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原子发射光谱数据库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原子发射光谱数据库

发布时间: 2022-05-20 10:53:19

❶ 原子发射光谱产生的过程,及它的装置和作用

原子发射光谱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是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特征光谱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
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即:1、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产生光辐射; 2、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3、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原子发射光谱是指由于物质内部运动的原子和分子受到外界能量后发生变化而得到的.

❷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简介

一般认为原子发射光谱是1860年德国学者基尔霍夫(Kirchhoff G R)和本生(Bunsen R W)首先发现的,他们利用分光镜研究盐和盐溶液在火焰中加热时所产生的特征光辐射,从而发现了Rb和Cs两元素。其实在更早时候,1826年泰尔博(Talbot)就说明某些波长的光线是表征某些元素的特征。从此以后,原子发射光谱就为人们所注视。

❸ 求原子吸收发射光谱在环境分析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常规监测中的应用
西南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张伟
〔摘要〕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AAS)在环境分析化学中广泛使用。本文简述了近年来AAS在环境常规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环境监测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因其灵敏度高、干扰小、精密度高、准确性
好及分析速度快、测试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在环境分析化学中广泛使
用。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环保局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地表水
和废水、大气和废气、生物测定部分,就将原子吸收光谱法列为《环境监
测技术规范》中有关金属元素的标准分析方法。
1.水环境监测
适时地对地表水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对生产和生活设
施所排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是常规环境监测的两项基本任务。原子吸
收光谱分析主要应用于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监测。龙先鹏[1]采用火焰原子
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水中微量铜、铅、锌、镉元素的含量,在0-1.00mg/L
范围内,被测元素浓度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不小于0.9990;
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01、0.01、0.0008、0.0005mg/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
为1.16%、1.22%、1.15%、1.16%;该方法对标准样品的测试结果与国家
标准方法基本一致,相对偏差均不大于7.0%。张美月等[2]以二乙胺基二
硫代甲酸钠为配位剂、Triton X-114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浊点萃取-火
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镉,检测限为0.238μg/L,富集倍
数为55,加标回收率为98%-102%;分离富集方法简单、安全、快捷,结
果令人满意。陆九韶等[3]利用Al3+与Cu(Ⅱ)-EDTA发生定量交换反应,
通过测定水相残余铜,从而间接测定水和废水中的铝。
在线富集是原子吸收光谱检测分析发展的热点之一。高甲友[4]用含
黄原脂棉的微型柱对试样中的Cd2+在线富集、盐酸洗脱后,采用火焰原
子吸收光谱法在线测定水中的镉离子。富集50 mL溶液时此方法灵敏
度可提高68倍。陈明丽等[5]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HDTMAB)改性的天
然斜发沸石微填充柱,建立了顺序注射在线分离富集电热原子吸收法
测定水中Cr(Ⅵ)及铬形态分布的方法;测定铬的检出限达到0.03μg/L,
精密度3.7%。用本法测定标准水样GBW08608中的铬,所得结果与标
准值相符。冷家峰等[6]对螯合树脂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天然
水体中痕量铜和锌的在线富集条件、干扰因素等进行研究,在线富集倍
数达到两个数量级,在灵敏度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相当情况下,提
高了测定准确度。
痕量金属元素化学形态的分析比单纯元素的分析要复杂、困难得
多,除要求测定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外,还要求分离效能高。联用技
术,特别是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综合了色谱的高分离效率与原子
吸收光谱检测的专一性的优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刘华琳等[7]
自行设计了一种紫外在线消解氢化物发生接口,并将高效液相色谱-紫
外在线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联用仪器(HPLC-UV-HGAAS)用于
砷的形态分析,以砷甜菜碱、砷胆碱、亚砷酸盐(As(Ⅲ))及砷酸盐(As(V))
等进行了分离测定,实现了将分离后不能直接用于氢化物发生的大分子,
通过紫外“在线”消解成小分子砷化合物的目的。李勋等[8]采用电化学氢化
物发生与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技术有效地实现了无机砷的形态分析。在
电流为0.6 A和1A条件下,As(III)和As(V)在0-40μg/L浓度范围内均呈
良好的线性关系。As(III)和As(V)检出限分别为0.3μg/L和0.6μg/L;该方
法成功应用于食用鲜牛奶中无机砷的形态分析。
2.土壤、底泥和固体物分析
景丽洁等[9]采用微波消解法预处理待测土壤,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
度法测定污染土壤消解液中的锌、铜、铅、镉、铬5种重金属。土壤中锌、
铜、铅、镉、铬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1.9%、1.2%、5.2%和1.8%。
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卢卫[10]采
用悬浮液进样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的痕量汞,精密度为
5.9%,检出限达到1.2×10-12g。宫青宇[11]采用直接固体进样、添加基体改
进剂技术测定土壤中重金属铅含量,避免了土壤中复杂基体的影响,实
现了土壤样品中铅的快速分析。王北洪等[12]采用了“硝酸-氢氟酸-过
氧化氢”三酸消化体系和密封高压消解罐法对土壤样品进行消化,以原
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的铜、锌、铅、铬、镉。结果表明:采用该法测定土
壤中的重金属时,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实验条件易于控制,能够满足环
境监测分析的要求,可以作为一种可行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
程滢等[13]把河流底泥经过氢氟酸和高氯酸消化,用火焰原子吸收
法测定其中的铜,获得较好的结果。王畅等[14]利用流动注射系统中串联
的阴、阳离子交换微型柱分离、NH4NO3+抗坏血酸和H2SO4两种洗脱液
同时逆向洗脱,实现了对底泥可利用态铬中Cr(Ⅵ)和Cr(Ⅲ)同时在线分
离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在交换时间2 min,洗脱50 s,Cr(Ⅵ)和Cr(Ⅲ)
回收率分别为85.4%-94.8%和96.7%-106%。此法对实际样品中不同
价态铬进行测定,铬回收率可达95%。Cr(Ⅵ)和Cr(Ⅲ)的检出限和最大
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μg/L、6.4%和2.7μg/L、3.5%。王霞等[15]用冷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固体废物浸出液中的汞含量,检出限为0.02μg/L,
回收率在91%-101%之间。方法简便快速,线性范围宽。
3.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邹晓春等[16]以微孔滤膜采样、钯或镍作改进剂,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
谱法测定居住区大气中硒,检出限为3.45ng/mL,线性范围为0-50ng/mL,
回收率94.6%-102.0%;其中砷对测定硒有一定干扰,其它金属元素对
测定无干扰。邹晓春在此基础上又对居住区大气中的镍进行了测定,检
出限为0.12 ng/mL,线性范围为0-35 ng/mL,回收率为95.1-102.1%,其
他金属元素对测定镍未见明显干扰[17]。
冯新斌等[18]对原有的光谱仪器进行简单改装,建立了两次金汞齐-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气中的微量气态总汞的方法,检出限达到
0.05ng;100μL饱和汞蒸气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其相对标准偏差<1.41%。
在0-2.0ng汞量范围内标准工作曲线线性关系良好。并且运用该法,对
贵州省万山汞矿、丹寨汞矿、清镇汞污染农田、省农科院和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地大气气态总汞进行了测定。
综上所述,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监测分析中应用取得了不少成
果,但在应用范围上还有待扩大,如在污染物的化学形态研究上尚待深
入等。总之,随着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原子吸收光谱法因具有其它方
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必将在环境化学分析中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龙先鹏.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水中微量铜、铅、锌、
镉〔J〕.化学分析计量,2008,17(1):53-54.
〔2〕张美月,李越敏,杜新等.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水样中的痕量镉〔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4):407-411.
〔3〕陆九韶,覃东立,孙大江等.间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和废
水中铝〔J〕.环境保护科学,2008,34(3):111-113.
〔4〕高甲友.流动注射在线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痕
量镉〔J〕.冶金分析,2007,27(1):61-63.
〔5〕陈明丽,邹爱美,仲崇慧等.改性沸石填充柱在线分离富集电热原
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铬(Ⅵ)及铬的形态分布〔J〕.分析科学学报,2007,23(6):
627-630.
〔6〕冷家峰,高焰,张怀成等.在线鳌合树脂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测定天然水体中铜和锌〔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5,41(8):556-560.
〔7〕刘华琳,赵蕊,韦超等.高效液相色谱-在线消解-氢化物发生
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技术〔J〕.分析化学,2005,33(11):1522-1526.
〔8〕李勋,戚琦,薛珺等.电化学氢化物发生与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对鲜
牛奶中无机砷的形态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11):121-123.
〔9〕景丽洁,马甲.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染土壤中5种重
金属〔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1):74-77.
〔10〕卢卫.悬浮液进样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痕量汞〔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3):100-101.
〔11〕宫青宇.直接固体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铅含
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6:69.
〔12〕王北洪,马智宏,付伟利.密封高压消解罐消解-原子吸收光谱
法测定土壤重金属〔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upp.2):255-259.
〔13〕程滢,张莘民.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鱼内脏及河流底
泥中的铜〔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3,15(2):28-30.
〔14〕王畅,谢文兵,刘杰等.流动注射分离-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底
泥中生物可利用态Cr(Ⅵ)和Cr(Ⅲ〔)J〕.分析化学,2007,35(3):451-454.
〔15〕王霞,张祥志,陈素兰等.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固体废物浸出
液中汞〔J〕.光谱实验室,2008,25(5):981-984.
〔16〕邹晓春,李红华,徐小作.居住区大气中硒的原子吸收光谱法研
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6):879-880.
〔17〕邹晓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居住区大气中镍〔J〕.职业
与健康,2000,16(6):36-37.
〔18〕冯新斌,鸿业汤,朱卫国.两次金汞齐-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大气中的微量气态总汞〔J〕.中国环境监测,1997,13(3):9-11.

❹ 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

ICP全称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直读光谱仪有多种定义,自己用网络看一下就知道,广义上的直读光谱仪包含了现在世面上常见的大部分光谱仪器,与之相对应的是早期未采用计算机分析,而使用信号处理机的老式仪器。现在的仪器基本上都使用计算机处理,结果在电脑上直接可读,所以在中国也把这类仪器统称为直读光谱仪,意即结果直接可读。
还有一种狭义的说法是指原子发射光谱仪
GC-MS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ICP-MS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其中MS是指的质量分析器,是检测器的一种
石墨炉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一种原子化器。另一种原子化方法是是火焰燃烧。

❺ 原子发射光谱目前常用的的检测方法有哪些他们的原理和特点分别是什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是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特征光谱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即:
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
产生光辐射;
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

❻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及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地球化学填图的重要意义。1970年,北爱尔兰地球化学试验图集问世。之后,德国、瑞典和芬兰等国相继出版了全国性地球化学图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于1988年正式列入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在全球地球化学填图中,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填图方法的标准化问题。例如,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及区域地球化学填图目前约覆盖了全球面积的10%,但其中没有一种元素是共同测定的。为此人们提出了要建立全球参考网,使样品能均匀地分布在全球大陆表面。为实用起见,参考网的起点设在赤道上,以纬度11/20(大约166km)间距划分,构成160km×160km的取样网格。除全球参考网以外,取样介质和样品的时代问题也是目前正在研究的问题。

从社会角度来看,许多国家目前正在纷纷立法来规定环境中化学物质可容忍的安全水平。但由于自然界的地球化学背景本身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进行地球化学填图来配合环境立法。欧洲地质调查所论坛(FOREGS)的33个国家正在商议联合按照IGCP259项目的规定在欧洲进行极低密度的地球化学填图。

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成杭新报告了中国在全国采集500余个泛滥平原沉积物样品所制作的地球化学图,与根据1:100万以上的水系沉积物样品分析结果所制作的地球化学图在宏观上极为相似,这是进行全球极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的一种尝试。据P.V.Koval报告,俄罗斯在西伯利亚贝加尔地区进行了每100km2一个样的地球化学填图试点。所采样品包括水系沉积物、地表水、土壤和岩石,在某些剖面及基准点上还采集了雪、树木和苔藓等样品。样品用XRF(X射线荧光光谱),AAS(原子吸收光谱)及AES(原子发射光谱)进行了分析,制作了数百份图件。王学求报告了在隐伏区的超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所采用密度为60~800km2一个点。结果在某些大型超大型矿床周围发现了规模极大且清晰的多元素异常。W.De Vos在比利时与卢森堡进行了航空放射性与磁法测量。测量结果,钾的地球化学图与地表地质极为一致,而U和Th则透露不少深部岩石信息。迟清华等对华北地台地壳的化学元素丰度进行了测量。在华北地台1.8km×106km范围内采集了12000个各种类型岩石样品,取得了75种元素的1200种组合样的分析数据。根据地球物理、地质及地球化学资料建立了地壳模型,并分别给出了沉积层、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的元素丰度。

❼ 原子发射光谱的简介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基态,原子在受到热(火焰)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线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即:
1、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产生光辐射;
2、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3、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
原子发射光谱是指由于物质内部运动的原子和分子受到外界能量后发生变化而得到的。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是利用原子或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受激而发射的特征光谱来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根据激发机理不同,原子发射光谱有3种类型:①原子的核外光学电子在受热能和电能激发而发射的光谱,通常所称的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指以电弧、电火花和电火焰(如ICP等)为激发光源来得到原子光谱的分析方法。以化学火焰为激发光源来得到原子发射光谱的,专称为火焰光度法。②原子核外光学电子受到光能激发而发射的光谱,称为原子荧光(见原子荧光光谱分析)。③原子受到X射线光子或其他微观粒子激发使内层电子电离而出现空穴,较外层的电子跃迁到空穴,同时产生次级X射线即X射线荧光(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通常的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基态原子受到激发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激发态原子是不稳定的,平均寿命为10-10~10-8秒。随后激发原子就要跃迁回到低能态或基态,同时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如果以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该能量就是释放光子的能量。因为原子核外电子能量是量子化的,因此伴随电子跃迁而释放的光子能量就等于电子发生跃迁的两能级的能量差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ν和λ分别为发射谱线的特征频率和特征波长。
根据谱线的特征频率和特征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常用的光谱定性分析方法有铁光谱比较法和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
原子发射光谱的谱线强度I与试样中被测组分的浓度c成正比。据此可以进行光谱定量分析。光谱定量分析所依据的基本关系式是I=acb,式中b是自吸收系数,α为比例系数。为了补偿因实验条件波动而引起的谱线强度变化,通常用分析线和内标线强度比对元素含量的关系来进行光谱定量分析,称为内标法。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是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优点是:①灵敏度高。许多元素绝对灵敏度为10-11~10-13克。②选择性好。许多化学性质相近而用化学方法难以分别测定的元素如铌和钽、锆和铪、稀土元素,其光谱性质有较大差异,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则容易进行各元素的单独测定。③分析速度快。可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④试样消耗少(毫克级)。适用于微量样品和痕量无机物组分分析,广泛用于金属、矿石、合金、和各种材料的分析检验。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⑴可多元素同时检测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⑵分析速度快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光电直读仪);
⑶选择性高 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⑷检出限较低 10~0.1mg×g-1(一般光源);ng×g-1(ICP)
⑸准确度较高 5%~10% (一般光源); <1% (ICP) ;
⑹ICP-AES性能优越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在正常状态下,元素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热(火焰)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线状光谱。不同元素由于原子结构不同,产生的光谱线具有特征性,所以称为特征谱线。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又提出来元素的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和分析线。 原子由某一激发态i 向低能级 j 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强度与激发态原子数成正比。
在热力学平衡时,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N0与激发态原子数Ni的之间的分布遵守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gi 、g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 Ei :为激发能;k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激发温度;
发射谱线强度: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⑴激发能越小,谱线强度越强;
⑵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但易电离。 等离子体: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包含分子、离子、电子等粒子的整体电中性集合体。等离子体内温度和原子浓度的分布不均匀,中间的温度、激发态原子浓度高,边缘反之。
自吸:中心发射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使辐射强度降低的现象。
自蚀:元素浓度低时,不出现自吸。随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值时,谱线中心完全吸收,如同出现两条线,这种现象称为。
谱线表,r:自吸;R:自蚀;
THE END

❽ 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本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并在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仪器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根据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它在地质、冶金、机械、化工、农业、食品、轻工、生物医药、环境保护、材料科学等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图3.1)是一台商品原子吸收光谱仪:

原子发射光谱法: http://210.34.120.10/software/08/09/001/01/00001/2_yuan/2_1.htm

❾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缩写为AES)是利用待测物质的气态原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受激而发射出的特征光谱来测定物质元素组成和含量的一种方法。经过了近200年的改进,目前已发展成为采用等离子体为激发源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n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缩写为ICP-AES)。

在ICP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矿物、岩石、矿石、土壤等都必须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依次加热溶解,溶液蒸干后残渣用盐酸提取,加水定容后待测。ICP发射光谱分析包括激发、分光和检测三个主要过程。先将样品溶液雾化后的气溶胶载入等离子体,由等离子体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电离并激发而产生光辐射;然后将元素发射的复合光经分光系统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最后由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并在终端显示出来。

由于等离子体提供的能量比X射线和电子束的能量低得多,原子发射光谱中通常产生可见光波段和紫外光波段的光谱。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状态互不相同,在不同能态之间跃迁而发射的光谱具有不同的波长。因此根据某种原子特征波长的光谱线是否出现,即可确定样品中该原子是否存在。样品中某种原子数量越多,则受激发的几率越高,其发射的特征光谱线也越强。将它与标样的谱线强度相比较,即可测定出该元素的含量。

ICP原子发射光谱分析速度快,一份样品可进行多元素分析;选择性好,化学性质相近而难以区分的元素,如铌、钽、锆、铪、稀土元素等,其光谱线差异较大;灵敏度高,许多元素的绝对灵敏度约为10-11~10-13g;样品用量少(毫克级),适用于矿物中从痕量到常量成分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缩写为ICP-MS)是1983年问世的痕量元素分析法。它以独特的接口技术将ICP的高温(7000K)电离特性与四极杆质谱计的灵敏快速扫描的优点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法。

样品通常以溶液形式通过进样系统进入等离子体炬,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元素离子化,带正电荷的离子通过接口直接引入质谱仪,得到分离检测。

等离子体质谱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检出限极低(大多数元素检出限为ppb~ppt级),分析速度快(一般每小时分析样品数大于20个),线性范围宽(可达7个数量级),谱线干扰相对较少(原子量相差1可以分离),能进行同位素分析。

❿ 谁可以告诉我关于关于仪器分析里面的原子发射光谱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看的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是利用原子或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受激而发射的特征光谱来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根据激发机理不同,原子发射光谱有3种类型:① 原子的核外光学电子在受热能和电能激 原子发射光谱
发而发射的光谱,通常所称的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指以电弧、电火花和电火焰( 如ICP等)为激发光源来得到原子光谱的分析方法。以化学火焰为激发光源来得到原子发射光谱的,专称为火焰光度法。②原子核外光学电子受到光能激发而发射的光谱,称为原子荧光(见原子荧光光谱分析)。③原子受到X射线光子或其他微观粒子激发使内层电子电离而出现空穴,较外层的电子跃迁到空穴,同时产生次级X射线即X射线荧光(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在通常的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基态原子受到激发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激发态原子是不稳定的,平均寿命为10-10~10-8秒。随后激发原子就要跃迁回到低能态或基态,同时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如果以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该能量就是释放光子的能量。因为原子核外电子能量是量子化的,因此伴随电子跃迁而释放的光子能量就等于电子发生跃迁的两能级的能量差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ν和λ分别为发射谱线的特征频率和特征波长。 根据谱线的特征频率和特征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常用的光谱定性分析方法有铁光谱比较法和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 原子发射光谱的谱线强度I与试样中被测组分的浓度c成正比。据此可以进行光谱定量分析。光谱定量分析所依据的基本关系式是I=acb,式中b是自吸收系数,α为比例系数。为了补偿因实验条件波动而引起的谱线强度变化,通常用分析线和内标线强度比对元素含量的关系来进行光谱定量分析,称为内标法。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是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优点是:①灵敏度高。许多元素绝对灵敏度为10-11~10-13克。②选择性好。许多化学性质相近而用化学方法难以分别测定的元素如铌和钽、锆和铪、稀土元素,其光谱性质有较大差异,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则容易进行各元素的单独测定。③分析速度快。可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④试样消耗少(毫克级)。适用于微量样品和痕量无机物组分分析,广泛用于金属、矿石、合金、和各种材料的分析检验。

原子由第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 第一共振线,最易发生,能量最小;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电离能)产生电离,失去一个电子,一次电离。 离子由第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离子发射的谱线):电离线,其与电离能大小无关,离子的特征共振线。 原子谱线表:I 表示原子发射的谱线; II 表示一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III表示二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Na 能级图 由各种高能级跃迁到同一低能级时发射的一系列光谱线; K 元素的能级图 Mg 元素的能级图 Mg:I 285.21 nm ;II 280.27 nm;
原子由某一激发态 i 向低能级 j 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强度与激发态原子数成正比。 在热力学平衡时,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N0与激发态原子数Ni的之间的分布遵守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gi 、g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 Ei :为激发能;k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激发温度; 发射谱线强度: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1)激发能越小,谱线强度越强; (2)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但易电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