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数据库设计中事务的作用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数据库设计中事务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22-10-24 22:53:09

❶ 请介绍一下你对数据库中事务的理解,主要作用是什么

数据库事务是指作为单个逻辑工作单元执行的一系列操作。
设想网上购物的一次交易,其付款过程至少包括以下几步数据库操作:
·
更新客户所购商品的库存信息
·
保存客户付款信息--可能包括与银行系统的交互
·
生成订单并且保存到数据库中
·
更新用户相关信息,例如购物数量等等
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操作将顺利进行,最终交易成功,与交易相关的所有数据库信息也成功地更新。但是,如果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例如在更新商品库存信息时发生异常、该顾客银行帐户存款不足等,都将导致交易失败。一旦交易失败,数据库中所有信息都必须保持交易前的状态不变,比如最后一步更新用户信息时失败而导致交易失败,那么必须保证这笔失败的交易不影响数据库的状态--库存信息没有被更新、用户也没有付款,订单也没有生成。否则,数据库的信息将会一片混乱而不可预测。
数据库事务正是用来保证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平稳性和可预测性的技术。

❷ 事物对于数据库的作用

事物对于数据库的作用是对数据的一系列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防止中间状态的出现,以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始终处于正确及和谐状态。
例如有一张销售明细增加了一笔记录,那么汇总表就必须同时调整汇总数。现实的情况是当我们进行这两项操作时,因为种种原因(例如网络突然中断等)很可能会发生第一项操作已经完成而第二项操作失败的情况,如此一来数据库中记载的数据就会不正确,如果这时使用“事务”技术我们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数据库系统会将已经完成的第一项操作取消,从而防止数据库中的数据处于不正确状态。

❸ 数据库的事务 作用是

数据库事务(Database Transaction) ,是指作为单个逻辑工作单元执行的一系列操作,要么完全地执行,要么完全地不执行。原子性(Atomic)(Atomicity) 事务必须是原子工作单元;对于其数据修改,要么全都执行,要么全都不执行。通常,与某个事务关联的操作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且是相互依赖的。如果系统只执行这些操作的一个子集,则可能会破坏事务的总体目标。原子性消除了系统处理操作子集的可能性。一致性(Consistent)(Consistency) 事务在完成时,必须使所有的数据都保持一致状态。在相关数据库中,所有规则都必须应用于事务的修改,以保持所有数据的完整性。事务结束时,所有的内部数据结构(如 B 树索引或双向链表)都必须是正确的。某些维护一致性的责任由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承担,他们必须确保应用程序已强制所有已知的完整性约束。如,当开发用于转帐的应用程序时,应避免在转帐过程中任意移动小数点。隔离性(Insulation)(Isolation) 由并发事务所作的修改必须与任何其它并发事务所作的修改隔离。事务查看数据时数据所处的状态,要么是另一并发事务修改它之前的状态,要么是另一事务修改它之后的状态,事务不会查看中间状态的数据。这称为隔离性,因为它能够重新装载起始数据,并且重播一系列事务,以使数据结束时的状态与原始事务执行的状态相同。当事务可序列化时将获得最高的隔离级别。在此级别上,从一组可并行执行的事务获得的结果与通过连续运行每个事务所获得的结果相同。由于高度隔离会限制可并行执行的事务数,所以一些应用程序降低隔离级别以换取更大的吞吐量。持久性(Duration)(Durability) 事务完成之后,它对于系统的影响是永久性的。该修改即使出现致命的系统故障也将一直保持。

❹ Mysql数据库中,事务是指什么如何使用该功能

MySQL 事务

什么是事务?

MySQL 事务主要用于处理操作量大,复杂度高的数据。比如说,在人员管理系统中,你删除一个人员,你既需要删除人员的基本资料,也要删除和该人员相关的信息,如信箱,文章等等,这样,这些数据库操作语句就构成一个事务!

在 MySQL 中只有使用了 Innodb 数据库引擎的数据库或表才支持事务。

  • 事务处理可以用来维护数据库的完整性,保证成批的 SQL 语句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

  • 事务用来管理 insert,update,delete 语句

一般来说,事务是必须满足4个条件(ACID):原子性(Atomicity,或称不可分割性)、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又称独立性)、持久性(Durability)。

  • 原子性:一个事务(transaction)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完成,不会结束在中间某个环节。事务在执行过程中发生错误,会被回滚(Rollback)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就像这个事务从来没有执行过一样。

  • 一致性:在事务开始之前和事务结束以后,数据库的完整性没有被破坏。这表示写入的资料必须完全符合所有的预设规则,这包含资料的精确度、串联性以及后续数据库可以自发性地完成预定的工作。

  • 隔离性:数据库允许多个并发事务同时对其数据进行读写和修改的能力,隔离性可以防止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由于交叉执行而导致数据的不一致。事务隔离分为不同级别,包括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读提交(read committed)、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和串行化(Serializable)。

  • 持久性:事务处理结束后,对数据的修改就是永久的,即便系统故障也不会丢失。

在 MySQL 命令行的默认设置下,事务都是自动提交的,即执行 SQL 语句后就会马上执行 COMMIT 操作。因此要显式地开启一个事务务须使用命令 BEGIN 或 START TRANSACTION,或者执行命令 SET AUTOCOMMIT=0,用来禁止使用当前会话的自动提交。

from 树懒学堂 - 一站式数据知识平台

❺ 为什么要使用数据库的事务

使用数据库的事务,主要是为了同步操作两个数据表,防止出现一个数据表操作了,另外一个数据表没操作的情况发生。

❻ “数据库中的事务”是什么

事务是作为一个逻辑单元执行的一系列操作,一个逻辑工作单元必须有四个属性,称为 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属性,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事务:
原子性
事务必须是原子工作单元;对于其数据修改,要么全都执行,要么全都不执行。

一致性
事务在完成时,必须使所有的数据都保持一致状态。在相关数据库中,所有规则都必须应用于事务的修改,以保持所有数据的完整性。
事务结束时,所有的内部数据结构(如 B 树索引或双向链表)都必须是正确的。

隔离性
由并发事务所作的修改必须与任何其它并发事务所作的修改隔离。事务查看数据时数据所处的状态,要么是另一并发事务修改它之前的状态,
要么是另一事务修改它之后的状态,事务不会查看中间状态的数据。这称为可串行性,因为它能够重新装载起始数据,
并且重播一系列事务,以使数据结束时的状态与原始事务执行的状态相同。
持久性
事务完成之后,它对于系统的影响是永久性的。该修改即使出现系统故障也将一直保持。

❼ 数据库详解之事务

究竟什么是数据库的事务,为什么数据库需要支持事务,为了实现数据库事务各种数据库的是如何设计的。还是只谈理解,欢迎大家来讨论。

1. 数据库事务是什么

事务的定义,已经有太多文章写过,我就不重复了。我理解的事务就是用来保证数据操作符合业务逻辑要求而实现的一系列功能。换句话说,如果数据库不支持事务,上面业务系统的程序员就需要自己写代码保证相关数据处理逻辑的正确性。而数据库事务就是把一系列保证数据库处理逻辑正确性的通用功能在数据库内实现,并且尽量提高效率。

举个例子,数据库最开始普及就是在金融业,银行的存取款场景就是一个最典型的OLTP数据库场景,而事务就是设计用来保证类似场景的业务逻辑正确性的。

![事务的四个基本特性](https://img-blog.csdnimg.cn/.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d2luZHRhbGtlcnd5,size_20,color_FFFFFF,t_70,g_se,x_16)

**原子性**,如果你要给家人转账,必须在你的账户里扣掉100块,在家人账户里加上100块,这两笔操作需要一起完成,业务逻辑才是正确的。但是程序在做修改的时,肯定会有先后顺序,试想一下程序扣了你的钱,这个时候程序崩溃了,家人账户的钱没有加上。那这100块是不是消失了?你是不是要发疯?那么,就把这两笔操作放进一个事务里,通过原子性保证,这两笔操作要么都成功,要么都失败。这样才能保证业务逻辑的正确性。

**一致性**,有很多文章讲过一致性,但是很多人会把一致性跟原子性混在一起说。事务的一致性指的是指每一个事务必须保证执行之后所有库内的规则依旧成立。比如内外键,constraint,触发器等。举例来说,你在储蓄卡里有100元,理财账户里有100元,基金账户有100元,那么你在资产总和里会看到300元,这个300元必须是其他三个账户余额加在一起得到的。你在给家人转帐100元是从储蓄卡里转出去了100元,那么在数据库上可以通过创建触发器的方式,当储蓄卡余额账户减100元的同时,把资产总和也同步减去100,不然的话,就会出现逻辑上的错误,因为你已经转走了100块储蓄卡余额,实际资产总和应该是200,如果还是300,数据库状态就不一致了。所以实现事务的时候,必须要保证相关联的触发器以及其他所有的内部规则都执行成功,事务才能算执行成功。如果在减去资产总时出错,那么这笔转帐交易也不能成功。因为这样数据库就会进入不一致的状态。

那么这里跟原子性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原子性是指个多个用户指令之间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完成或失败,而一致性更多是数据库内的相关数据规则必须同时完成或失败。

**持久性**,最容易理解的一个,事务只要提交了,那么对数据库的修改就会保存下来不会丢了。简单来说,只要提交了,数据库就算崩溃了,重启之后你刚存的100块依然在你的账户里。

**隔离性**,每个事务相对于其他的事务是有一定独立性的,不能互相影响。因为数据库需要支持并发的操作来提高效率。在并发操作时,一定要通过操作之间的隔离来保证业务逻辑的正确性。比如,你转帐100块给家人,一系列操作的最后一步可能是输入验证码,这个时候转帐还没有完成,但是在数据库里你的账户对应的记录中已经减去100块,家人账户也加了100块,就等着验证码输入以后,事务提交,完成操作。那么,这个时候,家人通过手机银行能够查到这100块么?你的答案可能是不能,因为这样才符合业务逻辑,因为你的转帐操作还没有提交,事务还没有完成。那么数据库就应该保证这两个并发操作之间具有一定的隔离性。

那么到底应该隔离到什么程度呢?隔离性又分为4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Read uncommitted(读未提交)、Read committed(读提交)、Repeatable read(可重复读取)、Serializable(序列化),这四个级别可以逐个解决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象读这几类问题。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请有兴趣的小伙伴自行网络,很多文章都写的很清楚。

那么怎么理解不同的隔离等级呢,首先要理解并发操作,并发操作就是指有不同的用户同时对一个数据进行读、写操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用户应该看到什么数据才能保证业务逻辑的正确性呢? 如果是前面存取款的场景,我必须看到的是已经存进来的钱,也就是必须是已经提交的事务。而12306刷火车票呢,你可以看到有10张余票,但是在下单的时候告诉你票卖完了,因为同时有10个用户把票买掉了,你需要重新刷余票,这个也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我可以读到一些虚假的余票,这样在业务上也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在设计这两个不同系统时,就可以选择不同的事务隔离级别来实现不同的并发效果。不同的隔离等级就是要在系统的并发性和数据逻辑的严谨性之间做出的平衡。

2. 数据库如何实现事务

数据库实现事务会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但基本的原理类似,比如都需要对事务进行统一的编号处理,都需要记录事务的状态(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需要在数据存储的层面对事务进行支持,以明确哪些数据是被哪些事务、插入、修改和删除的。同时还会记录事务日志等,对事务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以实现数据的原子性,一致性和持久性。

要实现事务的隔离性,最基础的就是通过加锁机制把并发操作适当的串行化来保证数据操作的正确逻辑。但是为了要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并发性能,必须要在实现事务隔离性时需要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大部分数据库(包括Oracle,MySQL,Postgres在内)在做并发控制的时候都会采用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的机制来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并发性,不同数据库实现MVCC的具体方案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原理类似。

3. MVCC实现原理

所谓MVCC,就是数据库中的同一查询根据相关事务执行的先后顺序以及隔离级别的不同,可能会存在不同版本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手段来保证大部分查询操作不会被修改操作阻塞并保证数据逻辑的正确性。也就是数据库通过保存多个版本的数据( 历史 数据)来提高系统的并发查询能力。简单来说就是用存储空间来交换并发能力。下面以Postgres为例介绍一下MVCC的一种实现方式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重要的数据库概念。通过下面的图来解释Posrgres里最基本的数据可见性是如何实现多版本控制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d2luZHRhbGtlcnd5,size_20,color_FFFFFF,t_70,g_se,x_16)

首先,Postgres里的每一个事务都有编号,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时间顺序编号,编号越大的事务发生越晚。然后,数据库里的每一行记录都会保存创建这条记录的事务号(Cre),也会在记录删除时保存删除这条记录的事务号(Exp),换句话说,只要Exp这里一列里记录了事务编号,就说明这条记录被删除了。那么一个事务应该能看见那些记录呢?Postgres里每一个事务都会保存一个当前系统的事务快照(Snapshot),这个快照里会保存事务创建时当前系统的最高(最晚)事务编号,以及目前还在进行中的事务编号。那么如上图所示的一个事务的快照里最高事务编号为100,目前正在进行的事务有25,50和75。那么对应左边数据记录,这6行数据的可见性就如同标注的一般:

第一行,Cre 30,没有删除,在100这个时间点,应该能看到。

第二行,Cre 50,没有删除,但是50这个事务还没有提交,正在进行中,所以看不见。

第三行,Cre 110,没有删除,但是100这个时间点110事务还没有发生,所以看不见。

第四行,Cre 30,Exp 80,在80的时候数据被删掉了,所以看不见。

第五行,Cre 30,Exp 75,在30的时候被创建,75时候被删掉了,但是75这个事务在100的时候还没有提交,所以这条记录在100的时候还没有删掉,所以看得见。

第六行,Cre30,Exp 110,在30的时被创建,110时候被删掉,但是在100时候,110还没有发生,所以看得见。

综上,就是这个事务对这六条记录的可见性,也就是一个数据版本。那么大家可以看一下如果另一个事务的快照里存的是最高事务编号为110,正在进行的事务为50,那么它能看到的数据应该是哪几行呢?同时大家也看到,Postgres里删除一行数据其实就是在这一行的Exp这个列记录一个删除事务的编号,相当于做了一个删除标记,而数据没有真正被删除,因此Postgres数据库需要定期做数据清理操作(Vacuum)。Pstgres的在现实场景里会比这里介绍的要复杂,因为我们这里假定所有的事务最终都是正确提交了,如果存在某些事务没有提交的情况,那么可见性就会更加复杂,这里不再展开了。

数据库事务是基本的数据库概念,之前已经有很多很好文章做过介绍,这里希望能把自己的理解用比较通俗的描述分享给大家,欢迎来讨论交流。

❽ 数据库为什么要用事务

所谓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例如,在关系数据库中,一个事务可以是一条SQL语句、一组SQL语句或整个程序。

简单举个例子就是你要同时修改数据库中两个不同表的时候,如果它们不是一个事务的话,当第一个表修改完,可是第二表改修出现了异常而没能修改的情况下,就只有第二个表回到未修改之前的状态,而第一个表已经被修改完毕。

而当你把它们设定为一个事务的时候,当第一个表修改完,可是第二表改修出现了异常而没能修改的情况下,第一个表和第二个表都要回到未修改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事务回滚。例如,在将资金从一个帐户转移到另一个帐户的银行应用中,一个帐户将一定的金额贷记到一个数据库表中,同时另一个帐户将相同的金额借记到另一个数据库表中。由于计算机可能会因停电、网络中断等而出现故障,因此有可能更新了一个表中的行,但没有更新另一个表中的行。如果数据库支持事务,则可以将数据库操作组成一个事务,以防止因这些事件而使数据库出现不一致。如果事务中的某个点发生故障,则所有更新都可以回滚到事务开始之前的状态。如果没有发生故障,则通过以完成状态提交事务来完成更新。
在 ADO.NET 中,可以使用 Connection 和 Transaction 对象来控制事务。可以使用 Connection.BeginTransaction 启动本地事务。一旦开始一个事务,就可以使用 Command 对象的 Transaction 属性在该事务中登记命令。然后,可以根据事务组件的成功或失败情况,使用 Transaction 对象提交或回滚在数据源中所做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