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波兰的闪电驱逐舰是哪个国家生产的
1935年,在海军部长斯维尔斯基的主持下,波兰向英国订购了2艘驱逐舰(“雷鸣”号和“闪电”号)。其标准排水量2011吨,舰长113.9米,宽11米;吃水2.8米,航速36节。舰上搭载4座双联120毫米主炮、2座四联装12.7毫米机枪、2座五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和44颗水雷。1937年交付后,这2艘驱逐舰成为这支“海上弱旅”的主力。
英国产的!
2. 二战爆发前夕波兰海军舰船的集体逃亡计划为什么叫做“北京行动”
“北京行动”虽然扯到了“北京”,但这只是因为它从波兰语Plan Peking直接音译过来就叫“北京行动”。“北京行动”只是个行动代号,就像二战时期的“秋季旅行”和“白色行动”一样,没什么特别寓意。
虽然最后“北京行动”成功实施,三艘驱逐舰成功抵达苏格兰,但波兰最后还是在德国的强大军力碾压下灭亡,而这也是对“北京行动”自身的一种讽刺。
3. 巴伦支海海战
二战中的驱逐舰之美国参战
1940年美国移交了50艘驱逐舰给皇家海军,这仅仅是美国卷入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1941年3月,美国颁布了《租借法》,允许更多的战舰借给皇家海军,以减轻护航舰的短缺。4月份,防卫圈扩展到西经26°,在此范围内,美国货船到英国去不管是否携带战争物资,都给予护航。但在同年中期,美国政府对保证冰岛的“中立化”负有责任,因此驻扎了美国的部队以代替英国和加拿大的驻军,而在此之前,英国和加拿大已经来到这里一年了。当英国和加拿大的战舰利用冰岛进行加油时,U型潜艇很可能错误地认为美国驱逐舰在进行敌对的护航行动。因为平甲板舰的侧面影像特点对两国海军都是共有的,最新的“本森”(DD421 Benson——输入者注)级和“布里斯托尔”(DD453 Bristol——输入者注)级也相似于英国设计建造的“A”级到“I”级的驱逐舰。
自1941年春开始,美国第7、第30、第31等三个驱逐舰中队派出北大西洋执勤,首次“敌对”行动发生在4月,由于“尼布拉克”号(DD424 Niblack——输入者注)驱逐舰的声纳接触到了目标,于是引起了攻击。1941年7月4日的“格里尔事件”是首次发生的严重冲突。归属第30驱逐舰中队的老式平甲板驱逐舰正在独立行动,它携带着供应品和邮件到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去,当英国海上巡逻机发现在“格里尔”号(DD145 Greer——输入者注)前方8.7海里(10英里)处有U型潜艇时,于是发出信号给它,“格里尔”号减速,以便声纳操纵员追踪U型潜艇。这纯粹是一种防卫措施,但被U型潜艇发现,认为“格里尔”号在追捕它。驱逐舰跟踪了U型潜艇将近4个小时,在此期间,英国巡逻机扔下了4枚深水炸弹。终于使U型潜艇艇长十分恼怒,他把这看作为不符合“中立国”的一种行为。于是U型潜艇发射了一枚鱼雷,“格里尔”用深水炸弹进行回击,当判明U型潜艇已经逃走之后,“格里尔”号继续驶向冰岛。这一事件之后,美国政府给海军作出明确指示:在大西洋的海运防卫中,允许美国护航舰攻击德国或意大利潜艇,一发现敌人就可射击。
另一个事件更加严重,10月17日新驱逐舰“奇尔尼”号(DD432 Kearny——输入者注)被U-568号潜艇用鱼雷击中,美国驱逐舰再一次并非自愿地与英国、加拿大,甚至自由法兰西的护航舰牵连在一起,他们则在设法帮助受到德国潜艇狼群战术沉重打击的加拿大船队。大约深夜两点,“奇尔尼”号刚刚投过深水炸弹(美国驱逐舰被允许投扔深水炸弹以驱赶或吓退德国U型潜艇),在一艘燃烧的油轮照来耀眼的火光中,U型潜艇发射三枚鱼雷,其中一枚击中“奇尔尼”号的前锅炉舱,猛烈的爆炸摧毁了甲板,使11人死亡,受伤超过24人。该舰一直坚持在战斗岗位上,所以海水大量涌进了前锅炉舱,但舱壁顶住了进水的压力。
“本森”级是动力装置按“单元”系统将汽轮机和锅炉交替配置的第一型驱逐舰,以便减少由于命中一发而使蒸汽动力装置全部失去作用的危险。“奇尔尼”号的经验表明:驱逐舰能经得起战斗损伤的考验是多么重要。显然动力装置的单元系统挽救了“奇尔尼”号驱逐舰,使之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在“格里尔”号的护航下,渡过难关,缓慢地驶向冰岛,在那里抛锚停泊,修理船“火神”号停靠在“奇尔尼”号旁边,匆忙地进行简单的修理,以便它能回到修理厂去。寿命长对于驱逐舰来说是件极大幸运的事,而“奇尔尼”号是在同级驱逐舰中最长的一个,该舰作为后备役舰只一直保留到1971年才告报废。
老式的四烟囱的“鲁本·詹姆斯”号驱逐舰(DD245 Reuben James——输入者注)却没有如此幸运。恰恰在“奇尔尼”号被鱼雷击中后两周,该舰正在护航一支向东行驶的船队,在临近海上的会合点时,美国驱逐舰交出被护航的船队给英国和加拿大的护航舰。10月31日拂晓前,“鲁本·詹姆斯”号的右舷被一枚鱼雷击中,整个首部在一个巨大爆炸中消失。很明显,首部102毫米(4英寸)炮的弹药库被引爆,保留下来的是第4烟囱到舰尾部分,大约5分钟之后,残存部分也沉入大海,当残体沉没时,深水炸弹的爆炸又杀伤了许多幸存者,其中包括舰长在内的三分之二以上舰员被炸死或被吞没在波涛之中。但是即使这样,还是不足以使美国结束“孤立主义”。只是在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罗斯福总统立即要求国会批准海岸警卫队交由海军管辖,并在两周之内通过了进一步修正的中立法案,终于使美国公民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到来。
然而,有些反常的是:美国驱逐舰在大西洋战争中与德国U型潜艇之间的对抗却一度减弱。其原因很简单,美国驱逐舰需要到最危急的太平洋去,所以美国政府仅同意在大西洋战争中对皇家后勤船队提供海上飞机、对皇家海军提供护航驱逐舰的支援。然而对大西洋的驱逐舰来说,更加迫切的需要是去护航部队运输船到大不列颠去。但在1942年8月,“埃蒙斯”号(DD457 Emmons——输入者注)和“罗德曼”号(DD456 Rodman——输入者注)却护航“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到苏联北部。1942年9月,南大西洋编队拥有4艘老式轻型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保护着巴西船只以防U型潜艇。一些老式的驱逐舰在加勒比海作战,对付U型潜艇代号为“铜鼓声”的对美国海运的袭击计划。
二战中的驱逐舰之虎狼之战
1945年5月的最后一周,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已突破丹麦海峡,并击沉了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摆脱了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击伤——输入者注)和尾随的两艘巡洋舰,当消息传来时,由4艘“部族”级组成的英国本土舰队第四支队即“哥萨克”号、“毛利人”号(L24/F24/G24 Maori——输入者注)、“锡克教徒”号(L82/F82/G82 Sikh——输入者注)和“祖鲁人”号(L18/F18/G18 Zulu——输入者注),以及波兰的“皮奥郎”号(G65 Piorun,原英国G65“内里萨”号——输入者注)正在护航着一支运兵船队。5月26日,维安上校接到命令去加入英国本土舰队,当他收到海上侦察飞机“卡塔利娜”的观测报告时,他改变了航线,因为“俾斯麦”号处于主动地位。他放慢了速度,目的是便于使用鱼雷进行攻击。
巡洋舰“谢菲尔德”号使用雷达测得了“俾斯麦”号的所在位置。维安率领他的驱逐舰通过波涛汹涌的海面,去占领利于夜间攻击的发射阵位。条件如此糟糕,他的领舰“哥萨克”号和紧跟在后面的“毛利人”号以26节的速度向右转向。这两艘驱逐舰虽然相差没有多少距离,但互相都看不见,后来发现它们在航线上已变换了位置,在这紧要关头,都未减慢速度。大约22点,巨大的“俾斯麦”号被“皮奥郎”号发现,通过火炮的闪光能看到侧面影像。维安想在各舰同时发炮攻击之前,先由他自己的驱逐舰去拦住去路,但天气条件极坏,即使用18节的速度,视野也被飞溅的水花所遮蔽,天空一片漆黑,没有月光,维安决定允许他的驱逐舰独立进行攻击。
射程从5486米(6000码)逐渐缩短到3658米(4000码),5艘驱逐舰闪开并迂回前进,德国战列舰上疲惫的瞄准手们试图把它们击沉于海上,驱逐舰急剧地进行回转,以避免被比弹片更大的弹丸所击中,驱逐舰竭尽全力也无法击中“俾斯麦”号战列舰。正在这时,“哥萨克”号驱逐舰上焦急的雷达兵在荧光屏上发现情况,经分析后判明,这是对空警戒雷达截获了“俾斯麦”号发射的正在飞行中的907公斤(2000磅)重的炮弹。
大约凌晨3时,炮战中的驱逐舰与“俾斯麦”号失去了接触。“哥萨克”号的无线电天线虽被打断,但仍为英国本土舰队司令提供了一系列的方位数据。虽然英国舰队最后企图通过“毛利人”号和“锡克教徒”号在7时发起攻击,但他们发现了己方的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就在附近,所以维安的驱逐舰改变了航向,撤离到大舰近旁,降下了这场冲突的最后帷幕。虽然这些驱逐舰未能使“俾斯麦”号战列舰受创,但是起到了尾随和骚扰敌人主力舰的作用,并且使敌舰处于持续的战斗警报和弹药消耗之中,也削弱了它第二天早晨的作战活动。
谁也没有想到会指派老式的驱逐舰去执行鱼雷攻击任务,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发生了,1942年2月12日,6艘驱逐舰即领舰“坎恩尔”号(疑为D60 Campbell“坎贝尔”号——输入者注)(由皮泽尔上校指挥),皮泽尔的第21支队的“维瓦尔斯”号(D36/I36 Vivacious,译名“活泼”号——输入者注)和第16支队的“麦凯”号(D90 Mackay——输入者注)、“惠齐赫德”号(D77/I77 Whitshed——输入者注)、“伍斯特”号(D96/I96 Worcester——输入者注)和“沃波尔”号(D41/I41 Walpole——输入者注)停泊在哈里奇。凌晨作战值班室传来消息:德国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在黎明时要通过英吉利海峡。当初英国海军相信集中轰炸机、岸炮和鱼雷艇将能阻止德舰通过,但白天很快来临了,敌人的所有零星攻击都被击退,十分清楚,拦击将会取得成功。哈里奇的驱逐舰继续待机在那里,防止突然事件的发生,估计德国人晚上要过来。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即使是最现代化的驱逐舰,在白天对主力舰进行攻击只是一种自投罗网的行动,更不要说是已有25年舰龄、上次大战时的老舰了。
驱逐舰在海上操演,11时45分,皮泽尔却接到通知,德舰离开了布洛涅,要求他们按原先的计划,使用鱼雷进行攻击。他们以28节航速绕过了己方的雷区,皮泽尔上校以最短的路程把兵力带到拦截点去。“沃波尔”号的机械发生了故障,必须返回,于是留下5艘驱逐舰面对敌人两艘主力舰——重型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和“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和重型巡洋舰“欧根亲王”号——输入者注)、6艘大型驱逐舰和15艘鱼雷艇,除此之外,还有E型艇和飞机。德国飞机的攻击没有什么了不起,倒是一架自己皇家空军的轰炸机却把“麦凯”号和“伍斯特”号误认为德舰,想方设法要击沉它,炮手的克制受到了最大的考验。
德国人忙于对付英国波费特式轰炸机的鱼雷攻击,因而没有注意到英国5艘驱逐舰正在为他们的攻击进行展开,很快荧光屏上出现德国E型艇击沉的信号,这是在距“格奈森诺”号和“欧根亲王”号3017米(3300码)内获得的战果。德国舰艇迟迟才还击,打中了驱逐舰“伍斯特”号,德国人断定该舰将沉没,因为它被多发279毫米(11英寸)和203毫米(8英寸)的炮弹击中,有17人死亡,45人受伤。但德国人没有等“伍斯特”号完全沉没就匆忙离去。因而“伍斯特”号在扑灭火灾后能够再次启动汽轮机。皮泽尔返航时,惊奇地看到该舰正以8节的速度在前进中。正如第四支队对“俾斯麦”号的攻击一样,没有获得任何成果。但这次作战则是显示驱逐舰操纵性能的一个突出例子。
二战中的驱逐舰之群狼搏虎
“格奈森诺”号不再到海上去了,驱逐舰获得第二次机会去攻击“格奈森诺”号的姊妹舰“沙恩霍斯特”号。这时他们想拿它来报仇雪恨。事情发生在1943年,是在卡尔·邓尼茨接替雷德尔上将担任海军总司令将近一年后。希特勒的愤怒是海军统帅部改组的直接原因。当时8艘英国驱逐舰击退了“吕措夫”号(前“德意志”号——输入者注)袖珍战列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和多艘驱逐舰对英国护航队的攻击,这次战斗称作巴伦支海战,发生在1942年12月。虽然一艘驱逐舰被击沉,但护航船队避免了损失。英国驱逐舰打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赢得了时间,使两艘执行远程护航的巡洋舰及时赶到,赶走了“吕措夫”号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正在这时,不走运的德国驱逐舰“弗里德里克·埃克霍特”号(Z.16 Friedrich Eckoldt——输入者注)向英国巡洋舰“牙买加”号和“谢菲尔德”号靠拢,误以为他们是友舰,英舰仅用152毫米(6英寸)的炮弹就摧毁了这艘驱逐舰。
雷德尔非常清楚,任何一艘战舰的损伤都是很危险的,希特勒都是不愿意的,都会导致自己的垮台,所以当元首威胁要削减水面舰队时,雷德尔辞职了。然而,由于希特勒打算阻止盟国的护航队到苏联北部去或者布置他们的重型舰只到别的战场上去,希特勒计划1943年要用武力来对付盟国的护航队,这时“梯比茨”号、“沙恩霍斯特”号以及驱逐舰都使用了,从当时来看一切还都很顺利,但到11月份,两支盟国的护航队偷偷到达摩尔曼斯克而未受损失,北部集团军接到指示,要利用有利的机会对护航队进行突然袭击。当时并非最好时机,因为“梯比茨”号仍然在修理,要到3月份方能修理完毕。在此情况下,又提出了一个修正方案,单独使用大型驱逐舰,其中也包括“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但是,性能较好的英国大型雷达,在北极夜晚较长的情况下,是对付德国人的有效手段。
在1940年纳尔维克首次海战中,在对沃伯顿·李的驱逐舰作战中扭转战局的德国海军上将贝尔,他指挥着北部集团军的驱逐舰队。11月当库迈兹海军上将离任时,他接管了北部特遣部队司令的职务。在圣诞节晚上19时,他的旗舰从阿尔特峡湾启航,贝尔并不知道由他的参谋人员制定的计划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护航队,JW.55B护航队往英国本土,RA.55往摩尔曼斯克。但空军侦察机只是发现JW.55B的船队以及掩护船队的3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编队,虽然也已发现英国的本土舰队离开了冰岛,但德国空军的报告却含糊其辞,提到可能有战列舰,根据规定只有真实情况才能通报给海军,因此把后面的推测给删去了。然而其中确有一艘战列舰,即38000吨的“约克公爵”号。它是英国本土舰队司令弗雷泽海军上将的旗舰。弗雷泽非常清楚地获悉了“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的详细情报,绝密的分析结果几乎是无容置疑的。他命令4艘驱逐舰从没有被发现的护航队转移到JW.55B护航队。贝尔进入了弗雷泽的埋伏圈,英国一艘战列舰、一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高速前进,切断了它的退路,护航队里则总共有14艘驱逐舰,并有了3艘现代化的巡洋舰。
由于天气正在变坏,驱逐舰无法与旗舰保持阵位,贝尔允许他的驱逐舰返航,但作为驱逐舰舰长出身的贝尔是心有疑虑的。德国空军侦察机现在同样在地面不能起飞,“沙恩霍斯特”号除了通过雷达和了望员的两眼所能看到的外,得不到任何情报。U型潜艇仅能给他们提供护航队的目标大小、速度和航向的概略估计,但是他们无法看到这支英国本土舰队。弗雷泽对他的分散开来的舰只发出简要的指令:要减少误伤友舰的危险性。但是德方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却早在12月26日晨就和它的驱逐舰失去了联系,并一直无法召回它们。
12月26日8时40分,英巡洋舰旗舰“奥尔法斯特”号(“贝尔法斯特”号——输入者注)在雷达的荧光屏上获得一个大的“尖头信号”,显示出距“沙恩霍斯特”号仅有26海里(30英里)。但距它的战列舰“约克公爵”号却有174海里(200英里)。巡洋舰必须抓住目标巧妙地打一仗。9时24分,从“奥尔法斯特”号发出的照明弹照亮了在北冰洋黎明前黑暗中的“沙恩霍斯特”号。英“诺福克”号仅在2分钟之内一发203毫米(8英寸)炮弹就摧毁了“沙恩霍斯特”号前部的火控指挥仪和它的雷达天线。“沙恩霍斯特”号大吃一惊,立即避开,在波涛汹涌的海面,它甩开了3艘巡洋舰。多谋的伯纳特海军上将让他的巡洋舰和护航队拉开距离,他很有信心地预测到:敌人是会再回来的。不到三个小时,他看到“沙恩霍斯特”号从南面返回,证明他的预见是正确的。这时“沙恩霍斯特”号下了一个大决心,尽力向巡洋舰猛扑过来,距离一下缩短到10058米(11000码),用279毫米(11英寸)炮弹准确地交叉齐射,“诺福克”号几次被击中。但这样费时的攻击却分散了德国人的注意力,在混战中,“约克公爵”号却能接近到10973米(12000码)距离以内,而未被发现。
同巡洋舰一起编队的有“无比”号(G52 Matchless——输入者注)、“步枪手”号(G86 Musketeer——输入者注)、“凑巧”号(G80 Opportune——输入者注)和“泼妇”号(R89 Termagant——输入者注)等4艘驱逐舰,它们为了减轻巡洋舰的压力,已向“沙恩霍斯特”号进行了鱼雷攻击。在这恶劣海情下,它们要迫上“沙恩霍斯特”号是非常困难的。虽然4艘驱逐舰已经接近到能对这艘战列巡洋舰使用119毫米(4.7英寸)和102毫米(4英寸)火炮,但对有效的鱼雷攻击来说,还是显得距离过远。
英国战列舰具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机动,并拥有最大数量的大口径炮。4时50分,一颗照明弹突然出现在前方上空,接着356毫米(14英寸)和152毫米(6英寸)火炮一齐发射。“沙恩霍斯特”号再次试图脱逃,但是这一次它的对手是能够赶上它的,在大风浪中两舰的最大航速之间没有什么差别,两艘大舰在15545~18288米(17000~20000码)的距离上互相攻击,这时巡洋舰已落到后面。一发356毫米(14英寸)炮弹击伤了“沙恩霍斯特”号的一个螺旋桨轴,弗雷泽海军上将向4艘驱逐舰发出了进行鱼雷攻击的信号。
上面已经提到天气对德国驱逐舰非常不利,致使万吨级的英国巡洋舰亦不能保持全速。驱逐舰“索马雷兹”号(G12 Saumarez——输入者注)、“萨维奇”号(G20 Savage,译名“野人”号——输入者注)、“蝎子”号(G72 Scorpion——输入者注)和“斯托尔德”号(挪威海军)(Stord,原英国G26 Success“成功”号——输入者注)满载排水量仅有2000吨,当它们破浪前进时单薄的舰身经受着拍击和颤抖,淹埋在浪花水雾之中。“索马雷兹”号和“萨维奇”号缓慢地超越了“约克公爵”号向猎物接近,“蝎子”号和“斯托尔德”号向右航行,离开了另一对驱逐舰以吸引左舷的火力。“索马雷兹”号和“萨维奇”号处在猛烈的炮火之下,但德国人的射击是杂乱的,“蝎子”号和“斯托尔德”号接近到了27432米(30000码)(应为3000码,2743米——输入者注)以内,实际上处于鱼雷攻击的近距离阵位。终于“蝎子”号的一枚鱼雷命中了敌舰,“沙恩霍斯特”号急忙调头,又进入了另外两艘驱逐舰的火力范围,再一次传出水下爆炸声,宣告又命中了3枚鱼雷。这时驱逐舰已完成了发射鱼雷任务,“约克公爵”号继续追击,于是驱逐舰欣慰地放慢了速度。几艘巡洋舰现在离敌舰的距离只有9509米(10400码)了,于是也加入了战斗,炮火在暗淡的烟雾中发出夺目的白光,在战场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1945年,一切都要过去了,当巡洋舰靠近“沙恩霍斯特”号的沉没地点,发现就在一天之前从阿尔特峡湾出发的2000名舰员,仅有36人幸存。
北角之战在欧洲海战中是最后一次重要的战斗,它表明德国海军企图控制大西洋迷梦的结束。在这次作战中,无可置疑,驱逐舰的贡献是战斗取得胜利最重要的部分。假如没有驱逐舰拖住了“沙恩霍斯特”号的后腿,它本来是有可能逃避英国舰队的打击安全返回基地的。
二战中的驱逐舰之马角夜战
驱逐舰在地中海作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是近距离作战,英国驱逐舰常常是能与高速的意大利战舰较量的唯一舰种。如果要问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驱逐舰为什么能运用得如此之好,那么其主要原因是地中海舰队总司令、海军上将安德鲁·坎宁安爵士的功绩,他是皇家海军第一流的驱逐舰专家。1911~1918年,他被委任指挥“蝎子”号(Basilisk“G”级——输入者注)驱逐舰,在七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是在地中海渡过的,也就是说,他对作战舰队,甚至是驱逐舰分队的详细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
地中海首次战斗是在1940年7月9日,发生在意大利的卡拉布里附近,这次战斗为以后三年的战争确立了一个相类似的基本模式。战斗是这样开始的,意大利舰队被英国巡洋舰在远距离发现,双方开始炮战,当英国“厌战”号(战列舰——输入者注)在接近到22860米(25000码)内击中意大利旗舰“朱利奥·凯撒”号(战列舰——输入者注)时,意大利人突然改变了航向。坎宁安的三个驱逐舰支队总共有14艘舰只,跟在逃离的意舰后面全速航行,紧紧追赶,但却赶不上意大利舰只。意大利驱逐舰干得很出色,施放了浓厚的烟幕,并且用炮火进行还击。这时英舰支队压了过来,进入烟幕层,意大利战列舰利用地平线的隐蔽,顺利地返回了基地。第二次战斗是在四个月之后,发生在斯巴蒂文角附近,这次战斗更加令人失望,驱逐舰甚至根本未能进入战斗。但在1941年3月,进行了第三次交战,这次战斗进入了决定性阶段,这是坎宁安上将渴望已久之后发生在马达潘角的一次决战。此时意大利人已开始入侵希腊,并命令在希腊西海岸附近进行佯动,试图阻止英国从埃及来的增援部队。如果意大利人达到目的,他们将在重要的地中海海域起着支配地位,并且将对北非的轴心国部队带来非常需要的支援。
在英国巡洋舰雷达屏幕上,首次发现意大利舰只之前,意大利战列舰“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在距离14海里(16英里)的地方向英国巡洋舰开火。意大利的炮火不太准确,当意大利(应为英国——输入者注)巡洋舰“格洛斯特”号的发动机出了故障必须返回时,这种难以立刻处理的事,又被驱逐舰“哈斯蒂”号(H24 Hasty,译名“急火”号——输入者注)使用烟幕保护了这艘巡洋舰。英国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知道坎宁安有3艘战列舰和一艘航空母舰距离他们仅仅有69海里(80英里),于是他们撤回了舰只。英国航空母舰“可畏”号上的“大青花鱼”式鱼雷轰炸机命中了“维托里奥·维内托”号战列舰。如果可能的话,坎宁安决定切断敌人的退路,发起第二次攻击。但“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在巡洋舰和驱逐舰的强有力的护航下,仍然能够以12~15节的速度航行,因此,英国舰队没有机会组织驱逐舰进行再次攻击。
傍晚,似乎没有什么希望来和意大利人交战,天逐渐暗下去,“可畏”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取得又一次胜利,一枚鱼雷击中了重型巡洋舰“波拉”号。由于防空火力十分猛烈,天色更暗了,使驾驶员和观测员搞不清舰只是在什么方位,鱼雷攻击也看不清了。
坎宁安仍然没有希望抓住“维托里奥·维内托”号战列舰,但他很清楚,假如等到黎明,他的战舰将置于从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基地起飞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的航程以内,于是他决定撤回他的8艘驱逐舰。在“努比亚人”号(L36/F36/G36 Nubian——输入者注)舰长菲利普·马克率领下的第2和第14支队的8艘驱逐舰返航。此时则没有一个人能知道意大利海军总司令伊奇诺海军上将已派出两艘巡洋舰即“菲乌梅”号(即“阜姆”号——输入者注)和“扎拉”号,去支援受到攻击的“波拉”号。坎宁安上将应用他精湛的驱逐舰战术,后来把驱逐舰停放在北方很远的地方,把驱逐舰放置在英国巡洋舰和意大利舰艇中队之间,也就给意舰留下了一条向南逃跑的通路,实际情况证明坎宁安是正确的,假如驱逐舰开到更南一点的地方,驱逐舰就有可能碰上受伤的“维托里奥·维内托”号战列舰。他们失去了一个如此良机,但是,驱逐舰仍然会有它们的美好时刻。
22时25分,在3657米(4000码)的距离内,看到作战舰队的前方掠过两个黑影,驱逐舰“快轮”号(H05 Greyhound——输入者注)打开探照灯,在强烈的灯光下,暴露了前来支援“波拉”号的“菲乌梅”号和“扎拉”号巡洋舰,舰上的火炮还对着舰首和舰尾。来自英国战列舰“厌战”号、“勇士”号和“巴汉”号(即“巴勒姆”号——输入者注)上381毫米(15英寸)火炮的第一次齐射,就击中了这两艘巡洋舰,3艘英舰都是25年前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勇作战过的第五战斗分遣队的老战舰。这次战斗没有给英国驱逐舰带来什么麻烦,它们也无事可做。而战列舰在很短的几分钟内破坏了这两艘意大利巡洋舰。整个战斗过程中坎宁安担心他的驱逐舰将可能被友舰误伤,当时以为“哈沃克”号(H43 Havock,译名“浩劫”号——输入者注)已被击沉,实际上它只是被381毫米(15英寸)火炮“夹叉”射击了一下,并未击中。
当发现意大利驱逐舰时,坎宁安立即命令“斯图亚特”号(D00 Stuart——输入者注)、“哈沃克”号、“快轮”号和“格里芬”号(H31 Griffin——输入者注)去对付。在激烈的混战中,英国驱逐舰击沉了意大利驱逐舰“维托里奥·阿尔菲里”号(AF Vittorio Alfieri——输入者注)。其余的英国驱逐舰则在寻找“维托里奥·维内托”号战列舰,但始终没有找到。然后又重新集合编队,它们无意再去挑起战斗,后来又碰上了残缺不全的“波拉”号。在“努比亚人”号击中“波拉”号时,“贾维斯”号(F00/G00 Jervis——输入者注)营救了所有舰员,然后离开已经破坏并且仍在继续燃烧的“波拉”号(这时“菲乌梅”号已经沉没)。坎宁安在为《狂暴的夜晚》一书中叙述了他们的驱逐舰还曾击沉意大利驱逐舰“卡达西”号(CD Giosue Carcci——输入者注),同时也记录了第二天早晨换班时,当他所有的驱逐舰回答旗舰信号时,似乎他仍是驱逐舰支队的司令官。
马达潘角的战斗显示了在日德兰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已从英国战术书本上消除了。坎宁安自己曾这样描述了这次海战:
“晚上在大海中追击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追击者必须提防敌人轻型舰艇发起的攻击。意大利人也深知这一点,他们有18艘驱逐舰和一定数量的巡洋舰,他们可以利用这些舰只在一个晚上对我们发起攻击,但他们没有这样做,主要原因是晚上攻击时舰队有极大的危险性。”
二战中的驱逐舰之克岛撤军
战争局势的变化非常迅速,马达潘角的胜利使皇家海军对克里特即将发生的战斗又进入了极度紧张的状态。此时,希腊和英国初步制止了意大利的侵略。1941年4月6日,希特勒决定派兵进入南斯拉夫,挽救墨索里尼的命运。两周内,希腊和英国的地面部队战败并撤到了克里特岛。他们实际上缺乏空中掩护,此时皇家空军已调到埃及,岛上的防护交给了地中海舰队。皇家海军的地中海舰队有两个任务:第一是防止
4. 波兰战役的波兰共和国海军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德、奥、俄三个集权国家的覆灭,伟大而英勇的波兰民族在亡国100多年后,成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波兰人民再次拥有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共和国(史称第一共和国)。
从古老的汉萨同盟时代开始,波兰民族就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16世纪的西格蒙德·奥古斯特国王时期组建了第一支波兰海军。新生的波兰很快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海军。大量来自前沙俄、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波兰族军官纷纷应召参加海军。波兰共和国最初的两任海军部长博格米尔·诺沃提尼和卡西米尔·波雷比斯基就是分别出身自奥地利海军和俄国海军。新组建的波兰海军向英国订购了一艘巡洋舰、四艘驱逐舰和若干鱼雷艇,但是都被劳合·乔治否决。经过国联的协调,在1921年,波兰海军获得了六艘旧的德国鱼雷艇,不久又从芬兰和丹麦购买了四艘扫雷艇和其他几艘小舰艇。到1930年,在海军部长斯维尔斯基的主持下,波兰向法国的船厂订购了两艘驱逐舰Wicher(旋风号)和Burza(暴风雪号),以及三艘潜艇,每艘造价12,750,000法郎。1936年,波兰又向英国订购了两艘驱逐舰Grom(雷霆号)和Blyskawica(闪电号),向荷兰订购了两艘潜艇Orzel号和Sep号。此外,在30年代波兰还自建了数艘扫雷舰。
波兰主要的海军基地在格丁尼亚港。在海尔沙嘴的顶端建设了海尔基地,并且建设了炮台和要塞,安装4门152毫米瑞典博福斯要塞炮。
5. 中国海军驱逐舰那年访问美国的
1997年2月20日中国海军驱逐舰访问美国。
这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由“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珠海”号导弹驱逐舰和“南昌”号综合补给船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应邀前往美国、墨西哥、秘鲁和智利等四国五港进行友好访问,开始了人民海军走向世界的划时代远航。这是自5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中华民族有史以来首次环绕太平洋的洲际远航,是中国航海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人民海军在20世纪末的一个伟大壮举。
中国军舰首次横跨太平洋到达美国本土,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当年3月21日上午9时,3艘中国军舰缓缓驶入了美国本土圣迭戈海军基地军港。港内所有停靠的军舰都挂上了满旗,都拉响了汽笛,都有身穿礼服的美国水兵在站坡致意。美国本土第一次迎来了来访的中国人民海军的军舰,西方世界第一次为中国军舰的来访而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中国军舰第一次敲开了西方国家的大门,中国人民海军810名官兵第一次踏上了美国本土,一股中国热立即席卷美国西海岸,席卷了圣迭戈海军城。50000多名美国市民涌向圣迭戈港,争相目睹中国军舰的风采。
当时出访的海军战舰,都是“中国造”。“哈尔滨”舰是中国当时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该舰具有先进的指挥控制、导航通信、武器装备系统,被誉为“中华第一舰”。该舰入列后,参加了东南沿海实兵演习等重大军事行动,具有环球航行的能力。“中国牌”的战舰出访美国,是一次扬我国威军威的壮举。
6. 二战德国远东潜艇舰队详情
1943年5月31日,邓尼兹前往柏林晋见希特勒,向元首汇报了潜艇战极其不利的局面,由于盟军空中力量的急剧增强和新式定位仪器的大量使用,潜艇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希望能在技术条件解决后再恢复在大西洋的破交战,但希特勒认为绝不允许放弃潜艇战,因为即使进行战略防御,潜艇在大西洋上的活动也要比在欧洲沿岸进行被动防御要好,而且潜艇战牵制了盟国大量的兵力兵器,一旦放弃潜艇战,盟军用于护航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转用于其他任何地方,那都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邓尼兹决定不惜巨大牺牲,继续进行潜艇战,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他下令潜艇主要在盟国防御比较薄弱的中大西洋亚速尔群岛海域活动,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重返北大西洋。
这一决定给了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总司令英格索尔上将指挥的反潜舰队一展身手的大好时机,以“博格”、“卡德”、“科尔”、“桑提”等护航航母为核心的反潜舰队,充分展示了航母及舰载机的威力,沉重打击了德军潜艇。
而6月在北大西洋,没有一支船队遭到攻击。
6月3日,“博格”号首开记录,在为GUS—7A船队护航时,一举击沉U—217号潜艇和U—118号补给潜艇。
6月9日,为了继续实施潜艇战,牵制盟军的护航力量,邓尼兹挑选了9艘战斗潜艇和2艘补给潜艇,组成艇群前往同盟国护航力量薄弱的印度洋,至年底,这些潜艇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上与日军潜艇并肩作战,总共击沉了57艘运输船,合计33.7万吨,成为德军潜艇退出大西洋海域之后的又一亮点,但印度洋上的海上运输相对于大西洋而言,无论数量,还是战略地位,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7月德军潜艇开始装备代号为“鸬鹚”的音响自导鱼雷,这是德军潜艇的杀手锏,能自动追踪船只发动机的声音进行攻击,可惜由于产量较少,出击的潜艇一般每艘只能配备4条。德军专门将其用于攻击盟军船队中的护航军舰,然后利用船队警戒圈因护航军舰被击沉击伤所造成的缺口,再使用普通鱼雷攻击运输船。而美军舰载机也开始使用新型的“菲德”音响自导鱼雷,首次投入实战就创造了骄人的战绩,一举击沉潜艇4艘!
7月是德军潜艇损失最惨重的月份,不仅是在比斯开湾空潜战中,而且在中大西洋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域,美军航母舰载机竟连续击沉7艘潜艇。至8月,美军反潜舰队总共击沉潜艇15艘,其中8艘是“奶牛”补给潜艇,击沉1艘补给潜艇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击沉1艘战斗潜艇,因为1艘补给潜艇能够延长战斗潜艇的作战时间,对于远离基地的中大西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非常有效打击了德军潜艇对中大西洋海上运输的破交作战,并大大降低了德军潜艇在加勒比海、南大西洋甚至印度洋上的战果。在中大西洋上,建立殊勋的王牌战舰是美军的“卡德”号护航航母,该舰的舰载机大队共击沉4艘潜艇,其中2艘补给潜艇。
同时1943年的7月,美国不断增长的造船能力已经使同盟国新建造船只吨位超过了被击沉船只的吨位,邓尼兹吨位战的如意算盘已经化为泡影。
6月至8月,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运输船58艘,其中一半是在非洲南部好望角海域和印度洋上取得的,德军损失潜艇79艘,其中被飞机击沉的58艘,占73.4%。
8月起德军潜艇陆续开始装备“哈格努克”雷达接受装置、音响自导鱼雷、气泡诱饵发生器和高炮,其中邓尼兹还加紧了新潜艇建造,采取艇体分段建造法,以提高潜艇建造的速度。此外,他还对战争态势和潜艇战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决定继续实施对同盟国海上运输线的破交作战,以牵制盟军大量的兵力兵器,并及时了解盟军反潜装备和战术手段的变化。他将潜艇战转败为胜的希望寄予新型潜艇的建造和实战使用。
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得邓尼兹觉得有了重返大西洋的底气,遂于8月底逐渐放宽了禁止进入大西洋的命令。
9月初,先后有两批各13艘潜艇,分别从德国、法国和挪威的基地出航,其中从比斯开湾出发的潜艇除了充电外,一直都是沿着西班牙海岸潜航,以避免盟军的打击。
9月16日,由16艘潜艇组成的“拉顿”艇群在北大西洋展开,准备投入破交作战。
9月18日,从英国开往美国的ONS—18船队和ON—202船队驶近“拉顿”艇群所在海域,英国海军部对此已经有所察觉,因此命令这两个船队航线稍向西北改变,企图规避德军潜艇的截杀。
9月19日,邓尼兹下令潜艇再次进入大西洋。当天从冰岛起飞的盟军“解放者”反潜飞机为ONS—18船队提供了可靠的保护,并击沉了U—341号潜艇。入夜后有2艘潜艇对该船队进行了攻击,1艘英军驱逐舰因所发射的“刺猬弹”过早爆炸而遭到重创。同时加拿大海军派出了2艘驱逐舰和4艘护卫舰前来加强船队的护航。
9月20日,德军潜艇发现了ON—202船队,U—270号随即实施了攻击,用音响自导鱼雷击伤了“拉根”号护卫舰,U—238乘机突破船队的警戒圈,一连击沉2艘运输船。U—338号潜艇正想投入攻击,却被担负空中掩护的“解放者”飞机发现,当即发射“菲德”音响自导鱼雷将其击沉。当晚,ONS—18船队和ON—202船队会合,但由于反潜飞机因燃料耗尽而相继离开,给了德军潜艇以可乘之机,使用音响自导鱼雷接连击沉2艘护航军舰。
9月22日,晴朗的天气正是空中巡逻的反潜飞机大展身手的有利条件,“解放者”飞机发现并重创2艘德军潜艇,伴随ON—18船队的“麦卡尔平”号护航航母所搭载的舰载机也不时起飞,为船队提供空中掩护,虽然没有取得击沉击伤潜艇的战绩,却一再迫使潜艇下潜,无法实施攻击。但德军潜艇仍如幽灵般的顽强追踪着船队,保持了与船队的接触,企图寻找战机实施攻击。
9月23日凌晨,终于有数艘潜艇突破了船队的警戒圈,先后击沉1艘护卫舰和4艘运输船。天亮后,盟军加强了空中掩护,岸基反潜飞机和护航航母舰载机密切协同,有效压制了德军潜艇,终于迫使所有潜艇长时间下潜,从而使船队得以彻底摆脱潜艇的追踪。
此次破交作战,是德军潜艇重返大西洋后的第一仗,盟军共损失6艘运输船(计3.6万吨)和3艘护航军舰,同盟国损失的运输船都是在夜间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被击沉的,而损失的护航军舰都是被德军新型武器音响自导鱼雷击沉的。德军潜艇则被击沉3艘,击伤3艘。
针对德军潜艇的音响自导鱼雷,盟军迅速采取措施,紧急装备了“福克瑟”噪音发生器,这种装置是用绳索拖在船只后面,能够发出很大的声音,吸引音响自导鱼雷,使军舰免受损失。
由于德军潜艇在上报9月战果中有些夸大,令邓尼兹信心倍增,特别是对音响自导鱼雷寄予了很大希望,进入10月后再次调集潜艇于北大西洋,准备依靠音响自导鱼雷重新夺回破交战的主动。
1943年秋季,美国巨大的造船工业能力逐渐开始显示出来,标准万吨级的运输船被冠以“自由轮”和“胜利轮”的美名,开始成批生产,尤其是凯泽造船厂采用预制件生产线技术进行流水线生产,船厂的总装车间里,数以千计的铆工不分昼夜轮班工作,将预制生产出的船只部件铆在一起。在“天才的美国造船工人”奇迹般努力下,万吨轮建造速度从年初的六个月,逐步缩短到5月的不到三个月,再到9月的四个星期,直到10月间“罗伯特•皮尔里”号万吨轮仅仅四天零十五小时就建成下水,下水时甚至连船身的油漆都没干,创造了造船工业的神话!这一造船记录直至今日从未被打破!就这样,邓尼兹击沉运输船的吨位大于同盟国新建运输船的吨位来决定战争胜利的企图终于成为泡影。
10月初盟军两支护航船队先后改变航线,避开了潜艇的巡逻线。第三个船队拥有强大的空中掩护,德军潜艇不但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损失了U—279号和U—389号潜艇。第四个船队是SC—143船队,该船队编有30艘运输船,由包括1艘护航航母在内的10艘军舰护航,船队附近还有4艘驱逐舰可随时提供支援。
10月6日,德军远程侦察机发现该船队,邓尼兹立即命令正在北大西洋活动的“罗斯巴赫”艇群前往截击。
10月7日,U—448号潜艇发现船队,当晚就有8艘潜艇先后赶到,与船队保持接触,但遭到护航军舰有效压制,没能突破船队警戒圈。
10月8日凌晨,U—378号潜艇用音响自导鱼雷击沉波兰驱逐舰“奥坎”号。天亮后,与船队同行的“拉帕纳”号护航航母起飞“剑鱼”反潜飞机和从冰岛起飞的“解放者”反潜飞机协同作战,击沉了2艘潜艇,击伤1艘潜艇,并彻底粉碎了德军潜艇攻击船队的企图。下午德军派出了BV—222水上飞机以引导潜艇攻击,但仍毫无收获。黄昏时分,“桑德兰”岸基反潜飞机又击沉了U—610号潜艇。入夜后,盟军首次在夜间出动装备利式探照灯的“解放者”反潜飞机为横渡大西洋的船队提供空中掩护,使船队在夜间得到了有效保护,可惜由于受续航力的限制,天亮前就不得不返航,德军U—645号潜艇乘机利用拂晓前空中掩护短暂中断的时候发起攻击,击沉1艘运输船。随后德军潜艇便停止了攻击。
此次破交战,德军击沉驱逐舰、运输船各1艘,却付出了3艘潜艇被击沉,1艘被击伤的巨大代价。
10月8日,葡萄牙同意同盟国使用在亚速尔群岛的两个机场。10月19日首批岸基远程反潜飞机就转场到来,原先空中护航力量最薄弱的中大西洋也开始得到充分的空中掩护。从此以后,同盟国的岸基航空兵空中掩护遍及整个大西洋,因此北大西洋的空中掩护进一步巩固完善。
10月15日,德军“施利芬”艇群的U—844号潜艇发现了ON—206护航船队,该船队是从英国开往美国的,编有65艘运输船,由2艘驱逐舰和2艘护卫舰护航,并在必要时还能得到2艘驱逐舰和3艘护卫舰的支援。
10月16日,U—964号潜艇发现了ON—206船队附近的ONS—20护航船队,该船队编有52艘运输船,由5艘驱逐舰保护。
为了集中最大的兵力对这两支船队实施集群攻击,邓尼兹命令附近的所有潜艇必须迅速、果断接近船队,为了迅速加入战斗,邓尼兹特别指示必须以水面航行赶赴战场,如果遭遇飞机则用甲板上的高射炮进行抗击。结果在潜艇接近船队时,多艘潜艇与盟军反潜飞机发生了激战,3艘潜艇被击沉,盟军被击落、击伤“解放者”飞机各1架。只有U—426号潜艇于傍晚前后赶到了ONS—20船队所在海域,并实施攻击,击沉1艘运输船。鉴于ONS—20船队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原来为ON—206船队提供支援的B7护航大队2艘驱逐舰和3艘护卫舰奉命前往支援ONS—20船队,在这批护航军舰赶赴ONS—20船队途中,发现并击沉了德军U—631号潜艇。当晚在ONS—20船队附近的6艘德军潜艇均被护航军舰驱走,失去了与船队的接触,因此船队在夜间未受损失。
10月17日,U—309号潜艇再次发现ONS—20船队,根据U—309号的报告,邓尼兹命令“施利芬”艇群尚存的12艘潜艇继续对船队实施攻击,但在盟军强大的空中掩护下,先后有9艘潜艇遭到反潜飞机攻击,被击沉1艘,击伤2艘,盟军仅损失1架“桑德兰”飞机。不久护航军舰采取英国海军上校威卡发明的新战术,即两舰协同攻击,两舰排成纵列,二号舰用声纳确定潜艇准确位置和速度,然后引导一号舰到达潜艇垂直上方,实施深弹攻击。这种战术能避免单艘舰在对潜攻击时声纳探测的盲区,从而大大提高深弹攻击的准确率。——新战术果然一举奏效,击沉了U—841号潜艇。德军这才停止了攻击。
此次破交战,德军攻击了两支护航船队,仅击沉了1艘运输船,却被击沉6艘潜艇。
由于护航军舰反潜新战术的推广,德军潜艇被水面舰艇击沉击伤的数量大为增加,9月和10月至少有25艘潜艇被水面舰艇击沉。
10月24日起部署在北大西洋上的24艘潜艇组成的“西格弗里德”艇群(后增至31艘),先后对横渡大西洋的盟军HX—262、ON—207、SC—145、ON—208、HX—263、ONS—21和HX—264等七支船队进行了攻击,但盟军空中掩护力量的日益增强,以及水面舰艇和飞机协同逐渐密切默契,德军潜艇不但未获巨大战果,仅击沉2艘运输船和2艘军舰,击落2架反潜飞机,反而损失惨重,先后有9艘潜艇被击沉,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德军潜艇的“狼群作战”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10月下旬部署在直布罗陀航线上的德军由8艘潜艇组成的“席尔”艇群,接到德军FW—200侦察机发现船队的情报,这是由两支护航船队合并而成的开往英国庞大船队,共编有60艘运输船,由7艘护航军舰掩护。“席尔”艇群迅速前往截击,31日U—262号潜艇击沉了1艘运输船,但U—306号潜艇被击沉,U—441号被击伤。从盟军空中掩护的密度和强度,邓尼兹准确判断出盟军已开始使用亚速尔群岛的机场,这样盟军船队将会得到强大的空中掩护,邓尼兹只得命令停止攻击。
10月间德军两艘补给潜艇U—422号和U—220号先后被美军护航航母“卡德”号和“希洛克岛”号击沉,这样德军只剩下U—488号一艘补给潜艇来为游弋在广阔海域的战斗潜艇提供海上补给。邓尼兹不愿再损失这艘宝贵的补给潜艇,特意将其从比较危险的海域调到稍稍安全的非洲沿岸海域。
9月和10月,同盟国64支横渡大西洋的护航船队2468艘运输船中总共只损失了9艘运输船。
邓尼兹鉴于集群作战损失太大,被迫于10月下旬,决定彻底放弃艇群作战,改为单艇作战。此时邓尼兹所要考虑的不再是如何击沉同盟国运输船,而是潜艇的生存。此时盟军强大的岸基航空兵,反潜飞机数量已达3000架以上,平均每一艘德军潜艇将要对抗二三十架飞机,而且岸基航空兵已在冰岛、爱尔兰、纽芬兰、百慕大群岛、格陵兰岛和亚速尔群岛等地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网,加上护航航母的舰载机,空中掩护几乎覆盖整个大西洋航线,再加上护航航母的舰载机和水面舰艇所组成的攻击性反潜特混舰队,以及在比斯开湾的封锁,有效挫败了德军的“狼群战术”,同盟国的船队终于可以在大西洋上安全航行。
11月和12月,德军潜艇总共只击沉13艘运输船,计7.1万吨,而损失的潜艇则高达16艘。这一战绩与1943年3月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1943年是大西洋反潜战关键性的转折之年,从年初德军潜艇的辉煌胜利,到年底德军潜艇的日落西山,对于同盟国而言,黎明前最黑暗的艰苦时期已经过去,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全年,同盟国损失运输船466艘,约220.3万吨,尚不及1942年的一半!德军损失潜艇则高达237艘。而且德军被迫放弃了潜艇集群攻击战术,使同盟国能够从下半年起,比较安全地将大量的人员、装备和物资横渡大西洋,运到英国。这些人员、装备和物资,正是为1944年6月盟军实施开辟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是无法保障横渡大西洋的运输船队航行安全,诺曼底战役的准备就无法及时完成,而诺曼底战役如果推迟发动,德国就会利用这一喘息之机,加强防御准备,那时这一决定战争命运的登陆战役胜负就难以预料。可以说,大西洋航线护航战的胜负,对于战争的胜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进入1944年,德军潜艇的作战越来越困难。
1月中旬,邓尼兹在北起苏格兰以西费洛斯群岛,南至法国布列塔尼半岛西端的布勒斯特广阔海域上部署了20余艘潜艇,以50千米间隔形成巡逻线。但由于盟军反潜飞机的巨大威胁,这些潜艇只能长时间潜航,发现船队的任务就只能交给空军的侦察机了,可惜空军飞行员缺乏海空搜索和跟踪监视的专项训练,几次发现了船队,却不能进行有效的监视,因此潜艇的攻击效率大为降低。
1月26日和27日,德军容克—290侦察机多次发现在北大西洋上的OS—66和KMS—40船队,邓尼兹集中了20艘潜艇,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场。
1月28日,盟军对德军潜艇的集结有所察觉,为了保障船队安全,命令岸防航空兵第十九大队在第八十九大队的配合下全力对两支船队航线附近海域实施大规模反潜作战,反潜飞机攻击了多艘潜艇并击沉了U—271号和U—571号2艘潜艇。
鉴于盟军强大的空中掩护力量,邓尼兹被迫于1月29日下令停止了对船队攻击,将这些潜艇召回法国,以便就近再投入新的战斗。
1月底,盟军派出由2艘护航航母和5艘护卫舰编成的英军第二支援大队,前去支援在爱尔兰以西海域航行的同盟国船队。
1月31日,该大队就在爱尔兰以西海域击沉U—592号潜艇。
2月3日,德军在爱尔兰以西海域共集结了28艘潜艇。
2月6日,德军容克—290侦察机在亚速尔群岛以北海域发现了合并在一起的SL—147和MKS—38船队,该船队由1艘驱逐舰、7艘护卫舰和1艘武装反潜拖网渔船护航。
2月8日,1艘护卫舰发现了U—762号潜艇,随即与其他两艘护卫舰实施协同攻击,将其一举击沉。
2月9日,德军U—238号和U—734号潜艇在接近船队过程中被护航军舰发现并击沉。
2月10日,由英军岸防航空兵第十五大队掩护的ON—223护航船队遭遇德军潜艇,德军U—283号和U—545号潜艇以艇上的高射炮与英军飞机对抗,虽然击落两架“惠灵顿”反潜飞机,但都被英军飞机和水面舰艇击沉。
2月12日,德军7架亨克尔—177轰炸机和3艘潜艇攻击了OS—67和KMS—41船队,伴随船队航行的“追踪者”护航航母的舰载机全力迎战,击落德军2架飞机,并击退了德军潜艇,使船队无一损失。
2月13日,邓尼兹为了避免潜艇的损失,下令转移到更远的西方海域活动。
2月14日至16日,德军多架侦察机发现在北海航行的同盟国多支船队,凭借岸基航空兵的强大掩护,船队安全通过了德军代号“刺猬”艇群组成的潜艇巡逻线。
2月17日,为确保船队安全,盟军出动第二、第十支援大队和B7护航大队加强在北海航行的船队护航力量。当天黄昏,邓尼兹根据侦察机的报告,将附近海域活动的21艘潜艇组成代号为“鲨鱼”的艇群,准备投入攻击。但盟军通过无线电侦听和破译,察觉了德军潜艇的活动,随即通知船队改变航向,以规避德军潜艇新的巡逻线。但德军无线电侦听同样也发现了船队的规避行动,先后出动10架侦察机进行大面积空中搜索,其中1架被盟军战斗机击落,但终于有3架发现了船队。
2月18日,接到侦察机报告后德军潜艇全速赶来,重新调整巡逻线部署。当晚,船队闯入潜艇巡逻线,护航军舰与德军潜艇发生激战,有3艘潜艇向护航军舰发射了音响自导鱼雷,只击伤了1艘护卫舰,该舰后在拖回基地途中沉没。而盟军护航军舰则击沉了3艘潜艇,其中U—264号潜艇是德军第一艘装有通气管的潜艇。
为潜艇装备通气管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措施,邓尼兹正在全力组织建造代号为“瓦尔特”的Z1型潜艇,这种潜艇排水量达1600吨,采用瓦尔特教授发明的新型发动机,并采取流线型艇体使水下航速更是达到创记录的14节,而且蓄电池能量比现有潜艇增加了一倍多,能长时间在水下高速航行,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水下超越船队,在船队航线前方实施攻击,并能依靠优异的水下安静性能摆脱护航军舰和飞机的打击。尽管这种新型潜艇的研制生产工作从1943年下半年就已开始,但由于盟军战略航空兵对研制单位和潜艇建造厂的猛烈轰炸,新潜艇的建造工程遭到了极大的阻碍,批量投产至少要到1945年才能实现,为了在这种新潜艇投产服役之前还能有效进行潜艇战,邓尼兹只好采取折衷方案,为潜艇装上通气管,所谓通气管实际是个进气管,通过这一管道使潜艇在下潜状态仍可补充新鲜空气,从而使潜艇即使是在潜航状态柴油主机仍能正常工作,这彻底改变了以往潜艇在潜航时只能由电动机提供动力的情况,由于使用电动机时蓄电池能量消耗很快,而蓄电池充电又必须由柴油机提供动力,潜艇就势必要浮出海面进行充电。使用通气管后就可以大大减少上浮充电的时间,使之能最大限度潜在水下,躲避盟军飞机的打击。如此一来,潜艇的损失是下降了,但由于长时间在水下航行,潜艇也就难以发现船队,更谈不上击沉运输船。为解决这一难题,邓尼兹于2月26日晋见希特勒,要求增加侦察机,并加紧Z1型潜艇的生产。
邓尼兹还下令潜艇转移至距离海岸1300千米的纵深海域,采取分散攻击战术实施破交作战。
2月下旬,邓尼兹将在北大西洋上活动的潜艇重新进行调整,在爱尔兰以西海域部署由16艘潜艇组成代号为“普罗森”艇群,在爱尔兰以南部署3艘潜艇,在冰岛附近海域部署1艘潜艇,另以3艘潜艇负责预报大西洋的天气情况。
2月24日,SC—135船队的护航军舰击沉了返航的U—257号潜艇。
2月25日,在爱尔兰以西海域活动的盟军第一支援大队6艘驱逐舰,积极开展搜潜、反潜行动,与正在该海域的德军潜艇展开了战斗,先后击沉U—91和U—358号潜艇,而U—358号在被击沉前用音响自导鱼雷击沉1艘驱逐舰。
3月1日,以“布洛克岛”号护航航母为核心的美军反潜特混舰队在亚速尔群岛以北海域击沉两艘潜艇。
3月2日,德军U—744号潜艇在比斯开湾以西击沉了盟军1艘坦克登陆舰。但随后就被盟军水面舰艇击沉。
3月初,在爱尔兰以西海域活动的“普罗森”艇群增加到24艘潜艇,并于3月9日先后攻击了两支船队,击沉驱逐舰和护卫舰各1艘。
3月10日,U—845号潜艇刚报告发现一支护航船队,就被船队的护航军舰发现并击沉。数艘潜艇闻讯赶往攻击,U—741号遭到了负责空中掩护的加拿大空军“桑德兰”反潜飞机连续三十小时的攻击,德军潜艇部队曾经引以为豪的高昂士气已经一去不返,U—741号的艇员竟自动放弃潜艇逃生。德军另两艘潜艇则密切配合,顽强抗击盟军飞机攻击,击落了1架盟军“惠灵顿”飞机。
3月12日,岸基航空兵有效掩护了正在大西洋航行的船队,U—311号击落了1架英军反潜飞机,但U—575号潜艇则遭到了英军“惠灵顿”反潜飞机和美军以“博格”护航航母为核心的反潜特混舰队的协同攻击,虽然U—575奋力抗击,击落了1架航母“复仇者”舰载机后仍避免不了被击沉的厄运。
3月14日,盟军第二支援大队的护卫舰在“文德克斯”护航航母舰载机协同下,击沉U—653号潜艇。
3月17日,盟军CU—17船队遭到德军潜艇的攻击,护航军舰击伤1艘潜艇,但船队中1艘油船被德军潜艇击沉。
此后,邓尼兹意识到在大西洋上继续实施集群攻击,只能遭到更大损失,于3月22日下令解散“普罗森”艇群,进行单艇游猎作战。
1944年的最初三个月中,盟军横渡大西洋的105支船队3360艘运输船,只有3艘被潜艇击沉,而德军则付出了36艘潜艇被击沉的惨重损失。邓尼兹因此下令取消了对横渡大西洋船队的攻击。
4月,由于盟军为即将开始的诺曼底登陆创造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欺骗和佯动,德军统帅部为盟军这一系列战略欺骗和佯动所迷惑,命令潜艇部队全力投入反登陆,邓尼兹因此以40艘潜艇组成一个艇群在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沿岸展开,企图阻止盟军的登陆。
尽管4月中,德军潜艇集中精力于反登陆,未能全力投入于破交作战,仍有6艘潜艇被击沉,其中2艘是被美军“瓜达尔卡纳尔”号护航航母和5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三大队击沉的。
5月初,在大西洋上活动的德军潜艇只有区区5艘,不久其中的2艘也遭到击沉的命运。
5月16日至31日,英军岸防航空兵第十八大队对德军从挪威进入大西洋的潜艇发动了空中反潜战。英军投入了“卡塔林那”、“桑德兰”和“解放者”等多种型号的反潜飞机,先后发现德军潜艇22艘次,攻击13次,击沉4艘潜艇,迫使2艘潜艇折返出发基地。
此外,U—476号在与英机的对抗中击落了1架“桑德兰”飞机,但潜艇也遭到重创,后终因伤势太重而由U—990号潜艇击沉。而U—990号潜艇不久也在特隆赫姆附近被盟军飞机击沉。
在第十八大队进行空中反潜战的期间,德军只有8艘潜艇进入大西洋。
5月底,德军在美国海岸只部署了2艘潜艇,在非洲沿海也不过2艘,潜艇数量已经下降到最低,而且都只在为生存而奋斗,根本谈不上取得什么战绩。邓尼兹在大西洋上部署了3艘潜艇,而且都只是负责报告天气预报,在比斯开湾各港口集结了约70艘潜艇,准备用于抗击盟军即将在法国的登陆。
5月29日,美军“布洛克岛”号护航航母和5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二十二反潜舰队第一大队与德军U—549号潜艇遭遇,U—549号抢先对“布洛克岛”号航母实施攻击,航母被3条鱼雷命中,很快倾覆沉没,还有1艘驱逐舰也被潜艇发射的音响自导鱼雷击伤。但随后U—549号潜艇就被另2艘驱逐舰击沉。
由于“布洛克岛”号航母被击沉,第一大队奉命返航,其原先的反潜使命由以“瓜达尔卡纳尔”号护航航母和5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三大队接替。
6月1日,邓尼兹下令不准没有装备通气管的潜艇进入大西洋活动,以减少越来越多的潜艇损失。
6月3日,英军岸防航空兵第十八大队继5月发动针对挪威海域德军潜艇的首次空中战役后,再度发起空中反潜战役,目的是尽可能阻止德军潜艇从挪威海域进入英吉利海峡,参战兵力有英国空军第八十六中队、第二零六中队、第二一零中队、第三三三中队和加拿大空军第一六二中队,机型有“卡塔林那”、“解放者”、“英俊战士”等,至7月先后击沉德军潜艇10艘,击伤7艘,有力配合了诺曼底登陆。
6月4日,第三大队的“查特林”号驱逐舰声纳发现了德军U—505号潜艇,第三大队司令加勒里海军上校立即命令2艘驱逐舰前去支援,而“瓜达尔卡纳尔”号航母则转向西行,2架“野猫”战斗机紧急起飞。“野猫”战斗机赶到发现潜艇海域,很快清楚看到潜艇在水中的轮廓,战斗机立即向潜艇射击以便为驱逐舰指示目标,“查特林”号冲过来,一口气投下12颗浅定深深弹,水柱冲天而起,海水剧烈翻腾,近在咫尺的猛烈爆炸使潜艇遭到严重损伤,艇长兰格上尉只得下令上浮,就在深弹攻击六分钟多后,潜艇在距离“查特林”号驱逐舰约640米处浮出水面,潜艇指挥塔台和艇首出入舱口打开,艇员蜂拥而出争相逃命,“查特林”号和刚赶到的另2艘驱逐舰不等命令,就纷纷开火,空中的“野猫”战斗机也开始射击,密集的炮火
7. 在线求解,猎杀潜航5打通第一关
键盘有附加重叠,有时同一个按键有两个功能,按住shift可使用另一个功能,第一关需要询问声纳员,让他找出附近所有舰船,记住,潜艇上浮之后默认侦查模式是舰桥观望,只有下潜后才是声纳超视距探测。
8. 战争片行家请进!外行莫入!
除去你看过的,推荐以下几部,可以看看:
美国拍摄的:
《直捣东京》
《目标东京》
《太平洋》
《海军地狱猫》
《鱼雷出击》
《孤岛浴血战》(又译《南太平洋大捷》)
《硫磺岛浴血战》
《菲律宾浴血战》
《虎虎虎》(又译《偷袭珍珠港》,日美合拍)
《中途岛》
《太平洋潜艇战》(又译《太平洋喋血记》/《静静地,深深地》/《霸海双雄》)
《太平洋航空作战》
《巴丹战役》
《复活岛》
《反攻缅甸》
《印第安纳波利斯历险记》
…………
日本拍摄的(多有美化侵略的意味):
《珍珠港空袭》(日本第一部特摄片,1941年)
《夏威夷大海战》(影片于1942年首映,一度被东京盟军总部没收,1968年才再度上映)
《肉弹》(反战喜剧片)
《血战冲绳岛》
《太平洋之鹰》
《太平洋之岚》
《啊,特别攻击队》》(又译《神风特攻队》)
《啊,空军》(又译《啊,零战》)
《零式战斗机》(《燃烧的零战》)
《决战航空队》
《大战末日》
《姬百合之塔》
《轰炸冲绳》(又译《爱与梦飞翔》)
《啊,海军》
《山本五十六》
《联合舰队》
《军阀》(又译《动荡的昭和史》)
《暴风女神》(又译《魔女潜艇》/《潜艇风暴》)
《男人的大和》
《为我们所爱的》(原名《我愿为你赴死》/《吾为君亡》)
《没有出口的海》(又译《血海无涯》)
……
9. 求美国战争片
最震撼
《兵临城下》法国
导演:让·雅克·阿诺
主演:约瑟夫·费因斯 裘德·洛 瑞切尔·薇兹
瓦西里·泽索夫是乌拉尔山区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练就了瓦西里的好枪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后,瓦西里应征入伍。他一枪毙敌的绝招在不到10天的战斗里就狙杀了40多名德国兵,一时间“瓦氏神枪,例无虚发”的神话传遍整个战场。然而在之后的几天,苏军的狙击兵也连连被人枪杀,对方同样只使用一发子弹。真正的对手来了!
《兵临城下》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实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战中共毙敌400余名,是前苏联着名的狙击英雄。和好莱坞的战争大片相比,这部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影片不遑多让,影片中,瓦西里和德军狙击手斗法的镜头让观众不由窒息,新兵们乘船渡河的场面扣人心弦,而苏联全线反攻的震撼场景,又使人欣赏到一道视觉盛宴。
《兵临城下》也是欧洲影坛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作品,达到了9000万美元,这其中德国资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拥有了反省德国历史的特别含义。
最难忘
《桥》南斯拉夫
主演:瓦·济沃耶诺维奇 斯·派罗维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影片是南斯拉夫经典二战影片,真实再现一场激烈的大桥争夺战、一次勇气与信仰的考验。炮弹从头上掠过,大桥在脚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见》更是让人久久难忘。
最伤感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
导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贝鲁奇
1941年,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二战的硝烟之中,但西西里岛仍是一片宁和,这里正是男孩雷纳托的家乡。他和所有13岁的孩子一样,天真、快乐、不安分,对生活充满幻想。终于有一天遇到了改变他生活的女人——玛莲娜。这位漂亮的寡妇令所有的男人着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战争在继续。传来了玛莲娜丈夫的噩耗。玛莲娜为了生存,开始了出卖肉体的生涯。
影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但是战争留给女人的伤痕,永远无法愈合。
最悲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前苏联
导演:斯·罗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与德军的战斗。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
这部出品于1972年的战争影片,曾经获得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以及1975年列宁奖金等多项大奖。在中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这不仅是因为片中有一幕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的“裸戏”,更因为它将女性在战争面前的抉择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争,往往应该让女人走开,而在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女人却大胆地走入了战争。影片中,女兵们曾拥有的梦幻般爱情生活和战争的惨烈残酷相交织。当这群充满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女孩子最终相继战死沙场时,影片控诉法西斯暴行的主题得到了完全的展现。
最经典
《辛德勒的名单》美国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利亚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尔夫·费因斯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善于利用关系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
然而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
《辛德勒的名单》让全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最真实
《最长的一天》美国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罗·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的诺曼底登陆战。这也是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庞大的一部战争片,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仿如在观众眼前重现整个事件。并且粗中有细,无论决策的将军或登陆的士兵都显得栩栩如生,成绩相当难得。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属空前,歌手保罗·安卡也演出了一个动人的角色,并为本片写了一首雄壮的主题曲。《最长的一天》被影迷奉为二战电影盖棺之作。
最幽默
《虎口脱险》法国、英国
导演:杰拉尔·奥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二战期间,英国轰炸中队第一支遣队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一架飞机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几个机上人员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但他们分别降落在德军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市内不同地点。
德军展开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飞行员分别被油漆匠、动物管理员和乐队指挥所救。迫于形势,油漆匠和指挥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飞行员,去和中队长大胡子在浴室碰头。在几次误会后,他们终于接上了头。
在热情的法国人的掩护下,飞行员们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场惊险紧张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戏。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和飞行员们一起飞向了中立国瑞士。这部影片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当年曾创下法国历史最高票房纪录,成为法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与演技派明星布尔维尔配合杰拉尔·奥利天才的编导手法,使影片成为世界公认的喜剧经典之作。
或
《布谷鸟》\(俄罗斯\、《安妮日记》\(美国\、《狙击手》\(苏联\、《老枪》\(法国\、《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桥》\(南斯拉夫\、《虎口脱险》\(法国\、《六月六日登陆日》\(美国\共8部精彩的二战电影在每晚10时播出。 这其中《老枪》、《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虎口脱险》
好莱坞在过去50年拍过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起码有好几十部,本文主要将重点锁定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正统战争片,稍为边缘化的二战电影,像《辛德勒名单》、《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爱。
或
1。《西线平魔》1949年出品,描写二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发生遭遇战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电影的张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讲述德军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本片敢于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国老兵争议。
3。《桂河大桥》1957年出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
4。《最长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演员阵容空前,有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等。
5。《坦克大决战》1965年出品,叙事手法流畅,加上亨利方达等演员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6。《大布列颠之战》1969年出品,由英国精英群起出动拍摄而成,片中战机遮天蔽日的空袭场面拍得壮观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顿将军》1970年出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9。《中途岛》1976年出品,二战影片多以西线为背景,这部是极少以东线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阵容强大,海战场面真实,使本片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情有独钟,此前曾拍过《1941》、《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等。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长达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十佳战争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实反映战争和人性的超级巨作。
2) 猎杀红色十月:节奏和人物拿捏准确的潜艇影片代表作。
3) 兵临城下: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二战的巨片,演员表演到位。
4) 大逃杀:归入战争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残酷。
5) 巴顿将军:全景式展示战争的代表作,演员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众的新型海战片,拍得很有特点。
7) 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看过后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
8) 星际舰队:科幻性质的战争片,士兵的训练和战斗的描写很有煽动性和争议性。
9)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随时看起来都心潮澎湃的好电影!
10) 野战排:反思越战的经典影片。
10. 二战前的波兰到底有多强 为何敢扬言三天灭掉德国
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战役的阴云笼罩着欧洲,整个欧洲都在为德国的张狂而感到恐惧和惊慌。但只要一个国家破例,这个国家即是波兰。波兰人不只没有感到一点点惊惧反而不断寻衅乃至威胁德国,波兰实践的独裁者雷兹·斯米格维元帅宣称“波兰要与德国战役,德国将无法防止,一旦发生战役,波兰人将在三天内占据德国”。那么波兰人究竟哪来的底气敢放如此豪言?波兰人究竟有多强?
二战前的波兰,虽然比不上英美苏,但也是国际上数得着的小强,实力不容小视。波兰疆域面积388000平方千米,位居欧洲第六,和德国面积差不多,比英国和意大利本乡面积还要大;波兰人员约3500万,位居欧洲第六,仅次于苏、德、英、法、意五国,从疆域和人员上来说是规范的欧洲大国。
波兰的工业和农业都非常兴旺,是国际10大工业国之一,各项经济和工业目标均位居国际前列,比其时的大国我国排名还要靠前,具有了较为完好的工业体系,飞机、坦克都能造。
军事力量是波兰人最大的依仗。波兰具有100多万戎行(连同预备役战斗人员超越250万),坦克700余辆(位居国际第六,简直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之和),飞机600多架,驱逐舰4艘,潜艇5艘,还具有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马队部队,马队数量高达20万,波兰的军事力量位居欧洲第五。
此外,波兰还和英法结成了同盟,和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也是盟友。因而波兰人以为自个武功不弱,又有那么多大哥和兄弟罩着,底子不必惧怕德国,真要开打,兄弟们一同上能够轻松的把德国打趴下。仅仅没有想到,德国的九阴真经练反了,经脉反转,现已彻底走火入魔,强壮到了反常。英法见势不妙早就撒丫子跑了,扔下还在自恋的波兰人被德国人按在地上重复冲突。波兰的一百多万戎行在短短一个月内就灰飞烟灭,波兰变成二战中第一个被消除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