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鸿章为什么要杀已投降的太平天国八王杀降结果是好是坏
同治二年(1863年),清朝名臣李鸿章率淮军向太平天国的重要根据地苏州发起进攻,协同李鸿章一起攻打苏州的还有一支由英国军官查理·乔治·戈登率领的雇佣军部队——常胜军。
在淮军与常胜军的轮番进攻下,苏州城内人心惶惶。当时太平天国已呈日薄西山之势,太平军在各地战场上都受到清军压制。因此尽管苏州城墙坚固,易守难攻,但守在城内的太平军将士还是难免感到绝望。
那么问题来了,李鸿章为什么要杀已投降的太平天国八王?杀降结果是好还是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说说上文中提到的程学启。同样是太平天国投降的将领,为什么程学启能得到李鸿章的重用,而郜永宽等八人在献上苏州城后,却反遭背信杀害呢?
其实,程学启和郜永宽等人之所以得到了不同的待遇,并非两者的投降诚意有什么区别,而关键在于投降的时间不同。
程学启投降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当时清军和太平军的战争正处在白热化阶段,对清廷而言,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打击太平天国非常重要。清朝方面希望其他太平军将领能以程学启为榜样,早日弃暗投明,所以程学启降清后,很快得到了重用。
郜永宽等人投降于同治二年(1863年)12月,此时的太平天国基本已经玩完,清军剿灭剩余太平军只是时间问题了。如果李鸿章选择优待郜永宽等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鼓励仍在顽抗的太平军将领早日放下武器,但也会助长他们的叛逆之心。因为他们会觉得打得过就造反,打不过就投降,这反而会使许多人变得无所顾忌。
因此,从维护清朝统治的角度来说,李鸿章选择杀降结果应该会比安抚更为有利。
② 李鸿章首次出访美国,见到高楼大厦并没惊讶,后来怎样了
今天的中国空前繁荣强大,许多城市已高楼林立,几十层楼的大厦更屡见不鲜。其实像那种摩天大楼早年就已在美国兴起。1896年,美国纽约就已建起了高楼大厦,整个城市看起来一片欣荣,大有现代化都市的感觉。
后来李鸿章到了纽约,并亲眼看到美国的高楼大厦。当时他没问楼有多高,却说了句让人非常心酸的话:“……我想我们大清国不能够建造这样的高楼。”的确,那时的清帝国是死活建造不了这样的高楼,可今天的新中国却到处都是几十层高的大楼。
③ 73岁的李鸿章到访德国,为何突然仰天长叹
我国历史上的大清王朝在慈禧的软弱无能下饱受侵略,但是这却要李鸿章背负千古骂名。李鸿章是清朝时期的外交大臣,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列强就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国,毫无疑问,清政府战败,只能签订条约来阻止帝国列强继续侵略的脚步。这时候只能由李鸿章去谈判,但是没有一点错的李鸿章却被人们认做千古罪人,只因条约是他签订的。
李鸿章见识到了德国的强大,心生感叹。李鸿章在德国的热情款待下,见识到了德国皇室检阅自己的军队,他看到的德国军队十分强悍,装备精良,武器先进,和自己国家根本没法比。他还参观了德国的先进工厂,让他了解到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感概自己的无能。弱国无外交,清政府活该受欺负。
④ 概述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62年(同治元年)11月18日,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投降。李鸿章乘机率淮军发起收复苏、常的战役。经过与前来平叛的太平军反复激战,淮军最终攻克常熟、太仓、昆山等地。在初步扫清苏州外围后,李鸿章制订了三路进军计划,中路程学启统率,由昆山直趋苏州;北路李鹤章、刘铭传从常熟进攻江阴、无锡;南路则下攻吴江、平望,切断浙江太平军增援的道路。
1863年正月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1863年7月,程学启部兵临苏州城下,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自天京往援,与北路淮军大战于无锡大桥角,太平军失利。这时,苏州太平军守将纳王郜永宽等发生动摇,与程学启部秘密接洽献城事宜。十一月初五,郜永宽等杀死守城主将慕王谭绍光,开城投降。淮军入城后,太平军八降王率部屯居半城,不愿剃发解除武装,而是索要官衔及编制。为此,李鸿章采纳程学启的建议,诱杀了八降将,并遣散余众。苏州杀降,尽管引起戈登的不满,一度闹得不可开交,但就李鸿章来说,毕竟消除了“变生肘腋”的隐患,正如其在禀
李鸿章·蒙汉良篆刻
母亲的书信中所称“此事虽太过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
⑤ 李鸿章访美坐船要多久才能到达美国
1896年3月22日,李鸿章乘坐法国“艾纳斯脱西蒙”号邮船从上海出发对欧美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访问,历时 190 天,行程 9 万里,掀起一股“李鸿章旋风”。
8月 22 日,李鸿章一行结束了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乘“圣·路易斯”号邮轮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访问。经过 6 天的海上航行,于 28 日上午 9 时抵达美国纽约港。9月14日,李鸿章从加拿大西海岸温哥华乘坐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的轮船回国。
(5)李鸿章访问太平天国扩展阅读: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
⑥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中功与过
一、功绩:
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2、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中国人名被赋予了一个耻辱的名字——东亚病夫。
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维护国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
二、过失
1、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6)李鸿章访问太平天国扩展阅读
一、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二、生平介绍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⑦ 李鸿章访问美国,第一次看到高楼大厦,说了什么话
作为我国封建时期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一直饱受后人的诟病。一方面,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在诞生的过程中对原本作为中原之主的汉人没少进行镇压;另一方面,清政府在执政中后期故步自封、吏治腐败,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当时的世界,也因此才有了清道光二十年(1840)着名的鸦片战争。
因为文化、科技、思想等方面的全面落后,清朝在鸦片战争后屡遭侵略,成为了各国列强砧板上的鱼肉。
当时,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了第一名的位置,和清朝相比几乎是云泥之别。当李鸿章看到美国的高楼大厦,再想到中国的绝大多数人还生活在平房里,无疑会感到无力和心酸。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李鸿章的这番话,依然能够回想起那段灰暗的岁月。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古今通用的定理,当时落后于世界的中国遭到了列强的欺压,这既是耻辱,也是提醒我们奋发图强的动力。
⑧ 李鸿章在最后是怎么样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
这是《清史稿》中对李鸿章收复苏州的描述。
郜云官等八人被斩杀
八位太平军将领进入李鸿章营帐,看着食物美酒已经摆好,纷纷拱了拱手,在各自座位上坐下。李鸿章看到八人均没有带侍从后,冷笑了一下,这时郜云官等人还不知大祸将至。李鸿章将手中的酒杯摔在地上,营帐后冲出几百名清军,郜云官等八人被乱刀砍死。
就这样,郜云官等八人背叛谭绍光,献城投降了清军。他们毕恭毕敬,希望得到清朝的宽恕,能够获得高官厚禄。可惜在李鸿章看来,他们只是棋子,没用就可丢弃,在酒宴上郜云官等人筷子还没动,就身首异处了。
⑨ 李鸿章有哪些争议点
正面评价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着书”。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孙文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
梁启超则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33]
1896年,美国《纽约时报》认为美国民众对李访美反响热烈是因为“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们所辖子民的总和还多”国宾礼遇“不仅表明了他个人的崇高尊严,同时也表明了大清帝国的伟大。”[34]
1896年,李鸿章访俄,俄罗斯帝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评论对李鸿章的印象时说:“我认为李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当然他是中国人,没受过一点欧洲教育,但受过高深的中国教育,而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头脑,善于清晰地思考。正因为如此,他在中国历史上,在治理中国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这就不足为奇了。当时治理中华帝国的实际上就是李鸿章。”[35][注 5]
负面评价
李鸿章与守旧的清流派翁同龢长期不和。翁同龢曾出上联“宰相合肥天下瘦”讥讽李鸿章,被李以下联“司农常熟世间荒”回击。
1895年因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省籍的士绅打算拥清抗日,爆发了乙未战争,随即败于日本。台湾客家大老丘逢甲在乙未战争后写下一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其中前两句意在讽刺李鸿章。
张伯驹曾着有《红毹纪梦诗注》一书,回忆自7岁以来,70年间所经历过的菊坛史料,吟哦成诗199首收录其内。诗中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招致民间物议沸腾。当年在北京唱苏昆曲的,有一个饰演丑角的名演员刘赶三,一日在舞台上演戏时,就敢公开嘲骂李鸿章,冒出一句另加的台词:“拔去三眼花翎!”恰遇李鸿章的侄子也在场看戏,听后大怒,立即上台打了刘赶三好几个耳光,经人劝阻方罢。刘赶三遭此侮辱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抑郁在心,不久竟因而弃世。时人就此事而作联嘲讽曰:“赶三一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由于“赶三一死”和“李二先生”有些对不上,经过辗转相传后,就变成了杨三。另有说法曰,刘赶三小名“羊三儿”,故讹传为“杨三”。也有说法是“杨三”指的是,苏州籍的名丑杨鸣玉。
清朝和法国的战争结束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主权,左宗棠评价李鸿章是:“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36]。
李鸿章访问德国,会见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问他:“你当了一辈子的中国宰相,告诉我,你有什么足以自傲的政绩?”李鸿章就说,他怎样领导军队剿灭了太平天国和造反的捻匪。据梁启超记述,俾斯麦听了通过翻译告诉李鸿章:“真的是很崇高啊!不过,我们欧洲人却认为,打仗要战胜外族人才是功劳;国内自相残杀来保持一国的稳定,我们欧洲人不拿出来谈。”[注 6]然而,俾斯麦却是以武力统一德意志而声名鹊起。
俾斯麦听说李被称为“东方俾斯麦”后,说可没有人说他是“欧洲的李鸿章”;这话其实是在讽刺李鸿章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俾斯麦可不敢以欧洲李鸿章自居。
中立评价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居位之高之久,却乃使庞然硕大之支那降为二等国。”“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