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接收单位及导师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接收单位及导师

发布时间: 2022-06-14 05:57:28

❶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需要自己联系学校吗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联系学校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联系学校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联系学校

❷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要求必须去学习么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联系学校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联系学校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联系学校

❸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❹ 李文均的科研经历

自199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原核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极端环境或各种特殊环境(植物内生或海洋)下的原核微生物(重点是放线菌)资源的收集、保存及生态学、系统分类学及其应用价值评估(活性筛选、代谢产物化学及酶学等)等方面的研究;
2000.06-10在日本北里研究所生物机能研究中心从事放线菌和极端环境下的放线菌分离、系统分类合作研究;
2003.10-2004.02,2005.08-10, 2007.03先后三次赴韩国国家生命工学研究院等单位从事嗜盐放线细菌分离及系统分类学合作或博士后研究;
2005年12月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6.04-2007.3 作为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受邀在美国佐治亚大学微生物学系、海洋生物科学系进行合作研究工作,主要开展自氧和异氧微生物的分离及系统学研究,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热泉沉积物微生物CO2固定途径关键酶克隆文库的构建等分子生态学研究;
2008.08-2014.07 云南大学放线菌资源与利用省创新团队负责人 ;
2009.09-2010.09 由云南省委组织部选派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做“西部之光”做访问学者一年;
2009.01-2011.12 任云南大学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主管科研、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2011.09-至今任云南省高校“放线菌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2.01-至今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主管研究生工作、学科建设等 ;
2012.08-2014.07 任云南省“特殊生境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
2014.07-至今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大学院/生态与进化学院百人计划/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项目:
主持并顺利完成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专项基金、1 项云南省创新团队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 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 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学启动基金、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项云南省人才专项基金、1 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 项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以主要骨干参与完成2 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 [“极端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潜在应用价值评估” (2004-2009)、“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2010-2014)]、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1项(极端微生物环境中的新药发现)、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项目1项(云南放线菌、高等真菌和野生蔬菜的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通过进化生物学途径从植物共生放线菌中寻找强生理活性化合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重点项目1项、云南省国际合作项目3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
现主持 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国西部热泉微生物资源及其功能利用合作研究”(2013DFA31980),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项省级科研项目,及多项横向合作课题 。
指导学生:指导毕业博士后2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29名,正在指导的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7名。另外,曾与其他同行指导3名韩国访问学者、4名印度博士生、1名埃及博士生、1名马来西亚大学博士生。

❺ 西部之光的介绍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研究所的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996年中国科学院根据西部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研究所的发展,实施了“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1998年,“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发展成为一项区域性人才工作计划,由中国科学院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和推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是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的一项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西部地区选派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到中央国家机关所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项目从2004年启动,每年选派200人,连续实施5年,共选派培训1000人。

❻ 参加"西部之光"的访问学者被单位重用吗

会被单位重用。邓鑫“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教授:2012年,我有幸入选“西部之光”,得到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研修的机会。访学期间,我师从着名中医药专家、长江学者刘建平教授,收益颇多,主要体现在以下:

一是坚定了研究方向。攻读博士期间,我就开始了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但研究方向不集中,有点儿“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通过访学,我认识到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大有可为,坚定了钻研下去的信心。

二是改进了研究方法。刘建平教授是国内早期引入循证医学的专家之一,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我在学术思维、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提高。



(6)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接收单位及导师扩展阅读: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研究所的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996年中国科学院根据西部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研究所的发展,实施了“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

1998年,“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发展成为一项区域性人才工作计划,由中国科学院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和推动。

❼ 甲秀之光访问学者是什么意思

甲秀之光访问学者是指:“甲秀之光”访问学者计划。

“甲秀之光”访问学者计划是参照中央“西部之光”在省内组织实施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研修对象主要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县及县以下单位和市(州)高校、高职高专、示范性学校、科研机构、医院、企业等,有一定发展潜力、需重点培养的青年业务骨干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甲秀之光”访问学者是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人才培养计划,各访问学者要提高思想认识、珍惜学习机会,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结合岗位要求、专业需求设定目标任务,力争在专业思维上有所顿悟,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提升。

要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派出单位与接收单位不断深化和拓展交流合作。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疫情防控要求,守住初心、守住底线,切实维护好黔南干部良好形象。各访问学者要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州人才办要做好服务保障,确保访问学者安心安身开展访学研修。

❽ 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

邱树毅,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贵州省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从事酿酒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兼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贵州省化工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酿酒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农业工程协会有机食品分会专家组副组长,生物资源与发酵技术应用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酿造》、《酿酒科技》、《食品生物技术》、《药物生物技术》、《山地农业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顾问或审稿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项目子课题、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贵州省科技重大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鉴定10余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工学学科)1等奖1项,贵州省优秀教师称号,贵州省教学名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余篇。申请专利21项,获专利授权8项。
近期主讲研究生“生物炼制与生化工程”、“现代酿造工程”等课程,编写“十一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生物工艺学》。
谭书明,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食品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贵州省农畜产品贮藏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蔬菜采后处理与加工实验室主任、贵州省食品、酿造科学与工程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贵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术学科带头人、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从事果蔬贮藏与加工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贵州省保健协会副会长、贵州省刺梨学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会员、贵州省微生物协会会员;《贵州农业科学》、《山地农业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
先后主持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贵州省科技重大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阳市重大专项等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鉴定10余项,其中3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余篇。
近期主讲研究生“食品物流学、“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等课程。 吴天祥,男,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大学食品科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从事酿酒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再生资源应用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理事,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酿酒品酒师、高级酿酒师,国家酒类及饮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专家,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白酒评委,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酿酒协会和食品协会白酒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国资委白酒项目决策咨询专家,贵州省委专家智库专家。任《生物加工过程》、《云南农业大学学报》、《酿酒科技》、《中国酿造》等刊物的编委、审稿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等课题10余项。曾获得第四届省级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白酒行业科技与发展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6篇,出版专着1部。
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食品现代高新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等课程。
秦礼康,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从事大宗粮油、薯类和杂粮杂豆深加工及副产物增值利用、传统特色发酵食品工业化、食品安全控制等科研工作。任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国家食药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中食协食品安全师授证讲师、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省委服务决策专家智库人员以及《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杂志审稿专家。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和省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5项,横向合作项目15项,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二届省级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
承担研究生和本科“微生物代谢调控”、“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安全导论”、“淀粉化学与工艺学”、“食品发酵与酿造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等课程教学工作。作为高校教材《食品安全导论》副主编。
朱秋劲,男,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贵州省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从事畜产品加工与贮藏、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和新型食品活性包装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兼职有国家牛肉加工技术研发(永红)分中心主任、贵州省委办公厅服务决策专家智库成员、贵州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理事等。任《肉类研究》、《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编委、《食品科学》、《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农业攻关2项;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黔东南州科技进步合作奖1项、省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校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着1部,参编2部,参与制定地标1项和企标近10项,有授权专利4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SCI/EI论文5篇。
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食品现代高新技术”、“农业推广学”、“食品卫生学”、“畜产品加工学”等课程。
王明力,女,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学术骨干。从事食品与科学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贵州省食品协会,贵州省农业工程协会有机食品分会专家组成员,《中国酿造》、《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审稿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贵阳市重点支撑项目等课题。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获贵州大学优秀科学奖,获贵州大学五一标兵。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篇。申请专利十余项,获专利授权4项。
主讲研究生“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贮藏与保鲜”等课程,编写“十一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
卢红梅,女,博士,教授。1990年于贵州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食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于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12月到2001年7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食品系作访问学者。现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酿酒与生物工程系副主任。从事酿酒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协会成员等。
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贵阳市科技重大项目、贵阳市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获贵州省 “贵州省青年科技奖”提名奖。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8项,获专利授权4项。
近期主讲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双语课程“生物物资分离工程”、“生物技术概论”、“生物工程概论”,研究生课程“发酵动力学”课程。
王修俊,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以来,主要从事食品贮藏与加工、食品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发酵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安全生产协会专家组成员。
先后主持省级工业攻关项目、农业攻关项目、社会发展攻关项目、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及企业横向课题和参加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曾获贵州省首届青年科技创业奖、贵州大学优秀教学奖等。
主要讲授“现代食品科学”、“食品保藏学”、“食品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酿造工艺学”、“食品生物技术”等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参加编写“十二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食品营养学”、“食品保藏原理”教材两部。
丁筑红,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术骨干。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理事,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贵阳市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益生菌泡菜产业化工程技术中心首席专家,贵州大学生物基础综合实验室副主任。从事园产品、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技术工艺、质量安全控制、综合开发利用、精深加工等。
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省级区域合作项目、市星火计划项目、市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地区基金项目等。负责参与其他横向和纵向课题。
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70余篇,申报受理或授权专利10项。主要承担“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发酵与酿造”、“功能性食品”、“食品风味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
徐俐,女,教授、农学学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果蔬贮藏运销学、农产品加工、园艺产品加工、食品贮藏保鲜工程、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兼职国家保健食品评审专家、贵州省食品协会专家组成员;《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湖北农业科学》、《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审稿专家。
先后主持及参加国家科技人员服务项目、贵州省(贵阳市)科技重大项目子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20余项。研究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8项。获兴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1年被评为贵州大学学术骨干,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书有《辣椒开发与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等。
近期主讲本课生“果蔬贮藏运销学”、“粮油加工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添加剂”;主讲研究生“食品贮藏保鲜工程”、“食品贮藏与物流学”等课程。
何腊平,男,副教授、江南大学发酵工程博士、硕士生导师、高级食品安全师、贵州大学学术骨干。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一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贵州大学引进人才基金一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主要有19篇,其中SCI收录5篇,申请专利2项。
主讲本科课程:“食品营养与分析”、“生物统计”、主讲研究生课程:“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高级食品微生物学”。

❾ 张新平的主要工作经历

1987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兰州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今政治与行政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93年9月被聘为讲师,2000年1月被聘副教授,同年,任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教研室主任。2004年9月起任政治与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2001~2004年在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专业跨国民族方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做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在中央党校访学一年。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在中央党校政法部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4月被聘为教授。工作以来,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与世界》、《当代国际关系》、《新中国外交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先后在《兰州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石油大学学报》、《国际政治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4部,出版着作2部,主编“当代中国与世界年报丛书”(1999年—2002年版)共4部,参编着作3部。主持省部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校级教材招标项目2项;横向课题1项;参加中央委托重大项目1项。兼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政治学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被聘为甘肃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

❿ 柳海平的介绍

柳海平,男,副主任医师,关节骨科副主任,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抗癌学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度中共中央组织部、科学技术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人,全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甘肃省中医院“233”人才,曾多次被评为甘肃省中医院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