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怎么看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怎么看

发布时间: 2022-09-27 16:49:26

Ⅰ 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包括哪些图层

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中国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Ⅱ 耕地质量分多少个等级

耕地质量分15个等级。

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中国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耕地质量指耕地的质量内容包括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栽培时,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生物生产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四个方面。

(2)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怎么看扩展阅读:

中国耕地现状: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12月24日发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显示 ,中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

调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

全国耕地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占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占6.09%。中国耕地质量总体明显偏低。

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国家一级标准耕作制度区来看,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耕地质量

Ⅲ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数据库包括哪些内容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工作对象是指近年来由于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耕地开发、土地整治等活动,数量、质量、权属状况等发生变化的耕地。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的工作对象是指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区域的耕地,也可理解为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和宏观经济政策因素

Ⅳ 中国耕地的低等和优等耕地都分布在哪里

据最新发布,中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数据显示,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湖南三省,占全国优等地总面积的90.5%。而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河北等7个省(区),占全国低等地总面积的88.72%。

Ⅳ 设区市农用地(耕地)质量等别分析

表 4-4 ~表 4-6 的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设区市耕地的自然、利用和经济质量存在着明显差异。

从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分析来看,20 等以上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漳州、福州、三明和莆田,其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35.06%、23.66%、16.25% 和16.18%;16 ~ 20 等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南平、龙岩、厦门、莆田和泉州,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77.11%、68.67%、62.01%、59.85% 和 57.77%;11 ~ 15等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福州、宁德、三明、厦门和泉州,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36.35%、32.31%、32.10%、30.79% 和 27.42%;11 等以下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宁德、三明和莆田,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11.81%、11.77% 和 10.13%。

表 4-4 设区市耕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比例比较表单位:%

从耕地利用等别分析来看,20 等以上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漳州和福州,其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7.87% 和 1.47%;16 ~ 20 等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漳州、厦门、福州和三明,其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49.12%、45.44%、31.30% 和 31.27%;11 ~ 15 等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南平、龙岩、莆田、宁德和厦门,其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67.74%、63.69%、49.40%、46.90% 和 43.87%;11 等以下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泉州、三明、福州、宁德和莆田市,其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47.46%、40.15%、38.06%、31.13% 和 27.45%。

表 4-5 设区市耕地利用等别面积比例比较表单位:%

从耕地经济等别分析来看,20 等以上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漳州、莆田和厦门,其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8.84%、8.39% 和 3.59%;16 ~ 20 等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厦门、南平、漳州、莆田、三明和福州,其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40.31%、38.21%、37.60%、25.08%、23.49% 和 23.27%;11 ~ 15 等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龙岩、南平、宁德、莆田和三明,其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66.98%、56.50%、53.82%、38.40% 和 37.60%;11 等以下耕地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的设区市为泉州、福州、三明、莆田和宁德,其合计面积分别占相应设区市耕地总面积的 52.58%、41.14%、38.91%、28.12% 和 27.44%。

表 4-6 设区市耕地经济等别面积比例比较表单位:%

Ⅵ 耕地分类国家标准3大类

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国家在土地的在三大类分类之下;还细分了八类土地;并形成两个层次的土地使用体系。我们在利用土地时,不得擅自更改土地用途。八大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一、有哪些耕地类型
1、常用耕地
常用耕地:是指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土地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和虽然土地条件较差,但能正常收获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用耕地。常用耕地作为中国基本的、宝贵土地资源,受到法律严格保护,未经批准,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得占用。
2、临时耕地
临时性耕地:又称“帮忙田”,是指在常用耕地以外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不能正常收获的土地。根据法律规定,种植农作物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在其它一些地方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易造成水土流失及沙化的土地,也要逐步退耕。因此,我们又可称这部分临时性耕地为待退的临时性耕地。
二、有哪些耕地条件
1、水田
水田:指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暂时没有蓄水而改种旱地作物的,或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如水稻和小麦、油菜、蚕豆等轮种),仍计为水田。
2、旱地
旱地:指除水田以外的耕地。旱地包括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3、水浇地
水浇地:是指旱地中有一定水源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由于雨水充足在当年暂时没有进行灌溉的水浇地,也应包括在内。
4、无水浇
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是指没有固定水源和灌溉设施,不能进行正常灌溉的旱地。
三、耕地质量分多少个等级
1、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中国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2、将全国耕地按照1
4等、5
8等、9
12等、13
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3、耕地质量指耕地的质量内容包括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栽培时,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生物生产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四个方面。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二十一条 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前款规定的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三十年,草地、林地承包期届满后依照前款规定相应延长。

Ⅶ 中国国家农业部对耕地地力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国家农业部对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是:以耕地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从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障碍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耕地地力,在此基础上,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划分。

2012年底,农业部组织完成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以全国18.26亿亩耕地(二调前国土数据)为基数,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得出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

1、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基本不存在障碍因素,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2、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障碍因素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测算,可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00亿斤以上。

3、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7)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怎么看扩展阅读:

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我国耕地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区等九个区。

1、东北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区,总耕地面积3.3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3%。

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包括内蒙古包头以东(除大兴安岭外)、辽宁朝阳、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北京延庆、山西北部及西北部、陕西榆林、宁夏盐池和同心,总耕地面积1.3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3%。

3、黄淮海区。该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大部、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大部、山东、安徽与江苏的淮北地区,总耕地面积3.46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9%。

4、黄土高原区。该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伏牛山及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河北西部、山西大部、河南西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总耕地面积1.5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4%。

5、长江中下游区。该区位于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东,总耕地面积3.30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1%。

6、西南区。该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以北,宜昌-溆浦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西川和云南大部、贵州全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以及广西北部,总耕地面积2.92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0%。

7、华南区。该区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以南,包括福建东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和云南南部,总耕地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2%。

8、甘新区。该区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中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总耕地面积0.9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1%。

9、青藏区。该区包括西藏、青海大部、甘肃甘南及天祝、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总耕地面积0.1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0.7%。

Ⅷ 耕地等别划分标准

法律分析:耕地等别划分为15个质量等别。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中国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耕地质量指耕地的质量内容包括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栽培时,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生物生产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四个方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农民集体所有,由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Ⅸ 如何用arcgis给土地做耕地质量等级分等定级

用机器训练的方法。通过遥感影像的地物反射数值进行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或面向对象分类或别的智能算法,找出耕地质量较好的地区。
当然用只能分类算法栅格转矢量很方便,但是有个准确性的问题,需要细细研究。

Ⅹ 耕地等级划分共几级,耕地等级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通过耕地质量的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全国耕地被评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基本上是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根据耕地性质,我国耕地总资源可分为常用耕地面积和临时性耕地2类,我国大部分耕地分布不均匀。

一、耕地等级划分共几级

1、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全国耕地总共被评为15个质量等级,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的质量最差,全国耕地基本上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将其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耕地质量是指耕地用于农作物栽培时,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生物生产力大小、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和耕地是否被污染这4个方面决定。

2、根据耕地性质,我国耕地总资源可分为常用耕地面积和临时性耕地面积2类;根据耕地可利用情况,主要分为当年实际利用耕地和当年闲置、弃耕耕地2类;根据耕地水利条件,可以将其分为水田和旱地2类。

3、其实我国大部分耕地的分布都不均匀,结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区域: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青藏高原区。

二、耕地等级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1、耕地等级是根据国土局发布的《土地等别》确定,将全国土地划分为15等,土地等别是根据相关划分标准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基准地价水平等因素综合评定。耕地是非常宝贵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它的质量关系到粮食和农业的产出能力,所以耕地质量的好坏是能否实现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2、总体上看,当前我国耕地质量主要呈现出“三大”、“三低”的态势。“三大”指中低产田比例大,中低产田面积占比达70%以上;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全国耕地退化面积占比在40%以上;污染耕地面积大,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达到19.4%。

3、“三低”是指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和基础地力低。给耕地进行等级划分有利于了解质量,掌握变化动态情况,方便提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具体建议。因此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