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建表的时候可以设置,方法如下,用一下sql语句。
create table tableName(
id int identity(1,1) primary key,
data varchar(50))
解释:其中identity(1,1)代表自增,第一个1代表从1开始计数,第二个1代表每次增长1。
(1)数据库设置自增id扩展阅读:
SQL 全名是结构化查询语言[1](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用于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查询语言,IBM 公司最早使用在其开发的数据库系统中。1986年10月,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
对
SQL
进行规范后,以此作为关系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
(ANSI
X3.
135-1986),1987年得到国际标准组织的支持下成为国际标准。不过各种通行的数据库系统在其实践过程中都对
SQL
规范作了某些编改和扩充。所以,实际上不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SQL不能完全相互通用。
参考资料:
网络-SQL语言
Ⅱ sql server建表时怎么设置ID字段自增
sql server建表时设置ID字段自增的方法有两种:
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实现SQL Server自增字段
打开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打开数据库之后,在选中的表上点“修改”,在选中需要设置为自增的字段,在右下方的表设计器里选择“标识规范”,选“是”,就设定即可。
2、使用SQL语句在程序或者查询分析器里面实现SQL Server自增字段
sql server 设置自增字段identity属性 (以新建数据表tablename中的id字段为例)
createtabletablename
(
idintidentity(1,1) //identity表示自增列的意思,而int identity(1,1)表示从1开始递增,每次自增1。
)
这样设置之后,tablename数据表中的id字段就是自增列。
如果想实现带前缀或者后缀的自动增加字段,不能用varchar,还是使用上面的方法创建字段,但是在读取的时候用增加前后缀的形式来显示想要的效果,例如如果希望得出结果是a001可以这么做select 'a'+convert(varchar(20),id) from tablename,这里的tablename是刚才建立的具体的表明。
Ⅲ 数据库如何设置主键(ID)自动增长啊(SQL语句)
在创建表的时候可以设置,方法如下,用一下sql语句。
createtabletableName(
idintidentity(1,1)primarykey,
datavarchar(50))
解释:其中identity(1,1)代表自增,第一个1代表从1开始计数,第二个1代表每次增长1。
(3)数据库设置自增id扩展阅读:
SQL全名是结构化查询语言[1](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用于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查询语言,IBM公司最早使用在其开发的数据库系统中。1986年10月,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 对 SQL 进行规范后,以此作为关系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 (ANSI X3. 135-1986),1987年得到国际标准组织的支持下成为国际标准。不过各种通行的数据库系统在其实践过程中都对 SQL 规范作了某些编改和扩充。所以,实际上不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SQL不能完全相互通用。
参考资料:
网络-SQL语言
Ⅳ sql server建表时怎么设置ID字段自增
一、打开要设置的数据库表,点击要设置的字段,比如id,这时下方会出现id的列属性表。
Ⅳ 技术分享 | 关于 MySQL 自增 ID 的事儿
当我们使用 MySQL 进行数据存储时,一般会为一张表设置一个自增主键,当有数据行插入时,该主键字段则会根据步长与偏移量增长(默认每次+1)。
下文以 Innodb 引擎为主进行介绍,使用自增主键的好处有很多,如:索引空间占比小、范围查询与排序都友好、避免像 UUID 这样随机字符串带来的页分裂问题等...
当我们对该表设置了自增主键之后,则会在该表上产生一个计数器,用于为自增列分配 ID 。
自增的值并不是保存在表结构信息内的,对于不同的版本它们有如下的区别:
计数器的值存储在内存中的,重启后丢弃,下一次将读取最大的一个自增ID往后继续发号。
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7/en/innodb-auto-increment-handling.html#innodb-auto-increment-initialization
计数器的值将会持久化到磁盘。在每次发号时都将写入 Redolog ,并在每个 Checkpoint 都进行保存,重启时候使用 Redolog 恢复重启之前的值。
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8.0/en/innodb-auto-increment-handling.html#innodb-auto-increment-initialization
可以预先确定插入行数的语句(像简单 insert 的语句包含多个 value 这种情况也是属于简单插入,因为在进行插入时就已经可以确定行数了)
预先不知道要插入的行数的语句(包括 INSERT ... SELECT, REPLACE ... SELECT 和 LOAD DATA 语句,但不包括 plain INSERT )
如果一个事务正在向表中插入值,则会产生表级的共享锁,以便当前事务插入的行接收连续的主键值。
当处于[ 传统模式 ]与[ 连续模式 ]时,每次访问计数器时都会加上一个名为 AUTO-INC 的表级锁
传统模式:锁只持有到该语句执行结束,注意是语句结束,不是事务结束
连续模式:批量插入时锁持有到该语句执行结束,简单插入时锁持有到申请完自增ID后即释放,不直到语句完成
通过调整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配置项,可以定义 AUTO-INC 锁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对应的策略与锁的粒度也将不同。
当使用基于 Binlog 的复制场景时,对于 statement(SBR)同步模式下只有[ 传统模式 ]与[ 连续模式 ]能保证语句的正确性。
基于 row(RBR)行复制的情况下任何配置模式都可以。
执行语句时加 AUTO-INC 表级锁,执行完毕后释放
针对 Bulk Inserts 时才会采用 AUTO-INC 锁,而针对 Simple Inserts 时,则采用了一种新的轻量级的互斥锁来分配 auto_increment 列的值。
该模式下可以保证同一条 insert 语句中新插入的自增 ID 都是连续的,但如果前一个事务 rollback 丢弃了一部分 ID 的话也会存在后续 ID 出现间隔的情况。
来一个分配一个,不会产生 AUTO-INC 表级锁 ,仅仅会锁住分配 ID 的过程。
由于锁的粒度减少,多条语句在插入时进行锁竞争,自增长的值可能不是连续的。
且当 Binlog 模式为 statement(SBR)时自增 ID 不能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不一定,业务也不应该过分依赖 MySQL 自增 ID 的连续性,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并不能保证自增 ID 的连续性:
假设已存在数据{1,张三},且张三所属的字段设置了唯一主键
此时再次插入{null,张三}时候,主键冲突插入失败,但表的计数器已由2变成了3
当下次插入{null,李四}的时候最终入库的会变成{3,李四}
在一个事务里进行数据的插入,但最后并没提交,而是执行了 Rollback 。那么计数器已递增的 ID 是不会返还的,而是被直接丢弃。
发生大量插入时可能会出现自增 ID 并不是连续的情况
当我们为表设置了自增主键后,自增 ID 的范围则与主键的数据类型长度相关。
如果没有一张表里没有设置任何主键,则会自动生成一个隐性的6字节的 row_id 作为主键,它的取值范围为 0 到 2^48-1。
row_id 是由一个全局的 dict_sys.row_id 参数进行维护的,所有没有主键的表都会用上它(并不是每一个表单独占一份 row_id list )
那么针对这两种主键,则会有以下两种情况发生:
当自增 ID 到达上限后,受到主键数据类型的影响,计数器发放的下一个 ID 也是当前这个 Max ID ,当执行语句时则会提示主键冲突。
建议根据业务合理规划,在进行表设计时就选择适合的数据类型。
当然也可以直接选择 Bigint 类型,它的取值范围是无符号情况下:0到 2^64–1(18446744073709551615)
这里并不是指 bigint 类型一定不会用完,毕竟一个有范围的持续增长的值一定会有溢出的时候,只是说一般场景下它都是足够使用的。
当 row_id 使用完后则又会从 0 开始发放,此时新插入的数据将覆盖回 row_id=0 的数据行。
由于它并不产生错误,还会造成数据的覆盖写。所以我们平时还是尽量给表都设置一个合理的主键才是。
在实际业务场景中,ID 常常需要返回给客户端用来进行相关业务操作。
假如我们有个 userinfo?uid=? 的 API 接口,而用户 ID 是自增的,这时会发生什么?
该接口通过简单的尝试就可以暴露出真实的业务用户总数,可以很方便的使用爬虫从1开始递增获取数据信息。
那么有的同学说,我既想使用自增 ID 带来的好处,也不想承受这种比较常见的问题,那该怎么办呢?
在输出或者获取前对指定字段进行可逆的转义操作
优点:实现起来比较简单,无论单体业务或者分布式应用都无需考虑对数据源的解析,只需在客户端实现自己的转义与解析方法即可;
缺点:业务入侵较大,且需要前后端各个合作方确认统一的标准;如果转义方法有调整,变更影响面也会很大;字符串长度会随ID长度而变化,使用空位填充也会特别明显;
优点:由于采用了时间戳进行 ID 生成,该 ID 是有序的,对范围查询与排序都比较友好;
缺点:需要保证发号节点的高可用性;另外由于生成时依赖时间戳,需要考虑时钟回拨与时钟同步的问题;
维护一份 ID 与 hash 的映射字典,它可以存在于客户端本身,也可以依赖其他如 Redis 、ETCD 之类的组件
优点:hash 长度不会随着 ID 长度或值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根据已有的 hash code 来造布隆过滤器;
缺点:业务入侵较大,查询时同样需要先根据 hash key 找到对应的 ID 值;需要考虑选择合适的 hash 算法以及解决 hash 冲突或扩容的问题。
Ⅵ 怎么在MySql里添加一个自动增长的ID字段
以插入语句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
如下参考:
1.在添加字段之前,第一个zd应该首先检查tb1表的当前结构。
注意事项:
MySQL使用的SQL语言是访问数据库最常用的标准化语言。MySQL软件采用双重许可政策,分为社区版和商业版,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整体拥有成本低,尤其是开源这一特点,一般中小型网站开发都选择MySQL作为网站数据库。
Ⅶ 数据库表ID怎么设置自动增长
数据库表ID设置实现能自动增长的步骤如下(以TB_News表为例):
步骤1:首先检查你的新闻表ID列的数据类型,要设置为自增列,需要该列的数据类型为int或者bigint等数值类型
进行完以上步骤,即可在该数据表中插入数据时,不用给ID列赋值,ID列的值会自动生成,并且该列的值会自动增长。
Ⅷ Mysql数据库中,设置id为自动增加,向数据库中插入数据时,SQL语句怎么写
在建立表的时候设置id为自动增长的
[id]
[int]
IDENTITY
(1,
1)
SQL语句是insert
into
user(name,passwd)
values
(name
,passwd)。新增一条数据
id
就会自动加1
INSERT
INTO是sql数据库中的语句,可以用于向表格中插入新的行。
(8)数据库设置自增id扩展阅读
(1)
数据记录筛选:
sql="select
*
from
数据表
where字段名=字段值
order
by字段名[desc]"(按某个字段值降序排列。默认升序ASC)
sql="select
*
from
数据表
where字段名like
'%字段值%'
order
by
字段名
[desc]"
sql="select
top
10
*
from
数据表
where字段名=字段值
order
by
字段名
[desc]"
sql="select
top
10
*
from
数据表
order
by
字段名
[desc]"
sql="select
*
from
数据表
where字段名in
('值1','值2','值3')"
sql="select
*
from
数据表
where字段名between
值1
and
值2"
(2)
更新数据记录:
sql="update
数据表
set字段名=字段值
where
条件表达式"
sql="update
数据表
set
字段1=值1,字段2=值2
……
字段n=值n
where
条件表达式"
(3)
删除数据记录:
sql="delete
from
数据表
where
条件表达式"
sql="delete
from
数据表"
(将数据表所有记录删除)
(4)
添加数据记录:
sql="insert
into
数据表
(字段1,字段2,字段3
…)
values
(值1,值2,值3
…)"
sql="insert
into
目标数据表
select
*
from
源数据表"
(把源数据表的记录添加到目标数据表)
(5)
数据记录统计函数:
AVG(字段名)
得出一个表格栏平均值
COUNT(*;字段名)
对数据行数的统计或对某一栏有值的数据行数统计
MAX(字段名)
取得一个表格栏最大的值
MIN(字段名)
取得一个表格栏最小的值
SUM(字段名)
把数据栏的值相加
引用以上函数的方法:
sql="select
sum(字段名)
as
别名
from
数据表
where
条件表达式"
set
rs=conn.excute(sql)
用
rs("别名")
获取统计的值,其它函数运用同上。
查询去除重复值:select
distinct
*
from
table1
(6)
数据表的建立和删除:
CREATE
TABLE
数据表名称(字段1
类型1(长度),字段2
类型2(长度)
……
)
(7)
单列求和:
SELECT
SUM(字段名)
FROM
数据表
参考资料——搜狗网络SQL
insert
i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