国签有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2001年,中莫成立经贸联委会。中方已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免除莫桑比克截至2005年底对华到期债务共计2.94亿元人民币。
中莫建交以来,中方承担了经济住房、国家体育场等23个成套项目、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18个技术合作项目、3个考察项目。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有马普托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等。2010年,中莫两国贸易额为6.97亿美元。2012年,中莫双边贸易额为13.4亿美元,同比增长40.4%,其中中方出口9.4亿美元,进口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4%和56.6%。中方向莫主要出口机械及运输设备、纺织品、鞋类、谷物及其制品、金属制品、医药品等,从莫主要进口木材、铁矿砂及其精矿、芝麻。中方已给予莫方60%输华产品免关税待遇。
中、莫两国政府签有文化协定,两国文化和教育代表团曾分别互访。截至2012年,中方共接收莫奖学金生188名。2012年莫在华留学生284名。2012年,莫政府27名正部长分三批来华参加研讨班。2008年,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莫桑比克共和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两国签有医疗卫生议定书。自1976年起,中方先后向莫派出18批医疗队,共279人次。中国在莫有医疗队员14人。
中国湖北省与莫加扎省为友好省份,上海市与莫首都马普托市为友好城市。
同美国的关系
莫桑比克独立不久即同美国建交。1982年后两国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美国先后取消对莫提供经援和军援的禁令。美曾参与推动莫国内和平进程。莫为撒哈拉以南接受美国援助较多的国家,是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的受惠国。2004年,美国宣布莫桑比克成为第一批有资格从“千年挑战账户”计划中申请资金援助的16个国家之一。莫桑比克总统多次访美。2007年7月,格布扎总统对美国进行了工作访问。2012年,莫桑比克和美国双边贸易额3.901亿美元,其中美国向莫出口3.516亿美元,自莫进口0.385亿美元。2013年1~4月,莫桑比克和美国双边贸易额1.043亿美元,其中美国向莫出口0.825亿美元,自莫进口0.218亿美元。
同葡萄牙的关系
葡萄牙原是莫桑比克宗主国,两国政治、经济关系密切。葡曾参与推动莫和平进程,并为莫培训新军及警察。2010年4月,格布扎总统对葡萄牙进行了国事访问。2011年3月,葡萄牙外交国务部长路易斯·阿马多对莫进行了工作访问。
同欧洲国家的关系
莫桑比克重视发展同欧洲国家的关系。北欧诸国为莫传统的援助国。英、法、荷兰、瑞士、瑞典、丹麦、芬兰等国每年对莫都有数千万美元的固定财政和物资援助。英、法还积极参与莫和平民主进程,为莫培训国防军。西班牙为莫培训警察。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积极发展同非洲国家特别是南部非洲周边国家的关系,实行睦邻政策。南非是莫第一大外来投资国,两国经贸关系密切。莫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等地区组织成员国。莫积极参与地区政治、经济事务,主张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和平解决地区冲突,赞同成立非洲常备部队,对冲突国家和地区进行主动干预。2005年,格布扎总统就任后,与周边邻国互访频繁,进一步巩固与南部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莫还与博茨瓦纳、南非、斯威士兰等签署了互免签证协议,便利人员往来。莫于2009~2010年担任南共体政治、防务和安全委员会主席。2011年,莫与科摩罗、坦桑尼亚等签署了《莫桑比克与科摩罗关于确定海上边界的协议》、《莫桑比克与坦桑尼亚关于确定海上边界的协议》、《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科摩罗关于确定海上边界三方分界点的协议》,并与赞比亚完成了陆地边界的界定。2012年,莫桑比克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成功举办葡语国家共同体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峰会,接任两组织轮值主席国。莫桑比克以轮值主席身份多次召开特别首脑会议,推动解决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和几内亚比绍政治危机。2013年,格布扎总统访问了马拉维,并接待了斯威士兰国王来访。

⑷ 马普托有电信通信吗中国电信手到莫桑比克、马普托可以用吗(马普托的电信手机卡是什么数字开头。比

您好!希望下面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电信手机可以全球漫游,您可以在安徽电信网上营业厅开通国际漫游业务,也可以致电客服人工开通,如果当地没有CDMA网络,需要更换天翼国际卡。
您也可以在国外办理当地运营商的电话卡使用,大部分电信手机支持多种网络制式在国际漫游时,不再限制使用电信卡。
安徽电信网上营业厅现推出零月租、零门槛、本地拨打省内电信号全免费,流量不清零的iFree卡,无套餐、无合约、无最低消费,限量抢购中,详情访问安徽电信网上营业厅。
以上答复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10000,以安徽电信网上营业厅或营业厅公告为准。
感谢您长期以来给予中国电信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谢谢!

⑸ 莫桑比克的首都在哪

首都:马普托(Maputo)
简史:公元13世纪,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16世纪初国势渐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1700年沦为葡的 “保护国”,1752年葡设总督进行统治。1884—1885年莫被划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将其改为“海外省”。1891年巴卢埃族举行起义,坚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阵线领导人民开展反葡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1974年9月7日莫解阵同葡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独立。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实行多党制。

政治:现行宪法于1990年11月30日生效。宪法规定: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总统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只能连任两届。

外交:奉行独立、不结盟政策。

与中国关系: 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交。2004年4月,希萨诺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

⑹ 找一个叫诺商皮克的国家,字不太对,和非洲很近!急!急

莫桑比克
独立日:6月25日(1975年) 国庆日:6月25日(1975年) 国旗:莫桑比克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颗黄色五角星、一本打开的书和交叉着的步枪和锄头。旗面右侧为绿、黑、黄三色的平行宽条,黑色宽条上下各有一白色细条。绿色象征农业和财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陆,黄色象征地下资源,白色象征人民斗争的正义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业,红色象征争取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和革命。黄色五角星代表国际主义精神,书本象征文化教育,步枪和锄头象征广大劳动者和武装部队的团结及其共同保卫、建设祖国。 国莫桑比克国徽徽:呈圆形,圆面上有打开的书本、步枪和锄头图案,寓意同国旗;下方的波纹象征海洋;中间有放射光芒的太阳图案,象征革命和建设的新生活。圆周由齿轮和玉米、甘蔗环饰,象征工业和农业;顶端有一颗红色五角星,象征国际主义精神;底部的红色绶带上写着“莫桑比克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80160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位于非洲东南部,莫桑比克与马达加斯加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全长1670公里。海岸线长2630公里。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莫桑比克海峡均海拔100米,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众多,赞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资源。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海岸线长2,630公里,滨海多沼泽、沙洲和红树林。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 森林约占领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莫桑比克人口约有1 8 9 0万人(2000年),有马库阿-洛姆埃、绍纳-卡兰加等60多个部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有19.7人。绝大多数属班图语系的马库阿人、聪加人、马拉维人、马绍纳人等。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信奉原始宗教。 以白为美 在莫桑比克流行以白为美的传统,因此这里的姑娘们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显得白一些。于是每天都会用香粉擦脸。他们相信借助自然物质中的神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美丽,因此她们不像其他国家的姑娘们使用化学化妆品,而是使用一种用当地的猴面包树制成的白色粉末,这种特殊的美容品在每家都储藏得很多。 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首都:马普托(Maputo)——“腰果之乡” 莫桑比克是个有80%人口从事农业劳动的农业国,有腰果、棉花、甘蔗等六大经济作物,其中腰果最为着名。腰果果仁香脆美味,果壳可提炼高级工业油,是世界上的紧俏商品、首都马普托有全国最大的腰果加工厂。腰果树的产品在市内比比皆是:商店里腰果制品琳琅满目,宾馆和家庭里到处陈设腰果木的家具,很多工艺品以腰果造型为图案,人们的生活和腰果密不可分,因此有了“腰果之乡”的美名。 鱼获 这里是大啖金枪鱼和海鲜的天堂,这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腰果之乡”。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国家,没有着名的莫桑比克渔民名胜古迹,但有着独特的非洲风情。 腰果之乡 葡萄牙人也许没有想到,五个世纪前他们从巴西带来的几颗腰果种子,竟在这里舒适地开花结果。试种成功后,人们纷纷引种,当地数量众多的猴子也推波助澜,在迁移中将种子四处传播。 当地农民兜售自产腰果和大多数炎热、干燥的非洲国家不同,莫桑比克气候温和,少涝旱灾害,充沛的阳光和稳定的气温最适合腰果树的生长。腰果给莫桑比克人带来可观的财富,莫桑比克也因此成为“腰果之乡”。难怪在这里,腰果的图案随处可见,有关腰果的歌曲、诗歌和小说更是脍炙人口。 世界尽头 不说不知道,莫桑比克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北部鲨鱼种类繁多。这里的海滩也非常漂亮,首都马普托海滩,海水明净,海岸线漫长。从海边往海里走约一两百米,海水也仅仅漫过胸膛,当地人给这片海滩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阳光海滩”。每逢退潮,露出大片的沙洲,阳光暖暖地照着,仿佛金色的海洋。 要看真正的印度洋,需从马普托驱车三四个小时到达比列尼(BILENI),这是外国游客最喜欢的度假场所。每天在这里看日出日落、大浪翻滚,有种到了世界尽头的心情。
[编辑本段]二、简史
13世纪,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16世纪初国势渐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据点。1700年,沦为葡的“保护国”,1752年,葡设总督进行统治,曾称葡属东非洲。1884—1885年莫被划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将其改为“海外省”。1891年,巴卢埃族举行起义,坚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阵线领导人民开展反葡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1974年9月7日莫解阵同葡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独立。首任总统萨莫拉。萨莫拉死于空难后希萨诺继任总统。由于政见分歧,有德拉卡马领导的莫抵抗运动与政府进行了十多年的游击战,全国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地雷。1993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莫桑比克,1994年举行大选,希萨诺成为总统。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实行多党制。
[编辑本段]三、政治
1992年恢复和平以来,莫政局长期稳定,政府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内外政策较为稳妥务实。在1994年、1999年和2004年3次多党议会和总统选举中,解阵党均获胜。2005年2月,当选总统格布扎宣誓就职,前总统希萨诺退休,顺利实现权力交替。格布扎总统执政以来,继续执行稳妥务实的政策,将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作为施政的首要任务,惩治腐败并撤换工作不力的官员,保持了政局稳定。 【宪法】现行宪法于2004年12月生效。宪法规定: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和议员均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两届;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扩大公民自由与权利,废除死刑等。 【议会】莫桑比克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本届议会于2005年2月根据第三次多党选举结果组成,任期五年。在250个议席中,解阵占160席,抵运-选举联盟占90席。爱德华多·若阿金·穆伦布韦(Eardo Joaquim Mulembwe,解阵党)连任议长。 【政府】总统为政府首脑,总理受总统的委托召集并主持部长会议。部长会议是国家最高执行机关,向共和国议会负责。本届部长会议于2005年2月组成。 【司法机构】 设有最高法院及省、县、区级法院及共和国检察院。最高法院院长马里奥·曼加泽(Mario Mangaze)。总检察长茹伊斯·保利诺(Juiz Paulino)。 【政党】 1990年改行多党制。1991年“政党法”正式生效。“政党法”规定,各党派必须遵循维护国家统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巩固莫桑比克民主三项原则,强调各政党必须具有全国性质,不得以个别地区、部落、宗教为基础;必须有利于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不得谋求通过暴力改变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秩序;不得搞分裂主义;每省至少有100名党员方能登记,其总部必须设在首都。 (1)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Partido Frelimo):简称解阵党。执政党,1962年6月25日成立。原名莫桑比克解放阵线,1977年2月改为现名,党员近230万人(2008年)。1977年解阵党“三大”确定为“马列主义先锋党”。1989年“五大”改为“全民党”。该党主张“尊重人权,维护和平与进步,缩小国内社会和地区差别,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目标是“建立以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和团结为基础的莫桑比克社会”。 (2)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Renamo):简称抵运。系莫第二大党,主要反对党。1976年初成立,其后长期从事反政府武装活动,曾拥有部队一万余人。1994年,抵运正式宣布由军事组织转变为政党。同年被批准为合法政党。在1994年10月举行的首次多党大选中,该党获得37.78%的选票,在议会中占112席,成为莫第二大党。
历任总统
1975.6-1986.10 萨莫拉·马谢尔 (Samora Moisés Machel, 1933-1986) 1986.10-2005.2 若阿金·阿尔贝托·希萨诺 (Joaquin Alberto Chissano, 1939-) 2005.2- 阿曼多·格布扎 (Armando Guebuza, 1943-)
历任总理
1986.7-1994.12 马里奥·费尔南德斯·马顺戈 (Mário Fernandes Machungo, 1940-) 1994.12-2004.2 帕斯库亚尔·曼努埃尔·莫昆比 (Pascoal Manuel Mocumbi, 1941-) 2004.2-2010.1 路易莎·迪奥戈 (Luisa Dias Diogo, 1958-) 2010.1- 阿伊雷斯·阿里 (Aires Bonifácio Ali, 1955-)
[编辑本段]四、经济
绝大多数居民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粮食主产玉米、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剑马普托火车站麻、腰果、茶叶、椰子、烟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产国。牲畜中羊居多。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纺织、农产品加工为主,还有炼油、炼铁、水泥、轮胎、车辆装配和修理等企业。矿业开采煤、铁、钽铁矿等,尚有铀、铜、金、镍、钴等矿藏。钽铁矿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叶、椰干、木材、棉花等。进口机器、车辆、消费品、钢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铁路干线分别通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斯威士兰等邻国,过境运输量大,是重要国民收入来源。
[编辑本段]五、外交
奉行独立、不结盟政策。 与中国关系: 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交。2004年4月,希萨诺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是中国人民值得珍惜的非洲朋友。
[编辑本段]六、行政
区划:全国分为10省一市,即德尔加杜角省,尼亚萨省,太特省,楠普拉省,赞比西省,索法拉省,马尼卡省,伊巴扬巴内省,加扎省,马普托省,直辖市首都马普托。全国有23个城市,主要有马普托市,贝拉市,楠普拉市等。 莫桑比克港。在东北部,印度洋莫桑比克海峡中一个近岸的珊瑚岛上。人口约1万。建于1508年,是全国最古老的城市和海港, 1907年前曾是葡萄牙的殖民据点和对外联系重要口岸。因港口水浅,与内陆联系不便,随其他港口的兴起而衰落。有烟草加工、榨油等小型工业。多历史文物,以古碉堡、教堂等出名
[编辑本段]军事
根据莫政府和抵运1992年签署的和平总协议,莫国防军应有编制3万人,由政府军和抵运部队等量人数组成。莫军队设有陆海空三军和后勤部队。 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参谋部是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国防军下设北部、中部和南部军区,其司令部分别设在楠普拉、贝拉和马托拉。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年。近年来,莫积极参与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任务。曾先后向东帝汶、刚果(金)、科摩罗及布隆迪派兵参加联合国或非盟的维和部队。
[编辑本段]七、与中国关系
1979年2月22日新华社汇总了各国对中国自卫还击的态度: 谴责中国,支持越南,要我撤军、停火的:苏联、古巴、捷克、保加利亚、东德、匈牙利、波兰、蒙古、阿富汗、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阿尔巴尼亚、安哥拉和柬埔寨亲越的韩桑林政权。 2008年4月,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莫桑比克政府不得不拒绝中国货轮“安岳江”号在该国港口靠岸卸货,因为据称船上转载有运往津巴布韦的军火。美国政府认为这批货物将用于支持不受美国政府欢迎的津巴布韦穆加贝政府。 2008年5月16日,莫桑比克为中国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的中国人民援助4万元人民币,是第14个为我国提供援助的国家。以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97美元计,这也是尽最大努力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此次地震灾害的国家之一。患难之交见真情,中国人民永远感谢莫桑比克人民的无私帮助,并会珍惜双方的友谊!此外,不少驻华使领馆外交官还以个人名义向中方捐款。 中驻莫大使田广凤举行莫华侨华人答谢招待会对于莫桑比克来说,4万元绝不是个小数目。过去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让这个国家满目疮痍,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如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概只有370美元左右。一个如此贫穷的国家,却不忘向中国施以援手,自然赢得了中国人的特别感恩。很多中国网友含泪感谢莫桑比克的义举。“今日滴水之恩,他日涌泉相报!”一名网友在贴吧里写道:“据说他们领导人到联合国开会路费都没法解决,4万对他们来说可以做太多的事,可现在却拿来支援我们,太感谢了!” 这个国家仅向我们捐了4万元,但我们应该牢记!仅仅的四万元捐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似乎真的很少,还不如一个企业甚至一些个人的捐款多,但它的意义远非金钱所能衡量的,因为这就是他所能有的最大能力了。 这个国家就是:莫桑比克。我们更应该记住在我们国家危难时他们的无私真诚帮助,中国是一个恩怨分明的国家,中国对于莫桑比克兄弟的情谊,一定会记在心里的。虽然只有区区4万元(折合人民币),但我们应该记住它 ―― 非洲的莫桑比克,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1美元。 莫桑比克这个极其贫困的国家,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瑞士的五百分之一。 他们领导人到联合国开会,路费都没法解决,4万对他们来说是很大很大的一笔钱,可以做太多的事,可现在却拿来支援我们!在给中国提供了救灾援助的十几个国家之中,却有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我们记住莫桑比克,这个贫穷的非洲兄弟。
[编辑本段]八、公众假期 (政府规定的全国节日)
1 月 1日 元旦 2 月 3日 莫桑比克英雄日 (DIA DOS HEROIS DE M0CAMBIQUE) 4 月 7日 莫桑比克妇女节(DIA DA MULHER MOCAMBICANA) 5 月 1日 国际劳动节 6 月 25日 莫桑比克独立日(DIA DA INDEPENDENCIA) 9 月 7日 胜利日 (DIA DA VITORIA) 9 月 25日 军队日 (DIA DAS FORCAS POPULARES DE LIBERTACAO DE MOCAMBIQUE) 12月 25日 圣诞节

⑺ 莫桑比克的政治

1990年改行多党制。1991年“政党法”正式生效。“政党法”规定,各党派必须遵循维护国家统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巩固莫桑比克民主三项原则,强调各政党必须具有全国性质,不得以个别地区、部落、宗教为基础;必须有利于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不得谋求通过暴力改变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秩序;不得搞分裂主义;每省至少有100名党员方能登记,其总部必须设在首都。全国有20多个合法政党。
(1)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Partido Frelimo):简称解阵党。执政党,1962年6月25日成立。原名莫桑比克解放阵线,1977年2月改为现名,党员近230万人(2008年)。1977年解阵党“三大”确定为“马列主义先锋党”。1989年“五大”改为“全民党”。该党主张“尊重人权,维护和平与进步,缩小国内社会和地区差别,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目标是“建立以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和团结为基础的莫桑比克社会”。2005年3月,解阵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选举格布扎为新主席,并兼任党总书记。2006年11月,解阵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立反贫困和变革为党的中心任务,选举希萨诺为名誉主席,格布扎连任党主席,菲利佩·帕温德(Filipe Paúnde)为总书记。2012年9月23至28日,解阵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德尔加杜角省省会彭巴市召开。大会主题为“50年,团结起来与贫困作斗争,解阵党——主导变革的力量”。格布扎在会上做了工作报告。会议讨论通过了解阵党未来5年工作纲领,并进行了党主席、总书记、中央委员会委员和政治局委员的换届选举。格布扎和帕温德分别作为党主席和总书记的唯一候选人当选连任。现任矿产资源部长埃斯佩兰萨·比亚斯、公共工程和住房部长卡德米耶尔·穆腾巴等增选政治局委员;财长曼努埃尔·郑、外长巴洛伊等当选中央委员会委员。解阵党党员数量约388万。
(2)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Renamo):简称抵运。系莫第二大党,主要反对党。1976年初成立,其后长期从事反政府武装活动,曾拥有部队一万余人。1994年,抵运正式宣布由军事组织转变为政党。同年被批准为合法政党。在1994年10月举行的首次多党大选中,该党获得37.78%的选票,在议会中占112席,成为莫第二大党。2001年10月,抵运“四大”通过了新的党章和党纲。在2009年10月举行的大选中,抵运只获得16.51%的选票和51个议席。主席阿丰索·德拉卡马(Afonso Dhlakama)。总书记奥苏佛·莫马德(Ossufo Momade)。
较有影响的政党还有莫桑比克民主运动党(MDM)、和平、民主与发展党(PDD)、民主联盟(UD)和工党(PT)。 总统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解阵党主席。1943年1月20日生。1963年加入解阵党,1966年当选解阵党中央委员。早年曾参加学生运动,从事地下工作,组织武装斗争,反对殖民统治。莫独立后历任内政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兼莫军总政委、总统府部长、交通运输部长等要职。1990~1992年担任解阵党代表团团长,与抵运在罗马进行谈判。2002年6月,在解阵党“八大”上当选该党总书记。2004年12月当选莫总统。2005年2月宣誓就职,同年3月被选为解阵党主席,兼任总书记。2006年11月,在解阵党“九大”上连任党主席。曾多次访华。2006年11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8年8月,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1年8月,来华进行国事访问。2013年5月来华出席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
总理阿尔贝托·瓦基纳。1961年生。职业医生。曾留学葡萄牙、法国,获医学学士学位。1996年起历任德尔加多角省卫生厅厅长、楠普拉省卫生厅厅长。2005~2010年任索法拉省省长,2010~2012年任太特省省长。2012年10月被任命为总理。

⑻ 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哪国更富哪国工业化水平高

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 (Zimbabwe,又译为津巴布韦),全名津巴布韦共和国,是一位于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津巴布韦在1980年之前的旧称叫做罗德西亚(Rhodesia),这名字源自于替英国在这地区建立殖民地国家的帝国主义者,赛希尔·约翰·罗德(Cecil John Rhode)。哈拉雷(Harare)是津巴布韦首都,原名沙利斯贝利(Salisbury)的该城,是罗德在1890年时建立的贸易集散城市。

地理

地理上,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维多利亚瀑布、三比西河(Zambesi River)、三比西河上游的卡里巴水坝(Kariba Dam)与大坝拦阻河水积蓄而成的卡里巴湖共同围成津巴布韦北边的疆界,与赞比亚相邻。津巴布韦的东边国界全部与莫桑比克相邻,西南为博茨瓦纳,南境则有一部分与南非相连,以林波波河(Limpopo River)为界。面积约39.1万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分别为同赞比亚和南非的界河。东部边境为山地,其他分属三级阶梯状高原,海拔800—1,500米。全境最高点2,592米。北部属赞比西河流域,南部属林波波河和萨比河流域。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2℃,10月份温度最高,达32℃,7月份温度最低,约13~17℃。年降水量从西南向东北,由300毫米递增到1,250毫米。

人口
1310万。黑人占人口的97. 6%,主要有绍纳族(占79%)和恩德贝莱族(占17%),白人占0.5%,亚裔约占0.41%。英语、绍纳语和恩德贝莱语同为官方语言。40%的人口信奉原始宗教,58%的人信奉基督教,1%信奉伊斯兰教。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8个省,下设55个区,14个市镇。8省名称为:西马绍纳兰、中马绍纳兰、东马绍纳兰、马尼卡、中部、马旬戈、北马塔贝莱兰、南马塔贝莱兰。

国家政要:
总统罗伯特·穆加贝(Robert Mugabe) ,1987年12月就任,1990年3月、1996年3月和2002年3月连任。

历史

西欧殖民者入侵前,非洲人已建立国家,留存有着名的石头城(津巴布韦)等众多文物遗址。1890年沦为英国南非公司殖民地,被称为南罗得西亚。1923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改作自治领地。1953年成为中非联邦的一部分。1963年联邦解散,次年当地白人统治者改名罗得西亚,并于1965年片面宣布独立,1970年又改称罗得西亚共和国。当地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进行长期斗争,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共和国宣布独立,建立了由黑人多数统治的政府。

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发源地,在中世纪时代,该地曾存在一个绍纳人(Shona,属于班图(Bantu)族的一支)建立的文明,并且遗留下不少文化遗迹,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大津巴布韦古城(也是津巴布韦的命名由来),以此城为首都的穆胡姆塔巴帝国(Munhumutapa Empire)透过与来自印度洋岸的回教商队贸易,在11世纪时渐渐强盛,利用当地生产的黄金、象牙与铜矿等重要物资,交换来自波斯湾地区的布料与玻璃等生产品,15世纪时,已经成为非洲南部最大的邦国。

绍纳文明的强盛在19世纪时迈入尾声,1837年时,绍纳人被属于祖鲁族的恩德贝勒人(Ndebele)征服,而来自英国与来自南边的波尔人(荷裔南非人)开始逐渐蚕食这个地区。1888年,英国帝国主义者罗德从恩德贝勒国王手上取得他们领土内的采矿权,随后在1889年替英属南非公司(British South Africa Company)取得这里的领土权,并且在1895年时正式建立殖民国家“罗德西亚”。罗德西亚在1911年时分开成为北罗德西亚(今日的赞比亚)与南罗德西亚,后者在1922年时成为一个英属自治殖民地。

1953年时,南北罗德西亚再次联合成为一个联邦,命名为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Feder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简称罗尼联邦),但却只存在短短的十年后,于1963年时解散。罗尼联邦解散时,南罗德西亚境内握有大部分控制权、以伊安·史密斯(Ian Smith)为首的少数白人族群宣布该国独立为南罗德西亚国(并在1964年时改为罗德西亚),但这份声明并不受境内大部分由北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所控制的黑人族群所认可。负责托管这地区的英国声称此独立宣言是种叛乱行为不予承认,但也没有实际使用武力来恢复控制权。在1966年至1968年的国际斡旋工作失败后,英国要求联合国对罗德西亚进行经济制裁,但一意孤行的白人政权仍然在1970年时宣布成立共和国政体,也没有获得任何国际上的承认。

在白人执政的这段期间,津巴布韦境内的黑人团体一直在进行激烈的游击战试图推翻当权者。1978年,在国际制裁与黑人武装运动的交相夹击下,白人政府终于被迫与包括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PU)及津巴布韦非洲国家联盟(ZANU)在内的诸多黑人势力签订了协约,共同推派卫理公会主教穆佐列瓦(Abel Tendekayi Muzorewa)担任津巴布韦罗德西亚临时政府的首相。在英国的监督下,黑人游击组织终于愿意卸除武装结束内战,在1980年时举行了该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民主选举,虽然穆佐列瓦有原本罗德西亚白人政权与南非政府的支持,但却在本国大部分的黑人族裔中缺乏信赖,他的过渡政府并没有在大选中获得持续执政的机会,而是由罗伯·穆加比(Robert Mugabe)与他领导的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PU)获得政权。

在国家政权顺利转移到黑人政府的手上之后,于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共和国正式独立建国。在此之后穆加比连续赢得多次竞选,一直持续执政至今。

虽然津巴布韦的国政已经转移到了黑人族裔的手上,但是该国超过70%的可耕土地却仍然把持在占总人口不到1%的少数白人手上。2000年开始,津巴布韦政府以白人所持有之土地系在殖民时代从黑人原住民手中非法取得为理由,进行激烈的地权转移运动,强制没收白人拥有的土地。此举造成境内白种农人的大量出走,动摇经济,许多基础民生需求匮乏。2002年时,无视于国际社会的谴责,穆加比在大选中再次获得连任,其反对党与劳工组织纷纷发动罢工与抗争、要求穆加比提早下台退休,而政府则以军警部队强力镇压。主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首的资金援助债权国,控告穆加比政权藐视人权与在大选中舞弊,纷纷搁置援助计划,而大英国协则在2002年时宣布对津巴布韦停权一年处分,津巴布韦则于不久之后主动退出该协会作为回应。

政治:
现行宪法于1979年12月在英国主持下由津巴布韦各主要党派在伦敦兰开斯特大厦举行的制宪会议上制订,独立时开始生效。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具有议员资格才能入阁。

经济:
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工业制成品向周边国家出口,正常年景粮食自给有余,为世界第三大烟草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南部非洲地区仅次于南非,制造业、矿业和农业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私有企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自然资源丰富,有煤、铬、铁、石棉、金、银、锂、铌、铅、锌、锡、铀、铜、镍等。煤、铁、铬、石棉等矿藏以量多质好饮誉世界。津一直是疯狂掠夺非洲财富的西方殖民者的垂涎之地,独立前它被称为“英国王冠上的宝石”。煤蕴藏量约270亿吨。铁蕴藏量约2. 5亿吨。铬和石棉的储量均很大。水力资源贫乏。工业门类主要有金属和金属加工(占总产值25%)、食品加工(15%)、石油化工(13%)、饮料和卷烟(11%)、纺织(10%)、服装(8%)、造纸和印刷(6%)等。 农牧业主要生产玉米、烟草、棉花、花卉、甘蔗和茶叶等,畜牧业以养牛为主。耕地面积3328万公顷,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7%,不仅粮食自给有余,享有南部非洲“粮仓”的美誉。津已成为非洲主要粮食出口国、世界主要烤烟出口国和欧洲鲜花市场的第四大供应商,农产品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旅游业发展快速,成为津主要创汇部门。着名风景点为维多利亚瀑布,还有26个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主要出口烟草、黄金、铁合金,主要进口机械、工业制成品和化工产品。南非为最大贸易伙伴。 对外联系皆通过铁路借道邻国港口。

新闻出版:
先驱报》为津最大日报,主要反映政府观点,政府拥有该报50%的股份。《星期日邮报》发行18万份。《黎明周报》为绍纳语和恩德贝莱语报纸,主要面向农村。《记事报》主要反映恩德贝莱族人的观点。《金融公报》在津白人中颇有影响,时常对政府持批评态度。《津巴布韦独立报》为周报,对政府持批评态度。《津巴布韦新闻》和《人民之声》周刊为津执政党民盟(爱国阵线)的月刊。非时事政治性杂志主要有《展示》和《地平线》。津巴布韦全非通讯社(ZIANA)成立于1981年10月,津官方通讯社。津巴布韦广播公司(ZBC)于1933年成立,为政府所有。分电台和电视台两部分。电台有4个台,即英语台、非洲台、音乐台和教育台,分别以英语、绍纳语和恩德贝莱语播出。电视台建于1960年,有两个频道,均为彩色节目,每天15~23时播放。电视一台面向全国,播出新闻、综艺节目;电视二台原为教育台,现已商业化,改名娱乐台(Joy TV)。

外交:
对外奉行积极的不结盟政策。推行睦邻友好方针,努力稳定周边环境。以发展同非洲国家特别是南部非洲国家关系为外交重点,同时大力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关系。主张全面、彻底的核裁军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与中国关系:
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此后中津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友好合作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穆加贝总统在中津建交当年就来华访问,以后又多次访华,成为访华次数最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之一。2005年7月,穆加贝总统再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莫桑比克
①国名:莫桑比克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旧译“莫三鼻给”。

独立日:6月25日(1975年)

国庆日:6月25日(197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颗黄色五角星、一本打开的书和交叉着的步枪和锄头。旗面右侧为绿、黑、黄三色的平行宽条,黑色宽条上下各有一白色细条。绿色象征农业和财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陆,黄色象征地下资源,白色象征人民斗争的正义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业,红色象征争取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和革命。黄色五角星代表国际主义精神,书本象征文化教育,步枪和锄头象征广大劳动者和武装部队的团结及其共同保卫、建设祖国。

国徽:呈圆形,圆面上有打开的书本、步枪和锄头图案,寓意同国旗;下方的波纹象征海洋;中间有放射光芒的太阳图案,象征革命和建设的新生活。圆周由齿轮和玉米、甘蔗环饰,象征工业和农业;顶端有一颗红色五角星,象征国际主义精神;底部的红色绶带上写着“莫桑比克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79. 9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海岸线长2630公里。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众多,赞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资源。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海岸线长2,630公里,滨海多沼泽、沙洲和红树林。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 森林约占领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1574万(1997年8月),有60多个部族,绝大多数属班图语系的马库阿人、聪加人、马拉维人、马绍纳人等。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马普托(Maputo)

简史:公元13世纪,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16世纪初国势渐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据点。1700年沦为葡的“保护国”,1752年葡设总督进行统治,曾称葡属东非洲。1884—1885年莫被划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将其改为“海外省”。1891年巴卢埃族举行起义,坚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阵线领导人民开展反葡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1974年9月7日莫解阵同葡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独立。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实行多党制。

政治:现行宪法于1990年11月30日生效。宪法规定: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总统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只能连任两届。

经济: 绝大多数居民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粮食主产玉米、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剑麻、腰果、茶叶、椰子、烟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产国。牲畜中羊居多。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纺织、农产品加工为主,还有炼油、炼铁、水泥、轮胎、车辆装配和修理等企业。矿业开采煤、铁、钽铁矿等,尚有铀、铜、金、镍、钴等矿藏。钽铁矿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叶、椰干、木材、棉花等。进口机器、车辆、消费品、钢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铁路干线分别通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斯威士兰等邻国,过境运输量大,是重要国民收入来源。

外交:奉行独立、不结盟政策。

与中国关系: 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交。2004年4月,希萨诺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

②莫桑比克港口。在东北部,印度洋莫桑比克海峡中一个近岸的珊瑚岛上。人口约1万。建于1508年,是全国最古老的城市和海港, 1907年前曾是葡萄牙的殖民据点和对外联系重要口岸。因港口水浅,与内陆联系不便,随其他港口的兴起而衰落。有烟草加工、榨油等小型工业。多历史文物,以古碉堡、教堂等出名。

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Namibia) 非洲西南部国家。全称纳米比亚共和国。面积82.31万平方千米。人口149万(1993)。90%为黑人,主要部族有10个,奥万博人占51.2%,卡万戈人占9.3%。此外有白人和有色人种。英语和南非荷兰语为通用语言,各部族有本族语言。白人和多数黑人信奉基督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首都温得和克。

地理 北与安哥拉、赞比亚接壤,东、南邻博茨瓦纳和南非,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600千米。地处南非高原西侧,全境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2000米 。 中部为中央高地 ;东部为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西部沿海一带为沙漠性平原 。位于西部偏北的布兰德山海拔2610米,为全境最高点。南部的奥兰治河和北部的库内内河,分别为同南非和安哥拉的界河。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半沙漠性气候,因地势较高,终年温和,温差变化不大。

历史 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纳米比亚当地居民从事渔猎,并出现种植业。15世纪,荷兰、西班牙、英国等殖民者接踵而至。1884 年,德国占领沿海一带 ,1890 年占领全境。南非1915年7月出兵占领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1920年12月17日, 国际联盟“委托”南非统治该地 。南非1949年吞并该地。 1960 年4月,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立,并于1966 年 8 月 26 日领导人民开始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 。1967年5月联大特别会议决定成立西南非洲理事会(后改称联合国纳米比亚理事会)作为该地行政当局,负责结束南非的非法占领。1968 年 6月联合国大会将“ 西南非洲 ”更名为“纳米比亚”。1978年9月29日,联合国通过 435号决议,要求终止南非统治,通过联合国监督下的公民投票实现纳米比亚独立。
1989 年11月 在联合国监督下进行制宪议会选举,西南非洲人民组织获胜执政。1990年2月,萨姆·努乔马当选为首届总统。同年3月21日,纳米比亚正式宣布独立 ,定国名为纳米比亚共和国。
政治 1990年通过的宪法规定:纳米比亚是一个主权、独立、统一和世俗的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两院议会和总统内阁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2届。纳米比亚的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全国委员会组成。国民议会拥有立法权,全国委员会拥有审议和驳回国民议会方案的权利。纳米比亚政府为总统内阁制。总统为S.努乔马,总理H.根哥布。
纳米比亚主要的政党有:①西南非洲人民组织。1960年成立,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奥万博兰人民组织。②特恩哈尔民主联盟。1977年成立。③纳米比亚联合民主阵线。1989年成立。④基督教全国行动。1989年成立。
经济 纳米比亚经济以采矿业为主。矿业、畜牧业和渔业是纳米比亚经济的3大支柱 。产品90%外销 。经济命脉掌握在南非、英国、美国及当地白人手中。独立后,政府明确宣布尊重私有财产,不实行大规模国有化;实行混合经济体制,由私人资本、外国资本和政府参与的混合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在土地方面,采用补偿方式将未充分利用而被白人农场主遗弃的土地收归国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黑人群众;同时设法安置回国难民,逐步改善黑人生活状况;制定投资法,鼓励外国投资 。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1.94亿兰特。货币单位南非兰特 ,汇率为 3.506 兰特兑1美元(1994年10月21日)。
纳米比亚矿产资源丰富,为非洲第四大矿产国。主要矿藏有:钻石、铀、铜、铅、锌、钨等。采矿业为纳米比亚最大经济部门。制造业不发达,仅有肉类鱼类加工厂、食品厂、木材加工厂和小型机械厂。85%的日用品依赖进口。畜牧业较发达 ,占农牧业总产值的 80%~90% 。全国有农场6300余家,绝大多数为白人经营。种植业一向落后,粮食不能自给。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棉花等。在渔业方面,政府确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准备实行有计划开发 ,阻止别国掠夺性捕捞,破坏渔业资源,同时大力发展渔业加工。沿海盛产鲱鱼、沙丁鱼、鲭鱼、鳕鱼及龙虾等。
纳米比亚交通运输业 的基础设 施较发达 。 公路总长为5.8万千米,其中沥青路4500千米。铁路总长2382千米 。沃尔维斯湾为最大深水港。境内各大城市均有机场,首都的国际机场有定期航班飞往南非、博茨瓦纳、德国和瑞士等。旅游业较发达。海滩、自然保护区等旅游点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区。70%的游客来自南非,其他来自西欧。
纳米比亚独立后留在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和共同货币区内,其关税、外贸、外汇收入仍受南非控制。南非取消了对纳米比亚的财政预算补贴。主要债权国是南非。
文化教育 独立后,政府废除了南非在纳米比亚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制度,决定建立符合纳米比亚需要的普及教育制度,规定6年免费义务小学教育 。全国文盲率为60% 。纳米比亚报刊主要有:《共和报》、《纳米比亚人报》、《今日纳米比亚》、《温得和克观察家报》。纳米比亚广播公司,原称西南非洲广播公司,1979年创建;下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对外关系 纳米比亚支持加强非洲国家间的合作、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纳米比亚重视同邻国和前线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纳米比亚与中国于1990年3月22日建交。
纳米比亚虽从南非的经济下获得独立,但一时还不能割断一切关系。它仍留在由南非控制的共同货币区和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两国在沃尔维斯湾和附近几个岛屿的归属问题上有争议;1991年5月双方同意在争端最终解决之前 ,两国暂时实行共管。
美国在纳米比亚有较大的经济利益。美国在纳米比亚的公司占所有外国在纳米比亚公司的1/3以上。欧洲共同体特别是德国和北欧国家和纳米比亚的经济也较为密切。
[文化教育]
独立后建立普及教育制度,规定六年免费义务小学教育。全国拥有近1350所中小学校,在校学生50万人。纳米比亚大学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建于1993年,有学生4000多人;另有10多所中等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纳全国文盲率为60%。2004/2005年度预算教育经费为23.99亿纳元,占各部委预算支出排名第一位。

[新闻出版]
全国有192家新闻机构和组织。有报刊十余种,主要报刊:《纳米比亚人报》,1985年创刊;《共和者报》,1977年创刊,特恩哈尔民主联盟机关报,有英、德、荷兰文;《新时代报》,人组党报;《温得和克广告者报》。纳米比亚广播公司为全国性广播和电视机构,成立于1979年,产权为国家所有。下设广播电台,用英、德、南非荷兰语和13种地方语广播;电视台只有一个频道,主要用英语播出节目。纳米比亚通讯社为半官方通讯社。南非在纳设有电视转播站。

[外交]
奉行不结盟和非洲团结的政策,希望同南非保持良好关系。

[与中国关系]
1990年3月22日,纳米比亚同中国建交。2004年7月,努乔马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2005年12月,纳米比亚总统波汉巴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

[国徽]
中间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盾徽两侧各有一只非洲直角大羚羊,象征勇气、优美和自豪;上端为一只鱼鹰,象征该国领导人的远见。盾徽之下的图案是该国沙漠性平原的象征,代表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印在沙漠性平原上的花饰象征该国的传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底部的饰带上写着“团结、自由、正义”。

[独立日]
3月21日(1990年)

[国庆日]
3月21日(1990年)

[国石]
钻石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05年3月就职。现主要成员有:总理纳哈斯·安古拉(Nahas Angula),副总理利伯蒂纳·阿马蒂拉(Libertina Amathila,女),外交部长马尔科·豪西库(Marco Hausiku),内政与移民部部长罗莎莉娅·恩吉丁瓦(Rosalia Nghidinwa,女),贸易和工业部长伊曼纽尔·纳吉泽科(Immanuel Ngatjizeko),财政部长萨拉·库冈吉尔瓦-阿马蒂拉(Saara Kuugongelwa-Amadhila,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