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基因数据库安全性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基因数据库安全性

发布时间: 2022-10-18 11:28:51

⑴ 基因数据库 一般使用什么数据库

集合所有已知核酸的核苷酸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构、性质以及相关描述,包括它们的科学命名、来源物种分类名称、参考文献等信息的资料库。基因和基因组的资料也包含在DNA数据库中。目前国际上比较重要的核酸(含蛋白质)一级数据库有美国的GenBank、欧洲的EMBL和日本的DDBJ。三个数据库信息共享,每日交换,故资料是一样的,唯格式有所不同。

⑵ 依靠数据库 基因检测到底靠不靠谱

基因检测并不是个新事物,但很少有人知道,基因检测领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一方是科研和医疗相关的专业级基因检测,另一端,则是面向消费者的检测,比如易感疾病风险预估、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天赋基因等产品。

⑶ 如何面对DNA测序平民化所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

现在的学界现状是,只有测序基因型的数据是可以公开的,比如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GenomeProject)。带有性状的数据(例如身高、体重等),只能按研究申请获得,例如ADNI数据库,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DNA与核磁共振图像数据库。作为研究人员,其实不希望政府在这方面制造太大的限制。对人类基因的研究,至今只能算冰山一角,冰山一角都算不了,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样本量太小。例如以上提到ADNI数据库,不足千人的样本量,许多研究方法用不了,研究结论也不怎么可靠。测序平民化,对于我们的好处就是,采集样本的难度和成本的不断降低。

我觉得你说的这些问题和后果,是已经在发生的事情,跟测序平民化本身关系不大,解读测序结果本身依然是一件十分专业,且成本颇高的事情(目前测序成本已经低于1000美元)。其实目前的现状来说,除了某些特定疾病如题主所说的亨廷顿舞蹈症,唐氏综合症等,有明确的关联基因突变,大多数还处于盲人摸象状态中。即便将来某一天,测序技术发达到,只要跟你擦肩而过获得那么点皮肤细胞,就能立马提取整个DNA信息,这个信息有什么用呢?该歧视的本来就在歧视,该被盗的信息本来就会被盗。这就像二十年前,手机的接受度还比较低,手机号泄露还是一件大事。而现在几乎每一个快递员都可以说出所在小区的人名电话住址,相对于送货上门的巨大便利的诱惑,并没有人觉得住址信息泄露有太多危险。

⑷ 基因检测怎么做

1、哪些人需要做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对受检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没有任何要求。对疾病项目的选择,可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a、有疾病家族史的人重点选择家族史疾病,了解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及早做针对性预防。 但不仅限于家族史疾病,我们罹患疾病,往往就是因为我们对疾病的忽视。 b、生活习惯不规律,或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需要重点关注肿瘤、心脑血管类疾病; c、对新生儿进行基因检测,将帮助父母从小培养有针对性的生活习惯,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一次检测终生受益; d、已发生疾病的人接受基因检测,可以辅助疾病治疗,及明确并发症的预防; e、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和我们的基因型相近,但并不相同。因此,个人的基因检测结果仅限对个人健康管理做指导。 2、基因检测的安全性? 基因检测所需的检测样本为血液。受检者在正规医疗机构由护士采用一次性采血器材抽取6-8毫升静脉血即可完成采样。整个过程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任何损伤。 在个人隐私方面,正规机构将设置完整的保密体系来保障受检者的信息安全。如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供的爱身谱个体遗传检测服务,从登记受检开始就为受检者做身份加密,包括:客户识别码、采血器材的编码、报告加密、网上阅读密码函、阅读修改权限设定、电子数据信息几率、电子签名及数据库维护加密等多重保障。 3、基因检测的流程 ①客户登记:受检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和《信息登记表》,交由基因检测机构建立健康档案。 ②采集样本:通常为血液样本,无特殊要求,不需要空腹。样本采集由专业医疗机构完成。 ③基因检测机构在收到样品后,将会完成样本检测、结果分析、报告编制的工作。并将检测报告交付受检者。 ④报告解读:在客户收到报告后,检测机构将提供报告解读,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在合理饮食、适当的运动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定向定期体检、安全用药和针对性就医等诸多方面提供个性化健康生活指导建议。 4、基因检测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①心理解压:基因检测能提示受检者罹患某种疾病的风险,但并不能决定他未来的健康状态。高风险,表示受检者比普通人的患病几率高,但什么时候发病,以及病情的发展还依赖于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此,一旦检测出较高的疾病风险不要惊慌。专业机构将给出针对性的建议,有效指导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②加强健康管理意识:基因检测显示低度疾病风险表示受检者患病风险较小,但并不完全排除患病的可能。因此仍需加强健康管理意识,避免疾病发生。 ③遵循专业性的健康指导。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是疾病易感基因与长期生活习惯、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专业机构给出的指导需要坚持遵循,而非浅尝辄止。

⑸ 基因组数据库的介绍

基因组数据库(GDB)为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保存和处理基因组图谱数据。GDB的目标是构建关于人类基因组的网络全书,除了构建基因组图谱之外,还开发了描述序列水平的基因组内容的方法,包括序列变异和其它对功能和表型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