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数据库分类器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数据库分类器

发布时间: 2022-11-01 11:55:49

Ⅰ 数据分类和聚类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目的不同、应用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数据分类

数据分类就是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数据归并在一起,通过其类别的属性或特征来对数据进行区别。为了实现数据共享和提高处理效率,必须遵循约定的分类原则和方法,按照信息的内涵、性质及管理的要求,将系统内所有信息按一定的结构体系分为不同的集合,从而使得每个信息在相应的分类体系中都有一个对应位置。

2、数据聚类

数据聚类是指根据数据的内在性质将数据分成一些聚合类,每一聚合类中的元素尽可能具有相同的特性,不同聚合类之间的特性差别尽可能大。

二、目的不同

1、数据分类

数据分类的目的是根据新数据对象的属性,将其分配到一个正确的类别中。

2、数据聚类

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分析数据是否属于各个独立的分组,使一组中的成员彼此相似,而与其他组中的成员不同。

三、应用不同

1、数据分类

应用于统计学、计算机控制。

2、数据聚类

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分析以及生物信息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数据分类、网络-数据聚类

Ⅱ 利用数据挖掘怎么对数据进行分类

利用数据挖掘进行数据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分类、回归分析、聚类、关联规则、特征、变化和偏差分析、Web页挖掘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进行挖掘。1、分类分类是找出数据库中一组数据对象的共同特点并按照分类模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其目的是通过分类模型,将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某个给定的类别。它可以应用到客户的分类、客户的属性和特征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客户的购买趋势预测等,如一个汽车零售商将客户按照对汽车的喜好划分成不同的类,这样营销人员就可以将新型汽车的广告手册直接邮寄到有这种喜好的客户手中,从而大大增加了商业机会。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反映的是事务数据库中属性值在时间上的特征,产生一个将数据项映射到一个实值预测变量的函数,发现变量或属性间的依赖关系,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数据序列的趋势特征、数据序列的预测以及数据间的相关关系等。它可以应用到市场营销的各个方面,如客户寻求、保持和预防客户流失活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销售趋势预测及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等。

Ⅲ 分类器的选择

如果训练集很小,那么高偏差/低方差分类器(如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要优于低偏差/高方差分类器(如k近邻分类器),因为后者容易过拟合。然而,随着训练集的增大,低偏差/高方差分类器将开始胜出(它们具有较低的渐近误差),因为高偏差分类器不足以提供准确的模型。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生成模型与判别模型的区别。

一些特定算法的优点

朴素贝叶斯的优点:超级简单,你只是在做一串计算。如果朴素贝叶斯(NB)条件独立性假设成立,相比于逻辑回归这类的判别模型,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将收敛得更快,所以你只需要较小的训练集。而且,即使NB假设不成立,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在实践方面仍然表现很好。如果想得到简单快捷的执行效果,这将是个好的选择。它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学习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它不能学习出:虽然你喜欢布拉德·皮特和汤姆·克鲁斯的电影,但却不喜欢他们一起合作的电影)。

逻辑回归的优点:有许多正则化模型的方法,你不需要像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中那样担心特征间的相互关联性。与决策树和支撑向量机不同,你还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概率解释,并能容易地更新模型来吸收新数据(使用一个在线梯度下降方法)。如果你想要一个概率框架(比如,简单地调整分类阈值,说出什么时候是不太确定的,或者获得置信区间),或你期望未来接收更多想要快速并入模型中的训练数据,就选择逻辑回归。

决策树的优点:易于说明和解释(对某些人来说—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属于这个阵营)。它们可以很容易地处理特征间的相互作用,并且是非参数化的,所以你不用担心异常值或者数据是否线性可分(比如,决策树可以很容易地某特征x的低端是类A,中间是类B,然后高端又是类A的情况)。一个缺点是,不支持在线学习,所以当有新样本时,你将不得不重建决策树。另一个缺点是,容易过拟合,但这也正是诸如随机森林(或提高树)之类的集成方法的切入点。另外,随机森林往往是很多分类问题的赢家(我相信通常略优于支持向量机),它们快速并且可扩展,同时你不须担心要像支持向量机那样调一堆参数,所以它们最近似乎相当受欢迎。

SVMs的优点:高准确率,为过拟合提供了好的理论保证,并且即使你的数据在基础特征空间线性不可分,只要选定一个恰当的核函数,它们仍然能够取得很好的分类效果。它们在超高维空间是常态的文本分类问题中尤其受欢迎。然而,它们内存消耗大,难于解释,运行和调参也有些烦人,因此,我认为随机森林正渐渐开始偷走它的“王冠”。

然而…

尽管如此,回忆一下,更好的数据往往打败更好的算法,设计好的特征大有裨益。并且,如果你有一个庞大数据集,这时你使用哪种分类算法在分类性能方面可能并不要紧(所以,要基于速度和易用性选择算法)。

重申我上面说的,如果你真的关心准确率,一定要尝试各种各样的分类器,并通过交叉验证选择最好的一个。或者,从Netflix Prize(和Middle Earth)中吸取教训,只使用了一个集成方法进行选择。

Ⅳ 分类器中可解释性最弱的是

分类是数据挖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分类的概念是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学会一个分类函数或构造出一个分类模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分类器(Classifier))。该函数或模型能够把数据库中的数据纪录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从而可以应用于数据预测。总之,分类器是数据挖掘中对样本进行分类的方法的统称,包含决策树、逻辑回归、朴素贝叶斯、神经网络等算法。
分类器的构造和实施大体会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选定样本(包含正样本和负样本),将所有样本分成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两部分。
在训练样本上执行分类器算法,生成分类模型。
在测试样本上执行分类模型,生成预测结果。
根据预测结果,计算必要的评估指标,评估分类模型的性能。
几种基本的分类器
1.决策树分类器
提供一个属性集合,决策树通过在属性集的基础上作出一系列的决策,将数据分类。这个过程类似于通过一个植物的特征来辨认植物。可以应用这样的分类器来判定某人的信用程度,比如,一个决策树可能会断定“一个有家、拥有一辆价值在1.5 万到2.3 万美元之间的轿车、有两个孩子的人”拥有良好的信用。决策树生成器从一个“训练集”中生成决策树。SGI 公司的数据挖掘工具MineSet 所提供的可视化工具使用树图来显示决策树分类器的结构,在图中,每一个决策用树的一个节点来表示。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可以帮助用户理解分类算法,提供对数据的有价值的观察视角。生成的分类器可用于对数据的分类

Ⅳ 请问什么是强分类器和弱分类器 我到处都没找到定义,麻烦告诉我出处或者定义吧 谢啦(模式识别 人工智能

Weak Classifier and Strong Classifier
(弱分类器和强分类器)
分类是数据挖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分类的概念是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学会一个分类函数或构造出一个分类模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分类器(Classifier))。该函数或模型能够把数据库中的数据纪录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从而可以应用于数据预测。总之,分类器是数据挖掘中对样本进行分类的方法的统称,包含决策树、逻辑回归、朴素贝叶斯、神经网络等算法。
简而言之,分类器的强弱是其分类能力的一种描述。其实就是字面意思。

能够迅速正确的识别的过程就是强分类器,而易错的则是弱分类器。
强分类器可以由多个弱分类器组成。

Ⅵ 数据挖掘中分类和聚类有什么区别

你好,
简单地说,分类(Categorization or Classification)就是按照某种标准给对象贴标签(label),再根据标签来区分归类。
简单地说,聚类是指事先没有“标签”而通过某种成团分析找出事物之间存在聚集性原因的过程。

区别是,分类是事先定义好类别 ,类别数不变 。分类器需要由人工标注的分类训练语料训练得到,属于有指导学习范畴。聚类则没有事先预定的类别,类别数不确定。 聚类不需要人工标注和预先训练分类器,类别在聚类过程中自动生成 。分类适合类别或分类体系已经确定的场合,比如按照国图分类法分类图书;聚类则适合不存在分类体系、类别数不确定的场合,一般作为某些应用的前端,比如多文档文摘、搜索引擎结果后聚类(元搜索)等。
分类的目的是学会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也常常称作分类器 ),该模型能把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类中。 要构造分类器,需要有一个训练样本数据集作为输入。训练集由一组数据库记录或元组构成,每个元组是一个由有关字段(又称属性或特征)值组成的特征向量,此外,训练样本还有一个类别标记。一个具体样本的形式可表示为:(v1,v2,...,vn; c);其中vi表示字段值,c表示类别。分类器的构造方法有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等等。
聚类(clustering)是指根据“物以类聚”原理,将本身没有类别的样本聚集成不同的组,这样的一组数据对象的集合叫做簇,并且对每一个这样的簇进行描述的过程。它的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个簇的样本之间应该彼此相似,而不同簇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与分类规则不同,进行聚类前并不知道将要划分成几个组和什么样的组,也不知道根据哪些空间区分规则来定义组。其目的旨在发现空间实体的属性间的函数关系,挖掘的知识用以属性名为变量的数学方程来表示。聚类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涉及范围包括数据挖掘、统计学、机器学习、空间数据库技术、生物学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聚类分析已经成为数据挖掘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常见的聚类算法包括:K-均值聚类算法、K-中心点聚类算法、CLARANS、 BIRCH、CLIQUE、DBSCAN等。
希望回答对您有帮助.

Ⅶ 数据分类与数据聚类的区别和联系

简单地说,分类(Categorization or Classification)就是按照某种标准给对象贴标签(label),再根据标签来区分归类。
简单地说,聚类是指事先没有“标签”而通过某种成团分析找出事物之间存在聚集性原因的过程。

区别是,分类是事先定义好类别 ,类别数不变 。分类器需要由人工标注的分类训练语料训练得到,属于有指导学习范畴。聚类则没有事先预定的类别,类别数不确定。 聚类不需要人工标注和预先训练分类器,类别在聚类过程中自动生成 。分类适合类别或分类体系已经确定的场合,比如按照国图分类法分类图书;聚类则适合不存在分类体系、类别数不确定的场合,一般作为某些应用的前端,比如多文档文摘、搜索引擎结果后聚类(元搜索)等。
分类的目的是学会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也常常称作分类器 ),该模型能把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类中。 要构造分类器,需要有一个训练样本数据集作为输入。训练集由一组数据库记录或元组构成,每个元组是一个由有关字段(又称属性或特征)值组成的特征向量,此外,训练样本还有一个类别标记。一个具体样本的形式可表示为:(v1,v2,...,vn; c);其中vi表示字段值,c表示类别。分类器的构造方法有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等等。
聚类(clustering)是指根据“物以类聚”原理,将本身没有类别的样本聚集成不同的组,这样的一组数据对象的集合叫做簇,并且对每一个这样的簇进行描述的过程。它的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个簇的样本之间应该彼此相似,而不同簇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与分类规则不同,进行聚类前并不知道将要划分成几个组和什么样的组,也不知道根据哪些空间区分规则来定义组。其目的旨在发现空间实体的属性间的函数关系,挖掘的知识用以属性名为变量的数学方程来表示。聚类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涉及范围包括数据挖掘、统计学、机器学习、空间数据库技术、生物学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聚类分析已经成为数据挖掘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常见的聚类算法包括:K-均值聚类算法、K-中心点聚类算法、CLARANS、 BIRCH、CLIQUE、DBSCAN等。

Ⅷ 数据挖掘的六大主要功能

数据挖掘的六大主要功能
数据挖掘的历史虽然较短,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加之它是多学科综合的产物,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人们提出了多种数据挖掘的定义,例如:SAS研究所(1997):“在大量相关数据基础之上进行数据探索和建立相关模型的先进方法”。Hand et al(2000):“数据挖掘就是在大型数据库中寻找有意义、有价值信息的过程”确切地说,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是指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非平凡的及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或模式,它是数据库研究中的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新领域,融合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

数据挖掘的主要功能
数据挖掘综合了各个学科技术,有很多的功能,当前的主要功能如下:
1、数据总结:继承于数据分析中的统计分析。数据总结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浓缩,给出它的紧凑描述。传统统计方法如求和值、平均值、方差值等都是有效方法。另外还可以用直方图、饼状图等图形方式表示这些值。广义上讲,多维分析也可以归入这一类。
2、分类:目的是构造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也常常称作分类器),该模型能把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要构造分类器,需要有一个训练样本数据集作为输入。训练集由一组数据库记录或元组构成,每个元组是一个由有关字段(又称属性或特征)值组成的特征向量,此外,训练样本还有一个类别标记。一个具体样本的形式可表示为:(v1,v2,…,vn;c),其中vi表示字段值,c表示类别。
例如:银行部门根据以前的数据将客户分成了不同的类别,现在就可以根据这些来区分新申请贷款的客户,以采取相应的贷款方案。
3、聚类:是把整个数据库分成不同的群组。它的目的是使群与群之间差别很明显,而同一个群之间的数据尽量相似。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客户细分。在开始细分之前不知道要把用户分成几类,因此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找出客户特性相似的群体,如客户消费特性相似或年龄特性相似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一些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营销方案。
例如:将申请人分为高度风险申请者,中度风险申请者,低度风险申请者。
4、关联分析:是寻找数据库中值的相关性。两种常用的技术是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关联规则是寻找在同一个事件中出现的不同项的相关性;序列模式与此类似,寻找的是事件之间时间上的相关性,例如:今天银行利率的调整,明天股市的变化。
5、预测:把握分析对象发展的规律,对未来的趋势做出预见。例如: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判断。
6、偏差的检测:对分析对象的少数的、极端的特例的描述,揭示内在的原因。例如:在银行的100万笔交易中有500例的欺诈行为,银行为了稳健经营,就要发现这500例的内在因素,减小以后经营的风险。
以上数据挖掘的各项功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在数据挖掘中互相联系,发挥作用。

Ⅸ 基于规则的分类器有哪些

  1. 基于规则的分类器有决策树、随机森林、Aprior。

  2.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在已知各种情况发生概率的基础上,通过构成决策树来求取净现值的期望值大于等于零的概率,评价项目风险,判断其可行性的决策分析方法,是直观运用概率分析的一种图解法。

  3. 在机器学习中,随机森林是一个包含多个决策树的分类器, 并且其输出的类别是由个别树输出的类别的众数而定。

  4. 在关联规则挖掘领域最经典的算法法是Apriori,其致命的缺点是需要多次扫描事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