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细菌感染模型数据库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细菌感染模型数据库

发布时间: 2022-11-22 05:53:30

1. 在人体里稳定生存繁殖的细菌,究竟有多少种

人体内寄生着大量细菌,这种肠道菌群失衡会影响人类肥胖、肠炎、自身免疫疾病、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甚至人类寿命等。因此,有必要了解人类肠道细菌和感染这种细菌的噬菌体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作用。

细胞壁内的毒被称为“内毒素”。人体某些细菌多到一定程度,人体免疫系统就开始运动。白血球称为巨噬细胞,负责整个身体组织的警卫工作,必要时通过组织,帮助其他细胞与入侵细菌作战。入侵的细菌数量太多,巨噬细胞可能会压倒的实力竞争。虽然许多巨噬细胞能完成任务,但更多的病菌仍会冲破防线,侵蚀红细胞。如果敌军力量有限,或者巨噬细胞支援部队对——机体的抵抗力足够,那么“大战”后病原体的攻击就会受到压制,使人体恢复健康。因此,有些人不能治疗感冒,有些人却可以说“病得如山,病得像抽丝一样”。

2. 微生物学知识点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

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

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

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7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过夜,可形成直径约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SPA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检测有A蛋白的存在。

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CT)的关系如何。

答:LT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其65℃30min可被破坏。LT分为LT-Ⅰ和LT-Ⅱ,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LT-Ⅰ是引起人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其结构包括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其中A亚单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A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ATP转变为cAMP。胞质内cAMP水平增高后,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LT-Ⅰ与霍乱肠毒素两者间的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他们的抗原高度交叉。

3. 医学实验动物学的目录

第一篇实验动物科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延伸
第一章生物“天平”——在动物体内进行医学探索
第一节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实验动物对生命科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节实验动物的应用范围
第四节学术刊物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要求
第二章基因组学为比较医学研究开辟新的时代
第一节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二节小鼠和其他动物的基因组计划
第三节比较基因组学
第四节基因组学时代的实验动物科学和比较医学
第三章解剖结构异同为比较医学研究提供可能
第一节实验动物体表各部分名称以及主要脏器的位置和名称
第二节骨骼
第三节肌肉
第四节呼吸系统
第五节心血管系统
第六节消化系统
第七节泌尿系统
第八节生殖系统
第九节神经系统
第十节内分泌系统
第四章动物多样性为医学提供广泛的研究资源
第一节总论
第二节小鼠
第三节大鼠
第四节豚鼠
第五节地鼠
第六节长爪沙鼠
第七节兔
第八节犬
第九节猫
第十节小型猪
第十一节非人灵长类
第十二节鸟类
第十三节鱼类、两栖类
第四节无脊椎动物
第二篇善待动物——为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更精准的结果
第一章动物实验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
第一节动物实验带来的伦理问题和实验动物福利问题
第二节动物实验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医学研究中使用动物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医学研究中使用动物的伦理原则
第二节实验动物福利立法
笫三节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
第四节国内外动物实验申请、审批程序和AAALAC规范的程序
第三章医学研究对实验动物的要求
第一节实验动物遗传学及遗传质量控制
第二节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质量控制
第四章实验动物对实验者提出的要求
第一节小鼠的要求
第二节大鼠的要求
第三节豚鼠的要求
第四节兔的要求
第五节犬的要求
第六节猪的要求
第七节鸡的要求
第八节实验动物运输的要求
第五章实验动物饲养的一般原则
第一节实验动物的营养需求
第二节实验动物对环境的要求
第三节实验动物使用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六章实验动物常见疾病及对动物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第一节实验动物病毒感染性疾病及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第二节实验动物细菌感染性疾病及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第三节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及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第七章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安全管理
第一节常见安全问题预见
第二节管理措施
第三节生物安全
第四节基因工程中的生物安全
第五节灾害等危机管理
第三篇重要的人类疾病模型与比较医学用途
第一章模式动物、模型动物、疾病模型总论
第一节模式动物、模型动物、疾病模型的概念
第二节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和无抗原动物在比较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节模型鉴定基本流程
第二章常见感染模型
第一节肝炎
第二节艾滋病
第三节禽流感
第三章外科模型
第一节显微外科手术模型
第二节常规手术模型
第四章常见诱导和移植模型
第一节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第二节神经退行性变疾病模型
第三节诱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
第四节高血压、肥胖症和动脉硬化模型
第五节肿瘤模型
第五章基因工程动物模型
第一节基因工程技术和实验动物
第二节基因工程动物模型
第三节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的局限性
第四篇动物实验常用实验技术
第一章常用实验方法及检查方法
第一节实验动物的抓取与固定
第二节给药方法
第三节血液采集方法
第四节尿液、粪便及其他体液采集方法
第五节血常规和血液生化学分析
第六节血液细胞和骨髓象形态学检查
第七节生理指标采集技术
第八节动物的标记
第九节动物芯片
第二章病理技术
第一节一般病理观察
第二节解剖流程
第三节组织取材
第三章麻醉、镇痛和安乐死方法
第一节麻醉和镇痛
第二节安乐死方法
第四章实验动物外科技术
第一节外科无菌技术
第二节手术基本操作
第三节实验动物头颈部常用外科手术
第四节实验动物胸部常用外科手术
第五节实验动物腹部常用外科手术
第六节呼吸机的使用
第七节生理监测系统
第五章影像学技术在比较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
第二节核素成像
第三节核磁成像
第四节小动物超声成像
第五节X线成像
第六章实验动物行为学研究技术
第一节实验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行为谱
第二节实验动物行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实验动物行为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处理
第七章动物实验的设计
第一节动物实验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动物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第三节动物实验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第四节动物实验记录的规范要求
第五节论文写作中常出现的有关动物实验问题
附录
附录一数据库及生物信息检索
附录二实验动物常用数据
附录三重要实验动物供应机构信息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

4. 噬菌体模型制作方法

噬菌体模型制作是一种噬菌体模型教具,包括头部、颈部、尾鞘、尾管、DNA。制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1. 取材: 透明塑料硬纸、普通吸管(1只大的,6只小的)、铁丝、透明胶带、塑料管、输液管、硬纸板、钓鱼线。

  2. 噬菌体头部的制作: 用透明塑料硬纸剪20个大小相同的等腰三角形(底宽2cm,高2.5cm),取其中的5个长边相接并用透明胶带粘住,使胶带向里将其围成锥形并固定,另取5个做相同处理。将剩余的10个交错反向相接,即长边一个在上一个在下,用胶带围成一个筒状,并使胶带在里。将两锥形放在筒状的两端,将其无缝隙连接组成噬菌体头部。

  3. 噬菌体颈部的制作: 用硬纸板剪成直径2cm的圆,并在中间打个与粗塑料管直径相同的孔,将其套在塑料管上组成噬菌体颈部。

  4. 噬菌体尾部的制作:取粗塑料管截成10cm接在头部下方并固定构成中空的尾管;将输液管缠绕在塑料管的下半部分并用胶带固定构成尾鞘;取一支小吸管划口折成两部分(上部分3cm,下部分4cm),用铁丝伸入两部分之间使其固定,同方法制作另外5个构成尾丝。将6个尾丝接在尾管的下方,并使其完全对称,然后固定。

  5. DNA的制作:
    取铁丝4cm弯成一螺旋状,用钓鱼线拴住一端放进头部,并将线头留在头部外打结。

  6. 演示:
    可当模型演示噬菌体的结构,也可演示其侵染过程。当线剪断后DNA就会顺着尾部滑出体外。


5. 传染病模型都有哪些及相关研究成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高传染性、高致病性、高死亡率)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6. 细菌威胁后mRNA表达量上升又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摘要 背景: 感染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亦是移植病人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的感染。然而,在肝移植受者中大部分严重感染源自腹腔内细菌或真菌感染,而且发生率高,约为35%- 70%,半数患者感染发生在移植术后2周内。多项研究已证实病毒、真菌感染与免疫排斥密切相关,促进了排斥反应的发生。但是细菌感染与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这类研究鲜见报道。 在临床实际治疗中,发生细菌感染的病人,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与抗感染治疗产生了矛盾,这时为抢救病人的生命,往往需要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药物,而这对移植肝脏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现有的研究指出:当发生重症感染时,机体为保护组织器官的过度病理性损害,激发免疫反应的同时,也可能启动了免疫抑制效应。在众多因素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变化引起了广泛观注,它能够分泌免疫抑制因子IL-10和TGF-β,并通过这二种细胞因子发挥较强的免疫抑制效应;而且Treg细胞能够抑制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基于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想到,临床病人在肝移植术后发生细菌感染的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反应是否被抑制?Treg细胞是否在这种变化中发生了增殖并对移植肝产生影响?探明这种变化必将加深对肝移植细菌感染与免疫排斥的认识,为我们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开展临床新的治疗策略。 目的:一、建立大鼠肝移植腹腔细菌感染的模型,研究细菌感染对移植肝免疫排斥反应 的影响; 二、探讨细菌感染和免疫排斥反应双重因素作用下T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的变化及Treg细胞的增殖情况和其生物学效应。方法、结果: 第一部分大鼠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对移植肝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 方法: 1.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在改良的Kamada双袖套法的基础上,以近交系DA大鼠为供体,LEW大鼠为受体,建立肝移植排斥反应模型;以大肠杆菌为诱导菌,采用腹腔内活菌注射的方法建立移植后感染模型。术后随机分为2个注射时间点:术后3天和5天,并根据注射细菌浓度和用量的不同,每个时间点分为6组:5×10~5cfu/ml组,2×10~5cfu/ml组,2×10~6cfu/ml组,2×10~7cfu/ml组,2×10~8cfu/ml组和腹腔内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设菌液注射前1天,注射后1d、3d、5d、7d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动物,另外设8只大鼠观察

7. 如何查找细菌的基因库位置

菌蛋白负责重组无数的生化过程,而这些过程对病原体的有效传播至关重要。最近的研究发现体内细菌的丰度与体外研究的数据并不相关。这是发现抗菌靶标的一个主要缺点,因为许多体外假阴性都没有进行进一步测试。因此,了解细菌感染是如何在体内发生的,以及感染宿主需要哪些细菌基因是至关重要的。

BacFITBase是一个手工管理的细菌基因数据库,通过转座子突变测量,整理宿主感染期间的体内相关信息。其包含横跨10个不同组织的15种病原细菌和5个宿主脊椎动物的信息。

8. 人手沾染到食物时,人手上的细菌会沾到食物上吗

食物中毒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据我国近五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0%左右,而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类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剩饭等。 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并不是人吃了细菌污染的食物就马上会发生食物中毒,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才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发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贮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食品中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彻底加热,杀死病原菌的话,也不会发生食物中毒,那么,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为食前未充分加热,未充分煮熟。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门茵,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肝炎病毒等,这些细菌,病毒可直接生长在食物当中,也可经过食品操作人员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当人们食用这些被污染过的食物,有害菌所产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细菌数量较多,加速了其腐败变质;加之人们贪凉,常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人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三,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 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食用鲐鱼等也可引起中毒,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四,植物性食物中毒 主要有3种, 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②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将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 ③在一定条件下,不当食用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食用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烧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植物性中毒多数没有特效疗法,对一些能引起死亡的严重中毒,尽早排除毒物对中毒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五,化学性食物中毒 主要包括: ①误食被有毒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②因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食物中毒; ③因贮藏等原因,造成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造成中毒,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特点是: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一般进食后不久发病,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测出有关化学毒物,在处理化学性食物中毒时应突出一个“快”字!及时处理不但对挽救病人生命十分重要,同时对控制事态发展,特别是群体中毒和一时尚未明化学毒物时更为重要。

9. 细菌研究进展~!急~!!!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感染、免疫、遗传、精神及心理等因素,其中感染因素在UC起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近年来,关于各种肠道病原微生物在UC中的损伤机制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学、微生态学、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出现了研究和报道,同时由于微生态制剂在肠道免疫调节、控制炎症反应等方面的优点已大量用于治疗UC。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紊乱研究进展以及微生态制剂治疗UC综述如下。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细菌 微生态制剂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现在研究认为该疾病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基因易感性、肠道细菌作用、自身免疫失衡、环境因素等。近年来针对UC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均越来越重视肠道细菌及其他病原体在其间所起的作用。

1 肠道病原体与UC发病的相关性

感染因素一直被认为是UC的主要致病因素,虽尚未被证实,但许多研究均表明细菌是UC的始发因素,在无菌动物模式中不能诱发与UC类似的炎症 〔1~4〕 ;改变宿主肠道内菌群分布即可改变其肠道粘膜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过程 〔5~7〕 。

Borody等 〔8〕 报道了6例经过挑选的UC病人在经过2周的抗炎治疗后,即停用一切抗炎治疗改用健康人肠道菌群灌注疗法至少5年,分别停用1~13年后,该6例患者都未复发。故推测肠道内多种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菌群可保护肠道免受病原体入侵,同时正常的肠道细菌可分泌细菌素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9〕 。

由于炎性肠疾病(IBD)的症状与典型的肠道感染、Johne’s病较相似,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许多病原体都被推测为IBD的病因,例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耶尔森鼠疫杆菌、组织内阿米巴属及双核阿米巴属、分枝杆菌属、副结核杆菌属等 〔10~13〕 。但是,没有一种病原体可被持续发现或单独证实。使用经典的粪标本肠道菌培养法来分析肠道菌群已超过15年了,然而,只有10%~40%肠道细菌可用这种方法被鉴别出来。近年随着RT-PCR、原位荧光杂交、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SSCP)及其他基因片段分析技术的发展,可更加精确地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Ott等用SSCP技术发现在UC和CD的患者中,肠道细菌的多样性较正常对照人群明显增高 〔13〕 ,但仍需做进一步研究以明确该种变化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Fite等用RT-PCR技术发现UC患者的肠粘膜活检标本中100%有脱硫弧菌属的脱硫菌(SRB) 〔4〕 ,SRB在大肠中将硫酸盐转化成硫化物,后者对结肠上皮有细胞毒作用,而用常规细菌鉴别法,大约有92%UC患者和52%非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粘膜活检组织中发现SRB 〔15〕 。

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 〔16〕 ,除了考虑细菌感染为IBD的首发原因外,还发现了病毒感染也可能参与其间,在三个患者组织中发现腺病毒,一个患者发现了肠病毒,另一个患者发现有高滴度的巨细胞病毒(CMV)抗体并有血清学反应。

2 肠道细菌在U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可能是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基因易感性宿主,使之产生免疫应答,三者在炎症的开始和持续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即“扳机”样作用 〔17〕 。在IBD中,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可导致组织损伤,肠上皮由于细菌、内毒素的侵害可诱导细胞因子(如TNF-α)分泌而增加了黏膜的渗透性。一旦肠黏膜屏障被突破,侵入的肠道内抗原就可引起慢性的持续性刺激,招募各种免疫活性细胞,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在临床,亦可发现季节性发病的IBD患者多于春秋季发病,可能与潜在的感染有关 〔18〕 。而非消化道感染亦可引起IBD的复发频率增高,其中40%~60%的复发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在UC活动期患者的肠黏膜活检发现SRB,SRB可分解产生H 2 S,故推测SRB是导致UC的一个活跃的致病因素 〔19〕 ,它可提高肠道内硫酸盐的浓度而致结肠黏膜溃疡。在动物模式中,用硫化钠溶液灌注鼠结肠上皮细胞,在生理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现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杯状细胞减少、黏膜糜烂溃疡 〔20〕 。丁酸酯类是结肠上皮细胞获能的重要来源之一,而H 2 S却会抑制丁酸醋类的氧化和利用。因此SRB干扰丁酸酯类的代谢可致肠绒毛层的萎缩,而肠绒毛层萎缩及杯状细胞增生肥大正是活动性结肠炎的一个特征 〔21〕 。

某些肠道菌群可引起肠道丁酸代谢紊乱,而丁酸代谢异常则导致肠黏膜UC样改变。Ohkusa等 〔22〕 用变形梭菌(F varium)培养上清液灌注小鼠结肠细胞24h后的变化与用丁酸溶液(32mmol/L)灌注的变化相同,都出现黏膜下溃疡、炎性细胞聚集及细胞凋亡样表现。推测F varium中致病因子为丁酸,后者对结肠Vero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研究发现,UC患者结肠上皮细胞氧化丁酸的能力较正常人群的结肠上皮细胞明显降低,局部高浓度的丁酸超过了病变区域的肠上皮细胞代谢处理能力,而直接造成对粘膜的损伤。随后在对活动性UC患者的结肠黏膜组织活检并进行免疫化学分析证实,F varium可侵入结肠黏膜并在隐窝内生存,其产生的丁酸直接对肠上皮有细胞毒性作用。

3 菌群紊乱

引起结肠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在肠道常存在着大量的细菌、食物抗原及其他种类的抗原,而消化道相关淋巴结(GALT)可保护宿主免受潜在病原体的攻击或由肠道内抗原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这是一个抑制和激活相互拮抗的过程。通常引起消化道病变的免疫反应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IBD炎症的肠段固有层中的T、B细胞较非炎症区域表达更多的细胞活化标志物。(2)IBD患者粘膜的T细胞表达的前炎症因子增加,UC患者可能表现出来的是一系列Th2细胞激活的疾病,与CD的发病机制不同,当然这种理论还未完全证实。(3)激活固有层T细胞引起炎症反应的是记忆性抗原,与引起正常粘膜免疫反应的抗原不同,其引起组织增生为主。此外,抗原刺激诱导细胞凋亡而以免疫细胞增生的机制在IBD患者中也是异常的。(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BD患者分泌血浆IgA细菌减少,而分泌血浆IgG和IgM的细胞增多,部分是针对原籍菌的。(5)在IBD患者中递呈抗原的肠上皮细胞激活的是CD4 + Th细胞,而不是CD8 + Ts细胞。而在免疫反应异常的开始阶段,粘膜屏障的缺损似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一个用N-钙粘素阴性基因取代正常E-钙粘素的小鼠模型中,它们的肠黏膜中既有正常的肠粘膜区域也有较薄弱的区域,在其较薄弱的区域中表现出慢性IBD样改变 〔23〕 。

Dionne等 〔24〕 在活检组织中可以观察到,随着细菌的刺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1受体拮抗物(IL-1RA)增加。在UC患者的直肠活检组织中,TNF-α非刺激性分泌明显增加,且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联。脂多糖(LPS)在炎症组织中只适度地刺激TNF-α的分泌,而美洲商陆丝裂原(PWM)在UC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中都可引起TNF-α的分泌,在UC患者中引起更明显的增加。超抗原金葡菌肠毒素A(SEA)可引起炎似的效应,程度较PWM轻。SEB在各组中是最强的TNF-α诱导剂,在炎症组织中尤为明显。IL
-1的分泌较TNF-α相对减少。SE的诱导作用较LPS强,但较诱导TNF-α的效应减弱。此外,IL-1RA也是由细菌刺激产生的,IL-1RA/IL-1率相对稳定。在炎症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分泌增加,而抗炎因子IL-1RA只由正常肠上皮细胞分泌增加。由于细菌内毒素和LPS协同可增加肠粘膜的渗透性,LPS或细菌毒素在IBD患者的血浆中测得,菌群失调及/或肠膜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引起了内毒血症。Bene等 〔25〕 发现在CD及UC患者中抗微生物热休克蛋白65(HSP65)抗体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在活动性CD及活动性、缓解期UC可测得低水平HSP65抗体,
故推测可能是由细菌HSP65或其抗原决定簇引起的宿主针对肠道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紊乱亦参与其间。

过去一直认为肠上皮细胞只是被动地应对细菌的侵袭,现在发现肠上皮细胞在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及随后的一系列反应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用细菌内毒素刺激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可发现细胞低表达内毒素受体TLR-4 〔26〕 。但近来有资料表明肠上皮细胞表达细胞内TLR-4,且只在内毒素区域表达。在内毒素的影响下,肠上皮细胞还可调节内毒素结合蛋白分泌(BPI,增强杀菌渗透性蛋白)。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MAP)激酶在肠上皮细胞内调节内毒素诱导的反应,而核受体PPAR-γ途径可抑制前二者的活化途径。肠道细菌可诱导PPAR-γ表达,而在UC患者中表达相对较低。在结肠炎模型中,治疗性激活PPAR-γ途径可减轻炎症的严重程度 〔27〕 。

4 抗肠道病原体治疗及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柳氮磺胺吡啶类药物是治疗UC的传统药物。近来研 究发现它有抑制肠道内氨基酸分解产生硫化物的作用。磺胺吡啶没有此项功能,5-ASA作用较小。而其新型制剂(Olsalazine和Balsalazide)的效果则较明显 〔28〕 。

基于感染理论的运用,抗生素在临床上使用较普遍。特别是甲硝唑、氯林可霉素、环丙沙星结合万古霉素治疗发作期的UC效果较好。这些抗生素主要针对厌氧菌和一些革兰阳性菌(如肠球菌等)。然而在一组随机对照实验中,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却不理想,这可能是由于还不明确何为致病菌,何时该给予抗生素、抗生素的配伍及使用疗程的问题 〔29〕 。近年来发现CMV可加重用激素难以控制的IBD患者的病情 〔30~31〕 ,故临床上对这类病人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甚至有的病人进入了缓解期 〔32~33〕 。

在对UC的动物模型临床研究中发现,UC发作期与健康对照组粪便菌群比较,肠杆菌和肠球菌呈有意义增加,尤以肠链球菌数增加显着,而酵母菌变化不显着,乳酸杆菌也略有减少。主要原籍菌双歧杆菌、真杆菌、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都呈有意义减少,双歧杆菌检出率尤其低 〔34〕 。因此微生态制剂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和改善UC炎症活动情况。微生态制剂一般包含乳酸菌、双歧杆菌和消化链球菌,但其具体治疗机制目前未完全明确。

有研究认为,乳酸菌通过影响树突状细胞的活性,可介导白介素-12(IL-12)和TNF-α分泌,上调MHCⅡ分子的表达。然而有些亚型的乳酸菌可引起相反的效应,例如:L reuteri介导IL-12和TNF-α作用及上调MHCⅡ分子表达的作用较小,对IL-10无影响。L casei则可抑制IL-12、TNF-α、IL-6的合成。

Shibolet等 〔35〕 发现在用微生态制剂治疗由不同诱导剂诱导的UC动物模型的疗效有明显不同。微生态制剂(VSL#3,包含4种亚型的乳酸菌、3种亚型的双歧杆菌和一种消化链球菌)在治疗由巯基阻滞剂诱导(Iodoacetamide)的动物模型疗效明显,而对由硫磺二硝基苯酸(DNBS)诱导的动物模型几无疗效,微生态制剂的保护效应主要表现在结肠的损伤面积和结肠湿重减少,并伴有PGE2代谢物和MPO减少,NOS活性增加。巯基复合物在维持消化道上皮的完整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抗自由基的作用。Iodoacˉetamide诱导的UC动物模型反映了氧自由基损伤粘膜的生化过程,该研究揭示微生态制剂可能有增加内源性巯基复合物的作用,或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Suhultz 〔36〕 用乳酸菌(L plantarum299V)治疗IL-10基因敲除的小鼠UC模型,发现炎症过程明显和缓,粘膜中IgG、ITF-γ和IL-12含量降低。如继续使用,则在组织学上可看到明显改善。在体培养中还发现活性乳酸菌可增强血液中吞噬细胞和腹膜中吞噬细胞的活性。但目前在临床上,微生态制剂一般只用于预防或缓解炎症反应加剧,而非急性期的治疗。

在另一项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Ishikawa等 〔37〕 用含有双歧杆菌的牛奶(BFM)作为日常食物提供给UC患者,BFM组剂量是100ml/d,持续1年。试验结束后分别考察两组的肠镜表现、血液学检查及肠道菌群培养结果。发现在BFM组(入选11人)中有3人病情加重,而在对照组中(入选10人)中有9人病情加重。肠道菌群培养结果显示,BFM组中肠杆菌属及丁酸盐类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故推测双歧杆菌有预防UC复发的作用。
而在比较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方面,Marotta等 〔38〕 设计了以下这个试验,选择了26名缓解期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另选了对照组15人,分别先测定其血常规、内毒素浓度、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浓度。然后一组予以甲硝唑(250mg tid),另一组予以复合微生态制剂SCM-Ⅲ(包含嗜酸性乳酸菌和L helveticus、双歧杆菌及维生素类,3ml tid),各治疗2周,经过6周洗脱期后再进行交换治疗。在每次治疗前后对各组进行血液学检查。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差别,而内毒素水平随着病程的迁延反复和病变范围的扩大可明显升高,SCM-Ⅲ有降低内毒素水平的作用,而甲硝唑无此作用。对于M-CSF,SCM-Ⅲ已有明显的下调作用,而甲硝唑对此亦无作用。而在LBP水平及血浆抑制内毒素作用方面,SCM-Ⅲ组与甲硝唑组无明显差别。故建议无论何种类型的UC患者都可长期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虽然微生态制剂有价廉、安全、无害等优点,但能否长期应用微生态制剂尚无定论,因其具体机制还未完全阐明,但可以确信微生态制剂在治疗IBD方面是一类非常有前景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Rath HC,Herfarth HH,Ikeda JS,et al.Normal luminal bacteria,espeˉcially Bacteroides species,mediate chronic colitis,gastritis,and arthritis in HLA-B27/human beta2microglobulin transgenic rats.J Clin Invest,1996,98:945-953.

2 Rath HC,Wilson KH,Sartor RB.Differential inction of colitis and gastritis in HLA-B27transgenic rats selectively colonized with Bacˉteroides vulgatus or Escherichia coli.Infect Immun,1996,67:2969-2974.

3 Waidmann M,Allemand Y,Lehmann J,et al.Microflora reactive IL10procing regulatory T cells are present in the colon of IL2deficient mice but lack efficacious inhibition of IFN-gamma and TNF-alpha proction.Gut,2002,50:170-179.

4 Sellon RK,Tonkonogy S,Schultz M,et al.Resident enteric bacteria are necessary for development of spontaneous colitis and immune system acˉtivation in interleukin-10-deficient mice.Infect Immun,1998,66:5224-5232.

10. 我想建立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如何从分离出的菌株中选出致病力强的菌株

方法很多,我讲一个常规的方式:将致病菌株稀释,分离成单个菌株,并培养成菌落,之后检测菌株的致病能力,把致病能力强的保留,并进一步稀释致病力强的菌株成单个菌株,再培养成菌落检测致病能力,最后就能筛选致病能力强的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