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海军出国访问过哪些国家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海军出国访问过哪些国家

发布时间: 2022-06-15 15:07:05

① 1997年的海军舰队出访,有什么历史意义和作用

1997年2月20日,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由112、166导弹驱逐舰、953综合补给船组成的编队,历时98天,总航程2.4万多海里,先后访问了美国的夏威夷、圣迭戈,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秘鲁的卡亚俄,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实现了海军舰艇编队首次横渡太平洋,首抵美国本土和南美大陆的重大突破,创造了我海军航程最远、航时最长、访问国家和港口最多、出访规模最大等新纪录。

那次出访时机特别、背景特殊。当时中美关系历经曲折,刚刚有新的缓和,出现新的转机,采取重大军事外交行动,对逐步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时又值香港百年回归前夕。起航当天凌晨传来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的噩耗,举国悲痛之际,编队仍按计划踏上远航征程,这一行动向世人表明我国政局稳定,军队听党指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决不会改变。

按照访问行程,编队完成环太平洋航行,要跨越178个经度、66个纬度、12个时区,经历春夏秋冬4季转换。特别是航渡时间长,海区生疏复杂,访问国国情差异大,编队官兵和装备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起航不久,就遭遇大风大浪,舰船顶着4-6米的大浪航行,纵倾达10-12度,横摇20-30度,90%以上的人都晕船呕吐,体力消耗很大。对此,编队临时党委发出“吃饭就是政治”的动员令。112舰在风浪最大的时候,把部门长、教导员集中到驾驶室,舰长亲自指挥大家唱《团结就是力量》,然后分头到各舱室,把不想吃饭的人叫起来,一个盯一个,看着他们把饭吃下去。编队各级领导带着罐头、水果,深入机电、航海、观通等勤务量大的部门,给予慰问鼓励。各舰开展了“送温暖”活动,干部给晕船患病的战士喂水、喂饭,喂了吐、吐了再喂,官兵一致、团结互助的场景十分感人。由于风浪太大,加之953船上层建筑受风面大,主机虽超负荷运转,但速度仍上不去,补给又屡屡受挫,使得机动时间不断减少。能否准时准点抵达夏威夷成为第一航次的主要矛盾。

在太平洋上顶着大风大浪实施补给,紧张气氛不亚于一场战斗。先是采取横向补,953船与驱逐舰并排航行,受风浪影响,驱逐舰摇摆度很大,多次造成受油管脱落。接着改为纵向补。166舰上几十个人位于舰艏,风浪中根本无法站稳,只好捆在一起一节一节把250米长的油管拉上舰,稍不留神,就有被掀到大洋里的危险。好不容易把油管接好,由于拉力太大,管子拉断,重油喷得甲板上到处都是,舰员浑身是海水和油污混合物。实在没办法,又改为反航向顺风顺浪补给。经过10多次反反复复实验,终于成功,抢回了宝贵的机动时间。各舰船还涌现出一批舍生忘死保装备的动人事迹。2月24日早晨,166舰水雷班长黄冬青到前深弹库检查,发现已进海水达20厘米。舰领导决定立即组织堵漏,并派出6名同志24小时监视,每半小时抽一次水。舰艏颠簸得最厉害,舱内密不透风,空气浑浊,油味浓、温度高。排一次水,要钻2道低矮的水密门,爬2个垂直的梯子,还要斜身挤过一道狭缝,十几分钟就会让人胸闷眼花。可他们值一个班就是几个小时,一直坚持了半个月,被誉为“护舰六勇士”。

经过全体官兵齐心协力,分秒必争,终于提前半小时赶到夏威夷海域与美舰会合,取得了出访首航胜利。

编队远涉重洋,官兵们非常疲劳。为了展示我军文明之师形象,保证以崭新的舰容、良好的军容出现在四国五港,航渡中各舰船都很重视维护保养。在前往夏威夷航行中,舷号被风浪打得模糊不清,上层建筑黄斑锈点增加。抵港前两天气象稍好些,全舰人员掀起了维护保养的热潮,甲板全部冲洗、除锈、上漆,用吊篮把人吊到舷外涂描舷号。经过努力奋战,舰容很快整洁如新。军人的仪表也很重要。每到一个港口的前一天,大家就忙着熨衣服、擦皮鞋、刮胡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编队进港,舰员着装统一,戴白手套,在甲板上列队,一站一二个小时。访问期间,海军官兵扶老携幼、拾金不昧、拒收钱物等事例屡见不鲜。美太平洋舰队参谋长助理拉提将军的岳母已80多岁,她怀着极高的兴致上953船参加招待会。离船时,更位长罗军看到舷梯太陡,老人下船不便,主动将她背上码头。第二天,老人执意要拉提转达谢意,说中国海军是好样的。4月9日,在秘鲁卡亚俄港,欢迎队伍中有个50多岁的秘鲁人不慎落入海中,166舰副政委林文珍立即组织营救,使他很快化险为夷,中国水兵的“英雄壮举”立即广为流传。

军舰出访美洲大陆,广大海外华人无不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而扬眉吐气。我们每到一个港口,华人社团组织的欢迎队伍早早地等在码头,手持五星红旗,伴随舞龙、舞狮的锣鼓,前来迎接。到处都可以看到催人泪下的场景,感受到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一片热情。“踏上中国自己的军舰,就像站在祖国的领土上;祖国强盛了,我们的腰杆子也硬了”,这句话道出了许许多多海外华人的共同心声。在欢迎和参观的人群中,有上至90多岁的老人,下至襁褓中的婴儿;有怀胎数月的妇女,也有坐着轮椅的残疾人;有留学海外的学生,也有来自台湾、香港的同胞。南加州49个华人社团联合举办欢迎宴会,编队100名官兵参加,千人大厅,一席难求。当大家齐声合唱《歌唱祖国》时,许多人流下了热泪。一位老华侨拉着战士的手激动地说:“在美国有两件事提高了华人的地位,第一件是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二件就是中国军舰访问圣迭戈。你们给中华民族长了志气,给华侨撑了腰。”在秘鲁,许多年逾古稀的华侨举家来到卡亚俄,一遍又一遍地触摸战舰,让儿孙们从中获得“寻根”的感觉。有一次,我带军乐队到通惠总局礼堂演出。灯火辉煌,后台摆满了可口小吃和饮料。我临时讲了一段话,我说中国人有个习惯,在省内一个地区是老乡,在国内一个省是老乡,在海外中国人都是老乡,我们看望老乡来了。全场欢呼,演出中掌声不断。一个老人说,太高兴了,这是通惠总局从未有过的盛事。欢送的场面更是令人难忘。狭长的码头上,1000多张华夏同胞的面孔掩映在五星红旗的海洋中,“祖国万岁”、“再见了亲人们”,“欢迎你们再来”等口号此起彼伏。军舰远去,仍可看到挥舞的红旗。列队甲板的官兵们,目睹如此盛况,视线模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国家行为的海军舰艇编队访问,其使命主要是代表国家发展与访问国的友谊。出访期间,我们始终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反复阐明我们是为和平而来的,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发展友谊是访问的宗旨。在与美国这样世界强大的海军交往中,我们不自卑、不示弱,既表示虚心学习,又反复强调中美是太平洋沿岸的两个伟大国家,发展中美关系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美国军方尤其是太平洋舰队对我们很尊重,太平洋舰队司令克莱明斯上将亲自到珍珠港码头迎接。克莱明斯和太平洋舰队航空兵司令班尼特中将还邀请编队指挥员到家中做客。美海军为我方高级将领安排了从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海军打击与空战中心到核动力航母、战略核潜艇等32个项目的参观活动。8天中,先后有32名美将领、议员、州长、市长出席会见或宴请。

在与墨西哥、秘鲁、智利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海军交往中,我们处处尊重他们,表示国家不论大小都应取长补短。墨、秘、智三国海军将领很受感动。墨西哥太平洋舰队司令萨尔梅罗恩中将亲自为两国足球赛开球。秘鲁海军司令伊巴尔塞纳上将在告别时动情地说:“祝你们一路顺风,不要忘了在秘鲁还有一个你们的好朋友”。智利海军第一海区司令戈达德风趣地说:“智利和中国正好处在南北半球相对应的位置上,假如从智利开凿一条隧道穿过大洋,走出去就到了中国。中国古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向世界传播了一个古老大国的文明,今天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抵达美洲大陆,则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成就”。

② 中国舰海家郑和船队下西洋经历了多产个国家和地区

1405年7月11日,郑和这位10岁入宫为太监,跟随主子金戈铁马南征北战,为明成祖朱棣登基立下赫赫战功的宦官,雄姿英发,目光远眺。他的麾下是200多艘战船载着27000多名壮士。在高樯重桅、旌旗猎猎的隆盛威仪中,郑和开始了七下西洋史诗般的航程。到1433年,他的船队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补充: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着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朗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着(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着(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③ 中国海军驱逐舰那年访问美国的

1997年2月20日中国海军驱逐舰访问美国。
这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由“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珠海”号导弹驱逐舰和“南昌”号综合补给船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应邀前往美国、墨西哥、秘鲁和智利等四国五港进行友好访问,开始了人民海军走向世界的划时代远航。这是自5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中华民族有史以来首次环绕太平洋的洲际远航,是中国航海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人民海军在20世纪末的一个伟大壮举。
中国军舰首次横跨太平洋到达美国本土,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当年3月21日上午9时,3艘中国军舰缓缓驶入了美国本土圣迭戈海军基地军港。港内所有停靠的军舰都挂上了满旗,都拉响了汽笛,都有身穿礼服的美国水兵在站坡致意。美国本土第一次迎来了来访的中国人民海军的军舰,西方世界第一次为中国军舰的来访而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中国军舰第一次敲开了西方国家的大门,中国人民海军810名官兵第一次踏上了美国本土,一股中国热立即席卷美国西海岸,席卷了圣迭戈海军城。50000多名美国市民涌向圣迭戈港,争相目睹中国军舰的风采。
当时出访的海军战舰,都是“中国造”。“哈尔滨”舰是中国当时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该舰具有先进的指挥控制、导航通信、武器装备系统,被誉为“中华第一舰”。该舰入列后,参加了东南沿海实兵演习等重大军事行动,具有环球航行的能力。“中国牌”的战舰出访美国,是一次扬我国威军威的壮举。

④ 建国以后,中国军舰何时访问过日本

2007年11月28日是首次。

中日舰艇互访事项,在2000年,时任日本首相的森喜朗与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达成了军舰互访共识,但是由于后来当时的小泉纯一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直到2007年的福田内阁期间,才得以实现。

中国导弹驱逐舰“深圳”号于2007年11月28日抵达东京晴海端口头,对日本进行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首次访问日本,也是中国舰艇相隔110多年后的访日,而作为回访,日本海上自卫队“细波”号驱逐舰在2008年6月19日上午9时从广岛县吴市军港启程。

前往中国湛江友好访问,这也是日本自卫队舰艇首次访华,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郑和”号训练舰在2009年11月5日抵达日本广岛县,对日本进行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二次派军舰访日,2011年12月19日本海自“雾雨”号护卫舰访问青岛。

(4)海军出国访问过哪些国家扩展阅读:

10年后再次造访:

应日方邀请,经中央军委批准,2019年10月7日上午,东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太原舰从舟山某军港启航,赴日本参加由日本海上自卫队举办的国际舰队阅舰式活动。10日到达日本, 在日本神奈川横须贺新港,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及使馆武官等、华侨华人、中资企业代表、在日媒体、日本海上自卫队横须贺地方总监渡边刚次郎(中将级别)及日本自卫队官兵、吹奏乐队等参加欢迎仪式,孔铉佑大使、渡边刚次郎总监及中国东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副支队长宫元鑫大校在欢迎仪式上致辞。

⑤ 清朝军舰访问日本的情况

中国也这样嚣张过,也曾拥有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但我想说的重点不在这里。

在定、镇远停泊长崎期间,为了显示船坚炮利,曾邀日本舰长上船参观。东乡平八郎也是受邀请者。而这个贼眉鼠眼的家伙下船后却宣称,日本一定可以打败中国海军,因为他看到有水兵在炮管上晒衣裤。而且不说漫长的谈判使“定远”诸舰羁留长崎港,让日人评头品足,舰只进入外国船坞维护,一切明露,连舰底都展示出来,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对早以征韩、征清为兴国途径,并采扩展海军去实施此方策的日本来说,长崎事件无异是天赐的宣传良机。只要国民留意中国拥有两艘新的铁甲巨舰和同意日海军并无力足一拼的舰只,增添新舰和推售海军公债便易于进行。到了1886年夏,经过几次建舰和筹款方案的争议,日海军已领到建舰专款。“定远”等四舰就在这段时间开抵长崎,且又闹出事件,岂非送给日本大肆宣传的机会和谋建特种舰只的借口!?随后,专为击毁“定远”、“镇远”而筹策的三艘就是合称为三景舰的“严岛”、“松岛”、“桥立”逐年建造完毕。

1894年的黄海大战我不类叙,我只想告诉大家,时至今日,定远舰舵轮还长年在日本长崎哥拉巴公园(Glover Garden)展出,镇远舰船钟现仍陈列于日本粟岛海员学校内羞辱中国人。不要以为嚣张是好事,如果像清政府那样腐败积苛还要嚣张的话,最后受辱的只会是自己。因此,通过长崎事件的认识,我赞同中国现在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的国策。我们出头的时日在将来,而不是正在发展的现在。

⑥ 1997中国军舰访美历程

1997年上半年,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现在东南亚和美洲等地,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中国军舰热"。中国海军同时派出两支舰艇编队,分别出访东南亚3国和美洲4国。所到之处,人们无不为中国海军的风采所倾倒。

1997年北京时间3月22日(美国东部时间21日),对中国海军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由"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珠海"号导弹驱逐舰和"南仓"号综合补给船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抵达美国"海军之城"圣迭戈。

海军舰艇队这次对美国的访问航程达到8000海里,航行时间近1个月(此次出访美洲四国共历时四个月),而且要横穿风大浪急、随时会遭遇恶劣天气的太平洋,这些无论对中国海军舰艇的各项指标,还是对海军官兵的素质技能来说都是一次考验。

参加出访的海军官兵们心里都明白,为了祖国的荣誉和人民的重托,这次访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中国海军不愧是一支功底过硬的部队。20多天的航程,舰艇起伏于水天一色、风急浪大的太平洋上,官兵们身体虽多了几分辛苦,但心里却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海军军舰顶着七八级的海风、五六米高的大浪,在编队指挥员王永国中将的指挥下,官兵们各就各位,各司其职,精心操作,保证了航行的安全。舰上装备的先进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和其它完备精良的装备,更是保证了航行的万无一失。

这是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访问美国本土。这次访问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次普通的海军访问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我海军舰艇编队作为中国人民和军队的使者,跨越大洋,带去了中国人民和军队对美国人民和军队的友好情谊。

在圣迭戈市访问的几天里,两国海军进行了愉快而坦诚的交流。我海军"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舰长吴洪乐上校率官兵登上美导弹驱逐舰"琼斯"号参观。官兵们仔细观看了舰上的导弹、火炮、雷达等武器装备,询问了军舰的航速、武器的威力、官兵的生活等情况,主人一一友好作答。因为彼此是同行,交谈十分投机。接着,官兵们又来到美军"星座"号航空母舰参观,乘升降平台,登上高高的飞行甲板。

中美两国海军官兵在交流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在美丽的圣迭戈海滩上,两军官兵在悦耳的美国乡村音乐的伴奏下一同野餐,举行了沙滩排球赛。双方拔河比赛十分有趣,由于美海军官兵较少进行这项活动,出了不少洋相,大家发出阵阵笑声。

美国海军官兵也兴致勃勃地登上中国军舰参观。他们翘起大拇指:"中国海军训练有素!中国军舰漂亮!"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美国本土,最高兴的莫过于广大华侨了。祖国的海军舰艇编队要到美国来的消息早已传遍美国各地。编队到达圣迭戈后,华侨们更是奔走相告,从四面八方涌向圣北岛海军码头。3月22日,3艘乳白色的中国军舰在美国海军"乔治?菲利浦号"军舰的引导下,徐徐驶进圣迭戈港内。当军舰映入人们的眼帘的时候,圣迭戈港一片欢腾。

岸上,来自全美各地的华侨、华人以及当地的美国市民打着"热烈欢迎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美国"的大幅标语,舞动着中美两国国旗和鲜花,向中国海军官兵问候致意。鲜艳的五星红旗、火爆的狮子舞,伴随着热情的欢呼声,码头上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下午是参观中国军舰的时间。中午11点多,在码头上等候参观的队伍已经排成了近2000米的长龙。队伍中有各种肤色和各种不同年龄的美国公民,有许多人还专程从加利福尼亚中部的洛杉矶和北部的旧金山赶来,甚至还有从东部乘飞机赶来的。由于排队的人太多,舰上的扩音器不得不提醒参观者加快脚步,每天下午的参观时间也不得不一再往后延长。

到23日,参观中国军舰的人数已达5万人次。基地的美国海军负责公共关系的军官说,这种盛况在基地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 。到中国军舰上参观过的美国人都说,中国军舰干净整洁、气派不凡,比他们想象的要漂亮、先进得多;对于中国的水兵,他们则称赞"很守纪律"、"很有专业素养"。

⑦ 中国海军舰艇访问俄罗斯记录

http://www.ce.cn/xwzx/mil/junmore/200708/28/t20070828_12699883_1.shtml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俄罗斯圣彼得堡

1994年5月17日至20日,访问俄罗斯。
1995年8月31日至9月3日,访问俄罗斯。
1996年7月26日至30日,访问俄罗斯
2000年9月17日至29日,访问俄罗斯。

⑧ 海军第26批护航编队对英国的友好访问结束了吗

当地时间10月7日下午15时(北京时间7日22时),海军第26批护航编队圆满结束对英国的友好访问,驶离泰晤士河。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国防武官苏广辉少将和英国东英格兰海军司令部司令艾尔福德准将,以及英国海军官兵代表、我驻英使馆工作人员、华人华侨、中资机构代表等上百人到码头为编队送行。

与此同时,编队官兵参观了英海军舰艇、朴茨茅斯港老船坞和英国海军历史博物馆,还与英海军举行了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研讨会和足球友谊赛等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中英海军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此外,数十名英国军队将领和各国驻英武官受邀参加了编队甲板招待会,上千名华人华侨和当地民众在舰艇开放日期间登舰参观,充分展示了中国海军开放自信的良好形象。英国国防副参谋长戈登·麦辛杰上将在参观黄冈舰时对我舰艇性能和管理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军舰互访是加深中英两军了解和互信的有效途径,相信此次访问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不断深化两军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中的合作。

⑨ 郑和第一次远航到过哪些国家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着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着(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着(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⑩ 简述2001年中国海军访问欧洲四国

10月17日,我海军舰艇编队圆满完成出访德、英、法、意等欧洲四国的任务,开始返航回国。在人民海军的远航出访史上,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远航。

近代中国人第一次看见军舰,是西方列强的炮舰,留下的是耻辱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赢得了独立和尊严的中国人民,第一次以主人的身份接待来自海上的外国朋友。在西方国家中,法国海军于1978年第一次派军舰访华。至今,法、英、德、意四国已19次派出32艘军舰访问了我国的上海和青岛。

如今,我海军官兵第一次驾驶国产现代化军舰,远涉重洋到欧洲国家去做客。踏上陌生的欧洲土地,见到的是一张张友善和热情的面孔。

德国威廉市是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宁静小镇,平时只见街道上到处停着汽车,很少见到行人。中国军舰的来访给这里带来了少有的热闹气氛。市区离海军基地尚有一段路程,我军舰安排当地市民参观的那一天,足有上千人来参观。许多人在“深圳”舰举办的“锦绣中华”图片展前驻足观看。

9月26日上午,德国不来梅州议会大厅里,议长舍尔夫正在主持议员们开会。当前来拜会的我编队指挥员走进大厅时,议长宣布暂时休会,全体议员向我编队指挥员一行鼓掌致意,热烈欢迎中国军舰和官兵到访。

访问欧洲四国期间,我海军舰艇编队以威武的舰容和官兵们的良好素质,增进了欧洲人民和海军对中国的了解,并且赢得了尊敬。当我编队连续航行32个昼夜,安全、准点抵达德国时,前来欢迎的德方军政官员对中国海军的远洋航行能力赞叹不已;英国海军将领在致欢迎辞中也特别指出,对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经过这么远的航行,仍然保持良好的舰容,表示极为钦佩。在结束对法国的访问前往意大利的途中,我海军舰艇编队战胜持续两昼夜的狂风恶浪,安全通过航海家视为畏途的大西洋着名风浪区比斯开湾,按计划准点抵达意大利,更加赢得了法国和意大利海军同行的敬佩。许多前来参观的当地市民,得知这样威武漂亮的军舰是由中国自己制造的,无不对中国的发展和成就刮目相看。

面对中国海军官兵所表现出的严明纪律,意大利拉斯佩齐亚市警察局长深有感触地说:这里曾有不少国家的军舰来访,水兵们上了码头后,酗酒、闹事,被警察送回舰上的事屡见不鲜。这次,中国军舰530多人来访,但没有一名中国水兵给警察添过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