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内存数据库效率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内存数据库效率

发布时间: 2022-05-31 20:58:30

㈠ Java 数据驻留内存的安全性及效率问题

配置参数是否经常被访问到?如果经常被访问,最好还是一次load到内存,这样的话读取速度很快,性能高。至于内存中放几百个甚至几千个key-value键值对,对于现在的服务器内存毫无压力。如果你放到数据库表中,那么就会频繁查询数据库,反而降低性能。如果不经常被访问,当然可以放到数据库中。

㈡ 一个例子说明内存数据库为什么比磁盘数据库要快

假定在程序效率和关键过程相当且不计入缓存等措施的条件下,读写任何类型的数据都没有直接操作文件来的快,不论MSYQL过程如何,最后都要到磁盘上去读这个“文件”(记录存储区等效),所以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只读 内容,无关任何排序或查找操作。

动态网站一般都是用数据库来存储信息,如果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不高 可以加入缓存来减少频繁读写数据库。

两种方式一般都支持,但是绕过操作系统直接操作磁盘的性能较高,而且安全性也较高,数据库系中的磁盘性能一直都是瓶颈,大型数据库一般基于unix
系统,当然win下也有,不常用应为win的不可靠性,unix下,用的是裸设备raw设备,就是没有加工过的设备(unix下的磁盘分区属于特殊设备,
以文件形式统一管理),由dbms直接管理,不通过操作系统,效率很高,可靠性也高,因为磁盘,cache和内存都是自己管理的,大型数据库系统
db2,oracal,informix(不太流行了),mssql算不上大型数据库系统。

1、直接读文件相比数据库查询效率更胜一筹,而且文中还没算上连接和断开的时间。

2、一次读取的内容越大,直接读文件的优势会越明
显(读文件时间都是小幅增长,这跟文件存储的连续性和簇大小等有关系),这个结果恰恰跟书生预料的相反,说明MYSQL对更大文件读取可能又附加了某些操
作(两次时间增长了近30%),如果只是单纯的赋值转换应该是差异偏小才对。

3、写文件和INSERT几乎不用测试就可以推测出,数据库效率只会更差。
4、很小的配置文件如果不需要使用到数据库特性,更加适合放到独立文件里存取,无需单独创建数据表或记录,很大的文件比如图片、音乐等采用文件存储更为方便,只把路径或缩略图等索引信息放到数据库里更合理一些。

5、PHP上如果只是读文件,file_get_contents比fopen、fclose更有效率,不包括判断存在这个函数时间会少3秒左右。
6、fetch_row和fetch_object应该是从fetch_array转换而来的,书生没看过PHP的源码,单从执行上就可以说明fetch_array效率更高,这跟网上的说法似乎相反。

磁盘读写与数据库的关系:

一 磁盘物理结构
(1) 盘片:硬盘的盘体由多个盘片叠在一起构成。

在硬盘出厂时,由硬盘生产商完成了低级格式化(物理格式化),作用是将空白的盘片(Platter)划分为一个个同圆心、不同半径的磁道
(Track),还将磁道划分为若干个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可存储128×2的N次方(N=0.1.2.3)字节信息,默认每个扇区的大小为
512字节。通常使用者无需再进行低级格式化操作。

(2) 磁头:每张盘片的正反两面各有一个磁头。

(3) 主轴:所有磁片都由主轴电机带动旋转。

(4) 控制集成电路板:复杂!上面还有ROM(内有软件系统)、Cache等。

二 磁盘如何完成单次IO操作
(1) 寻道
当控制器对磁盘发出一个IO操作命令的时候,磁盘的驱动臂(Actuator
Arm)带动磁头(Head)离开着陆区(Landing
Zone,位于内圈没有数据的区域),移动到要操作的初始数据块所在的磁道(Track)的正上方,这个过程被称为寻道(Seeking),对应消耗的时
间被称为寻道时间(Seek Time);

(2) 旋转延迟
找到对应磁道还不能马上读取数据,这时候磁头要等到磁盘盘片(Platter)旋转到初始数据块所在的扇区(Sector)落在读写磁头正下方之后才能开始读取数据,在这个等待盘片旋转到可操作扇区的过程中消耗的时间称为旋转延时(Rotational Delay);

(3) 数据传送
接下来就随着盘片的旋转,磁头不断的读/写相应的数据块,直到完成这次IO所需要操作的全部数据,这个过程称为数据传送(Data Transfer),对应的时间称为传送时间(Transfer Time)。完成这三个步骤之后单次IO操作也就完成了。

根据磁盘单次IO操作的过程,可以发现:
单次IO时间 = 寻道时间 + 旋转延迟 + 传送时间

进而推算IOPS(IO per second)的公式为:
IOPS = 1000ms/单次IO时间

三 磁盘IOPS计算
不同磁盘,它的寻道时间,旋转延迟,数据传送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

1. 寻道时间
考虑到被读写的数据可能在磁盘的任意一个磁道,既有可能在磁盘的最内圈(寻道时间最短),也可能在磁盘的最外圈(寻道时间最长),所以在计算中我们只考虑平均寻道时间。

在购买磁盘时,该参数都有标明,目前的SATA/SAS磁盘,按转速不同,寻道时间不同,不过通常都在10ms以下:

3. 传送时间2. 旋转延时

和寻道一样,当磁头定位到磁道之后有可能正好在要读写扇区之上,这时候是不需要额外的延时就可以立刻读写到数据,但是最坏的情况确实要磁盘旋转整整
一圈之后磁头才能读取到数据,所以这里也考虑的是平均旋转延时,对于15000rpm的磁盘就是(60s/15000)*(1/2) = 2ms。

(1) 磁盘传输速率
磁盘传输速率分两种:内部传输速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外部传输速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

内部传输速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是指磁头与硬盘缓存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简单的说就是硬盘磁头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来,然后存储在缓存内的速度。

理想的内部传输速率不存在寻道,旋转延时,就一直在同一个磁道上读数据并传到缓存,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单个磁道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

实际的内部传输速率包含了寻道和旋转延时,目前家用磁盘,稳定的内部传输速率一般在30MB/s到45MB/s之间(服务器磁盘,应该会更高)。

外部传输速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是指硬盘缓存和系统总线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也就是计算机通过硬盘接口从缓存中将数据读出交给相应的硬盘控制器的速率。

硬盘厂商在硬盘参数中,通常也会给出一个最大传输速率,比如现在SATA3.0的6Gbit/s,换算一下就是6*1024/8,768MB/s,通常指的是硬盘接口对外的最大传输速率,当然实际使用中是达不到这个值的。

这里计算IOPS,保守选择实际内部传输速率,以40M/s为例。

(2) 单次IO操作的大小
有了传送速率,还要知道单次IO操作的大小(IO Chunk Size),才可以算出单次IO的传送时间。那么磁盘单次IO的大小是多少?答案是:不确定。

操作系统为了提高 IO的性能而引入了文件系统缓存(File System Cache),系统会根据请求数据的情况将多个来自IO的请求先放在缓存里面,然后再一次性的提交给磁盘,也就是说对于数据库发出的多个8K数据块的读操作有可能放在一个磁盘读IO里就处理了。

还有,有些存储系统也是提供了缓存(Cache),接收到操作系统的IO请求之后也是会将多个操作系统的 IO请求合并成一个来处理。

不管是操作系统层面的缓存还是磁盘控制器层面的缓存,目的都只有一个,提高数据读写的效率。因此每次单独的IO操作大小都是不一样的,它主要取决于系统对于数据读写效率的判断。这里以SQL Server数据库的数据页大小为例:8K。

(3) 传送时间
传送时间 = IO Chunk Size/Internal Transfer Rate = 8k/40M/s = 0.2ms

可以发现:
(3.1) 如果IO Chunk Size大的话,传送时间会变大,从而导致IOPS变小;
(3.2) 机械磁盘的主要读写成本,都花在了寻址时间上,即:寻道时间 + 旋转延迟,也就是磁盘臂的摆动,和磁盘的旋转延迟。
(3.3) 如果粗略的计算IOPS,可以忽略传送时间,1000ms/(寻道时间 + 旋转延迟)即可。

4. IOPS计算示例
以15000rpm为例:

(1) 单次IO时间
单次IO时间 = 寻道时间 + 旋转延迟 + 传送时间 = 3ms + 2ms + 0.2 ms = 5.2 ms

(2) IOPS
IOPS = 1000ms/单次IO时间 = 1000ms/5.2ms = 192 (次)
这里计算的是单块磁盘的随机访问IOPS。

考虑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磁盘全部为顺序访问,那么就可以忽略:寻道时间 + 旋转延迟 的时长,IOPS的计算公式就变为:IOPS = 1000ms/传送时间
IOPS = 1000ms/传送时间= 1000ms/0.2ms = 5000 (次)

显然这种极端的情况太过理想,毕竟每个磁道的空间是有限的,寻道时间 + 旋转延迟 时长确实可以减少,不过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四 数据库中的磁盘读写
1. 随机访问和连续访问
(1) 随机访问(Random Access)
指的是本次IO所给出的扇区地址和上次IO给出扇区地址相差比较大,这样的话磁头在两次IO操作之间需要作比较大的移动动作才能重新开始读/写数据。

(2) 连续访问(Sequential Access)
相反的,如果当次IO给出的扇区地址与上次IO结束的扇区地址一致或者是接近的话,那磁头就能很快的开始这次IO操作,这样的多个IO操作称为连续访问。

(3) 以SQL Server数据库为例
数据文件,SQL Server统一区上的对象,是以extent(8*8k)为单位进行空间分配的,数据存放是很随机的,哪个数据页有空间,就写在哪里,除非通过文件组给每个表预分配足够大的、单独使用的文件,否则不能保证数据的连续性,通常为随机访问。
另外哪怕聚集索引表,也只是逻辑上的连续,并不是物理上。

日志文件,由于有VLF的存在,日志的读写理论上为连续访问,但如果日志文件设置为自动增长,且增量不大,VLF就会很多很小,那么就也并不是严格的连续访问了。

2. 顺序IO和并发IO
(1) 顺序IO模式(Queue Mode)
磁盘控制器可能会一次对磁盘组发出一连串的IO命令,如果磁盘组一次只能执行一个IO命令,称为顺序IO;

(2) 并发IO模式(Burst Mode)
当磁盘组能同时执行多个IO命令时,称为并发IO。并发IO只能发生在由多个磁盘组成的磁盘组上,单块磁盘只能一次处理一个IO命令。

(3) 以SQL Server数据库为例
有的时候,尽管磁盘的IOPS(Disk Transfers/sec)还没有太大,但是发现数据库出现IO等待,为什么?通常是因为有了磁盘请求队列,有过多的IO请求堆积。

磁盘的请求队列和繁忙程度,通过以下性能计数器查看:
LogicalDisk/Avg.Disk Queue Length
LogicalDisk/Current Disk Queue Length
LogicalDisk/%Disk Time

这种情况下,可以做的是:
(1) 简化业务逻辑,减少IO请求数;
(2) 同一个实例下,多个数据库迁移的不同实例下;
(3) 同一个数据库的日志,数据文件分离到不同的存储单元;
(4) 借助HA策略,做读写操作的分离。

3. IOPS和吞吐量(throughput)
(1) IOPS
IOPS即每秒进行读写(I/O)操作的次数。在计算传送时间时,有提到,如果IO Chunk Size大的话,那么IOPS会变小,假设以100M为单位读写数据,那么IOPS就会很小。

(2) 吞吐量(throughput)
吞吐量指每秒可以读写的字节数。同样假设以100M为单位读写数据,尽管IOPS很小,但是每秒读写了N*100M的数据,吞吐量并不小。

(3) 以SQL Server数据库为例
对于OLTP的系统,经常读写小块数据,多为随机访问,用IOPS来衡量读写性能;
对于数据仓库,日志文件,经常读写大块数据,多为顺序访问,用吞吐量来衡量读写性能。

磁盘当前的IOPS,通过以下性能计数器查看:
LogicalDisk/Disk Transfers/sec
LogicalDisk/Disk Reads/sec
LogicalDisk/Disk Writes/sec

磁盘当前的吞吐量,通过以下性能计数器查看:
LogicalDisk/Disk Bytes/sec
LogicalDisk/Disk Read Bytes/sec
LogicalDisk/Disk Write Bytes/sec

㈢ 数据库性能优化有哪些措施

1、调整数据结构的设计。这一部分在开发信息系统之前完成,程序员需要考虑是否使用ORACLE数据库的分区功能,对于经常访问的数据库表是否需要建立索引等。

2、调整应用程序结构设计。这一部分也是在开发信息系统之前完成,程序员在这一步需要考虑应用程序使用什么样的体系结构,是使用传统的Client/Server两层体系结构,还是使用Browser/Web/Database的三层体系结构。不同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要求的数据库资源是不同的。

3、调整数据库SQL语句。应用程序的执行最终将归结为数据库中的SQL语句执行,因此SQL语句的执行效率最终决定了ORACLE数据库的性能。ORACLE公司推荐使用ORACLE语句优化器(Oracle Optimizer)和行锁管理器(row-level manager)来调整优化SQL语句。

4、调整服务器内存分配。内存分配是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优化配置的,数据库管理员可以根据数据库运行状况调整数据库系统全局区(SGA区)的数据缓冲区、日志缓冲区和共享池的大小;还可以调整程序全局区(PGA区)的大小。需要注意的是,SGA区不是越大越好,SGA区过大会占用操作系统使用的内存而引起虚拟内存的页面交换,这样反而会降低系统。

5、调整硬盘I/O,这一步是在信息系统开发之前完成的。数据库管理员可以将组成同一个表空间的数据文件放在不同的硬盘上,做到硬盘之间I/O负载均衡。

6、调整操作系统参数,例如:运行在UNIX操作系统上的ORACLE数据库,可以调整UNIX数据缓冲池的大小,每个进程所能使用的内存大小等参数。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条件。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3)内存数据库效率扩展阅读

数据库,简单来说是本身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数据库指的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的特点、是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㈣ 影响数据库操作效率(增、删、改、查)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把数据、日志、索引放到不同的I/O设备上,增加读取速度,以前可以将Tempdb应放在RAID0上,SQL2000不在支持。数据量(尺寸)越大,提高I/O越重要.
2、纵向、横向分割表,减少表的尺寸(sp_spaceuse)
3、升级硬件
4、根据查询条件,建立索引,优化索引、优化访问方式,限制结果集的数据量。注意填充因子要适当(最好是使用默认值0)。索引应该尽量小,使用字节数小的列建索引好(参照索引的创建),不要对有限的几个值的字段建单一索引如性别字段
5、提高网速;
6、扩大服务器的内存,Windows 2000和SQL server 2000能支持4-8G的内存。配置虚拟内存:虚拟内存大小应基于计算机上并发运行的服务进行配置。运行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时,可考虑将虚拟内存大小设置为计算机中安装的物理内存的 1.5 倍。如果另外安装了全文检索功能,并打算运行 Microsoft 搜索服务以便执行全文索引和查询,可考虑:将虚拟内存大小配置为至少是计算机中安装的物理内存的 3 倍。将 SQL Server max server memory 服务器配置选项配置为物理内存的 1.5 倍(虚拟内存大小设置的一半)。
7、增加服务器CPU个数;但是必须明白并行处理串行处理更需要资源例如内存。使用并行还是串行程是MsSQL自动评估选择的。单个任务分解成多个任务,就可以在处理器上运行。例如耽搁查询的排序、连接、扫描和GROUP BY字句同时执行,SQL SERVER根据系统的负载情况决定最优的并行等级,复杂的需要消耗大量的CPU的查询最适合并行处理。但是更新操作UPDATE,INSERT,DELETE还不能并行处理。
8、如果是使用like进行查询的话,简单的使用index是不行的,但是全文索引,耗空间。 like 'a%' 使用索引 like '%a' 不使用索引用 like '%a%' 查询时,查询耗时和字段值总长度成正比,所以不能用CHAR类型,而是VARCHAR。对于字段的值很长的建全文索引。
9、DB Server 和APPLication Server 分离;OLTP和OLAP分离
10、分布式分区视图可用于实现数据库服务器联合体。联合体是一组分开管理的服务器,但它们相互协作分担系统的处理负荷。这种通过分区数据形成数据库服务器联合体的机制能够扩大一组服务器,以支持大型的多层 Web 站点的处理需要。有关更多信息,参见设计联合数据库服务器。(参照SQL帮助文件'分区视图')
a、在实现分区视图之前,必须先水平分区表
b、在创建成员表后,在每个成员服务器上定义一个分布式分区视图,并且每个视图具有相同的名称。这样,引用分布式分区视图名的查询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服务器上运行。系统操作如同每个成员服务器上都有一个原始表的复本一样,但其实每个服务器上只有一个成员表和一个分布式分区视图。数据的位置对应用程序是透明的。
11、重建索引 DBCC REINDEX ,DBCC INDEXDEFRAG,收缩数据和日志 DBCC SHRINKDB,DBCC SHRINKFILE. 设置自动收缩日志.对于大的数据库不要设置数据库自动增长,它会降低服务器的性能。 在T-sql的写法上有很大的讲究,下面列出常见的要点:首先,DBMS处理查询计划的过程是这样的:
1、 查询语句的词法、语法检查
2、 将语句提交给DBMS的查询优化器
3、 优化器做代数优化和存取路径的优化
4、 由预编译模块生成查询规划
5、 然后在合适的时间提交给系统处理执行
6、 最后将执行结果返回给用户其次,看一下SQL SERVER的数据存放的结构:一个页面的大小为8K(8060)字节,8个页面为一个盘区,按照B树存放。
12、Commit和rollback的区别 Rollback:回滚所有的事物。 Commit:提交当前的事物. 没有必要在动态SQL里写事物,如果要写请写在外面如: begin tran exec(@s) commit trans 或者将动态SQL 写成函数或者存储过程。
13、在查询Select语句中用Where字句限制返回的行数,避免表扫描,如果返回不必要的数据,浪费了服务器的I/O资源,加重了网络的负担降低性能。如果表很大,在表扫描的期间将表锁住,禁止其他的联接访问表,后果严重。
14、SQL的注释申明对执行没有任何影响

还有很多技巧,可以平时使用中体会。

㈤ oracle数据库与MillionsDB内存数据库的性能比较

1.传统磁盘数据库的基本访问模式。为了提高性能在产品和应用之间会加入缓存的内存区域。传统数据库性能瓶颈主要出现在一个是内存不够,一个IO读写效率太低。oracle 体系结构中,数据库实例的系统全局区SGA(System global area) 是核心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组共享的内存结构,里面存储了oracle数据库实例(instance)的数据和控制文件信息。SGA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共享池,数据缓冲区,大型池,Java池,日志缓冲区。如果每次执行一个操作时,Oracle都必须从磁盘读取所有数据块并在改变它之后又必须把每一块写入磁盘,显然效率会非常低。数据缓冲区存放需要经常访问的数据,供所有用户使用。修改数据时,首先从数据文件中取出数据,存储在数据缓冲区中,修改/插入数据也存储在缓冲区中,commit或DBWR进程的其他条件引发时,数据被写入数据文件。而SGA的内存是极其有限的,所以SGA是影响Oracle数据库性能的重要因素.

而MillionsDB内存数据库,拥有大量的内存,在数据库启动过程中把数据从磁盘上加载到内存中,而对数据进行操作也是数据是先不存储到磁盘上(Disk)(数据操作会有相应的日志保存),存储在内存中,MVCC:(Multi 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用来控制内存数据的一致性,而后台savepoint定时的把内存中数据的修改从内存中写入磁盘。内存数据库并不是实时的把数据更新到磁盘上,这样就减少很多磁盘的IO操作,而数据有加载到内存中,内存存储读取的性能远高于磁盘存储。读写操作都针对内存进行,不再直接与磁盘数据库交互,相当于是一种异步操作,显然,异步操作使得前端的写操作显得更快。虽然oracle的读写操作也有针对内存进行,但由于SGA的内存有限,遇到大数据量时,性能相比内存数据库就相差很远。
MillionsDB支持与多种数据库对接.如Oracle,DB2,Sybase,MySQL,SQL Server
MillionsDB 独特的内存管理算法,使系统运行不产生内存碎片.避免了内存的动态申请或释放导致的系统运算资源开销.从而保障了数据平台的整体运行效率.

㈥ 内存数据库主流的有哪些,并给出各自特点!

内存数据库从范型上可以分为关系型内存数据库和键值型内存数据库。
在实际应用中内存数据库主要是配合oracle或mysql等大型关系数据库使用,关注性能。
作用类似于缓存,并不注重数据完整性和数据一致性。
基于键值型的内存数据库比关系型更加易于使用,性能和可扩展性更好,因此在应用上比关系型的内存数据库使用更多。
比较FastDB、Memcached和Redis主流内存数据库的功能特性。
FastDB的特点包括如下方面:
1、FastDB不支持client-server架构因而所有使用FastDB的应用程序必须运行在同一主机上;
2、fastdb假定整个数据库存在于RAM中,并且依据这个假定优化了查询算法和接口。
3、fastdb没有数据库缓冲管理开销,不需要在数据库文件和缓冲池之间传输数据。
4、整个fastdb的搜索算法和结构是建立在假定所有的数据都存在于内存中的,因此数据换出的效率不会很高。
5、Fastdb支持事务、在线备份以及系统崩溃后的自动恢复。
6、fastdb是一个面向应用的数据库,数据库表通过应用程序的类信息来构造。
FastDB不能支持Java API接口,这使得在本应用下不适合使用FastDB。
Memcached
Memcached是一种基于Key-Value开源缓存服务器系统,主要用做数据库的数据高速缓冲,并不能完全称为数据库。
memcached的API使用三十二位元的循环冗余校验(CRC-32)计算键值后,将资料分散在不同的机器上。当表格满了以后,接下来新增的资料会以LRU机制替换掉。由于 memcached通常只是当作缓存系统使用,所以使用memcached的应用程式在写回较慢的系统时(像是后端的数据库)需要额外的程序更新memcached内的资料。
memcached具有多种语言的客户端开发包,包括:Perl、PHP、JAVA、C、Python、Ruby、C#。
Redis
Redis是一个高性能的key-value数据库。redis的出现,很大程度补偿了memcached这类keyvalue存储的不足,在部分场合可以对关系数据库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提供了C++、Java、Python,Ruby,Erlang,PHP客户端。

㈦ 商品搜索排序问题,通过内存数据库排序和多次查询排序,那个效率更高

各有好坏啊。如果数据更新慢查询多就第一种,反之第二种咯

㈧ 关于内存和数据库操作的问题

所有的操作都要经过内存,所以肯定是直接在内存上操作要快。。。但你说的这些操作是不可能常驻内存的,所以要提高操作速度应该是从优化程序、提高硬件性能入手

㈨ 内存数据库主流的有哪些,并给出各自特点

目前关系型内存数据库主要有MySQL(使用内存存储引擎)、SQL Server(In-Memory OLTP)、数蚕内存数据库、Oracle 内存数据库。
MySQL:免费产品,内存存储引擎使用较少。
SQL Server:微软的商业化产品,是为了适应大数据等业务产品新添加的存储引擎,微软SQL语句兼容性好,商业化成熟度高。
数蚕内存数据库:数蚕科技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内存数据库,查询响应快,支持多种sql特性。
Oracle 内存数据库:基于内存计算的关系数据库, 提供了响应时间极 短且吞吐量极高的应用程序。

非关系型内存数据库主要有FastDB、Memcached和Redis等主流内存数据库。结构简单,支持数据结构多以基础数据结构为主,一般应用于缓存等非关键数据存储,其优点是数据查询速度快,对下层编程接口良好。

㈩ SAP HANA内存数据库与oracle数据库和MillionsDB内存数据库的性能比较

MillionsDB 不懂,不过对于HANA和oracle来讲,相对来说HANA会更快一点,因为内存更大,可以存储的数量更多,而oracle,不能说是完全的内存数据库,其中有一部分还是速度比较快的硬盘,只是传输技术更新,所以速度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