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环保投入数据可以从哪个数据库找到
资源节约与环保。
资源节约与环保创刊于1981年。是由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天津市节能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专业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备案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在节能减排、环境等相关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环保重要性
有利于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转型跨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利于民而又利于国的关系到千秋万代的政策。
㈡ 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指南
一、编写目的
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的设计要求,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涉及地质、环境、水文、矿产等专业,并涉及单位较多,需要提交入库的数据也较多,为了指导和规范数据库项目的建设,特编写本指南,重点从建库的数据整理与格式转换阶段规范工作流程,明确最终提交成果,同时对元数据的填写做出了详细规定,本指南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数据库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二、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
三、编写依据及参考标准
1.国家及行业标准
GB/T2260—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7798—1999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9649—88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GB/T9649.16—1998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矿床学
DZ/T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2.部门标准
GX199900X-200X国土资源信息高层分类编码及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国土资源部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南国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2.0版
版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建库标准(试行稿)
四、数据库框架设计
1.数据库需求分析
山东半岛城市群数据库是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地质”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基于Arcinfo平台的空间数据库系统,其总体目标是存储和管理“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地质”项目研究成果的资料、信息、地图及提供查询服务,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布局管理、规划和决策以及重大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为达成这一总体目标,对数据库建设的需求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对项目成果图件及其他数据存储管理的需求,需要构建一个符合要求的空间数据库。
2)提供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地质研究成果的管理、查询与展示。
3)提供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分级分布情况。
4)组织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专题图件,直观地为决策咨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1)功能需求
通过需求分析,得到软件的功能需求。除基本的数据输入、编辑和管理功能外,本系统还应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要求:
1)对现有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的展示、查询;
2)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分析;
3)对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评价;
4)保持经济增长和地质-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对策与建议。
(2)性能需求
本数据库系统的性能需求为:
1)系统稳定性好;
2)可扩展性好;
3)操作简单;
4)可移植性好;
5)保密性。
根据“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需求分析,数据库涉及的基础图件和数据、项目研究的成果数据如下:
1)基础地理、地质图件,采用1∶20万的地理底图和经过简化的地质底图。
2)各专题项目编汇的成果图件,包括: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卫星遥感影像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表水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环境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海岸带地质灾害分布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图;
烟台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分区图;
烟台地区地质-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图;
烟台地区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市建设规划图;
青岛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分区图;
青岛地区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
青岛地区地质-生态环境评价分区图。
3)属性数据;
4)文字报告;
5)专题图件数据。
2.数据库系统架构
根据以上对数据库需求的分析,结合目前项目的需要和经费情况,采用的系统架构见图12-1。
图12-1 数据库系统架构
本项目采用 ArcGIS Desktop 来搭建系统平台,用以实现定义好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系统的核心采用地理数据库 GeoDataBase 体系结构。在后台通过 ArcCat-alog 应用模块来组织和管理所有的 GIS 信息,比如地图、数据集、模型、元数据、服务等; 通过 ArcToolBox 工具来完成数据转换、叠加处理、地理编码、统计分析和投影变换等数据处理。
客户端采用定制的 ArcMap,用以完成数据的显示、分析和编辑。另外可以通过 Arc-GIS 的扩展模块来实现对空间数据进行高效率的可视化和分析; 用 ArcGIS Spatial Analyst实现栅格数据的显示和处理。ArcGIS Desktop 系统平台表现示例见图 12 -2。
在系统数据库建成之后,如项目的后期需要进行数据的共享和发布,可采用 ArcSDE +ArcIMS 的搭配来实现 B / S 构架的数据共享。
图12-2 ArcGIS Desktop系统平台表现示例
3.数据库系统功能软件的系统功能分为基本系统数据管理功能和专业应用扩展功能两大部分。根据需求分析,确定各部分的功能。
1)基本功能部分:包括系统管理,数据输入、编辑、查询和输出,数据处理和图形符号库管理等。
2)扩展功能部分:包括现状展示、分析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和决策支持等。系统的功能模块构成见图12-3。
图12-3 系统的功能模块构成
4.系统软件平台
在本项目的研究中,结合调查评价研究项目的工作实际,选取了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软件作为数据库开发的GIS软件平台,同时考虑到各专题研究单位的实际情况,选取MapGIS作为电子图件的绘制软件。在汇总各专题研究单位提交的MapGIS数字图件后,进行MapGIS格式数据向ArcGIS格式数据的转换,将研究成果加载到项目统一的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中。本项目选择的ArcGIS软件平台包括ArcGISDesktop、ArcS-DE、ArcIMS等组件。
5.硬件平台选择
除按系统平台的选择原则外,硬件选择从以下方面考虑:
1)硬件的性能:能够满足系统软件平台的运行需求;
2)与其他硬件的兼容性:各种硬件设备可以协同工作;
3)与软件的兼容性:要兼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或其他应用软件。
可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硬件,适当增设需要的硬件来构造系统的硬件环境。
6.系统实现步骤
(1)系统设计
1)总体结构设计:主要指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
2)系统各子系统或子功能模块的描述:各功能模块要划分到软件单元的层次,要求描述清晰,以满足编码、编译和测试的需要。
3)系统外部接口设计:完成系统外部接口、各软件单元之间的详细设计。
4)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主要指规划数据组织与表达方式的设计。
5)界面设计:主要指应用系统的操作界面设计。
6)软、硬件设计:主要指系统软硬件运行环境的设计。
7)系统单元测试的详细计划:包括测试集、测试用例和测试步骤。
(2)软件编程
完成程序代码的编写及数据库建库任务。
1)遵照软件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利用编程工具编制程序代码,并完成程序代码的测试工作。
2)按照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库标准及数据库建库规范的要求,完成数据建库工作。
(3)系统集成与测试
完成系统集成及测试,生成可实际运行的系统,编写用户使用手册。
1)系统集成。
2)系统集成测试。集成测试的步骤为:
①制定系统各单元、模块、子系统的集成计划和集成测试计划,内容包括测试要求、步骤、数据和时间表等;②编写系统集成、测试文档;③按计划进行系统集成与集成测试,修改错误,再测试,直到符合设计要求;④编写测试报告。
3)编写用户使用手册。
五、数据入库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主要用于对规划数据库数据入库方法和过程进行指导。项目数据库的数据入库流程见图12-4。
图12-4 数据入库流程
1.资料收集
主要包括图件、表格和文字资料等项目所涉及的数据和成果。
2.资料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就是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综合整理及筛选等。
3.建库文档准备
主要是指对建库所需的文档进行准备,主要为数据整理记录表、属性填卡表准备,MapGIS编图的花纹符号库、线型库、颜色库设定等。
4.数据采集
数据的采集主要包括图件的输入、建立分层文件、属性的输入。
5.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的主要内容为:检查数据分层,重新命名分层文件,补充新增图层、调整部分地理、地质和规划专题属性结构,增加部分属性表格,以及整理附加文档等,完成上述工作后要填写元数据采集表并完成对元数据的录入,最后,对所有文件要进行标准化命名。
6.空间数据格式转换
按照项目建库的统一要求,各子项目在MapGIS平台下完成的成果图件,数据需要向ArcInfo格式进行转换。
六、数据质量监控
1.质量监控体系
项目承担单位和实施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规划数据库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制度。
(1)自互检
建立完整的自互检表,每个作业人员的建库工作都要进行100%的自检,并将自检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在自检的基础上,由项目负责人安排其他作业人员进行60%以上的互检,并将互检结果和修改处理结果如实、完整地记录下来。
(2)抽检
每张图完成后,由项目负责抽取10%进行检查,并确保检查内容全部符合质量要求。
(3)阶段性检查
对建库的每个阶段性成果要进行严格检查把关,如图件扫描矢量化后的图元检查;属性录入后的图元、属性一致性检查等。
2.数据质量监控
(1)空间数据质量检查
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主要是对成果图上的内容进行质量检查,要分别对MapGIS和ArcInfo格式的所有图层进行逐项检查,包括入库数据图层套合精度、拓扑、命名的标准化规范化、分层的正确性、数据的完整性、属性表结构的正确性、图元与属性的对应性、属性代码的准确性等。
(2)图面质量检查
图面检查是指对提交的成果数据图进行图面内容检查,发现错误应及时修改完善,直至准确无误。
(3)数据表数据质量检查
是指对非空间数据表和空间属性数据表检查数据的正确性,检查数据结构的一致性,并对照规划文本检查与规划实施相关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4)文档检查
资料文档检查主要是检查数据库所要求的文本、研究报告、编制说明、附表等资料文档是否齐全,内容是否正确,并检查元数据采集表及入库数据内容是否合乎要求。
3.数据质量监控指标
上述内容的检查总错误率小于2%,其中,图元(包括点、线、面、注释)错误率小于1%,属性(包括文字、代码、ID号对应、记录个数等)错误率小于2%,凡错误率大于该两值的,或发生图层缺失、附表缺失、文档缺失以及未提交正确的元数据采集表和入库数据的,一律不予通过。
七、提交数据要求
1.提交格式
成果图件:MapGIS格式,含工程、图层和系统库文件。
文档:包括编制说明、研究报告及其他文档资料(Word和Html两种格式)。表格:Access和Excel两种格式。
元数据采集表:Word格式。
2.提交形式
汇交数据存储介质为光盘。在提交成果之前,要进行全面查杀毒,确保数据安全。
㈢ magic_zerro
1. 检索主题: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2. 检索途径1:中国知网
3. 检索策略1、以“我国高等教育”、“现状”选择高级检索,准确匹配;
2、以“我国高等教育”、选择普通检索,模糊匹配,再以“现状”准确匹配做二次检索;
3、用主题检索,键入检索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以模糊匹配方式检索;
4. 使用方法(2)检索。步骤如下:
1、 进入立信会计学院图书馆网站 http://library.lixin.e.cn/
2、 选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http://www. cnki.net/
3、 进入 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高级检索 检索项:文献标题。检索词:“中国高等教育” 匹配:模糊。范围:全部期刊。 更新:无。 点击“检索”,共有3000余条记录。然后再用“在结果中检索”。 关系:“同句”。检索词:“现状”。 点击“检索”。 共有记录35条,第一页10个记录。
5. 部分检索结果:
1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教书育人 2007/1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兼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思考 民办教育研究 2007/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计量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4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云南农业教育研究 2006/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5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研究 甘肃农业 2006/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中国高等教育出口现状分析及对策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的现状与改革措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与现状述评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理工高教研究 2004/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对检索结果进行着录:
曹阳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教书育人 2007年 12期 CNKI:ISSN:1008-2549.0.2007-12-001
张晋峰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兼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思考 民办教育研究 2007年 01期 CNKI:SUN:MBJY.0.2007-01-002
高静; 张世英;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计量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02期 CNKI:ISSN:1009-4458.0.2007-02-078
李江奇; 夏梓祥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云南农业教育研究 2006年 01期 CNKI:SUN:NYJY.0.2006-01-006
张有声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01期 cnki:ISSN:1009-1971.0.2006-01-024
厉春元 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研究 甘肃农业 2006年 10期 cnki:SCN:62-1104.0.2006-10-246
陈艳华; 崔义中 中国高等教育出口现状分析及对策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 03期 cnki:ISSN:1004-1710.0.2006-03-026
杨开明 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的现状与改革措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年 03期 cnki:ISSN:1003-5230.0.2005-03-015
刘尧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与现状述评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年 05期 cnki:ISSN:1004-6585.0.2005-05-008
葛喜艳; 武毅英 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理工高教研究 2004年 03期 cnki:ISSN:1671-606X.0.2004-03-000
6. 内容分析与统计
主题词 出现次数 核心研究内容
教育发展现状 4 发展现状与未来,问题与对策,可持续发展,经济视野下
教育评估 2 发展现状与未来,历史与现状评述
发展趋势 1 民办教育的思考
改革 1 教育投融资
7. 检索途径2:网页搜索
8. 检索策略2:进入www.google.com在搜索栏里键入“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点击“搜索”
9. 结果:约有1,870,000项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查询结果
10.第一页内容如下:(剔除重合网页)
中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现状的不平衡,导致大批优秀学生求学国外,影响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在“人才大战”中占优势,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纳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内的配套系列体制创新和改革,向办学投资 ...www.zju.e.cn/zdxw/jd/read.php?recid=298 - 13k - 类似网页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和潜力分析
提要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技术和国际比较的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差距和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本研究首先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考察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和成年人口的预期平均受教育程度,并建立了相应的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高等教育毛 ...www.e.cn/20010827/208372.shtml - 35k - 类似网页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及独立学院发展态势
首先我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2006年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暨独立学院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承办本次峰会的燕山大学里仁学院表示感谢。刚才,凤泰主任做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报告,实际上已经把我要说的已经说了,我自己也准备了一些,我下面对几个问题 ...news.zucc.e.cn/news_show.php?recid=8676 - 28k - 类似网页
中国高教现状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00. 6, 高等教育法学习宣传讲话, 12.00. 7, 中国新大学运动:广东中心城市新办院校研究, 25.85. 8, 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周奉年等, 7.80. 9,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潮走笔, 陈浩, 22.50. 10,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www.jsie.e.cn/newweb/ggfwwebsite/fxzx/038.htm - 29k - 类似网
时报评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不容乐观(中国科学院)
一些转型过来的研究者虽然具有理工科和一定职位的背景,但真正对高等教育研究有深厚知识储备并深刻了解当前高等教育现状的教育家可谓不多。 另外,“中国高等教育学博士论文中真正有分量的很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资深人士透露,在他所检阅到的 ...www.cas.ac.cn/html/Dir/2006/04/18/9739.htm - 23k - 类似网页
11.整理检索结果,格式:作者、题目、网页地址、发表时间、检索时间
1.徐通模 中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www.zju.e.cn/zdxw/jd/read.php?recid 发表时间:2001-10-26 10:28:29 检索时间:2007/6/11
2. 李文利、闵维方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和潜力分析 www.e.cn/20010827/208372.shtml 发表时间:未知 检索时间:2007/6/11
3. 张晋峰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及独立学院发展态势 news.zucc.e.cn/news_show.php?recid 发表时间:2006-06-14 21:30:16 检索时间:2007/6/11
4. 作者未知 中国高教现状
www.jsie.e.cn/newweb/ggfwwebsite/fxzx/038.htm 发表时间:未知 检索时间:2007/6/11
5.李爱华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不容乐观 www.cas.ac.cn/html/Dir/2006/04/18/9739.htm 发表时间:2006年4月18日 检索时间:2007/6/11
12.上述网页以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为核心研究内容,包括现状,历史,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等,部分网页是独立的单篇研究内容,部分网页则是教育部成员的报告,网页间内容重合度一般需要一定的筛选以作研究。
13.两种检索途径的简要比较:
网页搜索结果涵盖信息量比期刊搜索更大,出现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的频率更高。但是网页搜索结果内容的重合度高,信息整理过程复杂,需要较多的时间,在具体内容研究的深度方面不如期刊论文。需要针对不同的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检索途径。
1. 检索主题2: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2. 检索途径1:中国知网
3.检索策略 1、以“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选择高级检索,精确匹配;
2、以“互联网”选择普通检索,准确匹配,再以“中国的发展”准确匹配在结果中检索
3、主题检索,键入关键词“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模糊匹配检索
4. 使用方法(2)检索。步骤如下:
1、 进入立信会计学院图书馆网站 http://library.lixin.e.cn/
2、 选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http://www. cnki.net/
3、进入 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高级检索 检索项:文献标题。检索词:“互联网”。匹配:精确。范围:全部期刊。更新:无。点击检索,共有21512条记录。再用“在结果中检索”。关系“同句”。检索词:“中国的发展”。点击检索。共有5条记录,第一页5条
5.部分结果:
1 互联网未来发展专家谈之三 IPv6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教育网络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互联网促进中国发展 计算机与网络 2003/2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立足亚洲 辐射全球 国际商报 2007/03/13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4 互联网促进中国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12/11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5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甘肃经济日报 2000-09-27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对检索结果进行着录:
作者:无 互联网未来发展专家谈之三 IPv6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教育网络 2007年 04期 CNKI:ISSN:1672-9781.0.2007-04-017
作者:无 互联网促进中国发展 计算机与网络 2003年 23期 cnki:ISSN:1008-1739.0.2003-23-000
张寒 立足亚洲 辐射全球 国际商报 2007/03/13 CNKI:PCN:11-0118.0.2007-03-13.0082
黄抗生; 任涛 互联网促进中国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12/11
CNKI:PCN:11-0066.0.2003/12/11ZZZ3
作者:无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甘肃经济日报 2000-09-27
CNKI:PCN:62-0025.0.2000-09-270072
6.内容分析与统计
主题词 出现次数 核心内容
未来发展 1 Ipv6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 4 Ipv6在中国的发展; 促进中国发展; 中国的发展轨迹
7.检索途径2:网页检索
8.检索策略2:进入www..com在搜索栏里键入“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点击“搜索”
9.结果:约有1,100,000篇符合查询结果
10.第一页内容如下(剔除重合网页与不符合检索中心的内容)
中国互联网的详细发展历史_网络知道
从中国准备加入互联网开始到现在!的所有年度的发展情况! 问题补充:从中国准备加入互联网开始到现在!的所有年度的发展...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年,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与交往习惯的同时正为当代中国的经济生活催生着新的观念,...
..com/question/946497.html 35K 2007-5-4 - 网络快照
..com 上的更多结果
CNNIC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_腾讯科技频道
背景:06年以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发展高潮迭起,中国互联网呈现出诸多新鲜元素。如何把握发展的进程,如何从翔实的...印度和中国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从互联网渗透率的角度来比较,印度则比中国稍逊一筹,只有中国互联网渗透率的一半。...
tech.qq.com/zt/2006/cnnic18/ 37K 2007-5-20 - 网络快照
tech.qq.com 上的更多结果
第十八次互联网调查报告发布专题_科技时代_新浪网
从中国互联网内部发展来看,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城乡之间发展差异增大; CNNIC历年中国互联网...男性、未婚、3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无收入)网民的比例依然在网民各特征数据中占据主要...
tech.sina.com.cn/focus/cnnic18/ 79K 2007-6-16 - 网络快照
tech.sina.com.cn 上的更多结果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6年卷)已经出版
2005年,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期:网民规模首次突破一亿大关,互联网的发展更加理性和务实,互联网产业作为一种...《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6)编辑委员会名单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6)总目录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5)...
www.isc.org.cn/20020417/ca308360.htm 17K 2006-10-25 - 网络快照
www.isc.org.cn 上的更多结果
未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大趋势 --今日
如果没有风险投资,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至少要滞后好几年。风险投资也是制造网络泡沫的导火线。实际上,今天风险投资没有掉头而去,而是在持币观望,第二波风险投资潮依然看好中国IT业、互联网,尤其看好务实的互联网企业。9:内外合纵连横,中国互联...
today2100.bokee.com/6273326.html 12K 2007-5-13 - 网络快照
11.整理检索结果,格式:作者、题目、网页地址、发表时间、检索时间
作者:匿名 中国互联网的详细发展历史 ..com/question/946497.html 发表时间:06年11-6 检索时间:2007/6/11
作者:jaywu CNNIC第18次中国互联网报告发布 tech.qq.com/zt/2006/cnnic18 发表时间:2006年07月19日 检索时间:2007/6/11
作者:无 第十八次互联网调查报告发布专题 tech.sina.com.cn/focus/cnnic18/ 发表时间:2006年07月19日 检索时间:2007/6/11
作者:中国互联网协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6年卷)www.isc.org.cn/20020417/ca308360.htm 发表时间:2005-07-29 检索时间:2007/6/11
作者:今日 未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大趋势 today2100.bokee.com/6273326.html 发表时间:2007年05月13日 检索时间:2007/6/11
12.上述网页以中国互联网发展为核心研究内容,包含历史发展未来发展,部分为新闻,部分为研究论文,还有不少的是报告,具有一定重合度,需要仔细筛选
13.两种检索途径的简要比较:
网页搜索结果涵盖信息量比期刊搜索更大,出现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的频率更高。但是网页搜索结果内容的重合度高,信息整理过程复杂,需要较多的时间,在具体内容研究的深度方面不如期刊论文。需要针对不同的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检索途径。
㈣ 请问汉斯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期刊吗急求
不是。国外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期刊是没有资格入选核心期刊的
因为没有CN刊号
你评职称在上面发表论文甚至不被承认
㈤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筑工程地质研究
引言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期望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切实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内,这种战略就得到全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这是前所未有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建筑师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据已出现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和办法,如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工程地质工作者,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作出及时的反应和努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前者属自然科学,后者属社会科学。工程地质的研究是解决“工程与地质”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工程是人为事物,地质是自然事物,因此,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也就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组成部分。在人类解决这种关系时,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不管将来的社会将发生什么样的“革命”或什么样的“经济”,这是不会改变的。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问题,到工业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乡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所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等,遭到了自然界无情的惩罚和报复,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对此,我国非常重视,及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在生产和生活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减少和利用建设中的垃圾,尽可能做到“零排放”,实现循环经济。以下就建筑工程地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某些看法。
一、区划
区划是地学中的基础研究,为某一部门和专业服务的区划是应用基础研究,为工程服务的工程地质区划,即区域工程地质或工程地质分区,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都是原始创新,是孕育新技术的土壤。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进行了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在地质部门,是综合的,如刘国昌、姜达权等的论着。在铁道部门,是部门的,如郑象铣的编着。在建筑部门,区域工程地质也有很好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编制规范规程方面,那时为了建设大西北,我们在编制《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以下简称“黄土规范”)时,就进行了湿陷性黄土的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通过不同地区的实地调查和室内外的试验,从气候、地貌、地层、水文地质、动力地质和土的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多学科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即建筑工程地质分区,亦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为编制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黄土规范”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如兰州、西安两地的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虽有差别,但都不大,而两地出现的湿陷性灾害则显着不同,这种现象,只有从区域系统的地质成因及其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明白。因此,区域系统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认识和思维,由此孕育出了不同的湿陷类型及其他若干有地方特色的防治技术。这项成果还概括成简图和简表列入“黄土规范”的附录中,向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设者,提供了宏观的先导性的认识和资料。在以后“黄土规范”的历次修订中,都对这个简图和简表进行了研究、完善和扩展,至今继续随时代发挥积极的作用。之后,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编制《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黄土地下建筑技术条例》,70年代编制《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80年代编制《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时,都进行了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都及时为这些规范的编制,提供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实际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在城建方面,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城市工程地质图及其区划的编制,在80年代又进行了新一轮的编制工作,有些城市还随时代试着建立城市工程地质数据库。这些基础性工作,对我国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总结这个发展历程,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它不仅有实际的需要,而且建立在区域科学的基础上,地学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是区域科学的组成部分,每个大大小小的区域都有自己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建筑工程地质区划就是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为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认识和资料。把一般的土工指标,放到区域地质背景下考察和判断,会对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能更好地因地制宜,达到好的效益,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区域建筑工程地质体系,加强这类项目的应用基础研究,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完全是必要的。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目前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电子显微镜、人工智能等的先进技术,已在许多行业使用,用这些先进技术来研究区域工程地质,建立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即工程地质数据库,也是发挥区域工程地质的更大作用所不可缺少的。
二、规划
规划通常称为基本建设的龙头,规划需要基础资料才能做,基础资料愈科学愈详细,规划也就会做得愈合理愈实用。建筑工程地质区划是做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工作,实际上是在做规划的基础工作,区划可称得上是龙头的龙头。建筑工程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社会的需求,研究制定出建筑工程的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此目标所需要的对策和技术经济的能力,也就是说规划是对自然、社会、经济三者之间协调,达到整体的效益。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大多数城市和乡村都分布在低阶地上,而低阶地是宝贵的可耕地,这就占据了大量的可再生的良田,显然这是人类历史遗留的产物,那时的耕地和居住地的矛盾还不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矛盾就显现了。现在,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不管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都不应该去占良田,要让出肥沃的耕地,用荒漠的不宜耕种的土地去搞建设才对,较高的阶地和丘陵,甚至低缓的山地,都将成为新的建设用地。实际上,许多的城乡建设都这样做了,如西北的黄土地区和西南的红土地区,这就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由于建设用地的变化,使我国在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就增多了,因为丘陵山地与低阶地相比,前者的工程地质条件远比后者复杂得多,有更多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流等,给建设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以保证既节约土地又能顺利建设。地下空间的利用,在世界上发展很快,它既能节约土地,又能节约能源,还有军事用途等。我国利用地下空间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黄土民间窑洞在广阔的黄土地区到处可见。现在,全国的地下仓库、地下人防、地下管道、地下交通等工业与公共建筑也不少,今后还有更大的发展。由于它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地质灾害问题,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洞口稳定等,也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因此,要使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提高工程动力地质学的水平,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地质灾害的判别、评价、监测和防治等工作,能正确而有序地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规划是建设的前期工作,选择的余地大,对地质灾害要尽量避开,规划得好,对后期工作影响很大,好的规划对后期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三、勘察
勘察是认识自然,与自然共处的前提,是客观反映建设的环境。按照国家规定,任何工程建设不做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这就明确了勘察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为确保勘察工作的有序和质量,建设部门都组织编写了许多进行勘察工作的规范规程。但这些规范规程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技术文件,属于理论性的成果,当用这些技术文件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既有遵守的一面,又有根据鲜活的实际情况,创造发展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优秀的工作者,总是在已有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创新。我国的国土辽阔,有960万km 2,受三大阶梯和海陆位置的共同影响,构成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高寒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成果,会提供许多新的线索和启示,供人们去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勘察工作需要对建筑场地作地貌地质的调查,但更需要按设计的要求进行测试工作,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目前的测试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发展很快,可供人们选择和代替的机会增多,没有代替就没有经济学,用代替来提高效益,这是普遍存在的。岩土的承载力参数是建筑地基评价中最基础的参数,目前,可靠的测试技术是压板试验,也就是载荷试验,因为它与建筑地基的实际工作条件相似,试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际,而其他测试技术的试验结果,距实际较远,如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横压试验、取土试验等。但做载荷试验比较笨重,费时费力费钱,相反,其他试验技术就比较轻便,省时省力省钱。能不能既轻便又可靠呢?是可以的,这就要在同一个工程地质条件下做载荷试验,与其他各种试验的对比研究,建立它们之间试验数据的关系,从而获得代替,取得效益。我们在进行我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研究时,曾在我国膨胀土的区划和分类的基础上,做这样的试验,得到了代替,这项成果被列在1992年我国的《工程地质手册》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勘察工作要在需求的基础上,尽快地应用它们,做不断地代替工作,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如电测技术、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微电脑技术等。
四、设计
设计是综合技术,选择的空间大。首先要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挖自然的潜力,按照国家的规定,没有设计就不准施工,设计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很明确的。设计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构思由概括到具体,对工程地质情况的了解也是分相应的阶段,由浅入深,这样的程序是完全符合认识规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要确定建筑场地位置,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工作的好坏,对后面的工作影响很大,在选择中,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特别是地质灾害的有无,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初步设计是建筑的总图设计,主要在选定的建筑场地上思考,也可称为场地设计或景观设计,这个阶段要选定各种建筑物和构建物的位置,要做土方挖堆的移动和平衡,原始地貌会有变化,将呈现新的景观。技术设计是针对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面建筑要考虑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地下建筑要考虑围岩与衬砌的相互作用,达到结构整体的协调,满足功能的使用要求。地基的评价和计算,围岩的评价和计算,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的解答,原因是自然地质体的性质太复杂,用纯数学力学很难完全表达。目前在建设的规范规程中所提供的评价和计算方法,虽然它们都是多年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供当前使用,但它们都是经验的或半经验半理论的,经验要继续积累,理论要深入研究,从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到数学模型,走模型论的道路,会是一条前进的大道。施工图设计,如果采用的是天然地基,那就简单多了,只做工程地质的验槽就行了。但在用地紧张的城市,要建高层建筑,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天然地基已不能满足要求,要做人工地基。这就要做改良地基的设计,即地基处理的设计。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比较可靠的方法是桩基法,但桩基一般比较昂贵,费时费力费钱,就是桩基法的本身也分好多种方法,至于其他的地基处理方法那就更多了,加上上部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的多样性,下部地基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再加上施工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适应性或局限性,这许多可考虑的因素,使地基的处理方法,能选择和代替的余地都很大,做得好收益很大,做得不好浪费也很大。好的地基处理,不仅能节约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利用废弃的污染物,如用工业废料的粉煤灰等材料制成挤密桩,城建废料的碎砖瓦块等垃圾制成夯实桩等,能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变废为宝,节约土地,改善环境。地基设计和处理的方法或多或少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很强,科学讲共性,艺术讲个性,地基的设计和处理,既有科学又有艺术,要有以地学和力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知识,并且有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施工
施工是要把设计的设想落实到实处。场地的工程地质的情况,经过勘察,做出了工程地质的预测资料,但预测也不是没有意外,有时甚至要做补充勘察,因此,在施工阶段,工程地质的监测工作仍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要做地基处理的工程。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可用的测试方法有,岩体应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建筑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深层土的垂直和水平位移,等等,可选用它们的一种或数种,监控施工时的质量和安全,检验勘察和设计的合理性,如此做,不仅对工程直接有利,而且总结了经验,对今后的岩土工作大有好处。施工是实际的操作活动,要组织劳动大军和动用各种设备和机具,这些活动会影响甚至破坏自然和人类的环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使其影响或破坏能够降低到最低程度,如不要破坏肥沃的土地,保证地表径流的通畅,施工用水不能乱流,建筑垃圾要收回利用或作妥善处理等,要有环保意识,做到清洁生产,文明施工。
六、运营
运营即物业管理,许多建筑物建好了,使用了,但远未到达寿命周期就遭到破坏,不能使用了,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使用不当。对建筑物及其周围的环境缺乏了解,不知道,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地质条件,是一个开放的复杂体系,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如在我国有广泛分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最怕的是水的浸湿,水浸湿到哪儿,哪儿地基就下沉,使位于其上的建筑物产生裂缝、破坏,过去这样的湿陷灾害出现不少,所以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管理,最主要的是水的管理问题。又如膨胀土地基,虽然也是由水引起的问题,但它更是敏感的土类,能够随干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产生反复的胀缩变形,有自己的管理特点。再如冻土地基,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和控制,也有自己管理的特点。因此,对居民普及建筑工程地质的科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家园,自己爱护。
参考文献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1992.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五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部.1992.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程部.196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
姜达权等.1959.中国综合工程地质图(初编)的编制(比例1:400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
刘国昌.1959.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原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
铁道部基本建设总编(郑象铣等).1959.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
吴恒,肖明贵.1988.数据率与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翟礼生.1983.中国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工程地质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
翟礼生等.1990.中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选用.全国首届膨胀土科学研讨会论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本文原载:《 工程地质学报》,第12卷(增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560~563页)
㈥ 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建库标准
一、范围
本标准定义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数据结构框架、数据实体及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定义了成果图件空间数据的要素集、要素类、要素分类代码及属性数据项,可用于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共享及数据库建设。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 T 1. 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 / T 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代码
GB / T 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 / T 265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B / T 9649—88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DZ / T 0160—95 1∶ 200000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DZ / T 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GB 958—99 区域地质图图例 ( 1∶ 50000)
DZ /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DB 9702 GIS 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
GB 17108—1997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 ( 2. 0 版)
中国地质调查局 1∶ 20 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工作指南
三、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涉及的主要术语如下:
1. 地理信息数据库 ( geodatabase)
采用标准关系数据库技术来管理、表现地理信息的空间数据库。
2. 数据包 ( data package)
逻辑相关数据实体的集合,本标准中将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整体视作一个数据包。
3. 数据实体 ( data entity)
描述专业领域同一类型数据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如地质构造数据实体,概念上等同于UML 的类。数据实体可通过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数据元素及相关的数据实体定义。
4. 数据集 ( dataset)
逻辑相关数据组成的数据集合,如一幅地图可视作一个数据集,数据集是一个逻辑上的整体。
5. 数据子集 ( subdataset)
按一定规则划分的数据集中逻辑相关数据的集合,本标准中的一个数据子集对应一个地图要素类,数据子集类别对应地图上的图层划分。
6. 空间数据 ( spatial data)
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分布特征诸方面信息的数据。空间数据不仅具有实体本身的空间位置及形态信息,而且还有实体属性和空间关系 ( 如拓扑关系)信息。
7. 空间参照系 ( spatial reference)
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空间范围和投影的描述。
8. 地图 ( map)
地理信息的图形描述,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和地图元素,如标题、图例和比例尺等。本标准中将一幅地图视作一个数据集进行管理,并通过一组要素集 ( 要素类、关系类、属性表的集合) 、空间参照系、地图样式定义地图的数据内容及显示方式。
9. 图层 ( layer)
地图上特定区域范围内按一定规则划分的相似要素类的集合,如水系、城镇。图层为要素类的专题组合及表现,一个图层定义了它包含地理信息数据的地理位置和显示方法。
10. 要素 ( feature)
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在地图图层中的表示,如地图中表示道路的一条线。
……
四、缩略语和符号
1. 缩略语
ARD 图外整饰要素 ( Elements Around Map)
BMAP 地理底图 ( Basemap)
BOU 境界、边界 ( Bourn)
CD 代码 ( Code)
COL 综合柱状图 ( Colomnar Chart)
DT 日期 ( Date)
ELE 地形高程 ( Elevation)
……
2. UML 类图符号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3. ER 图符号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五、基于 UML 的 Geodatabase 的空间数据模型
构建地质数据的空间数据模型是建立地质信息数据库的一项关键工作,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Geodatabase 数据模型作为 ArcGIS 软件平台的一种通用数据形式,目前已被国内外众多地质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所采用。数据建模也已经成为地质数据库建立的一项主要内容。
目前针对地质、水文、矿产、海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都已存在,国内目前应用于区域地质 - 生态环境调查的综合地质 - 生态环境空间数据模型还比较少见。因此,本项目在分析国内外目前比较通用的各专业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专门面向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 - 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的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
在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中,允许定义要素之间类型的关联,Geodatabase 对空间数据管理以关系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商用关系数据库成熟的数据处理能力对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进行统一管理。Geodatabase 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使得要素可以具有自己的行为和属性,并且要素类具有继承性、多态性和封装性。这样,以更加适合自然的行为和人的思维方式去组织数据,更精确地模拟真实世界。
1.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的结构体系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作为一种新型的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融入了面向对象的核心技术,如类 ( Class) 、对象 ( Object) 、封装 ( Encapsulation) 、继承 ( Inheritance) 和多态( Polymorphism) 等思想和技术。Geodatabase 数据模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用户能更容易、更自然地表示 GIS 数据特征和更容易地建立特征之间的各种关系。Geodatabase 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如表 12 -1 所示。
表 12 -1 Geodatabase 内部结构
续表
2. Geodatabase 数据库模型的特点
Geodatabase 有两种,即个人与多用户 Geodatabase。
1) 个人 Geodatabase 支持内置于 ArcGIS 系统并提供对本地数据的访问,适用于面向项目的 GIS,在 Microsoft Access 数据库平台上实现,提供生成和更新 Access 数据库的服务,可处理小型或适中的 Access 数据库。但个人 Geodatabase 的存储容量有不能超过 2GB的限制。
2) 多用户的 Geodatabase 是通过 ArcSDE ( ARC 空间数据库引擎) 实现的。ArcSDE可以生成和访问从小型到大型的 Geodatabase 并提供关系型数据的开放界面。
与标准的关系数据库相比,Geodatabase 简化了地理数据建模的工作,因为它包含有用于建模地理信息的通用模型。
此外,Geodatabase 还同时支持两个视图,即对象视图和关系视图。这样就综合了对象视图和关系视图两者的优点。对象视图在 Geodatabase 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目的是提供一个接近于逻辑数据模型的数据模型,因而更接近于现实。关系视图则用于一些 Geodata-base 数据的常规处理,它表示的是一些简单地理对象的特征。
3. 基于 UML 的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的设计
( 1) Geodatabase 数据库设计的方法
在 ArcGIS 中,建立地理数据库可以有多种方法。借助 ArcCatalog,可以通过 3 种方式建立新的地理数据库。
第一种方法是建立一个新的地理数据库。
第二种方法是移植已经存在的数据到地理数据库中去。
第三种方式是用 CASE 工具来建立地理数据库。
( 2) 面向对象和 UML ( 统一建模语言)
面向对象是软件程序设计中的一种新思想,它能使程序设计更加贴近现实,并且花费更小的精力。面向对象方法学包含了对象 ( object) 、类 ( classification) 、继承 ( inherit-ance) 、聚集和消息 ( messages) 的概念。
UML (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 是一种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建模语言,具有创建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等多种结构模型的能力,是一种通用的建模语言。在 Geodatabase 的设计中,主要用到描述系统静态结构的类图。类图的节点表示系统中的类及其属性和操作。类图的边表示类之间的联系,包括继承、关联、依赖、聚合等。
类的表示由 3 个部分方框组成,上面部分给出了类的名称; 中间部分给出了该类的单个对象的属性; 下面部分给出了一些可以应用到这些对象的操作。类的表示如图 12 -5。
图 12 -5 类的表示
关联是对类的实例之间联系的命名,与关联有关的内容有关联元数 ( Degree) 、关联角色 ( Role) 和重复度 ( Multiplicity) 。
UML 中有 3 种类型的类: 抽象类 ( abstract class) 、可创建化类 ( creatable class) 和可实例化类 ( instantiable class) 。
UML 类图的符号见本节第四部分内容。
( 3) 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型的设计方法
利用 CASE 工具进行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设计的步骤具体为:
1) 在 CASE 工具中进行 UML 建模。
2) 将设计好的 UML 模型载入资料库 ( repositry) 。
3) 利用 GIS 软件提供的 CASE 接口,根据资料库中的 UML 模型生成空间数据库结构。至此,Geodatabase 空间数据库结构初具雏形。在 GIS 软件环境中,现在可以将新生成的数据或已有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后载入到设计好的 Geodatabase 空间数据库中,由空间数据库统一管理。利用 CASE 工具来建立 Geodatabase 地理数据库的工作流程见图12 - 6。
图 12 -6 利用 CASE 工具来建立 Geodatabase 地理数据库的工作流程
六、地质 - 生态环境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的建立
( 一) 数据模型设计的依据
根据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 - 生态环境调查评价研究工作的需要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 - 生态环境 GIS 数据库系统的整体设计要求,结合各地质 - 生态环境要素的成果图件和文本报告资料,利用 UML 设计工具 Microsoft Visio 完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 - 生态环境Geodatabase 数据模型的设计 ( 图 12 - 7) 。
图 12 -7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 - 生态环境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的设计依据
( 二)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 - 生态环境数据库的 UML 类图
1. 数据集管理
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包中的数据以数据集为单元统一组织管理,数据集管理方式就是将一份文字报告或一幅成果图件视作逻辑上的整体,用 “数据集编号”唯一标识,通过数据集实体统一管理。同一数据集的不同实体,例如成果图中的图层,通过实体中的“数据集编号”元素关联。
2. 空间数据管理
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包由文字报告及成果图件两大类数据组成,并以成果图件为主,成果图件是一空间数据实体,统一存储在面向对象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中,以图幅为单元进行管理。
3. 数据包总体结构
本标准中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包总体结构用 UML 模型来体现,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包由 “成果报告”、“元数据”及 “存档文件”3 个数据实体 ( UML 类) 组成,通过 “数据集”实体统一组织管理。“成果报告”由它的继承类 “文字报告”及 “成果图件”定义,为研究成果数据包的主体数据。“元数据”及 “存档文件”为数据集的辅助数据,“元数据”存放文字报告或成果图件的元数据; “存档文件”存放文字报告或成果图件的相关存档文件,供数据集数据的整体下载与利用。
一个 “数据集”实体对应一个项目的 “文字报告”或一幅 “成果图件”; 每一个数据集必须有一个而且只能有一个 “元数据”文件; “存档文件”是 “数据集”的可选聚合实体。
“成果图件”是一空间数据实体,由特定的面向对象地理信息数据库 ( Geodatabase)统一存储、管理。一幅 “成果图件”数据内容由一组空间要素集 ( 基础地理要素集、地质要素集、地球物理要素集、地球化学要素集、辅助要素集) 组成,空间要素集数据类型包括矢量 ( Feature Dataset,简称要素集) 、栅格 ( Raster Dataset) 和 TIN ( TIN Dataset)3 种。
4. 数据集编号的编码规则
数据集编号由数据库管理方统一编码,必须保证编号在数据库中唯一,编号中的英文字母全部大写。
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集按 “项目或图幅—提交单位—提交年份—成果序号”编码。数据集编号的字符串长度不得超过 22 位,以保证 “数据集编号 + 要素类名”的字符串总长度不超过 30 位。
5. 成果图件要素类命名规则
要素类名字符串总长度不得超过 8 位。
矢量要素类按 “要素集类型 + 要素类名 + 要素类型”命名,全部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要素集类型”用一位代码表示,如 “L”表示基础地理要素集。栅格数据集数据以“要素集类型 + 要素类型”命名,要素类型用代码 RAS 表示,如 “DRSRAS”表示遥感栅格数据。TIN 数据集数据以 “要素集类型 + 要素类型”命名,要素类型用代码 TIN 表示,如 “LELETIN”表示地面高程 TIN。
6. 成果图件要素分类编码规则
要素分类编码用以标识不同的要素类要素,保证地图要素存储、交换、显示的一致性。
( 1) 分类编码原则
1) 科学性、系统性;
2) 相对稳定性;
3) 不受地图比例尺的限制;
4) 完整性和可扩展性;
5) 适用性。
( 2) 分类编码方法
成果图件要素类中不同要素的分类编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的编码结构,结构如下: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大类码、小类码、一级代码和二级代码分别用数字顺序排列。识别位由用户自行定义,以便于扩充。在本项目中编码分两类: ①基础地理要素编码; ②地质专业要素编码( 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 。
( 三) 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实体及实体关系
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实体类及其代码见表 12 -2,实体类名代码按实体类的英文名缩略语编码,本标准中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实体及实体间关系用 UML 及实体关系图 ( ERD) 来体现。
表 12 -2 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实体类及其代码
1. 数据集实体 ( MGRD_Dataset)
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包中的 “数据集”实体用来统一组织管理 “文字报告”、“成果图件”、“元数据”及 “存档文件”数据实体,“数据集”实体中的数据项包含数据集的归属项目、提交日期、提交单位、主题类别及地理范围等可用于数据集检索的信息。一个 “数据集”实体对应一个项目的 “文字报告”或一幅 “成果图件”,“数据集”实体与 “元数据”实体间为一一对应关系,与 “存档文件”实体间为一对多的对应关系。“数据集”实体的数据内容及其存储表通过 “数据子集”实体分类定义,主键 [数据集编号]可用于同一数据集中不同 “数据子集”的关联,也可用于数据集对应的 “元数据”及“存档文件”的关联。
2. 成果报告数据实体 ( MGRD SumTmaryReport)
研究成果报告数据实体包括项目的最终综合文字报告及相应的成果图件。
( 1) 文字报告数据实体 ( SR_WordReport)
文字报告数据实体包括 “文字报告”及图像格式的 “报告附图”数据实体,文字报告及附图均以二进制大对象存储。数据实体之间通过 [数据集编号] 关联。
( 2) 成果图件数据实体 ( SR_hemeMapSet)
“成果图件”数据实体是一空间数据实体,主要以矢量图形格式存储在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其中也包括栅格数据及 TIN 数据用于数据的空间分析。
1) 要素集: “成果图件” 数据实体以图幅为数据集单元进行管理; 图幅内容以分属不同空间要素集 ( 基础地理要素集、地质要素集、地球物理要素集、地球化学要素集、辅助要素集) 的要素类组合,同一个要素集内的要素类享有同一空间参照系,相互具有拓扑关系。
2) 要素类: 一个要素类的存储单元为关系数据库中的一个数据表,要素类图元类型有点、线、面、注记 4 种,一个要素类只能包含一种图元类型。本标准中基础地理要素集、地质要素集、地球物理要素集、地球化学要素类、辅助要素集的要素类用 UML 类图体现。
3) 图层: 图层为要素类的专题组合及表现,不同图层的组合即构成了可视化 “成果图件”。本项目通过对数据来源的分析,提出并建立了适合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 - 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特点的空间数据库数据图层。考虑到空间数据的应用和相互转换,每一图层均应建立相应的内部属性表,属性表必须包含一些基本字段内容,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需灵活扩充内部属性表字段内容。 “成果图件”数据实体的图层划分及其代码见表 12 -3。
4) 要素类属性: 要素类的要素特征由属性表定义,属性表每一行对应一个要素,每一列包含要素的一个特征信息。
表 12 -3 成果图件数据实体的图层划分及其代码
5) 要素类要素分类: 同一要素类中不同类型的要素用不同的代码标识,通过属性表中的 “编码” ( GEO_CODE) 数据项体现,以便地图中同一要素类要素的分类显示,并保证地图要素存储、交换、显示的一致性。在本项目中成果图件的基础地理要素分类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并根据需要进行了扩充,地质专业要素分类代码全部由本标准定义,见表 12 -4 和表 12 -5。
表 12 -4 基础地理要素分类代码
表 12 -5 地质专业要素分类代码
图12 -8 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包UML类图
图层编码中,第一位为图类代码,L 代表基础地理类图层; D 代表基础地质类图层;G 代表国土资源图层; W 代表地壳稳定性图层; S 代表水资源图层; H 代表海岸带图层;T 代表生态环境图层; R 代表人类工程活动图层; F 代表分析评价图层; Y 代表预测与防治图层; Z 代表辅助图层。第二位为比例尺代码,图件均采用 1∶ 50 万比例尺,代码为 B。第三位到第五位为图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第六位为图层数字编号。
( 四) 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 UML 类图
1. 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包 UML 类图
UML 类图见图 12 - 8。
2. 成果图件要素集 UML 类图
1) 基础地理要素集实体 UML 类图 ( FD_Geography) 。本项目将基础地理要素分为地理网格、居民地、境界、交通网、地貌地形、水系、海洋海岸带、行政区划、栅格数据等 9个抽象要素类,建立了 “各市基本情况”对象类,与表明各地区域的 “城市群”类相连接,将山东半岛城市群8 个地级市的地理位置数据与地区的基本资料数据有机地联系起来。
2) 地质要素集实体 UML 类图 ( FD_Geology) 。
3) 国土资源要素集实体 UML 类图 ( FD_LandResource) 。
4) 水资源要素集实体 UML 类图 ( FD_WaterResource) 。
5) 生态环境要素集实体 UML 类图 ( FD_Environment) 。
6) 辅助要素集实体 UML 类图 ( FD_Ancillary) 。
3. 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实体关系图
1) 数据集实体 ER 图 ( MGRD_DataSet) 。
2) 研究成果报告数据实体 ER 图 ( MGRD_SummaryReport) ( 图 12 - 9) 。
图 12 -9 研究成果报告数据实体 ER 图 ( MGRD_SummaryReport)
七、山东半岛城市群项目数据包数据字典
( 一) 数据集实体 ( MGRD_DataSet)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二) 研究成果报告数据实体 ( MGRD_SummaryReport)
1. 文字报告数据实体 ( SR_WordReport)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 成果图件数据实体 ( SR_ThemeMapSet)
( 1) 基础地理要素集实体 ( FD_Geography)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2) 地质要素集实体 ( FD_Geology)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3) 水资源要素集实体 ( FD_HydroResource)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㈦ 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08可持续发展论文有多少篇
要把你的问题说清楚才可以呀~否则别人没法帮助你的!
网络提问页面的顶端可以看到“我要提问”这选项,输入框中输入您的问题,或直接点击“我要提问”进入提问页,在这里您需要描述清楚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得到答案,可通过文字、截图,对问题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并悬赏!
㈧ 数据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国家安全等有何影响
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数据安全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通过数据库技术创新助力数据安全成为业内热点。
记者调研采访发现,面对数据安全合规以及新应用新场景下的安全防护要求,传统数据库安全防护理念和技术已经开始转变。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顶层设计、标准制订,对各大数据组件进行安全审计、访问控制与风险识别,针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安全脱敏、加密安全与隐私防护等,都是当前数据库安全防护新趋势的重要问题。
多因素驱动数据库安全发展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
“只有保障数据安全,才能筑牢数字经济发展的底线。”达梦数据库高级副总经理付铨表示,数据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国家核心战略资源和社会重要财富。同时,数据安全问题是关乎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绿盟科技集团副总裁李晨认为,数据库安全发展主要有两个驱动因素,一是数据库本身的发展促使数据库安全技术发展,二是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数据库安全防护提出新的需求。从技术发展看,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使得大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湖以及数据中台得到推广,并应用于分布式数据库、云端数据库等很多场景。从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看,继等级保护2.0系列标准提出大数据应用场景的安全防护参考后,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又相继颁布实施,将数据安全要求提高到法律的高度。
在中国信通院数据库应用创新实验室、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近日举办的“数据库安全防护新趋势”沙龙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李国良表示,标准有助于落实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希望更多企业重视相关工作,共同为数据库安全的发展做出贡献。
据中国信通院云大所工程师刘思源介绍,中国信通院深耕数据库领域标准研制、产业研究、政策支撑、评测评估等,依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已牵头编制近10项数据库领域行业标准和若干团体标准,累计发布数据库白皮书和研究报告近10本,并定期发布评测评估观察,为遴选优质标的提供重要依据。
数据库安全保障网络安全
数据库安全防护是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李晨表示,绿盟科技从数据安全建设顶层设计出发,提出“一个中心,四个领域,五个阶段”的数据安全体系建设思路。以数据安全防护为中心,在组织建设、制度流程、技术工具和人员能力四个领域同时开展建设工作,通过“知、识、控、察、行”五个步骤进行数据安全落地建设。仅就数据库安全技术而言,绿盟科技有数据分类分级、审计与访问控制、脱敏、水印、脱敏后风险评估、数据防护与态势感知和隐私计算相关技术等。
付铨表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在网络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上有更大突破,前提是独立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在安全问题上,只有数据库没有安全问题,数据才不会泄露或丢失,信息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可以说,只有底层的数据库安全了,网络安全才有保障。
据介绍,达梦数据库研发的数据共享集群实现了国产数据库在共享存储集群方面的突破,在性能上与国际同类产品持平。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金融、能源、电信等50多个重要领域。
构筑多维度立体化安全防线
“随着数据价值重要性的凸显以及未来开放性环境下的安全风险日益突出,数据库需要围绕系统整体韧性能力和数据端到端全生命周期安全构建系统整体外部感知能力和机密计算能力,并完善内核审计追溯能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数据库技术专家朱金伟说。
勒索病毒是当前受到关注的网络安全风险。美创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中心总监胡大海表示,为有效抵御勒索病毒威胁,美创科技从防范实践出发,以“零信任”安全理念为基础,推出“勒索防御产品+安全保险+容灾备份”三位一体的勒索病毒风险解决方案,为机构数据安全构筑起多维度、立体化的安全防线。完善的数据容灾备份建设可以在攻击发生前对数据进行备份,在攻击发生后对数据进行恢复,最大程度降低由勒索病毒加密、窃取数据造成的数据丢失乃至业务中断等影响。
据腾讯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数据库高级产品经理程昌明介绍,目前腾讯云数据库已经能够从数据沉淀、业务学习、特征总结、风险模型、人为中心以及行为分析等方面,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安全治理。
㈨ 如何区别数据库、数据中台、数据湖
数据湖、数据仓库和数据中台,他们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他们为业务产生价值的形式有不同的侧重。
一、区别:
数据湖作为一个集中的存储库,可以在其中存储任意规模的所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在数据湖中,可以存储数据不需要对其进行结构化,就可以运行不同类型的分析。
数据仓库,也称为企业数据仓库,是一种数据存储系统,它将来自不同来源的结构化数据聚合起来,用于业务智能领域的比较和分析,数据仓库是包含多种数据的存储库,并且是高度建模的。
数据中台是一个承接技术,引领业务,构建规范定义的、全域可连接萃取的、智慧的数据处理平台,建设目标是为了高效满足前台数据分析和应用的需求。数据中台距离业务更近,能更快速的相应业务和应用开发的需求,可追溯,更精准。
二、关系:
数据湖、数据仓库更多地是面向不同对象的不同形态的数据资产。而数据中台更多强调的是服务于前台,实现逻辑、标签、算法、模型的复用沉淀。
数据中台像一个“数据工厂”,涵盖了数据湖、数据仓库等存储组件,随着数据中台的发展,未来很有可能数据湖和数据仓库的概念会被弱化。
三、小结:
数据空间持续增长,为了更好地发挥数据价值,未来数据技术趋于融合,同时也在不断创新。
㈩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方法
特色数据库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热点。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规划、论证、收集、整理、加工、分类、网页建设与维护等环节,同时还包含一些技术问题。在这个系统工程建设中,首先应该从源头开始严格把关,即在建库之初的规划、论证阶段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全面了解特色数据库建设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报告。
1、选题论证要严谨
目前特色数据库建设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特色、更新缓慢等现象比较普遍。作为高校图书馆,应该划定范围,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建设既符合高校的办学特点。又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特色数据库。因此开发特色数据库首先要选好题,把好立项论证关,在对国内外数据库信息资源分布状况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针对馆藏特点、重点学科设置、用户需求等因素,确定适当的主题范围或文献类型范围。不要一味地求“大”、求“全”,而应该求“精”、求“特”,也就是说内容不要太杂。面不要太广,要重点关注某一领域,尽可能地将该领域内的有价值的东西收录进来,体现数据库的专题性和独特性。
2、数据源的收集要全面
数据是数据库的核心,数据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数据库的质量。因此,数据的收集是数据库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要确保收集信息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确定合理的收集范围,包括学科范围、时限范围、地域范围、文种范围等。
(2)确定信息源的种类,包括图书、期刊、会议录、论文集、专利文献、产品说明、科技报告及网上信息等;
(3)确定收录信息的形式,包括文字、表格、图片、动画、音乐及多媒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