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医把脉示意图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
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
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
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
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
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深资中医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
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
也许你从这里起步,
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
成为了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
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
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说的才10种,
有否搞错?错不了!
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
要明白看下去就知道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
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
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吧!)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
(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
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
是不是好玩?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
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
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
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
是不是好玩?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再学习一下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
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
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⑵ 中医把脉可以用电脑把脉吗搞一个护腕测试脉象的真是实情况,把不同的脉象编一个数据库这样把脉不就更量
可以,想法不错,脉象分析仪能测脉的机械搏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至于脉神和脉气,则只有资深中医才能察觉到了。
⑶ 脉诊的脉象图
“浮”、“沉”在《内经》中已有记载,《难经》、《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它们反映脉位。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按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争于肌表。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九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
“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子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
“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还总结有“脉象常见主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书名:《中医辩脉症治精编》
目录
总论......................................................................(1)
各论.....................................................................(26)
第一章浮脉.........................................................(26)
第二章沉脉.........................................................(59)
第三章迟脉.......................................................(104)
第四章数脉.......................................................(119)
第五章滑脉.......................................................(174)
第六章涩脉.......................................................(199)
第七章虚脉.......................................................(217)
第八章实脉.......................................................(234)
第九章长脉.......................................................(243)
第十章短脉.......................................................(255)
第十一章洪脉....................................................(269)
第十二章微脉....................................................(284)
第十三章紧脉....................................................(295)
第十四章缓脉....................................................(308)
第十五章芤脉....................................................(329)
第十六章弦脉....................................................(343)
第十七章革脉....................................................(363)
第十八章牢脉....................................................(373)
第十九章濡脉....................................................(383)
第二十章弱脉....................................................(395)
第二十一章散脉.................................................(409)
第二十二章细脉.................................................(417)
第二十三章伏脉.................................................(428)
第二十四章 动脉.................................................(439)
第二十五章促脉.................................................(450)
第二十六章结脉.................................................(463)
第二十七章代脉.................................................(482)
第二十二章 望、闻、问、诊歌赋.........................(496)
附篇.....................................................................(509)
一、针炙索引.......................................................(533)
二、汤方索引.......................................................(533)
跋、.....................................................................(533)
⑷ 中医的迟脉,寸脉,关脉
寸口又称脉口、气口,其位置在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以上资料《中医诊断学》
新概念:
一、传统脉学理论概要
经过历史的演变,诊脉方法从遍诊法发展到诊脉独取寸口,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断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前)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3部,共为6脉。寸口脉诊病原理,1、寸口脉为脉之大会可候全身。2、寸口脉气明显,脉象具有代表性。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与宗气一致。4、部位固定浅表,方便易行。
诊脉指法:医者在诊脉时应当选择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脉者略呈45度角,利于拇指指目紧触脉搏.指目即指头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比较敏锐的部位,而且推移灵活,便于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可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指力。如脉象细小时,手指着力点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脉象粗大时,着力点偏重于指目后端。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布指: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桡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切脉时,布指疏密要得当,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不必分寸关尺。运指法:1、举法:即浮取;2、按法:即沉取;3、寻法:即中取;4、总按:即三部九候,左右对比法;5、单诊:即用一个手指诊断一部脉象的方法,调节指力,把握脉象。正常脉象: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钟(成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脉位变异: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侧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异的脉位,即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二、现代解剖学相关理论
解剖学描述:桡动脉,自肱动脉发出,与桡骨平行下降,在前臂上部被肱桡肌掩盖,在前臂下部行于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位置表浅,可摸到搏动,为临床最常见的摸脉点。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绕桡骨茎突至手背,再经第一掌骨间隙入手掌深面,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成掌深弓。桡动脉在行程中除分支营养前臂桡侧肌肉、桡骨外,还发出以下主要分支:1,掌浅支,在桡腕关节处发出,穿鱼际肌或沿其表面至手掌,与尺动脉终支吻合成掌浅弓。2,拇主要动脉,在第一掌骨间隙内由桡动脉发出,立即再分为3个分支,营养拇指两侧和食指桡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1、桡动脉绕桡骨茎突至手背,不在寸脉部位通过;2、在寸脉部位的肌肤表面触摸到的是掌浅支动脉,而不是桡动脉。
三、现代脉诊实践
根据临床观察所见:绝大多数的脉象,关尺脉强,寸脉部位无脉,这和桡动脉的解剖学走向有密切关系。因为桡动脉在行至关脉部位(即桡骨茎突)时分出两支,一支开始斜向尺侧和屈腕肌腱方向延伸,在手舟骨部位最为明显,而另一分支则斜向拇指背侧延伸,这样一来,寸脉部位就形成了一片没有动脉穿过的三角地带,所以,在传统寸脉部位一般是摸不到脉搏的,也就没有寸脉可言。
那么怎样才能摸到寸脉呢?那就是把食指指目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在腕部桡侧屈腕肌腱与腕横纹交叉点,可摸到寸脉,实际上这时的寸脉不在桡动脉上,而是在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动脉上。寸脉为掌浅支动脉,关、尺脉则为桡动脉。由于关部脉下面是桡骨茎突,脉搏震荡有力,所以关脉搏动最有力。尺脉位于桡动脉的上游,血管压力最大,所以尺脉也比较有力。由于寸脉是由桡动脉的细小分支-掌浅支动脉的一部分,这里血流量明显减小,血压明显降低,所以,寸脉搏动力量最弱。寸、关、尺的脉力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寸、尺、关。这与传统切脉理论有很大差异,我的这些认识主要是根据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果而得来的。
根据临床观察,右侧的寸脉搏动比左侧的寸脉搏动有力,可能与右手活动多有关。凡是寸脉搏动有力者,大多数病例患有高血压、眩晕症,尤其是在老年人更明显。其脉搏特点是:1、大部分患者的传统寸脉部位脉搏摸不到;2、大部分患者右侧寸脉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3、寸脉脉搏越是表浅有力者,越容易发生眩晕,血压异常。
脉学的现代研究,有用超生研究的,有用动感仪描记的,但与临床实际都有很大差异,不能满意解释临床现象,所以都不了了之。
真正意义上的脉诊,寸关尺三部脉都能够切在桡动脉上的要数藏医学诊脉法,它更为科学合理。传统中医脉诊的结果是:寸脉在掌浅支动脉上,关尺脉在桡动脉上,而不是一贯认为的寸关尺三部脉都在桡动脉上。
四、传统寸口脉理论与现代解剖学理论的碰撞
1、传统脉学理论认为寸口脉在桡动脉上,而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寸口脉的寸脉在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上;2、传统脉学理论认为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齐,先用中指定关,但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中指定关以后,食指摸不到寸脉,因为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向深层潜入,而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则向桡侧屈腕肌键延伸,寸脉部位形成了无动脉穿行区;3、传统脉学理论要求诊脉时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齐,中指定关,但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要想摸到寸脉,就必须把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可以触及脉动,而这个脉动是掌浅支动脉,并不是桡动脉。
五、寸口脉理论的新认识
传统寸口脉诊法有很多优点,但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来讲,它也有不足,也需要得到补充和修正。中指定关,三指落定后,再将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即可准确的切到寸关尺三部脉。因为桡动脉在桡骨茎突处分支,桡动脉穿桡腕关节向掌心深部延伸,它的分支掌浅支动脉则斜向腕部尺掌侧皮下延伸,位置表浅,易于触及。然而,藏医学中的切脉方法值得借鉴。藏医学认为:寸脉位于腕部横纹向心1寸处,即桡骨茎突起的内侧,分为寸、甘、怡三部。中医叫寸关尺,藏医叫寸甘饴。即中医学的关脉部位为藏医学的寸脉,尺脉部位为藏医学的甘脉部位,紧邻甘脉的向心处为怡脉,这三部脉都定位于桡动脉上,便于实施切诊。
六:结论:
传统中医学有关寸口脉的理论具有卓越的指导性,一直沿用至今。而现代脉学研究新理论,一直未能满意诠释脉学的真谛。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比照,传统脉学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明显的是寸脉的定位问题和相应的三指诊脉,中指定关的指法问题。而寸脉的准确位置应该在传统寸脉部位再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位置,以利于触摸到寸脉的搏动。传统的三指对齐的指法也应改为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处定位,以利于触摸到寸脉的搏动。建议采用藏医学中的寸口脉诊脉部位,更为合理实用。
资料来源转引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罗化云
仅供参考。部位图楼上已经给你了。就不再重复了。
⑸ 中医脉诊如何学习
词目:脉象
拼音:maì xìang
基本解释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详细解释
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
大类。 晋 王叔和 《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 明 李时珍 《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 明 李
中梓 《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基本简介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
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
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
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
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
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
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
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相关记载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
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关分类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
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
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
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迟脉迟脉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
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
证。
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
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
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
故按之空虚。
实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
动有力。
滑脉
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
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
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
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1]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
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
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
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
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
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2]
脉象辨识
脉象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
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
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
(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
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
象作为诊断依据)。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见于疼痛性休克时),当舍脉从证;胃腹胀
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当舍证从脉。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
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
(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不可不问病
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
(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
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⑹ 中医脉诊时
是自己的呼吸次数。中医脉诊与脉搏次数关系不大,迟、数和脉搏次数有关,一般根据自己平心一呼一吸,脉来去跳动四下和缓为正常,少了就是迟了,多了就是数了,再结合其他判断有无病症,其他的脉象什么细,沉,涩等就是凭指下的感觉了。
⑺ 中医脉诊在哪里是真的吗
在几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的例子,并且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可以充分的证明了中医把脉的强大生命力和其重要的科学依据。,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哪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