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将国学资治通鉴视频从电脑上下载到优盘
用客户端下载。
一、《资治通鉴》的编撰
《宋史·司马光传》里面记载过司马光两个童年故事,除了妇孺皆知的“司马光砸缸”之外,还有一个不太受人注意的故事。然而正是这个不为一般人重视的童年故事,和司马光的终身成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司马光六岁就学,七岁开始就迷恋上了《左传》这部书,“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与幼年嗜读《左传》,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从《资治通鉴》的体裁选择和时代断限上,都能得到佐证。首先,在体裁上,《资治通鉴》选择的是和《左传》一致的编年体;其次,在断限上,《资治通鉴》始于“三家分晋”,是接着《左传》往下写的。司马光根据书中的纪年标识,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这部书囊括了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结束于公元959年,陈桥兵变的前一年)。后人一般也沿用这一说法。事实上,从叙事角度看,《资治通鉴》涵盖的历史跨度,并不止1362年,而应超过了1400年。
司马光很早就开始着手这部书的编撰。最初编成了《历年图》五卷,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宋朝建立前,是1362年间历朝大事记,提纲挈领。于治平元年(1064)进呈给宋英宗。很多学者把这份《历年图》看作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的提纲。
之后不久,这项庞大的编年史写作计划,完成了前八卷内容,司马光将之命名为《通志》,于治平三年(1066)进呈给宋英宗,内容包括从三家分晋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宋英宗在看了之后,决定将司马光编修史籍的工作转变为官方行为,由政府出资募员,司马光领衔,来完成一部讲述“历代君臣事迹”的史书。经司马光和宋英宗沟通后,决定将这项工作放在编撰《通志》的原计划基础上进行。这是这部编年体通史成为官修书之始。很多文献都说《资治通鉴》的编撰,前后历经19年(完成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即1084年),就是把治平三年(1066)作为编修的起始年来算的。这个算法其实也不确切。如前所述,这一年只能算这部书成为官修书的开端,事实上司马光的准备工作和早期编写工作,早就开始了。
在得到宋英宗的支持之后,司马光开始挑选助手,强化编修程序。司马光将编修程序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将所有史料按年月汇集,称作“丛目”;第二步是在“丛目”基础上,将无益于治道的内容予以删削,也要对一事多说者进行辨析、提炼,称之为“长编”;第三步是在“长编”基础上删定成书。三位助手完成前两步工作,最终司马光亲自笔削定稿。
治平四年(1067)春,司马光完成了第一批定稿。这时候宋英宗已经去世了。所以这第一批定稿进呈给了继任的宋神宗,并由司马光在经筵中为宋神宗讲解相关内容。宋神宗为这部书写了篇序言(由当时的翰林学士王珪代笔),并正式将该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
二、《资治通鉴》的读本
《资治通鉴》最终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校订完毕,并于杭州镂版刊行。同一年,司马光去世。宋哲宗亲政以后,一反司马光与太皇太后高氏领导的元祐政治,立志绍述乃父熙丰新法。反王安石阵营,以及与司马光政治意见接近的朝野人士受到打击。宋徽宗时,定下“元祐党籍”并刻碑。司马光被目为元祐党领袖,《资治通鉴》也差点遭毁版之厄运。幸赖刻版前缀有当初宋神宗所赐的“御制序”,这部伟大的着作才得以保存下来。
1086年镂版于杭州的这个最初版本,已久不见于人间。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比较早、比较流行、质量也比较高的本子,是宋高宗绍兴二年至三年(1132-1133)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完成于当时的余姚。民国时代“四部丛刊”和近年“中华再造善本”影印的《资治通鉴》,就是以这个本子为主的。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资治通鉴》的最佳读本,当然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个整理本。这次整理,选择了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音注本《资治通鉴》作为底本。选择这个底本最大的好处是,读者在读到《资治通鉴》原文外,还能读到胡三省的注释。胡三省的注释,是古人研究《资治通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此外,中华书局的整理本还将当初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编集的《资治通鉴考异》逐条散布在相关历史事件下。《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每个历史事件只能在某一个确定的时间点上出现一次。它不像《史记》这样的纪传体史书,同一件事,比如“鸿门宴”,可以在项羽、刘邦的本纪或张良、樊哙的传记中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甚至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简单说,编年体对于史事的要求是,一件事只能有一种说法。但问题是,很多历史事件都有可能存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说法。对编年体史书的作者来说,如何判断、取舍这些相互歧义乃至于矛盾的史料,势必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前文介绍《资治通鉴》编纂的基本步骤时介绍过,有一个从“丛目”到“长编”的过程。司马光要求助手们在编写“长编”的时候,碰到一事多说者,对任何一种不同说法都要详加考察,或取一种比较合理的记载,或吸收不同说法中各自的合理成分,以折衷成一种比较客观的陈述。这对于修史者来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而且未必能事事折衷,也不能确保编纂者每次选择都是正确的。碰到这些情况,司马光和助手们并不是简单地将不同说法舍弃,而是另外汇集成一部《资治通鉴考异》,对相关史料进行剖析,说明《资治通鉴》的取舍理由。因此,后人用“长编考异法”来概括《资治通鉴》编纂在学术上的特点。讲得简单点,“长编考异法”也就是尽可能占有史料、尽全力辨析史料。直到今天,这套方法还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中华书局整理本将《考异》散在正文之下,有利于读者深入了解《资治通鉴》及相关历史内容。
对于绝大多数非文史专业读者来说,要通读这样一部皇皇巨着,恐怕是很有难度的。文言文以及历史背景知识,都可能成为阅读的障碍。很多读者都希望有一部白话本《资治通鉴》,以辅助阅读。市面上有不少品种的白话本《资治通鉴》。在此想略为讨论一下市面上比较流行也非常有影响的一种,即柏扬版白话《资治通鉴》。编写者在这套书上的确费了不少工夫,内容比较完整,出现得也比较早,从台湾引进后即大受欢迎。但柏扬这套书除了白话翻译外,还加塞了他本人的很多评论。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柏扬在解读中国历史的时候,有自身的意识形态立场。读他的书,借助其白话文来帮助理解《资治通鉴》原文,完全可以,但千万不能被他的个人思想牵着鼻子走。
也有很多读者,可能只是想对《资治通鉴》的风貌作些了解,而并不执着于读完整部书。针对这样的读者,我们可以推荐一些节选本。市面上《资治通鉴》的节选本也有很多。老一辈学者中,瞿蜕园、王仲荦都分别选注过《资治通鉴》。我想重点向大家推荐的,是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由王仲荦编注的《资治通鉴选》。这是郑天挺主编的“中国史学名着选”的一种。
这部《资治通鉴选》辑录的内容虽不多,只涉及“张骞通西域”“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北魏孝文帝变法”“唐并东突厥”“安禄山之乱”“黄巢起义”“契丹灭后晋”等八个主题。但编选者的眼光,可以从文本中得到充分体现。
举一个例子。王仲荦对“安禄山之乱”相关内容的节选,是从《资治通鉴》原书第二百十七卷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即叛乱的前一年)安禄山入朝唐玄宗于华清宫开始的。之后《资治通鉴》又记载到:“太清宫奏:‘学士李琪见玄元皇帝(按,指老子,据说老子姓李,李唐因认为祖宗)乘紫云,告以国祚延昌’。”此后在叙述安禄山准备谋反的过程中,司马光又频繁插叙唐玄宗往来于长安与华清宫之间。这些看上去很枝蔓,与“安禄山之乱”这个主题没有太多直接关系的内容,王仲荦在编选时,全部予以保留,没有作任何删节。恰是这种看似无所作为的编选方式,体现出了王仲荦这个选本的高明之处。何以见得?
我们来做个对比。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也是史学名着。《通鉴纪事本末》对《资治通鉴》原文做了不少删节。比如对原着第二百一十七卷相关内容的选取,在说完安禄山入朝之后,就介绍安禄山私蓄良马,紧接着又说他如何收拢人心。把李琪见玄元皇帝、唐玄宗往来于华清宫的内容全都删除了,看似剔翦了旁枝余叶,紧锣密鼓地铺叙反叛预谋。
《资治通鉴》为什么要在这里插叙这些看似与安史之乱无关的内容?看看那条奏报李琪见到“玄元皇帝”的记载,其中说到这位所谓的“玄元皇帝”,“乘紫云,告以国祚延昌”。多么巨大的讽刺啊!巨奸在侧,大难旋至,一朝君臣仍沉缅在自我制造的太平神话中,宣告国祚延昌,未能欺人,却实实在在欺骗了自己。再看看那些关于上清宫、华清宫的记载,一个荒殆、迷信的唐明皇,不正是安禄山顺利起事的保障吗?看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领悟,《资治通鉴》的叙事其实是非常高明的。这些看似与安禄山叛乱无关的枝枝叶叶,都是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历史图像。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安禄山干了些什么,更要关注唐明皇同时在干什么。
《通鉴》这一手法形成的强烈对比,效果绝不亚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文学性描述。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在《通鉴纪事本末》中都不见了,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干枯而残缺的文本。而王仲荦的选本,看似很懒散,没有对原文作修剪。但事实上,这样不妄做改动的选本,恰恰是参透了《资治通鉴》的三昧。
顺便一提,很多老师都非常重视《通鉴纪事本末》。这部书,对于不熟悉历史事件的初学者来说,的确是入门的好把手。但也诚如很多前辈已经指出的那样,袁枢的才、学、识都很一般,改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往往遗失了很多原着的精神。我们还是不能以它来代替《资治通鉴》~
Ⅱ 广州图书馆初始密码
广州图书馆位于广州市珠江东路,是广州的文化窗口,201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该图书馆为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广州图书馆的前身是1933年10月建成的市立中山图书馆;1938年广州沦陷,图书馆停办;1949年改称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广州解放后,称为广州中山图书馆;1955年,省、市两馆合并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原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址改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北馆,称孙中山文献馆;1980年12月,广州市委办公会议决定筹建广州图书馆。
2006年2月广州图书馆新馆正式奠基;2013年6月,广州图书馆新馆全面开放。
据2018年11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广州图书馆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4000个,设有14个机构部门,在编员工295人;广州图书馆馆藏文献843.3万册(件)。
历史沿革
1927年,广州市长林云陔为纪念孙中山,促进文化事业,提议举办市立中山图书馆。经市行政会议决定规划筹办。
1928年,成立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筹建委员会,林云陔、杜定友等十六人为委员。
1929年,市立中山图书馆在文德路原广府学宫破土动工。
1933年10月,市立中山图书馆落成开幕,伍智梅任首任馆长。
1934年,省图书馆被撤销,其藏书33500册由市馆接收。
1938年,广州沦陷,市立中山图书馆停办。
1945年,抗战胜利,杜定友兼任市立中山图书馆复办筹备处主任。
1949年,改称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广州解放后,称为广州中山图书馆。
1955年,省、市两馆合并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原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址改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北馆,称孙中山文献馆。
1980年12月,广州市委办公会议决定筹建广州图书馆。
1981年1月,广州市文化局宣布广州图书馆筹备小组成立和将"星火燎原馆"改为广州图书馆馆址的决定。
1982年1月2日广州图书馆举行开馆典礼。
2004年10月,广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广州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立项。
2006年2月20日,广州图书馆新馆正式奠基。
2012年12月28日,广州图书馆新馆正式部分开放。
2013年6月23日,广州图书馆新馆全面开放。
本段馆藏实力
【拓展资料】
截至2017年12月,广州图书馆收藏有纸质文献资源843.3万册(件),其中古籍13683册(件),视听文献701218件(册),缩微制品51件;数字信息资源库32个。
_古籍文献
截至2017年12月,广州图书馆收藏有古籍文献13683册(件),其中包含有《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天潢玉牒·彩绘南外天源赵氏宗谱:福建永春:十卷》、《周景良先生书简》、《御制盛京赋》、《清干隆御览四色抄本戏曲两种》等。
_地方文献
据2018年11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广州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包括《广州大典》数据库、广东历史文献书目数据库、广州市地方志联合目录检索、广州人物数据库、粤睇粤精彩、广州人文数字图书馆、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广州站;内容包含了广州地方志541种,广州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突出广州特色的信息资源50万种,广州文化遗产资料等内容。
_数字资源
截至2017年12月,广州图书馆收藏有数字信息资源库32个。其中包含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读秀学术搜索、FirstSearch Base Package、万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
据2018年11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广州图书馆收藏的主题资源库有中宏城市比较分析系统、职业全能培训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一带一路"数据库、皮书数据库、E线图情。
折叠支撑保障
截至2017年12月,广州图书馆实现了藏、借、阅、咨一体化;开通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文献自动分拣系统、自助服务设备、广州数字图书馆、微信、移动图书馆(APP)、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现代化服务;开通分馆数量17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数量7个,流动图书馆服务点数量20个。
本段组织体系
折叠队伍建设
截至2017年12月,广州图书馆在编员工295人,其中研究生74人,占职工总数的25.1%,本科学历人数186人,占职工总数的63.1%;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128人,初级职称63人。
折叠机构部门
据2018年11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广州图书馆设有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文献流通部、信息咨询部、专题服务部、儿童与青少年阅读部、网络服务部、社会活动推广部(同时挂网络服务部牌)、中心图书馆办公室、采编中心、技术部、研究发展部、资产物业管理部、安全保卫部。
本段建设成果
折叠开发成果
_文献开发
截至2017年12月,广州图书馆完成文献采访57.1万册、件,分编加工63.0万册、件;开展家谱数字化加工9668册,完成10.7万条新增馆藏数据MARC转换及上传OCLC数据库工作。
_科研成果
2017年,广州图书馆员工发表图书馆专业论文56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编撰出版专业着作3种;6个项目获课题立项,另有2个结项课题,10个在研课题。
折叠学术期刊
《广州图书馆通讯》创刊于2013年,是广州图书馆主办的刊物,旨在推介馆内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帮助读者更加充分地利用图书馆资源。该刊为月刊,每月下旬出版。
折叠机构荣誉
2017年,广州图书馆被授予"广东省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称号。
2017年,获慈善图书馆的称号。
2020年12月,获评2019-2020年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本段文化传统
折叠形象标识
广州图书馆形象标识设计理念来自图书馆的建筑造型,整体造型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塔楼、独特的"之"字优雅体造型,突出层叠的建筑肌理,寓意书籍的重叠和历史文化的沉积,同时融入骑楼等文化元素,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特色。
Ⅲ 谁有中华再造善本,百度云,求地址。
《中华再造善本丛书》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分为五编进行,自唐迄清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每编下以经、史、子、集、丛编次。《中华再造善本》一期首先推出750种兼具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
注意看图中右下角处,此处PDF高清格式的中华再造善本全套
《中华再造善本-金元编》部分目录
ZHSY000443 十三经注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44 魁本大字详音句读周易 元至正十二年梅隐书堂刻本
ZHSY000445 周易 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
ZHSY000446 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 元刻本
ZHSY000447 晦庵朱文公易说 元刻本
ZHSY000448 周易程朱传义音训 元至正六年虞氏务本堂刻本
ZHSY000449 周易程朱先生传义附录 元延祐二年圆沙书院刻本
ZHSY000450 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 元至元二年碧弯书堂刻本
ZHSY000451 东古郑先生易翼传 元大德十一年庐陵学官刻本
ZHSY000452 易学启蒙通释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3 周易象义 元刻本
ZHSY000454 周易本义启蒙翼传 元刻本
ZHSY000455 易纂言外翼 元刻本
ZHSY000456 周易系辞述 元刻本
ZHSY000457 周易本义集成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8 学易记 (元)李简撰 元刻本
ZHSY000459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 (元)董真卿撰 元刻本
ZHSY000460 周易经义 (元)涂溍生撰 元刻本
ZHSY000461 周易郑康成注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462 尚书注疏 蒙古刻本
ZHSY000463 书集传 元至正十一年德星书堂刻本
ZHSY000464 书集传 元刻本
ZHSY000465 书集传辑录纂注 元延祐五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
ZHSY000466 朱子订定蔡氏书集传 元刻本
ZHSY000467 尚书通考 元至正刻本
ZHSY000468 书义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69 直音傍训尚书句解 元敏德书堂刻本
ZHSY000470 详音句读明本大字毛诗 元至正二十七年盱南孙氏刻本
ZHSY000471 魁本大字详音句读毛诗 元刻本
ZHSY000472 附释音毛诗注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73 诗集传 元刻本
ZHSY000474 诗童子问 元至正三年建安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ZHSY000475 诗集传附录纂疏 元泰定四年建安刘君优翠严精舍刻本
ZHSY000476 诗集传通释 元至正十二年建安刘氏日新书堂刻本
ZHSY000477 明经题断诗义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78 诗经疑问 元至正七年建安书林刘锦文刻本
ZHSY000479 直音傍训毛诗句解 元刻本
ZHSY000480 诗经旁注 元罗祖禹刻本
ZHSY000481 诗经旁注 元罗祖禹刻本
《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部分目录
ZHSY000055 春秋集注 宋宝祐三年临江军庠刻本
ZHSY000056 春秋集注 宋德祐元年卫宗武华亭义塾刻本
ZHSY000057 春秋繁露 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
ZHSY000058 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 宋刘氏天香书院刻本
ZHSY000059 论语集说 宋淳祐六年湖頖刻本
ZHSY000060 孟子或问纂要 宋刻本
ZHSY000061 中庸辑略 宋刻本
ZHSY000062 四书章句集注 宋嘉定十年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递修本(论语孟子)及宋淳祐十二年当涂郡斋刻本(大学中庸)
ZHSY000063 经典释文 宋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64 尔雅 宋刻本
ZHSY000065 尔雅疏 宋刻宋元明初递修公文纸印本
ZHSY000066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解 宋庆元六年浔阳郡斋刻本
ZHSY000067 群经音辨 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学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68 说文解字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69 新集古文四声谱 宋刻本
ZHSY000070 隶韵 宋刻拓本
ZHSY000071 隶韵 宋刻拓本
ZHSY000072 龙龛手镜 宋刻本
ZHSY000073 广韵 宋刻本
ZHSY000074 钜宋广韵 宋乾道五年建宁府黄三八郎刻本
ZHSY000075 集韵 宋刻本
ZHSY000076 切韵指掌图 宋绍定三年越州读书堂刻本
ZHSY000077 韵补 宋刻本
ZHSY000078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宋绍定三年藏书阁刻本
ZHSY000079 押韵释疑 宋嘉熙三年禾兴郡斋刻本
ZHSY000080 紫云先生增修校正押韵释疑 宋刻本
ZHSY000081 史记 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
ZHSY000082 史记 宋淳熙三年张杅桐川郡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
ZHSY000083 史记 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
ZHSY000084 汉书 北宋刻递修本
ZHSY000085 汉书 庆元建安刘元起刻本
ZHSY000086 汉书 宋蔡琪家塾刻本
ZHSY000087 汉书 宋嘉定十七年白鹭洲书院刻本
ZHSY000088 后汉书 北宋刻递修本
ZHSY000089 后汉书 北宋刻递修本
ZHSY000090 后汉书江南东路转运司刻本
ZHSY000091 后汉书 宋王叔边刻本
ZHSY000092 后汉书 宋白鹭洲书院刻本
ZHSY000093 后汉书 黄善夫本
ZHSY000094 三国志 宋衢州州学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095 三国志 宋刻本
ZHSY000096 晋书 宋刻本
ZHSY000097 宋书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098 南齐书 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
ZHSY000099 梁书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0 陈书 宋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101 魏书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2北齐书宋刻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3 周书 (唐)令弧德棻撰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4 南史 (唐)李延寿撰 宋刻本
ZHSY000105 北史 (唐)李延寿撰 宋刻本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部分目录
├─明清001-050
│ 五经文字+(唐)张参撰+清初席氏酿华艸堂影宋抄本.pdf
│ 仪礼+(汉)郑玄注+明嘉靖吴郡徐氏刻三礼本.pdf
│ 六艺论+(汉)郑玄撰(清)陈鳣辑+清干隆四十九年陈氏裕德堂刻本.pdf
│ 剪绡集+(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吴中水利通志++明嘉靖三年锡山安国铜活字印本.pdf
│ 周礼+(汉)郑玄注+明嘉靖吴郡徐氏刻三礼本.pdf
│ 唐中兴闲气集+(唐)高仲武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宋)黄升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唐秦隐君诗集+(唐)秦系撰+清影宋抄本.pdf
│ 回回馆译语+清初刻本.pdf
│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清影元抄本.pdf
│ 大明一统志+(明)李贤、万安等纂修+明天顺五年内府刻本.pdf
│ 大明会典+(明)徐溥等纂修+明正德六年司礼监刻本.pdf
│ 字鉴+(元)李文仲编+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元抄本.pdf
│ 孝经列传+(明)胡时化编集+明万历刻本.pdf
│ 小学五书+(宋)张时举编+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建文朝野汇编+(明)屠叔方撰+明万历刻本.pdf
│ 新刊眞楷大字全号缙绅便览++明万历十二年北京铁匠衚衕叶铺刻蓝印本.pdf
│ 新刊金文靖公前北征录新刊杨文敏公后北征记+(明)金幼孜撰(明)杨荣撰+明弘治十七年刘氏安正堂刻本.pdf
│ 春秋国华+(明)严讷辑+明万历活字印本.pdf
│ 春秋存俟+(明)余光余飏撰+明弘光元年文来阁刻本.pdf
│ 李羣玉诗集+(唐)李羣玉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pdf
│ 梅花衲+(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楚辞+(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pdf
│ 武经七书++清影宋抄本.pdf
│ 殿阁词林记+(明)廖道南撰+明嘉靖刻本.pdf
│ 毛诗稽古编+(清)陈启源撰+清抄本.pdf
│ 汗简+(宋)郭忠恕撰+明弘光元年冯舒抄本.pdf
│ 汴京遗迹志+(明)李濂撰+明嘉靖二十五年自刻本.pdf
│ 河防一览+(明)潘季驯撰+明万历十八年自刻本.pdf
│ 班马字类补遗+(宋)李曾伯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皇明职方两京十三省地图表+(明)陈组绶撰+明崇祯九年刻本.pdf
│ 碧云集+(南唐)李中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pdf
│ 台阁集+(唐)李嘉祐撰+清初影元抄本.pdf
│ 虚斋乐府+(宋)赵以夫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撰+明嘉靖二十六年严宽刻本.pdf
│ 西番译语++清初刻本.pdf
│ 诗外传+(汉)韩婴撰+明沈氏野竹斋刻本.pdf
│ 读易馀言+(明)崔铣撰+明崔氏家塾刻本.pdf
│ 通雅+(清)方以智撰+清康熙五年姚氏浮山此藏轩刻本.pdf
│ 郑学十八种+(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清抄本.pdf
│ 酒边词+(宋)向子諲撰+清光绪十四年王□刻宋名家词本.pdf
│ 重续千字文+(宋)葛刚正撰并篆注+清影宋抄本.pdf
│ 雕菰楼易学+(清)焦循撰+稿本.pdf
│ 鸡肋编+(宋)庄季裕撰+清初影抄元抄本.pdf
│ 高昌馆课++明抄本.pdf
│ 高昌馆译书++清初刻本.pdf
│ 髙常侍集+(唐)高适撰+清初影宋抄本.pdf
│ 鲍氏集+(南朝宋)鲍照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黑鞑事略+(宋)彭大雅撰(宋)徐霆疏证+明嘉靖二十一年抄本.pdf
Ⅳ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中华再造善本
《中华再造善本》是教育部和国家图书馆赠送给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极为珍贵的一部丛书。2002年5月,国家正式立项建设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即由国家投入2亿巨资,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持,国家图书馆承办,集中国内一批顶尖学者共同参与,通过大规模的影印出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古籍善本的一项气势恢弘的系统工程。工程预计到2007年底结束,共推出古籍善本1300种左右,单是宋元版本就达750余种。
我国的雕版印书兴于中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旁及辽、西夏、金,延袤于元、明、清,时间跨度约为1300多年。在这一千三百年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刀兵水火之灾,所藏文物古籍也随之经历了千难万劫。流存至今的唐、五代时期的版印实物,已成吉光片羽。两宋间刻书出版事业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官私刻书有1万多种。印数则当以百千万计。据说明代权相严嵩被劾而抄家时,抄出的实物中还有宋版书籍6853部。可是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所藏宋刻完轶、复本、残本通计超不过2000部,可谓万不一存。清嘉庆时着名版本学家顾广圻就曾呼吁:“举断不可少之书而墨之,勿失其真,是缩今日为宋元也,是缓千百年为今日也。”
善本的再造已并非首次。中国古代的私人藏书家寓藏于用,利用所藏宋元嘉本精心校勘,择善而从,覆刻本便起到了“再造善本”的作用。如明末清初的大出版家毛晋、清朝嘉庆年间收藏家黄丕烈曾经出版过小型的“再造善本”。中华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主持石印了《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此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讲究版本,从宋元明旧刊及精校名抄本中选出477种影印出版。从1919年到1936年共出版了11921卷,3134册,232478页,规模宏大已经让主持者不由得产生“书囊无底,善本难穷,随时搜访,不敢自足”的感慨。
基于我国一贯保护和利用古籍的政策背景下,在经过慎重的调查研究和论证之后,由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牵头,国家图书馆于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使分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以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乃至博物馆的珍贵古籍善本得以利用现代印刷出版技术获得再生。这种办法既能将那些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籍善本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又可广泛传播,便于披览研读,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杨学”的目标。
本丛书编纂分《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凡五编。第一期选目选出唐、宋版本424种,金、元版本326种。明清时代的选目,即二期选目也已几经推敲,基本定稿。另外,还选择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列入再造之内,以体现多民族共铸中华文明的辉煌史实。装帧采取传统的线装形式。正文用纸有两种:大部分用玉板宣纸。这种纸张以前是皇宫才用得起,偏碱性,防虫蛀,便于保管,称为千年寿纸。少数(如《庆赏升平》等)用瑞典进口蒙肯纸,全行彩印。书皮是仿库磁青纸,磁青纸在北宋辽代就已经有了,但是传到清朝的时候,清朝内府藏书的内阁大库也造磁青纸,叫库磁青。
据悉,全套《中华再造善本》共有1300多种、近万册,总价值319万元人民币。此套丛书仅限量发行200套,其中100套赠送给国内100所大学及公共图书馆。上海市获赠此套丛书的高校图书馆共有6家。每套书版均有标号,我馆于2005年4月接收到国家图书馆捐赠的第一批《中华再造善本》12箱100种,标号为034。以后陆续接收到5批。《中华再造善本》的收藏,不仅极大的充实了我馆珍藏阅览室所藏古籍资源,无疑还将提升我校人文学科的教学、科研实力。
为了收藏这批极其珍贵的图书,图书馆领导极为重视,专门在武川路总馆筹建珍藏阅览室,并专门为其量身订做了32个书橱,以收藏这些远来的客人。李笑野馆长还欣然为此室题字“博雅书堂”,现悬挂于书室正中。过去深藏秘室难得一见的珍惜秘本,如今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对我校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古版本实物参照,欢迎广大师生前往参观和阅览。
Ⅳ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指南
入馆须知
1. 该校读者入馆需出示校园一卡通或借阅证,校外读者需到图书馆办理临时阅览证后,方可入馆查阅资料。
2. 校园一卡通持有者可享受本馆所有资源。
3. 举止文明礼貌,着装整洁得体。
4. 保持馆内安静, 进入阅览区请关闭手机或将手机铃声调至无声状态,严禁在馆内喧哗、高声谈笑和朗读。
5. 保持馆内清洁,禁止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准乱贴、乱涂。
6. 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馆内吸烟。
7. 爱护书刊、设备和馆舍,请勿涂抹、撕毁、私藏书刊,违者按相关规定处理。
8. 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管理。
图书借阅规则 图书借还 (1)借还书手续:图书的借还手续在图书馆各借阅处办理。借书时请出示本人的校园一卡通。
(2)借期:30天
(3)借书量:5—30册,具体参见《读者借阅权限》。
2. 续借和预约
(1)续借手续:所借图书在无他人预约的情况下可续借2次。续借手续须于图书到期前在图书馆OPAC系统或到图书馆各借阅处办理。续借期限从续借当日算起与原借期相同。
(2)预约手续:读者所需图书已被全部借出时,可在网上办理预约手续。一次只能预约3册。预约到书保留4个工作日。
3. 图书逾期
所借图书需按期归还。图书逾期不还,需缴纳逾期费,每册0.30元∕天。寒暑假期间到期的图书请于开学后两周内归还;其他法定节假日到期的图书,还书日期向后顺延。逾期未还书或逾期欠款累加到10元的读者,图书馆暂停其借书资格,待其还清所借图书、交纳欠款后,再为其开通。
4. 污损和遗失
(1)污损:读者应爱护图书,不得圈画、污损、撕拆,违者按《图书馆文献遗失、损坏赔偿管理规定》赔偿。
(2)遗失:按《图书馆文献损坏、遗失赔偿管理规定》赔偿。
5. 图书阅览
(1)本馆阅览室馆藏向读者提供开架阅览,阅毕请放到指定书车。
(2)读者不得用书、包等物品占用阅览座位。图书馆对占位物品不负保管责任。
期刊阅览规则
1. 该校读者凭本人校园一卡通或借阅证,校外读者凭临时阅览证阅览。
2. 阅览室内开架报刊,仅限馆内阅览,不能外借。读者阅览每次限取2册,阅毕归架。
3. 需要复印的报刊,需要向柜台工作人员办理登记手续后,于馆内复印,当班归还。不得私自携书出馆,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4. 阅览室内简装中文过期期刊可以外借,借阅规则同《图书借阅规则》。
阅览室规则
1. 图书馆内各种功能的阅览室是读者学习、阅览的公共场所。该校人员一律凭本人一卡通入内。
2. 外单位人员查阅资料者请持单位介绍信或有关证件在办公室办理临时借阅证后方能入内。
3. 不得携书包、带拉锁的夹子、塑料袋及本馆所借书刊等进入室内。
4. 阅览室内陈列书刊只限室内阅览,未经特许,不得携出室外。凡将资料擅自带出者,图书检测仪报警,按违章处理,罚款20元。
5. 在书架上取书请使用代书板,每次不得超过两册,阅后按号归架。
6. 需要复印的文献,经工作人员办理手续后由本馆负责复印。违反规定者,须交图书损失费20元。
电子阅览室规则
电子阅览室是读者上网的公共场所,主要服务项目有:公共查询、数据库查询、网络资源利用、上网浏览、文件打印、视频点播以及读者培训等。为了保持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正常运转、防止计算机病毒侵入,特做如下规定:
1. 读者须持计费卡上机;用户办理计费卡地点:北外通卡务中心。
2. 读者自带U盘或移动硬盘上机,应先由工作人员检查U盘或移动硬盘有无病毒,无病毒方能上机操作。
3. 爱护室内设备,读者请按计算机规定程序操作,严禁私自改动系统设置,不得擅自输入规定以外的任何指令。
4. 读者上网浏览应看学术性强、健康向上、知识丰富、趣味性强的内容。如发现浏览不健康内容,图书馆会予以批评教育,依情节严重程度处以50-100元罚款。
5. 读者如有疑难问题或机器故障,请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
6. 不得将食品、饮料等带入室内,以免损坏微机。
7. 读者离开机器时,请按规定程序关机。
图书馆文献遗失、损坏、逾期的规定
为保护国家文献资料防止损失特作如下规定:
1. 对盗窃文献资料行为,报请学校依法处理,并追回原资料,如无原资料,按原资料价十倍罚款。
2. 遗失文献资料者,以同样版本实物赔偿为原则,并付文献加工费。无法赔偿同样版本的,视具体情况按下列办法赔偿现金。
(1) 1987年后出版的中文文献按原价的五倍赔偿;1987年前(含1987 年)出版的中文文献按原价的十倍赔偿。
(2) 外文文献国内版按原价的五倍赔偿;国外原版文献按原价十倍赔偿;孤本、绝版、珍贵书刊、画册等文献按原价十五倍赔偿。
(3) 全套分卷中一册或一部分,在无法赔偿原样文献时,按全套书总价的5-10倍赔偿。
3. 读者如有批点、划线、涂改、污损等损坏文献的行为,按下列情况处理:
(1) 若用铅笔批划、涂改书刊,要求借书人擦净,并予以批评教育;若用圆珠笔、钢笔、毛笔等勾画、涂改或撕掉插图,丢失其他附件时, 视情节罚款原书价2倍。
(2) 污损严重、影响文献继续使用者,按遗失条款处理。
(3) 撕毁文献,按原价五倍赔偿,并通报批评。被损坏的文献仍留在图书馆。
馆际互借制度
1. 本馆读者(限该校师生)需要向与本馆有馆际互借关系的图书馆借书,可到本馆信息咨询部办理相关手续。
2. 与本馆有馆际互借关系的图书馆借阅本馆图书,可凭馆际借书证及本人有效证件到本馆相关借阅处(室)办理借书手续。
3. 凭馆际互借证借阅的图书借期为一个月,不得续借。
4. 凭馆际互借证借阅的图书不能按期归还或丢失,读者须按
5. 本馆的相关规定予以赔偿。
6. 办理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的读者,读者只须到图书馆信息咨询部注册,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负责借还书;办理其他馆馆际互借的读者,应先到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登记、换证,再自行到相关图书馆借还书。
图书馆馆藏文献复制规定
1. 复制本馆馆藏文献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知识产权法,任何载体的文献资料均不得复制整册和版权页,复制篇章不得超过全书的三分之一,否则一切责任由复制者自负。
2. 学位论文只能查阅,不得复制。
3. 图书馆复印收费标准:
公费 自费(校内人员) 自费(校外人员)
A3 0.75 0.50 0.60
A4 0.45 0.25 0.30
B4 0.65 0.40 0.55
B5 0.35 0.20 0.25
复印双面或页面中带有插图,按两页收费。
4. 本馆所购买的电子资源均提供免费下载,读者必须严格遵守版权法的相关规定,维护原作者和出版者的知识产权利益。
5. 读者在下载复制互联网信息时,必须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本馆不承担由于用户不可控原因造成的侵权责任。
九、图书馆存包柜使用规定
1. 存包柜是图书馆为方便广大读者而提供的设备,供读者无偿使用。读者应爱护公共设施,不得损毁。
2. 使用存包柜前,请务必仔细阅读箱体上所标明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严格遵照执行。
3. 开箱存放物品后,请及时关闭柜门并妥善保管好一卡通或密码条。因读者错误操作所造成的物品损失由读者负责。
4. 不得存放易爆、易燃物品,如因违反规定而造成的不良后果,追究存包人责任。
5. 现金及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不要放入存包柜内,如违反规定,后果自负。
6. 存放的物品请在当日闭馆前取走,不得过夜存放。
7. 一卡通、密码条开门仅一次有效,如需再存请另开柜门。
8. 因各种原因造成柜门无法打开时,请及时找在场的工作人员解决。但读者必须向工作人员出示有效凭证(如密码条、一卡通、学生证等),并说明柜内所存物品的大致情况。柜门打开后请与工作人员共同清点物品,并在“应急开箱登记本”上登记,然后方能取走物品。
9. 存包柜出现故障时,请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耐心等待。
10. 本规定未尽事宜,图书馆拥有最终解释权。 馆藏分布 藏书内容 馆藏简介 馆藏位置 中文藏书 1993年后入藏的中文图书;中文工具书。 二层 港台书阅览室 港台地区出版的中文图书。 二层 英文藏书 英语藏书;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研究中心藏书;英文工具书。 三层 特藏书阅览室 百年以上历史的老版外文图书。 三层 多语种藏书
(非英语) 除英语外其他语种藏书。 四层 费尔梅登赠书阅览室 费尔梅登(Paula Vermeyden)女士赠书,计2700余册。 四层 中文藏书 1993年以前入藏的部分中文图书。 五层 古籍阅览室 古籍、《中华再造善本》、《四部备要》等中华文化典籍。 五层 北外文库 北外教师及校友出版的着作。 五层 北外硕博论文 北外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纸版。 五层 中文藏书
(1976年前部分) 1976年前出版的部分中文图书。 六层 乐黛云比较文学资料中心 比较文学资料,由乐黛云教授捐赠。 六层 郝平教授赠书阅览室 人文社科类书籍,由郝平教授捐赠。 六层 电子阅览区 上网浏览、检索馆藏电子资源、文字处理、多媒体视听等。 一层 报刊阅览区 中外文期刊和报纸,实时上架。 一层
Ⅵ 河北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馆藏古籍文献弥足珍贵,共26200多种,18万多册(件)。其中善本363种,4959册;珍本866种,8033册;孤本17种,238册。主要藏书特色为方志和家谱。此外,馆藏舆图、书画、名人手札及金石、碑碣拓片也极为丰富。
方志类图书是馆藏古籍文献的一个特色。馆藏方志1158种,10344册,多为清末民初刊本,但也不乏善本,如明嘉靖刊本《山东通志》、《龙门志》、《石湖志略》,明万历刻本《武夷志略》、康熙刊本《宝坻县志》、《岷州志》、雍正刻本《江西通志》、干隆刊本《盘山志》、《岐山县志》等,都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石湖志略》则有清代着名学者、大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为国内独家收藏,弥足珍贵。
家谱类图书又是馆藏古籍文献的一个特色。馆藏家谱835种,173姓,多为明、清、民初刊本和木活字本,其中珍本30余种,最早刊本为元至元三年(1377)汪云龙纂修的《新安汪氏族谱》。河北大学图书馆古籍家谱类藏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刊式上,都堪称“华冀文采第一家”。
馆藏部分舆图、书画、手札、碑碣拓片等古籍文献,如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于康熙十三年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比利时安特正普出版社于1601年出版的奥泰礼《世界地图册》,明代画院在菩提树叶上绘制的《明画院绘十八应真册》,明代着名山水花鸟画家沈周的《石田真迹》,清代曾国藩、张之洞、莫友芝、严修、徐世昌、载滢、溥伟、溥儒等名人的手札,《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孔子剑刻真迹、“殷比干莫”拓片,这些都是丰富馆藏古籍文献的艺术珍品。
另外,馆藏两部大型文献丛书,即《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和《中华再造善本》丛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共分三编,正编100辑,128册;续编100辑,1079册;三编88辑,927册,涵盖近代名人奏疏、政书、年谱、笔记、日记、诗文集及经世文编、碑传集等,其中尤以海内外孤本居多。这套影印本丛书,是近代中国历史文献集大成者。《中华再造善本》是2005年教育部为我校配送的一套价值300万元的大型丛书。这套丛书共分五编,自唐迄清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这套丛书选录之富、影印之精、学术价值之高,迄未有之。 河北大学图书馆积极进行数字化建设,电子资源不断丰富,对于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Ⅶ 湖南师大图书馆预约打不开
湖南师大图书馆预约打不开可能是网络问题,换个网络试一下,或者可能是图书馆预约系统后台出现故障,可以等待维修好了再预约。
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极具研究和收藏价值的20余万册古籍及较为完整的地方志文献,其中宋元珍本、明清稿本、善本及孤本610部,近2万册,4000余册被国家善本书目收录。2005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向该校图书馆赠送价值逾百万元的《中华再造善本》线装巨着一套。2009年,有5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截至2013年底,该图书馆纸质馆藏达375万册(含学院专业分馆)。
Ⅷ 有谁知道中华再造善本资治通鉴有否收藏价值
再造善本是现代人用雕版木刻,然后用传统手工艺印刷装帧,刻工,印刷,纸张,装帧都是以收藏为目的制作的,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Ⅸ 中华再造善本在哪里买
《中华再造善本》一期首先推出750种兼具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全套共600多种、近万册的《中华再造善本》大陆现存古籍善本中传世孤本有45000多种,准孤本(仅存2部)约4100种。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分为五编进行,自唐迄清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每编下以经、史、子、集、丛编次。中华再造善本将分藏各处的珍稀版本影印出版,既可以方便研究人员,免去使用善本的奔波之苦,节约了学者的时间,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的便捷服务,同时再造善本已经在一些公共图书馆代替底本出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物保护的作用。
可以说唐宋、明清、金元 等全套的《中华再造善本》电子版除了神奇 古籍阁 藏书中最全的版本外,我还没看到其它的地方有
篇幅有限,只展示部分《中华再造善本》唐宋、明清、金元的目录: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目录:
│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宋)黄升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唐秦隐君诗集+(唐)秦系撰+清影宋抄本.pdf
│ 回回馆译语+清初刻本.pdf
│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清影元抄本.pdf
│ 大明一统志+(明)李贤、万安等纂修+明天顺五年内府刻本.pdf
│ 大明会典+(明)徐溥等纂修+明正德六年司礼监刻本.pdf
│ 字鉴+(元)李文仲编+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元抄本.pdf
│ 孝经列传+(明)胡时化编集+明万历刻本.pdf
│ 小学五书+(宋)张时举编+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李羣玉诗集+(唐)李羣玉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pdf
│ 梅花衲+(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楚辞+(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pdf
│ 武经七书++清影宋抄本.pdf
│ 殿阁词林记+(明)廖道南撰+明嘉靖刻本.pdf
│ 毛诗稽古编+(清)陈启源撰+清抄本.pdf
│ 汗简+(宋)郭忠恕撰+明弘光元年冯舒抄本.pdf
│ 汴京遗迹志+(明)李濂撰+明嘉靖二十五年自刻本.pdf
│ 河防一览+(明)潘季驯撰+明万历十八年自刻本.pdf
│ 班马字类补遗+(宋)李曾伯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皇明职方两京十三省地图表+(明)陈组绶撰+明崇祯九年刻本.pdf
│ 碧云集+(南唐)李中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pdf
│ 台阁集+(唐)李嘉祐撰+清初影元抄本.pdf
│ 虚斋乐府+(宋)赵以夫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撰+明嘉靖二十六年严宽刻本.pdf
│ 西番译语++清初刻本.pdf
│ 五经文字+(唐)张参撰+清初席氏酿华艸堂影宋抄本.pdf
│ 仪礼+(汉)郑玄注+明嘉靖吴郡徐氏刻三礼本.pdf
│ 六艺论+(汉)郑玄撰(清)陈鳣辑+清干隆四十九年陈氏裕德堂刻本.pdf
│ 周礼+(汉)郑玄注+明嘉靖吴郡徐氏刻三礼本.pdf
│ 唐中兴闲气集+(唐)高仲武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建文朝野汇编+(明)屠叔方撰+明万历刻本.pdf
│ 新刊眞楷大字全号缙绅便览++明万历十二年北京铁匠衚衕叶铺刻蓝印本.pdf
│ 新刊金文靖公前北征录新刊杨文敏公后北征记+(明)金幼孜撰(明)杨荣撰+明弘治十七年刘氏安正堂刻本.pdf
│ 春秋国华+(明)严讷辑+明万历活字印本.pdf
│ 春秋存俟+(明)余光余飏撰+明弘光元年文来阁刻本.pdf
│ 李羣玉诗集+(唐)李羣玉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pdf
│ 梅花衲+(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Ⅹ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自学校首任校长陈宝琛先生为代表的近代福州藏书家大量捐赠其珍藏之后,又经该管几代同仁的悉心觅访,搜辑遗佚,馆藏文献,蔚为大观,驰名东南。截至2013年,该管拥有藏书 264 万册,具有多学科、多语种、多载体、门类齐全等特点的适应高校教学与科研需要的藏书体系。其中线装古籍1.9万多种、20余万册,属元、明、清旧椠及稿本、精抄本等善本古籍近900种、1万余册,截至2013年,已有25部典籍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福建古代地方文献及闽人着述的收藏最为丰富,其中福建省、府、州、县、镇志基本完备,清代以前的闽人别集 600 余种,闽人家谱百余种。专藏学校首任校长陈宝琛先生捐赠的“陈宝琛书室”,部分秘籍佳本,以专制木箱庋藏,缥缃琳琅,古朴书香。另有500多幅宋、元、明、清的历代名家书画和近万张金石碑拓,不乏稀世珍宝。此外,17世纪以来,外国人记述中国的1000余种外文原版书、“五四”前后的一批代表性报刊、民国文献、受赠的价值 800 万元人民币、 1000 多种 30000 多册的《中华再造善本》以及福建师范大学主要前身校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1300多份毕业论文等,亦为馆藏特色,弥足珍贵。
在数字信息资源方面,中外文电子图书近 50 万册,已购入重庆维普、清华期刊、人大复印资料、 World Scientific 等中外文各类数据库 30 余个,并加大馆藏特色数据资源开发力度,自建一系列特色资源数据库,形成印刷型文献和数字信息资源、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相互补充的文献信息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
该馆已荣列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由此可见该馆深邃厚重的文化内涵及其难以估量的学术史料与历史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