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市场达到最优配置
估计你想表达的意思是:对于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均衡点在MC=MP处,市场达成帕累托最优。而对于垄断市场,则不然。画个图就很好表示,A点是均衡点,若不在A达成均衡,假设在B,这时社会总剩余仅仅是蓝色阴影,比在A时缺少红色部分面积,故若改动A点,社会总剩余减少,CS减少PS增加,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增加自身效用,故A为帕累托最优
2. 完全竞争市场为什么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首先
必须明确
无论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
厂商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π)最大化的
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即
π=tr-tc
由一阶极值条件
对利润求一阶导数
得mr-mc=0
于是
我们得出结论
无论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
均衡的一阶条件都是mr=mc
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
厂商面临水平的需求曲线
其价格
平均收益
边际收益
全部重合于需求曲线
即p=ar=mr
所以
根据均衡条件
满足p=mc
在垄断市场下
厂商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在需求曲线为线性的条件下
假设p=a-bq
总收益
tr=pq=aq-bq^2
平均收益
ar=a-bq
显然平均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合
边际收益
mr=a-(b/2)q
显然边际收益曲线处于需求曲线下方
即mr<p
在需求曲线非线性的条件下
假设p=p(q)
等式右边表示价格p是需求量q的函数
总收益
tr=p(q)q
平均收益
ar=p(q)
显然平均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合
边际收益
mr=p+q(1-1/e)(e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经济学上规定e非负)
因此
由边际收益的等式可以看到
mr<p
所以
在垄断条件下
无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
mr都小于p
而根据均衡条件就可以得到
mc=mr<p
好了
最后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是解释为什么mc=p就是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而mc<p就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呢
因为
价格p
是消费者对于最后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客观上表征着社会对某一商品的价值的评价
而边际成本mc
是厂商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所必须支付的成本
客观上表征着社会对某一商品的代价的评价
当mc<p
意味着社会代价<社会价值
即再生产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价值要高于付出的代价
那当然是应该继续生产了
直到生产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价值等于其代价为止
即mc=p
(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具有正斜率
而需求曲线倾斜非负
所以必然会有交点
即增加生产最后必然会出现mc=p的状态)
于是
问题证明完毕
最后
按照我一贯的作风
当然要废话几句啦
哈哈
经济学之所以充满魅力
并不是因为经济学在数学上有着严谨的逻辑
而是因为经济学是真实地以其强大的解释力解释着真实的生活
而数学只是工具
工具的意义在于辅助
而不在于工具本身
所以
在方程式的背后
应该更多地去思考方程式所表达的经济学含义
补充一下:
在垄断市场下
如果厂商能够实现第一级价格歧视(即完全价格歧视)
也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为在第一级价格歧视下
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将与需求曲线重合
均衡条件为p=mr=mc
其经济意义是
消费者剩余被厂商完全剥夺
即在消费者无利益损失的情况下增加了厂商的利益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
实现了帕累托意义上的优化
最终达到帕累托意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状态
3. 地理问题 市场最优是什么意思谢谢了.
市场最优对于市场上的一个发展的事物来讲:如一个企业各个企业的发展方向都会不一样自然需求和贡出都会不同,包括:市场、原料、人才、交通等等...所以市场最优最终是指:该事物发展所需的最优条件就是市场 一切有利于该事物发站的最优条件
4. 完全竞争市场是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
完全竞争市场
(一)理想的市场结构.
1._ 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2._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
1)_ 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_ 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
3)_ 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
4)_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
5)_ 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
6)_ 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生产效率
1._ 生产要素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_ 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_ 每一个生产者都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生产者等产量曲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4._ 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品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要素的相对价格,满足生产效率的要求.
(三)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
1._ 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_ 产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_ 在给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每一个消费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替代率都等于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
(四)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
1._ 在给定的产品数量和结构条件下,市场会产生一个均衡的产品相对价格.
2._ 在这个相对价格情况下,生产者为了收入最大化必定满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对价格.
3._ 如果生产者选择的这个产品组合与消费者形成现有相对价格的产品组合不符,市场会调整相对价格,直到所形成的相对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
其实感觉这道题目真的很难回答,我想我是没能力赚你的分了。其实在市场经济里,一般情况下,必然是相生相灭,相互循环的。例如,开始几个卖肉的互相竞争,越卖价格越低,最后必然会出现两种情况:1 大家认为这样互相竞争,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成立个协会,共同限制住价格;2 大鱼吃小鱼,被一家吞并或挤垮。上面的两种情况都是垄断。1882年美国形成的“美孚石油公司”这个垄断组织就是这么形成的(后来这个垄断组织被美国政府强行解散)。垄断后,由于各方分脏不均,或者还有人想获得更大的利益等等原因,垄断就会被打破,这就要形成竞争。所以,在自由市场经济里,尽管没有政府的干预,垄断和竞争也是相互循环的,你不可能只要竞争,不要垄断,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象大家想象得那么美好。
从上面可以看出,垄断的优点就是产品无相对过剩的浪费,垄断者完全可以控制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量。缺点就是垄断者为了自己丰厚的利润,始终控制住该种垄断产品的供应量,使这种产品不能普及,许多人享受不到这种产品。垄断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无重复建设的浪费。垄断者对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有统一计划,所以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现象。我们就拿移动通讯公司来说,假设中国就它这一家公司,它当然就是绝对垄断了,它就会计划好在全国建设多少个网点、多少个发射和接收装置,当然会计划得很好,不会有重复的现象。可是如果有一家联通公司和它竞争,情况就不一样了。联通公司也会在全国计划建设多少网点,多少发射和接收装置,那么这时重复建设就出现了。比方说移动公司的信号已经把北京地区全部覆盖了,而联通公司又要建设一些装置再把北京地区覆盖一遍,这就是重复建设,就浪费了。再比方说,某地明明有一个面包厂就够了,可是有一个人偏偏又要建一个面包厂和它竞争,造成两家的总生产能力只能利用一半,这就是重复建设。
5. 市场的决定作用如何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种定位不是矛盾和对立的,而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全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决定稀缺资源的配置
●只有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的主攻方向。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对市场作用认识的新飞跃
35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围绕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通过国家计划进行资源配置,市场的作用被排斥,仅仅在计划的缝隙里发挥一些补充作用。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978年后,我们党从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切入,逐步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显示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标志着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审批过杂、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决定》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广泛考虑各方面意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修改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的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它表明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上的一个新突破。“决定性”的意思是,由市场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采用什么方法生产,决定产品和服务的初次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资源配置的力量只能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种定位不是矛盾和对立的,而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的与时俱进,是认识上的升华和飞跃。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市场是社会配置稀缺资源的一种手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共同成果。历史和现实表明,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与其他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最优途径。
人们对物质文化产品的需要是无限的,而用来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把稀缺资源分配到不同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上,把生产的物品和服务分配给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手段,就是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是通过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价格发挥着传递信息、分配收入、提供激励三大功能,引导市场主体把资源投入到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上,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就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来说,市场经济不承认市场主体在身份、地位、民族、出身、肤色等方面的差别,他们只承认对方是平等的拥有生产要素或产品的所有者。市场主体在市场上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产要素和商品,自由地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就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说,市场主体不承认别的任何权威,只承认市场竞争加在他们身上的像自然力一样的作用,他们遵循市场等价交换的规则,在商品面前人人平等,在货币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场规则进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通过由市场交换形成的分工协作的社会生产机制、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机制、由市场价格自动调节的供求机制等,使稀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活动中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全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决定稀缺资源的配置。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上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35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我国绝大多数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各个经济领域,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上,资源配置违背价值规律导致低效配置和严重浪费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其根本原因是,现行经济体制仍然存在束缚市场主体活力的弊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并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很强的指导性。第一,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要以此为根据来区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和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是,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第二,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其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中存在着许多妨碍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创造积极性的障碍。如果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有了体制机制基础,就可以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目前政府治理和市场功能的边界不够清晰,政府越位、缺位、错位并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求政府把应该由市场和企业办的,还给市场和企业;应该由社会中介组织办的,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应该由家庭和公民个人办的,回归给家庭和公民个人。这样,政府就能真正转变职能,把应该由自己办的事情办好,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第四,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由于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对经济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等,不仅妨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而且导致了寻租现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减少了政府审批项目、征地卖地、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事务,有利于铲除滋生公职人员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根源。
政府要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供条件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仅对市场的作用进行了新的定位,也对政府的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导致宏观经济失衡,使市场失灵。政府只有对宏观经济实施有效管理,才能弥补市场失灵,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有序运行创造良好环境。市场机制作用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政府只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解决市场外部性问题,才能弥补市场的缺陷,实现市场主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统一,创造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市场经济发展容易造成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只有政府才能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制定和维护规制,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来创造财富。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只有政府才能加强和优化公共产品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市场经济容易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只有政府才能维护和规范由市场形成的初次分配秩序,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对收入再分配进行合理调节,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由此可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是说政府可以对市场撒手不管了,而是对政府发挥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政府转变职能,发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作用,市场才能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6. 如何证明完全竞争市场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垄断市场不能
首先必须明确无论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
厂商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π)最大化的
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即π=TR-TC
由一阶极值条件对利润求一阶导数得MR-MC=0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
均衡的一阶条件都是MR=MC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
厂商面临水平的需求曲线
其价格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全部重合于需求曲线
即P=AR=MR所以根据均衡条件满足P=MC
在垄断市场下
厂商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在需求曲线为线性的条件下假设P=a-bQ
总收益TR=PQ=aQ-bQ^2
平均收益AR=a-bQ显然平均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合
边际收益MR=a-(b/2)Q显然边际收益曲线处于需求曲线下方即MR<P
在需求曲线非线性的条件下假设P=P(Q)等式右边表示价格P是需求量Q的函数
总收益TR=P(Q)Q
平均收益AR=P(Q)显然平均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合
边际收益MR=P+Q(1-1/e)(e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经济学上规定e非负)
因此由边际收益的等式可以看到MR<P
所以在垄断条件下无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MR都小于P
而根据均衡条件就可以得到MC=MR<P
好了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是解释为什么MC=P就是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而MC<P就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呢
因为价格P是消费者对于最后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客观上表征着社会对某一商品的价值的评价
而边际成本MC是厂商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所必须支付的成本客观上表征着社会对某一商品的代价的评价
当MC<P意味着社会代价<社会价值即再生产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价值要高于付出的代价
那当然是应该继续生产了直到生产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价值等于其代价为止即MC=P(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具有正斜率而需求曲线倾斜非负所以必然会有交点即增加生产最后必然会出现MC=P的状态)
于是问题证明完毕
最后按照我一贯的作风当然要废话几句啦哈哈
经济学之所以充满魅力并不是因为经济学在数学上有着严谨的逻辑而是因为经济学是真实地以其强大的解释力解释着真实的生活
而数学只是工具工具的意义在于辅助而不在于工具本身
所以在方程式的背后应该更多地去思考方程式所表达的经济学含义
补充一下:
在垄断市场下如果厂商能够实现第一级价格歧视(即完全价格歧视)
也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为在第一级价格歧视下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将与需求曲线重合
均衡条件为P=MR=MC
其经济意义是消费者剩余被厂商完全剥夺
即在消费者无利益损失的情况下增加了厂商的利益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实现了帕累托意义上的优化
最终达到帕累托意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状态
7. 完全竞争市场为什么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完全竞争市场(一)理想的市场结构.1._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2._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1)_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2)_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3)_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4)_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5)_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6)_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二)完全竞争市场与生产效率1._生产要素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2._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3._每一个生产者都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生产者等产量曲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4._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品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要素的相对价格,满足生产效率的要求.(三)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1._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2._产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3._在给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每一个消费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替代率都等于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四)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1._在给定的产品数量和结构条件下,市场会产生一个均衡的产品相对价格.2._在这个相对价格情况下,生产者为了收入最大化必定满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对价格.3._如果生产者选择的这个产品组合与消费者形成现有相对价格的产品组合不符,市场会调整相对价格,直到所形成的相对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其实感觉这道题目真的很难回答,我想我是没能力赚你的分了。其实在市场经济里,一般情况下,必然是相生相灭,相互循环的。例如,开始几个卖肉的互相竞争,越卖价格越低,最后必然会出现两种情况:1大家认为这样互相竞争,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成立个协会,共同限制住价格;2大鱼吃小鱼,被一家吞并或挤垮。上面的两种情况都是垄断。1882年美国形成的“美孚石油公司”这个垄断组织就是这么形成的(后来这个垄断组织被美国政府强行解散)。垄断后,由于各方分脏不均,或者还有人想获得更大的利益等等原因,垄断就会被打破,这就要形成竞争。所以,在自由市场经济里,尽管没有政府的干预,垄断和竞争也是相互循环的,你不可能只要竞争,不要垄断,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象大家想象得那么美好。从上面可以看出,垄断的优点就是产品无相对过剩的浪费,垄断者完全可以控制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量。缺点就是垄断者为了自己丰厚的利润,始终控制住该种垄断产品的供应量,使这种产品不能普及,许多人享受不到这种产品。垄断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无重复建设的浪费。垄断者对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有统一计划,所以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现象。我们就拿移动通讯公司来说,假设中国就它这一家公司,它当然就是绝对垄断了,它就会计划好在全国建设多少个网点、多少个发射和接收装置,当然会计划得很好,不会有重复的现象。可是如果有一家联通公司和它竞争,情况就不一样了。联通公司也会在全国计划建设多少网点,多少发射和接收装置,那么这时重复建设就出现了。比方说移动公司的信号已经把北京地区全部覆盖了,而联通公司又要建设一些装置再把北京地区覆盖一遍,这就是重复建设,就浪费了。再比方说,某地明明有一个面包厂就够了,可是有一个人偏偏又要建一个面包厂和它竞争,造成两家的总生产能力只能利用一半,这就是重复建设。
8. 证明完全竞争市场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垄断市场不能。
首先
必须明确
无论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
厂商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π)最大化的
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即
π=TR-TC
由一阶极值条件
对利润求一阶导数
得MR-MC=0
于是
我们得出结论
无论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
均衡的一阶条件都是MR=MC
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
厂商面临水平的需求曲线
其价格
平均收益
边际收益
全部重合于需求曲线
即P=AR=MR
所以
根据均衡条件
满足P=MC
在垄断市场下
厂商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在需求曲线为线性的条件下
假设P=a-bQ
总收益
TR=PQ=aQ-bQ^2
平均收益
AR=a-bQ
显然平均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合
边际收益
MR=a-(b/2)Q
显然边际收益曲线处于需求曲线下方
即MR<P
在需求曲线非线性的条件下
假设P=P(Q)
等式右边表示价格P是需求量Q的函数
总收益
TR=P(Q)Q
平均收益
AR=P(Q)
显然平均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合
边际收益
MR=P+Q(1-1/e)(e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经济学上规定e非负)
因此
由边际收益的等式可以看到
MR<P
所以
在垄断条件下
无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
MR都小于P
而根据均衡条件就可以得到
MC=MR<P
好了
最后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是解释为什么MC=P就是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而MC<P就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呢
因为
价格P
是消费者对于最后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客观上表征着社会对某一商品的价值的评价
而边际成本MC
是厂商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所必须支付的成本
客观上表征着社会对某一商品的代价的评价
当MC<P
意味着社会代价<社会价值
即再生产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价值要高于付出的代价
那当然是应该继续生产了
直到生产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价值等于其代价为止
即MC=P
(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具有正斜率
而需求曲线倾斜非负
所以必然会有交点
即增加生产最后必然会出现MC=P的状态)
于是
问题证明完毕
最后
按照我一贯的作风
当然要废话几句啦
哈哈
经济学之所以充满魅力
并不是因为经济学在数学上有着严谨的逻辑
而是因为经济学是真实地以其强大的解释力解释着真实的生活
而数学只是工具
工具的意义在于辅助
而不在于工具本身
所以
在方程式的背后
应该更多地去思考方程式所表达的经济学含义
补充一下:
在垄断市场下
如果厂商能够实现第一级价格歧视(即完全价格歧视)
也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为在第一级价格歧视下
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将与需求曲线重合
均衡条件为P=MR=MC
其经济意义是
消费者剩余被厂商完全剥夺
即在消费者无利益损失的情况下增加了厂商的利益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
实现了帕累托意义上的优化
最终达到帕累托意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状态
9. 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帕累托标准是判别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
1.从交换的角度来看,对于任意消费者,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条件下选择消费两种商品消费的最优数量满足条件是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应价格比RCS1,2=P1/P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消费者面对的价格都相等。即所有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
2.从生产的角度看。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在最优组合点上确定要素投入。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应要素价格比。RTS(L,K)=RL/RK。
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面对的所有要素价格都相等。即任意两个厂商使用任意两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
3.从交换和生产来看。
完全竞争市场上,消费者按照上述条件选择消费组合。厂商按照MC=P提供供给。在等产量曲线上,选择一种生产要素和放弃另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相等,从而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应要素价格比。
RPT1,2=P1/P2。
10. 常说市场配置资源是最优效率的,为什 么还需要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去调整资源和生
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在其正常运转中,市场机制在庞大的市场中通过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及灵敏的价格反应自如地支配经济运行,即自由、灵活、有效、合理地决定着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市场配置资源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机制根据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引起价格变动从而实现对资源进行分配,组合及再分配与再组合的过程。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价值规律就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